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朱小蔓:人的创造性、品质和教育(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18 20:12: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朱小蔓:人的创造性、品质和教育(图) 2008年05月23日   新浪教育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原中央教科所党组书记所长朱小蔓女士

  2008年5月16-17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团中央《辅导员》教学版主办,优学网、北京睿升学校、新浪教育频道等协办的首届全国青少年课外教育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举行。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原中央教科所党组书记所长朱小蔓在论坛上进行了主题为《人的创造性、品质和教育》的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朱小蔓:中国教育学会专业委员会协同几家联合主办这样一个课外教育的高峰论坛,我作为中国教育学会的成员,也是长期做教育科学研究的科学工作者,参加这个论坛也是算一个学习机会,因为我自己目前还是团工委少工委的委员,算是他们的副工长,也参与一些课外教育方面的工作,所以我在这里发表几点意见。
  据我了解,在座各位有做民办教育的,有做课外教育的校长、老师们,我今天准备做这样一个发言题目,我们国内外人提出,中国的基础教育能否贡献有创造性的平台,用这位专家的话讲,中国传统教育有很多优势,比如说基础教育中的“读、写、算”的能力、基础功相对比较扎实,同时我们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总体来看还比较死板,孩子们潜能的发挥,兴趣、可持续的抱着学习愿望和热情的一些品质上的缺陷还是存在,所以我们今后的素质教育倡导的走向,应该向中央和国家宏观层面渗透的,倡导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有实践能力的人,同时又是立德立人,在德育品质方面和学历程度方面能够相辅相成地发展。因此,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人的创造性、品质和教育”。
  各位专家、各位学者,各位同仁、各位教育工作者,我今天的发言题目是“人的创造品质与教育”。
  我个人认为课外教育外延更大一点的是社会教育,它对人的创造品质的支持条件和支持的时间、空间,应该是很重要的。至少,现在应当成为学校教育之外的一个重要的补充,在俄罗斯叫做补充教育,在各国有不同的称法。在俄罗斯叫做补充教育,各类青少年组织、社会机构办了很多很多的补充教育,我自己也去参观过。我今天来讨论一下创造品质的问题。创造现象是极其迷人的,创造是自然赐予每个人的神秘礼物,人的创造行为也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人类的创造是文化和生物进化的丰美果实。一个人的创造能力怎么样,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是来源于基因、来源于文化进化过程中的遗传,但是这种遗传基因是显性表达还是沉默,是与后天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脑科学的研究上,认为人在三岁的时候,脑的凸柱已经长得很多了,和成人的差不多了。怎么样把那么多量的凸柱修剪成比较好的结构、支持它朝一个好的方向发展,作为人的智力的基础呢?这都和后天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同时,它也是文化丰美的果实。每个生命创造力的显现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说它是偶然的是因为作为一个生物学条件的人,是不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创造一个能够激发他潜能的人?因此,我们作为教养者的亲人和作为教养机构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机构,往往就成为偶然中构成一个人的生命永久的幸运和为社会提供永久财富的重要支持者。教育相信这是一个普世现象,同时在这种奇特而迷人的显现时,我们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包括家长,家长其实也是教师,我们都应当有准备回应这一现象。如果我们没有准备来回应人类各种个体生命与生俱来的创造本能,包括各种不同智力现象方面的与生俱来的创造性才能,很可能是糟蹋和埋没了一个天才,所以我们应当有准备回应这一现象。
