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作文教学极其疲软的现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8-27 20:39: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作文教学极其疲软的现状
作者:滕树科    来源:互联网   
总的来说,中学的作文教学是处在一种无序的、混乱的、模糊的状态之中。作文教学无章可循,语文教师大都在摸索和寻找适合自己教学对象的作文教学途径。但由于作文教学的复杂性与教师控制探索过程的模糊性,只能使自己根据所谓的经验训练学生,跟着感觉走,结果,缺乏较系统、较正规的写作训练。学生的总体写作水平难以提高。很多学生望文生畏,每到动笔之时难以落笔,常常是绞尽脑汁、胡拼乱凑。这样的习作,往往内容空洞乏味,结构残缺不全。不少学生中学毕业以后不能提笔成文。学生习作即使有一些佳文妙作,也多半是靠学生自身的悟性。作文教学的随意性与写作本身的客观难度,使广大的中学生在写作文的大门外久久徘徊。
统观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其教学的质量极差已经是为人们所公认了的,这种状况可以用极其疲软来概括。具体指以下五个主要方面:教学效果的疲软、教学方法的疲软、教学理念的疲软、质量评价机制的疲软和教师基本素质的非专业性。

1.教学效果的疲软
中学作文的教学效果是极其疲软的。其疲软的含义就是作文训练的教学见效甚微或者甚至是根本不见效,就是基本上对学生作文能力提高没有什么帮助。学生的总体写作水平几乎没有在作文训练教学中得到任何提高。很多学生望文生畏,每到动笔之时难以落笔,常常是绞尽脑汁、胡拼乱凑。这样的习作,往往内容空洞乏味,结构残缺不全。不少学生中学毕业以后不能提笔成文。学生习作即使有一些佳文妙作,也多半是靠学生自身的悟性。作文教学的随意性与写作本身的客观难度,使广大的中学生在写作文的大门外久久徘徊。归结起来说,就是其作文的课堂教学不能促使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相应的有效提高,教和不教一个样,教好与教坏一个样。
关于中学作文教学效果极其疲软的情况,现存的资料是很多的。
首先,国学大师叶圣陶老先生就这样说过:“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我先后结识的国文教师语文教师不在少数,这些教师都改过不计其数的作文本,他们得到的体会跟我相同,都认为改作文是一种徒劳无功的工作;有的坦率地说,有的隐约的说,直到最近,还听见十几位教师对我坦率地说。”[1]他还说:“现在学生能够看书,能够作文,都是他们自己在暗中摸索,渐渐达到的;他们没有从国文课程中得到多少帮助,他们的能看能作,当然不能算是国文教学的成绩。”[2]
1984年的高考作文试题中有这样的话:

有的同学说:“每逢作文,自己常常感到无话可说,只好东拼西凑,说一些空话套话,甚至编造一些材料。”
有的老师说:“每逢学生作文,我都辛辛苦苦地批改、讲评,但是学生往往只看分数,不注意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所以提高不快。”

这就反映了中学作文教学的效果是很差劲的,也是很疲软的。
《课堂内外 · 创新作文》杂志2007年7、8月号刊载的《中国中学生作文问题大调查及解决方案》中的调查也证实,认为写作能力的提高得益于课外阅读的占75.79%,而认为得益于写作课的却只占3.5%,学生还反映“即使学了很长时间的写作,都没有觉得自己的写作水平有了提高”。这也同样说明了中学作文教学的效果是很差劲的,也是很疲软的。
据反映,在各种形式的语文考试中,作文是绝大部分学生最恐惧的一道题。在高考中考生的作文乱七八糟、不成其文的作文就很多,甚至于不写放空白的也有不少。几乎每年高考都有近20%的考生因为作文写不好而落榜。有文载山东荣城实验中心对该市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一年级近1000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喜欢作文,不怕作文的”初中生只有6%,高中生只有10%。认为写作有困难的初中生高达94%,高中生高达90%。这些情况就比较具体地反映了中学作文教学的效果甚微甚至于是根本就不见效,其教学效果处于极其疲软的状态。
作文训练的教学见效甚微,或者甚至是根本不见效,这种极其疲软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每一次和每一个学期的作文训练教学极少甚至根本没有促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在其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极少甚至根本没有促使学生在作文方面学有所得。即使是少数作文能力特强的学生,也主要是靠他们自己摸索出来的,而非学生在课堂的作文训练教学中得到提高的结果。可以说,学生在课堂的作文训练教学中在作文方面几乎是没有学到任何东西,几乎是毫无所学,没有得到任何帮助。
第二,从初中平时的作文训练教学一直到高考中的考生作文,其质量普遍都非常之差。这些质量很差的作文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干脆不写或胡乱写几句应付差事。另一类是学生都非常认真地下功夫写了,然而写出的文章却是毛病百出,不成其文。普遍的突出问题是文本的行款极不规范,错别字、病句连篇,文理不通,没有中心,全文杂乱无章等。其中在高考出现以来,反响最为强烈的,突出问题有三个:命题作文中普遍存在的文不对题,给材料作文中的普遍存在的文体不符,和话题作文中“四不像作文”(即不像记叙文,不像说明文,不像议论文,也不像任何一种应用文)的泛滥成灾。
总之,学生的总体写作水平几乎没有在作文训练教学中得到任何提高,中学的作文教学的几乎是毫无效果可言的,其教学的效果是处于极为疲软的状况。

