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生命写作先须培育生命活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8-27 20:48: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江苏省苏州一中 杨斌   
  学生没有时间阅读,没有机会生活,生命状态委顿,怎么可能有理想的写作能力和素养呢?
  写作的过程是心灵表达的过程,是生命的倾诉过程,写作是从“心坎里唱出的歌”。写作的过程,还是心灵的发育过程、生命的成长过程,由稚嫩到圆熟,由单纯到丰富,不止是文笔的历练,也和思想的成熟、精神的发展同步。
  写作,是对生活的审美。作文,是表达对生活的一种认识和评价,是表达一种审美感受。在这种审美过程中,自我日趋成熟,生命不断丰富。写作,是一种对话,同自然对话,同社会对话,也同自己对话。在写作中理解生活,认识社会,发现自己。在这种对话的过程中,让写作者发现自我,升华自我。写作,是心灵的自然流露。写作就是要提倡心灵的自由表达,性情的自然流露。写作,是生命的尽情歌唱。生命状态不一样,人生体验与感受不一样,文章也就自然不同。写作,也是一种创造,像蜜蜂酿蜜一样,把作者在生活中酿就的点点滴滴向读者倾吐。
  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作家,但是,必须高度关注写作。关注写作不仅是对语文能力的关注,还是对人生命状态的关注,关注生命状态就不能不关注学生的思想发展和精神活动。不顾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命感受,而把心思花在所谓的技巧、方法、序列、体系上,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多少年来,我们见过了太多的写作理论、写作技巧和写作体系,我们在中小学作文技术层面上花的工夫不可谓不多,但是,整体情况还是不能令人满意。
  要写好作文,其前提条件是成长空间的拓展,是心灵体验的丰富。学生没有时间阅读,没有机会生活,生命状态委顿,怎么可能有理想的写作能力和素养呢?语文之痛和教育之弊经脉相联。许多教育问题在语文学科上表现得尤为鲜明和突出,因为语文和人的生命胶着在一起。
  明确了这个前提,再来讨论作文的具体指导。写作能力是一种潜能,等待着唤醒和激发。学生的内心应该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把积淀在他们心中的对生活的观察、认识和感悟表达出来。有时,学生无话可说,或者表达磕磕绊绊,那多是因为他们的心灵还在沉睡,激情还没有被唤醒。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命题作文写得结结巴巴、丢三落四的学生,在练笔、日记中却可以倾诉得委婉细腻、诚挚动人。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的作文命题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和情感?我们的作文教学是不是没有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没有激发学生潜在的情感?如果我们硬要十几岁的花季少年板起面孔大写那些空洞的或者陌生的东西,怎么能指望他们敞开心灵之门呢?应该承认,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或考试,脱离了学生的意愿和情感,硬叫学生代圣人或者成人立言的作文题目实在太多了。久而久之,学生作文已经“失语”,形成了僵化、单一的思维模式,一开口、一提笔,就是早就训练好的属于圣贤、属于社会、属于媒体而唯独不属于自己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腔调。因此,唤醒学生的作文潜能首先应从改革命题开始,让学生说自己想说、愿说、会说的话,用贴近学生情感的作文命题去唤醒他们沉睡的心灵。
  唤醒之外,还须激发。激发即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帮助学生寻找激情的喷口。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交往的圈子太窄,课外阅读太少,生活体验贫乏。因此,激发首先需要引进时代的“源头活水”,给学生增添写作素材。考察、访问、听报告、看展览都可以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教材、影视也是重要的写作资源。从阅读中寻找写作动机,也是一种激发。叶圣陶先生谓之“触发”:“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激发也可以通过充满激情、富于启迪的作文前导语,创设情境,酿造氛围,为贫乏的心灵注入感情的“酵母”。仅仅是冷冰冰的技术指导,不是激发。激发还应包括评价的激励原则,要摒弃那种用所谓单一的线形标准评价文章,而代之以评价标准的宽容和多元,鼓励多元,注重真情实感和对生活独特新鲜的见解。心灵的大门必须打开,才会有绚烂多姿、独具个性的佳作出现。
  《中国教育报》2008年2月29日第5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7 23:49 , Processed in 0.11022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