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学生宿舍是非地抑或温馨港?——写给大学新生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11-1-30 05:46:54 | 只看该作者
陈平原:请加入这道“风景”——在北大中文系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时间:2008年12月15日 作者: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 来源:天益


首先祝贺大家通过“高考”这座不无争议的“独木桥”,走进美丽且诗意盎然的燕园,从此得以从容澹定、欢欣鼓舞地“漫卷诗书”。不都是“读书”吗,怎么会有“幸福”和“不幸福”的分别?在我看来,不为分数、不为考试(基本上如此),为自己的学术理想与审美趣味,自由自在地读书,这多幸福!今天你们或许体会不到,日后走上工作岗位,你们会格外怀念这段无忧无虑读书的日子。有位博士生告诉我,偶尔半夜惊醒,还会梦见恐怖的高考场景!考场有很多限制,不可能自由发挥,我从不敢劝人在高考时“特立独行”。最近一次演讲,还被问及答卷时能否“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我的回答是否定的,还给听众讲了清代诗人袁枚的故事。袁枚自承苦攻时文时,“不作诗,不作古文,不观古书”;而一旦得仕,则“真与时文永诀”。毋庸讳言,这是权宜之计,不得已而为之。可你如果没有能力改变这个制度,又不想等一百年后才出生,那只好先过关,再寻求自我发展的机遇。但有一点,你不能对此没有任何反省,以为高考成绩就是学问的表征。  
     
能够走进北大,这很不容易;希望诸位尽早摆脱各种排名的纠缠。须知,学问是自己的,“得失寸心知”。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都不适合于“排名”、“打擂”、“PK”,那种娱乐化的作法,可以吸引眼球,但对文学或学术没有任何好处,很可能还是一种伤害。前两年,在成都旅行,朋友的孩子刚上小学,听说我是北大教授,语重心长地告诫我:叔叔,你可千万别骄傲,不能满足于第一名;今天你第一,明天你就可能是第二、第三了。你要做顶级,顶级掉下来,还是最好的。让我惊讶的是,“竞争”意识竟如此深入人心;所有的排名,从小就做起,从幼儿园一直排到研究生、大学教授。大学统考,各省市都弄什么“高考状元”;免试推荐研究生,也要看成绩排名。弄得大家很不自在,上了大学,还是时刻不得安宁。越是好大学,竞争越激烈,这我理解;可把竞争落实在排名上,我很不以为然。每个人天性不一,学问各有短长,实在难以量化。所谓“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实际上掩盖了另一种不平等,那就是才情、天赋、机遇的差异。读书做学问,同样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唯一能够做到的,是尽可能超越自我。不轻易言败,也不满足现状,努力往前走。这就行了。  

请大家记住,这是一所被世人拿着放大镜认真观察、任意褒贬的名校,其是非得失,大都因“夸张”而变型。北大的光荣与梦想,广为人知,参观校史馆以及阅读相关著述,你们很快就能了解。可这并非北大的全部。所有的校史教育,基本上都说好话;可那些没说出来的败笔,同样真实地存在过。所谓“扬长避短”,往往是“避短”比“扬长”更重要。因为,愿意了解并真正洞悉自家的缺陷,不是很容易。像北大这样的名校,应该有自信,让学生们了解我们的局限,包括曾经走过的弯路与失落,商讨如何超越自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在我看来,找到适合自己性情和能力的“专业领域”,是成功的一半。小时候老被教育:“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一般的日常工作,确实如此;但进入高深的专业状态,很多时候,志气不能解决问题。即便从世俗的角度,也千万别赶潮流,选什么“热门专业”。你选的时候热门,等到你就业时,很可能就变成冷门了。人生很难一帆风顺,读书做学问,到了关键时刻,千钧一发之际,支撑着你继续往前走的,绝对是个人的意志和兴趣,而不是外在的功名利禄。  
     
几年前,我写《“文学”如何“教育”》,重新解说原北大中文系主任杨晦先生的名言:“中文系不培养作家。”作家需要文学修养,但个人的天赋才情以及生活经验,或许更为关键。古往今来的大作家,很少是在大学里刻意培养出来的。再说,北大中文系承担培养语言研究、文学研究、文献研究专家的任务,倘若一入学便抱定当作家的宏愿,很可能忽略了广泛的知识积累,到头来两头不着边,一事无成。后来我发现,抗战中西南联大的中文系主任罗常培,也持此观点。其实,北大中文系希望出大作家、好作家,只是不想拔苗助长。在我看来,需要重新思考的是,何谓“文学”、怎么“写作”,而不是作家不作家。  
     
对北大学生的自视甚高,我虽略有怨言,但表示理解和同情。记得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开学典礼上,老师都告诫我们要谦虚谨慎。但在北大,经常听到的却是鼓励:要立大志向,做大学问。前几年我在台湾大学讲学,临走时接受记者采访,问及北大学生和台大学生的异同,我信口就说:“北大学生气势如虹。”上学期在香港中文大学教书,临走时,又被问及这个问题,我还是为北大学生的“傲气”以及“眼高手低”辩护。我们需要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手艺”,而不是降低“眼界”。在一个讲究实惠,普遍缺乏理想性的时代,北大学生的“迂阔”和“狂傲”,还是挺可爱的。只是为了让其日后走上社会,别摔太大的跟斗,必要的时候,会敲打敲打。但有言在先,将北大学生训练得全都谦恭有礼、循规蹈矩、不越雷池半步,那绝不是我们的工作目标。  
     
