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19|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管我今天15元买了蒋勋的《给青年艺术家的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2 22:44: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蒋勋﹙1947年-﹚ 福建长乐人。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
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及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辅仁大学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其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

美的启蒙者──母亲  1943年出生在历史古都西安的蒋勋,似乎血液中便流着一种传统的古风,即使学的是西洋 艺术,他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家,永远流露对儒家思想的执着。
  蒋勋像
  “一直到现在,我都没有遇见比我母亲更会讲故事的人。小时候我们家孩子最高兴的事,就是母亲今天心情好,能讲个故事来听。”蒋勋的母亲是前清旗人官宦家庭的独生女,她曾经和外祖母守着一幢古宅,听着彷如大观园的家族故事,也历经改朝换代、战乱逃亡的颠沛流离的岁月。这些都成母亲刻意渲染之下,都成了一篇篇神奇有趣的中国古老传说,也是蒋勋记忆中最早的文学感动。而大龙峒庙口看的歌仔戏,也是奠定他对艺术产生兴趣的基础。 美的导师──陈映真、哑弦  师大附中时期,蒋勋都是在台北重庆南路上的东方出版社度过青涩岁月,在书架前,念了三年的世界名著小说,因为大半是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作品,躲以培养他淑世的理想;于是,在周记上开始写:「我希望作文学家」。当时年少轻愁的他,在文学世界得到很大的满足(即使红字成绩单寄到家里),也开始了解什么是人性,使他在孤立的心灵有了平衡的力量。因为此时的他对音乐、美术、文学有不可救药的执着与着迷,而父亲只能用退役之后转任的公务人员薪水养活六个子女,因此昂贵的音乐学费是甭想,学画也只是短暂的供给,最后蒋勋找到一种最「廉价的兴趣」,那就是在数学本子,以旺盛的精力和喘息不安的声音写满强说愁的诗句。
  联考失利之后进入了私立强恕中学,蒋勋的新诗被亚弦推介,登上了《青年杂志》等刊物,他也开始尝试小说的创作,和参加文艺研究社、主编校刊。此时结识了热忱的英文老师陈映真(本名陈永善),教他唱英文歌曲,参加老师指导的话剧团,使得失意的年轻人,在心理上得到更多层面的滋养,因此他不仅后来在思想和著述上,深受陈老师的影响,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社会正义感与人道主义的关怀,也对戏剧满怀着憧憬,进入文化大学戏剧系。 美的转移──从戏剧到史学、哲学  如愿以偿地进入向往已久的戏剧领域,但天不从人愿,蒋勋失望了,因为当时国内戏剧研究的环境,使他怀抱的美学理念完全落空,只好忍痛放弃。原本想转往美术系或哲学系,因家人反对而改读历史系。这样的抉择,果然对日后的知识训练,有重大的影响。
  “以往我对文艺的爱好是主观的。但在有了史学的训练之后,我开始把文学艺术,摆回其所在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中来看,而不再只停留在少年时期那种浪漫的主观。”从此的蒋勋在史学上,开阔了视野,也以纯粹个人的主观感性艺术,走向知性客观的艺术史研究。虽然在知识的焦点有了这么大的转移,但他仍难忘情于哲学的探求,尤其在大一的时候,受到当时流行的存在主义的洗礼,承受过多的生命质疑,所以他不时到哲学系旁听。后来竟成了前清皇族毓均老师的入室弟子,在毓老师的活的见证,及不同于一般的史实观点,他有了新的顿悟:艺术比政治更能跳脱狭隘的观点,他说:“明朝亡了以后,许多优秀的人都走上艺术的路,像石涛、八大,因为艺术可以相对地具有超越于政治之上的价值观。﹍﹍当前朝的仇恨消失之后,我们发现,他们真正为这个民族做了事。他们在艺术上营造了崭新的事决空间,为当时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理解的线索。”于是蒋勋选择了通往先民的喜乐苦悲之艺术研究。
  两年的研究所课程,几乎都在故宫博物院,以“学徒式”的学习方法,跟着那志良、庄严、李霖灿等宿儒研究,因此对固有文物有一分理论之外的深厚情感。经由对文物的直接暨接触,以往所学的历史不再是空洞的,艺术也自此融入了生活之中,更启发他走向美学的基础。
  美的徘徊──中西文化的辩证
  一九七四年蒋勋至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留学,主要研究十九世纪法国自新古典主义至印象派阶段的绘画,以及研修音乐史、戏剧史、文学史、社会史等课程。在这段期间他接受了严格的美学的训练,尤其是法国艺术史学者泰纳(H. Taine)的(还原法),影响他日后对艺术的分析。(所谓的还原法
,是将艺术作品还原为作者的风格,再由作者独特的风格还原为时代趋向的风格,最后被还原为当时各种社会现象、环境。)
  他在法国学习各种艺术理论,却发现法国老师对中国的京剧、昆曲颇为赞叹,也发现西方的音乐、剧场模式,都受到东方的影响。他的法国老师提行他,回首中国,因为中国的艺术不受形式的限制,反而给予欣赏者很大的想象空间,所以蒋勋去了西方,却找到了东方,回到了中国。 美的回响──多才多艺的蒋勋  蒋勋于一九七六年自巴黎、西班牙、意大利、荷兰、德国、瑞士、英国及希腊各地旅行,做艺术札记,同年底返国。一九七七年主编雄狮美术,将它扩大成为综合美术、建筑、戏剧、文学等多样化的刊物,而且使雄狮美术成为当时反映台湾本土化最具挑战性的杂志,掀起本土化与民族性之广泛讨论的热潮。一九七九年开始任教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台湾大学、淡江大学等,讲授「美学」及「艺术史」等课程。一九八三年担任东海大学美术系之创系系主任。担任过金马奖、联合报小说奖、金鼎奖、文建会国际版画展、世界华人文学奖等之评审;一九八九年广播节目「文化广场」获文化教育节目主持人金钟奖,同年生日在台北举行第一次个展,展出六十多缜水墨书画作品。现任东海大学、国立艺术学院教授,最近接任《联合文学》杂志社社长。 美的蜕变──文学的蒋勋  在初中的时候蒋勋爱上了诗,数学练习簿上写满了诗句,诗是他少年寂寞心灵的最佳寄托之处。书店的世界文学名著译本,更是他立志成为作家的梦想。曾写了篇浪漫式的爱情小说,在《中国语文》刊登。进入高中以后,他继续写诗,也尝试写起小说。这时期遇到两位贵人──陈映真、 哑弦,鼓励他在小说、新诗的创作。受英文老师陈映真(也是台湾乡土作家)影响,《笔汇》、《现代文学》。 哑弦介绍他读了许多当代的新诗作品、评论,使他得以进入现代诗的殿堂。诗作曾发表于《自由青年》、《蕉风》上,也曾以第一人称的小说〈洛洛的故事〉,得了全省高中小说第一名。可惜,进了大学以后,竟停止写诗,虽然视野开阔了,但内心的情绪被当时流行的存在主义所纠结,彷佛一个沉重的担子压在肩头,无法再浪漫起来。大一暑假,以写小说的方式,处理对生命的质疑,完成〈劳伯伯的畜牧事业〉,综合了中学时期的浪漫主义,和大学时期的存在主义;刊载在「中国时报」的前身「征信新闻报」。同年在联合报副刊发表的小说还有〈希望我能有条船〉,并分别选入《联副三十年小说选》、《人间选集》。但因初试啼声即受到作家楚戈等的赞美,将原本喜欢以讲故事的形式拿来写小说的兴趣给压抑了,一停笔又是十几年。一九八0年,再度发表〈相亲〉于《现代文学》。而迟至一九八八年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传说》(皇冠)。畅销小说《因为孤独的缘故》(时报),是一九九二年令文坛惊艳的佳构。
  大学四年蒋勋曾停止写诗,直至一九七四年的夏天,到法国研究西洋美术史时,才又因为无法排遣的乡愁而动笔写诗。也因独自旅游的关系,怀乡的情绪彷佛经过酝酿而开始发酵起来,在内心翻涌澎湃,在压抑不住之下,于是买了笔记本,背出昔日熟悉不过的诗句,从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等。而这些诗句似乎就是乡愁的病根,整整写完一本,好像把重重的乡愁呕吐尽了,原本抑郁的心,才舒
