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哪里入手寻找突破写作的策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8-27 20:42: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哪里入手寻找突破写作的策略
作者:策划:赵小雅 程少堂 蔡明 张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方法陈旧缘于对写作认识的模糊

  广大师生对写作及写作教学本质、价值与意义认识的模糊,导致写作方法与写作教学模式的陈旧落后

  写作与写作教学的困境成因众多,但我们认为主因在于:广大师生对写作及写作教学的本质、价值与意义认识模糊,导致写作方法与写作教学模式陈旧落后。

  写作与写作教学的本质

  写作是学生对人生认识的一种深化和升华,是用语言去思维、去表情达意的艺术。具体而言,写作与写作教学具有以下三大本质特征。

  交互性。写作是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活动。写作的表达是为了让读者充分了解与认识表达者的内心情感与需求,具有极强的交际意义,真正的写作不可能单纯为了表达而表达,即使是文字游戏也有一定的交互功能。然而,目前的中小学生写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没有对象的行为,它不为读者,而是专为任务而存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因此,写作教学对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写作教学的一大本质在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以假想读者为阅读对象,以适宜假想读者的要求衡量、规范自己,从而使学生更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达到交际、交流的效果。

  创造性。写作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思与二度创造,是最具个性、最高层次的一种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写作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写作教学改革的方向。

  学习性。写作是一种实践活动,但并不是说只要参与了写作实践活动就能写作。成功的写作需要一整套的知识。虽然这些知识可以在具体的写作活动中获得,但那很有可能要经历漫长的摸索过程。学生要快速掌握写作的理论和方法,就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掌握前人积累的成功知识经验。因此从本质上说,写作还是一个深入学习与不断探究的过程,是一个日积月累的渐进式学习过程。在写作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不断地阅读、模仿、借鉴、练笔等,使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写作理念,认识和掌握作文的规律,辩证地领悟写作诀窍。

  写作与写作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写作是学生交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学生写作虽然与作家的写作具有本质差别,但它并不仅仅是文字与言语的简单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具有人际交往和思想交流的价值,通过写作可以强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及学校与社会、家庭的沟通。写作教学意义就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并自如地运用写作这种人际交流的工具,使学生在写作中不仅言之有物,而且有恰当的技能、技巧的支撑。具体地说,写作教学将写作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这涉及文章的审题、立意、选材、谋篇、表达、修改等方方面面,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目的,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选择不同的语言内容和语言表达,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外化为文字,有效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思考成果与精神情绪。

  写作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平台。写作是学生个体生命整体的成长性与创造性表现,是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命价值的自我实现和本质需求。有效的写作教学应该要为学生提供自由、个性并富有创意的表达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写作中充分展现自我,真诚地表达自我,鼓励学生寻找恰当的方式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悟,敞亮心灵、倾吐心声。此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写作习惯、表达方式,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特色与写作风格。

  写作是学生素养全面提高的重要动力。写作是一门综合艺术,是诸多学科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复杂的心智技能的体现。因此,写作活动不仅有益于学生言语素养的提高,也对学生科学文化素养、政治思想素养、观察思维素养等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积极的影响。学生完成一篇作文,需要观察力、记忆力、联想力、想象力、批判力、创造力等心理与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教师在写作指导过程中,不能只注意写作知识的传授,更要注意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自身潜能与创新意识的生成,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健康的情感、高雅的情趣和生动的个性,从而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和谐和创新的发展。

  突破写作的策略

  更新写作观念,确立读者意识。在写作之前,应引导学生明确阅读对象,即对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自己以什么身份说话、对谁说话、说些什么、怎么说才能达到目的等问题都有所考虑,为真情而作,为交际而作,为实用而作。明确了写作目的和对象,才能在写作中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样的文章才往往更具可读性和感染力。

