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7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在语文的路上 文/刘思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11 16:38: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走在语文的路上
1):虚弱的读书时代




1、
《剑》与诗朗诵
我对于语文的最初记忆就是小学时候看过一本小说叫《剑》,参加过一次散
文诗朗诵比赛。

看《剑》是小学五年级的事。对于这件事,我不止一次地在我的一些文章里提及过。每次提及,我都是以一种羞愧的心态来对待的,因为,对于我来说,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几十年来真正读过的一本长篇小说就只有它,而且,这本小说有寸把厚,我只是草草读了而已。这本小说的内容我现在已经一点印象也没有了,有的只是这本书的大致模样。这件事,它真的就像一把剑立在我的心里。我是一个很少接触文学的语文老师。现在看来,我完全是一个不够格的语文老师。所以,到来我做语文老师的时候,尤其近来,我特别鼓励学生读书,有时是割舍语文课堂的时间给学生看书,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孩子不再遗憾。

诗朗诵也是在五年级的时候。现在,关于这件事情我只记得一个场景,不是比赛的场景,而是训练的场景。春天的一个傍晚,夕阳洒满校园,已经放晚学了,有几个同学还在打扫教室,教室门前的小河里的水涨起来了,清清的,小河边的杨树都吐出了冷黄的新芽,好多同学的衣服已经穿得很单薄了。我们五个同学就站在离小河很近很近的教室的门前,排成一排,每人手里拿着一张纸,纸上油印着我们要朗诵的散文诗。老师站在我们的面前,指导着我们朗诵。这是一个集体朗诵,你一句我一句,分读齐读……这样的场景一直在我脑子里保存了许多年,一直到今天。现在想来,我对朗读有些感觉,也许那个时候就已经表现出了一点天赋了。
2、
《普及大寨县》与批判稿
在我的初中时代,关于语文教材,我的记忆就是《普及大寨县》,而真正的
语文教材,现在我已经没有任何印象了。“普及大寨县”五个白色的宋体大字赫然印在红色的带有黄色条纹的封面上,里面的内容都是报刊上的一些文章的汇集。当然,这本《普及大寨县》我们也没有教过,自己也没有读过。我估计这本书很有些类似与今天的语文课外读本吧。在我的记忆里,这本书一直作为我的“藏书”保存了很久,再后来,也不知在什么时候悄然退出我的视野,但它永远也不会退出我的记忆。

初中时代的语文课堂以及语文作业我也是记不住的,但是,我为生产队写批判稿的事,我是记忆犹新的。那一次,是一个阴雨天气,因为生产队会计的弟弟与我是同学,我到他家去玩,他的哥哥也就是生产队会计叫我为生产队的批判专栏写“专稿”,而且说,写一篇给五分工分。我写了,而且,一个下午写了近十篇吧。怎么写的呢?大体是翻阅参考了一些报纸而完成的。我觉得,后来我写文章的积极性与基本功也许就出自那一次生产队会计的发现。
3、
《当我拿到毛选第五卷的时候》
对于语文,我的高中时代基本是空白的记忆。我努力地回忆,可总是回忆
不出什么来。最终搜寻到的只有高中入学时的一个作文考试题目,叫做《当我拿到毛选第五卷的时候》。我初中毕业是77年,那时已经认为文化很重要了。高中招生已经不是靠推荐,而是要凭考试了。我记得考场设在公社中学。等到语文考试的时候,老师进来只带着一个信封,别的什么也没有。开考时,老师打开信封,把一个作文题目写在黑板上,就是《当我拿到毛选第五卷的时候》。考试结束离开考场,我感觉自己写的不错的样子。我是采取了总分总的结构,除了开头与结尾,中间我写了三段,每段都是以“当我拿到毛选第五卷的时候”开头的,写了当我拿到毛选第五卷的时候怎么样怎么样等等。我想,这篇作文的得分不会低,否则,我也不会在那次初中升高中的招生考试取得好的成绩,据说,我的总分在全公社是名列前茅的。
对于高中的语文学习,我的记忆只有这些了。
4、
“我要写”与摘录本
我真正开始学语文或者说对语文有些感觉与兴趣的是在我读师范的时候。
其实,我在高中时是数理化特别好,语文很差。可是不知怎么的,到了师范
却有了明显的转变,对语文很感兴趣。记忆中对语文所做的事情就是进阅览室。我们在小学、初中和高中读书时,从来就没有什么阅览室的,到了师范,有了阅览室,又有了许多的时间,因此,每到周末呀,晚上呀或者下午上完课,我们都会去阅览室里看杂志。这个阅览室就像是在我的面前打开一扇大大的窗子,我看到古今中外的精彩世界。到阅览室看书都是要摘录的。我记得,我的摘录本上是密密麻麻地抄录着一些词语、句子或段落,还有临摹的书法呀等等,那个摘抄本真是百宝箱。以后多少年,搬了好多次家,我的好多个摘抄本现在只剩下一本了,我曾戏称它是“孤本”。
读多了,我就开始想写作文了。那时候,我都是自己自发地去观察周围的人、物、事、景,然后,就把它写下来,每周里,我都要写上两三篇,而且,自己学者反复修改。只可惜,这些作文本最终都悄然消失了。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1 16:39:28 | 只看该作者


