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8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清算百家讲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5 07:54: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清算百家讲坛

来源:南都周刊  2008-11-24 作者:张守刚

  
  阎崇年挨打,于丹受威胁,收视率在过去的两个月已经被挤出央视科教频道的前十名,多事的百家讲坛,如今也显出了一股颓势,有人甚至认为这个曾经风光火爆的栏目已经进入死亡倒计时。

  南都周刊记者采访易中天等多方说法,从学术选秀、学者包装、利润产生等环节揭示该栏目这些年的娱乐化和庸俗化,并试图从中揭示百家讲坛大起大落的真正缘由。这个时代,所谓娱乐至死,或是娱乐到死;或是因为娱乐,所以死了。

死亡倒计时,现在开始


重新登上《百家讲坛》的易中天已经61岁,他见证过栏目的辉煌和黯淡,可谓是百家讲坛一张名片。 摄影|记者 邵欣


  娱乐化、庸俗化曾经引起很多主讲者的不满,但是巨大的利益诱惑还是让某些学问人趋之若鹜。解剖百家讲坛,揭示的不仅是电视节目的本质,还有学界的悲哀。

  创立于2001年的央视《百家讲坛》,转瞬已整整7年。七年之痒,在易中天、于丹等学术明星的火爆之后,目前的《百家讲坛》已陷入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同时,其娱乐化庸俗化的倾向也一再被学界和观众所诟病。

  先是有阎崇年挨打,于丹被威胁的事情。而现在记者从央视内部得知的最新消息,《百家讲坛》收视率下跌幅度惊人:刚刚过去的9、10月份,其收视率已经被挤出央视科教频道的十名之外。有学者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称:任何主讲人都挽救不了《百家讲坛》,这个影响巨大的节目在进入多事之秋的同时,也进入了“死亡倒计时”。

收视率日薄西山

  从汉代人物到品三国,再到此次的“诸子百家”,易中天沿着一条上溯的路线品读中国历史。但有点意外的是,媒体对他此次复出“救市”话题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诸子百家本身的关注。

  采访易中天的那几天,《百家讲坛》正在播诸子百家之“儒墨之争”,他表示这是最难被接受的段落,但绕不过去,还是要讲。“我有一个说法,就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儒家变成执政党,但是实际上是儒法共制,所以外儒内法,阳儒阴法,都是执政党,道家变成在野党,墨家变成地下党。墨家那套东西确实不好玩,是过苦日子的,所以最近播儒墨之争,收视方面还是比较难的。”

  针对“救市”之说,他的回应是:“这个题材不是救市,诸子百家对于观众来说是陌生的,而且不那么有趣,甚至有一点沉重,靠它来拉动收视率是不可能的。”他认为,“诸子百家”选题的思想含量、文化含量、学术含量都超过“品三国”,但观众是否喜欢他,他心里没谱。

  有关《百家讲坛》走入窘境的声音,早在此次“救市”说之前的今年年初,就已经见诸报端。2月,上海《青年报》题为《主持人匮乏“百家讲坛”遭遇瓶颈》的一篇报道,以担忧心态揭示了节目的生存窘状。报道称,虽然《百家讲坛》一直在酝酿变革,比如由讲历史故事发展到讲“红旗渠的故事”,还拟请评书家单田芳来讲林则徐,但一番努力下来,效果并不太明显。

  据称,年初《百家讲坛》虽然仍可保持央视十套收视前三名,原来的头把交椅可能难保。而当年纪连海讲《历史上的和》时创下的0.69%的收视率纪录,再没有出现过。

  到了5月,关于收视率的风波又起。有媒体爆出,《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纪连海称,从去年10月份起,除了他讲的李莲英系列之外,“收视率再也没有超过0.1%”,还不到高峰时的七分之一。随后,纪连海又出面否认自己说过类似的话。

  而本刊记者对收视情况的调查,得到的数据更为惊人。一位不愿具名的央视科教道(即央视十套)的节目编导告诉记者,今年《百家讲坛》的成绩确实变化很大,跌幅之大令人吃惊。“现在科教频道的24档节目中,《百家讲坛》在9、10月份的收视排名已经跌倒了十名开外,最低的时候已经是第18位,已经处于中下游水平。”

  这位编导评价说:“跟之前的稳居第一的日子不可同日而语了,这有其他节目发力的原因,但主要还是自己出了问题。”

  来自观众的审美疲劳,也显而易见。一位原来喜欢《百家讲坛》的观众告诉记者,现在的节目到底好不好看,她没法评论,“因为这段时间根本就没看,”而在百度的“百家讲坛吧”,网友各种批评性的言论随处可见。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从今年上半年开始,《百家讲坛》已经彻底对外封口,对包括收视率等外界关注的问题,不做任何评论。记者联系到制片人万卫,他表示“领导有规定,不好说”,建议记者采访主讲人。

  《百家讲坛》的衰微气象,从今年主讲人的火爆程度也可见一斑。2005年《百家讲坛》推出刘心武与纪连海,2006年易中天和于丹更是异常火爆,到了2007年,栏目大力推荐王立群、蒙曼等,声势明显弱了很多。到了2008年,后继无人的栏目只能让刘心武、易中天等老面孔轮番上阵,重新出山。

  即使老面孔,也不一定靠得住。易中天向记者透露,自己现在最大的想法,是想退出《百家讲坛》。“我不讲了,我要休息,太累了。”61岁的易中天已经过了退休年龄,但录制《百家讲坛》已经成为“任务”。“我现在已经快退休的人了,我凭什么要这么累?已经够了,我想过一点没有计划的生活。

  在年初,万卫也曾表示:“如果再找不到有特色的主讲人,栏目前景就不容乐观了。”但直到年底,《百家讲坛》派往全国各地海选的各个小组也没有发现让他们兴奋的主讲人。

  与此同时,之前《百家讲坛》系列图书市场上“打遍天下无敌手”的状态,也堕入低谷。在北京著名的第三极书局,本月初的销售排行榜上,前十位已经难觅百家讲坛系列图书的踪影,成绩最好的是阎崇年的《康熙大帝》,排在第19位,其他的书店情况也类似。新晋主讲人推出的《蒙曼说唐》、《马未都说家具》等系列图书,销售成绩并没给人惊喜。

