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媒介素养教育思想萌芽的阐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7 16:47: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媒介素养教育思想萌芽的阐发

作者:李秀云
 

  媒介素养教育,是当今新闻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起源,学术界基本达成了共识:“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源于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和丹麦教育工作者率先提出这样一种教育主张,认为“教育界应以系统化的课程或训练,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⑴而中国对媒介素养教育问题的研究,有研究者提出:“我国对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始于1997年。当年,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卜卫发表了中国大陆第一篇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追溯了‘媒介素养’这个概念在西方演变的历史。文中的‘媒介教育’即今天‘媒介素养教育’。此后,学者们陆续发表了一些研究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此课题在学界逐渐受到关注。”⑵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科目,在中国至今也没有普遍推广,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闻学者与教育工作者就从不同侧面提出了在中、小学教育中开设新闻学课程的主张,这应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阐发媒介素养教育的思想萌芽。
  思想内涵的阐发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的新闻教育已初具规模。但在教育者的眼中,“现在我国新闻教育机关为数不多”,⑶如何展新闻教育?新闻学者与新闻教育者不约而同地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中等教育与小学教育。
  1931年,新闻学者、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黄天鹏撰文指出:“在东方,新闻记者的教育已为一般人所承认,在中等教育也已有加进新闻学一门为必修的课程的动议。最低应给予中学生以‘新闻纸是什么’的观念”。 ⑷对于教育者而言,这个“最低”限度的“观念”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引起学生对于作文更有嗜好心,而养成其写作的力量;二增加学生的观察力;三使学生认识新闻纸是指导公众的公共机关,对新闻纸的发达,及关于社会的影响,也有相当的学识。总之,在中等教育里面,教员不必存了要养成一个新闻记者的观念,只要使学生对新闻纸有一个正当的认识,或引起相当的兴趣就够了。”⑸可见,黄天鹏认为,大学或专门学校的新闻教育,已成为一种职业的教育。而中等新闻教育却有所不同,不是培养新闻记者,而是要使学生对新闻纸有一个“正当的认识”,或者能引起“相当的兴趣”。
  黄天鹏进而指出,“新闻学谁都有研究的必要”,这是因为,“我们对新闻学有相当的了解,对新闻社有若干的常识,则对新闻纸的记事,自有较深的认识。新闻纸的评论,也有更明确的判断。在社会上为报纸的监督者,在自己增加了是非的判别力。”⑹具备这种常识,人们面对“无论何种的新闻纸,都有敏锐的判别眼力,不致为有作用的新闻纸所同化”。人们“能尽读者的责任,有监督记者的力量,督责新闻社的向上”。⑺这种不被“同化”的能力源于对新闻纸的正确认识。
  新闻学者潘觉指出,大学新闻系与新闻专科学校是专门教育,在中等学校添设新闻学科或向民众讲授新闻学知识是普通教育。“前者的目的,是在养成新闻的专门人才。后者的目标,是在培植能阅读报纸,写作和鉴别新闻的普通国民。这两种工作,在新闻教育的范畴内,是同样重要的。”潘觉认为,中国新闻事业不发达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新闻界缺少专门人才和社会上缺少大量能看报的读者,是一大主因,而这种现象的造成,就是因为没有普及新闻教育。“新闻学的素养”是每个国民必须具备的,只有这样,“我国的新闻事业,方可因新闻教育的普及而获着长足的进展”。⑻
  由此可见,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新闻学者与教育工作者就明确指出,在中、小学课程中应当加入新闻学课程,而且这种课程有别于大学新闻系的职业教育,这种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记者,而是让学生及“普通国民”对报纸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或者增加学生与“普通国民”对国家及国际大事的了解。这种教育的目的,不是进行职业的训练,而是加强学生对媒体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媒介认知能力。这一思想恰恰与当今学术界广泛引介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思想内涵相吻合:“所谓媒介素养教育,简要地说,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⑼中国早期的新闻学者与新闻教育工作者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但在提倡普及新闻教育与新闻学知识的过程中,却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思想内涵及其重要意义进行了阐发,在教育制度层面,中国至今未推行媒介素养教育,但在思想层面而言,媒介素养教育思想在中国的提出,几乎与西方发达国家同步。
  教育方法的构思
  中国早期的新闻学者与教育工作者还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具体方法进行了探讨。
  黄天鹏认为,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媒介素养教育在中等学校内可以作为作文方法来教授,要点是:“(a)要多读,多闻,多见。(b)所读所闻所见的,要引起来写的心。(c)自己所写的东西,不但要供给读者,而且要有左右读者的力量。(d)作品不独要得到教员的好评,而更须着公众的共同赞赏。(e)由新闻作品,而增加其对别的文章的评判力。(f)有评判思想价值的能力。(g)对于记闻的搜集与制作,要发挥独创的心力。(h)有相当的印刷知识。”⑽
