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与人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29 22:07: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与人生
作者:王霞

                                        ——平邑散记
  
     我在去平邑之前曾准备了一个关于“语文与文学与人生”的讨论话题,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讨论未能真正展开,但是农村学校中语文教育与人生这个话题,仍成为此次教育实践中我所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平邑的十几天时间,我们去听了语文课,也和他们的部分老师、学生进行了座谈。当时在与我们一起去支教几个同学的交谈中,我得知他们对于这里学生和老师的水平基本比较满意,特别是对于学生,他们普遍认为这些孩子想法很多。在回来之后参加的支教总结会的发言中,以及我在网上读到的平邑日记中,都可以看出同学们对于农村学生的内心世界的丰富程度还是相当乐观的。但是对于这个问题,我的感觉却有些不同。
    我在金城中学听的第一次课是一堂初一的语文课,在这堂主题定为“施展才华”的课上,学生是绝对的主角,绝大部分时间都只有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设计的一份报纸,据说这是针对新教材改革所做得教学调整。应该说这种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的尝试还是颇有可取之处的,而且我们在课堂上所感受到的课堂气氛也相当活跃,学生反应十分热烈。但是看到他们自己策划的报纸之后,先前那种欣慰就消失了大半。从走上讲台学生所展示的报纸的情况来看,他们当中十之八九都是选择了从书本上抄来励志的话作为自己报纸的内容,只有一位据说是他们语文课代表的同学是把自己写的作文放在了报纸上。如果说我们仅就学生只是一味拿别人的东西,就倾向于认为他们较少关注自己真实的处境,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到表达自身情感和思想的意义,这似乎还过于草率。
    从他们所选择表达的内容来看,主要是对高洁的志向、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表现,以及对于友情亲情的赞美,对于祖国的歌颂。上台的十八名同学中只有三位是个例外,其中第一位在招来一首插秧歌放在自己的作品上,我向周围的同学询问后确认此地并不出产水稻,但是这首插秧歌节奏欢快、格调清新,与后面那些颇有些俗滥的内容相比,还是有着显而易见的高明之处的,但是这个班级的语文老师显然对此并不感冒,这位同学展示完自己的作品后他并没有像对待后面那些表达高尚志向,歌颂伟大祖国的作品那样对他进行表扬,在后来他几乎已经忘了有过这样一个同学展示过这样一个作品,有好几次他鼓动男同学上台展示时都说,到现在为止走上台来的只有女生来激励他们,事实上上面提到的那位男同学正是第一个走上台去的。其余两位一个以保护地球为主题,但他的报纸的空白处还写了这样几个大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在其他好几位学生的作品中也频频出现。最后一位值得关注的是一位以风筝的意象表现青春悲哀在作品,他展示在报纸上的文字表现了青春的心向往广阔的天空然而又不能不受到束缚的伤感,这是我们在这节课上听到的唯一一个涉及到人生光明一面以外的声音。
    我在上面指出,这些学生更愿意借用他人的声音,而不是真正展示自己,而且他们所选择的东西内容又显得相当单调空泛,其实这还不是最令我心惊的,真正使我感到忧虑的是这些孩子在展示自己时不仅声音一致,而且所选择的表达方式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他们的语言中出现最多的是太阳、荷花等等,关于太阳、阳光的比喻为早为我们司空见惯,在此不必多言,但是在比喻高洁的志向时,他们不约而同地使用了荷花的形象,这种花在当地并非十分常见,我们在平邑这十几天时间里就并未一次见到,倒是金银花在当地随处可见,可惜这种长在贫瘠山地上的植物很少入文,也便为这些孩子们所看不起,后来我在其他一些班级和学校问起是否有人在形容坚忍不拔的顽强精神时想起金银花,他们都摇了头。我想这些孩子们之所以如此钟爱选择荷花表达自己的思想,应该是受到了此前学过的某篇课文的影响。
    也许我仅就从一堂初一孩子的语文课就倾向于认为这里的孩子在表达自己这样问题上存在着不足,其中还有草率之处,毕竟他们还太小,要求他们表达出自己的思想确实有些不切实际。实际上,我也并非想以这种标准苛求他们,我只是希望在他们展示的东西中看到他们自己的切身生活,看到他们在切身生活中所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到的、通过自己的心灵所感受到的,以及最为真实的情感和想法。而事实上我所看到的只是这样一些从书本上(至于到底是些什么样的书本,后面将提到)抄来的段落,里面充斥的只有这样一些单调空洞的声音时,就不能不感到痛心了。
    在地方中学和初三学生座谈时,又有很多同学问语文应该怎么学,作文应该怎么写的问题,这是我们在与同学座谈中被问到的最多的问题之一。我告诉他们语文和数学、物理这些科目不一样,不要把它作为一种纯粹的知识学习,不要把它想成单纯的字词句法,它和你们的自己的人生联系在一起。你们语文课本上的文章,也是由某个普普通通的人写的,这个人和你一样,也是实实在在地生活着,你们有的烦恼,他们也可能会有,你们所喜欢的,他们也能会从中感到乐趣,你们读这个人的文章,就是在和他交流,明白这个人为为什么会高兴,又为什么会难过,是什么促使他这样做,又是什么促使他放弃了这样去做。你们在想这些时一定要把这个写文章的人当成和你们一样普普通通的人,用你们自己心去揣摩他、接近他。你们要明白语文就是你生活的一个部分,通过语文你可以看到他人的生活、懂得他人的想法,通过语文你也会更加清楚怎么把自己的生活展示给别人看,怎么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表达出来。写作文也是这样,不必绞尽脑汁地编造一些情节,也不必搜肠刮肚找一些华丽的字眼,最重要的还是把自己生活中真实经历的感受的表达出来。