娱乐化与伪学术

  《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表示,任何事物都有其高潮低潮,这是自然规律。他对该节目的一贯态度是:“百家讲坛过分追求娱乐、摒弃思想,这是我早就批评、一直批评的。”

  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李浩,同时也是古代文学方向的教授,他近期发表的文章《<百家讲坛>现象批判:吊诡的大变脸》,将《百家讲坛》称作“三无”产品,即“无学术、无学理、无学者”。谈到这篇文章的初衷,他说自己“除了学术专攻之外,同时也是学术文化的环保主义者,是学术文化圈中的清道夫,有时候对一些文化现象忍不住要说几句话。”

  早期《百家讲坛》走的是精英路线,比如霍金、杨振宁、李政道等,还有童庆炳、叶嘉莹、莫砺锋等名家都相继到节目做客。对它的前期节目,李浩是肯定的,但对后期也就是“变脸”之后的节目他主要持批判态度。“有个很耐人寻味现象,在我们圈内公认的优秀学者,比如叶嘉莹,学问好口才都好,于丹见了她也毕恭毕敬的,口称学生,但在《百家讲坛》就火不起来。再比如傅佩荣,在台湾大学主攻哲学的,他有西学背景,也有旧学根底。他讲课我听过,有学理有问题意识,无一句无出处,人又儒雅,口才也极佳。但可惜的是,按他自己的说法,‘于丹把我挤出了百家讲坛’。”

  李浩说:“这说明什么?说明《百家讲坛》不认专家,不注重专业。”

  他表示,“变脸”后的节目无学者。改革与变脸后,担纲主讲的并非这一领域的知名学者,甚至干脆不是做这方面研究的,没有写过相关论文,没有先行研究,所以对这一领域的现状知之甚少。“无知者无畏,心中没有游戏规则,更没有学术戒律。” 比如,对儒家经典中一再出现的“小人”,于丹“创造性地”解为“小孩”,让人大跌眼镜。

  让一个领域的专家讲述另一个专业的内容,这几乎成了主讲人能火爆的铁律,刘心武、易中天、于丹等人莫不是如此。也正为此,这些在学界看来根本没有该领域普及资格的学者,引起了来自学界和草根阶层的争议,而这种争议,恰恰又暗合了传播学的规律,“争议化传播”将主讲人推到更火爆的境地,个中微妙令人玩味。

  文化评论者北邙山樵在《百家讲坛:权力结构与传媒生态》一文中,也从传播角度分析了刘心武的走红。“刘心武为什么可以在考证不确凿的情况下就信誓旦旦地讲《红楼梦》,此间并无知识的真伪,而只有声音的强弱(谁背靠强势媒体谁的声音就强)”。

  《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不仅在央视讲,也会接受其他电视台的邀请做讲座,其显示出的娱乐化倾向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纪连海在上海纪实频道《文化中国》节目中谈到大禹治水时,发表新解: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另有隐情,因为“大禹生命中还有另外一个女人”。此论一出,一片哗然。

  这种庸俗化娱乐化的解释,即使在被视为“最学术的主讲人”王立群身上,也屡见不鲜。比如,王立群新解“凤求凰”,称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的追求是“有预谋的劫财又劫色”。再比如,他称“可以负责任地说,汉朝的很多皇帝,包括刘邦都是双性恋。” 这种庸俗化的视角,无疑是为了投合观众的猎奇心态。

  不过,王立群并不承认自己有娱乐化的现象。他对本刊记者表示,自己的要求是要有学术底蕴,又有通俗表达。“就我讲来说,不存在娱乐化的现象。我管住我讲的东西是学术的,老百姓也能听得懂。不过别人怎么讲,我管不了。”

  别人怎么讲?北邙山樵评点阎崇年、易中天、于丹三大主讲人说:“阎崇年虽然饱读史书,却居然是在历数清代宫闱的帝王轶事和花边新闻;易中天号称是在“水煮三国”演绎名著,其精神内核却是展示中国人最应该去批判的官场哲学和阴谋论;至于于丹,她讲的内容根本就和孔子庄子无关,她是以复活经典的名义,传授犬儒主义哲学,对大众进行心理按摩。”

  在《娱乐至死》中,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提到了娱乐遵循的三原则:第一,你不能有前提条件,观众在观看你的节目时,不需要具备其他知识;第二,你不能给观众出难题,动脑筋的事儿别涉及;第三你应该像躲避瘟神一样避开阐述,争论、假设、讨论、说理、辩驳或其他传统演说方法。

  这三条,条条都像针对《百家讲坛》而言,似乎在提醒观众:这是一个娱乐节目。

  在这种原则下,很多主讲人即使自己想做一些有价值的发挥,却被编导以“太专业”的理由砍掉。近期主讲“中国民间四大爱情传奇”系列的浙江大学副教授段怀清说,在讲到《梁祝》时候,他本来想要指出,祝英台扮男装读书,是因为读书权作为古代女子人权的一部分,被整个中国古代社会体制性文化压制了。“就连这样的话,在节目里面也算太专业。”

  对此,很多主讲人都表示了不满,与栏目组的矛盾也公开化。武汉地区上央视《百家讲坛》第一人、“武大名嘴”赵林教授,就曾公开发飙:“央视《百家讲坛》如果还是这种讲故事的形式,我肯定再不上了。”

  周国平在谈到《百家讲坛》时指出,作为强势媒体,它排挤了传统载体,他担心:“由于它的大众传播性,会带来人们阅读思考的缺失。”
南京大学中文系傅元峰博士的指责则更为直接,更为尖锐。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他认为:“大家的矛头都指向了通过央视百家讲坛成名的学术名人们,实际上真正的罪魁祸首是《百家讲坛》。只要百家讲坛存在,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易中天和于丹被制造出来。”

产业与利益的诱惑

  内容的娱乐化与操作的产业化,是《百家讲坛》成功的两大法宝。以电视节目为中心,《百家讲坛》与出版社、主讲人、听众等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成熟的产业链条。而打造这个链条的主要幕后人物,就是制片人万卫。

  “这个人不好玩。”说到万卫,易中天说。“除了谈工作以外,不会谈别的。把工作谈完了就笑,他是不会聊天的一个人。因为他身体不好,原则上不参加宴请和应酬。他觉得吃饭很累,应酬说闲话,他都不会。”

