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蔓:人的创造性、品质和教育(图) 2008年05月23日 新浪教育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原中央教科所党组书记所长朱小蔓女士
2008年5月16-17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团中央《辅导员》教学版主办,优学网、北京睿升学校、新浪教育频道等协办的首届全国青少年课外教育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举行。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原中央教科所党组书记所长朱小蔓在论坛上进行了主题为《人的创造性、品质和教育》的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朱小蔓:中国教育学会专业委员会协同几家联合主办这样一个课外教育的高峰论坛,我作为中国教育学会的成员,也是长期做教育科学研究的科学工作者,参加这个论坛也是算一个学习机会,因为我自己目前还是团工委少工委的委员,算是他们的副工长,也参与一些课外教育方面的工作,所以我在这里发表几点意见。
据我了解,在座各位有做民办教育的,有做课外教育的校长、老师们,我今天准备做这样一个发言题目,我们国内外人提出,中国的基础教育能否贡献有创造性的平台,用这位专家的话讲,中国传统教育有很多优势,比如说基础教育中的“读、写、算”的能力、基础功相对比较扎实,同时我们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总体来看还比较死板,孩子们潜能的发挥,兴趣、可持续的抱着学习愿望和热情的一些品质上的缺陷还是存在,所以我们今后的素质教育倡导的走向,应该向中央和国家宏观层面渗透的,倡导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有实践能力的人,同时又是立德立人,在德育品质方面和学历程度方面能够相辅相成地发展。因此,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人的创造性、品质和教育”。
各位专家、各位学者,各位同仁、各位教育工作者,我今天的发言题目是“人的创造品质与教育”。
我个人认为课外教育外延更大一点的是社会教育,它对人的创造品质的支持条件和支持的时间、空间,应该是很重要的。至少,现在应当成为学校教育之外的一个重要的补充,在俄罗斯叫做补充教育,在各国有不同的称法。在俄罗斯叫做补充教育,各类青少年组织、社会机构办了很多很多的补充教育,我自己也去参观过。我今天来讨论一下创造品质的问题。创造现象是极其迷人的,创造是自然赐予每个人的神秘礼物,人的创造行为也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人类的创造是文化和生物进化的丰美果实。一个人的创造能力怎么样,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是来源于基因、来源于文化进化过程中的遗传,但是这种遗传基因是显性表达还是沉默,是与后天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脑科学的研究上,认为人在三岁的时候,脑的凸柱已经长得很多了,和成人的差不多了。怎么样把那么多量的凸柱修剪成比较好的结构、支持它朝一个好的方向发展,作为人的智力的基础呢?这都和后天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同时,它也是文化丰美的果实。每个生命创造力的显现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说它是偶然的是因为作为一个生物学条件的人,是不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创造一个能够激发他潜能的人?因此,我们作为教养者的亲人和作为教养机构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机构,往往就成为偶然中构成一个人的生命永久的幸运和为社会提供永久财富的重要支持者。教育相信这是一个普世现象,同时在这种奇特而迷人的显现时,我们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包括家长,家长其实也是教师,我们都应当有准备回应这一现象。如果我们没有准备来回应人类各种个体生命与生俱来的创造本能,包括各种不同智力现象方面的与生俱来的创造性才能,很可能是糟蹋和埋没了一个天才,所以我们应当有准备回应这一现象。
一般来说,创造品质往往表现出以下这些特点,它有高度的自觉性,就是他的这种敏感希望愿意自觉地关注那些有创造可能的事物。它有一定的独立性、不肯雷同。它有旺盛的求知欲。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运动机理有深究的动机。善于观察,情绪关注。情绪关注是非常好的情感品质,我本人做的工作和心理学共同交叉的部分就是情绪能不能专注。有经验的家长会对培养孩子的情绪专注非常有办法,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喜好抽象思维,堆活动与游戏有广泛兴趣。当然这些人一般富有幽默感,善于调适自己面对的压力。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关注某个感兴趣的空间。
日本脑科学项目首席专家小泉英明,前两年我在中央教科所任职的时候把他请来做过专题报告,他是一个物理学家,他发明的仪器,可以测查人在成为植物人之后,依然存在人脑的活动。所以他对学习有一个新的定义,并且从新的角度,从靠科学研究对教育给出定义,什么是教育呢?教育是要对人受外在环境刺激所引起的中枢神经通道活动进行有意识、有目的、有方向性的补充和调整。通过调整使得中枢神经网络结构及其活动相对更完善,从而为后续的学习和发展奠定物质基础。这个物质基础从受孕期间就开始,然后出世之后不断的刺激他成长脑细胞、脑细胞凸柱上的分支分杈会越来越多,这个修剪工作都依环境而改变。当然,需要一种更有意识的营造的环境。所以我们认为教育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体创造素质的结构、类型、呈现方式以及和谐度,影响着个体创造品质形成的路径,决定着其发展的可持续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