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代诗词作品赏读笔记十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19 16:11: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代诗词作品赏读笔记十则
    作者:佚名



    (一)读逸明君之《访杜甫草堂》
    沿溪问路步匆匆,屋上茅飞剩几重?摇竹清风传逸响,临池瘦石立衰翁。花缘客至留香久,鸟为春温吐语工。莫笑书生居广厦,还来觅句草堂中。
    语境之变幻令我折服。用境之沉逸,用语之工巧,用情之温婉皆当化境。起笔问路,显草堂之幽;次句疑想,借今古之诗境,拉出历史的沧桑;接下来两联雄奇中见清丽,稳健工巧。遥想中,从听觉转视觉,再自眼前,由嗅觉到听觉,感官的不同变化,组成一组丰富多彩,很有层次感的镜头。二联承“屋上茅飞剩几重”是对“秋风中的穷诗人”形象的假想;三联承“沿溪问路步匆匆”是沿途所见之景,内蕴诗人那种跃跃欲试的喜悦心情。尾联是向历史寻觅,觅诗圣之风骚;向现实寻觅,觅自然之散逸;向草堂寻觅,觅时空之启迪。读好诗如饮美酒,醉迷于味。
    (二)读三狂君之《沁园春 杏花心语》
    侬本无心,君偏有意,欲语却羞。问红尘莽莽,身藏身露;荒沙漫漫,侬去侬留。胜友如云,高朋满座,遂使群芳妒不休。知我者,叹只狂兄尔,泪洒枝头。 此生无欲无求,居大漠、穷乡岂怨尤。想远离雅士,孤芳自赏;近贴榆老,疏影独幽。未窃梨魂,焉偷雪韵,全是骚人信口诌。再恁地,取一抔黄土,尽掩风流。
    全词,通篇杏语。亦痴、亦嗔、亦庄、亦谐、亦真、亦幻。一气以贯之。
    头三句,杏乃一小女子,豆蔻初开,含无限情韵,无限娇羞。痴憨之态溢于诗外。
    接下来四句杏虽还是小女子口吻,但已情窦初开,欲语还羞,把前句的“君”当成知音来发问:在这莽莽红尘中我一个女孩儿家,好露脸吗?在这黄沙飞扬的大漠中我能够永远的居留吗?这是她的热烈愿望,点燃一片春山,发散青春的光芒,却故意发问;
    而今有这些骚人雅客共聚漠北,都是来看我的,可又有谁能真正的了解我呢!难道只有你这狂傲的诗人吗?可叹啊!难免洒下相惜之泪。杏遇知音,强人语。诗人之狂傲可见一斑。
    下片虽仍是杏语,却决不是小女子之言了。是一位出尘脱俗的隐士语。头七句,虽说无欲无求,但“远离雅士,孤芳自赏;近贴榆老,疏影独幽。”又何尝不是一种追求呢?这也是全词主旨,更是诗人的自我写照。既有如此追求,便自然对俗客那些“窃梨魂,偷雪韵”之说不肯苟同了。宁陨逸黄沙,也不淹没在俗客的颂扬声中。这仅仅是写杏吗?我看未必。
    全诗句句写杏,但又句句是写人。杏花那独妍大漠、远避尘嚣、不与凡花争宠的品格;诗人那桀骜不逊、放浪不羁、超凡脱俗的个性皆通过形象语言得到深层次的展现。在这里艺术技巧修饰都统统退居其次,而诗人那吞吐自然的气韵却贯领全篇。但这岂又不是艺术技巧的极至?
    (三)读耐寂君之《沁园春 杏花诗会放歌(并序)》
    (万亩杏林,花虽未开,但满眼花苞,蓄芳欲放,煞是喜人。胜友云集,游目骋怀,完全可以想象到几天后的绽放场景。因放歌记之。)三月温都,花的世界,花的海洋。想连云匝地,花团锦簇;沁心透腑,花气芬芳。人被花迷,花因人媚,人共花儿相与狂。争吟诵,让歌声词韵,都蘸花香。 杏花诗会开场,引胜友联翩汇雁行。效青莲雅兴,花间起舞;兰亭新版,林下飞觞。南海椰风,北疆霜露,与杏同调酿玉浆。酣饮处,把豪情倾作,陆海潘江!
