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美术批评的第二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20 09:31: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美术批评的第二春    2008-10-31     来源 : 《深圳特区报》


  昨日,由《美术》杂志社、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主办,《美术观察》等杂志和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协办“开放与传播——改革开放30年中国美术批评论坛”在深圳商报大厦召开,来自《世界美术》、《美术研究》、《新美术》、《美术译丛》等国内重要美术媒体的代表、美术批评家们通过亲身经历,共同回顾与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美术理论、美术批评和美术史领域的发展成果。而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不少嘉宾都表示,目前对中国美术批评家与美术期刊来说,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阶段。尽管前路充满荆棘,但依然充满应战的勇气。

  三十年中国美术思潮迭起

  改革开放三十年,正是中国当代艺术从无到有,从萌芽到繁芜的过程。而这些,都离不开专业美术媒体和批评家的力量。《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认为,1978年至1984年是反思和启蒙时期。一方面对“文革”美术进行反思,另一方面对美术自身的发展规律进行启蒙。当时的《美术》杂志登载了一个穿牛仔裤的女性,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认为不是表现劳动人民的美。后来,吴冠中发表文章《内容决定形式?》明确提出“艺术家不懂美相当于战士不要武器”,在美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并在全国掀起关于“美的认识”讨论浪潮。

  1985年至1989年,是引进与开放时期,刚刚开放的中国开始把目光投向西方,古典、现代、当代,西方发展了一百年的各种美术思潮一下子涌进国门,中国人用几年的时间把西方一百年的艺术史演练了一遍,那是一个画派最多的年代,那时候的画家就是通过《美术译丛》、《世界美术》这样的杂志第一次认识了西方现当代艺术。在这样的思想解放中,中国人只是沉浸在眼花缭乱的西方艺术中,并没有看到自己的问题。

  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迎来中国美术回归与重建时期,中国的美术工作者们开始对艺术规律进行探讨。而到了2000年以后,中国经济纳入世界大循环,市场化、城市化的发展让中国艺术家开始自觉追求对民族意识问题的探讨——在接纳了西方艺术的高度上,如何让中国艺术自身得到发展?

  艺术传媒面临重新洗牌

  与批评家们同样面临挑战的,还有陪伴了中国美术爱好者们30年的主流美术媒体。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认为,30年来美术期刊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90年代中期以前,这个阶段的美术期刊内容非常丰富,同时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将美术研究当成事业来做。但是1992、1993年间媒体在深化改革中变成企业,要自负盈亏。“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一个釜底抽薪的转变。但此时思想上的控制和政治的控制没有稍许的减弱,这个转变就带来了正规的公开的美术期刊的衰落。”

  这种“衰落”的表征,还体现在一些非主流的、年轻艺术媒体话语权的增强上,这也显示了未来人才资源媒体的一个争夺战。“作为具有30年的主流媒体,在文化的储藏表达中实际上正悄悄自觉地让位于处于灰色地带的边缘文化区,因为在意识形态的议程审查中强调了领导层的意图却放弃了独立思考,编辑的主动性思考受到了抑制,让其学术精神在金钱意识的冲击下严重缩水或者是大打折扣。”湖南美术出版社副社长邹建平介绍。“艺术市场的单边发展导致21世纪开始以后当代艺术市场的泡沫越来越大,而这些推波助澜的年轻艺术媒体80%是没有书号和刊号的出版物,对主流媒体造成了重大影响。”

  尽管“狼”已经来了,但大多数主流媒体还是凭着对艺术的热爱与读者的支持坚持至今,同时为自己的事业感到自豪。从80年代起便不懈关注当代艺术的《画刊》,其编辑部主任靳卫红感慨地说:“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第一桶金被外人挖去,有人曾说,将来研究中国当代艺术要在国外进行。所幸的是,发生在该时代的事件还被记录在《江苏画刊》(《画刊》的前身)的文本里,因而在最低限度保鲜了当时的情况,保存了当代艺术的研究价值。”殷双喜说:“这些在艰难中跋涉了30年的主流媒体,实在值得人们尊敬。”

  美术批评家的边缘化趋势

  虽然中国艺术日益火红起来,但早期为此立下汗马功劳的美术批评家们的处境似乎并没有因此而平坦。《美术研究》执行主编殷双喜跟记者分析了30年来中国批评家群体的演进。最初作为“写作批评家”的群体其实是不自觉的,“主要是在美术杂志上发表文章,大部分是针对一种现象,当时的批评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批评,而是社会思想在美术界的一种引导。”真正美术批评的独立意识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形成的,批评家群体主要围绕刊物、杂志而存在,活动方式主要是撰写文章,批判陈旧的思想。“那是一个拓宽思路、观念更新的时代,批评家以编辑的身份做了很多策划活动,启蒙大家认识到过去的错误。”

  90年代初期,经济建设成为压倒一切的任务,批评家群体开始出现分化,当时整个艺术界都在思考一个问题:艺术如何应对市场大潮?也就在这种情况下,1992年首届广州双年展应运而生,策展的批评家开始寻求赞助,对一流的艺术家进行了资金奖励,希望通过市场来连接学术与艺术。也就在那时起,“策展人”这一头衔开始在中国大地上响起,艺术与市场的联姻也从那时开始。“从这以后,写作批评开始走向策展批评,通过展览来表达批评家的价值观。”

  可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策展批评变得越来越泛滥,“现在许多策展人根本就不是批评家,只是跟画廊勾结的利益方,通过展览的形式来包装艺术家。现在艺术界成功的标准已经和过去大相径庭,过去批评家的意见很受重视,但是现在画家们都是以价格论英雄,学术界的意见反而是其次的,这也让曾推动美术史发展的批评家们逐渐被边缘化。”

  殷双喜认为,现在的中国美术界太喧嚣,缺乏学术过滤,这不是艺术发展的最好时代,但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时代。“我个人对未来学术和艺术回到艺术主题上来是有信心的。现在已经有民间资金赞助《批评家》杂志,通过稿费制度请批评家撰写严肃的批评文章。这就像是一个火星,点燃了知识分子的反思,也点燃了人们对批评家们的信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6 19:53 , Processed in 0.19282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