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 现 的 魔 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8-27 20:57: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邓湘子



发现是有魔力的。

苹果成熟后,会从树枝上坠落下来。这是很多人习见为常的自然现象。但是,牛顿却受这一现象的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的定律。
    千百年来,“天花”危害人类的生命,英国医生琴纳注意到一个现象:挤牛奶的女工很少有出天花的。他抓住这个现象深入研究,因此发现了接种牛痘的方法,为人类带来了福音。
这样的例子在科学发展史上不胜枚举。
这些杰出的科学家,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透过现象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从而创造了奇迹。
我们学习写作文,学会用发现的眼光去看世界,将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

1.
深呼吸:普通的事物,也能写出新意!

常有这种情况,班上同学一起开展野外活动,一起参加校运会,一起去观看展览,别的同学能写出很棒的文章,自己写出的文章却太一般化。那些场景、事件、情节,自己都经历过,写出来却干巴巴的,别人却能写的活灵活现、有情有趣、新鲜生动。真叫人弄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这种情况,确实需要找一些原因。
同样经历的一件事情,你只是参与过,看到过;而别人却从中有所发现,得到了体验,所以人家能写得好,能写出新意。
你所看到的,并不就是你所发现的!
别人比你高明的地方,就是既看到了,也有新发现。

作家贾平凹写过一篇散文《丑石》,开头是这样写的——

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呢:它黑黝黝的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呦,多时把它搬走吧。

这块石头不但模样丑,也没有什么用处。它极不规则,盖房垒墙都用不上;准备用它“洗一台石磨”,由于石质太细,不够格。真是一块又丑有没用的石头,难怪一家人都嫌它、骂它。
但是有一天,来了一个天文学家,一看到丑石,眼睛就亮了。他仔细观察了一番,叫来了车,“小心翼翼地把它运走了”。
原来,这块不讨人喜欢的丑石,竟然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作者在明白了这个事实后写道:


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发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
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

“我”从天文学家的发现里,知道了这丑石是一块不寻常的石头,所以感到了“惊奇”!
为什么“我”时常看到的门前的石头,只是觉得它“又怪又丑”?而天文学家却能看到这块石头的特殊价值?
关键就在于,“我”看到、熟悉这块石头,习见为常,毫无发现;天文学家却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你所看到的,并不是你所发现的,你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丑石》这篇文章里,“我”借助天文学家的发现,对丑石有了新的认识,获得了“惊奇”。文章最后对丑石能够多年来“默默地忍受”人们对它的怨恨表达了敬意,“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作者写出了进一步的思考和发现。
受别人的启发,进而有新的感悟和发现,这真是一种聪明的做法。“发现”就是有这种魔力,它使你对普通的事物有全新的认识,带来惊喜之情,并且启发新的发现。

同样是写动物的作文,多数同学写的是表面的东西。下面的两篇文章,却写得很不一样。
第一篇文章叫《马耳朵表述“心情”》,小作者刘扬暑假到乡下爷爷家,替爷爷放马、加草料,和两匹马成了好朋友。他写道——

……大马在劳动后感到疲劳时,耳根无力,耳朵倒向前方或两侧;它休息一阵后,耳朵又会竖起来。带它们到草地上吃草时,它们的耳朵直立着,轻轻地抖动,很兴奋的样子。拿鞭子打它们时,它们的耳朵前后不停地紧张摇动,有时鼻孔还发出一种响声,蹄子乱踢,表示心情不愉快。
经过反复观察,我发现马有许多表述心情的方式。不过,它的耳朵是最能表述它的心情的。


另一篇文章叫《
螳螂的眼睛》,一位叫岑灿华的小朋友写自己养了一只螳螂当宠物——

一天早上,我无意中发现螳螂青色的眼睛变成黑色的,还以为它没睡醒哩。
上学路上,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把我淋成了落汤鸡。我联想到螳螂的眼睛,心想,莫不是天要下雨了才变黑的?
我观察了好多天,得出了一个有趣的结论:螳螂的眼睛变黑时,天就要下雨;它的眼睛半黑半青时,就是阴天;它的眼睛是青色时,就是晴天。
从此,我有了一个活的“晴雨表”。

