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友[孝感骑迹]的邀友召集帖//单车骑行与户外摄影交流活动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7 07:20:04 | 只看该作者
摄影批评要有史观

http://blog.voc.com.cn/blog.php?do=showone&uid=2625&type=blog&itemid=607204#c4214725


究竟有多少“另类”?就是化妆、装饰、色调,效果多了点——表面文章太多,不过也是风格之一,有些人认为艺术必须深刻反映心灵,其实是艺术史观没有广博的表现,这种摄影可以追溯巴洛克洛可可的宗旨,想见巴洛克洛可可又有多少心灵的表现?还不照样垂名于宇宙,风来云去月当头?不承认这一点,就像明明知道牛顿是表现色情的,却说牛顿表现的不是色情,闹笑话的。
另外提一句,看这组照片我更关心阐发义理,我想将林老师的文章引申,其实我们往往把艺术表现跟伦理学原理搞在了一起,所谓18世纪大流行的“真善美”“三位一体”已经不适合20世纪美学了——尤其如今已是21世纪,卫道士和理论家至少在如今已经不是一个人的两个身份了,而是两个人的两种身份,彼此往往互相触地雷,好比精神分析和价值观往往不能融合。这是史实要重视,更是史观的表现——这是我想说的。。。




发布者 :唐卫 (2010-01-24 16:50:32)



唐卫说以20世纪美学看“18世纪的真善美过时了”确是很多现代人的观点,如同这个时代的很多人连同信仰以及敬畏自然的心都已不复存在,然而我们永远无法改变的一点是我们的血液和基因里都带着前人的遗传,这就是许多玄妙的前后传承际会关联,美学标准应该也不能游离其外吧?这应该只是一个暂时的文化现象却不会走的太远,如果幸运的话从现在看几十年后就会渐渐明白。





发布者 :小师 (2010-01-25 15:40:27)




小师,没你那么乐观哎……没你那么乐观哎……我有点悲观,呵呵O(∩_∩)O~



发布者 :唐卫 (2010-01-25 15:58:37)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7 07:21:18 | 只看该作者
摄影批评与摄影家的关系

2009-08-19 15:19首先发表于开心网


引用:以下是T3fan发表的:
只是旅游记录式的照片,和参加社会活动记录式的照片一样,能说明问题就好,能与朋友分享旅游的快乐就好!林老师太在乎“我的照片一直被人骂得厉害”。您是一位专业的摄影艺术批评家,不是一位摄影家(我是一直这样认为的),您在博客上发表自己拍摄的照片多是参加社会活动的片子,不是摄影艺术的创作,能让博友看懂就好!“摄影家与摄影艺术批评家的关系就是厨师与美食家的关系。”,这个观点不是我提出的,但是我很赞同这个观点。提出这一观点的人是您曾经带过毕业设计的学生梁正恺的父亲,他是一位专业从事青少年基础摄影普及教育的老师,有很好的摄影造诣,他也是我的好朋友。有一次我们在谈及摄影与文艺批评时,他向我阐述了这一观点。他解释,西方发达国家的各类艺术如此先进,艺术知识如此普及,就是有着许多专业的文艺批评家。厨师烹饪菜肴的好坏,不是由厨师说了算,而是由美食家说了算。与此同理,摄影家的作品好坏也应该由文艺批评家说了算,这样才有利于中国摄影艺术的发展。他认为,在中国像林老师这样的专业摄影艺术批评家太少了,林老师只是一位美食家,不是厨师,原本就是两个专业,用厨师的要求去要求美食家是不合理的。由于国情,大多数国民都受到运动员兼裁判员,裁判员兼运动员这一党文化教育,所以,一位专业的摄影艺术批评家,必须是一位专业的摄影家,如果不是摄影家,批评家有什么权利批评摄影家的作品?梁父的阐述让我明理了许多。我试想,国人还是地球人,有人问过闻名于世的文艺批评家巴特,桑塔格,本雅明,你们的照片拍摄的如何?
啰啰嗦嗦,拙句连篇,不知林老师和其他博友如何认为?





这要看什么人说的,摄影家的作品好坏也应该由文艺批评家说了算。往往艺术家不会那么看,他们常认为批评家只会高坐讲坛,因为他们不愁吃不愁穿,而艺术家辛辛苦苦,却给他们糟蹋了。19世纪托尔斯泰也说,毁灭艺术的三个方面:1,艺术院校;2,艺术评论;3,艺术产业化。这可是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说的!!!试看诺贝尔文学奖有多少次颁给了其实不配的人,这就是批评家——包括托尔斯泰竟然也没拿到,你看那些评奖人——眼花的来。O(∩_∩)O哈哈~不过关于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的关系。我在很早以前就阐发过了,很同意你T3fan 的观点。至于再引经据典一遍,林老师也不要看了吧?O(∩_∩)O哈哈~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7 07:23:03 | 只看该作者
摄影评论的重要性
      

    我们从事的摄影创作,需要有一种高层次的监督方式与手段来参与、指导和评价。通过开展摄影评论,借助各界人士的参与,传达社会的要求和公众的愿望,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摄影创作的水平,这就是摄影评论的重要性。
    摄影评论对提高摄影家的创作意识,提高各界人士对摄影作品的鉴赏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对促进我国摄影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摄影成就之所以辉煌,其深层次的因素,就在于他们有专门的摄影评论员和大量的业余摄影评论员,能经常地、及时地发表摄影评论文章。我国的摄影创作队伍虽然庞大,但摄影评论却大大地落后于摄影创作实践,还没有形成一支像样的摄影评论队伍。
    从我国目前摄影评论的现状来看,我们许多的摄影评论既受物质条件的多方面限制,又受精神条件的多方面限制。开展摄影评论最大的难处,是评论的对象有多方面的复杂背景。因受看图片、取资料、人文观、往来开支等多方面的限制,评论家难以全面深入地了解一些摄影作品创作的全过程,与作者本人也不易沟通接触。如何开展摄影评论,让其健康地发展,难度是不小的。
    摄影评论要建立科学的评论标准,也要有公正无私权威性高的摄影评论家。摄影评论家不能写“遵命评论”,评论者要有尊重他人、尊重自我的高品位人格修养。摄影评论需要有正确的舆论引导,避免误导,需要不受潮流、记忆、舆论、感情的影响,且保持长期正常地开展…….
    摄影评论要超脱于外来思想的束缚和羁绊,促使摄影创作能创造出新的风格、新的作品。这就要求评论家要用忠实、至诚、严谨的态度来取代虚假、轻浮、荒唐,重新唤起新的摄影文化意识与精神的觉醒。
    我国摄影评论的开展,还有待于评论者与被评论者双方的共同努力和合作。长期以来,许多有独创、有个性、有特色的摄影评论,由于受社会经济能力、摄影材料、创作技术的限制和影响,循规蹈矩地在落后守旧的思路上徘徊;有的摄影评论被迫赶时髦,成为求得生存与自我表露,谋取“拍板通过”的手段;几十年森严的等级制度,窒息了摄影评论者的心智和摄影艺术的创新,证明了我们摄影文化意识的淡薄与僵化。许多摄影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新形象、老样子”现象和生搬硬套、抄袭模仿的新模式,也证明了开展摄影评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与紧迫性。
    现代科技对摄影与摄影文化的影响,开拓了摄影家和评论家的视野,创造出了与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不能比拟的成就。科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摄影作品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促进摄影事业的改革,提高摄影创作水平,深化人们对摄影文化与摄影艺术的认识,促成新的摄影创作风格,探索摄影创作发展的新趋势,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在我们这样一个地域辽阔、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差异较大的国家里,在人们对摄影艺术的理解和欣赏尚存在着相当大差距的情况下,认真搞好摄影评论,多写出一些具有深度的摄影评论文章,是促进我国摄影理论建设的重要步骤和方法。它不仅包含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而且包含着对国内传统摄影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以及对国外优秀摄影文化的借鉴和探求。
    当今,现代摄影无论在规模上、数量上、类型上都突破了旧传统的习惯和束缚,摄影评论的开展,必须成为提高现代摄影创作质量的有效手段与方式。新时期的摄影评论理应做出无愧于一代人的贡献,形成新的现代摄影文化体系,这是当代摄影家、摄影师、评论家与广大民众共同的历史使命。为此,我们要尽快培养和建立一支由上至下的、不同层次的摄影评论队伍,不失偏颇地多多撰写出一些有深度、有水准的摄影评论文章,积极开展科学公正的摄影评论,这会在我国形成一个自由创作的摄影园地,促使我国的摄影文化日新月异,繁花似锦。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7 07:23:34 | 只看该作者
摄影评论的误区
      