需要提醒的,反而是团体精神与心理健康。我的观察是,越是好大学,学生的心理问题就越多。都是尖子,凑到一起,发现山外有山,自己突然从第一变成了第十、第二十,你能接受吗?可是,不能接受也得接受。在我看来,同班同学,第一名和第五名、第十名,没有多少分别;除非你班里只有十人,每天都轮到你“掌舵”。都是高材生,在家庭以及原来的学校里,都被捧在手心;现在谁也不把你的“伟大”放在眼里,你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大学生,走在燕园,谁也不认识你。除非你在这期间,有上乘的表现。这个表现,不仅是具体的课业,还包括校园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大学不同于职业培训,就在这。校园生活有才艺表演,但主要不是;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沟通、协商、合作、服务、奉献。团队精神很重要,从积极角度说,是你日后走上社会的预演;消极角度呢,防止自我封闭,保持心理健康。万一精神上出现问题,请不要惊慌,北大校医院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不是所有的郁闷与苦恼,都可以靠“思想工作”来解决的,有时候必须借助医生和药物。  
     
北大百年校庆时,我写过一篇文章,题为《即将消失的风景》,说的是,那些学识渊博、风度翩翩的老学者,是大学校园里最为靓丽的风景。他们每天在校园里面散步、聊天,看着这些身影,你会很感动,觉得这个校园很有文化。可这道风景即将消失,为什么?老一辈学者逐渐去世了,年轻教授又不住校园。我当时说了一句颇为煽情的话:“没有长须飘拂的冯友兰,没有美学散步的宗白华,没有妙语连珠的吴组缃,没有口衔烟斗旁若无人的王瑶,未名湖肯定会显得寂寞多了。”今天,我想略为修正:大学校园里,老教授是风景,青年学生也是风景,二者互相欣赏,且相映成趣。  

不管你主观意愿如何,既然有幸进入北大,某种意义上,你我都将成为燕园风景的一个部分。希望大家不要辜负、辱没这道绚丽的“风景”。
52#
 楼主| 发表于 2011-2-16 14:36:37 | 只看该作者
高中生一定要有梦[z]

高中的学生一定要有梦!

这个话题令一些人迷惑,不禁要问:“高中的学生处于花季的年龄期,应该是最赋予幻想的时期,怎么可能没有梦呢?”

经过初中三年的刻苦拼搏,能升入到高中继续读书的学生应该是幸运的,全国每年都有几乎一半的初中毕业生毕业后走向社会,忙于个人和家庭的生计问题,从此失去了在学校进行全日制继续读书的机会。不管以什么渠道在高中读书,去冲击高考,总是一种幸运和机遇,可以称得上是社会的幸运儿。特别是考取市重点高中的学生,更是佼佼者了,被同龄人嫉妒得眼睛发红。

然而,就是这批幸运儿,到了高中阶段,却是一片迷茫,进入到人生的迷茫时期。

考上高中的学生,在初中时,是班级和学校的尖子生,初中三年,形成了一种唯我独尊的宠儿心理。老师宠着,父母宠着,同学宠着,这些幸运儿的身上几乎找不到缺点,或优点的光芒遮住了缺点的灰暗。初中学生的梦就是进入市重点或高中,成绩稍好的学生都会努力争取实现梦想。那时的初中生,向着目标,在羊肠小道上艰苦跋涉,思虑纯真,目标明确。初中生因为生理上的原因,偶尔也会迷茫和困惑,但这种朦胧的意识几乎被繁重的学习负担压得无法生长和泛滥。初中毕业时,也许情感上会有分离的苦痛,但是,家长和老师立即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预科班学习中,着手忙于报考实验班而无暇儿女情长,短短的暑假被军训的响亮口号激荡而去。

这种养尊处优的待遇到了高一上后,格局被重新划定,高一的月考、期中考、期末考,重新划定了排名榜,高中生突然被眼前的事实所震撼,突然发现自己长大了,高考和未来的职业忧患挤压得高一学生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和自己的家庭,以及这个现实的社会。此时,高中生们为了以后要干什么真的迷茫了,难以决定自己要选择文科还是理科,自己未来选择什么专业,现在该怎样努力,而晕晕乎乎。

高中没有真正的第一,今天你是第一名,也许明天就被超越,大家都是学习上的高手,在高中拼搏的不再是智力,而是情商,是意志,是受挫能力,是承受生理极限能力,是身体的体能,是运气问题等等。而这些非智力上的比拼,任课教师是没有时间顾及的,家长是不懂的,学校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学生是心里有苦无处诉说的。于是,一部分高中生开始被学习压得长期失眠,记忆力减退,看谁谁烦,看谁谁不顺眼,就如一具空壳在飘荡。一部分高中生在苦闷中选择了早恋而荒废了学业。一部分学生选择了混日子而沉迷于网吧、小说、游戏机室中,寻求心里的慰藉而麻木自己的神经。一部分“听话而懂事”的学生,依然在学海中苦苦挣扎,努力考高分,几乎是每考一次就在被窝里偷偷哭上一晚上,这些学生越是刻苦学习,每天看书做作业几乎到了凌晨2点还不睡觉,但是,事与愿违,每次考试几乎都很难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绩,甚至考试成绩比平时混的学生还低,于是,这部分学生把自己定位成“愚笨的人”,从此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而低调做人,奠定了自己从此的灰暗人生!只有那些成绩在全班处于前20名的学生,似乎看到了胜利的一线曙光,于是,在学习上孜孜追求,争先恐后。尽管如此,这些前20名的学生,依然心中在不断的反问自己:“我以后要选择什么专业,我现在要追求什么?放弃什么?”