    此词颇耐品,现代语法,历史掌故兼用,余味绵长:
    像一首乐曲,开篇舒缓,轻柔。旋律渐入雄浑激昂;像一条河流,源头涓细,潺缓。下游开阔浩浩流汤。像一页春原,风儿和煦,温婉。小雨轻吻绿嫩红芳。像一抹秋山,红枫热烈,绚烂。翠松劲拔幽邃苍茫。
    开篇起笔明了阔大。诗人随意拈来,十三句用了八个“花”字,纷至沓来,让人有目不暇接之感,非大手笔焉有此气魄?尽写花潮、花事;下片落笔即写盛会,旁征博引,纵横恣肆,时空交错,运典自然。极状诗会盛况,与花潮相映成趣。
    全词看来,借花写会,写人,极言其盛。人放在花事如海的大背景下,人既是花,花之盛既是诗会之盛。从艺术手法看,不拘泥,不古板;不散乱,不离脱。即体现诗人的放浪不羁,又体现艺术家的严谨学风。
    (四)读耐寂君之《在四保临江战役纪念馆奠基仪式上向烈士墓献花圈有感》
    纸花瑟瑟峭寒侵,肃立碑前感不禁。战阵百天拼惨烈,陵园五亩葬萧森。长留白发千门泪,了却青春一片心。辽沈鏖兵才序幕,挥师更指战云深!
    一二联都是实写,从时空角度叙写今昔,但这里不乏作者的感触。这样的句子易于呆板,作者用了“拼惨烈”、“葬萧森”两个词性的活化句式,使句子的结构灵活,增加感染力和读赏趣味。三四联实是历史及现实的诠释和延伸,“长留白发千门泪”是真,沉痛。“了却青春一片心”是假,意在诗外。何以告慰那些青春寂灭的英魂?是瑟瑟纸花?是冰冷石碑?是五亩萧森?还是如今阳光下的污渍?再青春之心是丰富多彩、美仑美奂的,何以用“了却”?这是作者的“感不禁”,也是留给读者的思考。更是诗人灵魂深处的人性信息。全诗没结在眼前,而结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推出一个更加阔大的场面。让我们更深深的感觉到诗人的主旨。
    我以为此诗奇在尾联,而非颈联。警句可炼,奇构难求。此诗贵在诗人抛开情感沉咏,抒写一种人性喟叹。以及对结构的一种追求。
    (五)读小溪君之《七律·春日偶寄》
    临江伫立思如鸿,水色天光一望中。风乱浮云晴不定,春温宿柳绿相同。寻芳喜得缤纷句,司韵苦添微薄功。吟落心尘清几许,僻隅或可纳苍穹。
    此诗佳处恰在开篇扩大的场景。你想啊,诗人独立江边,见逝水烟波,远接天极,水色天光尽收眼底,何等豪阔舒胸的场面啊。颔联“风乱浮云晴不定”以出新奇伟见胜,与首联气韵相通。可惜下句便流于平淡了,若有“片片轻鸥下急湍”那样一句,便既增加了与上句的变化,又回应了首联的宏阔气势。颈联细敲不整,“司韵喜添微薄功”是写谁呢?诗人?与上句结合太狭。春神?欠于推敲。即便此联无病,也有现代诗人促狭之疵。这两句对全诗毫无增益。尾联是此诗的又一亮点,无论诗人是男是女,看来还是蛮有心胸的。吟落心尘,明净而鲜洁,这偏僻的角落说不定也能盛得下苍穹。我太相信了,诗人这阔大的胸怀一定容得下天空。不过前句落在“清”字,那就是心空变得清净、清明、清洁、清朗,总给人一种不是空间的变化,而是一种品质提升的感觉。但下句重在一“纳”字,这就使两句有些许剥离。当然也可理解成“清空心宇,始盛苍穹”,我说的只是我的一种偏解。