    近年来,在我国的摄影界,出现了摄影创作种类繁多,拍摄风格各不相同,各类摄影作品数量激增的良好局面。但与摄影创作繁荣的局面相比,当今摄影评论的现状却很不理想,真正有分量有见地的评论文章很少,有些摄影评论存在着严重的误区,其主要表现为如下三种:
    一是官样化评论。官样化评论最典型的特点,是有的摄影评论文章总以居高临下的口气来评判摄影作品。一开口或一下笔,气势凌厉,霸气逼人。什么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物质精神、一体多元,一路讲下去,都是诸如先进性、重要性、可行性等高深词句,认真翔实地探讨摄影作品的审美性、功能性的评论文章却很少。还有一些摄影评论文章大多是从大原则、大背景、大文化的角度出发,运用一些时尚的概念来片面拔高或矮化某些摄影作品,既误导了人们对摄影作品的理解与欣赏,也消解了摄影评论独立的审美风格。
    二是浮泛化评论。比起官样化评论来,这类摄影评论文章总算是涉及到摄影的本体问题。但这类评论文章的毛病,总是不肯在具体的作品层面或具体的理论层面去研究问题,只是热衷于用摄影的一般和普遍规律,用较低的视角去为摄影作品定档次或做鉴定,说一些诸如立意好、手法新、取景独特、构图新颖、语言流畅等不痛不痒的夸奖词句。这类评论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似乎都有“以一敌万”的本事,写起各式各样的评论来,统统都是一个路数,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没有他过不了的关。这种浮泛化评论,尤为忽视不同摄影作品之间那些最为动人的细节构成,不顾及各类摄影作品之间本质的区别。这种浮泛化评论,把雅致的审美过程简化为粗疏的对轮廓进行勾勒,初读或初听起来似乎很有气势,可细一推敲,却只能剩下空洞的框架。   
    三是随意化评论。这类评论文章最典型的表现场合,是出现在当今摄坛盛行的各类作品展览、作品研讨会上。面对一幅幅摄影作品,有的评论家滔滔不绝,随意而谈,其零碎散乱的表态,缺少一种严肃认真的学术评论氛围和尺度。有的人竟连作品也未细看,就被拉来做现场发挥,逞才使性。这种评论其实本不该列入摄影评论的范围,但近年来却有不少摄影名家也赶来捧场,事后还把发言整理成文,见诸报端。这类评论文章缺乏起码的构思立意与逻辑理性,充斥了太多人为的偏爱和无用的口水,不但失去了摄影评论的积极意义,也使一些摄影名家的身份与声望从此大打折扣。
    官样化、浮泛化、随意化这三种摄影评论的模式,对我国摄影创作的繁荣与发展无指导之功,对广大的受众无提高之益,对摄影评论领域的自身建设也是一种伤害。从文风上讲,它是摄影评论界的“新八股”;从学风上说,它有违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效果上看,它会使我国的摄影评论日益变得浅薄、迟钝甚至庸俗,这些都应当在努力戒除之列。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7 07:24:36 | 只看该作者
著名摄影评论家林路[摄影]杂志总编赵卫民的专访
2007-3-22  《摄影》杂志

背景:深圳新锐媒体[摄影]问世不久,业内评价不一,甚至反差巨大。
    一部分学术界专家和新锐当代摄影师给予这本新刊高度的评价并寄予很高的期望,著名当代艺术家马良说:“感到非常精彩,是我最近几年看到的最好的高端艺术摄影杂志,为之鼓掌喝彩!” 著名评论家夏放评价:“这样的高水平摄影刊物实在难得。”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图像研究所所长龙熹祖老师专门给编辑部去信说:“贵刊定位高,艺术水准与学术水准堪称一流⋯⋯我以摄影能出这样一本‘高刊’而高兴。”
    但另一方面,也有不少摄影家甚至有的协会领导反映“看不懂”,因之在网上还引发了争论,看样子针无两头利,众口难调,不可能让喜好不同的摄影师有统一的看法。
    就此,著名摄影评论家林路对[摄影]杂志总编赵卫民进行了专访,对目前摄影办刊提出了一些尖锐的问题。


林:作为摄影杂志的主编,在摄影观念和市场效应发生冲突时,是会以哪一方为重?是否有底线?
赵:这是一个很两难的问题。在这样的冲突中最好能寻求一个平衡点,如果很难找到,我想在杂志的起步阶段,为了生存必须将天平向市场倾斜,生存下去,发展壮大了,才有反过来去影响受众的能力。至于底线,我们因为市场的缘故可以退到中端定位。
林:相对官方摄影杂志的“主流”话语权和《摄影之友》一类杂志相对宽松的意识形态,《摄影》的定位如何?
赵:如果这两者一个是大学,一个是小学的话,我想《摄影》应该选择中学。至少在起步的两三年里这也许是较理性的选择。
林:中国摄影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是摄影技术与技巧的普及和深化,还是摄影观念的更新和探索?
赵:当然是后者。尽管两者都需要,很显然后者在中国的摄影当中更为紧迫。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在人数比例上仍不占上风,这也是办一个高端刊物的致命死穴。不过这种情况在三五年后会得到明显好转。
林:中国摄影人的文化素质整体水准如何?中国摄影权威机构的引导方向是否存在偏差?
赵:中国摄影人的文化水准,我想把它放在不同的体系中去考评会有完全不同的结论。在目前整体国民文化艺术现状中考量,基本上合格,但放在国际水准的艺术体系中去考量,也许要进步的余地很大,或者说还有几十年的距离。但一个国度的艺术群体总是与养育他的土壤分不开,少数走得远或者看得远的人永远会因之而痛苦甚至忿恨,但客观上我们只能尽有限的力量去做一些有益的事。
至于中国摄影权威机构的引导方向,我想他们有他们的难处,反映有偏差的批评很多。我想如果是体制由官办性质转变为学术性质的机构来当领头羊的话,往艺术方向的进步可能会快些。
林:谈谈你对去年中国摄影界关于“唯美”和风光摄影讨论的看法。问题的结症究竟在哪里?
赵:这个问题当时在现场已经争论得很尖锐了,有批评有争论是好事,但不可能因一次讨论就能有很大改变,客观上这得一步一步来。问题的症结有多个方面,这事儿得找“根儿”,而且这个根儿很大。有诸多的社会历史问题对艺术的影响十分巨大。不过在往正确艺术道路的途中,确实也有一些人起了不积极的作用,或许其本身也是一种牺牲品。
事实上在任何时候,都有人清醒,有人不清醒。
林:假如让你来当某个省市一级的摄影家协会主席,你认为最为迫切的工作是什么?
赵:哈,这个问题很有趣,首先你得通过“斗争”来到这个座位,然后得想如何养活包括自己在内的工作人员,然后为艺术群体发展的理想道路采取措施。当然运作良好、吃喝不愁的协会现在就可以马上进行提升群体艺术水准的工作。不过我个人倒希望这个协会能变成一个摄影行业经纪机构兼学术机构,向行业公会的职能转化。
林:近年来中国摄影拍卖市场红火,你对此现象抱乐观还是悲观态度?为什么?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7 07:25:08 | 只看该作者
赵:如果真是“红火”了,我们会感到很幸运。我认为现在中国图片市场只是开始发育了,但这也值得高兴。不过早该更完善的市场现在刚发育又是一件令人悲伤的事。
在《摄影》第三期里有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访谈,专家们也进行了分析。
林:面对中国摄影最为广泛的发烧友群体,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赵:我想说,如果你就想发烧玩玩,开心就行了。如果你想将来在摄影艺术方面搞出点名堂,你得往前看艺术发展的方向,别只看过去已成了名的人是怎么拍的,特别是那些本身就被误导了几十年的摄影家是怎么拍的。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7 07:26:23 | 只看该作者
摄影网站、论坛大全(网络搜集)



