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9|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下杂谈:看王蒙与80后作家的矫情假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7 08:09: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天下杂谈:看王蒙与80后作家的矫情假打
2008年07月28日   来源:新华网
   




王蒙  图片来源:读书网
    郭松民  作者文集

    前两天,老作家王蒙和80后作家张悦然,在一直走娱乐路线的湖南卫视进行了一场“对话”。王蒙批评80后作家在“躲避历史”,对他们的作品“没有
昨天”感到很担忧,而张悦然则认为老作家的作品和历史靠得太紧,很难看到人格独立的作品(7月27日《京华时报》)。

    从旁观者的角度看,这两代作家的对话,似乎是针锋相对,然而我却感觉,他们的过招有点像京剧舞台上的“武打”——那也是刀枪对刀枪,剑戟对剑戟的,不过双方都知道这不是真打,是演给观众看的,所以虽然看上去招招致命,但实际上却都毫发无损。

    王、张之争也是这样,无非是在对一个“伪问题”进行假打而已。为什么呢?因为作品和历史的远近,是由题材决定的,脱离了具体的题材谈论什么“躲避历史”或“和历史靠得太紧”,给人以不知所云的感觉。而且,作品的价值也不能根据其和历史的远近而定,这一点,王蒙自己的创作经历就可以作为例子:1956年,他发表《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时,只有22岁,比今天的许多80后作家还年轻,但在这篇奠定了他本人在当代文学史地位的小说中,也没有什么“历史”。这篇小说在当年之所以引起了轰动,关键在于干预了现实生活,“表现了强烈的反官僚主义、主观主义的思想主题”。

    看来,和一切武林高手一样,王蒙先生也是不愿意把自己成功的独门秘笈轻易示人的,因为他没有指出,80后作家的作品——也许是绝大多数当代作家的作品——最致命的问题并不在于“躲避历史”,而在于“躲避现实”。在他们的作品中,看不到多少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干预,更谈不上批判与反思了,而只有一些个人的闲愁野恨,抑或小资式的吟风弄月,或者竟像卢新华那样,从《伤痕》一路闪转腾挪到了《紫禁女》,除了个人欲望被压抑的痛苦之外,就再也没有别的什么感觉了。

    我感到很不解:中国晚近的三十年,可以说是一个市场化、商业化和资本原始积累快速扩张的时代,西方类似这样的时代,是一个涌现伟大作家和伟大作品的时代,比如法国有巴尔扎克和他的《人间喜剧》,美国有马克·吐温和他的《镀金时代》,但在中国,除了深圳的曹征路的几篇短篇外,似乎集体交了白卷。原上海首富周正毅的故事,我觉得比《人间喜剧》中的任何一个主角都精彩,但中国的《人间喜剧》在哪里呢?

    出现这样一个局面,我认为王蒙老先生自己也是难辞其咎的。15年前,王蒙发表《躲避崇高》之后,一躲就躲得离作家的社会责任感远远的,其他作家也紧随其后,一个比一个能躲,纷纷躲开宏大叙事,躲开公共领域,或高蹈或琐屑,尽可能地写得神秘写得纯粹,完全不屑于关注思想和社会,只顾“自己和自己玩”。按当时的言说,这样就可以进入“后现代”,结果如何呢?现在看来,不仅没有进入“后现代”,反而回到了“原始社会”。诚如陈果在《榴莲飘飘》中所写的那样:“男的追,女的跑,按到地上搞一搞,——掀起了原始社会的性高潮。”

    在老一代作家中,王蒙似乎最喜欢和80后作家接触,也是对他们最为宽容的一个,就连有抄袭记录且拒不认错的郭敬明,王蒙也不介意介绍他入作协,还屈尊担任了他发起的“第一届文学之星全国新人选拔赛”的总顾问。以王蒙的资历和眼光,未必看不出80后作家们的弱点究竟在哪里,但他为什么不愿意给他们一些有分量的忠告反而只是一味地迎合呢?有人说他想通过谄媚文学新人来使自己免于寂寞,我对此并不同意,也不想做更多的猜测,只是希望80后作家们自己有一点辨别能力。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7 08:10:56 | 只看该作者
王蒙就是个作家 优秀的作家是有情感和诚意的

 刊发时间:2010-03-02  解放日报  


  王蒙来悉尼,悉尼孔子学院邀请的。院长郜元宝来电告知,我一听便高兴,说:“他来啦,太好了,你安排个时间,我想和他聚聚、聊聊。王蒙我喜欢,有意思。”   悉尼来过很多大陆作家,真没兴趣见。人家不过出来玩玩,这儿的文学圈,未必入他们眼,大不了看在玩的份上,朝大家挤挤礼貌的笑,转身,什么都忘了,