  一般来说,创造品质往往表现出以下这些特点,它有高度的自觉性,就是他的这种敏感希望愿意自觉地关注那些有创造可能的事物。它有一定的独立性、不肯雷同。它有旺盛的求知欲。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运动机理有深究的动机。善于观察,情绪关注。情绪关注是非常好的情感品质,我本人做的工作和心理学共同交叉的部分就是情绪能不能专注。有经验的家长会对培养孩子的情绪专注非常有办法,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喜好抽象思维,堆活动与游戏有广泛兴趣。当然这些人一般富有幽默感,善于调适自己面对的压力。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关注某个感兴趣的空间。
  日本脑科学项目首席专家小泉英明,前两年我在中央教科所任职的时候把他请来做过专题报告,他是一个物理学家,他发明的仪器,可以测查人在成为植物人之后,依然存在人脑的活动。所以他对学习有一个新的定义,并且从新的角度,从靠科学研究对教育给出定义,什么是教育呢?教育是要对人受外在环境刺激所引起的中枢神经通道活动进行有意识、有目的、有方向性的补充和调整。通过调整使得中枢神经网络结构及其活动相对更完善,从而为后续的学习和发展奠定物质基础。这个物质基础从受孕期间就开始,然后出世之后不断的刺激他成长脑细胞、脑细胞凸柱上的分支分杈会越来越多,这个修剪工作都依环境而改变。当然,需要一种更有意识的营造的环境。所以我们认为教育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体创造素质的结构、类型、呈现方式以及和谐度,影响着个体创造品质形成的路径,决定着其发展的可持续性。
2#
 楼主| 发表于 2010-9-18 20:13:04 | 只看该作者
 当然,我们目前的教育由于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还比较薄,支持条件还不够,我们的教育往往还做不到那么精细,我们的很多老师们现在的培养培训过程也还没有做到对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有比较熟练的掌握,因此我们的教育还往往不能够成为善待每个人的创造潜能的教育。但是,我们相信促进社会进步的教育,一定应该以培养有创造力的人为中心,则应当是肯定的。如果我们的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不能有助于开发创造力,那将是对我们民族的人口素质和我们所希望的民族复兴是一个最严重的障碍。  创造力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创造力的产品是多样的。创造性人才也是多样化的,尤其是他们在人格特征、情感表达方式方面有更多的不同。因此为什么说校外教育非常重要呢?因为在现行的学校里,虽然我们不断的说,每个人的智力性相不同,学习方式和风格不同,但是我们正规化的教育很难适应不同的孩子。而社会教育则有这样的可能,所以我们需要有多样化的教育和教育方式适应他们,使他们来自生命多样性的不同创造特征、创造潜能能够得以表达。其实,表达和不表达是至为关键的,其实与生俱来的有很多创造潜能,如果它的表达机会多,表达的方式适当,它就越来越显性化,越来越得到强化。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教师、涉外机构的教师们,还有家长、社会,我们都需要有包容之心、宽爱之心、宽容和忍耐之心,这也就是“大爱”之心。如果我们不忍耐、不宽容就不会有爱因斯坦,不忍耐、不宽容也不会有琼瑶、三毛等各类作家、各类艺术家,都需要这种大爱之心。
  现在应试模式的教育,不把它叫“应试教育”,因为我不希望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作为对立,因为其实素质教育也包含着对知识学习的认知能力、对知识掌握、测试应对的能力,但我们说的是用应试的模式取得分数,用应试的模式取得升学这些显性的标准。应试模式的教育是很有杀伤力的,首先是扼杀人的创造力。六十年前,陶行知先生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一文中指出:“教育方法要采取自动的方法、启发的方法、首脑并用的方法、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并且“要使学生注重全面教育以克服片面教育;注重终身好学之习惯以克服短命的教育”。我们可能看到,很多孩子在高考之后的第二天就烧书,我自己的孩子在十几年前高考完之后,把所有的书都卖掉了,结果把很多小时候给他留的资料都卖掉了,他说他仇恨学校。当然,还有很多孩子把书都烧了。我想这样一种态度是不可能持续维持一个人永久的保持对学习的强烈的热爱、强烈的兴趣,强烈的热爱兴趣是一种态度,态度不是一时造成的,态度是日积月累不断强化的过程、不断的朝着某个方向积累的过程。 陶行知先生强调尤其对学生要进行“六大解放”,解放他的首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等等。我想今天陶行知先生的这些看法仍然新鲜。
