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冯之浚:中国传统人生智慧融入儒 道 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18 10:22: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冯之浚:中国传统人生智慧融入儒 道 释

来源: 中国文化报


  21世纪人类面临着一项共同的挑战和冲突,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生态危机、人文危机和精神危机,如何解决这些冲突、化解这些危机,关系着人生的完整与圆满,关系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为探寻人类文化与人生的出路和前景,东西方学者从各个层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学说和设想,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者把视角投向博大深邃的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认为发掘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的瑰宝,寻求可资借鉴的深刻启迪,对于解决人类面临的冲突和危机是十分有益的。
  人生是个大学问、大智慧,人生智慧所关注和研究的同样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也是探索知天、知人、知己的问题。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对人生智慧的关注和思考。中国人生智慧极富特色,究其根底也是研究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对此,儒、道、佛三家从不同角度给予了阐释,它们为中国传统人生智慧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文化图景,“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修行处世之道。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儒、道、佛各有侧重,儒家着重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道家着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佛家着重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
  中国传统人生智慧融儒、道、释为一体,互补相融。儒家讲入世,强调刚健有为,以天下为己任;道家讲忘世,强调清静无为,以柔克刚,安时处顺;佛家讲出世,强调万物看空,排除烦恼,自度度人。儒、道、佛三家在人生智慧问题上虽然有所差异,但各有特色,又互相融合,总的精神都是提倡和谐,从自我的修炼和完善做起,进而扩展到社会、世界、天地和宇宙,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智慧的人、快活的人、有趣的人,成为一个与自然、与人、与自我和谐的人。“才分天地人总属一理,教有儒释道终归一途”,儒、道、佛从不同视角出发,最终能达到共同的目标,这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和谐人生。中国文化后来存有“三教同源”“三教同流”“三教合一”的说法,儒、道、佛三家相互激荡,相互交流.相互补充,为世人的乐生(儒家)、长生(道家)、来生(佛家)提供了不同的精神需求。
  人与自然的关系,讲的是人要知天,最终目标是实现天人和谐,解决人类的生态危机。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人应当怎样对待自然是文化的重要课题,也是人类安身立命的重要命题。“天”含义多样,一般是指自然界,“人”指人类,“际”,就是关系。自古以来,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学问,也称为天人之学,与义理之学、会通之学并称为三大学问。天人关系是研究知天的问题,也是探索人生意义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一致,以及由此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完满和谐的精神追求。
  人与人的关系,是讲人要知人,最终目标是实现人际和谐,解决人文危机。人不是孤零零的生存在世上的,而是和他人一起生存在世上的,而且随着文明的发展,人对社会的依赖性更加严重,既然如此,那么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一个人应该如何对待他人,怎样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就成为文化与人生领域中非常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荀子曾用“群道”的概念论述了人类合群的必要性,他提出“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荀子·王制》),合群是人类能够战胜万物的保证,因此,对待他人的态度与方法要得当。在对待人与人关系的问题上,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主张“修己以安人”,通过自我完善,和谐处世,促进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最终实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更大价值。
  人与自我的关系,讲的是人要知己,最终目标是实现身心和谐,解决人类的精神危机。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强调做人要有自知之明。老子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第三十三章),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人要了解自己很难,老子选择一个“明”字,有其深意。什么是“明”?“明”是对着黑来讲的,对着盲来讲的,“明”就是眼力好,盲是丧失了视力。看别人看得见,看自己看不见,这就是自我的盲区。中国文化与人生智慧要求我们要让自己走出盲区,进入自我明察中去。(本文编选自冯之浚《文化与人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5 05:27 , Processed in 0.10408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