  有人写文章把万卫比作张艺谋。“万卫也和张艺谋一样,包装明星、出书、出碟、签售、讲学等一路下来,全程一条龙。其实,说到底,所有的围绕学术明星的衍生产品,都是一个利益问题,收视率上去了,电视广告就上去了;名气来了,出版商的利润就上去了。”

  录制百家讲坛本身的报酬很少,主讲人无论名气大小,都是一集1000元,还要扣税30元。来央视的接待水准也很低,像易中天这样的大牌主讲人,来京录制节目也是自己下飞机,花16块钱坐大巴到公主坟站,然后打一个出租车到附近的央视“影视之家”,自己入住,全程没有接待人员。

  为什么如此低的待遇,很多学者却趋之若鹜?利益刺激无疑是极大的一环,这个利益中,最看得见的就是出书后的版税收入。2006年,上海文艺出版社以竞标价500万元、首印55万册夺得易中天《品三国》(上)的版权,开启了中国图书出版版税最高记录,该社2006年总共6000万的码洋,有3000多万是易中天的“贡献”。在2006、2007年度的作家富豪榜上,易中天收入高达800万和680万。

  而夺得《于丹〈论语〉心得》版权的中华书局,起印数升到60万册。从2006年11月27日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的签售会开始,一个月内,该书的销量已经突破了100万册。而《于丹〈庄子〉心得》更是首印100万册,创下近10年畅销类图书首印的最高纪录。2007年,于丹版税收入高达1060万,超过易中天。

  易中天、王立群等人的命运已彻底被一个栏目改变,这一点他们也不讳言。易中天回忆说,当年留校武汉大学,“最开始住办公室,然后是住宿舍,一家人一间房,没有厨房,没有厕所,在楼道里弄一个小煤炉子,到山上捡一些松果,回来做饭。”而现在,媒体上热炒的是他的“别墅”风波。

  即使没有易中天、于丹的火爆,只要你成了《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书的销量跟之前皓首穷经写成的学术著作难以同日而语。王立群对本刊记者披露,在入主《百家讲坛》之前,他出版的学术著作版税是8%,印到3000册算不错了,但现在出版“读《史记》”系列,首印都是20万册,按10%给版税,两者之间的稿费差距之大显而易见。

  比王立群还不知名的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隋丽娟,入主节目后推出《隋丽娟说慈禧》,其销量也有十几万册。该书编辑对记者表示:“这个数量也是不错的”。

  从穷教书匠到名教授,社会地位的提高显而易见。走红后的易中天、于丹、王立群都是社会活动频繁,其接待级别也水涨船高。王立群最近刚去太原讲了一次课,他透露是“市委副书记亲自主持,市里副处级以上官员悉数参加,1000多人都在下面听我讲课。”

  《百家讲坛》主讲人孔庆东曾说:“倘若《百家讲坛》这样演变下去,简直成了评书或学者讲故事,那我们学者就没有人来了。”这句话前一半是对的,后一半是错的,因为面对利益的诱惑,不是每个学者都能抵制住诱惑。

  李浩认为,所谓学术明星的流行,给了一些学者不少误导,觉得上《百家讲坛》才是学者的风光,能名利双收,特别对中青年教师以及地方高校的教师影响颇大。“不少年轻学者把上讲坛作为终南捷径,以为做学者也可以像当明星一样一夜成名,大红大紫,这就极大地误导了青年学生。”

  身为西北大学文学院的院长,李浩对很多地方大学热捧《百家讲坛》的风气不以为然。“有些院校认为,自己学校的老师上《百家讲坛》,等于是给他们学校争荣誉,也等于给他们学校打广告,就鼓励自己的教师去争取。”他认为,《百家讲坛》已经变成了个人与团体的名利场,这使本来就浮躁的学风更加盛行。

改不改或许都是死

  2008年的一次制片人峰会上,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院长苗棣对《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说:“你们《百家讲坛》的形式就不能换一换,总是那么一个破桌子??” 作为《百家讲坛》的坛主,万卫给出的答案是:“不能变”。而在本刊与新浪论坛联合发起的网络调查中, 面对“《百家讲坛》目前刻板的讲堂形式需不需要变革”的问题,超过一半网民认为“迫切需要,否则观众流失更严重”。

  无论精英分子,还是草根,都希望在《百家讲坛》上实现对话,意图让持不同意见者占据一样强势的平台。魏明伦就直斥《百家讲坛》垄断了无法对答的话语霸权,“《百家讲坛》可否另设一席,请海内外持不同学术观点的俊杰,与易中天‘教父’、于丹‘圣母’对话《三国》,答辩《论语》?”

  对于百家讲坛的模式,易中天觉得无法改革,他斩钉截铁地说,互动是不可能的,场场自发的提问,根本不可能,只有找托,找托还不如不做。“这是不懂行的意见,因为不可操作。任何意见在我看来,我第一考虑就是可操作不可操作。不可操作的听都不听,你再正确我也不听。因为你不可操作,有什么用?”

  由于缺乏对话的渠道,外部的草根力量开始以一种令人惊异的形式,向《百家讲坛》发起冲击,网友“大汉之风”掌掴阎崇年事件是一个极端例子。阎崇年一直拒绝对此事回应,易中天为老友伸出援手:“对阎崇年这个事情,我希望大家更多一点体谅,不要那么多的舆论,很难做,都很累。”

  他不承认存在精英与草根的对立,他表示:“观众寻求对话的想法,我们是理解的。但是要有可操作性,你想想全国多少观众,每个观众都要对话一次,你死定了,活不活了,不能这样要求的。”

  掌掴事件之后,网友韩江雪又以一种相对柔和的形式,与《百家讲坛》形成了一种对峙状态。他以山寨版《百家讲坛》主讲人的身份,拍了一段6小时的视频,专讲岳飞的《从靖康耻到风波亭》,上传到播客几天,3天内的点击率就超过3万,被人称作“民间易中天”。

  虽然韩江雪对《百家讲坛》一直持向往与尊重的姿态,但客观上,这个山寨版《百家讲坛》无疑是对《百家讲坛》僵化体制的一个反驳。此前,《百家讲坛》对主讲人的身份做了一些限制,比如必须是副主任、副教授之类的级别,这就将包括韩江雪在内的很多人,都排除在门槛之外。

  易中天对这个“民间易中天”出言谨慎,他不愿评论韩是否有资格进《百家讲坛》,只是表示:“有人愿意做成这样的东西在网络上播,我觉得很好,但他的节目好不好,我不发表任何评论。”

  对于《百家讲坛》走入衰落的话题,制片方、主讲人看法也不尽相同。在央视的官方网页,《百家讲坛》以辟谣的形式,称纪连海所说的“《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从来没有超过0.1%”之说,是媒体杜撰,今年第二季度《百家讲坛》的综合收视率和观众满意度都位居科教频道的第一位。

  易中天不想对《百家讲坛》的未来做预测,也不喜欢说电视栏目有个寿命。“我不太喜欢那些人讲规律之类的话,我不太喜欢听这种话。那是先验的,不是经验的。不是有人讲,楼价跌一分我就道歉,只好道歉。你少说这种预言好不好?”