畅起来。同时也重拾荒废已久的诗稿,将自己真实的感情,以最自由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一丢七、八年的写诗习惯,终于重新找回来了,这是他的第一本书──「少年中国」(远景)。继之而起的有一九八二年出版第二本诗集《母亲》(远流),并获得中国时报推荐特别奖。七年后又出版诗集《多情应笑我》,同时入选畅销排行榜及联合报质的排行榜。一九九二年创作诗集《来日方长》出版(东华)。
  蒋勋曾说:“我写过小说,出了两本诗集,散文却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但是我也知道,散文到最后,恐怕不只是文学技巧,而是要在情怀、气度上完成一种典范。”他认为散文几乎一直是中国文学的正统,诗和小说都必须要从散文的基础发展出来。一九八四年蒋勋的第一本散文集《萍水相逢》(尔雅)才告诞生,而且一炮双响,隔年获中兴文艺奖及中国时报散文推荐奖。一九八三年是散文的丰收季,共出版《大度?山》(尔雅)、《欢喜赞叹》(林白)两本散文集。而畅销书《今宵酒醒何处》(尔雅)已是十年前的作品了。
  在文字创作的世界里,蒋勋触角十分宽广,他以诗歌吟诵年少的激情和乡愁的心声,用散文细说生活的曼妙情境,和对美学的深刻反省,更用小说处理人性神秘而复杂的内心,始终藉以关照社会的用心。且由于从事艺术工作多年,在作品中不时流露对“人”的关怀,也显示丰富的视觉意象,彷佛以文字代替了线条,透过艺术的融合,产生了无比深挚亲和的美感。 美的缘份──蒋勋的书画  小时候,蒋勋在父亲严格的督责之下开始习字。每天日课包括大字三篇,小字一篇;常为免于一顿痛打,总在父亲下班之前,挑几个笔画简单的字,如,“上”、“大”、“人”、“己”等来蒙混过关。但在饱食母亲的丰盛晚餐后,又是一次晚课,重新铺纸研磨,小手被爸爸强壮结实的手掌,听着爸爸运笔时的呼吸,虽然父子如此贴近,写书法却还是童年的苦差事。二十几年后,蒋勋才真正贴近书法,觉得其中的顿挫点 奈,是生命的一种实践。经由颜真卿的气势宏浑转向笔法苍劲的魏碑。也曾在研究所时期向王壮为老师学习书法艺术,这样的改变,到了法国,竟也成解乡愁的万灵丹,从此书法已成蒋勋生命的一种信仰,自认是对前一阶段生命浮躁嚣张的惭愧之情。
  小学时期的蒋勋喜欢在数学簿上画连环图,一本本的杰作是爱画的开始。初中以后,至民众服
务站的绘画班旁听,教山水的老师是溥心畲弟子萧一苇老师,却只教教他悬腕写字、背古文。反倒是教花卉课的陈瑞康老师鼓励他放手挥洒,画个富贵的牡丹、雄赳赳的大公鸡。后因车祸骨折而中断国画的练习,只能随姊姊画明星已自遣。考大学时,因家人反对放弃美术系,但求替美术生背画架过过干瘾,直到研究所才又回到领域。受到庄严老师的生活艺术的熏陶──在外双溪的宅院写字、喝酒、看书画;与李霖灿老师共同陶醉在中国美术史、以及和晓云法师走在华冈上听溪水潺湲,领悟佛教艺术。追随那志良、谭旦冏老师在超级教室──故宫,学玉器、铜器、陶器等。第二次习画是随好友奚淞拜师于张谷年先生,只记得一个端正严谨的老人,很费力地在纸上示范“横平竖直”。
  为了研究中国绘画史,曾向老先生请益,虽然老先生不固执于故国山水,选择台湾秀丽美景入画,但还是会用《芥子园画谱》的笔法,,用了很多斧劈来皴阿里山的山石,但经蒋勋的细腻观察,阿里山的的林木,是包含亚热带、温带、寒带的层次多变山林,所以除亲身经历、学理验证之外,再加上实地演练,发现阿里山的山林有的像赵孟俯用的“解索皴”,有的地方像王蒙用的“牛毛皴”,可是还要湿润芜蔓一点。从此回到故宫看画不在枯燥无味 ,因为每一幅山水都能看出它的不同风貌,展现独特的风情,也诉说着历史的风采。这是蒋勋对绘画自有一套与众不同的看法。引地指出,蒋勋的审美趣味是走在读者之前,直到有一天我们社会反璞归真,他的作品就会受到重视。他的《今宵酒醒何处》、《萍水相逢》、《大度山》等都是以自己的水墨小品作封面,从简单的线条,不难看出其雅、拙兼具的特质。
  在艺术方面的作品有毕业论文《渐江研究》,以及出版的有《齐白石研究》(雄狮)、《艺术手记》(雄狮)、《美的沈思》(雄狮)、《给少年的中国美术史》(东华)等书。一九八七年与席慕容、楚戈举行“山水”联展。一九九0年四十二岁生日举行生平第一次水墨画个展,隔年与小鱼、陈仕卿联展,两年后又与大姊蒋安联展。 美的游历──艺术的探索者  蒋勋曾说:「我有一个梦,总觉得自己是一棵树,根在土,种子却随风云走去了四方。」他就是 一个眷恋故乡的大地之子,也是爱好流浪的旅行品味家。
  从一九七二年十月赴法国巴黎留学,次年把部分时间都到电影图书馆看三、四部电影,当时最心仪的导演为卓别麟、黑泽明、费里尼、维斯康提等。在一九七四年夏天以搭便车的方式,在西班牙、意大利、荷兰、德国、瑞士、英国及希腊各地旅行,作艺术杂记至年底返国。一九八一年受邀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I.W.P.),与来自世界山时各地区的作家相处四各月,其中包括老作家丁玲、萧军、吴组湘﹍﹍等。年底又重游旧地──巴黎、希腊等处。一九八三年旅游日本京都、奈良,寻找大唐遗迹,一九八七年又以此为出发点,作全球旅行,创作「路上书」系列,赴新加坡与大陆美学家李泽厚晤谈。再赴印度尼西亚巴利岛,远征布鲁塞尔、重游巴黎、阿姆斯特丹、希腊等地,乘船游历爱情海诸岛屿,土耳其伊斐索斯、伊斯坦堡等古文明区。五月,首次踏上回乡的路途──西安,游历干县,兴平等汉唐古陵墓区。一九九0年二月赴广西贵州采访西南地区傩戏资料。并赴北京,访问钱钟书、杨绛、夏衍、卞之琳、冰心、等老作家。一九九一年二月与建筑师黄永洪游赏苏州庭园之美、杭州西湖之春。七月又与席慕容长征外蒙古乌兰巴托及南戈壁等地。一九九二年七月意大利阿西西、西耶那古城,一九八二年再
往巴黎与沙特尔城。
  蒋勋多年来的旅行心得是:旅行是最佳的休闲方式,可以寓教于乐的一种绝佳的自然生活课程,使他获得更宽广的创意空间。所以建议将旅游纳入教育体系,让青年藉由「朴素」的旅游,磨练世界观及独立能力。而且他认为要深入认识作者,不妨亲临作者生活的家园走一走,才能体会出作者如何能孕育出不朽的佳作。 美的阅读──无所不在的独与天地往来  蒋勋的童年阅读是淡水河与基隆和两岸的自然熏陶,和民间庙会、母亲的说书开始的。读书则是严父督励的功课:《唐诗》、《宋词》、《古文观止》。
  真正接触到阅读乐趣的地方,他戏称是年少时期的图书馆──东方出版社,饱览世界名著:《简爱》、《咆哮山庄》、《基度山恩仇记》、《战争与和平》等都使他浸淫于书香气息中。到了高中,英文老师陈映真带领他们看英文原著的《异乡人》,介绍台湾现代作家白先勇、黄春明作品,以及大量阅读存在主义的著作:福克纳、卡夫卡、乔伊斯、伍尔福,都是滋润他求知饥渴的心。大学以后,较偏向史学、哲学,也曾在狮头山玄光寺里读佛经。
  《史记》,这一部旷世巨著,蒋勋认为可以当成美学来阅读,因为太史公不以成败论英雄,为每一个历史人物留下完美的形象。如楚汉相争的项羽、刘邦,他们 不只是两个历史角色,而是深具生命力的血肉之躯,读了它便有了荡气回肠的感觉。所以,认定它是真正影响人一辈子的“经典”。当年就是受《史记》的影响,而从史学再转入美学的领域。他以为:中国图书自有一种将个人生命情怀提升在艺术之上。
  “致广大而致精微”,是蒋勋对阅读的第一个建议。要先“博览群书”,在求精微的细读,才能打下深厚的根基。“文学不见得只是文学”,是他的第二个建议。根据他的阅读经验,即使是医药书籍《本草纲目》,也有打动人心的优美词句,值得一读。“无所不在的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是他的第三个建议。他在巴黎的时候,为了多亲近巴黎,每天步行两小时,身边总会带本诗集,以便在歇脚的时候,读几首波特来尔、韩波、马拉美、阿波里耐的诗,让诗有呼吸的空间;法国人也都在
有鸽子的喷泉小广场、露天咖啡座,徜徉在诗的世界里。 美的形象──“文”“质”彬彬  蒋勋的相貌最大的特征是头很大,自然的卷发,喜欢穿着简单明亮的衣裤,肩上喜欢挂搭一个装有纸笔书本的背包,走路时常低头不语,兴致一起便会昂首高歌,声音之大令人不知所措,但就有如他的诗一般,给予人一中年轻的生命活力。他上起课乃有板有眼,胆小的学生可是十分敬畏,但在周末时,他家中的屋子总充满了师生的笑语不断。他是个难得见到脾气好,心地也好的人。诚如挚友奚淞所言:“藏在蒋勋内里的,是一个可以高歌、可以挥泪的少年形象。”他最可爱的美德是与人分享。他的小屋后院种了十多株玉米,便邀好友共享田园丰收之乐;偶吃到佳果,也不忘留下一幅画来与朋友共享,上面还落款为“这是水果”!或拿吃过的樱桃籽滓,随兴地画出一幅樱桃小品;或题上“三颗柿子未吃之前”。

