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家言:文学不是“养”出来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18 11:13: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家言:文学不是“养”出来的
  来源: 甘肃日报


    湖南省一个30岁的年轻人李晓敏,最近因为一部军事长篇小说《遍地狼烟》而受到媒体关注。李晓敏以“菜刀姓李”为笔名在网上写作的《遍地狼烟》,几个月内网络点击超过3000万,先后有数家影视公司及出版社抢购该小说版权。目前,该小说的纸质版已面世,影视改编权则签约浙江横店影视制作公司。难得的是,作者是个因家境贫寒,高中未毕业就出外打工谋生的民间写手,一直生活在“体制外”,一切都得靠自己努力。     民间出高手,我一直这样认为。像李晓敏这样的以“小草”姿态开花结果的“草根”写手,我还可以说出许多。他们没有人们通常所说的“正式工作”(即有编制、旱涝保收的),主要收入来自码字。所以,他们必须每天不停地写,不停地向媒体投稿。这些人当中业绩较好的,稿费收入不比一般的工薪阶层差,一年弄个十几万元很正常。比起许多生活在体制内、靠财政供养的“专业作家”来说,他们不但收入高,成果也大得多——甚至,我认为,他们中的许多人,真实水平也比许多“专业作家”高得多。     面对这些“草根”写手,我感到,对他们来说,文学是“逼”出来的。他们承认“文章为稻粱谋”,为了解决生计问题,他们必须多写;为了能发表,他们必须正视市场,认真地写。于是,数量多、质量高的作品就这样被他们“弄”出来了。他们虽然坦言写作就是为了稿费,但他们的作品已不仅仅是只能赚稿费。     为稻粱谋,也是可以“谋”出好作品的。把文学“逼”出来,未尝不可。     与李晓敏们不同,我还认识一类作家,他们也是业余的,但他们有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他们写作完全与金钱无关,在他们看来,文学是“闲”出来的。     这个“闲”,不是闲得无聊的闲,因为这类作家们其实并不闲,他们甚至担任社会要职,每天不是开会就是出差,忙得不可开交。这个闲,是闲情雅趣的闲,因为他们的心里装着文学,所以,再忙也有这份闲心。这类作家,对写作纯粹是一种宗教式的精神追求。正是因为用了心,所以,他们忙里偷闲,往往也能写出好东西。     文学可以“逼”出来,也可以“闲”出来。但是,文学不能“养”出来。     说到“养”文学,中国的读者可能就来气了。全国算起来有多少拿财政工资的“专业作家”啊?某些“专业作家”拿着财政全额支付的工资,不用上班,没有写作任务,一年下来,除了参加某些单位组织的“采风活动”,写几篇疑似记者的通讯稿的“作品”,也不见他弄出别的什么。与广大“草根”写手们比起来,他们在数量、质量上都差得远。“草根”们的作品,遍地开花,各种报刊都爱用,而某些“专业”们的大作呢,除了内定的报刊,若自由投稿的话,不知成活率几何?     看看当今文学,由“专业作家”们写出来的、受读者欢迎的有多少?即使是某些获大奖的作品,也是评论圈叫好、读者不买账。关键的原因,我看就是因为这些作家们拿着旱涝保收的工资,没有市场的后顾之忧,所以基本不考虑读者的需求。一家报刊如果不考虑读者需求是要倒闭的,一个作家不考虑读者需求为何不能下岗?     养作家不如养作品。把作家推向市场,把钱省下来对真正受欢迎的作品进行重奖,也许,“著名作家”比“著名作品”多的现象就可望扭转为著名作品比著名作家多。(李伟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5 11:05 , Processed in 0.46574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