  “小于丹”蒙曼则坦率地表示,《百家讲坛》的衰落是符合规律的。“这是符合一个电视节目生命规律的,从一个新生事物到大家司空见惯。这不是没落,是回归正常,当年的狂热现象只是一时的,是不正常的。”

  推出阎崇年、于丹等人图书的中华书局副总编顾青,则从国学热的角度分析了图书市场上《百家讲坛》系列的集体衰退。他说,“作为一个栏目,《百家讲坛》讲了很多年,到了阎崇年、易中天、于丹,在国学热的背景下大火。但国学热也是有起有落,如果很长时间的书在长销前列,本身都不正常了。大众图书市场总是一波波的,大众的阅读趋向会有变化,观众的口味也会发生变化。”

  李浩说,虽然《百家讲坛》一直在想推新人、新选题、新思路,但从传播学的原理来看,大众的兴奋期已过,不会再亢奋了,更不会再如痴如醉了。“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起承转合,《百家讲坛》的黄金期过去了。现在无论谁出来,也不可能挽狂澜于既倒了。”他甚至表示,《百家讲坛》再要变脸也为时已晚。“凤凰卫视、北京电视台、山东电视台的相 关节目已弥补了《百家讲坛》的不足,要再改,就成了地方台的跟屁虫。”

  “《百家讲坛》已进入了衰退时期,将成为一段历史。”他说。

百家讲《百家讲坛》


如果再找不到有特色的主讲人,栏目前景就不容乐观了。
—《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

《百家讲坛》是“三无”产品,“无学术、无学理、无学者”??《百家讲坛》已进入了衰退时期,将成为一段历史。
—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李浩

  阎崇年虽然饱读史书,却居然是在历数清代宫闱的帝王轶事和花边新闻;易中天号称是在“水煮三国”演绎名著,其精神内核却是展示中国人最应该去批判的官场哲学和阴谋论;至于于丹,她讲的内容根本就和孔子庄子无关,她是以复活经典的名义,传授犬儒主义哲学,对大众进行心理按摩。
—文化评论者北邙山樵

  百家讲坛如果还是这种讲故事的形式,我肯定再不上了。
—武汉大学教授赵林

  由于它的大众传播性,会带来人们阅读思考的缺失。
—社科院研究员周国平

  大家的矛头都指向了通过央视百家讲坛成名的学术名人们,实际上真正的罪魁祸首是《百家讲坛》。只要百家讲坛存在,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易中天和于丹被制造出来。
—南京大学博士傅元峰

“百家讲坛 过分追求娱乐、摒弃思想,这是我早就批评,一直批评的。??倘若这样  演变下去,简直成了评书或学者讲故事,那我们学者就没有人来了。

上讲坛的可能收益


  录制百家讲坛,主讲人无论名气大小,都是一集1000元,还要扣税30元。

  前年,上海文艺出版社以竞标价500万元,开启了中国图书出版版税最高记录,该社前年总共6000万的码洋,有3000多万是易中天的“贡献”。在之前两年的作家富豪榜上,易中天收入高达800万和680万。

  夺得《于丹〈论语〉心得》版权的中华书局,首印100万册,创下近10年畅销类图书首印的最高纪录。去年,于丹版税收入高达1060万。
王立群在入主《百家讲坛》之前,他出版的学术著作版税是8%,印到3000册算不错了,但现在出版“读《史记》”系列,首印都是20万册,按10%给版税。

  走红后的易中天、于丹、王立群都是社会活动频繁,其接待级别也水涨船高。王立群最近刚去太原讲了一次课,他透露是“市委副书记亲自主持,市里副处级以上官员悉数参加,1000多人都在下面听我讲课。”