这两篇文章写得新鲜生动,因为小作者写出了自己在观察中的新发现。
平常,老师要求同学们要多观察。观察应该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就是要获得新发现和新体验。普普通通的事物,你用发现的眼光去观察,获得了独特的感受,发现了现象背后的秘密,写的文章就有了新意,有了“亮点”。
发现是有魔力的。它不仅能帮助你写好作文,而且对你的思维方式和观察世界的方式,带来积极的影响。

2.
点点头:写出自己的发现,文章就是不一样!

同学之间很流行过生日。有的同学过生日时,会邀请好朋友一起聚餐,搞
得气氛热烈。有的同学收到了不少礼物,生日成了接收礼物的收获季节。重视自己的生日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当然也夹进了一些流行的时尚,攀比心理的影响。总之,很多同学是看重自己的生日的。

这种情况,也在作文中得到了反映。我读过不少写自己或朋友过生日的文章,多数写的是高高兴兴的心情,热热闹闹的场面,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有三篇文章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一篇文章的题目为《妈妈,对不起》。文章内容是写自己过生日,提前一天就请妈妈采购各种美食,妈妈也高兴地忙这忙那。生日这天,作者怕妈妈一个大人在场,影响同学们狂欢的气氛,就请妈妈不要参加自己的生日宴会,妈妈默默地出去了,“我”一点也不在意。同学们带着多种多样的礼物,参加了热闹的生日聚会,送他们离去时,“我”在窗口挥手,忽然看到刚刚亮起的路灯下妈妈“孤独的身影”……作者写道:


我的心突然被针扎了一下。就像一个充满快乐的气球,被针这么一扎, 快乐的空气立即跑光了。我感到自己像个泄了气的气球。
我的心里充满了惭愧,12年前的今天,是妈妈让我来到了这个美丽的世界,那天也是她经受了最大痛苦的一天。我的生日,应该是我感谢妈妈的纪念日。这几年,爸爸经常在外出差,是妈妈承担着各种家务,辛辛苦苦地照顾我。我本来是知道妈妈辛苦的,但这个生日宴会上,却把妈妈赶到街头。我的眼睛蒙上了一层泪水,这是悔恨的泪水:妈妈,对不起!
趁着妈妈还没回家,我赶紧收拾乱糟糟的屋子。等妈妈回来,我要对妈妈说一声“对不起”。以后过生日,我再也不这样过了。


这篇文章让我印象深刻,是因为小作者写出了自己的心灵发现。妈妈“孤独的身影”让她突然感到自己过生日的方式不对,从而唤起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这种心灵的自省和发现,对一个成长着的人是非常宝贵的,将使他学会关怀、理解和感激,脱离自私和狭隘。这种心灵的发现,也是心灵的感悟和觉醒,是一种可贵的心理体验,像珍珠一样使这篇作文闪烁着光亮。
另一篇作文是一位生活在农村的石韧同学写的,题目叫《我的生日树》。他刚出生的时候,爸爸栽了一棵纪念树在屋前,那是一棵四季长青的杉树。可是,“我”越来越不喜欢这棵树了——

我上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我和陈兵在放学路上不知为什么事打了一架。他打不赢,跑回家拿了一把刀,朝我的生日树砍起来。他一边砍还一边叫:“砍死你!砍死你!”那棵树默不做声,任他砍,要不是我及时赶去,杉树真被陈兵砍倒了。
我想,这真是一棵无用的树,一棵受气的树。看着树干的伤痕,我心里就不好受,心想还不如让陈兵砍死它算了。


但是,随着“我”和杉树一年一年长大,“我”对杉树的态度却有了很大的
转变——


杉树一年比一年长高了,长得比我们家的屋檐还高。它的伤痕还在,但树干挺直。它一年四季站在那里,无论刮风下雨,无论酷热寒冷,都不屈服,不断向上成长。它是一棵坚强的树,一棵挺拔的树。