    统一起来看,在网络的缤纷诗海中,这是相当上层次的一首。优在诗人才思绮丽,佳句频出;弱在有“人”像“干部”,偷懒不干活,还想占好位置。
    (六)“月”历来是诗人歌咏最多的一个形象,当今咏月诗多难脱古人窠臼。塞上白衣子《月辉》诗视角新奇,与之相匹者鲜矣。此诗承转间不滞不粘,思路清晰却柔美轻婉。把握主体发挥通透,却不即不离。不妨随着诗人为我们构筑的这一美好意境想下去:月华如水,透过轩窗洒下一片清辉,这丝丝缕缕的月辉呀!惹来多少相思和不尽的离愁。为什么你月宫里的仙子也学起编霓缀霞的织女,用你这银丝般的月光编织起人世的春秋?丝丝缕缕透窗柔,也惹相思也惹愁。何事嫦娥师织女,牵冬绕夏系春秋?好美啊!文字可解,诗境不可解。美的意象是需要用心去体味和感知的。
    (七)读张智深君《水龙吟·乘车赴白城万亩杏林不见花开有憾》
    东风卷起春心,骚人意气狂于酒。飞沙翦径,吟轮识辙,风云西走。指顾斜阳,望中应是,香洲万亩。甚佳人此际,可怜犹睡,粉唇涩,枯腰瘦。 那料苍凉如许,竟吟魂、一时难就。年年开落,算来没个、应人时候。疏雨断桥,冷烟仙阙,难成邂逅。捧一枝残梦,略施云雨,看回春手。
    上片用2\3篇幅营造气氛,为主角上场大势渲染。温煦的东风逗起诗人雅兴,撩起诗人对大自然春潮、春情、春意、春韵的向往之心,这种心情到了极至比醉酒后,浓情那种酣畅淋漓不假伪饰的宣泄更强烈。车行卷起飞沙,可见车行之疾。如此迷漫,如此迅疾,车轮还像认识路一样向着杏海直奔,就连风云也跟着往西跑。您看,是不车有情、轮有情、风云亦有情?它们真的有情吗?不是,它们跟着诗人的心情着急,是诗人的诗心、诗眼给它们涂上一层强烈的色彩。“指顾斜阳,望中应是,香洲万亩。”诗人的急迫心情到这里已发挥到极点。在疾驰的车上,诗人手指斜阳丹霞,口呼:那一定是万亩香洲。好!!!无论你在没在车上,无论你知不知到万亩杏林,都让你产生迫切的心情,心向往之。。。到了。没开。只有枯枝瘦蕾。激情一落千丈。(什么?!!!她。。。她她她到现在还在睡?妆也未上,唇带庸容,腰含睡态。我,我怎么叫醒她呀!)这是一种小说的手法?不,艺术通用的技法——反衬?也不知是不?但不得不惊服于诗人高妙的设计本领了,难怪未识其人先识其名。下片“那料苍凉如许,竟一时、吟魂难就。”才缓过神来。想想也是,年年开落,世事如斯,何能强如人意?也许到疏雨断桥边,冷烟仙阙里才能邂逅你的娇颜。到彼时一树红蕾,稍经风雨,便满树妖娆。这里化着两个典故,道出没有不懈追求,千磨百炼,便没有大成功后面的微笑;同样,任何有价值的笑靥都不会等在你散步的路上。如果幽兰不是开在深山里,漫山遍野都是,那么它的价值决不会超过包谷。后半阕我难确解,只知其美。怕是妙处就在这里了!看来老尼三更后的禅题便在此了。通观此词,用意不断,用典不滞,用色不媚,用气不浮。我看没有纵横跌宕的气度不能为;没有吞吐云霓的心怀不能为;没有潜心几十年修为者不能为;常食人间烟火者不能为。哈哈。。。与贫尼云游四海去吧!
    (八)庆霖君有《白城杏花诗会三首》
    枝头新蕾未生齐,不怪天公今误期.我欲看花侬欲雨,先分颜色作虹霓.