走在语文的路上(2):舞蹈在语文的边缘







5、
《海上日出》:我的第一节语文课

我师范毕业以后分配到我们乡的中心小学。第一年叫小学四年级的语文,我从事语文教学的第一课上的是《海上日出》。这第一课我的独特设计是以图解文。我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把课文所描写的海上日出的过程展示出来,课文学完了,黑板上就是一幅“漂亮”的海上日出图。不管现在看来怎么样,反正,这是我最初的语文教学的艺术的体现,是属于我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当我看到孩子们那发光的眼神与欣喜的表情时,我的眼睛也一样发光,我的表情也一样欣喜。
也许是这节课的感动,使我二十多年来一直专注着我的语文教学,专注着我的教育生涯。
6、
《语文教学通讯》伴我好多年
从我参加工作后大约十年的时间里,我都订阅了《语文教学通讯》。可以说,
我的语文教学之路是《语文教学通讯》引导的,她应该是我的启老师。
那时,每月一件值得期盼的事情就是希望邮递员送来《语文教学通讯》,有时,都是自己亲自到邮局去拿的。像方仁工、陆继椿、林华彬、喻旭初、蔡澄清、洪镇涛、宁洪彬、洪宗礼、钱梦龙、等这些老一辈的语文专家,都是在这本杂志上知道的。
1989年的5月,因为活动评比,我还被《语文教学通讯》杂志社表彰为“全国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优秀研究员”。
7、两度《春草》绿

我在八队联中时,虽然我没有什么文学素养,但是,我还在学生中成立了《春草》文学社,我自办了一张小报,名字叫做《春草》,内容主要是刊登供学生阅读的美文,学生作文、趣文逸事等等。这小报都是我亲自用钢板蜡笔刻写出来然后再用油印机一张张推出来的。

在八队联中办了几期我就调到了长茂中学。到了长茂中学不久,我又重操此事,但是,这次的规模就大了,也正规了。召开春草文学社成立大会,聘请我们学校的在文学方面很有成就的老师担任顾问,建立文学社的有关章程,甚至还有徽章,与全国许多的文学社加强来往与联系,等等,可谓红红火火地开展了一阵子。后来,也不知是什么原因渐息渐止了。
8、
四大名著:我连作者都说不准
从我参加工作第三年起,我就陆续买了《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
《水浒传》。那时候,我知道我读的文学书很少,于是就买了这些,希望能补一补自己的先天不足,但是,不知是什么原因,也许自己天生与文学无缘,一看到那么厚厚的书,看起来就着急,心里总是这么想:这么厚的书,什么时候才能看完哦。这么想着,自己就给自己找到了下台阶的机会。于是,多少次拿起这些书翻翻看看然后就束之高阁了。就这样,我教了近30年的语文,竟然没有读过中国四大名著,实是惭愧。现在甚至连四大名著的作者也常常搞混淆。有时,遇上有人大聊特侃四大名著什么的,自知自己插不上嘴,就只能呆在一边洗耳恭听了。
9、
我的四次语文教改实验
我有四次语文教改的经历。我说的只是经历而已,至于成果我是没有的。
一次是在1986年,我得知淮阴教育学院的张纪元老师主持搞了“学生作文自
改实验”,我参与了。我对这事还是挺介意的,专门到淮阴拜访张纪元老师,老师也到我的学校里来指导与鼓励我。我还搞了实验班与对照班,搞了数据统计等等。搞了一段时间,我写了一篇文章给了老师。这篇文章我当时也没有收,也就没有了。

第二次是在1991年,那时,研究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比较时髦,我搞了一个“四课型四步八法”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后来写了一篇关于这个研究的文章在县教研室的论文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现在,看来,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模式,我自己是稀里糊涂的。