我要和我的生日树一起成长,坚强,挺拔,永远向上。

《我的生日树》这篇文章,在写生日的题材上出了新,找到了一个好的形象来表达生日的感受。从“无用的树”,到“坚强的树”,“挺拔的树”,小作者写出了独特的发现。他发现了这棵树的独特品质,用来鼓励自己。生命中有一棵属于自己的树,本来就是一种美好的事情,而自己要像树一样坚强而挺拔,更让人称羡了。
最后介绍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到野外过生日》。

过几天就是我12岁生日了。妈妈问:“米米,今年过生日,你请哪些朋友来玩,妈妈好作安排。”

我神秘地一笑,说:“谁也不请,今年我要过一个特别的生日!”


妈妈将信将疑地看着我。

我早就拿定主意了。前不久,我读了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传记,达尔文在少年时代喜欢一种“直线远足”的考察活动。“远足”就是走路到远处旅行的意思。他在地图上画一段直线,然后在野外依靠指南针,照着这条笔直的线路勇往直前,不管会遇到什么。我一时找不到指南针,但我决定进行一次“生日远足”。我早已经看过日历,生日这天正好是
星期天。

我的好朋友成宝和福仔都为我的主意叫好,感到非常新鲜,自告奋勇地陪我前往。
这天大清早,我们三个人背着早准备好的面包和水壶,在街角碰了头,一起朝城郊出发,天气真好,东边的天空扬起片片旗帜般的彩霞,为我们送行。
太阳升起来了,越来越晒人,好在有一阵阵清新的风吹来,走累了,在树阴下歇一歇,喝点水嚼点面包,又接着走。
不搭汽车,不踩自行车,我们还从来没徒步走过这么远的路。我说:“我们在创造走路的纪录。”我们的心里充满了新鲜和自豪。
田野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多么激动啊,我们靠自己的双脚走进了大自然的怀抱。抛开被太阳晒得油渍渍的柏油马路,我们在长满庄稼的田野上,又跳又叫。
我们把见到的每一种植物的叶子,都采集几片夹进笔记本里。采到了开着腥红花朵的夹竹桃、宽大叶子的葛藤叶和虎耳草,还有许许多多叫不出名字的植物。手指上沾满了植物的汁液,有浓浓的青味。
在野地里抓虫子追青蛙,有趣极了。成宝捉到了一只蚱蜢,用一茎小草栓住腿。我逮住了几只七星瓢虫,准备装在食品袋里带回去养着。福仔大喊“快来看蚂蚁搬家”……
在一条小河里,一群顽皮的小鱼在游来游去。捉了半天也没捉到一条,最后福仔抓到了一只小螃蟹。
河滩上有几只羊在吃草。赶羊的女孩好奇地打量着我们。成宝和他聊上了,把夹在笔记本里叫不出名字的草叶给她看,她都告诉了我们。她也读五年级,可是她认得那么多植物,像个植物学家。我们互相留下了地址,交上了朋友。
太阳偏西了,我们告别放羊的女孩,踏上了回家的路。不过,我们三个都走累了,只好搭上返城的公共汽车。
回到家,妈妈见我一身汗一身泥,非常吃惊。我高兴地说:“今天的生日,过得快活极了。”

这篇文章的作者,从达尔文的传记里发现了一项有趣的活动——“直线远足”,决定在生日这天尝试一番。他和两个朋友徒步走进了大自然的怀抱,得到了全新的感受和体验。他不仅把到野外过生日的经历写得生动有趣,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写出了一种全新的过生日的观念!
以上三篇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点,都写出了自己的发现和体验,文章因此而有了亮点,有了让人眼目一新之处。