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有一个救世主来拯救这些迷茫的学生的心灵,让这群学生们点亮心灯,促成这群学生们要有自己的梦!这个人是谁?就是高中学生的班主任!

有经验的班主任,有建树的班主任,有思想的班主任,在高一学生刚进校门时,就会引导学生去做梦,梦也许会随着时间而有变动,但是每个学生要有一个适合于自己的梦,即,每个人给自己定下一个高中三年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定得越早越好,即使是现在,有梦总比没有梦要好!梦,就是理想的桥梁,梦,就是学习的动机和动力!

一个日本老妪,在99岁生日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销售量在日本竟然突破了23万册,连续加印了8次仍供不应求。这位日本老奶奶是从92岁开始写诗,她在诗中写道:“就算是90岁,也要恋爱呀,看似在做梦,我的心已经飞上云端。”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妪写的诗会有那么多人喜欢,或许就是因为她心里永远保持着纯真和浪漫。这是命运赐予追梦人的最崇高的现实享受。

梦想成就人生,一个人有了梦想,活着才有意义、有趣味。一个忠实于梦想的追求者,不知道什么是老之将至,那么,一个忠实于梦想的追求者,就能不畏惧困难和困苦。梦想是与岁月的较量,只要有梦想,就能征服岁月。否则,历尽沧桑的近百岁的老妪,怎能写出青春少女情怀的诗歌?她虽不能拒绝岁月的流逝,却拥有了超越岁月的青春。

每一个处于青春时期的高中学生,有了对梦想追求的胸怀,就会拥有超越困难的勇气、信心和力量,就能在青春岁月创造出学习上的奇迹!

梦想、理想,都是学生产生强大学习动机的力量源泉,这也是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因此,有经验的班主任在高中阶段,会引导学生给自己树立青春的奋斗目标,并鼓励、促进学生努力去追求青春的梦想!

高中班主任工作的特色就在于,帮助学生扬起青春的理想,激励学生把人生的理想在三年高中阶段一点一点地变成现实,鼓励学生每天离人生理想越来越近。聪明的班主任和老师会对那些始终犹豫不决不明梦在何方的学生,去共同面对学生的学习和思想上的困扰,帮助学生寻梦,去寻适合于学生本人个性特长的梦。

寻梦,就要有目标,高中学生基本有了个体朦胧的思想,很不成熟,甚至幼稚可笑。有经验的班主任总是给学生创设成长的人文环境,做到润物细无声,在自然的状态下引导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让学生增长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学生分辨是非、认清社会本质的能力,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社会交往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完成从书生意气向社会化过渡的历程。

面对学生的学习压力,有经验的老师和学校领导,不是以排名来刺激学生(这是最低级的激励学生方式)勤奋好学,而是引导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给自己订一个得分率,让学生自己挑战自己。班主任会让学生明确,得分率达到90%以上的,可以冲击全国名牌院校,得分率在90%以内的,可以冲击重点本科。对于得分率在60%,可以冲击三本。学生知道了这些事实后,让学生从得分率60%开始奋斗起,逐步争取使得分率朝70%、80%去提高。对于有实力的学生,鼓励学生争取达到90%及以上的得分率。以得分率的多与少来给自己的学习定位,远比比名次更能适合于学生的自我发展,特别是一些学习层次比较低的班级,班主任给学生把好努力奋斗目标关,更加能利于学生的自我成长!

高中生在拼命学习的同时,班主任要指导学生制定科学学习计划,以有效的办法去实现个人的梦想,就要指导学生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根据高中学生的学科特点,每个高中生每天早晨6点起床,中午时间休息半个小时,夜晚11点睡觉。可以这样理解,如果能保证高中生每天有7.5小时的休息时间,这对高中生来说,是很理想的睡眠时间了。事实上,每个高中生的睡眠每天不超过5小时。这就要求每一个高中教师必须要充分利用光照时间,高效率进行教学活动,尽量减少学生的低效学习。有效学习的问题就需要每个高中学校的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年级组组长等班子成员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来作保证了!

80年代,一个农村的初中生,梦想着自己能够拥有一箱子书,于是,这个学生曾经多次翻山越岭,每次来回步行了一天的路程,到镇上的新华书店去买梦寐以求的名著。这种痴劲儿也够疯狂的,只因为心中有梦想,才做出这样不平常的事情来。

不管是什么都无法剥夺一个人的梦想,我们平凡的生活不能没有梦想,梦想就是我们生活的画笔,可以调出色彩,画出方向,让一张谁也不在意的白纸有了高贵的品质和非凡的意义。

高中生不能没有梦想!