2#
 楼主| 发表于 2010-9-5 08:09:11 | 只看该作者
用百家讲坛激活语文讲台
发表日期:2008年5月24日   出处:《中国教育报》

   讲台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这个桥梁究竟是独木桥,还是立交桥,要看教师修行的水平。纵观我国近代至今的教育,不难发现有许多赫赫有名的教师都是从中小学的讲台走来的。今天的大学讲台,央视百家讲坛之上,就有我们中学教师在纵横驰骋。
    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百家讲坛”节目,已是如日中天,火爆异常,成为了科教频道的品牌栏目。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一个迟到的学生那里了解到,学生们也很喜欢央视的“百家讲坛”栏目。这个同学属于厌学的那一种,却偏偏钟爱“百家讲坛”,甚至因看节目而迟到,这引起了我的深思。
  以最新的研究成果示人,鼓励思想个性,学术标新立异
  央视的“百家讲坛”栏目近几年造就了易中天、阎崇年、刘心武、纪连海、于丹等一批以教师身份为主的文化明星。“百家讲坛”及相关图书内容涉及面广,多以文化内容为主,又以历史、文学等居多。
  如纪连海的明清系列、易中天的品“三国”、于丹的《论语》心得等。
  讲坛学者们选择的都是观众最感兴趣、研究成果最新、最吸引人的选题,即把所选题材最精彩的部分展示给大家看。而语文学科,其丰富的内容也是包罗万象,与“百家讲坛”较为吻合,文史类文章如诸子百家、文学名著中的选文在初、高中语文课本上也占较大比重。虽然有这样的基础条件,却仍旧有许多老师抓不住学生,我们不妨认真思索、仔细研究一下“百家讲坛”,看看能从他们身上收获什么。
  站在高不过三尺的“讲坛”前,主讲者们全力追求学术创新,常常把最新的研究成果、最有价值的观点拿出来,与观众共享。他们以身示范,鼓励思想个性,学术标新立异,且重视传播互动,强调雅俗共赏,把阳春白雪演绎成下里巴人,所以会赢得广大普通观众的青睐。
  而我们的语文课,常常被上成了沉闷的“睡觉课”,讲课内容三年如一日,内容很少出新,更不要说翻新了,听者味同嚼蜡,口中如含锯末。是否追求常讲常新,是否追求讲课个性,成为一些教师和百家讲坛授课水平的分野之一。
  内容好并不等于得到了观众首肯,你还要有抓住观众的本事。百家讲坛强调知识性、趣味性、悬念性。知识是基础,趣味是魔力,悬念是技巧
  这些学者讲课的一大特点就是,授课就像说评书。这种“学术评书”式的讲解方法令观众一听倾心。众所周知,“讲座”在电视里是最不容易出彩的节目,是最不容易调动各种电视手段的节目。然而,在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中,说书是至今仍然受到大多数中国百姓欢迎的艺术形式。易中天、纪连海们正是抓住了观众的这一特点,把讲座节目做成了评书连播。从而,他们就拥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再者,他们讲课强调了知识性、趣味性、悬念性。因此,他们讲课的情节设计非常讲究,故事环环相套,悬念迭出。常在紧要关头,尤其在每节课的衔接之处,来个“且听下回分解”,牢牢地钓住了观众的胃口,对观众有极大的吸引力。观众在看“百家讲坛”时,都在积极地获取知识,享受一种独特的乐趣,企盼着故事讲授者布下的疑问、悬念能够水落石出。比如纪连海讲解“正说吴三桂”这一部分时,针对近年来热播的相关电视剧及传说中的野史,从一个非常专业的角度,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给出一种全新的解释,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观众们在听这样的讲座时,所持的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态度,因为他们能在娱乐中获得知识,享受到乐趣,何乐而不为呢?
  这一点与学生被动听课完全不同,许多教师的讲述连自己都觉得沉闷,哪里还能打动学生、吸引学生?一些老师甚至把本来很有意思的课文(如古今小说中的选文、文言故事等),讲得枯燥无味,这是很让人悲哀的事。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找不出抓住学生的方法,自身的说话能力、讲述水平,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不善于在大庭广众讲话,讲课时,要么两眼望着天花板,要么双眼盯着教案,仿佛学生是一个不存在的物体。还有好多老师只知“满堂灌”,至于学生听课效果怎样,根本就没想过。是否掌握了一个良好的授课方法,是否能够针对不同的授课内容配以不同的授课形式是许多老师教学方法的不足。
  个人魅力是讲好一堂课的重要环节,这种魅力首先表现在对所讲内容有非常透彻的把握,且博览群书、触类旁通。而一些中学老师备课只是对照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别的书很少涉猎。把自己限制在一个“井底”,又何来源头活水
  “百家讲坛”的主讲者们之所以能够吸引观众,个人的独特魅力是其中的奥秘之一。这种魅力首先表现在他们对所讲内容有非常透彻的把握,对所讲内容烂熟于心,而且触类旁通,讲课时旁征博引,知识含量极高。其次,他们的口才甚好,讲起课来可以说是滔滔不绝、侃侃而谈,用到相关知识可以信手拈来。想达到这种状态并不容易,需要主讲者拥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积累。这不仅涉及到了备课问题,更涉及到教师如何才能保持自己的学术青春,保持课程常讲常新,而不是备一次课可以混半辈子。这又涉及到读书问题,目前由于多种原因,一些中小学教师阅读处于干涸状态,这也是他们讲课学生不爱听的主要原因。这些老师备课只对照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别的书很少涉猎。试想,把自己人为地限制在“井底”,怎能有源头活水?语文老师不可能像百家讲坛的教授那样专业。但有一点我们是能做到的,就是在讲一篇课文时,首先做好充足的、认真的备课工作。能上“百家讲坛”的人都是专家,然而,其中有不少专家都是中学教师出身,如易中天、刘心武、阎崇年等人,像纪连海这样的专家本身就是中学老师。他们能做到的,别的教师应该也能做到,至少需要一个认真的态度、刻苦钻研的精神!
  “个人魅力”是需要老师们培养的,这种“个人魅力”源自个人的个性,是个性的自然流露。如果个性得到自然流露,成为自己的风格时,“个人魅力”也就显现出来了。如于丹教授的演讲声情并茂,易中天教授的讲说幽默诙谐,刘心武老师的讲述悬念迭出、扣人心弦、丝丝入扣,让你不得不随着他的思路巡行。易中天说:“开头必须吸引人,为了避免收视疲劳,在必要时设置悬念,抛出问题。还要有出彩的语言,或者有好听的故事,或者要有‘包袱’。”如果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也能讲得跌宕起伏、幽默风趣,那么,又怎么会抓不住学生呢?
  语文教师在讲作文做法时,常说作文讲究凤头、猪肚、豹尾,也就是说开头要漂亮引人入胜,下笔就要吸引人,中段要丰满充实,结尾要简洁有力。我们的每一节课都做到了凤头、猪肚、豹尾了吗?“讲坛”是个高雅的词语,给人以神圣的感觉。学者们在“讲坛”把象牙塔尖上的学术讲得贴近了大众。而“讲台”,一个本来大众化的词语,又何必再拉开师生之间的距离?