第三次是在1995年搞的“构建农村初中大语文教育模式”实验。这个实验还是1995年灌南县级课题。对于“大语文观念”,我是十分赞同的。于是,搞了这个实验也是自发自愿的,我写过的一篇文章叫《走“大语文教育”之路》还获得了中央教科所的论文评比二等奖。
第四次是1998 的“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实验。这个实验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受当时东北的赵谦翔老师的影响。但是,这项实验几乎没有做什么事情。
10、
忘不了那个下雪的早晨
在长茂时,大概是1992年,有一次,冬天,县教研室来人到学校里期终视
导,是教研室的副主任惠达康带队的。惠主任是当时我们县里的语文权威,他听了我的课,肯定是有的,但是更多的是指出不足。之后,我非常想听到惠主任的课。按理讲,他们下来视导是不会上课的。怎么办呢?第二天一大早,我冒着雪雨来到视导组的住处,请惠主任能上一堂示范课。视导组的领导也被我的精神所感动,劝说惠主任上课。我对课堂教学的追求大致就是开始与那个时候,开始于惠主任的那节启蒙课。
11、
普通话:很糟但很坚持

在我们那个地方,在我的同龄人中,我说普通话相对早些。可能在八六七吧,我就在语文课堂上开始说普通话了,而在当时,语文课堂上是一片方言的。我知道,我的普通话很糟糕,但我就这么脚大脸丑不怕羞地坚持下来了。当然,我也只是在我的语文课堂上说普通话的,平时是决不丢人现眼的。

但是,话说回来,我的普通话也没有差到不堪入耳的程度。1999年,所有教师都要经过普通话的培训与测试,在一个学校里,我的普通话还是出类拔萃的,竟然得了个二级甲等,在一般的教师中,这是一个很难得到的等第。记得当时的普通话测试员还对我说,我应该报考普通话测试员,只要稍微努力一下,是完全可以的。


其实,现在看来,我的普通话里夹杂着浓厚的地方方言语调,这种语调似乎是进入血液里一样不可去掉。也好,这样,好象我就有了一张特殊的名片,只要我一开口,别人就知道我是哪里的人。

