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地交泰,学科交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19 12:23: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天地交泰,学科交兴
刘仲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哲学部,安徽合肥230026) 
 
        古人云:十年磨一剑。《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廿年炼一刊,可谓渐入炉火纯青佳境。其刊名和宗旨,都和学科交叉有不解之缘。
      《三国演义》开篇云:“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看,如果说20世纪是学科“必分”占主导的时期,则21世纪是学科“必合”占主导的时期。我们正处在两种观念的转型期。著名科学家钱三强早在1985年就指出:“本世纪末到下一个世纪初将是一个交叉科学时代。”[1]这说明,世纪交接中涌现出的不仅是一系列交叉性学科,而是一个以交叉和整合为特点的交叉科学时代。
       这种不同时代的交替和转换是历史的、必然的,同时也是困难的、曲折的。谈论交叉学科易,落实交叉学科体制难;倡导个别交叉学科易,确立整体交叉科学观难。李四光半个世纪前就发出了“打破科学割据的旧习,作一种彻底联合的努力”的呼声,但传统的“从一而终”的单学科观仍有着巨大的惯力影响,使人很难从“学科如春蚕,作茧自缠裹”的观念中解放出来。观念转换的艰巨性,不禁使我们想起一则禅宗的故事。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有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来向他问禅,他只以茶相待。禅师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中,直到杯满,继续注入。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断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这则禅的典故寓意颇深。联系我们谈论的主题,会使人自然想到,不空掉僵化的传统学科观的“杯子”,就无法注入交叉科学观的“新水”。
        1985年召开了全国首届交叉科学学术研讨会,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等著名科学家发表讲演,对推动交叉科学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第二届会议迟迟没有接续下来。90年代,笔者有幸与《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及北京、山西、天津等地学者一起,参加在山西大学召开“全国跨学科学术研讨会”。由于缺乏交叉学科发展的大环境,组织会议的一系列艰辛和困难,至今令人难忘。20年来,我国交叉性新学科逐渐增多,但对交叉科学发展的整体研究却日趋减少。尽管有关于发展交叉科学的热闹议论,但体制落实和观念的更新却异常困难。实际上,我国科研、教育、管理上的交叉学科发展,基本上没有理论导向,而是跟着潮流走,跟着感觉走,重复着历史上学科交叉自发发展阶段,迟迟未能走上自觉发展的大路。
       最近,笔者参加了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战略研究第14课题(基础科学)组的研究工作,该组除董光璧先生和笔者外,都是自然科学方面的知名科学家。在多次讨论中,笔者收获颇大,同时也深感到,由于科技与人文不同领域学者长期缺乏交流,讨论的磨合难度大,文理交叉和会通的道路尚十分漫长。
        美国学者库恩曾提出了科学发展中“范式”的转化问题,从“旧范式”到“新范式”的转换,是科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不言而喻,我们目前面临的从“单学科范式”到“交叉学科范式”转换,也是科研、教育、管理领域的一场革命。对这一转换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我们思想准备普遍不足,管理体制和管理对策尚局限于改良应对层面,尚缺乏从范式革命的层面思考和应对。因此,交叉科学面临的最紧迫问题,不是个别热门交叉学科在管理名单上的增列,而是交叉科学观的变革以及交叉科学管理体制的系统建设。而这一点,正是制约我国学科交叉研究发展的主要因素。
        由于我们目前对交叉科学的认识止于现象层面,交叉学科的发展很大程度被热门和热点所左右,一些国外前景看好、效益看优的新兴交叉学科或交叉项目,受到重视以至热炒,各单位重复建设或投资。而具有原创苗头的新兴交叉学科或交叉项目,由于稚嫩和超常,处于现有热门或热点之外,则难以受到重视和得到进一步发展。
        纷至沓来的各类交叉学科只是现象,如果要深入这一现象的本质,就必须开展对交叉科学发展的整体认识和规律研究。国外从20世纪70年代就形成了关注学科交叉现象整体研究的新领域———interdisciplinarity(跨学科学)。刊物、学会、论文、专著、研讨会相当活跃。在我国,由于这一研究在现有学科管理体制中找不到相应位置,甚至在国家“学科分类与代码”中也一点也没有预留空间。没有相对稳定的研究阵地和队伍,靠个别学者的兴趣业余研究,我们对交叉科学发展的全局认识滞后,就必不可免了。
       应当追问:为什么要发展交叉学科?回答是:不是为模仿,更不是为时髦,而是为创新,特别是为开拓新领域、开辟原创新天地而交叉。原创探索是一个风险极大的工作,100个原创探索很可能只有一个获得实践成功。在其成功以前,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准科学或潜科学状态,我们怎样对这100项探索作出评价或立项判断,是否非得放在已有学科内与相对成熟的领域或项目一起评审?能否在改进现有以分立单学科为核心的纵向管理评审系统的同时,根据原创特点和交叉学科发展规律,建立横向跨学科管理评价系统,以建立纵横互补的新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
      不单纯着眼传统学科分离体制的个别修补,而是着眼建设相对系统完整的学科交叉机制,形成纵横互补的新管理体制、评价体系和激励模式,是笔者坚持的一个观点。为此,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促进原创为目的,学科与跨学科协调发展为原则,制定交叉观念、交叉体制、交叉研究整体推进规划。
      借鉴已有的纵向分类管理体制经验,建设有相对独立系统的横向学科交叉管理体制,对交叉学科的几大门类,如:比较学科、边缘学科、软学科、综合学科、横断学科、超学科等,实行分类管理;进而建立纵向分类管理与横向学科交叉管理密切合作的一体化管理系统。
      考虑原创探索的特点,建立科研项目或成果的科学、准科学、潜科学三级评价系统,在把重点放在科学层面同时,鼓励准科学、潜科学研究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倡导建立政府和民间多元投资体制。改革教育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发展跨学科教育理论,建设学科与跨学科互动的新型教育体系。在本科与硕士学习阶段开设一定比例的跨学科课程,在硕士、博士与博士后研究阶段,鼓励跨学科研究,如双学位政策的放宽、让博士生积极参与跨学科的研究项目,提倡导师跨学科招生等。积极参与国际性大科学计划,促进交叉学科与学科交叉领域内的人才与意识的培养。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领域建立有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为交叉学科与学科交叉长远发展积累后备人才。
      作为《科学技术与辩证法》编委,笔者这里提出长久考虑的一些问题,略陈一二,与各位同仁和读者探讨。目前,我们已承担国家科技部相关课题,并培养交叉科学研究方向的硕士、博士生,欢迎各位老师和同学加盟。《易经·泰》象曰:“天地交,泰。”王弼注:“泰者,物大通之时也。”天地之交是最大的“交”,是生生日新的大通之时。学科交叉即是诸“交”的一种,是天地自然、社会人文相通相交的反映。天地交泰,学科交兴,让我们为迈入交叉科学的深化发展新阶段共同努力!
   【参 考 文 献】
[1]中国科学技术培训中心编.迎接交叉科学的时代[M].光明日报社,1986.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0-2 06:33 , Processed in 0.19376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