生平经历  更为可贵的是:蒋勋先生以甲子的岁龄,近年专事两岸美学教育的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蒋勋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唤醒,让我们看见精灿灼人的明眸。善于把沉哑喑灭的美唤醒,让我们听到恍如莺啼翠柳的华丽歌声。蒋勋多年在文学和美学上的耕耘,就时间的纵轴而言,他可算为人类文化的孝友之子,他是一个恭谨谦逊的善述者。就空间上的横轴而言,蒋勋是这个地域的诗酒风流的产物,是从容、雍雅、慧杰、自适的人。
  蒋勋曾得过台湾全省小说比赛第一名、中国时报新诗推荐奖、以及吴鲁芹文学奖。他还有另一个特色就是曾经做过广播节目《文化广场》、此节目由台湾警察广播电台播出,相当受到好评,获得了1988年的金钟奖

  蒋勋认为「即使在大城市里,我们还是可以活得很悠闲。人要能自在、独处,不是依靠外在环境,而在於心灵的感知是否敏锐。」
  蒋勋说「前阵子停课在家,学会了用电脑来写作,来传输我认为最美的图片给朋友和学生。他们看了这些图片大笑,驱走了原本因为SARS而感到焦虑的情绪。」心中一盏灯,可以驱走满室的灰暗。 蒋勋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自身做起,以生活美学、心灵健康为出发,让自己的生活、整个的社会,都能更美、更好。

