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代文学批评的五大症候(朱中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10 15:13: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代文学批评的五大症候(朱中原)
  当今的文学创作要反思,文学机制要反思,文学期刊要反思,文学批评更要反思。唯有反思才能清醒地意识到我们的文学还处于什么地位,我们还需要做什么。
  商业化的时代衍生了商业化的文学,而商业化的文学也衍生了商业化的文学批评。可以说,我们的文学审美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由过去的追求宏大的崇高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变成了追求个体价值的彰显。于是,在这种审美观的导引下,出现了私人化写作、下半身写作、美女作家、新生代作家、80后写作等等概念化的写作模式。这些文学价值观和文学流派可以说已经构成了当代文坛以及当代文学批评的基本主题。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当下中国的文学批评呈现出一种驳杂的态势,口红式批评、谩骂式批评、学院式批评、媒体式批评、后殖民批评和广告式批评等等,应有尽有,五花八门。

1.口红式批评
  当今文坛盛产“口红式”作家,也盛产“口红式”批评家。“口红式”批评的实质是吹捧式批评。顾名思义,“口红式批评”即是通过“批评”来给作家作品涂抹口红,不断进行渲染和哄炒,以提高市场关注率。文坛批评的弱化与缺席已是一种整体性的现象。批评的弱化意味着对当下中国文学的审美走向缺乏整体性把握与宏观审视。没有批评就意味着文学失去了理性的监督。在很多所谓的文学批评中,我们已经看不到批评的影子,所谓的批评不过是给作品不断地“涂抹口红”。文学批评已经弱化到作家送红包的地步。还有就是各式各样的作品研讨会。其实内行人都知道,所谓的作品研讨会和新闻发布会其实就是一种表彰会和吹捧会。千篇一律的发言和祝福般的捧场,唯一目的就是要通过研讨会和发布会增加作品的市场销售量。文学的走俏如果说只能靠这种低级的方式来占有读者市场的话,真是一种悲哀。而当今的文学批评如果说也沦落到靠为别人“涂抹口红”来讨生活的地步的话,更是一种悲哀。作品研讨会的批评功能和学术意义已经大大削弱了,在很大程度上变质为一种形式和过场。可以说,利用批评家的笔为自己的作品“抹口红”或是筹备召开作品“研讨会”已经成了一些人荣登作协或跻身“名作家”行列的不二法门。这种批评实质上是一种蕴涵着较多功利因素的包装式、吹捧式“批评”。在当代文坛,有很多批评家不是在看作家的作品,而是盯住了作家兜里的钱,谁钱多,谁地位高,谁名头响,谁来头大,就向谁看齐。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评论文章),已经成了文坛一条秘而不宣的定律。

2.谩骂式批评
  谩骂式批评也即我们常说的酷评。当代文坛盛产酷评家。酷评家一出来,能把活人骂死,把死人吹活。酷评家实质上仍然是一种商业化包装下的文学批评,是以专门对名作家进行人身攻击和人格诋毁为目的的批评范式。从文艺批评学角度看,文学批评应是一种从审美的角度对文学作品以及围绕文学本身所进行的理性审视。而这种批评决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说的诋毁、谩骂和攻击。但是实质上,在相当一部分人看来,文学批评就是要谩骂,要攻击,要挑刺,甚至将文学批评变质为一种人身攻击。这在当今文坛上并不少见。
  我们可以经常看见或听说文坛关于某作家或某作品所进行的谩骂与攻击。可以说,从鲁迅到老舍到郭沫若到王蒙到贾平凹、金庸等等,几乎当代中国的名作家无一例外都受到过种种人身攻击(当然,对其展开的正常的学术争鸣和学术批评例外)。
  我曾在一本批评杂志上看到,几乎这上面的每一篇文章都充满了火药味和浓浓的酸味,不是酸气十足就是匪气十足,一上来就骂,反正该用的词儿都用遍了,而且是专挑名作家来骂。但是,有些作家却说,他(她)根本就不会在乎这些。很多作家可以说都已经修炼得很理智了,对于批评家和媒体那一套,完全不管。不管你怎样动他(她),他(她)就是没一点反应。你把他(她)没办法。但是有些人就又有话题了,就说,好,你没反应,那说明你心虚,不敢说话了;但若是你有回应了,他又会说你没素质,批评你一下你就忍耐不住了,就说你没有接受批评的气度和容量。反正是无论你怎么做,你都没理,让你哭笑不得。我不知道这种匪气十足、火药味极浓的批评能算是真正的批评么?又具有多大的社会意义?作家不是不可以批评,而且也必须批评,但要看以什么方式、什么手段、什么心态来批评。

