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回归童年,拥有一颗孩子的心──金波先生谈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7-21 08:46: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回归童年,拥有一颗孩子的心
──金波先生谈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育
文:王 林 胡 桓
金波: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理事,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1935年7月出生于北京。已出版诗集《回声》《会飞的花朵》《我的雪人》《我们去看海──—金波儿童十四行诗》等二十余部,童话集、散文集、评论集以及幼儿文学读物等七十余册。此外,发表歌词作品和歌词评论约三百余首(篇)。多篇作品被收入中小学语文和音乐课本。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冰心图书奖等。1992年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台湾杨唤儿童文学特殊贡献奖。

各版教材选文应有特色避免趋同化

记 者:金波老师,您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又是教育部小学语文的教材审查委员。您能否大致介绍一下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儿童文学作品进入教材的情况?

金 波:从当前不少教材的选编看,我感到特别欣慰的是,这五六年来,儿童文学进入教材的比重加大了。不仅是数量上增加了,也表现在质量和品位上。教材和儿童文学选本不一样,那些知名的畅销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一定能进入教材,进入教材的作品都是经过严格筛选和时间考验的作品,注意语言的纯洁、纯正,注意正面的引导。而儿童文学创作则提倡多种风格。

此外,儿童文学的各种样式在教材中都有体现,如,故事、儿歌、诗歌、散文、小说、童话,让孩子不仅了解儿童文学,而且了解各种文学样式。尤其是诗歌,现在走在了儿童文学创作的前列。这在过去不可想象。教材尤其是低年级、中年级的教材大量选入了儿童诗,不仅提高了教材本身的水平,也让儿童文学创作者及相关的出版社都更加重视儿童诗的创作出版。

当然,教材在儿童文学作品的编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选文的面较窄,仍以现代名家名篇居多,比如,叶圣陶、巴金、丰子恺的作品。这也很自然,因为这些作品大多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名篇,语言上比较规范,纯正。然而当代亦有不少优秀作品,这方面挖掘不够。主要原因在于编者对当代儿童文学创作情况不太了解。挖掘不够又带来教材选文趋同化的问题。比如,戴望舒的那首诗《在天晴了的时候》,人教版是第一个挖掘的,我看到之后非常高兴,因为这可能是戴先生仅有的适合孩子看的诗。但又发现,别的版本的教材随后也选了。趋同化现象,在低年级段尚不明显,到了中年级、高年级,越到后来越严重。当然,不排除有编者眼光不谋而合的情况,但我想强调的是教材编者应有自己的编选理念,须通过大量阅读来挖掘好文章,跟着别人是一种取巧的办法,然而特点就淡化了。归根结底,视野不够开阔,对儿童文学不够了解,阅读量不够,挖掘不够,这才导致了趋同。

教师应补上儿童文学这一课

记 者:除了教材外,您觉得教师在课外阅读中应该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儿童文学作品?

金 波:对这一点,我感触比较深。这些年我和老师们经常接触,不少教师提出他们自己对于如何指导儿童阅读有一定的困难。一些教师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熟悉程度、阅读量甚至不如学生,学生们看的书,讨论的话题,教师甚至听都没有听过。这个问题当前比较普遍。教师没有大量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不仅难以胜任教学,在平常生活中,和孩子的文学交流、共同语言都很少。

叶老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的理解就是,要真正提高语文水平,还是应该加强课外阅读。不仅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任务,课外阅读也是教师的教学任务。孩子的课外阅读需要教师的指导。

当前,教师要先拿出一定的时间补上儿童文学这一课。我曾经作过一个统计,高等师范院校中,有一半以上甚至百分之七八十都没有开设儿童文学专业。大部分教师没有系统学过儿童文学,对儿童文学的发展、创作理论、创作方法的演变等都不了解,还只是停留在“孩子看什么书我得看看”这种层面。这只是救急的办法,很被动,永远落后于学生的阅读。

教师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和学生阅读是两个层次的概念。学生读,可以读故事情节,可以消遣性地读,而教师的阅读要更加理性,更高层次,更强调系统化,因为教师还有指导的任务。老师们经常说:那就给我开一些书目吧。这似乎是最直接的办法。书目好开,多看报纸,看杂志,很容易找到书目,问题关键在于阅读的理性化和系统化。有些教师,从报纸上看到什么书目都原封不动地推荐给学生,这种做法保险系数比较高,但如果教师自己不阅读,没有系统的理论,他就指导不了学生的阅读。指导性阅读和消遣性阅读可不一样。

最重要的是提高儿童文学修养

记 者:您这几年也多次在大陆和香港给老师们讲儿童文学。您在和老师们的接触中,觉得教师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儿童文学修养?