迪派影像http://www.dpnet.com.cn/

色影无忌http://www.cameraunion.net/

蜂鸟论坛http://www.fengniao.com/forum/forumdisplay.php?forumid=28
  
数码画廊:http://www.willmaster.com/gallery
简介:传统摄影的数码提高及纯粹数码图象。有原片和修改后的比较。
  
数码摄影和图象:http://www.digitalphoto.com.nf/
简介:深入介绍数码相机及测试,有详细的拍摄和制作技巧。
  
数码短课程:http://www.shortcourses.com
简介:数码知识及问题解答的网站。
  
数码焦点:http://www.digfocus.com
简介:数码摄影图象的最佳网站之一,展示优秀的数码图象,还有数码摄影比赛。
  
CNET照相机:http://www.cnet.com/Content/Gadgets/Special/DigcamTC/index.html
简介:数码相机行情指导,包括各种数码相机的最新信息、价格及功能介绍。
  
数码相机资源专栏:http://www.dcresource.com
简介:最新数码相机信息发布,回顾评比各类数码相机及相关数据。
  
数码摄影大观:http://www.inconference.com/digicam/index.html
简介:发布最新数码产品的信息,更新快。
  
数码摄影展览:http://www.bradley.edu/exhibit95
简介:探索数码摄影的电脑创意技巧。
  
数码相机指南:http://www.plugin.com/digitalcameraguide/index.html
简介:较为专业的数码相机网站,获得数码摄影的最佳解决方案。
  
数码之眼:http://www.image-acquire.com
简介:是关注数码摄影技术爱好者的好去处。
  
图象资源:http://www.imaging-resource.com
简介:数码相机回顾、数码图象比较,数码相机使用技巧与问答,月赛,模特等。
  
数码相机购买指南:http://www.digitalcameras.activebuyersguide.com/
简介:数码相机的详细资料搜寻(重量、体积和价格)。


尼康 
www.nikonusa.com

佳能 
www.canon.com.cn

美能达
www.minoltacamera.com.cn
www.minoltausa.com
www.minoltaeurope.com

潘泰克斯:
www.pentax.com
www.pentaxeurope.com

奥林巴斯:
www.olympus.com
www.olympus-software.com

徕卡:
www.leica-camera.com
www.lhsa.org

罗莱:
www.rolleifoto.com
www.mir.com.my

哈苏:
www.hasselblad.com

蔡司:
www.zeiss.de

理光:
www.ricoh-cmeras.com

腾龙:
www.tamron.com

威达:
www.vivitarcorp.com
www.vivitar.co.uk

柯达:
www.Kodak.com

富士:
www.fujifilm.co.jp

柯尼卡:
www.konica.com
www.konica.co.jp

爱克发:
www.agfa.com
www.agfamonotype.com


《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
下载地址http://vip.5d.cn/hhp/soft/newyork_photograph_tutorial.chm
(鼠标右键:目标另存为。测试过,可以下)

相机设备相关网站:
  
http://www.alpa.ch/alpa/
  
http://www.camerareview.com/
  
http://www.zeiss.de/DE/home.nsf/intro
  
http://home.t-online.de/home/tigin/camindex.html
  
http://www.contaxcameras.com/
  
http://www.cdegroot.com/
  
http://www.ikelite.com/web_pages/1cat_index.html
  
http://www.ken-lab.com/
  
http://www.lslindahl.com/
  
http://www.linhof.net/
  
http://www.minolta.com/open.html
  
http://www.phaseone.com/
  
http://www.schneideroptics.com/products/
  
http://www.qtm.com/
  
http://www.cmpsolv.com/los/links.html
  
http://www.sinarbron.com/
  
http://www.wisner.com/

著名摄影师相关网站
  
摄影大师Masters of Photography http://www.masters-of-photography.com/
  
伊莫金·坎宁安Imogen Cunningham http://thecity.sfsu.edu/pacific.pix/WEBPAGE/imogen2.html
  
http://wwwlocal.cea.berkeley.edu/~bboyd/phot/Imogen.html
  
艾瑟·布波莱Esther Bubley http://www.estherbubley.com/
  
http://alphaclp.clpgh.org/CLP/exhibit/photog6.html
  
罗伯特·梅普尔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 http://www.ocaiw.com/mapple.htm
  
http://www.irish-photography.com/mapplethorpe/
  
路易斯·海因Lewis W. Hine http://www.historyplace.com/unitedstates/childlabor/index.html
  
安德烈·克泰斯Andre Kertesz http://swallow.mit.edu/vitaly/KERTESZ.html
  
http://nimbus.ocis.temple.edu/~nphan001/photographers/apage.htm
  
多萝西娅·兰格Dorothea Lange http://lcweb.loc.gov/exhibits/wcf/wcf0013.html
  
威廉姆·亨利·杰克逊William Henry Jackson http://www.fit.edu/InfoTechSys/resources/cogsei/whjte.html
  
http://www.beebop.com/siam/index.htm
  
曼·雷Man Ray http://www.artn.com/Early/ManRayII.html
  
http://www.manray-photo.com/index_us.html
  
蒂娜·莫多蒂Luigia Modotti http://www.modotti.com/
  
http://www.chron.com/content/interactive/special/finearts/art/modotti.html
  
弗里德·斯坦尼Fred Stein http://www.fredstein.com/
  
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 http://www.adamsgallery.com/
  
http://www.book.uci.edu/AdamsHome.html
  
福克斯·塔尔博特Fox Talbot http://www.r-cube.co.uk/fox-talbot/
  
沃克·伊文思Walker Evans http://xroads.virginia.edu/~UG97/fsa/welcome.html
  
约翰·哈特菲尔德John Heartfield http://www.tc.umn.edu/~whit0580/igloo/dada/heartfield.html
  
http://www.brasscheck.com/heartfield/
  
比尔·布兰特Bill Brandt http://www.billbrandt.com/
  
戴安娜·阿巴斯Diane Arbus http://www.clark.net/pub/cosmic/darbhcpp.html
  
贝伦妮斯·阿博特Berenice Abbott http://www.nypl.org/research/chss/spe/art/photo/abbottex/abbott.html
  