作品一览 主讲  中国美术史二十四讲
  西洋美术史二十四讲 著作  吴哥之美 艺术家出版社出版; 出版日期2004/11/10
  舞动白蛇传 远流出版社出版; 出版日期2004/10/01
  给青年艺术家的信 联经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4/09/29
  美的沈思:中国艺术思想刍论(彩色珍藏版) 雄狮美术出版社出版;
出版日期2003/12/01
  细说红楼梦有声书(第三回) 耕心艺术出版社出版; 出版日期2003/01/30
  细说红楼梦有声书(第二回) 耕心艺术出版社出版; 出版日期2003/01/30
  细说红楼梦有声书(第一回) 耕心艺术出版社出版; 出版日期2003/01/30
  因为孤独的缘故 联合文学出版社出版; 出版日期2002/09/18
  蒋勋精选集 九歌出版社出版; 出版日期2002/07/02
  情不自禁 联合文学出版社出版; 出版日期2000/01/15
  写给Ly's M-1999 联合文学出版社出版; 出版日期2000/01/15
  祝福 蒋勋 联合文学出版社出版; 出版日期2000/01/15
  眼前即是如画的江山 联合文学出版社出版; 出版日期2000/01/15
  (简体书)艺术概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出版日期2000/01/01
  欢喜赞叹 联合文学出版社出版; 1999/06/01
  新传说 蒋勋 联合文学出版社出版; 1999/06/01
  美的沈思 雄狮美术出版社出版; 1998/10/01
  岛屿独白 蒋勋 联合文学出版社出版; 1997/01/01
  人与地 蒋勋 东润(吴氏总经销) 1995/10/15
  来日方长 月旦出版社出版; 1995/03/15
  到绿光咖啡屋,听巴哈,读余秋雨 尔雅出版社出版; 1993/06/20
  台湾美术全集12 蒋勋等/著 艺术家出版社出版; 1993/01/15
  东西南北人 蒋勋等/著 尔雅出版社出版; 1992/12/20
  来日方长(东华)博客来出版社出版; 1992/06/15
  祝福 蒋勋 东润(吴氏总经销) 1991/11/15
  眼前即是如画的江山 蒋勋 东润(吴氏总经销) 1991/11/15
  今宵酒醒何处 尔雅出版社出版; 1990/07/20
  多情应笑我 尔雅出版社出版; 1989/01/01
  大度.山 尔雅出版社出版; 1987/01/20
  希望我能有条船 蒋勋等/著 尔雅出版社出版; 1986/06/01
  大陆美术评集 蒋勋 北星出版社出版;
  艺术手记 蒋勋 北星出版社出版;
  萍水相逢 尔雅出版社出版;
  传说;皇冠出版社出版;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 22:47:56 | 只看该作者
台北风流名士蒋勋2008年09月08日 来源:




   蒋勋在大陆知道的人不多,在台湾却是家喻户晓的美学大师,他几十年在文学和美学上的耕耘,就时间的纵轴而言,他可算是中国文化的孝友之子,同时是一个恭谨谦逊的善述者;就空间上的横轴而言,蒋勋是中国这片土地上诗风流的产物,是从容、雍雅、慧黠、自适的人。
   采访首先从道歉开始,由于可恶的交通堵塞,我们比预定的时间迟到了半个多小时。怀着惴惴的心情走进十乐会所那间雅致大气的会客室,却发现蒋勋先生正好整以暇地独自品茗,全然不见他有什么不耐烦,仿佛我们的迟到并未给他带来多大困扰,反倒是给了他浮生偷得片刻闲的小憩时光。
   简单的寒暄了几句,发现蒋勋先生对于上海也是相当地熟悉,甚至还在浦西购置了一间小小的公寓作为他在上海的寓所。出生在西安的蒋勋其实一直蛮喜欢上海,“这是一座很特别的城市,是近代中国最早开始西方化的地方,从明末以来就与西方文明不断接触,充满商业活力……”
   很自然的,蒋勋先生就聊到了海上画派,他对于任颐、吴昌硕、任熊等人的熟捻令我这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也自愧不如。“我读中国美术史读到海上画派的时候,非常感动,因为他们这批画家是最早把文人绘画带到市场中的人,他们缔造了一种活泼的商业文化。”
   蒋勋先生是真正的名士,只是他却没有名士的迂腐,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因时因地因宜的商业观念结合,从而使蒋勋先生对于美学的认识很容易地就被众多普通人所接受。
  鲁迅是我最尊崇的人
   蒋勋先生虽然生于大陆,却是长于台湾,似乎很难想像一个在台湾度过大半人生的文化人,最为尊崇的人居然是鲁迅。
   “我1988年第一次来上海的时候,朋友问我想去哪里,我第一个反映就是去拜访鲁迅的故居,在山阴路那边。鲁迅是我最尊敬的作家,因为在那个年代,他的文字可以这样一针见血,触碰到儒家文化中那种虚假的妥协性,这种妥协性同时埋藏在我们的民族性里面——一直到今天,这个问题还存在。”
   蒋勋先生说,鲁迅的伟大在于他所揭示“中国人的虚伪的妥协性”不仅在当时有意义,乃至今天,甚至在蒋勋本人身上同样可以发现。这种妥协性不仅仅在大陆人身上存在,同样存在于台湾人身上,以及海外的中国人身上。
   在蒋勋先生看来,这种“虚伪的妥协性”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了中国人的“人格分裂”。
  “中国所有的戏剧里面都乐于表现结局的大团圆,可实际上,这种表面上以喜剧收场的‘大团圆’却包含着巨大的悲剧。”蒋勋举例说,比如“四郎探母”这出戏,杨四郎留在北国一十五年,这十五年中,他已经娶妻生子,直到有一天,他得到机会回到宋国探望自己的老母亲,才发现自己的结发妻子守寡守了十五年。可是最终的结局呢,杨四郎还是要回到北国,抛下自己的结发妻子。“我每每看到这里,就觉得好惨,这种‘大团圆’是非常阿Q的,在悲剧以外,还在竭力维持一个所谓的完美结局——更是让我感到鲁迅一针见血揭穿中国人性格中的这个伪装有多么的了不起。”
  孔子是了不起的哲学家
  尽管蒋勋先生对于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人那种“虚伪的妥协性”表示深恶痛绝,但他却称赞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是一名了不起的哲学家”。
   “现在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都对孔子很推崇,认为他了不起。但究竟他哪里了不起,似乎都没有说清楚。甚至乎,孔子的某些说法和我们目前正奉行的一些政策似乎还是背道而驰的。”蒋勋先生说,在《论语》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父亲偷了一只羊,儿子到负责司法的官员面前告发自己的父亲,对于这件事,孔子的评论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单单从字面上看,似乎孔子提倡“讲人情”,这也是被诟病的华人的一大通病,更不如西方“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思想来得掷地有声。
   “但是孔子真的错了吗?”蒋勋先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孔子所谓的‘隐’并不仅仅是‘隐瞒’,还有隐恶扬善的意思在里面。孔子是个了不起的哲学家,他其实比其他人更早地看到了法律的不足,他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有更高的哲学性在里面。他感觉如果有一天,一个社会里,父亲动不动去告发儿子,儿子动不动就告发父亲,这个社会并非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孔子的内心真正希望的是如何能够把人性更好的东西给发扬出来。”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 22:48:38 | 只看该作者
名士都是孤独者   在台湾的文化人圈子里,都把蒋勋先生尊称为“台北风流名士”,然而蒋勋先生却自谦说不敢当。为什么在旁人眼中,具备了名士嬉笑自若,狷介无人的风采,蒋勋却不敢自承名士呢?
   “因为做名士都是孤独的,好在我还不孤独,所以当不了名士。”蒋勋先生半开玩笑地说。提到名士,自然无法回避中国历史上两晋南北朝时期,当时诸如“竹林七贤”这样的人物在蒋勋先生眼中,才算得上真正的名士风流。
   “我常说,做名士的代价是沉重的和悲惨的。比如说嵇康,他最后是被砍了头,尽管有三千太学生为他跪地求情,但广陵散依旧从此绝矣。他的罪名是什么?‘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物,不为物用。无益于今,有败于俗。’很可笑吧,仅仅是这样的罪名就要被砍头,这是何等的悲痛?
  而我在台湾讲到这段历史的时候,感觉到在中国过去的年代里,坚持自我的人往往只能走向刑场。即使在两晋南北朝,这些名士们其实都有着巨大的苦闷,比如阮籍,他母亲死的时候大家都在等他哭,因为他不哭代表他不孝,可阮籍就是没哭,直到宾客散尽,他才吐血三升。我相信,阮籍的心中一定认为自己的悲痛没有理由要表演给外人看。类似嵇康、阮籍,都是背叛儒家文化的了不起的人物,但在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却都是背负着巨大的不幸,我愿意把他们叫做‘孤独者’,做名士就是做一名孤独者。”
  海阔天空的谈论美
  和蒋勋先生聊天是件很享受的事情,也是件很痛苦的事情。享受的一面在于他学识足够广博,聊天中所涉及的信息量让你很是受益,痛苦的一面也同样在于他的学识太过渊博,常常跟不上他的思路,脑子还在消化他前一句里的用典,他后一句话又接踵而至。
  蒋勋先生业已年过六旬,但是他的记忆力好得让年青人妒忌,一个多小时的对话中,他常常流利之极地引用古文典籍里的原句,如果不是有采访录音的帮忙,光靠笔记,恐怕难免会忘却他引用的原文。
   很诧异蒋勋先生从何而来如此深厚的国学底蕴?他说这是他严厉的父亲的功劳,从小就向他以及他的兄弟姐妹灌输各种国学的基础课程,到了升大学的年纪,他也在父亲的“威逼”下考取了历史系——事实上,他更对艺术之类的科目感兴趣。不过这也成就了蒋勋日后从多角度思考美学的学术视野,更让人对他艳羡的是,他读中国文化史研究生,很多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艺术珍品、书画佳作,他都曾经亲手拿着、托着、捧着……一一赏析把玩过。
  这是前无古人,也不可能再有来者的特殊际遇了,也因此,蒋勋先生对于中国艺术乃至中国美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辨。他在他的书中提倡的生活美学理论,在很多台湾文人中都能找到痕迹:比如穿纯棉,比如食精致,比如慢下来。生活美学么,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务,懂得放慢节奏品位生活,也是一种美。
  还是用蒋勋先生自己的话来结束这次采访吧:“无论所面对的是摄影、电影、戏剧、舞蹈、绘画、雕塑,我真正感动的,往往不再是那外在的技巧与形式,而更是那借助于艺术,对于‘人’的主题的永不放弃。是悲哀沮丧中的人,是欢悦兴奋的人,是在得意中意气风发的人,或是在挫折坎坷中辛苦孤独的人,美术所关心、同情、歌赞、描述的就是这永远演绎不完的‘人’的课题!”
4#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 22:49:30 | 只看该作者
蒋勋其人  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其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事两岸美学教育的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蒋勋的书
  艺术评论:徐悲鸿研究、齐白石研究、美的沉思、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艺术概论、李可染导览手册、刘锦堂研究、阅读毕加索、世纪风华-橘园美术馆珍藏展、世纪领航-达文西特展
  诗集:少年中国、母亲、蒋勋诗选、多情应笑我、祝福、眼前即是如画的江山、来日方长、2000联合文学新版-祝福、眼前即是如画的江山
  散文:萍水相逢、大度·山 、今宵酒醒何处-路上书、人与地、岛屿独白、情不自禁、写给Ly's M-1999、孤独六记
  小说:传说、因为孤独的缘故、1999新传说
  札记:艺术手记、欢喜赞叹、1999新版欢喜赞叹
  合集:希望我能有条船
  画册:来日方长 (诗、画)
  画卡:蒋安·蒋勋画卡、蒋勋1996画卡、新中产阶级
  笔记书:愿、舍得、再生、樱桃、1998笔记
  蒋勋的画
  1987 楚戈、席慕蓉、蒋勋联展【山水】于敦煌艺术中心
  1989 第一次个展于敦煌艺术中心
  1990 蒋勋、小鱼、陈仕卿三人联展【水墨四季】于敦煌艺术中心
  1991 楚戈、席慕蓉、蒋勋联展【花季】于清韵艺术中心
  1992 蒋安、蒋勋联展于敦煌艺术中心
  1993 刘其伟、楚戈、席慕蓉、蒋勋联展【春暖花开】于敦煌艺术中心
  1994 蒋勋、小鱼、陈仕卿、王意满四人联展于敦煌艺术中心
  1996 个展【夏日、岛屿】于后院画廊席慕蓉、蒋勋联展【流金岁月】于敦煌艺术中心
  1997 个展【新中产阶级】于敦煌艺术中心
  1998 个展【夏日如歌】于后院画廊蒋安、杨正雍、蒋勋联展于台北、新竹敦煌艺术中心
  1999 蒋安、杨正雍、蒋勋联展于台中、高雄敦煌艺术中心
  1999 联展【盛世繁花】于时报艺术中心
  2000 千禧年个展【肉身觉醒】于龙门画廊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 22:50:59 | 只看该作者
蒋勋:美不是急迫的