    红蕾照人宜入诗,林间邀聚正当时.谁将短信发千里,掌上春光泄一枝?
    芳林百顷万般殊,举酒一壶君莫呼.恐惹杏花春树醉,满山秀色要人扶.
    赏玩良久,难易一字。首首扣着当时情境,出新,出奇,足见先生笔力才思。
    第一首杏红分予虹霓,当然,要不大漠四月怎有那么完美的彩虹呢?想当然,但谁能想到?只有诗人的慧眼慧心。不是怪罪天公,而是欣赏又增一奇景,喜悦之情溢于言外。第二首,红蕾宜入诗,诗人欢聚,满树希望与未来,满树喧嚷与诗思。可偏有好事者,先用短信报予东君,泻了一枝春光,在小睡也别有情韵中,给你一枝华靓的惊喜,给你一枝浓丽的妩媚。你以为那是杏花?第三首,杏树缀满红蕾,姿态各异,大漠一种粗豪的柔媚展现在诗人面前,诗人对着这大自然的豪慨,岂能不纵情放酒。但是悄声,诗人们,我们醉了,莫扰杏花春树也醉了。不得了啊,满山浓醉的春之神谁来搀扶?见满山春树,满树红蕾,生机盎然,此是一醉;诗人雅聚,对此绝色举酒临风,豪气顿生,此是二醉;杏红见诗人自添雅气,闻酒香而醉舞春风,此三醉也。有此三醉,人与花,花与酒,酒与诗,诗与人岂不合一了?
    (九)读学堂窝人之《宋楚瑜主席回乡祭祖,在祖母坟上取土留念》
    一捧故乡土,千钧游子心。潇湘情义重,日月水云深。大统同希冀,良方共探寻。岂容分裂者,面海吠狺狺。
    诗贵用情用事,有人说某些主题不易入诗,我看未必。要看你从哪个角度去表现。这首诗就是成功的例子。开篇四句极写乡情,后四句点明这种乡情不仅仅是个人的,更是民族的,是一种有家难回有国难投的大的民族统一情结。更挞伐了那些分裂者。
    我在这里提出一个问题,现在生活中的故事能不能以典故的形式入诗?能!回答是肯定的。我以为所说运用典故就是把大家熟知的有一定代表意义的事用自己的语言应用在作品中,为主题服务。此诗开篇二句就是适用现在典故的成功范例,一是用得自然不着痕迹,再是读者知不知到都不影响题旨。我们大家都知道大音乐家肖邦,他离开祖国的时候,带着故乡的一捧泥土,他离开人世时留下的遗言是把自己的心脏和这捧泥土带回祖国去。朋友们,抒写如此的人事,用此典恰切何如?匠心独酝,好啊!接下来两句,从人性从自然的角度去强化,顾情顾理,有血有肉。颈联点出此大事件的现实意义和深刻内涵。尾联首句是正义之声,下句强化得有些浪费,我以为如果写出一种大趋势、一种必然,要好得多。总的看这首诗是成功的,内涵深刻,情理兼顾。这是正义的呼声,这是民族发展的必然。
    (十)读青天一鹤《春到塞北》
    遥见群山入眼青,几行归雁正兼程。眠芽初醒枝头闹,小草贪玩岭上行。割下杏香藏笔底,携回野味匿心中。铺开春色裁诗句,敢让今宵梦里红。
