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报告文学是衰落还是空前普及式繁荣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18 11:02: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报告文学是衰落还是空前普及式繁荣了    来源: 人民日报


    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极度绚烂之后,报告文学有所沉寂。一种形象的说法是,“与80年代报告文学的轰轰烈烈相比,90年代的报告文学差不多就是雪落黄昏静无声的了”。     的确,报告文学在今天的文学期刊上的比重已经大幅减少,“报告文学”这个字眼也渐渐从文学读者的书单里消失了,甚至专业的文学评论文章也较少涉及这种文体……报告文学真的衰落了吗?     上世纪80年代前后,是公认的当代报告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从《哥德巴赫猜想》开始,《唐山大地震》、《中国的“小皇帝”》、《阴阳大裂变》、《多思的年华——中学生心理学》、《黑色的七月——关于中国高考问题的思索》、《中国的乞丐群落》等一系列报告文学成了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写作与阅读的热潮推动了报告文学发表刊物的剧增。全国众多刊物刊登报告文学,其中,最引人瞩目并发挥了巨大作用的有《人民文学》、《当代》、《文汇月刊》、《解放军文艺》、《十月》等重要的文学杂志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大报副刊。1988年,作为期刊发挥策划作用的大手笔之作,上百家刊物联合发起“‘中国潮’报告文学征文”,几乎成为当时中国主要文学期刊的一次大集合、大展示,报告文学热席卷中国大地。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人们普遍认为,报告文学走向了衰落。从文学研究者的视角来说,这样的判断是合乎逻辑的,至少90年代甚至此后都很少再有报告文学作品能够像80年代那样,为整个社会所瞩目,成为人群广泛讨论的热点。那么,90年代以降,报告文学的作者哪里去了?他们是否放弃了“报告文学”写作?     考察历史语境,我们发现,80年代的一大批报告文学作家兼有记者的身份。而当时的平面新闻媒体,还是以报纸为主。他们采写的作品,限于这一媒体的容量,产生了两个流向:消息、通讯流向报纸;而长篇的深度报道,则流向了容量更大的文学期刊,成为“报告文学”。而正是在报告文学“衰落”的90年代,以《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等为代表的新闻类期刊开始大量出现。“报告文学”的核心发表媒介,已经开始由文学期刊转移到了新闻周刊等新兴杂志上。     于是,文学期刊上“报告文学”的影响力开始萎缩,而更多的报告文学却以专访特写和深度报道的面目在新闻周刊类期刊上悄然盛开。可以说,今天的报告文学已经无处不在而且影响广泛了,它已经成了人们深入了解社会新闻事件和公共问题最为常见的一种文字载体;报告文学的日常化使其难以再现80年代的轰动效应,但是谁能说今天的报告文学衰落了呢?牛奶面包在饥荒年代算得上珍馐美味,在富足年代不过是日常饮食,又怎能说今天的面包牛奶不如往昔?只不过我们享用面包牛奶的感觉大不相同罢了。     当下真正对报告文学“衰落”感到焦虑的,往往不是读者,而是一些业内的研究者。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发表在文学期刊上的才算报告文学,发表在新闻性期刊上的只能算新闻作品。这样的思维局限由来已久。对许多研究者来说,如何能够既直面报告文学的新闻属性,又不使报告文学失去在文学研究领域的“合法性”,是始终盘桓在他们心中的巨大“焦虑”。     这种“焦虑”,很大程度上来自被研究者们内化为“常识”的文学、新闻这一学科分界。学科分界推动了教育、研究的专门化和可操作性,却也在探求真理的原野上竖起了一道道“隔离带”。对一个学科的研究者来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成了一道必须跨越的坎,这道坎,可能耗费掉他们无以计数的精力和智慧。人们创造了知识,又被自己创造的知识套住了。     “衰落”的论断与今天报告文学空前普及式繁荣的真实状态之间巨大的认识偏差警醒我们:学科划分的思维定势可能让我们一叶障目,把某些不切实际的判断当成不证自明的常识。超越简单“分界”争论,以开放的眼光来认识报告文学乃至类似文化现象,既可以避开简单粗暴的“兴衰”评价,更真切地认识事物和现象的本来面目,又能为我们节省大量的精力做出更深入的探索。进而,放开既有观念和知识的束缚,以探求真相的情怀面对世界,也许是这个“知识爆炸”时代最为可贵的精神。(虞金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5 08:41 , Processed in 0.10648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