高中生,穿上梦的衣裳,拿起青春的画笔,画出帆,在知识海洋里搏击风浪;画出翅膀,让心儿飞上蓝天,展翅飞翔;画出彩虹,妆扮七彩人生,充实每一天,幸福每一天,快乐每一天!
53#
 楼主| 发表于 2011-3-14 23:08:17 | 只看该作者
你要先拿到的三样宝物//转载


  你一年后就要上小学了。进了学校之后,你就会听到越来越多有关“读书”的事情。所以,在你上学之前的这第一个阶段,我要做的事情,是先让你知道“读书”以外的阅读。

  英文里,有一句话“Read the Word, Read the World”。意思是,“读书,也要读这个世界”。不久,你会读到一位名叫沈从文的人的书。沈从文在他的自传里,提到他阅读“小书”,更阅读“大书”,“小书”指的就是书籍,“大书”指的则是这个社会。和英文那句话是同样的意思。

  的确如此,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懂得如何阅读书籍之前,先学会阅读这个世界的。(这里先声明一下,这里所说的“书籍”,可是包括网络上的内容噢。)
  我记得当你出生后从医院回到家里,一天睡二十个小时,好不容易睁开眼睛时,慢慢地看着四周,看着我们的模样。那就是你人生最初的阅读啊。“阅读世界”,本来就是我们人类最初,也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只不过因为后来“阅读书籍”被过份强调,所以遭到很多人忽视。

  在你进入学校之前,我希望你先知道怎么“阅读世界”。
  “阅读世界”和“阅读书籍”一样,也要有一个起点。我谈谈自己的经验。
  我的起点,在我的妈妈,也就是你的奶奶身上。
  虽然她去世已经快四十年,但一件一件往事,都再清楚不过地刻在我的心头。
  你要问我都记得些什么了。
  我会先告诉你,我们家被子的事。被单总是雪白,有一种很干净的味道,盖上去,我好爱深深地闻几口。绸缎被面上,则是我妈妈亲手刺绣,或者用机器针(我们管缝纫机的叫法)跑出来的龙凤、山水。一张翠绿的缎面上的一朵大牡丹,我摸上去的纹路感觉都还在我手指上呢。
    我还记得,快到端午节的时候,妈妈会在家里用彩线缠一些粽子形的小荷包挂起来。然后到了端午节的早上就发现,妈妈已经趁我和妺妺还没醒来的时候,在我们手腕上缠绕了五颜六色的彩绳。她告诉我们,这都是辟邪的。
    仲秋节,她会用一个上面有各种小动物形状的木头模子,填出形形色色的糕饼,烘得香香酥酥。有小鸟,有小猪,我常常宁可拿来当玩具,不舍得吃一口。

    我最早的故事,也是妈妈讲给我听的。有一个,是说她家乡的表妺,被一条成精的黄鼠狼给迷住,后来大人又怎么抓到黄鼠狼。在冬天的夜里,听着呼啸的风把窗纸刮得快要破掉,妈妈讲那个黄鼠狼的模样,把我吓得把整个头钻进被窝,她暖暖的怀里。
    我那时不知道,在我父亲经商失败而必须去外地工作赚钱的时候,她一个裹着小脚的中国女人,在韩国街坊邻居之间维持、照顾我们这个家庭的难处。只是偶尔,她会带我们去釜山港口的一个斜坡上,指着远处蜿蜒而来的火车,说多少天以后,爸爸就要搭那辆火车回家了。

    当然,我记得最深刻的,是一些寒冷的冬夜。我犯了错,有时候她会用扫帚抽打屁股,再严重的情况,晚上她就会不准我进房间睡觉,在玄关的地板上罚跪。她不会因为我患了小儿麻痹的身体而放水丝毫。零下十度的冬夜,听着门外呼啸的寒风,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你犯了什么错,奶奶要这样惩罚你呢?你会问。
    撒谎。或者,做错了事而嘴硬,不认错。除了这两样,她不会用上最后这道惩罚。而我总要跪到自己承认错误,并且说得出自己错在哪里,她才会拉开纸门,让我回屋子里。

    我说这些,是告诉你,未来,你会透过友情、恋爱、旅行、挫折、困顿、得意来阅读世界,但是在那一切都还没发生之前,每个人要“阅读世界”,其实都是从阅读自己的父母开始的。(我怎么阅读我父亲,特别写过一篇文章,你以后会读到,这里就不多说了。)

    所以,在你还没有上小学之前,我要注意的,就是怎样让我和你妈咪两个人,成为你感兴趣阅读的对象,提供你一些可阅读的内容。并且,希望这些内容的本身,又可以成为你未来阅读世界的一些基本工具。

    这些内容,或者工具,是什么?
    我都已经写在前面了。是三件事情:好奇、羞耻、自律。

    阅读这个世界,首先要保持好奇之心。好奇,是窗户。窗户开得越多、越大,你阅读世界的可能也就越多。怎么培养你的好奇?小孩子哪需要培养好奇!你们本来就事事好奇,大人只是在不断地压制、浇熄你们的好奇之后,又回头为这个问题自寻烦恼。真要说我能做什么事,我希望自己能给你的生活里带来多一些新的趣味与变化,就像我妈妈当初对我做的那些事一样。

    你对这个世界好奇之后,就会行动。行动,不免犯错。所以也可以说,我们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犯错。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肯面对自己的错误。因此,我们一定要很早就有羞耻之心。
    什么是羞耻之心?羞耻之心的底限,是别人发现你的错误的时候,你要坦然地承认。羞耻之心的通则,是别人可以给你借口得过且过的时候,你自己不可以。羞耻之心的高标准,就是你的心底,对自己行为的“分寸”,有一套比一般人细微许多的“分寸”。(这时候,你不能不佩服,中文“分寸”所能表达的意思。)