    入手很正,但“正兼程”有点问题,我不知道谁看见“几行归雁”不知道“正兼程”。欣赏颔联。一“眠”一“闹”,说明嫩芽初醒,欣欣向荣,新生那会儿一时一个变化的特点,那种欣醒的欢悦表现得很充分。“眠”、“闹”、“贪玩”用了拟人格,活泛,轻巧。整个体现了所有生物初生那种活泼,顽皮,稚嫩的感觉。颈联虽用字很费心,但两句表现的是一个意思,只是在字面上两种形式,且“割”、“野味”不好。虽然你以为“割”很奇,但一不形象,二不美。“野味”感觉怪,不如“野趣”。还有这两句偏离了上联的格调,显得过于庄重。尾句表现不够充分,我们不妨回头看一下,五句承三句、六句承四句,给我一种感觉不知对不对,敢让“梦里红”的应该是自然之春花,想象之春花。那他是否与四、六句有些许剥离?如按作者思路尾句一定是跟着“割下杏香藏笔底”而来。我以为后四句没处理好。全首看,前四景,后四情。开笔是敞阔的春景,二联是诗人所见欣悦景色的渲染,用笔率真灵动,接下来四句诗人用情是对的,但要不失二联那种新巧,或稚或拙,方能尽善。
    (十一)读冰儿《一剪梅 春雪》给我一种悲情与忧怀,淡淡的。春之雪带着闪电靓丽的辉华、带着昙花骇俗的凄美、带着蜉蝣无奈的短暂,来赴这红尘之约。可有时那一份纯洁的晶莹还来不及赴这尘缘便归于虚无和空寂,但她还是来了。“来路遥遥,去路迢迢。”咋看有些费解。既是“不舍尘缘下九霄”何言“来”“去”?是了,在“尘缘”。“来路”是尘缘之因,“去路”是尘缘之果。有这“来”“去”有这“迢迢”“遥遥”才把这辽远的空间用不断的丝线连接起来了。整首把春雪的行藏、神质、情思写得很活泛。上阕写雪恋人间;下阕是人恋雪。用情很好,先是问再是寄,一种欲留难住的感觉。有两个词值得商榷“娇娇”“岂敢”。附原词一剪梅 春雪不舍尘缘下九霄,来路遥遥,去路迢迢。何须五色显妖娆,落也飘飘,住也娇娇。 忍向江边问柳梢,聚在冬宵,散在春朝。真情岂敢对君抛,望尽天桥,梦尽云涛。
    (十二)“忍泪上兰舟,樱唇抿断愁。为君常念我,故故不回头。”这是凭栏浅画的《五绝别》对此诗先提出一点疑问:请问诗人,这诗是写当代还是写古代?我想写的是当代应该是对的,古代的送别诗还用我们写吗?再我不知道现在的出行(从诗中看得出是久别长行)还有多少人坐船,即便坐船也应该是江轮海轮,能有坐小船的吗?不知道江轮海轮能不能称兰舟。(兰舟就是木兰舟,由木兰桨而来,多是小船的美称。)还有,现在女性(女孩)还有谁形容自己的嘴是樱唇?过去我的一位先生说我用词古旧,看来我们同病。
    现在我们再来欣赏这首诗的意脉流程:从诗的内容看,此诗是女子写给自己情人(对象)的。再见了,女子挥着手,眼里噙着泪花转身走上小船,咬紧嘴唇,隐忍着这揪心的离愁,压制着不让泪水流下来。亲爱的,再见了!为了让你常常想起我,我故意不转回头去看你。这着好用吗?从前面感情表露,后边的两句真让人怀疑。你故意不回头就能加深他对你的思念?反之,你回头依依惜别就让他以后不会常常思念你了?这首诗的关键应在后两句,尤其“故故”用得很好,但我不知我的理解是否对路,如果是,就还应在后两句考虑一下。这里的“故故”应该是故意、特意的意思。杨万里有“孤坐南宫悄,桃花故故红。”总的看这首小诗很有情味,值得赏玩。
    (十三)扶桑(一)
    军刀年久绣痕深,着意冲磨再镀金.冤血未沾三十万,瀛洲便是向佛心.