赫尔穆特·牛顿Helmut Newton http://art.dada.it/newton/
  
[url=http://art.dada.it/newton/home.htmhttp://www.magnet.gr/views/newton/html/n4en.html]http://art.dada.it/newton/home.htmhttp://www.magnet.gr/views/newton/html/n4en.html[/url]
  
理查德·阿威顿Richard Avedon http://www.richardavedon.com/
  
杰里·尤斯曼Jerry Uelsman http://www.uelsmann.com/
  
安妮·莱波维兹Annie Leibovitz http://kultura.gratex.sk/krajcovicova/leib/annie_a.htm
  
霍华德·斯恰兹Howard Schatz http://www.howardschatz.com/
  
克里斯·雷尼尔Chris Rainier http://www.chrisrainier.com/textindex.html
  
简—彼得·威金Joel-Peter Witkin http://www.sirius.com/~aether/witkin/home.html
  
威廉姆·魏格曼William Wegman http://www.segura.com/Wegman.html
  
辛迪·雪曼Cindy Sherman http://www.moma.org/sherman/index.html
  
大卫·汉弥尔顿David Hamilton http://www.hamilton-archives.com/html/
  
安妮·戈德斯Anne Geddes http://www.annegeddes.com/index.htm
  
http://www.andrea-schroeder.de/AGeddese.html
  
弗兰克·霍瓦特Frank Horvat http://www.rfassoc.com/hfrank/
  
波特·斯特恩Bert Stern http://www.bertstern.com/home.html
  
拉尔夫·吉布森Ralph Gibson http://www.ralphgibson.com/main.html
  
简·索德克Jan Saudek http://www.acc.umu.se/~argali/saudek/saudek.htm
  
南·戈丁Nan Goldin http://www.blastfilms.demon.co.uk/nan.htm
  
赫伯·里茨Herb Ritts http://www.ocaiw.com/rittsh.htm
  
玛丽·艾伦·马克Mary Ellen Mark http://www.maryellenmark.comhomeindex.html
  
赫曼·列奥纳德Herman Leonard http://barbaragillman-gallery.com/
  
http://www.leonardjazz.com/
  
丹尼尔·李(李小镜)Daniel Lee http://www.daniellee.com/
  
南希·波森Nancy Burson http://www.imago.univ-paris8.fr/levoyeur/old/lv6/burson.html
  
大卫·特雷David Turnley皮特·特雷Peter Turnley http://www.corbis.com/onassignment/turnley/pt/14.asp
  
杰鲁普·西埃夫Jeanloup Sieff http://www.pk.edu.pl/~marcin/public/sieff/list.html


数码摄影相关网站
  
柯达数码图像奉献,用于非盈利 http://www.kodak.com/digitalImages/samples/imageIntro.shtml
  
数码画廊,摄影的数码处理和纯粹的数码图像 http://www.willmaster.com/gallery/
  
数码摄影和图像,比较深入介绍和评价数码相机 http://www.digitalphoto.com.nf/
  
数码短课程,提供各种数码知识 http://www.shortcourses.com/
  
数码焦点,数码摄影图像的最佳网站之一 http://www.digfocus.com/
  
CNET照相机,数码相机行情 http://www.cnet.com/Content/Gadgets/Special/DigcamTC/index.html
  
数码相机资源专栏,既新又快的数码相机新闻和产品的发布页面 http://www.dcresource.com/
  
数码摄影检阅,对数码产品做出评价 http://www.inconference.com/digicam/index.html
  
数码摄影展览,探索照相机和电脑的创意技巧 http://www.bradley.edu/exhibit95/
  
数码相机指导,更为专业的数码相机网站 http://www.plugin.com/digitalcameraguide/index.html
  
数码之眼,最新数码相机和数码产品 http://www.image-acquire.com/
  
图像资源,数码图像的网上资源 http://www.imaging-resource.com/
  
有效购买者指导——数码相机 http://www.digitalcameras.activebuyersguide.com/
  
专业摄影实验室和数码图象中心 http://www.artography.com/
  
数码图片,和数码相关的页面 http://www.digipict.com/
  
数码照片,有关数码照片的技巧和商业秘密 http://www.pixworks.com/
  
费拉里彩色,彩色实验室和数码中心 http://www.ferraricolor.com/
  
美国大师摄影,数码等服务 http://www.masterphotousa.com/
  
专业数码图像的实验室 http://www.prolabdigital.com/
  
虚拟图像技术,提供数码图像 http://www.vimagetech.com/
18#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7 07:28:34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摄影评论的思索与畅想

[于建华]