  我偏爱西湖,有人问去西湖看什么?苏堤春晓就要春天去,平湖秋月就要秋天去,断桥残雪就要冬天去了,本来就不是一次可以看完的东西。它不仅是空间的美,它是时间的美。——蒋勋
《白蛇传》的故事,几经演绎,却总有一种力量让你觉得邪恶、有毒、阴冷的蛇都变得美而温暖。
  “这条蛇,它是白色的。像月光一样,像冬天的雪,像初春细雨里梨花的花蕊。
  “曾经有人在月圆皎洁的夜晚,看见白蛇一闪,从湖边的水波隐入草丛。
  “是刚入夏的六月,茉莉开成一片,空气里都是浓郁的花香。”
  这些唯美的句子是台湾著名作家蒋勋的新书《舞动白蛇传》中的段落。
  蒋勋,台湾文化界的全才,横跨诗、书、画、小说创作、散文创作、电影、文化批评等多个领域。这次蒋勋的新书《舞动白蛇传》就很难用某一种文学体裁来归类。
蒋勋
  《舞动白蛇传》的缘起十分特别,蒋勋接受邀请到监狱里去辅导犯罪青少年,原来的辅导是从宗教的、心理的角度。一个负责人,姓唐的女孩子,跟蒋勋聊起来,蒋勋说用道德的东西,不如用美的东西去感化。青少年对美有直觉,他不会排斥,有时候做宗教的、心理学上的辅导,他们会有抗拒。后来蒋勋就利用云门演出的录像带和图片,边看边讲解,云门对经典全新的诠释和蒋勋精彩的讲演让青年人大开眼界。
  蒋勋在台北的讲座,讲的是云门舞集5出戏,讲解《白蛇传》的《舞动白蛇传》是讲座系列中的第一个,也是蒋勋著作中第一部内地版早于台湾版的书。《舞动白蛇传》是一本导读,全书有三个部分:用唯美的文笔叙述的白蛇传故事;和《白蛇传》有关的基本知识,都是蒋勋在讲座时对听众发问的解答,比如,《白蛇传》故事的来由,什么是雄黄、昌蒲、艾草,断桥是怎样的,早期的纸雨伞是怎么做的,第三个部分是云门各个时期演出的《白蛇传》剧照汇集。
  蒋勋说:“这其实更是一场美学教育。美,不是急迫的。”
  记者:我看完这本书之后的感觉是,书的第一部分更像是对画的解读。不知道这样说准不准确?
  蒋:经典有很多不同的类型,比如《红楼梦》,它是一个文学家书写的经典,它有文字的定稿,你要看《红楼梦》,可以去书店买。《白蛇传》就很有趣,我后来回想起来,从来没有看过一个完整版的《白蛇传》,最早是我妈妈讲的一个故事,两三岁时她就开始给我讲,后来我看到了昆曲的《断桥》,又看到了京剧的《水漫金山》,然后一直到我去巴黎看川剧的《白蛇传》,台湾歌仔戏的《白蛇传》,我就发现它在民间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可是都是片断、片断、片断,它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组合,中间留了很多留白,你自己可以去解读这个留白,它真的有点像一个长卷画一样,你可以从很多不同角度去看《白蛇传》。当我开始着手弄它的时候,台湾的田启元编了白蛇,他把《白蛇传》里四个人的关系重新又再组合,变成法海爱上了许仙,青蛇爱上了白蛇。《白蛇传》这个经典到现在没有死亡,可以不断地用新时代的角度去解读。
  所以我希望每一个读者在看的时候,真的像在看一张画,应该有自己解读的方式。我不希望我留下一个版本,这个版本是《白蛇传》的定稿。
  对于口传文学来说,这是太大的野心,因为口传文学太了不起了,个人是无法超越口传文学的。我自己看到的戏,大部分演到“合钵”,就是白蛇最后被收妖,收到钵里,压到雷峰塔。民间(普通人)看到这场戏回家去会睡不着,他最爱的白蛇怎么可以受到这么大的屈辱。所以鲁迅说,雷峰塔一定要倒。民间后来编了“祭塔”这一段,事实上鲁迅看到雷峰塔倒掉之前,雷峰塔就已经倒了,当白蛇怀孕生的孩子许仕林,中了状元回来祭母,他一跪下去,塔就倒了。民间用了一个很亲情挚爱的东西去对抗很虚假的礼教的东西,不知道这是谁编的,可是民间就这样口传。小说受影响最大的,就是中国民间的口传文学。所以我后来的写法就有很多我妈妈加入的东西,我也相信《白蛇传》还会继续加入(不同的东西)。其实林怀民29年前编的青蛇的角色已经被改编了,她跟白蛇抢许仙,李碧华的小说也是这样,徐克的电影中青蛇也变成有独立个性的女性,而不再是过去的奴婢。后来我在巴黎看到川剧《白蛇传》,青蛇是个男的,它追求白蛇,因为法术没有白蛇高,被打败了,他就说那我一生服侍你。白蛇说你是男的,你服侍我不方便,青蛇就在舞台上一转身,变脸变成女孩子了,这可能是将来研究中国民间经典最有趣的东西,民间经典留下太多伏笔。
  记者:我觉得前面这一部分文体非常自由,但是你刚才讲是用小说来写。
  蒋:不完全是小说,有点像我演讲,因为我演讲就是这样讲,就是跟底下的青少年一面聊,一面讲,讲我妈妈怎么讲,他们会发问,就是这样发展。我一直提醒自己不要去定稿,不要把《白蛇传》变成定型的东西。
  我很希望青少年对这样一个故事有自己的想象空间。因为小时候妈妈在讲的时候,我自己就在想。小时候住的地方蛇很多的,我又怕蛇怕得不得了。长大了才觉得这个故事怎么这么厉害,它可以用文学的方法,使一条你平常觉得邪恶的、有毒的、阴冷的蛇变得这么美,这么温暖。
  记者:我看您的书,感觉好像是另外一种解读,而不完全是对云门的解读。
  蒋:不完全是。记者:我觉得完全可以独立出来。
  蒋:《白蛇传》已经是29年的舞码,我相信林怀民今天重新再编这个白蛇传,肯定也不一样,因为那个时候也有台湾的道德观念,大概也就限定在那个状况。所以我们希望这本书留给更年轻的读者更大的颠覆,《白蛇传》要在他们这一代有更大的颠覆。我们在读《金瓶梅》的时候,已经觉得潘金莲要再被重新解读了,年轻一代可能要更超越我们去解读,这样经典才会有意义。
  记者:当时你做跟云门有关的系列讲座,会不会和听众互相有呼应?
  蒋:会。很有趣,因为你介入一个故事后,它把原来的乏味性拆离掉了。我自己也蛮讶异的,文学跟艺术的解除乏味的能力这么强。后来讲到《红楼梦》,我有点紧张,因为是这么古典的文学,可是,因为云门解读《红楼梦》跟一般人也不一样,舞台上一出来就是穿三角裤的贾宝玉,其实是个不良少年,他们看了就哈哈大笑,觉得这个宝玉好好玩,他们就可以认同。有一点,是借着云门作的解读,云门本身已经把这个经典过滤掉了。我相信林怀民本身也有过他的叛逆,有对经典的颠覆。他爱经典,同时也恨经典。在欧洲,他们可以把希腊神话颠覆到让你哈哈大笑,结果这个经典反而活了。我觉着,华人世界应该做一点这个事情。
  记者:讲到恨经典,林怀民在书里面有一个序,其实是非常温和的。
  蒋:他很崇拜经典,但在舞作里其实是颠覆,像宝玉就是不良少年,还有《九歌》,《九歌》是他颠覆得最厉害的,因为《楚辞》这个东西,两千多年来变成所有老学究注解的版本,年轻人要读《楚辞》实在是太难了。结果云中君出来也穿着小三角裤,是玩滑板的小孩子。我记得九歌演出的那一段,底下好兴奋,因为那些小孩子玩滑板,他们在台北没有地方让他玩滑板,玩滑板被认为是坏小孩。事实上他在玩滑板的时候,是在做身体的实验,他是把自己变成云中君,在云上玩。林怀民其实是在颠覆。他真的爱经典,才敢做,他也相信只要是好经典不怕颠覆。湘夫人在里面就变成了永远等待爱情的女人,他用的是台湾卑南族的音乐。我觉得怎么会这么贴近我读九歌湘夫人的感觉,反而是过去古典的注解离湘夫人的感觉很远,因为屈原本来就是在楚文化里感觉到民间的神话,刚好跟台湾原住民的神话很像,那个东皇太一根本就是太阳神。所以他用了很多他自己对原始神话的感动,去把经典颠覆,反而是复活了经典。到目前为止,所有版本注解的《楚辞》最好的就是林怀民的《九歌》,他真的让它活过来了。
  记者:你曾经用《白蛇传》诠释过弗洛伊德的理论,它对于您来说已经不仅仅是艺术上的意义了?
  蒋:因为所有的民族都有一个很有趣的身体里的兽的记忆,比如我们现在讲星座,人马座,有兽的部分;讲生肖,属牛属羊,也是一个兽的部分,人都有一个兽的部分。弗洛伊德说,这是一个本我。我们面对面讲话,是用超我讲话,经过修饰的、优雅的超我,可是我不知道那个本我什么时候会出来,可能是喝了酒之后,可能是在无人的状况。有一个说法很有意思,就是端午节喝了雄黄之后,白蛇会现了原形出来,许仙会被这个原形吓坏,兽的原形出来人会害怕,尤其是儒家的道德会害怕,所以许仙会求救于法海。可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有兽的原形,这个原形出来,抵销一下,其实是好的,以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讲。
  所以我觉得西方的启蒙运动,其实是重新整理人身上的动物性、本性、欲望。潘金莲现在被重新解读,也是她身上有动物性。看早期中国作家翻译卡门的故事,一定要加上荡妇卡门,可是在西班牙卡门前面并没有这两个字,她是追求她自己情欲的符号。其实到现在,儒家的那个东西,尤其在男性的脑海里并没有消失。我觉得蛮有趣的,这些文化符号的解读,我觉得《白蛇传》这个民间传说最后的成功就在于爱白蛇,我们这么怕的符号,竟然就转变掉了。
  记者:从书里面的剧照可以看出《白蛇传》的演出有不同的版本,林怀民在里面起到什么作用?
  蒋:作为编舞者,他当然有一个大架构,可是基本上他会按照舞者本身的角色让他去自由发挥,所以每一次看到的感觉都不太一样。比较明显的是,他在舞蹈的四个人的角色中比较看重青蛇,其实青蛇在林怀民的本子上我觉得是主角,青蛇那种女性的欲望、对爱情的抢夺比白蛇要更直接的。因为他用了玛莎·格兰厄姆的技巧,所以青蛇在舞台上完全是腹部抽搐的动作,兽的本质更强。后来我们就有一位老师辈的人,写文章不完全赞成林怀民的处理,他觉得断桥这么美,青蛇应该退让,去完成白蛇的爱情。可以很明显看到70年代的老学者,跟当时才二十几岁的林怀民完全不同的角度。林怀民会觉得今天年轻人的爱情不是这样的,有很多直接的敢爱敢恨的爱情欲望,表现在青蛇身上,白蛇还有一点扭捏,有偷偷的诱惑,可是青蛇是非常刚烈的直接地扑出来的东西。
  这个部分在解读上,不同时代的青蛇表现得都很明显。后来到白蛇成功诱惑许仙在帘子里面做爱的一段,青蛇非常痛苦,就是肉体上的煎熬,这是非常重的一场戏。
  记者:你非常喜欢杭州是不是跟文学性、审美的东西有关?可能不仅仅是《白蛇传》。
  蒋:有时候我就跟朋友开玩笑说,觉着那边好像是你的前世一样。
  那种熟悉,用迷信来讲,是一种转世;用文化来讲,真的是太熟,从母亲讲的《白蛇传》,到后来读的苏东坡的文集、白居易的东西,一直到南宋的绘画,都是杭州,再到近代我最崇拜的一个人弘一大师也在那里修行,还有秋瑾,我崇拜的人都在那里。所以那个地方跟你文化血缘上的关系,割都割不断。一到那边,随便走一走,到西泠印社,都呆住了,怎么好像来过,好奇怪的感觉。因为李叔同出家的时候把所有的印章都封在了西泠印社的石壁上,我在那个石壁前站了好久。没有办法解释。这种感觉我去翡冷翠(佛罗伦萨)时也有。但杭州大约是地球上我最熟悉的文化故乡。(编辑:李琳)