金 波:在这几年的讲学中,老师们对儿童文学的渴望让我很感动。很多教师是真心实意希望补上这一课,一方面固然是教学的需要,因为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增多了,要想教好,就必须多了解相关的作品,这是教师关注儿童文学的直接推动力;另一方面就是学生的阅读量增加了,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学生阅读面非常广,教师逐渐意识到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处境非常被动,很多学生关注的作品都没有读过,为了和学生交流,必须加大自己的阅读量。

我觉得对老师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儿童文学修养。不仅是教师,即使不从事教育工作,一个成年人,一个家长,也要提高这方面的修养。因为儿童文学教给了我们认识生活的方式。生活中,孩子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要认识生活必须认识孩子。“修养”两个字内涵极为丰富,关键就是通过认识儿童来认识社会、认识生活、认识教育。

教师提高自身的儿童文学修养,不仅可以更好地指导阅读,还能够全身心地回归童年,这是接近儿童的最好的方式。有些教师和孩子的关系搞得非常好,归根结底,就是时时保持一颗童心。可能老师在儿童教育方面有一定的理论修养,但是如何灵活运用理论,靠的就是和儿童文学结合,欠缺儿童文学的修养,就谈不上是一个完全的教师。儿童文学形象地反映了儿童的生活,将它和儿童教育的理论融合在一起,教师才可能真正热爱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教学理念才能非常自然地、具有亲和力地传递给孩子。不仅语文教师需要这种修养,其他学科的教师也不例外。

具有儿童文学修养之后再看孩子尤其是孩子的精神世界,会看得更真实,会从心灵上更贴近孩子。我经常给老师们讲一个例子。一位教师问孩子:“你们知道狗尾巴草是怎么长出来的吗?”一个孩子说:“狗尾巴草是狗拉的屎。”老师听了,立刻纠正他:“不对。城市里养了那么多狗,怎么城市里没有很多狗尾巴草呢?”如果这位教师具有更高的儿童文学修养,他就不会急于纠正孩子知识性的错误,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想想孩子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他就会发现,孩子的想象力是多么令人惊叹啊!他会很珍惜孩子的想象。教师的儿童文学修养,最主要的是一种艺术感觉,更贴近孩子心灵,更纯真,更优美。

另外,加强儿童文学修养,不仅要多阅读,还要多写作。叶老就曾说过:最适合搞儿童文学创作的就是中小学教师。教师天然地和孩子接近,只是现在老师们对创作都慢慢地冷淡了。我有时给老师们讲,我的那些作品是怎么产生的,是哪些事情让我觉得有趣,激发了我的灵感等,老师们慢慢地就了解了,原来儿童文学这么有趣,创作过程也很有趣,应该找到这种感觉。

儿童文学修养,是教师当前普遍欠缺的,应该引起充分的重视。

诗,让孩子成为一个丰富、善良、细腻、纯正的人

记 者:您是著名的儿童诗人,您能否以儿童诗为例,说一说儿童文学对孩子的精神成长有什么作用?

金 波: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大部分都是从诗起步的。我特别研究了这种现象。几种文学样式中,唯一不用学习、不用指导的就是诗。很多孩子,没有学过怎样创作但也能写出很好的诗来,诗和儿童有天然的联系。诗就是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诗,孩子有想象,所以就有诗。儿歌也是这样,孩子在还不识字、牙牙学语的时候,就可以背诵儿歌了。小学语文教材尤其是低年级教材中,儿歌所占的比重比较大,这是很自然的,因为它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和心理特征。阅读可分为两种,一是读故事情节,满足新鲜感、好奇心,另一种就是思考作品的意蕴,提炼出人生感悟。诗是最为凝练的人生感悟。一个人若有诗的修养,反过来,读散文、故事、童话、小说,都能看到作品的佳妙之处、灵魂之处。打一个比方,小说是文学的肌体,杂文是文学的牙齿,散文是文学的微笑,诗就是文学的灵魂。朱光潜先生就曾说过:要想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就要从读诗开始。诗的地位在各种文学形式中非常特殊。

