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退稿”经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7-2 12:58: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的“退稿”经历
李镇西

这里的“退稿”,也包括稿子没有用却没退稿但是一直音讯杳无的情况。
说来可能有人不相信,我遭遇频繁退稿是成了所谓“教育名人”之后。
当然,这里所说的“退稿”特指教育文章被退,不包括“文学作品”。其实,我读中学时(那是在文革)也给《四川日报》投过不少反映“批林批孔”、“批邓反右”的所谓“诗歌”,从来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事实上,如果没有被发表,我也不希望“回”――怕羞呀!如果同学们知道我在悄悄写诗悄悄投稿却又没有被发表,多难堪!后来读大学偶尔也写过一两篇“小说”之类,投寄过,也没有发表。不过,记得有一次投稿到《作品》杂志,倒是收到过著名作家萧殷老师的长长回信(可能现在的许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这位作家了,最近读王蒙的回忆文章,他还提起年轻时得到萧殷老师的提携和帮助)。参加教育工作后,便很少投(虽然也写)诗歌散文之类的东西到报刊了。因此,也就没有被退过稿。
我的第一篇教育文章,是《教育漫笔》(已经收入《教育是心灵的艺术》一书),写得很投入很动情,完全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文字风格。写完后,正碰上北京《班主任》到杂志创刊,我便不知天高地厚地投去了。结果马上得到主编回信,予以连载。这是1986年的事。从那里以后,我一发而不可收拾,写了大量的文章,包括教育类的报告文学,投给包括《中国青年报》在内的许多报刊,命中率至少百分之九十五,极少被退稿。记得1988年我写一篇反映教育问题的报告文学(9000字)投到《中国青年报》,没有任何回信的情况下,两周之后便发表在第一版和第二版。而且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报刊的编辑我一个人都不认识――当然,后来这些编辑成了我的好朋友。
之所以基本上没有退稿,原因可能是虽然我投稿多,但每一篇都非常认真,而且紧扣当时的教育实际和我本人的教育实践。书稿也是。我1994年,出版我的第一本教育专著《青春期悄悄话》时,很顺利。1997年把《爱心与教育》交给出版社时,我也不是什么“名人”,但也很顺利地出版了。后来几本也是如此。
但真正“成名”后,我却遭遇了好几次退稿。原因有二,一是个别时候我确实很忙,面对约稿我有应付的心态,因此文章质量不高,编辑当然不会用――尽管是约稿。还有一种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往往是阴差阳错,反正稿子没有用,被退回了。后一种情况,我可以举几个例子――
前年欧阳代娜老师给我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写了一篇评论短文,正碰上北京很有影响的《中学语文教学》杂志给我约稿,这位编辑我很熟悉,关系特好!我便把这篇文章给他们了。按说,这篇实录很不错的,又有欧阳代娜老师的评论,应该说发表不成问题。但因为篇幅太长,结果编辑给我打电话说不能用。因此这篇文章至今没有发表!
还有一次,山西《语文教学通讯》杂志总编桑建中给我约稿,桑建中原来我不认识,后来成了我的铁哥儿们。铁哥儿们约稿,我当然要答应。于是我便把《荷塘月色》课堂实录给他了,这篇实录也附有于漪老师的评论。桑建中看了后觉得非常好,满口答应一定发表。结果居然就没有发表,我打电话去问,他说时间不妥,因为这篇课文是上期的;准备安排在下半年发表。但后来一直没有发表,我也没有去问了,我想肯定有什么原因的。我不能为难编辑。不能让我的铁哥儿们为难。
最近的一次退稿,是被原《教师之友》(该杂志已经停刊好几年)退稿。200311月下旬,编辑给我打电话,说想约我写一篇剖析我们这一代语文老师的文章,她说知道我很忙有点不好意思给我约稿,再加上时间非常急迫,犹豫了很久才给我提这个要求。当时我的确很忙,已经拒绝了几乎所有报刊约稿。但《教师之友》的事我从来不敢有半点马虎,于是我不但爽快答应(记得当时的原话是“其他稿子可以不写,但教师之友的约稿我不能拒绝”),而且立即放下我手中的所有事情,认真写这篇文章。这就是后来在网上激起热烈反响的《尴尬与自豪》。这篇文章应该说我很满意,网友们评价也很高。但我发给《教师之友》之后,没有任何回音。后来我问,编辑支支吾吾,好像有点难言之隐。我便不再为难编辑了。说实话,当时我很有些恼怒: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呀!即使不用应该有个明确的答复呀!但后来我很坦然了,编辑不用就有编辑的理由,人家要为刊物的质量负责。第二年212日,我打开《中国教育报》,赫然看到这篇文章被发表在醒目位置!其实我根本没有给《中国教育报》投稿,后来打电话去问,原来他们是从网上下载的。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程红兵专门给我打电话,说他把文章结尾那几句话抄下来压在玻板下面作为自励。总编张圣华也给我打电话说,这篇文章发表后,收到不少读者电话,评价很高。后来,成都市教育局的一位副局长找我谈我说工作调动时,还提到这篇文章,说我写得非常真诚而实在。但是,我并不因为这些好评就认为,《教师之友》不用这篇约稿就是“瞎了眼”。不同的报刊有不同的用稿标准。也许《教师之友》用稿标准比较独特,但应该说他们对作者――无论我这个“名人”(而且还是《教师之友》聘请的多年的顾问)还是对其他普通作者,都是一视同仁的,我敬佩《教师之友》杂志这种风范,因此,尽管很窝囊地被退了稿,我还是继续支持它,后来他们多次给我约稿,我照样认真写。
当然,尽管如此,毕竟作为一些编辑眼中的“教育名人”,在同等情况下,编辑们肯定更愿意用我的稿子,这是我没办法把握的。我能把握的,只是尽量写出真情文字,以对得起我的读者。杂志有没有追“名人”的现象?当然有。但不是所有杂志都是如此。以前我也写过少量的应景之作――我坦率地承认这点,并在这里向读者表示歉意,同时,我已经决定今后尽量少写这样的文字,因此现在我只要觉得是因为我的名字而向我约稿的,我一律不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0 18:55 , Processed in 0.14808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