  一、谁为摄影指引航程·阵痛之后的尴尬
  相对于文学界文学评论那刀光剑影的激烈场面而言,中国摄影评论界倒显得一团和气,八面玲珑。摄影评论在无关痛痒的呓语中一次次温柔的醒来又温柔的睡去。评论家利用全国十几家摄影报刊的不同版面,频繁的登台亮相,除赚取足额的稿费及响亮的名声外,还用自以为高瞻远瞩的伟大胸襟为中国摄影界指引航程。
  然而,数以万计的影友看着那些晦涩、蹩脚和不知所云的摄影评论显得虚头八脑、无可奈何。阵痛——裂变——鸿沟。评论家和少数摄影家沉浸在自娱自乐的氛围中沾沾自喜,而无视广大影友作为中国摄影之根基的需要,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至此摄影评论开始了孤芳自赏的尴尬旅程。
  (补语:上述难免以偏盖全,危言耸听,但没有办法,俺也是给列位搞评论的老师们学的。我们已成惯性,说一个东西好,好到极限;说一个东西坏,简直一文不值。)
  二、摄影评论功不可没·略显苍白的二十世纪
  翻开近几年的几种摄影报刊,经常参加评论的不外乎顾铮(事实上顾铮并不一定是代表,只是在纸媒“出镜”率高一些而已)、林路、曾璜、王瑞、李江树、刘树勇、翟墨、孙京涛、黄一璜、胡武功、虞若飞等一二十号人马,他们或立于京城俯瞰全国,或位于上海畅谈天下,或寄居海外指点江山,或散落各地窃窃私语。他们评影人、谈影事、道影赛,从布列松到朱宪民,从伯克·怀特到黄文,从杜瓦诺到解海龙等等,都是他们挥笔当歌的话题。顾铮们为中国摄影呈现出多元化、高层次的创作水平,以及中国摄影走出国门放马海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到摄影评论面对广大影友精彩纷呈的摄影作品与锐敏高远的创作思想,显现出了几许底气不足与辞不达意。摄影评论仍停留在原始的、表述的、非理性的、甚至是强势的、吹捧的一个层面。回首中国摄影史近百年的风云变幻,无数前辈呕心沥血留下了多少传世佳品。而摄影评论仍卖菜式的随行就市再无它途。该好好褒奖的,我们没有大张旗鼓,怕遭人闲话;该认真批评的,我们则旁敲侧击,点到为止,怕引火烧身。光阴荏苒,不再反复,本应留下浓重一笔的二十世纪已灰飞烟灭,悄然走来的二十一世纪,我们不能再虚度时光,重蹈覆辙。
  (补语:翟墨先生曾撰文指出:摄影已经有150多年的发展史,可至今还没有见到一套真正有周到覆盖面、有学术深度和创见的《中国摄影学》(包括《中国摄影史》、《中国摄影概况》、和《中国摄影批评》问世)。这是中国摄影界的一个“世纪的遗憾”!
  三、贺延光找骂·我们需不需要王朔·摄影人果真不该骂吗
  《中国青年报》摄影部主任贺延光同志曾在一次座谈中说:我是觉得摄影圈这一潭水得有人往里扔石头,自己不好扔,就找圈外的人扔。我希望有人批评我,哪怕是骂我。
  贺老师找骂,其意不在骂上,而是想让摄影圈多一些评论,哪怕是尖刻一点的批评甚至是骂。
  说到骂,国内当首推作家王朔,这位老兄在小说《看上去很美》被人戏谑为《看上去不美》之后,就换了一幅面孔,各门各派,逮谁骂谁。忽悠间,竟成了无人匹敌的“天下第一骂”。王朔爱骂与摄影界的夸形成鲜明对比。但果真摄影界就无可骂之处吗?有人组织人体摄影竟让模特在大街上一丝不挂,其心意欲如何;有人大冬天往农民脸上喷水以创造“汗水”效果,则很有导演天分;有人以燃放鞭炮等手段催赶白鹭或白天鹅来拍摄鸟类飞翔的场面,还美其名曰爱护野生动物;有人专拍社会阴暗面异化被摄者的真实面目还煞有介事的标榜自己如何有同情心,如何有责任感,如何关心边缘人的生活疾苦……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近几年,摄影评论空前的好听了,好看了,评论家们个个嘴上跟抹了蜜似的,甜的很,别说“骂”人了,刻薄之语都少的出奇。更没鲁迅先生那以笔当剑的锐气。我们需要一批卓有见的以笔当剑爱憎分明的“评坛”高手,倘若誓守中庸之道,必将误己误人。
  (补语:不知谁说过一句歪话。其意是:当你想让一个人失败时,你就拼命表扬他的缺点,让他在死胡同走下去。任何一点建议、批评、骂声都可能会让他迷途知返。)
  四、一声叹息·唱赞歌·别一种傍大款·吹鼓手
  评论之于艺术,乃相辅相成,相守相克,相柔相刚。评为立场是论之前提,论为依据是评之根本。一无立场,二无根据,何为评论。再看一些评论家,饱蘸笔墨,意气风发,洋洒千言,拼凑出的只不过是一篇内行不想看,外行看不懂的方块铅字而已。众多华丽词藻堆砌拼凑之语只是为评论家换来些许银两。而给读者留下的却是一声声沉重的叹息。
  思索之一,评论成了赞颂。我们先来看一则例子。林路先生在1998年第8期《大众摄影》上曾这样谈到:“我们不妨从顾铮说起......和陈海汶陆元敏等诸多志同道和的朋友一起,以锐利的目光为上海这个大都市留下了足可传世的纪实作品,中国摄影界至今也不得不投以关注的目光。”那么顾铮、陆元敏等都拍了什么足可传世的作品呢?在我大量阅读了几位的片子以及聆听顾铮先生讲课并与陆元敏先生做短暂交谈中得知:那些光怪陆离的上海街头影像事实上都是在漫无目的间及刻意切换间拍摄的,一种是垂手而得,一种是极其主观。在我看来,陆元敏等人的作品是在强烈个人主观感受的高压下肆意截取现实都市生活某一个符合摄影者心底潜影的场景,具有极大的“潜摆拍”痕迹。若说到传世功能,笔者却不敢苟同。笔者以为:陆元敏们的作品论社会效应与功用不如解海龙的《希望工程》;论深入持久艰难程度不如赵铁林的《边缘人生》;论影像技术技法不如姜健的《场景》、《主人》……那么,作为拍摄者表述心情喃喃自语的一种摄影作品,根本上也用不着给其贴上“足可传世”的标签去招摇过世。 林少忠先生曾指出:“猛形容,猛赞颂,很可能是缺乏研究的表现。有些写评价文章的人是否有一个心理上的问题,凡是我介绍的就是最棒的,用抬高摄影家的办法来提高自己的伯乐的地位。”如实介绍作品,表达笔者喜好是正常的,但若夸大其辞,热衷鼓吹那就失去了评论的基本功用。就是你说东施天生丽质,我看人家也未必相信。
  思索之二,评论也傍“大款”。 似乎评论家只有评摄影大腕(这里用摄影家已经不行,因为摄影家太多,大腕好象还少些),才显得门当户对,半斤八两。普通影友们哪位高手犯得上给你费这个劲儿。细细品来,评名家的好处当然多多:之一在于谁评谁出名。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解海龙老师的作品让我在某个专业杂志上连搞四五个评论,那么我于建华肯定也会出回小名。之二在于咋评都不为过。你想,本身人家名气就大,你再多用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式的好词去狂评一番,也显得你有文化内涵,何乐而不为。之三是在不经意间与大腕交上了朋友,称上了哥们。这一来一往,其结果可想而知。此利害关系连我等这种影龄尚短,不谙圈中事故的小人物也已通晓,我们的评论家们更是心知肚明了。于是,紧紧抱住大腕(当然也包括国外名家)的大腿,做娇嗔媚态状的评论,继而实现强强联合,相得益彰,各取所需,皆大欢喜。真是:“不错,不错,味道好极了”。
  思索之三,评论“商机无限”。不知你有无感觉,近两年,热衷于对器材进行评论的人是越来越多,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个个热情洋溢新鲜出炉。“才评尼康好又言佳能妙”。试套机子在几家报刊上挨个赚稿费。器材评论家们乐此不彼周而复始变色龙般的评论,令许多影友拿着钱不知道到底该投身谁的门下。常言道: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评论家与器材商内里有无猫腻我们不得而知,但他们用过的器材几乎没有缺点,几尽完美。为掩人耳目,不露马脚,最后还“鸡蛋里挑骨头”般找一些缺点毛病,但用笔却惜墨如金,“体积大但透着厚重,对焦声响但容易感觉……总之,瑕不掩瑜”。这种模棱两可的器材评论搞得影友真是啼笑皆非。很容易让人想起罗曼·罗兰的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中的寡妇萨皮纳,用了整整一个上午梳理头发,要梳理得宛若没有梳理过的样子。真是用心良苦。
  (补语:挨打但有肉吃的地方,是猫的天堂)。
  五、走出怪圈·彩虹初现·直挂云帆济沧海
  摄影评论,能不能走出千篇一律,群起而“夸”之怪圈;能不能少一些虚浮,多一些平实,少一些“卖弄”,多一些真切,少一些媚俗,多一些傲骨;能不能不见谁夸谁,而多一些意见和批评;能不能多关注一下基层影会的创作现象,创作心态,而不要老跟几个所谓“名家”的屁股后面转悠;能不能不拿怪异当新潮,做井底之蛙……
  大寒而后索衣裘,不亦晚乎?好在,我们及时地醒过来了,在经历了漫长摸索跌打之后,摄影评论必将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局面。无数评论家也正在潜心研修,秣马厉兵,闻风而动。我们看到了李媚痛斥扭曲被摄者形象的报道,听到了黄文在一品国际摄影节上“什么是摄影底线”,“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的呐喊;看到了孙京涛对姜健《主人》的质疑,看到了窦海军对摄影评论木讷现状的反讥,看到了刘树勇对摄影人文化借口的敲打……万里平原预示有峥峰突起,千里江河舒缓暗藏波涛汹涌。回首过去,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缺憾与无奈,展望未来,我们面临着无限的风光与机遇。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相信,中国摄影与中国摄影评论,必将振翅齐飞,势如利箭,锐不可挡。
  (补语:第五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增设了摄影理论评论奖,这无疑是中国摄影史上具有开创意义且值得大书一笔的喜事。以此足见中国摄影界对中国摄影评论的高度重视。借《中国摄影报》评论员文章权做此文结束之语:“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的世纪,会有更多的人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向着中国摄影理论的高度进发;具有使命感、责任感的真知灼见的批评之声,定会伴随着广大的摄影者昂然前行的铿锵脚步,汇入摄影事业的无限春光!)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7 07:30:39 | 只看该作者
人体摄影的沉沦

