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国文:把味王蒙式的智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27 17:12: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国文:把味王蒙式的智慧 《中华读书报》
  很高兴得到一本王蒙刚刚出版的书,《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
  看到朋友有新作问世,总是很高兴的事情。何况这是一本“另类”的书,是与他近些年来写作路数大不相同的书,是一本总结自己人生心得的书,也是一本据我所知,他很少专门谈论自己的书,所以,我认为这是他小说,散文以外的“另类”笔墨,当然是要拜读的了。
  读到写得别致,新颖,精彩,屡发会心一笑的书,又是朋友的书,免不了要有一点感想,有一点想说的话,我想,从其中的一篇《诫贤侄》说起。
  王蒙的书,是在北戴河一挥而就的新书,但其中这一篇,好久以前曾在报端看过。但不知收入此书中有无修改,但题目是当时的,这是没有错的。我所以记得清楚,因为,通常用到“诫”字,口气就比较严重了,面孔就要板起来了。所以,红头文件中屡见此字,有一种居高临下感,甚至还有一点耳提面命感。而在晚辈的“侄”字前,加上一个“贤”字,自然是敬词了,很客气,很谦和,面露莞尔,当无疑问,于是,我觉得这题目不知哪里有点别扭?
  报纸上的副刊文章,看过也就看过了,但这个匆匆间一阅的对于文题的印象,却还记得。这回拿到这本书,在第12节,又看到了这篇《诫贤侄》,于是,认真地重读了一遍,才明白作者的用意所在。在中国,给侄子写告诫性质的书信,王蒙不是第一位,最早大概要数马援,东汉的伏波将军。那是公元42年(建武十八年),此老正率领大部队在交阝止作战,估计是他的后勤部押送粮草辎重的参谋,带来了洛阳的小道新闻,马路消息。说他老人家的两个亲侄子,一个叫马严,一个叫马敦,既不能慎交友,又不能谨议论,应该加以管教才是。
  于是,“还书诫之”。
  其中,有一段话,“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之大恶也”。王蒙的这篇《诫贤侄》,也有这层意思,但他说得更生动,更具体,更贴近生活,更具现实意义。王蒙说:“不要弄几个人去搜集谁谁说了你什么什么,尤其不要自己在会上为自己抢白,不要自己出马批判对你的风言风语。”“不要动不动骂前任。”“不要到上级面前老是说你这个县的人民多么落后,这个县的干部的素质多么低下。”“不要动不动在下属面前流露对上级的不满,专门有这么一些人,窥视着上头的矛盾,以便利用矛盾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的人很不正派。”
  读到这里,我设想,如果王蒙当面与这位贤侄交谈,肯定会面色凝重地关照他,贤侄啊!要加倍小心这种很不正派的人。
  这就是两位作前辈的不同教育方式了,马援为军人,直截了当,由于我不喜欢,我讨厌,我反对,因而,你们也要不喜欢,也要讨厌,也要反对才是。王蒙是文人,只是提醒,只是打个招呼,只是说有这样的人存在,你要留点神。因此,这“诫”字,感情的因素多些,再加上“贤侄”的称呼,便更多期待和勉励了。所谓“晓之以义,动之以情”,大概就是这么一种做法了。
  无论如何,第一,“老友之子”,话虽要说透,但也只能点到为止,通家之好,不看僧面看佛面。第二,“未及而立”,正青春奋发之时,未可限量之年,不过防范于未然,大可不必将警钟敲得震天价响。因此,下笔为文,既有理性的成份,要告“诫”之,又有感性的成份,要礼敬之。
  这样,这篇文章的题目,也就有其道理了。
  总之,读王蒙这本书,觉得他把握这种分寸感,那状态十分之佳妙。读者是各式各样的,由于有各式各样的读者,也就会有对这本书的各式各样的解读。因此,在他笔下,既滔滔不绝,诲人不倦,又适可而止,循循善诱;既谆谆教导,与人为善,又深入浅出,平易近人;既触及内心深处,上升到哲学高度,又剖析世间万象,总结生活经验。
  所谓人生,所谓哲学,说到底,其实就是一个人在这个社会里,在风风雨雨的一生中,在那个场合,那个时间,和那个人群中——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比什么和不比什么?要什么和不要什么?听什么和不听什么的问题。
  看似复杂,其实简单,不过是个怎么活的问题。但是要活得充实,活得有意义,活得自己开心,别人也不会因为你开心就想不开,就自杀,这就是并非简单而且复杂的生命工程了。于是,王蒙以他个人的体验,在这本书里归纳出,人际准则二十一条,无为四规则,守住人生的底线七不要,低调原则的七个方面,生命健康的三个标准,人在境遇中的八种主动性美德以及达观或者豁达的十二法,处世哲学十二条,为了安详的八条经验……等等等等,虽然,王蒙不可能在这本书里,写出他半个多世纪以来全部人生,当然,谁也不会期待他解答一切生活中的疑难杂症,但是,仅仅展示的这点阅历,也就很有一点参考价值了。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则阿凡提的故事:
  阿凡提在驴背上驮着一筐葡萄准备拿到巴扎上卖。路上遇见了一群孩子,孩子们拦住他的去路,说道:“阿凡提大叔,请您给我们每人一串葡萄吧!”阿凡提一看,孩子们太多了,如果按照孩子们的要求每个人给一串的话,恐怕筐子会底朝天的。阿凡提想了想,从筐里取出一串葡萄,给了每个孩子一粒葡萄。
  “阿凡提大叔,您为什么不给我们每人一串葡萄呢?”阿凡提笑着回答他们说:“一串葡萄和一粒葡萄的味道都一样呵!”
  因此,这一本书,虽非全部的王蒙,也就足堪玩味的了。
  话题再回到马援的那封《诫兄子严、敦书》上,我在想,所以能够在《后汉书》的《马援本传》里留存下来,所以能够被大众读物《古文观止》选中,还是因为其文之精彩。在数百字的这封信中,最精彩的,莫过于下面这段话:
  “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于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正是这两句极其形象生动,极其深刻警醒的成语,马援之文,遂成不朽,流传至今。
  以此而论,应该说,在《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中,王蒙式的智慧,也是本书的亮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 08:46 , Processed in 0.09265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