  一直以来,学生总习惯把语文教师看成是自己作文的唯一读者。实际上,教师作为一个平等的读者,在写作教学中不仅仅是评议学生的作品,还应为学生的作品建立更大的读者群,为学生提供各种发表的机会,比如在班级刊物或网站上刊登,在教室里张贴,在学生间传阅,作为范文在班内朗读,等等,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增强学生的读者意识。

  开拓视野,发展创造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变换思维角度,运用多向思维,从好与坏,对与错,亲与疏,喜与恶,乐与悲,赞扬与批评,肯定与否定,优点与缺点等多角度思考,深入挖掘题目的含义,从而使学生独辟蹊径,写出有新意、有创见性的文章。在构建大语文体系的今天,我们的作文教学完全可以挖掘其他学科教学中有利于写作的因素,发挥学科间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的优势,借助教材内容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造写作的机会。同时,注重引导学生从多渠道接触自然、接触社会、观察生活,把自己的触角更多地伸向五彩缤纷的社会大舞台,把扑面而来的新事物、新素材嵌进文章中,并赋予其新的内涵、旨趣,使文章更具新意与说服力。写作的语言思新,语言创新可以从词语、句式、修辞等方面下功夫。词语的搭配需要打破常规,大胆想象,敢于创新,把静态的事物写活,把动态的事物写得更加逼真,把平常的事写得形象动人。针对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的写作,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了解各种句式结构特点和表达效果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句式转变训练。在写作教学中还应开展修辞训练,使学生掌握运用多种修辞的技巧,从而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可视性。

  循序渐进,优化写作方法与手段。写作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心理发展阶段,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进行指导,做到因材施教,量体裁衣。教学过程应坚持面向中等,兼顾优等生与潜能生的原则,以学生的优秀作文为示范,中等作文为反思,教师的下水作文为启发来引导学生驰骋心灵、放飞思维,通过讨论法、比较法等使学生的写作更具深刻性、灵活性与严密性。

  在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过程中,模仿就好比是学生写作的桥梁。只有通过它,学生才能到达独立写作的彼岸。写作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无论是片段的仿写,还是整篇文章的仿写,都应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由读到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分阶段进行教学。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使学生从仿用关联词、修辞格到仿写片段层层递进,从模仿到创新逐渐转变。(作者简介:蔡伟,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浙江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俞丹,浙江师范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

-

2#
 楼主| 发表于 2008-8-27 20:43:16 | 只看该作者
从写作意义出发找准写作策略

  写作教学不但要指向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社会需要,还应该给学生以更具人文性和人性的终极关怀

  写作及写作教学的本质是什么?写作的意义、价值究竟何在?

  一般说来,写作行为是人类的一种自觉行为,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是人们进行交际、沟通思想、传递信息、传播知识的重要手段。它表明写作主体在写作过程中总是付出一定的精神劳动,区别于可以进行成批量、模式化的、可复制的物质生产劳动。从写作的本质可以看出,写作的指向就是自我实现的人生,写作活动必然陶冶性情、锻炼人格。

  写作活动是促进中学生人生意识觉醒,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写作来内省、来缓解自己内心的紧张,缓解自己与现实的紧张,从而记录下自己在这个漫长的内心搏斗过程中,作为一个个体在这个时代的生活供词与精神供词;通过写作去发现人生的意义,探寻真理的美,审视现实的苦难、不幸、残缺和种种威胁;通过写作来战胜自己的自私与偏袒,以良知的真诚去发现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背后的真实存在,用自己心灵的真实去弥补眼睛的局限,写出人类心灵深处最真实的声音。

  因此,写作的价值必然有其多重性的特征。认识价值、教育价值、宣传价值、审美价值、消闲价值、商品价值、文明载体价值等,这些价值常常是一个互补性的统一体。当然,面对不同的对象,写作的功能和价值总是有所倚重的,但追求诸多价值的共存与统一,力求形成综合功能优势是写作价值走向的重要趋势。因此过分地追求写作的应试功能,是对写作教学的简单化和庸俗化。