    谈到“分寸”,就知道“自律”的重要了。说是要对一个五岁的小孩说“自律”,也许有人会说太早,但我不觉得。我认为的“自律”,就是自己练习把自己的行为检查一遍,并加以调整的能力。这个能力,越早养成越好。有了“自律”的能力,当你用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就是所谓的“礼貌”;用在睡前的洗手和刷牙,就是“卫生习惯”;用在玩你最爱玩的Wii却又可以在时间到了的时候停下来,就是我的“乖宝贝”。为了培养你的“自律”,我们会不断地提醒你一些事情,但尽量不要硬性规定──因为那样你就只会“应付”,而不是“自律”了。

    好奇、羞耻、自律。从我的经验里,这就是阅读世界所需要的三样工具。你将来不免会玩网络游戏。网络游戏里,大家都要练功,取得宝物。真实人生,更是如此。阅读世界,是早于阅读书籍开始的。阅读世界,你需要先拿到这三样宝物。

    你会发现,阅读世界和阅读书籍,一定是相互激荡而成的。你有了这三样宝物,懂了如何阅读世界,不可能不懂得如何阅读书籍。好奇之心,会驱使你去寻找书籍所可以提供的知识与线索;羞耻之心,会鼓励你从书籍中寻找别人遭遇同样问题时的态度与反省;自律之心,会沉淀你的混乱,协助你从书籍中参考他人如何整理自己的思想,以及思考的方法。
    而阅读世界的这三样基本工具,最早,我是从我妈妈那里得来的,所以我讲给你听。

    最近,你常常问起生死之事。我们也谈起,曾经那么可爱的兔子嘟嘟和乌龟饭饭,目前在天堂可能的情况。
    宝比,你知道吗,其实我没有那么怕死去这件事情。一方面,是因为我后面会跟你谈起的宗教信仰的缘故;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的妈妈和爸爸。
    我跟你谈的这些对于我自己父母的体会,其实都是很晚很晚才出现的。像是我对我妈妈的记忆,就竟然是在她去世二十六年之后才涌回心头。也因为我迟了这么久的时间,才体会到他们对这个患了小儿麻痹的儿子所投下的心思和一切,所以时间越过去,我对他们的思念就越强烈。强烈到我觉得,即使我现在就离开这个人世,有诸多割舍不下,但是起码我有一点会很欣慰的,那就是我可以再见到我的爸爸和妈妈。我想告诉他们,我有多么想念他们。我也想跟他们说,虽然总是漏此失彼,但我曾经如何努力尝试,不要辜负他们所教导我的。
54#
 楼主| 发表于 2011-3-16 20:16:36 | 只看该作者
[引] 读初一时,我还是个贪玩,厌学,调皮捣蛋的孩子,因为考试作弊,还受过学校处分...没有人会相信,这个在父
母,老师眼里“没出息”的学生,居然击败了很多一贯表现优异的尖子生,天方夜谭般地成为考区第一名。。。
偶看过后,触动非常大,晒一下,给坛里的爸爸妈妈看看
flash: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M3NTk2NzIw/v.swf
55#
 楼主| 发表于 2011-4-29 10:21:54 | 只看该作者
大一新生烦恼多:焦虑、抑郁、孤独[z]

  新华网南京9月2日专电小徐今年刚考入南京某大学,这两天刚开学,从小一直在父母身边长大的他,面对大学新的环境,感到特别陌生,觉得无法跟身边的同学相处,并为此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之中,不得不到医院进行心理调适和心理疏导。记者1日从江苏省人民医院了解到,每年9月后,医院临床心理科都会陆续诊治多名不适应新环境、存在人际交往困惑或是有精神障碍的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

  据江苏省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专家介绍,大学新生或是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焦虑、抑郁、孤独等。焦虑主要是指分离性的焦虑,离开父母的臂膀,难以适应独立的生活,以及对学习及考试、人际交往方面的焦虑。抑郁是指进入大学后,学习成绩相对平均,原先的优越感丧失,自卑感增加,加上缺乏有效的适应,导致情绪低落。抑郁达到极点,容易发生自杀。孤独是指由于人生阅历和经验少,缺乏与人交往的合理方式而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另外还有恋爱问题,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们,却相对缺乏情感上的成熟及责任感,在处理恋爱问题时易冲动,情感大于理智,如果处理不当还会影响心理的健康及发展。

  据了解,一些新生入学后,往往还会有意放纵自己,导致目标、理想、方向的迷失,这也是诱发心理问题的症结之一。专家表示,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大学生需要不断调适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顺利地度过人生的“第二断乳期”。

  专家提醒,心理问题每个人都可能有,它并不等同于精神病,但是,如果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长此以往却有可能转化为较严重的心理障碍。面对学习、生活的不适应,大学新生除进行自我调试外,还可积极寻求外部支持,解决的最好方法就是去看心理医生或进行心理咨询。
56#
 楼主| 发表于 2011-6-28 22:36:06 | 只看该作者
工作与专业无关 是否教育浪费

    教育数据咨询公司麦可思前不久发布的“2008年度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985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率”最高,达73%,而在专科毕业生中,这一指数最低,为62%。


  在国外一些高校,尤其是实行精英教育的学校,由于实行自由转学、转专业制度,其专业界限并不明显,有的高校甚至在学生就读的前两三年,根本就不分专业,让学生自由选科、选课、选师,到了毕业时才象征性地选择专业,所以,“专业相关率”并不作为他们考查学校教育资源是否优化配置的一个指标。