3.
眨眨眼:张开心灵的眼睛,生活中处处有发现。
    我们提倡用发现的眼光看生活,把新的发现写出来。这与科学上的发现是有显著区别的。科学上的发现,是要探索出前人未曾看到的事物或规律,而在作文中发现,是强调属于你自己的体验、感悟和心得。
少年儿童时期,好奇心强,对各种新奇的事物都感兴趣,都感到惊奇。
这种惊奇的体验里,这种新鲜的感觉里,往往就是“发现”在显示
它的魔力。
张开心灵的眼睛,生活中处处都会有发现。
你会在生活中发现可敬、可亲、可笑、可恨的人,在大自然里发现美丽、雄奇的景色,在书本里发现奇妙、生动的故事和新鲜有趣的知识……你要做一个敏于行动的人,拥有勤于思考的头脑,拥有一颗好奇、敏锐的心。

有一次,我们到一所小学采访。我在教师办公室随手翻阅一堆四年级同学的日记本,其中有一本引起了我的兴趣。这个日记本里充满了这样一些片断——

l
我在黄瓜上看到了一群蚂蚁。蚂蚁吃蚜虫吗?我借来放大镜观察,发现蚂蚁吃的是蚜虫的粪便。为什么蚂蚁对那些亮晶晶的粪便感兴趣呢?我回家翻阅了《十万个为什么》,书上说蚜虫的粪便是甜的,蚂蚁爱吃甜食。
О我看到一本书上写着“陆地上的动物都会叫”。我对这个说法产生了怀疑,提了几条蚯蚓进行观察。几天过去了,蚯蚓都没有叫。第五天,下起了雨,我突然听到了奇怪的声音,原来是蚯蚓发出的。这一下,我才知道蚯蚓真的会叫。
l
我看了《身边科学小知识》这本书,其中一篇关于如何止鼻血的文章吸引了我。上个星期,胡青上课时流了鼻血,她不敢告诉老师,结果血流了好一会儿才止住,手上、衣服上,全是血。如果以后再遇到有人流鼻血,我一定告诉他用举手的方法止血。
l
我去小卖部买铅笔擦时,掉了5分钱硬币在地上,怕别人笑我小气,我没有去捡就离开了。才走不远,小卖部阿姨的女儿跑着追上了我,递上我刚才掉的钱。我笨拙的接过硬币,脸一下子发烫了。



读着这些充满情趣的日记,我觉得写这本日记的同学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她好奇心强,脑子里经常冒着小问号,有着发现问题、主动寻找答案的好习惯。她在阅读课外书时,发现了止鼻血的简易方法;在观察中,发现了蚯蚓也会叫,发现了蚂蚁爱吃蚜虫的粪便;在5分钱失而复得的细节里,发现了自己内心里不该有的小小虚荣心,所以“脸一下子发烫了”。她的日记本,是一本充满了发现的日记本。

“发现”是有魔力的,它让这本普通的日记本在一大堆本子里脱颖而出,吸引住了我。后来,我们写了一篇小报道,题目就叫《充满发现的日记本》,刊发在《小学生导刊》上。

4.
拍拍手:如果你想有新发现,请拍拍手!
发现是有魔力的!它使我们的头脑变得更加聪明,使我们的眼光变得更加敏锐!
用发现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我们会体验到惊奇与喜悦。
用发现的心态来写作文,我们的文章会多一些新意,多一些亮点。
让我们拍着手,一起来朗诵下面的歌谣——

如果你想有所发现,请拍拍手!(啪——啪!)

如果你有了一些发现,请拍拍手!(啪——啪!)

张开心灵的眼睛,全身心地去体验与发现!(啪——啪!)

感受惊奇,感受快乐,世界会变得精彩无限!(啪——啪——啪!)




靠自己去打开未来之门
邓湘子
近年来,我自封为中小学教育和少年儿童成长的观察者,对中小学生作文中屡见不鲜的“假、大、空、废”现象感慨良多,因采访写作《禾下乘凉梦——袁隆平传》受到启发,尝试将科学家的发现思维引入作文训练领域,提出了“发现作文”的理念,提倡中小学生写自己对生活的发现,对心灵的发现,对大自然的发现。
我的朋友、青年学者龚旭东先生对我的“发现作文”理念给予颇多肯定和鼓励,最近他给我发来一个电子邮件,附件里有一个将近两万字的文件《断痕》,是一位名叫杨斐然的初中女生写的一组“另类”作文。作为《三湘都市报》副刊部负责人,龚旭东从新闻媒体关注现行教育机制和青少年成长的角度,准备选发杨斐然的一部分文字,希望我对她的文章发表一点看法。
阅读杨斐然同学的文章,我感到非常惊讶——