    作者新生从独特的视角去反映这一事件,相当成功。但先生这组诗应该三四首一起发,从各个角度去反映,有分有总会更好。我想,头两句用“军刀”作喻,说的是军国主义死灰复燃,接下来两句道出怀有这种战争狂魔心理的野心家的本性。不过作者是用形象去阐述的,艺术技巧娴熟,达到了诗的表象和诗的灵魂的统一。且让人在诗外读出一些东西,使人产生震撼和共振。唤起人们去挞伐那些危险分子。
    (十四)庆霖的五律《夜宿莲花山》
    春山临水住,夜酒带风斟。胸壑存溪谷,眉林歇鸟音。了缘情未了,沉月梦难沉。星壳剥萤火,霎时飞满襟。
    大家不要轻视了首联,没有首联的点染和铺垫,后几联难有那么沉阔唯美的效果。第一句有“山”有“水”,山是“春山”水是春“水”,依山傍水春情涌动,这就给人一种美的情境。接下来一句交代面对春山春水临风夜饮,这就增加了豪兴,给全诗设下了清舒豪爽的调子;二联写景,有我之境。一静一动,静动互变,趣味盎然,“胸壑存溪谷”是静写,却包含澎湃与潺湲的动。“眉林歇鸟音”,不论“歇”还是“鸟音”本身都是动,此处却在动中求得一种静谧,此静是生动的静。此处可以看出诗人把自己融入了大自然;颈联两句是情景相融,“了缘情未了”,“了缘”是实景,在这里却是写的人与山、人与大自然的情缘。“沉月梦难沉”也是写情,却通过月落导出人那种普遍的回归之梦。此二句重在情,却皆从眼前之景生发;尾联这是诗人一贯的技法,把这种情思寄以轻灵的表象,使人产生不尽的想象,把读者从现实具象拉向理想抽象——对美的思索。
    (十五)读一条金鱼《七律.无题》
    那夜山坡好冷清,着霜野草伴虫鸣。微风阵阵你低唱,落叶纷纷我静听。歌罢月光流淡淡,当时衣裾照青青。是谁无语先挥手?沙土忽然迷眼睛。
    看来文无定式,确实如此。我惊诧于作者把现代诗搬入律诗中,搬得这样彻底,这样随意,这样熨贴。我一直以为七律在形式和内容上是古典近体诗词中最庄重最严紧最板着脸的一种。不想此诗用那近于口语的白话语言,近于现代诗的轻灵句子,近于小说叙述的故事情节,近于词曲的清婉娟媚,近于流行音乐的情感流动,打动了每位读者,使读者也为之迷了一下眼睛。我相信很多人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经历,我不知谁能不喜欢这样的诗,不管你懂诗也好不懂也好。这是真正的适合于当代的诗,我为它激动着。
    (十六)读孙显军《浣溪沙 夏日炎炎,窗有盆花影上西墙,若水墨画焉,有作。》
    夏日姗姗过小窗,盆花摇曳上西墙。淋漓“水墨”一怀凉。笔落难描花影动,诗吟哪见叶来香?原来妙境在平常!
    身边小事见情见境,词人从一方花影中悟出深刻内涵,平常生活平常小事,只要有慧心慧眼,自可给人不平常的启示。也许作者在敲诗,也许在挥毫作画,或在忙着别事,可是偶然间看见墙上的一方花影,疏放自然,如一幅墨迹淋漓的水墨画。词人为那摇曳生姿的动态所感,提笔欲摹,但终难求其神韵,难求其灵动;有感于心,欲成诗以颂,又难以捕捉到随风而至的清馨。所以词人叹惋妙境在普通生活中。我们常说艺术是原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有时生活的繁复,生活的深刻,生活那种随意释放的玄妙,又是艺术品所追求和难以尽善尽美去表现的。我说这首词好,好在平易,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境,发现唯美的内蕴,启人哲思。我以为水墨不用引,放给读者去认识去思考。
    (十七)读画眉人之《沁园春.中国诗人节悼屈子》
