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敬泽:中国文学为什么缺乏力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25 09:12: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敬泽:中国文学为什么缺乏力量?

  人民日报  

  很多人说今天的文学不真实,不够震撼人心,对这个时代的文学有各种各样的不满。普通老百姓可能说不出子丑寅卯的理论,但是他们的问题已经涉及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基本问题。   文学作品好坏与否,标准其实很简单,就是恩格斯谈到马克思时所指出的达到对活的历史现象的本质的有力的理解。文学作品达不到对当

代历史的有力理解,或者说很多文学作品达不到,读者就会不满意。   面对这样一个复杂变革的大时代,文学本应做得更好些,但却苍白无力,问题出在哪里?   中国的作家多多少少都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但是很多人只是公式化和概念化地学点皮毛。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提倡面对鲜活的历史现象,面对当前的社会文本,作深入的调查和了解。马克思当年在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样的推论时,对他所面临的历史和生活的复杂性做了深入和透彻的掌握就是一例,可惜这一方法论已经被广大作家忽视了。   文化批评同样如此。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今天的很多文化批评走的是庸俗社会学路线,把女人到底穿高跟鞋还是平跟鞋这样的问题直接提到文化政治历史上去,听上去很新鲜,实际上不过就是相当于把一些鸡毛蒜皮直接提到阶级斗争层面,套个概念和公式而已。   看看马克思当年怎样批评法国大革命。他说,这些资产阶级社会的斗士们之所以严格模仿罗马传统,是为了找到一种让他们忘记自己斗争的狭隘的资产阶级内容,同时又使自己这种斗争保持一种伟大历史悲剧的激情高度的这样一种幻想、理想和艺术形式。马克思的分析方法是社会心理学的,也是思想史的。这样的分析方法向我们昭示了,要从现象看到复杂的层层叠叠的社会关系,而不是简单地摆一个公式加以套用和结论。   虽然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从来就没有远去,但是,无论是作家还是批评家,如果不能满带诚意和关怀地去认识这个社会,就不能理解这个时代,理解人类命运的迁徙,更不能获得认识大的历史和阶段性历史的真谛。关键问题是文艺家如何理解历史、理解人类命运变迁。   我特别赞同吴元迈老师引用的一句话:“如果我们不分析历史的艰难,不考察人类所遭遇的艰难困苦,我们就不能够理解托尔斯泰。”如果我们不理解人类的历史变化,如果我们不理解人类所遭遇的艰难困苦,那么我们也就不可能理解人的命运,也就不可能在我们的小说中真正地塑造出有力的,能够震撼人心的,拓展读者意识并加深读者对这个时代和自身生活理解的人物形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5 04:07 , Processed in 0.15156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