  来自《中国教育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0-9-5 08:13:00 | 只看该作者
4#
 楼主| 发表于 2010-9-5 08:19:49 | 只看该作者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第十套(CCTV-10)2001年7月9日开播的讲座式栏目,栏目宗旨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选题范围包括大学通选课、选修课精华;名校有影响的专题讲座、主题演讲;社会各界学者、名流的精彩演讲。选择观众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已经成为科教频道的品牌栏目。
  栏目选材广泛,曾涉及文化、生物、医学、经济等各个方面,现多以文化题材为主,并较多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其演播风格与学术性的理论研究相比较为平易,同时亦追求内容的学理性与权威性,力求雅俗共赏。该栏目自2001年7月9日开播以来,截至2006年10月,已播出1000余期,许多学术界著名人士由幕后推出,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将许多晦涩知识传播于民众之中,个别议题亦受到大众质疑。栏目收视率逐年提高,成为中国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的一款品牌栏目。
   “百家讲坛”是一个开放的大学。节目内容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形式多样,学理性与实用性并存,权威性与前卫性并重,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适合具有中学以上文化程度,具有求知欲的观众。
  栏目制片人:聂丛丛,2009年7月接任《百家讲坛》制片人。聂丛丛于2002年至2004年任《百家讲坛》制片人,2004年至2009年任《法律讲堂》制片人。
  《百家讲坛》——汇集百家学养,追慕大师风范,平和开放的胸襟,通向大众的桥梁。 [编辑本段]播出时间  CCTV-10 周一至周日播出 时长43分钟
  中午12:45首播
  晚上23:40 次日早上6:40重播
  CCTV-4 周一至周日播出 时长43分钟
  下午16:15首播
  次日0:15重播
  8月20日-23日【重播】 解读《三字经》访谈、解读《三字经》(一)至(三)集 钱文忠
  钱文忠,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季羡林先生关门弟子,中国仅有的几位专业研究梵文、巴利文的学者之一。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文化学系,主修印度学,副修伊朗学、藏学。著作:《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译作《唐代密宗》、《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 [编辑本段]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11号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
  邮政编码:100859
  电话:010—63958933
  传真:51916300
  E-mail:bjjt@vip.163.com [编辑本段]选题范围  1、大学通选课、选修课。
  2、大学名校内有影响的专题讲座、主题演讲。
  3、社会各界学者、名流的演讲。
  4、中学文科类课程及第二课堂、兴趣课堂。 [编辑本段]音像制品  1、不停息的旋律
  2、传承的神韵
  3、当茶遇到咖啡
  4、地球成长史(上)
  5、地球成长史(中)
  6、地球成长史(下)
  7、风雅百代存
  8、撼天之旅
  9、华夏春秋志
  10、建筑不是房子
  11、冷眼看热点
  12、女人说话(上)
  13、女人说话(下)
  14、品读水浒
  15、人的生与活
  16、生命的奥秘
  17、时代的加速器——数字
  18、探寻宇宙
  19、文明的发动机
  20、文学的个性
  21、物理的挑战
  22、相识数学
  23、与健康手拉手
  24、智慧的痛苦
  25、清十二帝疑案
  26、论争象牙塔
  27、缪斯女神
  28、企业的方向盘——管理
  29、社会的源动力——经济
  30、新解《红楼梦》
  31、语言的方程
  32、身边的礼仪
  33、孔庆东看武侠小说
  34、明亡清兴六十年
  35、易中天品三国
  36、于丹《论语》心得
  37、于丹《庄子》心得
  38、王立群读《史记》
  39、我读经典
  40、玄奘西游记
  41、我心中的陈嘉庚
  42、新解三十六计
  43、武则天
  44、马未都说家具收藏
  45、诗歌唐朝
  46、李连英
  47、唐高宗真相
  48、于丹《论语》感悟
  49、李清照
  50、军旅作家王树增讲长征
  51、《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一部》
  52、易中天品三国-历史回眸
  53、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揭秘林黛玉与薛宝钗
  54、刘心武揭秘红楼梦-贾宝玉与史湘云
  55、汉代风云人物
  56、易中天品三国1-魏武挥鞭
  57、易中天品三国2-孙刘联盟
  58、易中天品三国之重归一统
  59、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60、玄奘西游记
  61、李斯 [编辑本段]特邀专家  鲍鹏山: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王晓秋: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外关系史研究所所长
  高日晖:文学博士 大连大学副教授
  胡金兆:中国民主同盟成员 北京市文联退休编审
  喻大华: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授 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王树增:国家一级作家 大校军衔
  段怀清:浙江大学副教授
  王新陆: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全国著名中医内科专家
  周汝昌:著名红学家 古典文学研究家
  莫砺锋: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邱紫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蒙 曼: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康 尔:南京大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主任。
  周文顺:郑州大学港台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乔 良:现任空军政治部创作室副主任,空军少将,中国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
  张望朝:现为中共黑龙江省委政法委研究室副主任,作家
  陈毅明:现任厦门市华侨历史学会常务副会长
  李 蕾:河南省林州市市委、市政府接待办公室副主任
  钱文忠: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赵英健:河北遵化市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副主任
  孟宪实: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国学院副教授
  孙立群: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于 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隋丽娟: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王立群: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徐放鸣:现任徐州师范大学美学教授
  梁小民: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
  易中天: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孙丹林:锦州市楹联学会会长 ,渤海大学特聘教授
  高有鹏: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李昌集:现为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
  康 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赵 林:哲学博士,现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