12、
苏鲁豫皖中语会:我的又一向导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学语文界有个“苏鲁豫皖中语会”,意思是江苏山东河南以及安徽四省的一个中学语文研究组织。这个组织每年都要召开一次会议,我连续地参加过好多次这样的会议。每次听课、听报告,会后交流等,都使我获得很多。苏鲁豫皖中语会,成了我语文路上的又一向导。
就在这样的会议上,我得到过于漪、钱梦龙、魏书生、欧阳黛娜、苏立康、程翔、刘国正等语文前辈与先锋的签名题词,这些,都在那时给了我很大的鼓励。记得,于漪老师给我的题词是:“追求卓越。”他们的话似灯塔一样,在前方指引着我前行
当然,我外出参加这样的会议,也是我得以走览了不少名胜。每到一处,我都会写下我的见闻感受,就这样,我还写了不少游记呢。这也算是“行万里路”吧。
13、
我的语文随笔与论文
我有个习惯,每当在实践中有什么感想与收获,我都会把它写下来,或长或
短。迄今,我的关于语文教学的文字也有了四五十万字。
除了写一些零星的杂什文字以外,我也写了一些所谓语文论文,来阐述我对语文教学的一些理解与思考。
《走大语文之路》19969月,获中央教科所首届全国中小学教师、教研员“教研杯”教学论文评选二等奖。该文从五个方面对大语文做了阐释:一、“大语文教育”是十多年来语文教学改革中出现的带有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二、“大语文教育”揭示了语文教学的规律,是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三、“大语文教育”的精髓是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结合。四、“大语文教育”是解决目前语文教学中的存在的少、慢、差、费问题的极其有效的途径。五、“大语文教育”实践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一)“大语文教育”的实践要把“大语文教育”的思想更完美地体现出来。(二)“大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大语文教育”思想是语文教育史上的一次飞跃、一次突破。(四)“大语文教育”不仅注重课堂教学,而且强化课外活动和语文学习环境,但所有这些都必须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为前提之一。(五)“大语文教育”呼唤高素质的语文教师。
《生活语文:语文教育的新境界》获中国教育学会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编辑部联合举办的“当前语文教学突破性改革征文比赛”三等奖;获江苏省中小学教教研室中学语文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本文谈了六个方面的问题。一、生活语文:语文工具性的重要体现。二、生活语文:21世纪语文教育的基本走向。三、生活语文: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四、生活语文:“大语文教育”的有效落实。五、生活语文:语文学科教育的新思路。六、生活语文:呼唤高素质的语文教师。
《语文活动课程:21世纪语文教育的重要课题》获连云港市第二届中小学
青年教师“五四杯”论文竞赛二等奖。本文从一、完整把握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二、深刻地领会语文学习的规律;三、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四、客观地分析语文教学的经验;五、全新地理解活动课程的特点;六、稳妥地实现语文活动课程等六个方面阐述了构建语文活动课程的必要性。
《试论语文教学的整体思想》1997年3月,在江苏省中学语文优秀论文评选
活动中获二等奖。本文谈了六个问题:一、教学定个“位”:语文学科一门人文应有的学科,语文教育应该是语言的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的综合。这是语文教学性质的整体性。二、一箭数雕:语文素质是综合性的,其核心是听、说、读、写能力,配以知识、智力、习惯和审美情趣。这是语文教学目的整体性。三、好大棵树:
教学大纲、全套教材,每册课本,每个单元,每篇课文构成了一棵知识大树。这是语文教学教材的整体性。四、广阔的语文天地:语文教学“社会化”,学生生活“语文化”。这就是语文教学渠道的整体性。五、“三路”汇合:心中有本,目中有人,胸中有法。在语文教学中,将作者思路、教者思路、学生思路融汇起来。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六、合格+特长: 语文教学不仅要大面积提高质量,使所有学生都合格,而且要发挥学生的语文特长。这就是语文教学任务的整体性。
《从理念到实践:新课标下的新语文构想》获2004年江苏省第五届“新世纪园丁教育教学论文大赛”三等奖;本文是我学习语文新课标后,对语文教学的全新的理解与蓝图。我理解的语文有“四重”,即:(一)、重素养。(二)、重实践。(三)、重自主。(四)、重开放。新语文教育的三个基本策略:(一)强化“反三”。(二)强化体悟。(三)强化习惯。基于对《标准》基本理念的认识和“新语文”的基本策略,对初中语文教与学实施如下六条基本路径。(一)一笔好字;(二)一张铁嘴;(三)一肚名篇; ()一手美文;(六)一颗诗心;(五)一程心旅。如果说“六个一”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路径,那么,保证“六个一”落实的关键则有如下几个方面:(一)建立亲和民主的师生关系;(二)激励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最现实的法宝之一。(三)改变评价方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四)努力提高教师的语文素养。


我还写了许多对语文教学思考、理解与实践的文章,如《实践性:洪氏教材的重要支点》2001年6月获江苏省中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发展智力: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任务》1995年8月获全国青语会首届年会论文评比三等奖;《衔接:中小学语文教育历久弥新的话题》2001年12月获昆山市第七届“五四杯”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小题大做
益处多多》2002年1月在昆山市“我与素质教育”论文评选中获三等奖,然后,又分别获得昆山市、苏州市、江苏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三个一等奖;《自主学习:语文学习方式的必然选择》在2002年7月,获得昆山市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提升思想
张扬个性》发表于2002年3B《江苏教育》,以及《发展智力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任务》《衔接:中小学语文教育历久弥新的话题》《在“品读”中享受语文》《磨课:衣带渐宽终不悔》《网络语文:语文教学视野中的新概念》《改造单元教学:缘由、实践与思考》《遥望科学的星空:主题式阅读示例》《让歌与诗在课堂里相映生辉》《语文课堂:这样表达,行吗?》《读解:让教室诗声朗朗》《我的语文教育观》《对语文工具性的理解》《语文究竟该怎么教?》等一系列文章。

14、
语文活动:我尝试得很早

语文专题活动,我在我的周围是做得比较早的。那是在1995年左右,我带了一班初一语文,那时候,我利用每周的周六上午半天,让学生到学校来专门举行语文专题活动。什么“我能得满分”“实话实说:我的爸爸”“武障河远足”“辩论会”“收集100种植物的名称”“看谁的耳朵灵”“感受阳光”“成语知多少”“教室处处皆学问”“我给公园想广告词”等等等等。

当然,那时我所实践的语文专题实践活动还是比较简单无序的,随意性很大,但不管怎么说,我在语文课堂之外率先开展语文专题实践活动,是我对语文教学理解与思考后一种探索。之后,在上了50节语文专题实践活动课后,我这样思考它的作用:一、语文活动课,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二、语文活动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品质,而且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三、语文活动课,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人人争做学习的主人;四、语文活动课,发扬了教学民主,有利于教学相长;五、语文活动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六、语文活动课,加强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开拓了学习语文的渠道。

