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理论研究对教育发展有何贡献 作者:程方平 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理论研究对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和不断进步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教育理论研究对教育发展有何贡献 ■程方平
改革开放30年来,思想解放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经过教育研究扎扎实实的推动,所发挥的作用是惊人的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对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和不断进步贡献巨大、功不可没,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教育理论研究
促进教育观念转变
改革开放后的相当一段时间,社会上曾流行这样一句话,就是“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最重要的是观念的现代化”。现在看来,其中的道理是很深刻的。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大约10年中,人们还未马上转变观念,泛政治化的影响仍制约着教育思想的解放。尽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已经成为普遍认可的道理,教育体制的改革已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但在教育界,具体探讨教育规律仍被视为大逆不道,诸如以人为本的思想还被认为是“资产阶级自由化”,依法治教、教育公平等思想仍未进入教育理论界议论的范围。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在经济、政治领域承认市场经济的前提下,诸如对教育本质的重新认识、教育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教育法的制订及原则、教育体制改革与体制性障碍、民办教育的价值、教育管理与提高效率、教育经济与人力资源、加入WTO与教育的服务业性质、教育安全和公民教育权、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教育以人为本、义务教育、终身学习、学会生存、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等诸多思想和理念不断涌现出来,并对逐渐铺开和深入的教育改革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在诸多领域,教育观念的转变在30年的弹指一挥间,似乎跨越了多个世纪,从哲学探究到启蒙影响,在最普遍的范围内引领国人对教育教学改革有了不断深入和全面的认识,为中国教育的发展确立了明确的前进方向。
教育体制改革与教育理论
研究主体的变化密不可分
教育体制改革需要理论研究的支撑,而教育研究也一样面对着诸多的体制性障碍,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相关的行政管理权过于集中和强大,缺少制约、平衡和多角度的博弈与平衡。起初,教育研究的导向几乎完全取决于行政主管部门,在改革开放后的最初10年,教育研究也只在象牙塔式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中进行,视野和效果都极为有限。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研究、立法执法和监督部门的相应研究、教育及其相关部门的行业标准和管理研究、民间教育机构的多角度研究、非政府机构的独立研究、遍及学校和广大教师的校本研究或草根研究等,不断拓展着教育研究的领域,丰富着教育研究的视野,打破了原有研究体制的局限,构成了相得益彰、优势互补的博大教育研究体系。在此基础上,教育界逐渐成熟了,社会对教育的认识也逐渐全面了。
如果说在1985年最初提出“教育体制改革”时,教育界和全社会对教育问题的认识还不足以支撑和推进实质性的改革,那么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教育理论研究界所做的深入铺垫和多方面的贡献,以及不断萌生的新研究主体及其所代表的更广泛的社会力量,都可以为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基于整体的创新提供更广泛的基础、更多层次的实践探索和更坚实的理论研究的支撑。
以人为本促使教育改革
思路发生全方位转变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论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甚至进入党和国家的教育决策。这无疑对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革命性的推动作用。在教育理论研究的不断促进之下,教育权和受教育权的法律依据得到明确,教育对象得到尊重,教育中弱势群体的权益得到伸张并有了保障,学习者的个性发展和多元需求受到关注,政府在管理教育时的服务职能得到强化,教育技术的进步与终身教育理想的追求为个体学习提供便利,考试和评价的改进和师生关系的改善、教育贷款和灵活学制的实验等,都为今天中国社会中的每一位公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权利、机会和条件。以往过分关注社会需求、国家意志的教育目标,已经越来越多地调整到兼顾对学习者个体生存和发展需求的关注。与之相关的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学习等,也都在与世界同步地发生着转变,每一个国民基本素质的提高已经与整个国家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而这一切,均与教育研究领域的不懈探索紧密关联。
教育研究引领和拓展
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育研究的先行探索和理论总结,许多在30年前根本没有进入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视野的问题,经过相关的研究与实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甚至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领域。比如,以往很少有人会意识到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还会有其复杂的原因,但逐渐地,心理学、脑科学、人才学、教学法、多元智能等的研究却使全社会开始转变思想,对教育对象的认识也更加全面、深入和多元化了,与之相关的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考试和评价改革、用人制度和终身学习制度的改革等,都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推进。又如,以往人们在谈到差异时,想到的主要是阶级差异和智能差异,而影响教育教学发展和个人学业成就的经济差异、地区差异、文化历史差异、条件保障差异、政策差异、学校环境和风气差异、教育教学方式差异等,均未能得到充分的关注。随着教育研究的推进,尊重差异和缩小差异成为教育界宏观、中观、微观领域共同关注的教育教学改革问题。这在以往几个“五年计划”的成果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丰富和深入的发展轨迹。显而易见,30年来,教育研究的触角已经深入到各个具体和实际的教育教学领域,并在许多方面指导着教育工作者、教育管理者、受教育者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学会分析、透视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开拓了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的教育实践和改革领域。
教育研究进一步
突出了科学精神
在新世纪之初,回顾中国教育研究过去的30年,可以说教育研究界又站到了一个更高的起点上,不唯上、不唯权,注重独立思考和求实探索,敢于直面问题和挑战,敢于进行争鸣和批评等已经成为教育研究界逐渐突出的亮点,研究和试验中的科学精神得到伸张,延续和强化了教育研究界始终秉承的实事求是的宗旨。其突出的表现是,从整体上进一步注重科学发展的理念对教育研究和实践的指导,更加注重教育发展与个人发展、国家发展的和谐关系;在国际一体化的进程中进一步关注中国教育本土经验和优秀遗产的价值,与实际相关的教育调查受到关注,以校本管理为龙头的校本研究深入实际并卓有成效;逐渐意识到教育教学改革的道路不一定是线性的,还可能有回归、有反复,在多数情况下是螺旋式上升的,如对民办教育、复式教育、家庭教育、母语教育、民俗教育、非正规教育、艺徒制等传统教育培训形式的价值进行的重新认识,就很说明问题。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用科学的而不是迷信的态度对待权威、经典和人们的习惯做法,重视教育实验、实证、实践和创新,使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得到普遍增强。与此同时,教育研究界对教育研究自身科学性的反省,对学术纯洁和反对学术腐败的思索,对教育研究基本范式的思考等,也都不断促使其自身发展逐渐完善,明显地提升了教育研究的质量、效率和水平。
总之,30年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的繁荣发展是中国教育改革伟大历程无形和巨大的推动力,在服务于教育事业的同时也不断使自身成熟和丰满起来。当然,由于教育研究本身天然地会与其他学科和领域的研究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其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借鉴非常普遍和及时,所以至今很少有人去有意识地反思中国教育科学研究自身的概念和系统的建设及其解释问题、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和评价原则问题、在教育领域中学术和实践的价值协同问题、教育法规政策的建设和教育可操作性的关系问题,以及教育研究体系建设与分工合作的体制问题等。在未来教育研究的发展进程中,问题和挑战依然很多,仍然需要教育研究界继续努力,也需要全社会持续不断的理解和支持。
(作者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