来源:人民摄影 欧阳生

2005-12-22

从美术家刘海粟启用人体模特开中国人体艺术之先河,到佘山组织全国首次人体摄影艺术大展而扬名,从不少摄影师早年因半地下状态拍摄人体被骂作流氓、被警察传唤、被迫离异,到汤加丽与张旭龙因人体摄影创作引发的无休止的纠纷,人体摄影在国内已渐有普及之势。尤其近两年,人体摄影的迅猛发展更是以一日千里的速度进行着。人体摄影不仅成为摄影界,并且成为整个社会生活中所津津乐道的话题。

但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人体摄影的“繁荣”并不能证明我们水平多高,成就多大,恰恰从另一侧面反映了人体摄影作为“敏感地带”,在中国摄影界局面初开时的混沌与无序。甚至有种种迹象表明,人体摄影的境遇仍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这种险情不但来自于社会,更多地来自摄影界本身。
笔者之所以称“人体摄影”而不着“艺术”之名,盖因为并无意从理论高度去把握人体摄影,只想就人体摄影界近期的焦点和发展苗头,来给过热的人体摄影泼点冷水。

走上街头、走进地头就算普及了吗?

曾有媒体在报道一次人体摄影展时,用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标题《拍人体像吃馒头一样正常?》。的确,我们看到、听到的现象也足以证明人体摄影已近乎一日三餐那样,在摄影界成为一个普通创作门类。现在,没有拍过人体的摄影人恐怕会像前两年拍过人体者一样,属凤毛麟角了。
人体摄影展此起彼伏,展览馆、艺术中心、画廊甚至商场都成为人体摄影作品“侵袭”的领地;人体摄影活动比比皆是,不是到风光秀丽的景区创作,就是在城市中找个摄影棚开拍;有一些城市,人体摄影作品展览的广告打到了繁华闹市,巨幅人体作品就常在人们头顶张贴着。表面看,这些工作都是在普及人体摄影。但需要我们反思的是:人体摄影真的需要普及大众么?
人体摄影本是人像摄影中的一个特殊门类,自有其私密性与非主流性,如果像拍花拍草拍纪念照一样普及,岂不怕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更可怕的是若有借人体摄影之名而行宣淫之实的作品问世,人体摄影的脸又往哪儿搁?
中央美术学院美学教授范迪安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人体艺术的发展程度是检验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准,能看出一个国家普通大众的审美情趣和文明程度。”在我们这样一个崇尚含蓄文化的国度,人体摄影近年来却走上街头,走进地头,让一些百姓不得不“莫名惊诧”。无论是前些年长沙公园里和武汉商城中的人体摄影风波,还是后来街头的半裸彩绘秀,引起争议的主要原因是国内缺少相应的管理措施,摄影界也没能在人体摄影方面提出对应的职业道德和规范。
真正需要普及与提高的恰恰是人们对人体摄影及其他门类摄影作品的鉴赏水平和阅读能力。绝非让更多的摄影人来拍摄人体,让观众们掏上几十块钱买张参观券去看“西洋景儿”。

集体拍人体的无意识

艺术家杜尚说:艺术只是个人的事情。人体摄影要想成为高雅的艺术门类,就必须保护个体创作的独立性。集体拍摄虽然是坊间的热门话题和摄影界近期的常备项目,但这种热炒起来的“人体热”还是泡沫——很难有盲目跟风的摄影者能从中脱颖而出。
由于人体模特难寻,由于摄影行当不同,由于观念还处在“欲说还羞”的阶段,多数摄影人便不可能以平常心来对待人体摄影。况且拍人体的队伍中不仅有人像和商业摄影师,更多的则是拍风光的、拍民俗的、拍小品的、单位搞宣传的业余爱好者乃至摄影记者。为了赶人体摄影这股风,他们还得借助于集体拍摄,甚至为拍一次人体省吃俭用、摩拳擦掌做了长时间准备的大有人在。有的基层摄影组织也把找来人体模特进行一次集体创作,当成“福利”回报会员。
我们不知道集体拍人体时,每个快门快速的“咔嚓”声中能留下什么样的美妙影像。但从一些冲印出来的作品看,千“片”一律,一方面可能是受环境局限,另一方面却是参与拍摄的摄影人面对现场缺乏思考、没有想法所致。有摄影人在参加完人体创作后激动地宣称一口气拍了十来个胶卷,可平均不到半分钟对着几乎不变的场景按一次快门,能有多少时间思考和选择曝光组合?基本雷同的表现手法和了无新意的照片内容,让这些作品除了参加一下组织者举办的同名展览外,极有可能被束之高阁,聊作自我欣赏之用,难以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普通摄影人对人体摄影积极参与的热情无可厚非,但为了体验拍摄时的快感,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一味为拍摄而拍摄,就是集体无意识的表现。无论是百十号人在荒郊野外拍,还是在城里找块清静地界请公安清场拍摄,都不符合人体摄影优秀作品来源于个体创作的一般规律。倒是人体摄影现场参与活动的摄影记者们,能不时地抓到有价值的新闻画面。