15、
我参加的唯一的一次大赛

在我的语文教学生涯中,只有参加过一次语文教学基本功大赛。那时在1997年的暑后。1997年的时候,我的年龄已经属于偏大的了,已到35岁了,而且在学校里担任着副校长的职务,按理说,一般人在这个年龄与位置也就不想再去努力什么了,而此时的我却一心想参加这样的大赛来证明一下自己,于是我参加三年一度的县初中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8月,我获得了灌南县初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10月,又参加了连云港的的比赛,通过专业知识考试、说课、演讲、上课等环节的比赛,我最终获得了连云港市中学青年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我一直对这样的成绩不满意。后来有一次,我偶尔遇上当时担任评委的一位老师,说起我上的那节课,他还是很高兴地与我谈那节课的“好”,认为我的课他很满意。尽管这早就是木已成舟的事情了,但是我还是高兴了很久,也增添了继续努力的信心。
我记得当时在市里比赛时演讲的题目是《我看有偿家教》,上课的课文是《济南的冬天》,说课的课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比赛的作文题是《对语文工具性的理解》。
16、
我从未离开过语文讲台
时移志不移,从1981年到2007年,这20多年里,作为一名教师,我教过化学,教过音乐,教过历史,也教过数学,但教语文是我的真行当。时间流逝,但我对语文的理解、实践和追求矢志不移。位迁情不迁,在教育的岗位上努力了这么多年,承蒙领导的厚爱和同事的认可,我从一名教师成长为一名校长,这其间,做过班主任、教研组长、教导主任、德育主任、教科主任、副校长等等,在学校,尽管我的的职务变了,但是,我从未离开过我的语文讲台,即使在我担任校长期间,每天“日理万机”,但是,我仍然带着一班语文。
这么多年下来,回顾来时的路,我感觉到,倒是所谓的大大小小的校官使得我在语文的路上进退两难。现在,如果让我这两者之间做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的话,我选择的一定是语文教学。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1 16:40:47 | 只看该作者
走在语文的路上(3):语文之路上的樵夫



17、
《邵思农》:走进昆山第一课

我来昆山应聘,学校让我上的课文叫做《邵思农》。

我觉得,我之所以能被昆山国际学校录用,都是因为我的课与我的材料。我认识到,我在往日里对语文教学的不断的努力与进取,终于能够在一个新的领域里仅凭我的能力而得到承认。按理说,我的年龄、我的长相以及我的拙嘴,所有这些是没有一项有优势的,甚至都是劣势,但是,他们录用了我。所以,在这件事情上,我非常感谢昆山国际学校,感动他们的胸怀与用人标准。


事后听说,听课的老师对我上的这课是很满意。我也感觉那一课上得很漂亮。漂亮在哪里呢?其实,这件课的设计只有一个小小的亮点,而这个亮点也完全是从北京的一个特级教师那里借用来的。这个亮点就是整个一节课都是围绕着一个问题来展开的,这个问题就是:请认真阅读全文,在邵思农之前加上一个词语,说说,这是怎么的一个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为了能找到一个合适的词语来概括邵思农是一个怎样的人,都去认真地阅读原文,从原文的字里行间去寻找蛛丝马迹。整个一节课,学生紧紧扣住原文,积极主动地发言,挖得很深,也说了很多出人意料的地方。



后来,我被应聘到了昆山国际学校,当时我上课的学生,许多人见到我都直接叫我“邵思农”了。

18、
我的第一个真正的实验班
从1981年到现在,我已工作了26年,在这26年里,我教过小学语文,教
过高中语文,当然最多的是初中语文,有23年之久。但是,在这23年里,认认真真地叫语文的可是并不多,主要原因是因为,一是多年带初三,一是担任教干事务多。

我觉得,有两个时间段我是认真教语文的。我这里说的认真,意思是自己感觉愿意更是兴趣高涨的。这两个时间段一个是在1986年,一个是在2001年至2004年。1986年是我直接从高中下来带初三,是第一次。那时,已经对应试教育很在意了。我也只是一个班主任。我在语文教学上很用功,用功的主要方法是语文课文每课都有自己亲自拟的综合练习,一课一练,步步为营,因此,那一年我的中考语文成绩很好,我班考得很辉煌。现在想来,如今新华书店教辅用书柜台上的那些各种各样的练习就类似与我当年的一课一练。这段时间我的语文教学的得意在于善于应试。