3.学院式批评
  学院式批评往往来自学院里的专家、学者。学院式批评常给人一种假象:往往以一种貌似高深、玄奥的学理示人,而实则是缺乏真正的批评锐气和批评风格的学术垃圾。学院式批评的典型弊病在于:搬弄西方学术名词、话语呆板、枯燥、乏味、行文程式化、规整化、学究气浓厚,满篇堆砌时髦的学术名词,却未击中要害,没有思想深度、批评没有锐气、没有鲜明的立场、没有独到的学术见解、没有对作品文本的针对性,行文空洞、沉闷。批评的目的不是为批评,也不是为学术,而是为了多交“物化成果”。这种批评受学院僵化的学术体制的影响较深,学院僵化的学术体制使得大部分学者都不得不利用大部分时间来炮制出大量的学术垃圾,以此来充当学术成果,进行职称评定。难怪,我们现在在书市上随处可见一大堆的文学批评专著和文学研究专著,一本比一本厚,一本比一本贵,然而却不见对文坛有多大的指导作用。很多所谓的学术专著并没有多大的文学指导意义,只不过为中国文坛徒增了几堆垃圾而已。

4.帮派式批评
  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必然会使得文学界这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即一切文学批评、文学活动均以市场利益为中心来展开。而由于市场利益的团体化、集团化和帮派化,也必然会逐渐形成一种批评的帮派化、小集团化。纵观当今文坛,我们可以看到,相当一部分作家身边,都聚集了一大帮为其摇旗呐喊的批评家。作家和批评家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关系,他们成了相互依存、互得利益的小团体。再加上中国文人自古有之的那种亲近关系和相轻习气,就使得文坛上作家与作家之间、作家与批评家之间、批评家与批评家之间形成了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而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即是,它导致了不同圈子、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流派和不同利益团体之间的互相贬损和互相攻击。本来当下语境下利益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就有可能导致或形成多元的风格流派和利益团体,而这又为那些本就想各自为政的文坛中人混迹文坛提供了借口和机会。

5.媒体式批评
  媒体式批评亦称包装式批评,是专门通过利用媒体这一资源优势来进行的包装。现代信息社会,媒体越来越发挥其巨大的作用。现代传媒以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与迅捷性塑造着各种各样的文坛英雄。尤其是对于文坛的知名作家来说,每一部新作品的问世都意味着巨大的媒体舆论价值和社会炒作价值。因此,媒体会利用其巨大的舆论空间,不断地制造各种刺耳的声音和耀眼的目光,以此来吸引公众的眼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媒介评判已经掩盖了学界批评和公众评判。媒体批评的典型特征是商品化、节奏化、通俗化、大众化、娱乐化,媒体批评表面看是通过媒体对作家和作品进行批判和审视,而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炒作和软广告。媒体批评的通常做法是当一本新书出来之后,媒体首先与出版社联系,达成协议,再由出版社购买媒体版面,借助媒体一角向公众抛售新书,而媒体则召集一大批批评家和记者,展开对此书的讨论攻势,以此来获得媒体价值,既提高了此书的知名度,也赢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些年媒体确实捧红了一批明星作家,如少年作家韩寒、郭敬明、胡坚,美女作家卫慧、安妮宝贝,等等,还有一些专事于下半身写作和身体写作的作家们,在经过媒体的包装和“整容”之后,都纷纷登上了文坛。有些甚至一夜成名,而有些本来就是文化英雄的却一夜之间声名大臭。这些文坛的佼佼者,完全可能是因为媒体而使他们成为文化英雄,也完全可能是因为媒体而使他们成为公众眼里的尤物。在很大程度上,媒体给本来就混乱的文坛制造了更为混乱的声音,它使得一些本来尚比较清晰的文化现象变得复杂化了,它在一定程度上导引着社会公众甚至学界精英的审美判断。我以为,现代社会,让媒体完全从文坛中退出,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但是,由于传媒的介入而使得文坛批评混乱不休的现象却是不容忽视的。我们不能因为媒体的介入而改变我们对文学本身的评判,媒体只是现代社会我们观察社会、体察文化的一种工具,而不是价值判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 09:54 , Processed in 0.15220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