  但国内高校不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高专,高考填报志愿时,考生们必须在众多细分专业中选择第一专业志愿、第二专业志愿,等等;进入大学后,如对专业不满意,能获得转专业机会的学生,最多不过20%左右;虽然我们强调“按宽口径”培养人才,但很多学校其实仍旧按照细分专业设置课程、进行教学,因此,毕业生就业时的“专业相关率”将是评价学校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学生教育投入是否有价值的重要指标。换言之,如果学生花很大精力全面学习一个专业的知识,却无法获得相关专业的职位,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意味着教育投入浪费。

  根据这样的思路分析以上数据,就不难发现,985高校的本科毕业生“专业不相关率”达27%,专科毕业生的“专业不相关率”则高达38%。这无疑对我国高校按专业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提出挑战——面对大量的不对口就业,是否应该改变传统培养模式、淡化专业界限、按宽口径培养人才,以增强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比较各层次高校的相关数据,表面上颇为合理——985高校学校层次高、培养质量高,学生就业时专业对口度显然就高;专科学校层次低、培养质量无法与985高校、211院校抗衡,就业时专业相关度低自然也就很正常。但根据各类高等学校不同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任务,985高校作为进行精英教育的学校,应不以就业为导向,重在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适应性,其所培养学生就业的“专业的相关率”应低于一般本科和专科;而以就业为导向,注重职业教育、技能教育的高职高专,其毕业生的“专业的相关率”应最高。之所以会出现目前这种985高校毕业生“专业相关率”远高于专科“专业相关率”的情况,或许反映出以下问题——

  一是近年来包括985高校在内的本科高校,从学生就业出发,突出技能教育与职业教育,减少通识教育,这增强了毕业生在毕业时的就业竞争能力,却可能影响这些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二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的专业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定位与本科学校雷同,在与本科学校竞争中没有特色,由此处于劣势。三是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没有科学规划,在招聘时,还比较看重学校身份与学历身份。

  为此,我呼吁,国内985、211高校,应立足精英教育,突出通识教育,淡化专业界限,扩大学生自由选择专业的自由度,增加人才的专业适应性;一般本科与高职高专,则需突出就业导向,针对社会需要开设专业,加强职业教育与技能,保证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平衡。如此,才不会出现各类学校办学定位雷同、人才缺乏特色而同抢就业岗位,以及教育资源出现浪费、教育投入贬值的问题。
57#
 楼主| 发表于 2011-6-28 22:42:17 | 只看该作者
调查显示全国近一成大学生希望能在北京就业

2011年06月27日
    来源:《北京晨报》   
  
  中华英才网昨天发布2011年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榜单,外企继去年受金融危机之累一落千丈之后,今年打了个“翻身仗”,跻身前50最佳席位的数量由去年的3家增至10家,但仍难撼动国企地位。

  面向全国各个省市的近20万名大学生的调查还显示,全国范围内有高达近一成的大学生希望能在北京找到工作,首都的人才吸引力首屈一指。

  本届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向全国764所高校的近20万学生的发放了问卷。调查发现,近七成学生毕业一年内会留在一线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就业。其中,北京的吸引力都高于同是超大型城市的上海和广州。

  随着经济的复苏,外企、民企正在挑战国企最佳雇主的领先地位,其中外企的反弹尤为明显——跻身前50名由去年屈指可数的3家升为10家,包括微软、宝洁、谷歌、沃尔玛、苹果等。

  在2010年经济危机中,仅有14.5%的大学生选择外商独资企业作为自己的首选企业类型,但今年这个比例上升到32%。

  国有企业在能源、金融、电信领域仍保持着绝对优势,历来是大学生眼中的金字招牌。比如中国移动蝉联三年冠军,中国银行三年来也没掉出前五名。

  ■马上就访

  百度看重员工学习能力

  跻身最佳雇主前十名的百度人力资源部招聘总监陈朝巍对《北京晨报》表示,榜单顺序也与各个行业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对互联网业的热情、学习能力以及与职位要求相关的技能和素质,是百度在招聘应届生时最为看重的三个要素。(首席记者 姜葳)
58#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18:24:47 | 只看该作者
何谓研究生教育——致2010级新生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余文森

一、研究生教育是“学科教育”

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研究生教育是学科教育。大学按专业招生,研究生按学科(二级学科)招生。专业与学科两者之间互为基础又相对独立。以“学科”为中心,它要求通过三年研究生教育,让研究生系统地掌握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具体包括:

(1)本学科的基础理论(核心理论),这是核心和关键,要求研究生对本学科的特殊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有全面的掌握;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有深刻的了解;对本学科的核心问题和前沿研究课题有透彻的领会。

(2)本学科的理论基础。学科的理论基础能够为学科理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论的指导,它是学科研究和发展的主要支撑点。理论基础掌握得越扎实、越宽厚,学科研究后劲就越大。但是理论基础不是研究的对象,而是研究的依据,这也就是说,在学科研究中, 理论基础的某些原理可当作不证自明的“公理”加以应用。例如,在我们教育学的学科理论研究中,就可直接吸收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这些基础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

(3)本学科的相关理论。本学科的相关理论能够为学科理论学习和研究提供一定的可资借鉴的思想方法,扩大学科研究的范围。它是学科研究和发展的“背景”,缺乏这种背景,把自己的知识面局限在一个狭窄的小天地里,株守一隅,视野不宽,会导致学科理论研究寸步难行。当然,对相关理论的要求,无论是深度、宽度,都不能和学科基础理论相提并论,也不能和理论基础等量齐观。俗话说得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关理论的学习要注重吸收对学科理论研究有用的观点和方法。