到头来,跟没见过一样。   想见王蒙,有几个原因。   1989年他来悉尼,我作为一周报主编,接待过他。那时他是部长,可我只当他是作家。或许,就因这么点特别,接待后的第二天,领事馆宴会上,中澳两国要员,满满一堂,可他台上一做完部长演说,便置达官贵人们于不顾,下台和我聊起天来。聊什么?聊文学!也就那刻起,我认定:王蒙这人,哪怕再当一辈子、二辈子部长,骨子里,他还就是个文人!   王蒙的作品其实看得不多,但每次看,都有“反应”。第一次看的是个短篇,叫《车站》。具体记不清了,反正写的是男女间的微妙感觉,极微妙,极美:一点朦胧、一点隐晦、一点缠绵、一点缱绻柔情,只是“一点”,这一点感觉,却能“罩”人,能入骨,能与人纠缠、让人迷恋。   他的作品,主要读的是《活动变人形》。我还为此书写了篇评论。   看一个作家,主要是看他的文学性。这无可疑问。   我曾在两篇长评中分别提到王蒙、提到他的《活动变人形》。   然而,想见王蒙的最重要理由还不是这些。我认定:王蒙是个性情中人,是个喜欢“胡说八道”的人。这点,太对我胃口。骨子里,我喜欢玩笑、喜欢“胡说八道”,至少,这些特点是我性格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王蒙相见的前一天,元宝对我说:“王蒙说话很有分寸感,我对他说话很小心。”意在婉转提醒我说话注意。王蒙是这样的?该和他这样相处?我可是曾在文中说过:“王蒙的文雅,一看就是装出来的。”我对元宝说:“那完了,我可是个喜欢胡说八道的人。”   第二天见面,彼此文雅没装多久,我就将和元宝的这段对话原封不动说出,然后追加一句:王先生是这样的?他笑了。他太太便一边接口:“他呀,最闹了,如今在家,还整天和孙子没大没小的。”于是,哈哈笑声中,气氛活跃了,轻松了,风趣、幽默、玩笑不断,我们开始“胡说八道”,或说,开始直话直说,想说就说,说想说的,什么规矩、方圆全都没了。   王蒙是个性情中人。性情中人一定也是有情感的人。那天,我说起当年的插队生活,说了没几句,意外发觉、也是明确发觉,他是听得动情的。很高兴,因我始终相信,一个没情感、没诚意的人,是永远无法成为真正优秀的作家的。(黄惟群)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1-7 08:14:22 | 只看该作者
韩寒痛批王蒙讲话:堂堂作家居然教刘翔如何虚伪2007-03-16 来源: 网易体育专稿   

  •   以叛逆和尖锐著称的80后文坛奇才韩寒在自己的博客上对老作家王蒙的讲话进行了一针见血的痛批:“我觉得,像发言这事情,有言则发,无言不要硬发,否则发得大家都无言。王蒙这发言实在是吃饱了撑的,也充分展现了中国作家的虚伪。”

讯息来源韩寒《王蒙的敏感和虚伪》,以下阐述仅代表韩寒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网易体育3月16日讯:德高望重的著名作家王蒙老先生在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第四次全体大会发言时,以其文雅而风度翩翩的措辞,洋洋洒洒的指出了我国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的一些“欠妥”的言行举止。其中,深受广大体育爱好者推崇的飞人刘翔,让人史料不及的成为了王老先生树立的一个反面典型。豪情万丈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到底是一次精神文明建设的大推动,还是只是一场外行指导内行工作的变相“炮轰体坛”行为呢?以叛逆和尖锐著称的80后文坛奇才韩寒在自己的博客上进行了一针见血的痛批。