  现在尚未得到扭转的应试模式教育扼杀人的创造力,它表现为:在学习内容上,以考定学,考什么、学什么;以考定学,大大限制了青少年学习内容和范围的丰富性,扼杀了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好奇,导致知识面狭小,最多充其量是知识面应付考试,同时它的人文和社会经验是极为贫乏的。所以,国外有专家跟我们讨论的时候,他们研究认为,中国现在最近几年成长的青少年在社会性认知方面的经验、能力,明显的欠缺于或者是差于、弱于学科知识的认知能力。这也是可担忧的事情,在训练目标上,我们过分地追求标准答案,过分地训练求同思维、阻碍求异思维、批判思维以及想象力的伸展,求异、批判、想象力没有机会得到伸展和发挥。其实知识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我们现行的学校教育比较多的是重视符号的、用文字表达的那些描述性的、分析性的、命题性的知识。这是学校教育之长、之优势,但是我们学校教育往往忽略技能性知识、更忽略感受性知识、忽略生存性知识。而后面这几类知识,如果说前台是符号性的知识、可以明确表达的知识,那么后面几类知识是背后的仓库里的知识,后援部队的知识、仓库的知识要及时在前进中调出来援助明确知识和符号知识,那一部分是非常之大的,前台只是冰山上的一角。后面的东西如果不丰富,何以支持一个人又明确表达的知识,用符号可以显现,用文字可以表达的知识?当然会显得捉襟见肘,当然会显得很干枯、很贫乏。前者往往抽象的、非个人的,符号性的知识是大家共同的学,是一个非个人的,是通识性的知识。而后面的知识,往往可以支持一个人飞起来。因此,如果不能练习情境学习,又不会把所学的知识加以应用,那么在课堂里学的知识将是惰性的知识,哲学家怀特海称之为“惰性的知识”。如果惰性的知识积累太多,那就会越学越蠢,越学越笨。而且课堂里学的比较多的是学科化、分割性质的知识,学生会因此而缺乏整体的思维习惯和面对真实的一个整体性的情境来应对的能力。当然,现在的睡眠不足,体力活动不足,心理压力过大,显然是不能够为人的创造提供健全的身心机制的。
3#
 楼主| 发表于 2010-9-18 20:13:43 | 只看该作者
片面的,甚至是扭曲的评价标准和手段也无法使智力性向特殊的人受到公正对待,更无法让他们脱颖而出。所以在学校里造就的一批所谓的差生,他们到社会中可能非常聪明、非常能干、非常活跃,过重的课业负担,消解人的求职欲望,挤压人的心灵空间,钝化人的思维和情趣。总之,现行的“应试模式”的教育将学生生活仅仅是看作是升学和竞争的阶梯,教育旨在发展人的德性与创造精神的崇高目的大大失落。  中小学校有效而有活力的教学依然是培养学生创造品质的基本场所,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废除学校,中小学的课程和教学是学生进行创造活动、培养创造品质的基本场所,它需要有活力,又有效力的教与学的支撑。什么是有效力又有活力的教与学呢?今天,我们要用新的、复杂的认识方式理解教学和教育活动的本性。教学和教育活动,既包含着它的规律、它的秩序和它的组织,又包含着它的多样性、无序性、随机性,对于前者,我们需要一定的统一化标准,齐一化要求,需要有一定的纪律、严谨,需要规章制度,没有这些,我们学校的教育,包括我们的课外教育,如果没有一些标准、没有一些纪律,当然没有办法使结构化的教学有很好的效率。但同时因为有后者这样的特性,它就需要宽松、容忍,需要批判、需要畅想,需要放松、需要自由、需要任性。所以大家到美国硅谷科学城去看,有一些科学家想东西,不坐在桌子边,就在地上趴着,在放松的时候,在身体任何形态下进行创造。包括身体动觉本身也是非常好的学习器官。
  因此,我们应当坚持把学习理解为明确知识学习与非明确知识学习反复循环与转换的过程,把学习理解为像怀特海所表述的,浪漫学习方式、精确学习方式与综合学习方式交替使用。三个方式交替使用,在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方式占主要方面,比如在儿童时代浪漫学习会更多,在高中阶段,它的精确学习方式会更多。因为我们的高中教育是分科教学,学习掌握精确知识的学习能力。而从小,尤其是到了大学以后,他要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更多培养综合学习的方式。就眼下的中小学教学状况而言,更强调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也就是从比较单一的讲习式、传递式的教学方式转向更多的讨论式、质疑式、动手实验等方式,转向问题为本的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山东“读朗口”学校主要是学生自己学、自己活动为主,著名的“杨思”中学也是先学后教,学生能自己学的,老师不教,而且限定了老师一堂课不能超过多少分钟的课堂讲习,但是这又是一个因人而宜、因生源环境不同的教学方式。