(4)本学科的应用理论。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学术型的研究生教育以理论及其掌握为中心,但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研究生在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的同时,一定要致力于思考基础理论的实践应用。具体来说,研究生一定要努力把理念概念化,理论策略化,要善于把所学学科原理转化为实践方案和操作模式,从中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求实意识和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生是通过研究进行学习的学生

研究生当然是大学生,但不同于本科生,研究生的特点是通过研究进行学习。通过研究进行学习意味着什么?首先就学习对象而言,第一研究生要尽可能大量研读原著特别是一些经典名著,掌握许多第一手原始资料,并从著作中吸收前人的智慧,从而奠定深厚的学术根基;第二要经常浏览权威的学术刊物,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紧跟时代发展脉胳。每个学科每个研究生都应该建立自己的阅读库,每个的阅读史就是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其次就学习方式而言,研究生第一要尽可能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进行学习,努力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见解;第二要敢于质疑和批判,敢于超越和创新。第三就学习要求而言,研究生每学习一门课程、一个专题,都要努力完成一项作业,撰写一篇有质量的有独立见解的文章。建议我们的研究生形成和掌握“阅读+写作”的学习方式和习惯。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通过阅读,获得新的知识、了解新的思想、感悟新的见解、确立新的观念,为写作提供新的养料,增强写作的深刻性和新颖性;写作是阅读的深化,通过写作“把零散的东西变为系统的、孤立的东西变成相互联系的、粗浅的东西变为精深的、感性的东西变为理性的,”从而实现阅读和认识的升华。

三、研究生要自觉接受导师的指导

导师制也是研究生教育的一大特点。导师关键在导,其核心内涵有二,第一是导向。方向对了,总有达到目的地的一天。导师是学术过来人,对自己学科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走向有较深的把握和透彻的了解。如同我们登山和旅游要有导游一样,研究生进入一个新的学科领域,特别需要导师的引领,目标在哪里?有哪些路径可以通往终点?哪些课题是有价值的又适合于研究生去做的?导师的引领和导向是研究生有效学习的前提保证。第二是方法。方法对了,学习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导师是学科领域的研究专家,在学科学习和研究上有诸多的心得体会和感悟,而且往往在某些课题和方向上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总之,导师在学习研究上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它可以帮助我们研究生尽快进入学科学习和研究的前沿和核心。我们虽然实行导师负责制,但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应该是开放的,研究生不仅要向自己的导师学习,还要善于通过各种途径特别是学习相关课程,广泛从不同教授身上采撷和领悟做学问的经验和真谛。如果发现自己的研究兴趣和学位论文与别的导师的研究方向有较大的相关,照样可以经常请教,我相信我们的导师也是开放的。研究生培养是分工而不分家。

最后,衷心希望各位研究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和研究,成为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学科专业人才!
59#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18:25:49 | 只看该作者
何谓大学教育——致2010级新生

一、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

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意味着你得学会一种特殊的专业本领、专业技术或技能,或者说你得掌握一种别人不会的本领,它是我们将来进入社会的“执照”,是我们吃饭的本钱,是我们安身立命、建功立业的凭借。现在的大学对专业教育有点弱化,导致很多大学毕业生没有一技之长,结果在社会上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满意的工作。希望我们的新同学从一开始就要有这样的意识,在大学四年我一定要把专业本领学到手,四年的学费不能白交,一定要利用一切时间、机会、条件、平台,自觉锻炼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才能。在大学入学教育中,我们各个专业的负责人、系主任会向我们新同学详细介绍每个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力标准和技能知识要求,希望同学们一定牢记在心!

专业教育除了要培养我们专业技能,更重要的还在于要塑造我们的专业精神、专业态度、专业品质。专业精神的核心是热爱,喜欢自己的专业,敬重自己的专业,不允许别人对自己的专业说三道四,把专业看成自己的生命;专业态度的核心是认真,无论是专业学习还是专业工作都精益求精,态度决定一切;专业品质的核心是境界,我们平常说某个人某个企业做什么(行当)很专业,就是指他们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一般的人很难逾越。专业精神、专业态度、专业品质是专业教育中隐性的东西,但却是更重要的东西。实际上,一个人只要拥有专业精神、专业态度、专业品质,无论他干什么工作,都一定会取得相当优秀的业绩。

二、大学教育是自我教育

在高中,我们学生主要是受教育的对象,从学习时间上讲,主要由学校支配;从学习内容上讲,主要由教师讲授。在大学,学校也会对我们的学习课程、学习活动和时间做很具体的安排,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也照样需要教师的教导和帮助。但是,大学教育区别于高中教育的突出特点就是自我教育的确立。可以说,一个不懂得、不善于自我教育的人就不能说是一个受过大学教育的人。

首先,大学生是成年人,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自我意识和责任感相对成熟,完全具备自我教育的能力。

其次,大学教育是以自我教育为基础的,任何课程、任何讲授离开了大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消化、自我建构、自我整理,都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再次,大学教育内涵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除了统一的课程、教学和考试外,大学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可供选择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图书馆和各种学术报告、社团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都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舞台,也都是大学教育的应有之义。