到了2001年,我离开了家乡来到了昆山,只是一个普通的语文教师,别的没有半点职务。这是多么好的一段时光。我从初一代起,这个班级也就成为我的第一个真正的实验班。这个时期的语文教学我基本上主体不是按照应试的模式来做的,而是按照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意识来进行的。这个时间的我很不愿意与习惯与应试了。在班级里,我基本上是按照我的
《从理念到实践:新课标下的新语文构想》一文中所设想的那样来实践的。

说实在的,这段时间里,我的学生的语文成绩一直不怎么样,但是,我感觉他们的语文素养类的东西在增长。我的语文思考也特别的活跃,在这段时间里,我写了很多关于语文教学的文章,而且,都是来自我的语文教学实践的。
19、
版块设计、综合实践与主题教学

对于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尝试,我一直没有拉下过,我会不时有着一些新做法。但是,过去一段时间,我的一些做法总体上来说是比较简单肤浅的。从2001年开始,我真正地在开始思考与实践语文教学的时候,我有的的一些做法,自我感觉在周围还是比较新的早的。这主要表现在板块教学、综合实践与主题教学上。

我特别喜欢板块式的课堂教学设计,我觉得这种设计过程清晰,节奏感强,转承起合自然,环节之间紧扣。比如,我在《麦琪的礼物》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是这样的:

以爱的名义幸福对方
——《麦琪的礼物》品读
导言
一、概括与复述:读文勾其要,情节了于胸。请复述小说的情节,或用简要的语句说说小说的故事梗概。
二、质疑与探究: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请说说,你读了《麦琪的礼物》这篇小说以后有哪些疑问,以及你读了《麦琪的礼物》这篇小说以后,觉得哪些地方很有艺术性,包括情节构思、语言运用、人物刻画等等方面。
三、迁移与表达: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请你用自己最独特的方式来完成下列问题。
四、拓展与视野:文章千古事,观感在我心。阅读小小说《爱情的味道》《藏在手机里的爱》《晕车》等,综合《麦琪的礼物》的阅读体会,一篇阅读随笔。
结语

类似这样的课堂设计太多太多了,几乎成了我的一种教学风格。后来,我知道了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老师余映潮,他就有这样的特点,而且,“板块式”设计已经是他的专利了。我也为我自己高兴,因为,抬高一点自己的话,我们想到一块了!


提到综合实践,我有一个得意的案例,就是《小题大做,益处多多》。这个案例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评比中,从昆山到苏州,再到江苏省里,一路得冠,连着获得了三个一等奖。这个活动的大致的做法就是对我们司空见惯的班级出黑板报这样的事情,用心用意地做足做好它,把这个看似简单但又有很大空间的事情做得精致起来,从而,更大地发挥出黑板报的价值。对于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我是一直比较青睐的,而且不断地实践着的。
主题教学我也是常常试着做的。记得在我们还没有使用苏教版语文教材之前,用的是早一些的人教版教材,这个教材虽然是按单元编写的,但是,单元的主题感很不强,于是,我就进行整合,定立主题,以主题统领教学。为此,我还写过一篇《改造单元教学:缘由、实践与思考
》的文章,谈如何使单元教学的主题性更强些。我还整理过一个主题教学的实践过程,写过《遥望科学的星空:主题式阅读示例》一文。
20、
《水果》:让我开始迷恋课堂设计
2005年的春天,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越来越感兴趣,也越来越想上研
究性的课,于是,我就会“不知羞耻”“不知天高地厚”地争取上课的机会。在一些人看来,这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那么大年龄的人了,水平成就也不是怎么样的,还要上什么课?人家都不想上公开课,而我还乐此不疲。在朋友的帮助下,我到昆山二中借班上了一节课,题目叫做《水果》。这节课上的很不错,大家的评价也很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我信心。接下来,承蒙领导的厚爱,还让我到另外几所学校上了这样的课,而且,有示范课的意思。
后来,我跟一些朋友讲,课,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开始是“我要上”,也许后来就是“要我上”。我感觉,我对上课有那么一点点天赋呢。
《水果》成了我继续在语文教学之路上跋涉的加油站。