  因此,写作教学不但要指向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社会需要的“经世致用”,还应该给学生以更具人文性和人性的终极关怀,指向“诗意人生”,以便发展人的智慧、抚慰人的心灵、丰富人的情感、提升人的精神品位,从而使人摆脱生存困境,从根本上改善人的生存处境。

  当我们明白了写作之于人生的意义,寻找突破写作的策略便成为了关键。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策略一:广泛阅读,充盈内心。阅读是摄取吸收书面语言信息的活动,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倾吐表达思想情感的活动。阅读可以为写作者提供间接的生活材料,让我们领略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阅读可以为写作者提供正确的思想观点,可以与思想家对话,可以从名著中获得营养;阅读可以为写作者提供可资借鉴的写作经验、技法和写作范例;阅读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写作者的语言修养。

  策略二:善于发现,拥有素材。许多学生总是抱怨生活太单调,感慨事件的琐碎,总为寻找写作的素材而犯难,因而,每每动笔就思维短路,言语枯涩。其实,他们缺少的不是生活,而是缺少发现。生动的周围世界为发展我们的审美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流动的生活只要悉心地去感知,就有可能产生热烈的创造欲望。事实上,一个人内在的情感模式储存得越丰富,心理结构的建设越完善,对新鲜材料的发现能力也就越强。

  策略三:精于分解,捕捉亮点。写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完成这样一个高难度动作,需要做动作分解,让分解后的每个动作元素都成为亮点。属于亮点的元素很多,诸如以标题为棱镜,可以折射出睿智的光芒;抓住开头这一闪亮登场的机会,打开成功的大门;在结尾处留下余韵,珍惜最后亮相的片刻;笔中注满修辞的魔水,营造出光华灿烂的文章殿堂;精心巧构文章的框架,玩转文章的设计魔方;在每个段落的衔接上安装好转动装置,给文章添加润滑剂;丰厚积累的材料,信手拈来,可以提升文章的档次;精心设计细节,使之凝聚成形,让每个瞬间成为永恒;以精彩的文体呈现,拥有耳目一新的包装;即便是卷面,当它清爽宜人时,也永远会人见人爱的。

  策略四:不断修改,锻造精品。一篇未经修改过的文章,只能算是半成品。拟写与修改是不可分割的作文过程,其运行中存在着互动,修改主题,便于训练锁定立意的方法;取舍材料,便于锻炼匹配材料与主题的能力;斟酌词语,便于提高遣词技巧;调遣段落,便于构建文章的大局观。文章不厌百回改。拟写与修改的次数多了,文章的规律也就烂熟于心。同时,还可以“一题多做”,反复实践,从不同角度、不同立意对同一个题材、同一个文题做不同训练,提高独辟蹊径、锻造精品的能力。(郭惠宇: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3#
 楼主| 发表于 2008-8-27 20:44:21 | 只看该作者
抓住思维这一核心要素

  作文教学应该从人出发,从写作主体出发,而不是从文出发。从人出发,就要抓住思维这一要素,因为它在文章生成过程中居核心地位

  作文教学应该从文出发还是从人出发?从文出发,我们已经做了许多尝试,积累了许多经验。如何审题、如何构思、如何结构,议论文的写法、记叙文的写法、说明文的写法、材料作文的写法、小作文的写法,等等,都已经非常详备地教给学生。然而,就一般情况而言,我们的学生经过训练之后,懂得了文章的基本要素,掌握了基本的行文规范,写出了比较规范的文章,但也是千篇一律模式化的文章,缺乏生气,缺乏灵性,缺乏体现个性的创意。