今天下午考试。老师就这么平静地说出了这句足以影响我一生的话。老师的脸像一块冰冷的铁。冰凉且不可触摸。没人知道分数对我们来说是多么多么重要。不能突破,家长的脸立即降温。这样一来,无论做什么事都被挑刺。我就不懂!他们的眼里到底还有没有我的自由?我的自由!自自自由由由!自由!自由!回音这么大。被他们听见了,他们骂我是猪。打我。我不反抗,因为他们是父亲,母亲。爸爸,妈妈。亲切,遥远。捧着试卷,到处都是好学生满是炫耀的脸。我,麻木的脸。甩甩手,说,考试算个屁。其实我想好死啊。好想死!心里的潮水不断地翻滚着涌向岸边。我并没有现实中那么大度。我抑郁的心与微笑的脸有着明显断裂的痕迹。(《考试·脸》)

这是一个考试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对应试教育表达出来的强烈反叛意识。她在文章里准确而生动地表达了她所承受着的巨大心理压力。这是一种内在的宣泄,是她内心的声音。她不是为了获得高分而写作这些文字,她的写作动机只能表达内心的压抑,释放出心底的郁闷。
在另一篇文章里,作者说到这样的一种表达曾被老师视为“废话”,但她还是坚持写着,为的是从“寂寞”和“惆怅”中稍作“喘息”——

每当我傻傻地站在回家的路上仰望天空时,会觉得自己是那么渺小,那么茫然,那么无助。小学时,语文老师曾说我写的东西全是废话,没一点价值。其实现在也是。会发现在家里寂寞,在学校更寂寞。走在街上也会有莫名的惆怅。佳说,我给你快乐。我对她笑,笑得那么痛苦。家长和学校联合起来,他们把我与朋友们安排着相遇、相知,并产生友谊。我把友谊看得比任何一份礼物都珍贵。我们无知地走入了他们设计好的圈套,在被玩弄一番后,又把我们无情地拆散。那么突然,甚至不让我有喘息的余地。佳问:你说有几个老师真正了解你?冰说:你敢说你的父母不自私吗?韵子对我说:去他妈的臭规定,勇敢做自己!……水晶球外是一群自以为高深的大人。面对他们,要我怎么勇敢?我在学校与家两地之间徘徊不前。我知道前面就是应试的火坑可我还是一个劲把自己逼进火坑。一点也不像我。事实上,我只有两个地方去:家、学校。学校、家。无论怎么读,只有三个字,而我的感情线已伤痕累累,那条清晰的断痕,我可以抚平吗?或是让它——继续扩大。我离开学校了。像一片枯萎的叶子,却不能回归自己的树根。格格不入的是:我不属于这个时代,却生在这个时代。是我与时代的断痕。(学校·家》)

初二学生在这些私人化的文字里,对自己经历着的生活表达出巨大的怀疑。他们的心灵天地受到成人社会的限制,由于功课太多而与过去的朋友失去交往。他们的生活空间太窄,“只有两个地方可去:家,学校。” 这些文字如此锐利而真切地表达出心灵成长的隐痛,揭示出未成年人的生存状态,触及到现行教育的诸多弊端。
阅读这些文字,我对作者的才华感到惊讶,也为她“生在这个时代”感到格外沉重。因为,她写出这样的文字来,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那是生命成长季节的自由、友谊、快乐。她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时写道:“这是我们,不单是我。”她如此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所表达出的生存现状具有代表性,简直是自觉地为同龄人代言。
文字里的杨斐然敏锐、多思、偏激,无疑是一个具有良好文学天赋的女孩,她的感受力非常好,笔触和语言极具表现张力。她在一体化的教育体系下如此孤立无援,我们的教育难道不应该进行必要的反省?记得前不久,一位朋友让我和她17岁的儿子谈谈我的作文观念。这位中学生朋友听了一会,用硬扎扎的眼光看着我说:“你另搞的一套听起来好是好,但只会让我们更烦恼,最后还是要按老一套来考试。你要搞也可以,首先要让大人们都接受,那对我们还有点好处。”他的话让我深思。他是对的,他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本质,而且那么坚定直接地表达出来。
我常常在与中学生的接触中惊异地发现,我们这个充满竞争的年代里,孩子们正以成年人意想不到的速度成长起来,而教育机制已经远远跟不上他们成长的步伐。
杨斐然并没有蜗居于自己的小天地,她的文字充满生命意识和对社会的关注——