作者: 本报记者 王 寅 实习生 王小乔 来源:南方周末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 22:56:17 | 只看该作者
http://life.fhl.net/ic975/jiang_xun/index.htm

http://life.fhl.net/ic975/jiang_xun/index.htm







伙计们儿,戴上耳机吧。把灯关了,把眼睛闭上。

,静静地听。








老管此刻陪着你听。。。。。。。。
7#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 22:58:26 | 只看该作者
蒋勋:孤独六讲后再推《生活十讲》
2010年04月19日 来源:北京青年报   罗皓菱








    台湾“美学家”蒋勋《孤独六讲》引进大陆之后颇受读者好评。记者昨日从广西师大出版社获悉,他的另一部新作《生活十讲》也即将推出简体中文版。

    所谓“生活十讲”,其实就是“生活教育十讲”,内容从新价值的建立,到认识自我,再到心灵生活的滋养要件,比如信仰、爱情、伦理、创造力,以及一个圆满的社会为何不能缺少文学。

    《生活十讲》是根据台湾20世纪90年代的广播节目“文化广场”整理而成,时间跨度为10年。这10年间,台湾社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社会的不安与混乱也一一展现。蒋勋本人为美学家,但秉持“广义的文化不应该局限在狭窄的艺术范围,相反的,社会里许多与人的生活有关的现象,常常比艺术更反映出文化本质”的理念,借用社会发展中的点点滴滴来反映社会的变迁,透视文化的本质。

    在书中,蒋勋说:“这是一个富裕的时代,商业的富裕提供了物质上的满足,我们很容易得到想要的东西,一双鞋子、一件衣服,甚至一个人,拿钱就可以买到了。可是中间有一个东西,在容易购买、容易贩卖的过程中,遗失掉了,这个遗失的部分恐怕就是台湾目前最大难题。”