    在平邑的这十几天里,这些话我在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学生面前重复了很多遍,那堂对我触动极大的语文课让我意识到说这些话的必要,而接下来所听到看到的促使我不断把这些话说下去。在地方中学我们在初三的一个班做过一项关于课外书籍阅读的调查,从这些收上来的纸条中我们发现,一般而然这些学生读过的书只有四五本,其中常见的有《红楼梦》、《水浒传》,几乎没有现在流行的一些校园读物,其中学生读得最多还是《中学生优秀作文选》。后来在与金城中学几个高二学生的谈话中我又再次认识到这些“中学生优秀作文选”对于他们学习写作的重要性,当我告诉他们写作文要努力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想法表现出来时,他们告诉我他们想要考高分,在写作文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作文选是怎样写的。这让又让我想起了那堂初一语文课上见到的语句,那些文字粗糙情感虚假的段落很可能就是来自这些所谓的“优秀作文选”。
    从我们来到金城中学那天,就看到数个同学挤在一处出黑板报,他们干得很认真,写了擦,擦了再写,反反复复花了五六天的课外活动才把这项工作做完。我逐个看了他们的板报,结果有些令人失望,这些高一学生的板报就像是把初一那个班在课堂上展示的小报纸放大贴到了这里,我想那些粗制滥造的文字也还是应该出自所谓“优秀作文选”。还有一个班的板报令我哭笑不得,不知道为什么他们莫名其妙地将《红楼梦》里的一支曲子放到了一堆歌颂祖国的文字中间,而且还出现了点小小的错误,“气质馥比仙”,中的“馥”字被分成了两半,成了“香”和“复”两个字。这样一来句子的意思显然不通,由此看来将这段文字抄在这里的同学对于这支曲子的真实含义也未必明白,之所以这样做,很可能就是因为他们接受的教育告诉他们《红楼梦》是本好书,在前面提到的关于学生课外书籍的阅读调查中也可以知道,《红楼梦》也是他们读得最多的书之一,他们可能认为既然是好书,拿来用肯定是不错的,至于到底要表达些什么,他们心里并不清楚。但是有一点他们还是应该认识到了的,那就是这支曲子表现了人物志向的高洁,志向高洁这种说法是可以纳入人生光明前途的叙述当中的,可能就是因为如此他们才会认为将这支曲子放在这些歌功颂德的文字中间也没有什么不妥,如果他们认识到了这支曲子所包含的对于人生悲剧性的深刻理解,想来也就不会将其放在这里了。
    上面这些话似乎是在嘲讽农村的孩子头脑简单、缺乏自我,如果真是这样,那我就确实有失厚道。在金城呆了十几天,那些孩子已经对我们很是不舍,离开的前一天晚上,几个女孩来送我们,几乎掉下泪来,执意问我们第二天离开的时间,她们想一早起来为我们送行,要知道我们可是四五点钟就起床坐车,而且离开的这天还正赶上她们的月考。对于我的同学所说的这些孩子内心其实极其丰富,我也并不否认,和城里的孩子相比,他们面临着更多的问题,身上也承担着更大压力,在我们和孩子们的交谈中可以感觉到他们对于读书带给家庭的压力,对于成绩不好而产生的对父母的愧疚心理,以及如果考不上大学是不是就要留在农村,这些问题都是城里孩子所很少会思考的,但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相当切实的问题。从他们的疑惑和忧心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些心灵所承受的沉重压力,但是当他们在更为正式的情况下表达自己时,我们就会发现这些生活中的切身感受消失或者说大为削弱了。我们从他们在正式场合看到的他们所表达的还是光明积极的情感,但是这情感也不免单薄虚弱,也正是因为真实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其在语文或者说文学中表达自己时单调的鲜明对比,才不能不使人忧虑,我一直认为文学应该为人打开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所以当看到语文和文学变成了一个抽象而单薄的存在时,就不免感到痛心。
    我想简单地把这种情况的发生推给高考制度上是不合适的,就面前而言以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制度还是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在与金城中学青年教师的一次座谈中,在谈到作文教学该如何开展时,在场的校长说作文不用考虑该怎么教,言下之意是写作能力或者说语文水平是天生的,后天教育只能是对于一些字词语法的学习。我想这种认识在很多中学语文教师思想中也同样存在,而这种看法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忽视了语文与学生自己的人生之间的密切联系,语文能力有先天因素,但更重要还需在学生的人生过程中不断发展,而这一点恰恰被忽视不见。而且在谈话中,一位同学说城市的孩子要面临三种权威,来自学校的,来自家长的,以及来自媒体的;而农村的孩子只需要面临一种权威,即来自学校的声音,当时她是将这种情况作为农村孩子容易引导而提出的,但是这种情况显然还要着另外一面,即信息的匮乏而造成的思路受到局限。城市里的孩子能有更多渠道接受更为丰富的信息,而对于这里的孩子来说,互联网他们当中的对其中的大多数来说还是奢侈品,电视这样普遍的媒体在他们封闭的生活繁重的学习压力中也很少接触,而书籍的阅读这一能够打开人思维的途径在这里也不那么容易实现,很难想像只是读着所谓“优秀作文选”成长起来的孩子能有多么宽广的视野。真正好的文字是应该告诉他们现在所接触的语文学习与真实人生之间的血肉关系,而不是把学生的思路局限在某种框架之内,从这次帮助金城中学建立图书馆失败的行动来看,这种情况的解决还有一段路要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9 22:37 , Processed in 0.11002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