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出课文的味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11 11:26: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出课文的味道

文章作者:余映潮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0·3C 

(一)
    阅读教学要做的最基础最细腻的工作,就是科学而又艺术地进行课文研读。
    课文研读,就是品析、欣赏课文;课文研读,伴随着每位语文教师的一生。
    语文教材,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是美丽而博大的知识海洋,蕴藏着精粹的知识宝藏。
    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读“厚”,把每一篇课文教“薄”。

(二)
    课文研读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功夫。这种功夫,表现在能够读出课文的味道。
    对于课文,我们必须精读、深读、细读,领会、赏析、体味,从不同的角度,或选点,或铺面,进行品评欣赏,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读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
    哪怕是小学一年级的课文也是如此。如《阳光》:
    阳光像金子,洒满田野、高山和小河。
    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更像长长的锦缎了。
    早晨,我拉开窗帘,阳光就跳进了我的家。
    谁也捉不住阳光,阳光是大家的。
    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
    从这篇课文里,我们可以读出:
    音韵之美,画面之美,炼字之美,炼句之美,铺展之美,层次之美,照应之美,叙议之美,诗意之美,哲理之美。
    有了这样的体味,教师的教学便有了无形的让自己自豪的力量的支撑。

(三)
    语文教师的课文研读,标高必须是精读。
    可以说,如果没有教师的精读,则一定没有精彩的教读,没有生动的课堂交流。
    也可以说,有了教师的精读,不能肯定有精彩的教读,但经过努力可能会有精彩的教读;或者说为精彩的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深入细致的课文研读,是阅读教学设计的开端与基奠,课文研读的领悟程度,影响着教学设计的质量;只有确有心得的阅读才能成就好课。
    如对于《秦兵马俑》下面精段的“美点欣赏”:
    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观察,它们神态各异:有的微微颔首,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手;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勇武干练,好像随时准备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还能听到轻细的呼吸声。
    这一段:美在照应前文,美在结构清晰,美在句式工整,美在内容丰厚,美在联想生动,美在语言精致,美在形神兼备,美在有实有虚,美在它是仿句仿段的范本。
    于是我们也就有了关于此篇课文片段教学的创意:精段细读。

(四)
    课文研读不仅仅只是一种技术还是一种艺术。
    从常规的视角去分析课文,从一般备课的角度去理解课文,都不大会有精致的结果。
    教师的课文研读必须是个性化的、有创意的,否则发现不了“真金”。
    如对课文《丰碑》的“妙要列举”:
    妙在一个无名战士的“丰碑”意义。妙在红军专管衣物的军需处长却因衣服十分单薄而冻死在行军途中。妙在所有关于“他”的故事都是出自“别人”的眼中。妙在大风雪、云中山这个严酷环境的设置。妙在在一个惊心动魄的瞬间表现了一个悲壮的故事。妙在一个职务与现状的巨大反差。
    ……
    有了这样的研读体会,教师对教学的内容便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在教学上便能深入浅出、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作者系湖北省荆州市教研员,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3 23:06 , Processed in 0.06012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