  韩秀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葛剑雄: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刘扬体: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曾国平:重庆大学贸易及法律学院院长
  叶广芩: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方尔加: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纪连海:北师大二附中高级教师
  李敬一: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赵世民:中央音乐学院教师
  淳 子:上海东方电台谈话节目主持人,女作家
  金正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知名礼仪与公共关系专家
  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
  姚淦铭:古代文献研究所所长
  刘心武:当代作家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马 骏:法学博士
  戴锦华:北京大学教授
  张少泉: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周思源:现任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教授
  马瑞芳:山东大学教授,学者,作家
  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
  孔庆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马未都: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馆长
  曾仕强:胡雪岩研究会副会长、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姜安:深圳大学社会科学院教授
  傅佩荣: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张 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三部主任、副研究员
  孙 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梅铮铮: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研究保管部主任、副研究员
  王启涛:西南民族大学教授
  李炜光: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科首席教授
  袁腾飞: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历史教研员、北京市高级教师
  赵晓岚:文学博士后,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江英:教授,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正师职, 大校军衔
  郦波: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副教授 [编辑本段]著名讲座名录  阎崇年:《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
  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国》、《汉代风云人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共六部:实话孔子、儒墨之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前因后果、继往开来)
  于 丹: 《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论语〉感悟》
  王立群:《汉代风云人物之项羽》、《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王立群读〈史记〉之秦 始皇》、《千古中医人物之华佗》
  纪连海:《正说和珅》、《正说纪晓岚》、《正说多尔衮》、《正说鳌拜》、《正说吴三桂》、《李连英》、《千古中医故事之张仲景》
  钱文忠:《玄奘西游记》、《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千古中医故事之李时珍》、《弟子规》(即将播出)、《墨子与鲁班》(即将播出)、《我的老师季羡林》(即将播出)
  金正昆:《身边的礼仪》、《金正昆谈现代礼仪》(两个讲座有重复)
  张望朝:《杨子荣》、《抗日名将杨靖宇》
  蒙 曼: 《品读武则天》、《太平公主》、《唐玄宗》(即将播出)
  乔 良: 《新解三十六计》
  康 震: 《诗圣杜甫》、《苏轼》、《诗仙李白》、《李清照》
  孟宪实:《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出书时与上一讲座合编为《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唐高宗真相》
  隋丽娟:《慈禧》、《奕䜣》(即将播出)、《孝庄》(即将播出)
  孙立群:《吕不韦》、《李斯》、《范蠡》、《千古中医人物之扁鹊》
  毛佩琦:《明十七帝疑案》、《郑和下西洋六百年祭》、《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
  马 骏: 《二战人物》
  刘心武:《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秦可卿,贾元春,妙玉,宝玉,黛玉,宝钗,湘云,众人物结局,情榜多个单元)
  孔庆东:《孔庆东看武侠小说》、《鲁迅》
  孙丹林:《楹联的故事》、《唐伯虎》、《陆游》
  姚淦铭:《老子》
  马瑞芳:《马瑞芳说聊斋》
  方尔加:《孔子》、《汉代国策风云》
  李 蕾: 《红旗渠的故事》
  周思源:《周思源评说红楼梦》、《正品三国人物》
  吴建民:《吴建民论国际风云》、《吴建民看中国外交》、《吴建民盘点2004国际形势》、《吴建民盘点2004中国外交》
  马未都:《马未都说家具收藏》、《马未都说陶瓷收藏》、《马未都说玉器收藏》、《马未都说杂项收藏》
  喻大华:《道光与鸦片战争》、《嘉庆皇帝》、《咸丰皇帝》(即将播出)
  段怀清:《中国四大爱情故事》(梁祝传奇、孟姜女传奇、牛郎织女传奇、白娘子传奇)
  周岭: 《曹雪芹》
  曾仕强:《胡雪岩的启示》、《易经的道理》(即将播出)
  鲍鹏山:《新说水浒》(林冲、武松、李逵、鲁智深、宋江)
  袁腾飞:《两宋风云》、《塞北三朝》(敬请关注,以CCTV-10实际节目预告为准)
  赵晓岚:《金戈铁马辛弃疾》、《李煜》
  江英:《回首开国大典》(近期播出,敬请关注)
  郦波:《大明名臣 风雨张居正》(近期播出,敬请关注) [编辑本段]《百家讲坛》为什么这样“火”   2001年7月诞生,栏目一度收视率低,可以说历经坎坷。甚至在2003年,其收视率一度濒临被淘汰的边缘。在生存的重压下,编导们逐步探索出了一套成熟的运作机制,涉及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变革。
  1.故事化讲述。《百家讲坛》最为纯熟的叙事技巧就是对悬念的营造和使用。节目制片人万卫坦言.“这个讲座就是按照戏剧化的结构来做的。悬念性、单线条、戏剧性是其特征。根据需要,《百家讲坛》往往在一讲时间内设置一个总悬念和若干个分悬念。总悬念一般在节目开始时出现,并蕴涵在片名之中,统领着一讲的主要内容和走向。而分悬念大体依附于总悬念,他们不断地出现,加强、丰富总悬念。
  2.影像化呈现。图片、字幕、影像资料形象直观。《百家讲坛》时刻牢记自己的媒介特性,在每一期节目中,往往插入人物肖像、相关背景或是影视剧的片段并配以恰当的音乐,总结、概括或图示主讲人的观点。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上说“汉代风云人物”,讲到古代的脱靴之礼时,在讲台上亲自示范;于丹在讲《论语》心得时涉及古人的“坐”,用两只手的动作比划进行了形象的解释。
  3.明星化讲述。有了可讲的内容,还要求有一个好的表达者。《百家讲坛》的编导万卫提出对主讲者遴选的三个标准:学术水平、表述能力和人格魅力。在这一标准下,对主讲者的遴选可谓“百里挑一”。随后,《百家讲坛》按照明星机制对主讲者进行包装和推介,最终将主讲者推上明星的圣坛,从而以其明星效应与大众建立起稳定的心理和节目收视认知。
  在成功的改革之后,《百家讲坛》成为2006年度央视十大优秀栏目之一,仅次于《新闻联播》排名第二。近日,在一家权威机构推出的中国电视节目榜中,《百家讲坛》被评为年度电视节目和最佳人文科教节目。
  连刘德华也说,他看《百家讲坛》看得入迷,曾经连续看40小时不睡觉!
  4.有教无类。即无差别的讲课方式,使任何学历的人都能听的懂,是其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5. 邀请著名专家学者主讲,有深刻的文学内涵。
5#
 楼主| 发表于 2010-9-5 08:20:27 | 只看该作者
百家讲坛栏目制片人:聂丛丛!