人体摄影的功利心

人体摄影火爆是人们观念开放的表现,随着其成为摄影新潮,自然会有精明的摄影生意人从中发现商机。先是组织摄影人到俄罗斯等周边国家拍人体模特,再是请个模特拉上一帮人在影室中悄悄开拍,后来变成一帮人带着模特到风景名胜拍摄,再后来发展到公共场所也有人体摄影创作进行。活动组织者无一例外大都想借机收取一定费用,小发一笔。人体摄影创作团之类的广告见诸媒体者不乏其人,有的还将“国外专业模特参与,名家亲临指导”等作为主打以吸引摄影人参与。也有不少公关和广告公司提供人体摄影中介服务,人体模特经纪、人体摄影培训班等都声称请的是国内外知名人体摄影家开坛主讲,或国家级优秀人体模特坐阵,收费高是其共性。趁热打铁挣一笔摄影人的钱,算是这些人体摄影先行者精明的选择。至于影楼、照相馆开设人体写真业务,虽然不见有多少顾客光顾,但其收费之高颇令人咋舌,管理和约束机制也未完全形成。一些人体摄影展把门票价格定得奇高,其借人体摄影名义营利之心不言而喻。
有人将目前大多人体摄影概括为具有色情倾向的商业摄影。其实不仅摄影界,而且有不少商家也敏锐地觉察到人体摄影的轰动性和宣传效应,先是摄影器材城、影楼,后来发展到人流较多的商场、饭店,都有准人体摄影或表演活动登场,其中尤以人体摄影的变种——人体彩绘表演与拍摄为最。这类活动不仅让摄影人有了不花钱拍摄的机会,而且能吸引各种心理的观众前来凑热闹。商家提升了人气,模特收了出场费,摄影人满足了拍摄欲,表面看各得其所,但人们心目中“人体摄影艺术”的概念恐怕会大打折扣。
当人体摄影以一种产业的姿态出现之日,也是其艺术性逐渐丧失之时。
炒作之风害死人体
可以说,人体摄影一直伴随着炒作之风,即便是最正规的人体创作,最严肃的人体摄影展览,也不乏炒作之嫌。
最主要的炒作对象来自人体模特,从摘下墨镜的田静到后来周游全国的罗马尼亚18岁模特,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在评说。前段时间杭州有个人体摄影展号称“模特全由在校大学生担任”——难道大学生担当人体模特拍出的照片就比其它更富于文化韵味?摄影师思想和修养跟不上,什么样的模特也产生不了好作品。无独有偶,更早一段时间,西部某省放话要举办全国首届人体模特大赛,并声称进行有效防护后将在电视台播出实况,惹得一帮时评界人士对此大加讨伐。还有一件事,就是近期闹得沸沸扬扬的摄影师张旭龙与汤加丽的纠纷。本来一宗版权官司,却因为汤加丽的特殊身份公开,让其本人卷入“裸炒”风波中,结果免不了受到伤害。
炒作摄影师者也大有人在。什么“木匠矢志拍人体”、“泥瓦工的人体摄影情缘”等煽情标题前两年在媒体上时有出现。但我们看重的是人体摄影师镜头中的经典画面,而不在乎他的出身是艺术家还是农民。
还有炒作观众态度的,无非分成“反映正常”、“不能接受”、“欣赏艺术”几大类,若有一半个人言及“觉得不过瘾”,便要让娱乐记者们大发一通议论。
某地一家报纸曾在显著位置刊登大幅外国人体照片,说明曰:“这名‘开放’的女人令狂欢节高潮迭起”,结果引来读者责问。其实,近年来热衷刊登人体照片的并非仅此一家。报刊热衷人体照片,除追求卖点、吸引读者、增加发行外,也和某些记者、摄影师的并不高雅的情趣有关,甚至有记者参加一次人体摄影创作,回来后不仅整版刊登其“作品”,还要附上“记者与人体女模在一起”的工作照。如此大动干戈的炒作,又如何能让本属艺术创造的人体摄影回归其本质?
人体画册、作品的庸俗价值

笔者曾在一个摄影器材展场中看到几位大腹便便的中年人驻足于一摄影书摊前,翻着摊位显眼处的几本人体摄影画册,不时发出啧啧之声。后来他们离开摊位没多长时间,便有一位返回,将几种32开的人体画册每种买下3本。摊主以为碰见识货买主而喜形于色,但没想到那位无意中甩出一句话:“这玩艺儿送给领导,他们一定喜欢。”堂堂人体摄影作品,竟然与烟酒红包走入一路。
已过世的人体摄影师黄旭升曾带着作品到某特大城市展览,他的1000多幅作品中男女老少模特都有,但让他感到无奈的是,商家只对那些以年轻女子为模特的作品感兴趣。
一位摄影家看过一本国内首届人体摄影大展的作品集后说:“这些照片和摄影艺术无关”。虽然说法有些绝对,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不少人体摄影集的作品毫无艺术价值,甚至许多只能划入带有色情倾向的商业摄影一类。有的质量粗劣的人体画册已沦落到沿街叫卖,打折处理的地步。
在2002年都匀国际摄影博览会上,有位人体摄影师捐出十数幅作品公开拍卖,并欲将拍卖所得全部捐给当地希望工程事业。可令主办者没想到的是,其作品底价500元,一幅也未售出,不知是参买摄影界和文化界人士羞于购置此类作品,还是他的作品太流于形式而无多大价值。
人体摄影作品在社会上被恶捧与在文化界和艺术市场中受到冷落形成鲜明对比,其社会功用超出艺术性之势昭然若揭。

深层的原因

摄影家鲍昆曾著文指出:“中国的人体摄影家们津津乐道的还是不穿衣服的裸体,还不懂得如何用独特的摄影语言去重新解构这些裸露的生命的意义和生命与社会、历史,以及政治文化的关系。而且,相当多的人还缺少对人体深沉的尊重和理解,所以他们在拍摄时实际上处于一种茫然的、下意识的对异性裸体的玩赏的状态。”(《大众摄影》2002年第1期《艺术的和色情的》)一语道破中国人体摄影噱头不少、水平不高的真正原因。
有家媒体以“一无所有的身体”的标题来概括一次人体摄影展。即便是一些较好的人体作品,表现的也仅是皮肤的质感、造型、光影、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而已,和国外人体作品相比不仅形式落后,想法也显得“迂腐”。
笔者看来,一是中国摄影界没能真正领会人体摄影的正确理念,没能认识到人体摄影也是作者表达思想的一种手段,对模特身体的立体复制没有任何意义。二是摄影人急功近利,模特难寻就随便拉来敢脱者代替,摄影人只为拍摄而拍摄,欲借人体摄影出名获利者不少,盲目乐观者甚至梦想着中国的人体摄影也能迅速“超英赶美”,结果却弄成了拔苗助长。三是中国的人体摄影评论缺乏,除顾铮、林路等人写过人体摄影的评论文章和理论书籍外,多数对人体摄影的一半句评论也与其他摄影评论一样,奉承多于深思,缺乏正确的引导与干预。
成为一种生活化的展示难道会是人体摄影之幸?在色情和准色情的边缘徘徊,是不是人体摄影从艺术走向沉沦的表现?是不是我们也该说一声:挽救人体摄影是当务之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7 07:31:57 | 只看该作者
郎静山和数码时代与张大千