曾有一个两岁半的孩子,口述了一首诗:我有一个手电筒,我把开关打开了,啪的一声响,射出了一个小太阳。孩子还不会写字,压根儿还不懂什么叫诗,但你看他的诗说得多好啊!孩子天然地对于诗就很亲近,让他写故事、写散文可能写不了,但是写诗、编童话可能就没问题,因为他有他的想象力。人的想象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退化的,而儿童时期是想象力最蓬勃发展的时候。诗歌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如果有办法调动孩子想象力的话,老师的课就能上得非常丰富、有趣。

诗的另一个作用,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感情丰富的人,这对现在的独生子女尤为重要。诗的特质是抒情,有时直抒胸臆,有时借助优美的意象。多读诗,感情会变得细腻,观察周围的事物也会变得更仔细,待人就能更善解人意。我曾接触过一些小诗人,这些孩子发表了很多诗,也出过诗集,但既有天真的一面,天然地保持一种好奇心,新鲜感,又很自然地懂得尊重人,并不孤傲,有一种亲和力,和老师家长同学的关系也很和谐。所以,我认为儿童诗对孩子来说,能够让他感情更丰富,更有同情心,更善良,这些都是需要培养的做人的原则,这是人性的基础。

读诗,最重要的是联想

记 者:您能否以您的作品为例,谈谈怎样阅读儿童诗?

金 波:跟教师讲和跟学生讲儿童诗阅读是不一样的。跟老师讲,我更多的是讲背后的故事,比如,我是怎么构思的,什么事情激发了我的灵感。老师们听了,哦,原来儿童文学看起来很简单,其实背后有这么多的东西。跟孩子讲,就需要另外的方式了。

一些教师觉得诗歌最难讲,一是没什么情节,二是短短几行,讲不出什么东西来。这是因为对诗的特征不了解。诗,讲究跳跃,讲究行与行之间的留白,那是最需要老师发挥的。另外的原因就是不了解孩子。孩子对于诗其实有他们很多的想法。比如,我有一首诗《在校外,我遇见了老师》:在校外,我遇见了我的老师,她可不像站在讲台上的样子,她今天穿了一件花裙子,身上飘来一阵阵芳香……老师在课堂上很严肃,孩子希望老师在课下,又漂亮,又有亲和力,还富有生活的趣味。我是用我少年时期的感觉,写今天的孩子希望的师生关系:老师有时候是姐姐,是母亲,有时候又是朋友,老师和自己一样,喜欢逛动物园,跳舞,情感丰富。要这样了解孩子,而不是单纯的听话不听话。

当我给孩子们讲的时候,我会注意启发学生去联想他们的生活中哪些是愉快的,哪些是不愉快的,拉近诗歌与他们生活的关系。读诗,最重要的是联想。联想把诗变成了故事,弥补了诗歌行与行之间的空白。

读诗歌,还要让孩子分辨诗的语言和叙事性的语言有什么不同。如,诗的语言押韵、好听、讲究音乐性。不妨让孩子多读两遍,关键处跟他讲一讲。比如,“她告诉我,新建的游泳池今天开放;还说,她已游过了,水,一点儿也不凉。还告诉我,动物园新添了一只小狼,还说, 她已看过了, 还给小狼照了一张相……”这些句子用了对比,加强了抒情的分量。写作时,我用了排列、分行,这是这一种标志,告诉读者情感的起伏。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孩子一般习惯于叙事性的语言,极细微的地方,他可能读不出来。教师要带着孩子们一起读,听听他们的感觉。

有时候,诗的形象感觉也能带给人很多的联想。台湾地区有图形诗、图像诗等,很有意思,孩子们非常有兴趣。我有一首诗《痴想》,开始一段是: “在学校的围墙外,有宽阔的广场,有街心花园,有林阴道,有草坪,花坛,鸟。”各行排列的形状就把孩子生活空间的狭窄和对围墙外广阔天地的渴望表现了出来。而表现孩子“痴想”的诗句用了宽阔、平整的方块状排列,因为孩子的想象需要一个广阔的空间,而不是胡同一样狭小。结合形式讲这首诗,便能增加孩子们的形象感,也让他们的联想、想象丰富起来。

诗可以变成故事,故事可以变成诗。诗可讲的东西很多,就看教师自己读的多不多,如果教师自己也写一些,有了感觉,在讲的时候,会觉得诗比故事可讲的地方要多得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5 17:59 , Processed in 0.51232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