21、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入境头是为了做研究

我上课从来没有上过镜头,在摄像设备日益进步而走入寻常学校的今天,我也想看看影象自我。于是,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我在玉峰上了一节有录象的课。
这次上的是周国平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为了上这课,我设计了十种课堂教学思路,然后确定了一种,当然,我也是在做另一种研究,就是一节课的多种设计。
看着自己上课的录象,真有点啼笑皆非,我从来不知道自己上课的状态究竟是怎样的。好在我之所以要录象,就是要自己研究自己,解剖自己,完善自己的,所以,笑了之后当然就是思考了。
22、
嘉兴:想唱就唱
2005年的4月份,我第一次走出家门到外面上课了。
我去了嘉兴。因为浙江的嘉兴每年都有个南湖论剑活动,这次的语文论剑主
题是多元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我选择的课题是歌词与语文课程。
我给我的课取了个题目,叫做《阅读歌词:让我去追让我去飞》,还设计了这样一些环节:一、流行追追追;二、经典我放送;三、赏析ABC(赏析歌词的基本方法是:富有哲理、生动叙事、巧抓细节、化用诗词、语言精妙、用意含蓄 );四、小试123;五、真我新声代;六、与流行共舞。最后,还有个结语:钟爱音乐,因为爱,所以爱,吟唱歌词,想唱就唱唱得漂亮,赏析歌词,爱你没商量,辨别歌词,给我一双慧眼,运用歌词,让我去追让我去飞。
自我感觉上这课很好,课堂气氛很好,学生比较活跃,我也是“想唱就唱”。课后评价总体较好,一些指瑕的意见大致是这样一些,一是选择的歌词还不够“新”,有好多的歌是过去的歌,没有很贴近学生;二是教师在课堂上唱的是不是多了;三是关于赏析歌词的方面是不是应该让学生总结出来,而不要教师事先概括好。后来,还有人对这次南湖论剑的几节课做了分析写成文刊登在了《中学语文教学》上了。
说实在的,我不是不接受意见的人,但是,对于这节课的这三点意见,根据我的理解,我大多是不能接受的。其一,选择歌曲是要贴近学生的,但是,不代表学生爱唱的就是都适合选来做赏析的,典型的就是《东风坡》。这首歌学生爱听,歌词也很好,但是,对于一个普通的初二学生而言,就不宜拿它来作为歌词赏析的例子。其二,我唱歌有我唱歌的道理,我唱的其实也就是相当于读歌词而已,很短很少。主要是为了体现歌词欣赏这样的课而已。我也是尽量地叫学生唱的;其三,不是不管讲什么都适合用归纳思维的方法的,有时候,演绎思维也是非常必要的呀,对于本课教学而言,我看是非常必要的。
不管怎么说,我还是非常感谢嘉兴的,她是我能站在一个新的平台上来审视自己与激励自己。
23、
岳阳:无名氏上《无名氏》
2006年暑假,我参加在湖南岳阳举行饿第一线全国教师高级研修班,在研
修班的“课堂风暴”板块上,我与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韩军与全国青年教师优课大赛一等奖的杭州外国语学校的郭初阳三人同台上课。对于这样的阵容,我是受宠若惊的,我说我是“无名氏上《无名氏》”。
对于这次上课,我感慨很多。感想概括为三个关键词:锐气、底气与生气。
先说锐气。按理说, 像我这么大的年龄又不是什么名师,给谁都不会想到要在像第一线全国教师高级研修班这样的地方上去上课,然而,我要,我敢。别人都说我还有些锐气,我自己也觉得自己有着这么一股锐气。我觉得,我的难能之处就在这脚大脸丑不怕羞这点上了。这是好事也是坏事,但我把它看着是好事。
这次研修班中学语文课堂一共安排三人上课,韩军、郭初阳与我。这三人排列在一起其实是很不协调的,根本不是三足鼎立的态势。韩军是全国早就很有影响的语文特级教师,郭初阳是当下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新生代教师,而我是什么?相比之下我什么也不是。主办者还在中学语文课堂的海报上印上“课堂风暴”的字样,真是对我既是抬举也是压力。好在我,虽已年近半百,但似乎还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
体验既是财富,经历就是经验。不管怎么说,我在这么大的场合下上了,与他们在一起同台上了,我觉得,我已挑战了自我。
再说底气。锐气是要的,但光有锐气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还需要足够的底气。《无名氏》的公开教学使我在一次发现了我的底气的不足。
《无名氏》这篇文章不是教材里的,是最近出版的《2005年中国散文排行榜》里的文章,是2005年刊登在《人民文学》上的一篇文章。为什么要选这样的文章?原因只有一个,我不想重复自己,我要选择自己从没有上过的文章。
这样,备课就有难度了,没有任何现存的资料可以参考。我就喜欢这样挑战自己。于是,我一遍又一遍地读呀读呀,上网查询资料,希望与原作者通话交流,可是人家没有这个愿望,我找朋友在一起交流讨论,与网友交流等等,理解一篇文章也真是不容易。
在反复阅读与大量交流的基础上,我写下自己的对于这篇文章的理解与体会。我觉得, 在一篇的教学中,对于文章的理解是第一位的。法因文生。一些老师之所以课上的非常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教材理解得到位。这也是一个教师底气的重要体现。
《无名氏》的备课过程让我再一次感到自己底气的不足,对有些问题似乎怎么也搞不清理不顺弄不透。