  中学教师潘觉也发表文章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具体方法进行了探讨:第一,“师范学校中添列新闻课程”。只有让小学教师具有新闻学的知识,“才可在教授公民课程的时候,或在课外作业中间去指导学生读报和办理学校新闻。第二,“普通中学及职业学校中添授新闻学科”。这样可以使中学生和职业学校学生有写作和鉴别新闻的能力。第三,“商人团体应于补习学校中添授经济新闻读法科目”。因为“报纸是传布商业知识的刊物,举凡世界经济的大势,和本国各地商场的情形,商人们都可从报纸上获得正确的消息”。第四,“利用无线电播音灌输新闻学知识”。第五,“民众教育馆设法指导民众读报”。民众教育馆在举行公开演讲的时候,应当把这种新闻学的常识,向民众尽力灌输,“使一般的民众都能知道报纸是如何发生?如何成立?有什么条件才能存在?报纸的界限是什么?读的方法如何?”⑾
  新闻学者惜莹认为,“读报运动”是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一种好方式:“在最近的将来,盼望新闻教育机关和报界有一种读报运动的联合举行。这种读报运动的目的,首先的自然是企图读报人数的增加,而最重要的还是养成看报人有鉴别报纸好坏的能力。因为看报人有了鉴别报纸的能力以后,报纸的销路当然要和报纸改进与否而成为正比例。⑿通过“读报”活动,可以充分发挥新闻教育机构的作用,最终目的是培养阅者鉴别报纸好坏的能力。
  中学教师于化龙撰文介绍了美国在中学历史课中加入读报内容的具体办法。从历史课中抽出一定的时间,“以作研究报上新闻之用”。在学期开始之际,就用四五小时的时间专门讲解新闻的意义,然后指导学生收集各种报纸,并把他们认为正确可靠的新闻加以整理。同时“预备一方布告处,鼓励学生把本人认为有价值的新闻,记录在布告处”,同时要求学生把每天从报上剪下来的新闻贴在“记录簿”内,每星期送教员批阅一次。每星期由教员出十个问题,以作考试。问题限于前一星期内的新闻,且须是见诸本埠的新闻,所有问题原系事实,且带有讨论性质。答案也应非常简单,用一、二个字或至多用一行字答复即可。
  小学教师涂红霞则论述了在小学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注意事项:第一,这一科应该添在高级小学生课程中,即小学五六年级。第二、担任这一科的教师,应该先把当天所到的报纸,预阅一遍,把重要新闻用有颜色的墨水圈起来,提醒儿童读报时的注意点。第三,儿童读报的时候,教师应当详细讲解。第四,儿童阅读以后,应当切实了解新闻的要点。第五,这一科应当每日都上。涂红霞认为,照此方法操作,“可以造成许多留心时事欢喜阅报的人才,积极的可以使儿童明了国家的大事”。⒀
  同为小学教师的曹锡胤在教育实践中不仅切身体验到在小学中设“读报科”的重要意义,而且看到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具体困难:学校的报纸少,而儿童多;报纸文字艰深,不适合儿童阅读;许多文章,不能合儿童的胃口。他认为,中国的教育是“以成人为本位的”,因此,儿童阅报固然是必要的,而“儿童报纸的产生,更为重要”。他根据“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宗旨”,希望“从速创办儿童日报”。⒁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对“媒介素养”教育问题的关注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在中小学课程中加入新闻学课程,是当时新闻学者与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较为普遍的一种主张,反映了新闻学者与教育工作者推广新闻教育,普及新闻学知识的良苦用心与美好愿望。当然,我们应认识到,中国早期的媒介素养教育思想与当今学者引介的西方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思想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国重在新闻学理知识的普及,让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对媒介有所了解与认识;而当今西方国家则重在媒介批评精神的培养。在当今新闻事业已经得到充分发展,新闻教育也得到充分重视与普及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媒介批评精神更具有现实意义。中国早期的新闻学者与教育工作者,对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了种种方案,其中有不少在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但他们所说的媒介,主要指报纸。在现今历史条件下,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日益发展壮大,在受众中产生重大的影响,我们今天所说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与当时都有重大的差异,对此,我们也必须加以重视。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注释:
  ⑴宋小卫:《学会解读大众传播——国外媒介素养教育概述》,《当代传播》2000年第2期
  ⑵张志安、沈国麟:《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新闻记者》2004年第5期
  ⑶⑿惜莹:《新闻教育问题》,《报学季刊》第1卷第3期,1935年3月29日
  ⑷⑸⒂黄天鹏:《怎样做一个新闻记者》,上海联合书店1931年版
  ⑹⑺黄天鹏:《新闻学概要》第6页、第7页,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版
  ⑻⑾潘觉:《怎样普及新闻教育》,《报学季刊》第1卷第3期,1935年3月29日
  ⑼宋小卫:《西方学者论媒介素养教育》,《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4期
  ⒀涂红霞:《小学应添入“读报”科》,王澹如编:《新闻学集》第148页、149页,天津大公报西安分馆1931年版
  ⒁曹锡胤:《对小学设读报科的商榷》,王澹如编:《新闻学集》第151页,天津大公报西安分馆1931年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10:06 , Processed in 0.10789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