最后,大学教育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提供了时间保证。和中学相比,大学为学生提供了可供自由支配的大量的时间。对这些时间怎么利用是大学四年我们要面对的重要课题,我们可以武断地说,大学生的差异、水平的高低有很大一部分要归因于课余时间的利用和支配。实践证明,那些有时间感的人、那些善于利用课余时间的人,毕业时往往都是满载而归的人,都是学有所得的人。

希望每个学生都要确立自我教育的意识,其中最核心的是为大学四年设计自我发展的蓝图和目标。有没有蓝图和目标,其学习和工作效率差距达三分之一。

三、大学教育是精神教育

说大学教育是一种精神教育,强调的是和高中教育相比,大学教育具有超功利的特质。在高中,所有课程、教学、活动都聚焦于高考,围绕高考转,高考不考的,高校招生不要求的,再有价值的课程、再有意义的教学、再有趣味的活动,都得“让路”。这是一种极端功利化的教育,它异化为限制学生精神发展的力量,导致学生精神的萎缩和心灵的枯竭。

任何教育若不关涉和滋养人的精神,都不能算是一种真正的教育。理想的教育一定是一种精神性的教育。这种教育有一些共同的要素和特点:其一是兴趣和爱好,这是关乎学什么的问题,基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理想和追求,为知识而知识,为真理而真理,为学习而学习,为探索而探索,不为考试,不为分数,不为就业,喜欢而已。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大学教育也要致力于培养和保护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爱好。其二自由和权利,这是关于怎么学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这些自由和权利:①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的自由和权利;②质问、怀疑、批判教师观点或教材观点及其他权威的自由和权利;③因为自己见解的独特性或不完善性乃至片面性,免于精神或肉体处罚以及不公平评价或对待的自由和权利。这些自由和权利是培养个人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前提和保证。其三幸福和快乐,这是关乎学习体验的问题,真正的教育一定是充满幸福感的,对学生而言,一定是一种精神的旅程和享受,学生会乐此不疲。对此,我想引用一位著名学者(北师大肖川教授)的一段话来加以描述:什么是良好的教育?也许我们很难给它一个周全的描述。但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一本令他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最后,衷心希望各位新同学经过四年的学习和锻炼,都能成为有一技之长的人,独立自主和自强不息的人,精神丰富和幸福快乐的人!
60#
发表于 2011-8-5 21:10:07 | 只看该作者
想想十年后的自己(周迅)

转载



十八岁之前,我是个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那时我每天就在浙江艺术学校里跟着同学唱唱歌,跳跳舞。偶尔有导演来找我拍戏,我就会很兴奋地去拍,无论多小的角色。如果没有老师跟我的那次谈话,那么也许直到今天,仍然没有人知道周迅是谁。

  那是1993年5月的一天,教我专业课的赵老师突然找我谈话:“周迅,你能告诉我,你对于未来的打算吗?”我愣住了。我不明白老师怎么突然问我如此严肃的问题,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老师问我:“现在的生活你满意吗?”我摇摇头。老师笑了:“不满意的话证明你还有救。你现在就想想,十年以后你会是什么样?”

  老师的话音很轻,但是落在我心里却变得很沉重。我脑海里顿时开始风起云涌。沉默许久,我看着老师的眼睛,忽然就很坚定地说:“我希望十年后的自己成为最好的女演员,同时可以发行一张属于自己的音乐专辑。”

  老师问我:“你确定了吗?”

  我慢慢地咬紧着嘴唇回答:“Yes”,而且拉了很长的音。

  老师接着说:“好,既然你确定了,我们就把这个目标倒着算回来。十年以后,你28岁,那时你是一个红透半边天的大明星,同时出了一张专辑。”

  “那么你27岁的时候,除了接拍各种名导演的戏以外,一定还要有一个完整的音乐作品,可以拿给很多很多的唱片公司听,对不对?”

  “25岁的时候,在演艺事业上你就要不断进行学习和思考。另外在音乐方面一定要有很棒的作品开始录音了。”

  “23岁就必须接受各种培训和训练,包括音乐上和肢体上的。”

  “20岁的时候就要开始作曲,作词。在演戏方面就要接拍大一点的角色了。”

  老师的话说得很轻松,但是我却感到一阵恐惧。这样推下来,我应该马上着手为自己的理想做准备了,可是我现在却什么都不会,什么都没想过,仍然为小丫鬟小舞女之类的角色沾沾自喜。我觉得有一种强大的压力忽然朝自己袭来。

  老师平静地笑着说:“周迅,你是一棵好苗子,但是你对人生缺少规划,散漫而且混乱。我希望你能在空闲的时候,想想十年以后的自己,到底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到底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如果你确定了目标,那么希望你从现在就开始做。”

  一年以后,我从艺校毕业了,老师的话从那天开始一直刻在了我的心底:想想十年后的自己。是的,当我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的时候,我发现我整个人都觉醒了。

  从学校毕业后,我忙于接拍各种各样的影视剧。我始终记得,十年后我要做最成功的明星,所以对角色我开始很认真地筛选。后来我拍了《那时花开》,拍了《大明宫词》,我渐渐被大家接受,也慢慢地尝到了成功的快乐。

  2003年4月,恰好是老师和我谈话后的十周年,我不知道这是偶然还是必然,我居然真的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张专辑——《夏天》。

  其实你也和我一样。如果你能及时地问自己一句:“十年后我会怎么样?”你会发现,你的人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时刻想着十年后的自己,你会朝着自己的梦想越走越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8 19:26 , Processed in 0.11503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