在我去俄罗斯考察的时候,尽管他们的“达维多夫”数学教育实验在60年代就开始起来,现在在国际享有盛誉。但就在“达维多夫”数学教育实验的发源地,也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用这样一种方法学习,因为这种学习方法是适应于学习比较快的孩子,而且非常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一种很好的情感的应对和合作,如果老师没有这样的敏感性,如果学生更适应于前面知识学好,再加上后面的知识完成知识集合的话,对后者可能需要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因此用哪一种学习方式并不是固定的,也不是唯一的,它需要根据我们的生源和师源的情况采用。当然过去的传统方式中,探究式、问题式、自学和合作都不够,所以这是我们主要倡导的方向。
  就教学目标而言,我认为更需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否展开了,孩子们是否有学习兴趣和好奇、学习的愿望与热情怎么样,学习过程是否锻炼人的意志品质?要考虑人的持续发展,如果说前面几年还是很短的时间,将来他要活八十岁、九十岁、一百岁也很正常。持续的发展需要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意志方面的品质,这些东西如果在早期的教育里面,前面的基础教育都已经消解了,那你怎么看你的基础教育的功效呢?我们还要看是否吸引人,趋向有道德性、有审美情趣的价值方向,因为维持一个人长远发展还包括他道德方面、审美方面的条件。
  为什么中小学生参加校内和校外的科技活动会有助于创造品质的培养?是因为科学活动内在就具有雁阵和发现的认识能力。几个世纪以来,科学认知只是证明了它的检验和发现的能力比其他任何认识方式更踊跃一些。但科技活动也只有在通过逻辑、想象和动手活动实现了检验与发现的认知功能,并且由此发展出学习者更大的好奇心、更强的质疑能力和更加不懈的追问和求知,这种科技活动才必然地促进人的创造品质,才是可持续的。因此我们的社会教育也存在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只是为了表扬,只是为了给学校争块牌子做这个事情,如果不能持续性的保持这种内在的品质、激发内在的品质,那么科技活动也是和我们的教育宗旨是相悖的。
  因此,教育者要善于提供学习、创造的场景性、情境性条件,为什么场景条件和情境条件非常重要呢?我们每个人都有经验,我们常常离开学校、离开学习活动之后,我们记住的不是知识本身,是特定的场所。因此我今天会记住的可能是北大讲堂,可能更胜于记住我今天做什么事情。所以场景性的条件、情境性的条件是强化人的活动经历,促使这样的试件变成激动人心和甜美的高峰体验,如何长久地保持他的记忆?很多知识的记忆是很快会消减和退到后台的。所以最重要的情绪事件是能够留下情绪记忆,能够长时间保留,因为重要感、满足感和充实感,是比任何其他一切都重要的创造性动机。人有没有重要感,自己是否感到很重要,自己是否能满足、是否能充实,这种情感是比任何条件都重要的情感动机。由情绪激起的,个人所获得的“意义感”是鼓励支撑创造劳动的重要力量源泉。如果没有这种力量源泉,不可能支持一个人长久做一个挺艰苦,可能一时又没有什么好处的事情。不靠这种动机支持,是无法坚持下去。如果我们只靠奖金,只靠外在的表演是无法持续。
  个体的创造活动的价值目标、服务方向、审美意趣方面又不是价值中立的,当我们不断地谈谁有创造力,而且还谈这个创造是为谁服务的?为什么社会、为什么国家、为什么人服务的时候,那当然创造品质的道德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不言而喻的。
  最后,我想说实现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延展与融通。随着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社会教育的职能在更广的范围内得到加强,尤其是今天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今天这样一个到处都有学习资源,孩子们随时都可以学习。我昨天参加北师大数科院与惠普公司的一个合作,惠普他们发现他们研究的一种轻便可携带的计算器,带着这个很小型的计算机都已经是第四代计算器,把它叫做电脑式的计算器,可以把图形、符号的运算随时随地做,孩子在走路中也可以算,任何时候都是课堂,用这种计算机可以学“看得见的数学”,把数学变成看得见的数学。我昨天在会场讲到,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知道数学成为孩子三四年级孩子分化、初一初二孩子分化很重要的一个学科,如果我们能够把数学学科使孩子觉得学习有趣,能够学会适应、学会学好,那么我们将能够挽救多少孩子不成为所谓的差生,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今天这个开放的社会,学习资源这么多、学习手段这么多,我们还想仅仅说孩子的学习主要在学校,那简直是的确十分封闭、僵化的一个思想。因此将来社会教育这块的时间、空间和能量,会随着社会的进步日益地彰显出来。如果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只占据人生学习的某个阶段的话,社会教育则贯穿着从乳幼儿期到青年期、成年期质直老年期的每个时期。所以社会教育机构可以做的太大了,可以做现在学生课外的工作一直做到老年,它所包含的领域范围是非常广的。