    蒋勋,现任台湾联合文学社长。著有生活论述《孤独六讲》、《生活十讲》;艺术论述有《美的沉思》、《徐悲鸿》、《齐白石》、《破解米开朗基罗》、《天地有大美》、《美的觉醒》《肉身觉醒》等;散文《岛屿独白》、《欢喜赞歌》等;诗作《少年中国》、《母亲》、《多情应笑我》、《祝福》、《眼前即是如画的江山》、《来日方长》等;小说《新传说》、《情不自禁》、《因为孤独的缘故》、《秘密假期》等。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 23:03:53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ayindex.do?lid=10321486
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ayindex.do?lid=10321486



喂,喂。。。

潜水阅网的伙计们儿

老管问哈你

我帮你找的这段音乐,是不是

很。。。。好。。。。听???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 23:14:30 | 只看该作者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U3MjkzOTQw.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U3MjkzOTQw.html




请您,你们听听

蒋勋先生

声音吧。。。。。。。。

何谓由内而外的修养

何谓儒雅

再细体会。。。。。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 23:15:55 | 只看该作者
蒋勋:神仙一样活着 [zt]
2004年05月19日

今年四月,蒋勋随台湾作家团来京。与同行的刘墉、张晓风相比,蒋勋在内地算不上“著名”:此行之前,只有些圈内人知道他是来自台湾的全才——一个在诗、书、画和小说、散文创作,电影研究与文化批评诸方面纵横驰骋的奇人。 但此行对蒋勋却是一次转机。一方面,蒋勋这次来京主要是敲定文集在内地的出版事宜,内地读者很快就可以读到他的作品;另一方面,蒋勋在京的两场演讲已使他声誉鹊起:8日晚于北大的一场听者云集、群情亢奋;10日下午于三联韬奋的一场同样反响不俗。蒋勋以他高热度的生命力感染着每一名听众——你很难相信他已有五十一岁并且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一直在从事一场“角斗”。 职业生涯:二十年进行一场“角斗” 蒋勋毕业于中国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1972年入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研究,返台后主编雄师美术丛刊,先后任教于文化、辅仁大学,现任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作为研究者,蒋勋在台出版有《徐悲鸿研究》、《齐白石研究》、《李可染导览手册》等多部论述;作为创作者,蒋勋则出版有诗集《少年中国》、《多情应笑我》、《祝福》……,散文集《萍水相逢》、《大度·山》、《今宵酒醒何处》……,小说《传说》、《因为孤独的缘故》,以及《欢喜赞叹》、《新中产阶级》、《愿·百合·再生·樱桃》等多种札记、画册(卡)和笔记书。 二十年集教研/创作于一身,蒋勋体会个中滋味恰似一场角斗:感性和理性交替将对方“扳倒”。面对画布,感性扳倒理性避免堕入枯燥;面对学生,理性扳倒感性避免滑入滥情。蒋勋自认这是一种幸运:双重角色成就一种“碰”——好像王国维“碰”李后主,张爱玲、王蒙“碰”《红楼梦》,以创作者的心灵碰作品,一碰即是一次“点活”。 读书体验:我也想对着什么东西开上五枪 无论创作还是教研,蒋勋都与书结下不解之缘。在个人的读书体验中,有什么令蒋勋特别心动?——“陈映真老师带我读英文版卡缪的《异乡人》”。 那时蒋勋正是默尔索的年纪,“耽读卡缪的《异乡人》,耽读波德莱尔的《恶之华》”,“肉体的苦闷和近似宗教的心灵的沉静,好像永不休止,成为日复一日的折磨与狂喜的来源”。相仿的年龄和心理境遇,无疑是让蒋勋对默尔索的遭际感同身受的重要原因,“我也有这样的时候:想对着什么东西开上五枪”。 是卡谬救了蒋勋,“看到《异乡人》后我解脱了,因为默尔索干了我要干的事”。蒋勋由此认为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种宗教:梵高之所以激起我们如此强烈的同情正是因为“我们都有疯的可能和伤害自己的冲动”——而梵高割下了他的耳朵,救赎了我们自己的精神病。循此思路蒋勋获得了一种“美学的心情”:翻开报纸的社会版,蒋勋感到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隐现于每一则新闻事件,“所有的人在替我犯罪”;而这种犯罪是“另一种救赎”。 文化记忆:和苏东坡在街头打了个照面 在京的两场讲演,蒋勋都以苏东坡《寒食帖》为题——它涵容了蒋勋萦回已久的“文化记忆”。这是一种能活起来的记忆:“苏东坡对我不是一个已经死去的古人,我随时会在街头和他打个照面;小学五年级时我为希腊神话激动不已,长大后来到雅典似乎什么也没有———可当我走在街上,感觉神就在我身边”。 其中有很多没法解释的东西。蒋勋举了三个故事:一个关于罗兰·巴特,他对自己从没见过的母亲五岁时的照片感到特别眼熟;第二个关于一位德国人,他为寻找北靖王故迹来到中国,在一无所获之后顿悟他要找的一切还是在他德文版的《红楼梦》里;最后一个关于蒋勋自己,他初摸法语第二个月就开始读原版《恶之华》,“我竟然读了下去——因为对这个生命,我好熟悉”。 文化记忆的神秘性或可追溯到一种“文化的族群”,其中的个体能够“在极其遥远的时空互动”。人们通常习惯于以性别、民族或种族作划分标尺;而蒋勋以为,文化才是更本质、更聪明的视角。 未来打算:穿上仔裤去巴黎画画 五十一岁的蒋勋看起来十分年轻,秘诀也许就是他一以贯之的“任性”。读书时蒋勋三次“转业”,从戏剧到历史再到艺术史,只为“寻求内心的平衡”。教书时蒋勋又双向沟通:一面把街市上的老艺人请进大学;一面把教室里的大学生带去民间。蒋勋很爱一句古语:“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赤子”的任性其实是种坚守:专业知识和理论体系都不能屏蔽真正的智慧——永远要回到“人”的原点。只有从这个角度才会理解蒋勋为什么要在今年作出辞职决定:二十多年的角斗之后,这天身为系主任的蒋勋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多年没穿过仔裤。他开始怀念那些穿着仔裤躺在草地上、就着阳光读诗的日子;怀念那“最初看一幅画时的感动”。 二十六年前,蒋勋的法国导师对他说:“作创作者!你千辛万苦来巴黎不是为一个学位”,当时没钱租画室的蒋勋将这话化成一个梦装在心里;二十六年后,蒋勋终于辞职到巴黎租起一间画室,“完成我二十五岁没有完成的梦”。有些庸人,还没有年轻过就老了;另有些“奇人”,仗着青春的“贪美”,轻松跃过了年龄的宿命—— ——蒋勋就在其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8 05:39 , Processed in 0.13821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