德高望重的著名作家王蒙老先生 vs 以叛逆和尖锐著称的80后文坛奇才韩寒
韩寒从一开始就不留情面的对王蒙的提案进行了迎头痛击,他写道,“我觉得,像发言这事情,有言则发,无言不要硬发,否则发得大家都无言。王蒙这发言实在是吃饱了撑的,也充分展现了中国作家的虚伪。首先,作家出现在政协会议上,已经是一件很搞笑的事情。当然,中国特色,也就算了。但他的发言实在不敢恭维。”在韩寒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一股对该提案冷眼相看的态度。至少,在他心中,这样的一个提案,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
显然,虽然身为文人,但韩寒对于文坛中的一些事情,是深恶痛绝的。他继续写道,“我真想问问王蒙知道不知道格恩霍姆是谁,如果他不知道我们可以不可以说王蒙没文化呢?凭什么作家就代表文化?作家还代表傻逼呢。运动就不是文化?这是题外话。”他的这番言论让人不由得又想起他曾经惹来满城风云的一句糙话:“文坛算个屁,谁也别装逼”。
王蒙的提案中,认为中国运动员的某些举动过于张扬,不够低调,谦虚。对此,韩寒显然很有看法:“作为运动员,中国运动员已经是非常谦虚的了,我看的体育赛事非常多,自己参加的也非常多,王蒙先生可能不知道,冠军一定是嚣张的。可能某些场合,大家会比较客气,但比赛还没开始嘴仗就可是打起来了也不在少数。我丝毫不觉得刘翔的话有什么问题,因为王蒙从政,敏感惯了,所以才觉得这是一个敏感说法。”其中,“我看的体育赛事非常多,自己参加的也非常多”这句读来还颇有几分“倚老卖老”的感觉。言外之意也许会是,王蒙先生对体育了解本来就不多,外行指导内行工作,还是有门槛的。
对于王蒙提出的颇有几分文绉绉的赛后夺冠感言,韩寒不忘加以调侃一番:“在王蒙心里,刘翔应该这么说:奥运会,也叫奥林匹克,奥林匹克的精神,是团结(停顿三秒等鼓掌),是互相促进。今天很高兴,在这个赛场上,在各国运动员的帮助下,我侥幸获得了冠军。如果再比一次,冠军可能不是我,是他,是他,是他他他。获得这个冠军,充分说明了,我国的体育强国,全民健身的方针是正确的。最后,希望大家还是能够赛出风格,赛出精神。”最后冠以相当精辟的总结性陈词:“这样说话,赛出精神是够呛,赛出精神病肯定没问题。”
针对王蒙推崇的“赛后感言”,韩寒还现身说法道:“赛车或者别的运动,都有一个很重要的心理调整,运动员肯定知道,就是在别人失误以后,自己别太高兴了,导致心态波动,自己也失误。这辈子就没听说过看见对手失误了以后难过的不能自己的。除了对手的失误会涉及到对手人生安全以外。”运动员比赛中的心态都是很好琢磨的。而且大家也都差不多那样想的,那何必非要说一些人人听起来都知道是假的违心恭维话呢?韩寒说得不错:“既然都是大实话,为什么说那么虚伪。是不是非要刘翔对着王蒙的面说:‘王老师,我跑的还不够快,哪有您快’,王蒙才高兴。”
“所以,王蒙不要以政客之心度运动员之腹,也别觉得他们粗糙。你其实就是觉得他们没文化,你觉得没文化没修养这词比较粗糙,不符合你这样身份的人使用,所以改用了粗糙。他们的手和嘴可能粗糙了点,但总比大部分伪君子的手和嘴是肮脏的好。”韩寒的话说得很不客气,把自己心里对王蒙的看法,都不遮不掩的说了出来。在他博客的最后,还特意用红字,将下面一段话重点标出:“太奇怪了,一个著名作家居然出来教世界冠军怎么虚伪和扭曲的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要不然就给你上纲上线,说你的不文明行为引起了国际社会上的恶劣影响。王蒙太敏感了。作家应有的敏感,你看看你都用到什么地方去了。”
王蒙的提案和韩寒的痛陈,你更支持谁?
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7 08:15:10 | 只看该作者
老少作家同台 王蒙不怕OUT郭敬明承认做作来源:北京晨报
2010年10月20日




  晨报讯(记者 刘婷)昨天,老一辈作家的代表王蒙与年轻作家的代表郭敬明,携第二届“文学之新”大赛优秀选手,做客北京电视台《书香北京》节目。对于有人批评自己“out”,王蒙并不在意,而对于“文字华而不实、做作”的指责,郭敬明则表示接受。

  节目录制现场,主持人英达拿出一红一黑两个本子,红本子上是读者对其作品的“好话”,黑本子上则是读者的批评,让两人二选一作答。王蒙与郭敬明选择了黑本子应对读者种种质疑。两人还互评对方的作品,从中亦可见文学样貌几十年间的变化。王蒙提到,在他们那个年代,作家的个性化容易被“共性”冲掉,但郭敬明这代人的个性空间就比他们那代人多。
  黑本子上有人提到,“像王蒙这样的老作家,已经out了。”王蒙笑称,从上世纪80年代,就有人宣布王蒙out了,宣布几十年了,要是真out了,就不用这么宣布了,就像该“嗝儿屁”就“嗝儿屁”一样。还有读者批评道,郭敬明的文字辞藻华丽,但华而不实、做作。郭敬明表示,“这个批评有道理,这是这一代年轻人刚刚开始写作时的通病,总觉得要描写得很复杂才能把事情讲清楚,现在看自己七八年前写的东西有时会觉得脸红,像砍了很多刀,结果敌人还没死。老一辈作家的文字有洗练的特点,随着个人阅历及文字熟练度的增长,那些可有可无的辞藻会删减,但不可能一下子就写得那么好,希望自己30岁、40岁时能写得更好。”面对新一代文学青年提出的希望王蒙给出些写作建议的问题,王蒙用老舍《茶馆》里的台词作答,他说,“‘年轻时有牙没花生豆,老了有花生豆没牙。’花生豆不只指消费品,还包括阅历等,希望年轻人多积累花生豆。”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1-7 08:17:54 | 只看该作者
王蒙:郭敬明抄袭与入作协无关 作家不是道德楷模
2007年09月23日  来源:新京报