  我们倾向于把写作定义为:学生通过学习,运用创造性思维活动,借助语言文字符号,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感情的活动过程。写作行为的文字结果其实就是文章。我们主张从人出发,因为生命性是中学生写作的本质特性。写作是人的存在性选择,是生命的寓所;写作显示人的生命意志和本质需求;写作是人的生存选择,是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命价值的自我实现;学生写作是一种生命需要。作为中学生也是这样,他会观察生活,他有自己的生活经历,他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他有用文章形式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感受和思考的需求,他要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意。写作教学就是要唤起学生的这种生命需求。

  从人出发我们就应该研究写作的主体,我们总说文如其人,要作文先做人,可见人是本、是根,是我们应该着重考虑的,从文章的生成过程来看,任何一篇文章的诞生都要经过“双重转化”,首先是现实生活,从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写作者)的转化,即写作者能动地、本质地、真实地将现实生活、客观事物转化为自己对客体的认识(观念和情感),这是由事物到认识的第一转化,而后是作者的观念、感情向文字表现转化。将头脑中的意识、情感转化为书面语言,这是由认识到表现的第二转化。无论是第一转化,还是第二转化,其“中心”毫无疑问是写作主体,因此写作教学就应该把“主体”置于中心地位,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从人出发,关键应该抓什么呢?我认为是思维。因为说到底写作是一种思维活动,文章是思维的果实。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认识过程,是人的认识能力向事物本质深入的一个复杂的辩证过程,是人脑反映事物一般特性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过程,是大脑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象创造的过程。

  文章是以文字符号为媒介,或叙事明理,或表情达意的有一定篇章组织的信息载体。以现代信息观点看,写作过程实际上是信息处理的流程。从客体自然信息的反应与选择,到大脑转换加工成为主体的自为信息,然后编码组合为新的人工再生信息,这整个流动过程,无不体现作者多方面的思维能力。比如在选材定题时,需要观察力和直觉力,在炼意构思时,需要推断力和想象力。每一环节的深入,都是思维的推进。刘心武曾对文学青年说:“倘若仅仅是有生活,而不对生活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形成对生活的某一方面的独到的、深刻的见解,那么,写出的作品当然也不可能有什么深度。”刘心武说的思考就是思维。而独到的深刻的见解,涉及到的就是创新思维。

  作文就应该体现自已独到的东西,是自我独特生命性的直接外现,因而创新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说的创新思维取广义的理解,即指在解决问题时,要具有主动性和独特性,创新思维虽然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的心智活动,但决不是神秘莫测、高不可攀仅属少数天才人物的“专利”。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创新思维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前面我们说到思维在人的文章生成过程中,自始自终处于极其重要的核心地位,起着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现在我们要说,创新思维在人的文章生成过程中,对文章主题的创新、内容的创新、形式的创新、语言的创新起着决定作用。如果说写作的产品——文章,就是披上语言文字外衣的思维,那么有新意文章的写作过程就是主体给创新思维选择并披上新鲜的漂亮的具有个性色彩的外衣的过程。(程红兵:为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特级教师)
4#
 楼主| 发表于 2008-8-27 20:45:52 | 只看该作者
前提是提高教师写作修养

  单从写作教学本身或者学生方面探讨写作教学策略的突破,不从教师自身的写作修养探讨,恐怕都难

  我认为,单从写作教学本身或者学生方面探讨写作教学策略的突破,不从教师自身的写作修养探讨,恐怕都难有突破。

  从教师自身看,欲善教之,须善写之

  目前研究写作教学策略的成果多从写作技巧、教学方法入手,很少从教师自身写作修养着眼。实际上,教师自身写作修养的形成与提高乃是写作教学策略突破的重要前提。然而怎样才能“善写之”?根本出路,我以为就两条,套一句熟语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是说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吸纳别人的思想精华、间接的生活经验,作为自己理性成长的宝贵财富和经验教训,以便在成长过程中丰富、补充自己。可是,目前语文教师的阅读面普遍较窄,大于等于教材,小于等于教参。教师用编制试卷、做试卷来替代读书,用系统讲解所谓的“写作知识”来掩盖不会写作的真相,而学校又习惯用“全批全改”来检查教师的工作。然而,事实上无论如何,不读书、不思考,就难以形成写作能力,就不能教会学生写作。