作者:鲍昆  本文发表于《大众摄影》五月号
 



把郎静山和数码扯在一起,显得有些牵强,起码在时间上有些南辕北辙。但我认为二者是有联系的。
 郎静山在中国摄影史上是仅有的几个传奇人物之一。他被许多人津津乐道的不是像摄影家沙飞那样有一个壮烈但却悲惨的结局,也不是如摄影家方大曾那样像流星一样光彩而短暂的战火青春,而是因其在国际沙龙摄影比赛上矫人的入选得奖业绩。
 郎静山在上世纪中前期,以集锦摄影独步天下。他的作品曾成功地打入世界众多的摄影比赛。从1932年他的“柳荫轻舟”入选日本摄影沙龙后,紧接着他的“春树奇峰”又入选英国的摄影沙龙。从此以后,他的集锦摄影就频频在世界的沙龙摄影上得手,前后共有1000多幅次作品在世界的沙龙摄影界云游风光。郎静山也因此在1980年冲上了他一生摄影事业的颠峰,获得当年美国纽约摄影学会颁赠的世界十大摄影家称号。虽然这种“十大”、“十佳”之类的称号,每年在不同的学会组织甚至商业公司操作的活动中有许多,但在那几十年来几百位的“十大”、“十佳”中,他终于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获得一个国际摄影组织的推选,仍是一件对他本人和中国摄影界都堪称殊荣的事。
 郎静山的集锦摄影给了我们许多积弱的中国人带来自豪感,但西方的主流摄影界却未必认同。因为与他同时代的世界摄影大师有得是,象曼瑞、罗钦可、勃列松、卡帕、亚当斯等有一大串,在那张光荣榜上显然没有郎静山什么事儿。问题出在哪儿?
 这件事回答起来有些复杂。显然,这和世界摄影的话语权有关。也就是说,郎静山的艺术并不在世界主流的摄影圈子的视野之内。这点他的际遇颇有点象中国国画界的张大千。对于张氏,我们华人给予了他无数令人眩目的赞誉,但在以西方绘画为主流的世界画坛上,他的地位甚至远不及与他同期,一直混在巴黎艺术圈中,水墨画水平还不及他的赵无极。赵无极早期是画油画的出身,上世纪后期也开始尝试水墨泼墨画,但其类作品拘谨、工整,过于理性,远无张氏恣肆汪洋,豪放冲天的霸气。尽管张大千不管是精心运做还是不期然与毕加索在1956年于法国尼斯见了一面,并被我们的舆论标榜为是中西方艺术大师的高峰会见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两种文化交流,但显然西方艺术界并没有把它当回事,甚至可能压根就不知道有这么一件对中国人来说是无比重要的事发生。换另一种思路来看,如果张大千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或法语,甚至是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穿着他带有文化符号性的中国长袍和蹬着软口布鞋,留着他长过及胸的美髯,频频出入西方上流社会的艺术沙龙,或自掏腰包进行一系列的包装宣传,情况显然会不同。他会有机会红遍全球,成为享誉世界人人皆知的大师。可实际上,他还是红不了,也成不了世界大师。因为他的作品还是挨不上西方先锋前卫艺术的边儿。就说我们国人天真地认为张大千与其比肩的毕加索吧。他的作品包含了西方绘画艺术形式上的变革,和西方当时普遍关注的各种问题,象战争、暴力、性、权利等。他的作品用艺术的手段呼应了西方自尼采的权利意志论和福柯的欲望、权利分析法而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对理性启蒙主义和惯有常规社会生活方式的嘲弄和蔑视。因此,毕加索的作品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时髦的,也是时尚的。张大千没这些。如果有一点沾边的,也就是他的泼墨大写意技法在视觉上有些抽象的时尚意味,但他还不会用语言的诠释和时尚找齐。比如把自己的作品标上作品No.X号,并通过宣传场合或媒介告诉公众和评论家我的作品和战争啦、性暴力呀有关,我的某件作品象征着家庭和社会的肢解破裂重新解构等等。不过这也不可能。张大千的总体语境和艺术观念,还是沉醉在中国画技法这坛老酒中。他艺术的形上思维大都是墨趣、空灵、师法自然一类,往大了说也就是禅宗佛意。这些根本就进入不了当时西方的主流语境。两位历史人物的会晤,恐怕获益更多的是毕加索。这可从毕氏晚期大量使用水墨做画和所画的《和平鸽》明显感到。至于张大师,观其其前其后的艺术实践,似乎只是将有形变无形至更无形,并无其额外的变化,自始至终未能进入现代语境的思考。
 郎静山的艺术之路和际遇与张大千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曾努力地希望被世界所接受。只是郎静山缺少张氏和西方顶尖艺术大师会晤这一节,但却比张幸运得多的拿到许多国际奖牌。他们还有不同的是,张大千手中的艺术工具是中国千年历史遗存不变的国粹--宣纸和毛笔水墨;而郎静山手中则拿的是西方工业文明缔造的精粹之物--照相机与感光材料。张大千一直在冥思苦想怎样将中国的笔墨与世界接轨,从而达到自我人生的顶峰。而郎静山则是用照相这一“奇技淫巧”,千方百计地弄出中国画的味来,来圆他未竟的绘画之梦和翘开他的国际奖牌之门。

郎静山的艺术也一直在西方主流语门外徘徊,接纳他的只有崇尚古典优美一流的沙龙摄影圈。后来所获的殊荣,也因是暗合了开放的西方后现代主义崛起的大环境和西方六、七十年代开始崇尚中国老庄哲学及孔儒之学的时尚。但无论如何,他是主流话语之外的异类。西方人对他的认可,就象人们吃够了川鲁粤大菜之后,突然觉得东北的大碴子粥就咸菜别有风味一样。如果讲起刀功火候和色香味,大碴粥还是上不了台面,可取的只是“家常”二字。
 但郎静山的摄影对国人来说,还是颇得一部分人的赏识的。这缘自中国自有的文化语境。不过今天看来,他用摄影的方式营造模仿中国古典绘画的效果,几乎从未与他所生活的时代生活发生过联系。在他苦心经营他的艺术时,正是中国人面临外国强权铁蹄践踏的危难时期。当时的中国知识艺术界喊出了“国防文学”、“救亡文学”、“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等口号,其时的摄影界也相应喊出了“国防摄影”的口号,表达了中国摄影家在历史抉择前的良知。在另一些摄影家将自己的镜头瞄向枪口下奋勇抗争的同胞之躯时,郎静山则在暗房红灯下精心拼对山高水远和小桥流水的集锦作品,琢磨揣测西方人的审美口味。他用照相机拍了许多的山影树景的素材,然后再找若干演员,装扮成仙风道骨的老人或村野樵夫或田野牧童拍成照片,再用暗房拼放的技法洗印合成。这样,一幅幅中国人眼熟耳闻的,酷似水墨山水画的照片就诞生了。它比用笔绘制的水墨画更逼真,能让国人一贯想象中的神仙真身在现,让虚无缥缈的梦想又接近真实一步。这有些象杨柳青年画制造,因为它所有意象的构成均来自历史的类似版本,是中国古代文人寄情山水的陈规老套。这对中国文化陌生的西方人有些新奇,但对有创造意识的中国艺术家来说,不过是一个会取巧的现代工艺匠人的平庸之举。
 与郎静山后期同时代的美国摄影家尤斯曼也是玩集锦摄影的高手。但尤斯曼的集锦却比郎静山复杂得多,并不象郎静山那样简单单调。尤斯曼的集锦摄影是对这个复杂的世界、社会以及自我心灵全方位的解构,而且充满了可爱的“游戏”感觉。尤斯曼将整个现实世界重新进行了编码,然后寻找和搭建自己的视象。很明显,他无法满足于客观世界的秩序,他认为自己有权利必须重新解释这种秩序,和强调这种新秩序对自己意义。这和郎静山一味地模仿、拼凑古人烂熟的意象是有天渊之别的。虽然郎静山也有模仿的权利,但这种似是而非的权利只是一种形式,没有艺术创造的意义。如果郎静山摆脱刻意,能够真正进入游戏,对古老的中国文人情怀重新解构、颠覆,玩出新义来,可能情况会不一样。尤斯曼的另一个特点是技巧的难度,其暗房的叠、套印放水平之高,之精致,已将技术升华至艺术的境界,完全可以和现今的电脑平面艺术相媲美。郎静山的制作则较为粗劣,根本不能同尤斯曼比较。
 如果郎静山生活在现在,如果他认为最终的平面效果是他惟一追求的目的,而不必考虑支撑集锦摄影美学特征的重要手段暗房技巧的话,而且他也会使用电脑和Photoshop,他的影象制作会省事轻松得多,效率和效果也会更高更好一些。他甚至不需要再费事地端着照相机去拍摄对象素材,互联网上大量的图象网站,甚至书店报摊上花花绿绿的纸煤都可以为他提供无穷无尽的素材,拿来用就是了。只需在电脑上进行抠像、拼贴、调色、去色。完成后也用不着洗印,发封 E-mail挂个图象文件附件,给纽约摄影沙龙,让他们在那边数码放就成了。如果不在展览会悬挂展出,连这麻烦都可以省去。只是不知道今天的人家是否认这个。
 悲夫,郎静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7 12:00 , Processed in 0.12013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