最后说说生气。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个人阅读的过程。这里有着与学生在特点环境里互动的过程,因此,这个特点环境下的互动是不是有生气,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平时,我的课大多以有生气为特色的,可是,这次在岳阳上课感觉就是课上明显没有生气,师生都很沉闷,我感觉自己在台上时头脑里简直就是空白,平日里的活力与幽默似乎都没有了,学生也很沉闷。后来,我反思总结,觉得问题就是出在自己的舞台经历的缺乏,再加上当时与学生的交流比较仓促,没有很好地融合起来。一切都需要经历。这是我的结论。
24、
我所做过编辑工作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做过一些文字编辑工作,编过一些“书”。


最早的时候,那时91年前后,我参加编写过
《作文百技》(91年3月中国卓越出版公司)、《文言文纵横举要》(93年4月知识出版社)、《现代文阅读指津》(96年3月南京大学出版社)。

后来,我参加我们县的教育局丛书编写组编辑过《灌河春潮:灌南县普九纪实》《灌河涛韵》《春风化雨泽乡梓》等。


再后来,我编了自选集《耕耘集·刘恩樵教育教学论文选》( 1997年11月)、《杏坛散记·刘恩樵教育教学随笔集》( 2000年5月)、《小窗自记·刘恩樵生活随笔集》 (2000年5月)、《E网师话》(2004年7月)、《地球村叙事》(自2007年5月)


在学校里,我还参与编写《昆山国际学校发展纲要(2003--2008)》、《教育求是论坛》(校刊)、《新空气》(学生文学刊)、《把耳朵叫醒》(学生随笔精选)等。


在新教育实验总课题组,我还参与编辑《新教育实验简报》等。


这些编辑工作,一方面锻炼了我的文字工夫,更多的是让我有了展示创意的凭借。我每参与一个编辑活动,我都会努力地尝试创新,在版式以及文字上,我总会有一些新颖的设想。


编辑工作,应该说是我的语文生活的一个方面,也应该说是我的一项擅长。


25、
网上教研组:第三次“创业”

2007年3月,我在教育在线语文沙龙里成立了一个“初中语文网上教研组”

我在给每一个愿意参与这个特殊的教研组的网友的短信里这样说:
老师
您好
我是苏州昆山国际学校的一名初中语老师,我一直对语文教学很喜好。我总希望能与一些志同之人在一起真诚地讨论与研究初中语文教学。于是,我想成立“初中语文网上教研组”,聚合几位朋友一起探讨研究。
我的大致想法是,
一、不分地域、性别与年龄,在“初中语文教师”与“完全自愿”这两个前提下,聚合大约10个人左右,组成“初中语文网上教研组”。
二、搭建三个交流平台,一个是建立一个教研组公共博客;二是建立一个QQ群;三是在教育在线语文沙龙论坛上设立一个“初中语文教研组”专帖。
三、初中语文网上教研组以“相互激励、你帮我助、交锋研讨”为基本姿态,以“日常交流、定期研讨”为基本模式,以“民主平等、开放进取”为基本原则,以“提升个性、共同进步”为基本追求。
申明一点:我的语文教学能力也是一般。
谢谢您的关注
刘恩樵

2007-3-15

这个“初中语文网上教研组”成立后,应者很多。让我感到做这件事的意义与价值。
我曾戏称成立“初中语文网上教研组”是我的第三次“创业”。
第一次是我在灌南新安中学的时候,我曾联系起全县几个在语文教学方面很努力的青年,打算成立一个自发自由的语文研究的团体,那时候,只是简单的愿望,寻找几个志同之人常在一起探讨探讨。可是两次活动以后,就因为种种原因而夭折了。
第二次是在昆山,我又如此成立了一个语文沙龙,而且也得到一些领导的支持与参与。活动的开始开展得很好,后来,还是未久而终。
这一次,我又借助网络成立了这样的组织,但愿能有可持续发展下去。
这样的事情只缘我的语文情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9 15:14 , Processed in 0.17124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