从我出生那天起,我就一直虚度人生,直到现在,连我自己都觉得活得不耐烦了。生活,存在,生存,活着,继续存在。当我站在屋顶俯视一切,我就反复问自己:活着干什么的?我看见那个小商贩的车被城管收了,跪在地上乞求他们把车还给他。我看见那群堂客们为了几角钱把小菜农团团围住,打口水仗。她们脸上挂着掩视不住的激动与兴奋,边骂边挥舞着双拳,挺直了腰板,伸长了食指,到处乱戳。我看见老师们站在讲台上指手划脚,把生硬的课本碾成白花花的盐再理所当然地撒在我的伤口上……有时候我宁愿什么都看不见。因为我看见了不能说,说了不能做,做了不能承担。我只能傻傻地坐在这儿一个人静静写啊写啊,只是为了发泄,却免不了世俗的干扰。我不想做《红舞鞋》中的主人公,但我还在不停地写,写,写。又不得不承认自己活得相当的痛苦,活在了催促下。我的存在无人问津。(《门》)

对于生命的存在和走向,这些文字里表达出令人心痛的思考和迷茫。感到高兴和欣慰的是,从她的文章里,我感受到她内心的渴望和开拓的力量——

生命中有许多尚未敞开的门。很多时候,我极力想去打开别的门,就像欲望一样,慢慢爬上那扇黑色的大门。会想偷偷打开藩多拉的魔盒。在给文章取名字的时候,我的父母就不断的打开我房间的门,进进出出。他们在检查我的文章进度。我眯着双眼,看着远处的阳光,柔和的阳光。我有一种想握紧它的冲动。可任我怎么努力,阳光还是照不进我的生命。我的父母就在我的门与房间之间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地流动着,一遍又一遍重复地打开门。我渴望谁来打开别的门,填补我心里的黑洞,哪怕只是悄然而逝的陌生人。于是我就盲目地打开别人的门,那么来回反复,没有止息,没有尽头。
穿着一条旧旧的Nice裤,背上一个斜肩跨包,带上walkman出门,稚气的脸颊,桀骜的眼神,这是我们,不单是我。……父亲开门出去了,我们不曾互道再见。忽然有了一种莫名的感伤。穿过门的时候我丢掉了许多曾经认为重要的东西。我一直坐在这里,等别人来叩门,我再开门。当别人离开了,继续独白。从头到尾我坐在这儿,就这么傻傻地,呆呆地坐在这儿。好像等着什么。我也不清楚。(《门》)

我如此深切地感到,无论是写这些文字的杨斐然同学,还是那位与我面对面交谈的男孩,他们都是在启发成年人与他们进行交流,希望有人能够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他们勇于张扬个性,勇于表达自己的思考和内心感受。比起那些只是为得到高分的“假、大、空、废”的作文来,他们更多一些孩子的率真天性,更多一份真实地表达自我的勇气,更多一份诚实与自我发现的美好情怀。我想,他们的表达并不是毫无价值,他们的声音并没有化入真空,社会总是在表达与交流中不断有所改进,这是我在无能为力的窘境里所抱有的一点期望。
我想对杨斐然同学说,那位“来打开别的门”的人只能是你自己。要多一点坚强,努力找到自己的方向,去打开那扇属于你自己的未来之门。许多人是这样做的,你也完全可以做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0 22:17 , Processed in 0.12195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