  “行万里路”,是说在自己的生活中不断积累亲历的直接经验,并把“读万卷书”获得的间接经验用自己的直接经验检验之,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古人为什么把读万卷书放在行万里路之前呢?我想,人类的知识并不需要每个人都从自己的亲身实践出发,都去验证一遍,而是在代代相传中不断继承并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不走前人走过的老路,走自己的新路是十分必要的。我体会这个过程是一个人感性成长的过程。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就有什么样的生活。你真实地生活,并能够用文字而不是用DV记录生活的喜、怒、哀、乐,这就可能是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这样的生活练笔是很多人学会写文章的必要步骤。

  从指导学生看,既长能耐,又立规矩

  教师自己有了“读万卷书”的工夫与功力,才会把读书的经验、感悟传给学生,才教学生“长能耐”。从读写结合的角度看,课文是读写结合的范例。语文教师深入研读课文文本,获得有关写作的感悟,并且自己又有写作的经历,就可能把自己的直接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你的间接经验指导下获得自己的独特感受,并着手实践,从而在实践中形成技能。

  我曾经指导学生研读《史记·武帝本纪》,学生从中感悟了“史家之绝唱”的“良史”人格风范和职业道德。汉武帝使司马迁失去男人根本,司马迁对他肯定深怀怨恨。但学生发现,司马迁并没有把汉武帝丑化,他大量例举其功绩,同时也客观例举其不断被方士欺骗的事实。大家从中学会了选材,还把自己的研读认识写成评论。

  课文文本的研读可以给学生提供借鉴,教师还要结合自己读书的经历引导学生去读书,本着“缺什么营养补什么营养”的原则,教会学生自己去选择所读书籍,并且记录自己的读书思考经历。书读多了,“火花”才多,将来写的时候文章“精彩增长点”也才会多。教师自己践行了“行万里路”,才会认识到感悟生活的重要性,也才会体会到记录生活感悟的重要性。

  我曾要求学生记录生活,有的叫练笔,有的叫日记,这是给学生“立规矩”。从初一时的强制每天写100字到高中时的500多字,很多人都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过文章,直到高三时有7人出版了个人作文专集。他们由当初的生活日记自然而然发展到读书笔记、文学练笔,都是用自己的笔记录自己感性成长与理性成长的轨迹。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由我立的规矩而形成自己坚持练笔的规矩。除了强化写生活日记、读书练笔这样的规矩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习惯,就是修改文章。我的主张是教师少改。既然作文的主体是学生自身,修改文章却是教师的事,主体不参与,不可思议。

  如果教师能够在修改文章方面立下这样的规矩,学生个人多改,学生之间多改,教师少改,每次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修改的标准,逐步提高标准,学生按这样的规矩修改,看看结果如何?(作者简介:张玉新,吉林省教育学院高中教研部教研员,吉林省语文特级教师,吉林省教育学院教授)

  编后

  “作文教学的记忆与反思”特刊至此结束。本次特刊从作文教学的述评到对一些曾经产生过影响的改革实验的记忆,再到对作文教学相关话题的思考,希望以此重新引起读者对作文教学的认识,给那些在迷惘中探索的老师以启迪。非常感谢特刊所有稿件的作者,在时间很短的情况下,仍然毫无怨言地贡献出自己的智慧。特别感谢深圳市教研室的程少堂老师和江苏省张家港市教研室的蔡明老师,他们为特刊的策划提供了许多专业的建议。当然,作文教学的探讨永无止境,实践的人不止我们传达的这么多,善于思考的人也不止这么多,希望特刊的刊出,能引起相关读者对作文教学的重新思考与认识。

  《中国教育报》2008年3月7日第6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8 12:55 , Processed in 0.10966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