2.教学方法的疲软
中学作文的教学方法也是极其疲软的,就是指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常规方法。作文教学无章可循,语文教师大都在摸索和寻找适合自己教学对象的作文教学途径。但由于作文教学的复杂性与教师控制探索过程的模糊性,只能使自己根据所谓的经验训练学生,跟着感觉走,结果,缺乏较系统、较正规的写作训练。在传统的作文教学法专论中,对作文教学方法的论述相当的笼统和抽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现在的以新课程为背景的作文教学法专论中,对作文教学法的论述比以前的还要笼统抽象得多,根本不能发挥对作文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那么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们的具体教法也就更是五花八门,没有一个统一的基本模式。
这种疲软的状况具体指中学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无备课的常规模式,无教案的编写的常规模式,没有科学的课堂教学常规,对学生作文的评改也没有总结出科学有效的方法,作文训练的命题也极不科学,作文教学的考评也无章可循等,很多东西都是全凭教师们自己去跟着感觉走的,纯粹的各师各教,几乎毫无章法可言。《语文教学通讯·2007·7-8B·特辑:特级教师这样教作文》中所刊载的虽然都是特级教师介绍作文教学教法的文章,但也是“各师各教”,也没有关于中学作文教学的一般教法和课堂教学常规模式的论述。
概而言之,其教学方法的疲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作文课堂上教师根本就没有教给学生什么。历来的作文训练,一般都是用限定的文题、内容、材料或话题等来命题,再笼统地规定写成记叙文、说明文或议论文,或自选文体写一篇文章之类的等,然后就教学生写,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关于写作知识与写作技能的训练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要求。其中,不少高考作文题中都还要交待标点符号的书写规范要求,文章标题的书写方法以及如何去写作构思文章等等,这就充分说明了中学作文的平时训练教学中,基本上就没有教给学生以文章写作方面的知识技能,也就难怪他们的写作能力也基本都没有在作文训练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培养和相应的明显提高。鲁迅在谈到他在私塾学习作文的情况时这样说:

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没有传授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他决不说错在哪里,作文要怎样。一条暗胡同,任你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做古人和做好人的密诀》)[3]

这虽然说的是旧式学堂教作文的方法,但现在中学作文教学的确也还有很多类似的这样教法的。《课堂内外 · 创新作文》杂志2007年7、8月号刊载的《中国中学生作文问题大调查及解决方案》中的调查也证实,在回答他们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时,回答布置题目后就写的高达38.95%,师生互动探讨的也占25.26%,其它的占22.11%,而先学作文理论后写的仅占13.68%。这组数据就充分说明了作文课堂上教师根本就没有教给学生什么这个问题存在的普遍性。
即或有的老师讲了一些文章写作的知识技能,然而也是大而空的,根本没有实用价值,对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毫无帮助,讲了也跟没有讲有什么两样。也就难怪学生在作文方面几乎是毫无所学了。
其实,作文训练任务布置以后,就经常有学生报怨不会写,不知道写什么和怎样写,可老师们对此却几乎不作思考或不作深入的探究,也就没有着力去解决这样的问题,学生的作文也就几乎永远停留在原来的水平线上。所以说,中学作文的教学情况是教与不教一个样一点也不过分。这就说明在作文的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了“教”的职能的所占的比例之少得可怜,再加之其所教的作文理论,绝大多数又没有对学生作文有实际的帮助,所以几乎都是根本就没有教。
第二,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改,既是不会改,也就没有使评改发挥应有的作用。对学生的作文,连许多资深的语文教师都都坦然承认自己根本不会改,不知道改什么和怎样改,当然其评改也就不可能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产生实际的作用。对此,叶圣陶先生也有同样的论述:

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我先后结识的国文教师语文教师不在少数,这些教师都改过不计其数的作文本,他们得到的体会与我的相同,都认为是改作文是一种徒劳无功的工作;有的坦率地说,有的隐约地说,直到最近,还听见十几位教师对我坦率地说。[4]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评改作文的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略批略改式。就是凭空扔一个分数,或写几句千篇一律的、换汤不换药的、不痛不痒的评语,甚或只简单地批个阅字之类的。一种是详批详改式。就是对学生的作文从字词句篇到语修逻文等都全方位地进行精雕细刻式的修改。这看似认真,但同前一种方法一样,最终还是不能对学生作文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有任何作用,这就是教好与教坏一个样的重要表现之一。
第三,课堂教学没有科学的常规,比如:没有对每一次作文训练所须占用的课时数作出具体的论述,写前指导和学生的写作,以及对学生作文的讲评等,课时应该如何安排等,也都没有作具体的设计。特别是现在的新课程所提倡的教学法,几乎是完全抛弃了课堂教学的常规,那就更让人无所适从了。

3.教学理念的疲软
其实教学效果的疲软和教学方法的疲软只是中学作文教学质量极差的表面现象,而其真正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中学作文的教学理念也是极其疲软的。
教学理念的疲软主要表现为人们至今也没有真正弄清中学作文和作文教学的本质是什么。对作文和作文教学的性质,过去主要的观点是认为作文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学习活动,后来又有人提出下水作文、放胆文、快速作文、快乐作文、想象作文、情景作文、话题作文、新概念作文、创新作文、个性化作文、绿色作文等,侧重于教学方法的有模仿——创造体系、观察——思维体系、文体——综合体系、写作知识——能力体系、三级训练体系和分格教学法等。此外,还有人提出让学生搞文学创作、写学术论文、和写社会调查报告之类的也不少,最近又有人提出建立作文档案和作文考级的新思路。
这些理念固然都有一定的道理,可是论述都很肤浅和过于一般化,没有揭示中学里作为学习活动之一的作文与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普通写作及文学创作有何不同,没有揭示中学里的作文与小学作文和大学里的写作课程有何不同,更没有揭示作为平时作文训练的命题模式与语文考试中的作文命题模式之间应该是有何不同,一句话,就是没有揭示中学作文教学的本质应是教什么和怎样教。这样看来,教师本来都不知道中学的作文应该是教什么和应该是怎样教,也就难怪其教学方法的不合理和教学结果的见效甚微,甚至不见效了。
因此,我们认为,中学作文教学理念的疲软是直接导致其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的疲软的主要的根本原因。

4.质量评价机制的疲软
正因为教学理念是疲软的,也就导致中学作文的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同样也是极其疲软的。在实际的中学作文教学实践中,不只是学期作文教学质量的好坏没有一个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就是每一次作文训练的教学效果也没有一个可供操作的评价标准。教学质量的好坏全凭评价者的主观感受,或者一些不科学的标准。比如有人就单纯地把自己的学生有多少作文在各种比赛中获奖,有多少文章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等作为自己作文教学质量高低好坏的标准,这就是一种不很科学的、也不很合理的评价方法。

5.教师基本素质的非专业性
由于历史上本来就尚未建立起中学作文教学法科学而完善的学科系统的原因,中学作文教师的素质也是极其疲软的,普遍没有具备作文教师的写作修养的基本素质和作文教学法的专业素质,不能有效地胜任其作文教学工作。
这具体表现为许多语文教师都承认不会教作文,教不好作文,因而很怕教作文。甚至于还有许多语文教师自己都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这又怎么能教好作文呢?教学理论里有一句行话叫“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用在作文教学上就应该是“要想教会学生作文,自己先要是一个会写文章的人”。而实际的情况是,我们很多的中学语文教师自己都从来不写文章,其到底会不会写文章就得打个问号了,当然那就更谈不上是个文章写作的能手了。这样的教师又怎样能教好作文呢?
某杂志上所刊载的文章中提到这样一件事,有一个青年教师向一个很成功的老教师请教教好作文的方法时,那位老教师就要求拿他写的文章来看一下,这位青年教师马上惊呼:我可从来不写文章!这位老教师也就马上毫不客气地说:“那你是教不好作文的。”这就说明了教师自身的写作素质对搞好作文教学的基础作用。可以这么说,如果认定不懂作文教学规律的人就难以教好作文的话,那么就可以断定自己就不会写文章的人就一定教不好作文。
[1]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156页。

[2]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86页。

[3] 张士廉著《文章写作要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版516页。

[4]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156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8 16:10 , Processed in 0.12839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