    嘉节端阳,谁说堪诗?思也凄然。正招魂汨水,邀云楚雨;家家角粽,户户龙船。万树飞花,千江欸乃,骚客折还岂问天?低回首,又九歌心地,藏尽风烟。听鹃,峰笔松笺。蘸只蘸、湘沅碧血溅!幸春归故国,横沙入画;行吟泽畔,好月安眠。大道康庄,黎元灿灿,填海劈山壮和弦。敲平仄,叹一腔乱浪,鼎沸无篇……
    纵横恣肆,大气磅礴,跌宕有致,沾而不粘。五月端阳是诗人节,诗的国度诗人的节日。恰值南国仲夏,阡陌纵横,绿巾披拂,千山竟秀,万物争荣;北方春浓,禾苗初长,绿嫩红肥,万物勃发,生机盎然。何而诗人说“嘉节端阳,谁说堪诗?思也凄然。”无理!且看诗人怎讲:心系楚国云雨,招魂汨水江边。哦了,诗人的眼里心中不仅装着眼前盛景,诗人觉得“万树飞花,千江欸乃,”“藏尽风烟。”诗人萦怀的是“九歌心地”。诗人感觉到的是历史的震撼与冲击,诗人听到的是汨罗江的滚滚涛声,诗人看到的是站在汨罗江畔面向长空伸开双臂喝问苍天铁骨铮铮的瘦老头。诗人在这错综复杂的思绪里道出:“谁说堪诗?思也凄然。”无理而妙。在春晚的声声鹃啼里,诗人狂放而悲愤的唱到:峰笔松笺。蘸只蘸、湘沅碧血。多么沉郁。但诗人并未沉在历史的隧道中,诗人的目光一挑情绪一振,行云流水的道出“幸春归故国,横沙入画;行吟泽畔,好月安眠。大道康庄,黎元灿灿,填海劈山壮和弦。”这不是心情平稳的颂歌,这是浪卷千堆的雪白,这是风云驰骤的远眺,这是凄雨悲风后的晴好。诗人的心情是激动的,思绪依旧如潮,所以有“敲平仄,叹一腔乱浪,鼎沸无篇……”这样的情沉意迷,这样的神驰心沸才能道出:端阳佳节不堪诗。
    (十八)许礼荣新诗《雨天停靠在你的岸边》
    午后才能抵达的雨水 /沉陷在生活的拥挤中 /明亮而生动的颜色 /化成翠绿 一层层 /在我心灵的荒野里流动 /努力靠近你的容颜 /想些温暖的词 或诗句 /于是在你五月的窗口呈现 /一缕雨丝 一丝涟漪 /你深深的雨巷 挂着 /许多凄美的故事 /雨天停靠在你的岸边 /频频溅湿我漂泊的心情轻柔的执着和甜蜜的感伤。
    读过此诗让我想起戴望舒的《雨巷》,但不一样的,那是一支轻柔舒缓、哀怨凄美的乐曲;这是色彩生动、迷蒙忧郁的一幅水彩画。作者所要表达的是一种乐观的追求,和对美的向往。在繁复烦躁的生活中,诗人企盼的是一缕雨丝,一丝涟漪,那将化成明亮而生动的颜色,在心灵的荒野里流动。尽管这故事有些迷蒙,有些凄美,会溅湿我漂泊的心情。但诗人还是等待,等待轻柔的拂过心灵,等待唯美的吻湿眼睛,等待清爽的一抹彩虹。
    (十九)刘庆霖《江畔夜行》
    江畔徐风吹酒苏,夜深独步在心途。撩人月色生宁静,天簌清音又醉吾。
    从全诗看,每句都体现一个“静”,一种宁静的恬淡。但是这静是相对的,我们看:日夜总流去的滚滚松花江边,夜寂人静后岂能没有波吻沙岸之声,诗人“夜深独步”江边,微风筛过岸旁松柏、花树,又岂能没有细叶摩挲之声,即便江风徐徐,我想亦有如情人窃窃私语,离人幽幽叹惋之微吟,更易催人生发幽情。“月色生宁静”这种宁静是生出来的,这是诗人内心的感觉,并非月色使自然之清籁消除了。诗人通过与江声徐风月色天籁产生那种通透的皈依,与自然的融入,使诗人自觉走在本我的心途,当然亦是天籁之途。更有意思的是,初是徐徐江风吹酒醒,后是天籁清音又醉人,表面是诗人头脑的变化,由醉及醒,由醒及醉,但实质是诗人的心路历程,一种天人合一的觉醒。
2#
发表于 2010-12-23 09:59:07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0:28 , Processed in 0.07736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