  节目创立便遭当头一棒
  2001年7月9日开播的《百家讲坛》,创建时的目标十分宏大:为大众普及知识。当时还有一句宣传口号:“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为此,栏目组大到天体物理,小到衣食住行;雅到美学,俗到研究不孕症,无不通通涉猎。而主讲人也个个来头不小:杨振宁、周汝昌、叶嘉莹……都是声名不凡的大家。然而,节目组费尽心思,收视率却异常惨淡。《百家讲坛》策划人解如光现在仍记得当年节目收视率最低时只有0.02%,但当时节目组仍悲壮地喊出:“哪怕只有10个观众,我们也要继续播出,因为知识对国家和民族都很有意义。”
  不过,央视很快在内部实行“末位淘汰制”,眼见央视另一个高端栏目《读书时间》就因为收视率最低最终被撤销,《百家讲坛》感到了生存压力,不得不开始考虑怎样提高收视率。解如光笑着回忆:“当初央视索福瑞公司做了个调查,大家傻眼了。因为结果显示,节目开办两年多了,居然很多观众还不知道有这档节目!”数据摆在面前,一群媒体人尴尬了,“当时还有人感叹‘为什么阳春白雪的东西总是曲高和寡’,但大家终于意识到,‘观众不变,那只能我们变。’”解如光认为,“我们节目做得不错,只是做得过专、过雅,和百姓间有距离,最终节目将观众群定位在初中文化程度以上。”
  偏重史学迎来转折
  2004年前后,节目制作和策划人达成共识:主讲人文科学,并偏重史学。解如光解释:“中国前两年偏重经济发展,经济的发达导致文化某种程度的迷失。在国家实力强大后,国人的心理肯定有对文化的需求。尤其在社会转型期,人们对自己历史文化中的精华将会越来越感兴趣。这个时候讲史,正是投其所好。”
  论证没有问题,关键要实践效果。很快,机会来了!两年前正是清宫戏最走红的时候,《雍正王朝》、《康熙微服私访记》,几乎每一部都掀起收视高潮。不过,这些电视剧戏说成分重,看多了虚假的戏说,观众开始渴望了解真实的历史。于是,《百家讲坛》借势策划了“清十二帝疑案”系列节目,并请出清史专家阎崇年主讲。阎崇年讲大清开国皇帝努尔哈赤非常成功,此后,栏目组说服阎从年继续讲了剩下的11个皇帝。
  解如光透露,说服阎先生还颇费了一番周折,“因为其他皇上是由别人研究的,要阎先生讲别的皇帝,他担心万一讲坏了怎么办?这也反映出了国内某些人做学术的心态,不接受别人的视角,就如刘心武讲红学引来红学家围剿一样。”阎崇年最终讲了“别人的11个皇帝”,但他的正说清史系列取得空前成功。37期讲完,《百家讲坛》收视率迅速攀升至央视10套的冠军宝座。
  如今的《百家讲坛》已经算初战告捷。不过制片人万卫表示,节目现在的走红并不是最终目的,“我们还会继续研究摸索,希望借节目为学术提供更大的消费市场。”
  百家讲坛十大名嘴
  最投入孙丹林孙丹林在《百家讲坛》讲过陆游、讲过唐伯虎,会时不时蹦出一些“帅呆”、“酷毙”等新潮词汇。当他讲到陆游钗头凤的经过时,连一些观众都被他讲哭了。
  最洒脱孔庆东孔庆东说起金庸小说基本可以不看讲稿,凭他不凡的经历和独特的思考方式,有人甚至戏言孔庆东是“北大的马克·吐温”。
  最人气易中天易中天,这个具有八卦精神的教授用一种平民化的方式在电视上讲起了历史故事,让他迅速成了“超级教授”,并已有了庞大的“易粉”群。
  最争议刘心武“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一出,“红学家”一片哗然,认为他创出的“秦学”属于歪门邪道,但在争议声中,刘心武主讲节目的收视率却节节高升。
  最另类纪连海纪连海的另类首先是身份,他不是专家、教授,而只是一名普通的高中历史老师,而他的讲座风格也另类,看他的节目,跺脚、拍桌子、双手颤抖是常见的事情。
  最幽默金正昆金正昆是礼仪与公共关系专家,所有听过金正昆讲座的人都会用幽默来形容他的说话风格,无论是在教室还是在演播室,笑声总是充满他发言的全过程。
  最关键阎崇年2004年5月,《百家讲坛》从北京市社科院找来了阎崇年讲清史,此前这个“讲坛”的收视率一直不温不火,但阎崇年来了后立马扭转局面,节目开始渐渐走上正轨。
  最悬疑毛佩琦毛佩琦主讲的“明十七帝疑案”,收视率排名位于去年《百家讲坛》所有讲座的第二位,明朝的悬疑故事在他口中一一破解,也掀起了民间“明史热”。
  最严谨马瑞芳马瑞芳讲聊斋吸引观众注意,靠的是她严谨的治学态度,她曾20多年考察蒲松龄的生平,并沿蒲松龄青年时的“南游”路线考察,有关《聊斋》的趣事就是这么被发掘出来的。
  最学术王立群王立群和易中天都讲过汉代人物,而作为河南大学教授的王立群所讲内容更有史学家风范。他在节目中显得内敛,所讲内容考据严谨,每堂课结束后都令人感觉回味无穷。
  百家讲师
  寻找“名嘴”有讲究
  为了找到合适的主讲人,编导们没少费功夫,“我们有一个大前提,专家首先要有真功夫,在他的行业里有研究成果,所以圈里有名的大学教授、研究员,都是我们的搜寻目标。此外,还要求主讲人有风度和口才,毕竟这是电视口播节目。”
  易中天在上《百家讲坛》之前,就已经出版过十几本著作,因此很快被节目组看中。去年底,《百家讲坛》节目组专门到川大、川师大等高校寻找合适人选,“听了十几个教授试讲,又私下聊天沟通,很遗憾还没发现很合适的,但以后也许会有四川的专家登上《百家讲坛》。”
  节目组给专家“洗脑”
  在《百家讲坛》中,易中天是著名“说书的”,山东大学的马瑞芳教授把《聊斋》讲得“仙气十足”。不过,“不食人间烟火”的专家将历史故事讲得像现在这样充满悬念,一波三折,几乎都经过了节目组的“洗脑”以及痛苦的“变异”。
  解如光透露:“讲《聊斋》的马瑞芳教授讲了20年的蒲松龄,她讲鬼狐妖梦很生动,但是后来讲总论,方法就出了问题。比如她曾讲过一个人物叫细侯,曾在生命最后爆发出别人想不到的能力。马老师一开始就讲‘惊世骇俗说细侯’,上来就把故事的结果讲了出来,然后再去分析。我们就告诉她这样讲不行,因为悬念揭晓了就没观众听了。为此,我们特地去了一趟济南,跟她当面沟通,告诉她要一直讲到最关键的时候才把这张牌翻出来,前面用各色各样的分析帮助观众理解蒲松龄为什么写她,这样就吸引人了。”
  刘心武和易中天算是讲坛中最会讲故事的两个,不过一开始两人也被节目组不停地“洗脑”。制片人万卫接受采访时透露,“我们的节目要求像好莱坞大片一样,每几分钟就有一个悬念。结果刘心武揭秘秦可卿时,编导三五分钟就打断他,提醒他制造悬念,故事性要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5 06:10 , Processed in 0.13038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