4#
 楼主| 发表于 2010-9-18 20:14:26 | 只看该作者
  相比之下,学校教育是相对定型、统一的教育,尽管我们的学校教育在改革,我们希望把过于定型和统一的东西变得更灵活一点、等更弹性一点,包括我们的地方课程、校本教材都在做,但它毕竟是有限的,主体是相对并行统一的,其一定的整齐化一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半封闭性。甚至有的学校还要搞全封闭学校,这种提法我都觉得很难理解。这种整齐划一性、半封闭型都不能满足学生的认知特性、创造潜能。社会教育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景象、让学生看到社会的大画面。我们现在学校教育中的综合实践课程、研究性学校有很多是带到社会来做。如果我们把社会教育都办成一种学校教育的补充,学完了以后还来补习学校的东西,那就当然不再是我们所期望意义上的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改变以学科知识谱系为单元的、割裂的知识,主要是重在促进学生能够增进与社会和他人的联系感。社会教育帮助学生增进社会交往、代际互动,促进人的社会化和品德完善。人类学家做过这样的调研,什么是好的品德教育呢?比较好的、健全的品德教育要在三代人之间教育,而不是良好代。而现在三代同住的家庭很少。我们明智的家长虽然不住在一起,应该让孩子知道还有爷爷奶奶、外婆外公,这样三代的长辈。小孩只有和老年人相处的时候,产生的同情、怜悯才能在这个成长段滋生起来。而且老年人对孩子的教育也不能是两代人能够完成、或者是完全适宜、或者是完全做到,代际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促进人的社会化和品德完善的条件。
  当前改变应试模式的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特别需要社会教育的支持。我们素质教育倡导加强德育,加强创造力,我觉得这两个主旨的方向都跟社会教育办教育的思路、办教育的主旨和办教育的形式相关。新课改已经增设了综合实践课程、社区服务、特别是研究性学习,可以看作是学校教育向社会教育的延展,需要“学社携手”,“学社延展”,我们在泥塑馆、民间艺术的博物馆里,孩子们都可以亲手做,怎么造纸,各道工序孩子们都需要做。通过各道工序怎么做出宣纸,孩子们都知道怎么做出贺卡、纸张,很多都是在课外机构做。所以需要把研究性场所放到博物馆,现在很多城市的博物馆都完全免费开放,像西安等很多地方的博物馆都免费开放了,放到科技馆、少年宫,把服务型学习放在社区。返过来也可以以学校为基础,把成人活动、文体活动放在学校,这是互补、教育资源共享的新的教学体系。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强调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强调健全社会组织、增强社会服务功能,高度重视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大家可以看一下十六大的文本,里面关于社会工作人才有多处提到,包括社会教育机构,我相信这些方面对社会工作、社会机构、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视将是一个社会朝向更民主、更人文、更开放发展的重要趋势,尽管我们今天的社会教育机构工作感觉难度,在正规化的教育工作面前常常感到弱小、势单力薄,但我相信这个趋势是必然的。今天伟大的民族复兴和建设自主创新新型国家成为全体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宏伟理想;教育如何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品质,如何改革不适应的体制和落后的理念,实在是刻不容缓!让我们需要举全社会之力,去做那些切实可行的努力。
  谢谢大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1:13 , Processed in 0.10576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