    9月22日,由广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王蒙自传·大块文章》读者见面会,在北京王府井书店举行。王蒙表示,作家不是道德楷模,所以“郭敬明之前是否抄袭和他能不能加入中国作协是两回事”。 中新社发 赵光bj 摄


    2007年6月17日,新生代作家郭敬明在南宁书城签名售书,受到近3000学生热情追捧。 中新社发 骆文刚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我写作这么多年了,所以有时有点担心,怕引起读者的审美疲劳,有时候摆出‘即将淡出’的姿态,可是又感到有话要说,所以我非常重视自传三部曲的写作。”王蒙说。昨天上午,《王蒙自传》第二部《大块文章》读者见面会在王府井新华书店举行。王蒙表示,对给自己作品挑硬伤的人表示感谢,对自己的错误“表示检讨”。             潜意识对“硬伤”不重视
  王蒙表示,《大块文章》由花城出版社今年4月底在重庆书市上出版不久,自己就出国了,现在刚回来。王蒙特意提到,前不久,有人在《文汇读书周报》说《大块文章》中有一些硬伤,弄错了一些人名、职务名等等,甚至把和自己一起访问意大利的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的原名“邝健廉”,错写成“邝建联”。“我完全是凭记忆写的,可能潜意识里认为,红线女原名没多少人知道,写错了也没关系。但是,这确实对人家不太尊重。我对提出这些意见的人表示感谢,在此表示检讨。我写的时候有些赶了。写第三部的时候会把人名等在网上查对。”
  王蒙还透露,第三部目前正在写第二稿,时间段是1988年至今。该书责编称,《大块文章》会出张勘误表,再版时会全部改正。
  郭敬明是否抄袭与入作协无关
  谈到自己和陈晓明一起介绍郭敬明加入作协,王蒙称,郭敬明之前是否抄袭和他能不能加入中国作协是两回事,成为作协会员只是说你从事了这个行业的工作,事实证明你有能力胜任。简单地说,你能写书,能出书,有读者看,这就行了,这不是把他推举为道德楷模。“我看过他的书,觉得他有才气。所以,有人找到我,希望我做介绍人就同意了。”
  对于不久前作家实力榜之类的评选,王蒙表示,网民的评选意见只能供参考,还有很多人是不上网的,作家还是要凭作品说话。对于纯文学的现状,王蒙认为很正常,自己的“季节”系列长篇小说平均每本销量为三四万册。“当然,纯文学作家作品的销量不能和畅销书相比,像帕瓦罗蒂就不会跟流行歌星急。”(记者张弘)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1-7 08:22:27 | 只看该作者
被批"没有昨天" 80后作家反击王蒙没有明天
2008年7月29日
作者:汤红辉 马茜 莫李丽
  著名作家王蒙在湖南卫视《零点锋云》狂批80后作家“没有昨天”一事,在网上激起轩然大波,不少80后网友对其武断言论深表不满,群情激愤地反驳王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今日,湘籍80后作家张一一也于红网撰文《80后的昨天与王蒙的明天》称“他(王蒙)说我们80后‘没有昨天’,我寻思他自己是‘没有明天’”,再次掀起网络风波。
  王蒙被指“炒作新书”
  在《零点锋云》节目当中,著名作家王蒙指出:“我国现在的年轻作家写的生活场景,任何国家都能写出来,看不出是中国特有的。我对80后这种‘躲避历史,没有昨天’的现状很是担忧。”
  但是大多数80后网友对王蒙的这个评价不以为然。网友“不是我不明白”表示,现在的80后都还年轻,生活的阅历和沉淀都难免不够,现在就一味苛求他们写出有厚重历史感和中国特色的作品未免有些吹毛求疵拔苗助长;网友“旁观者”则言之凿凿地指出,王蒙此番炮轰80后是“别有用心”,“他8月初马上就要出版一本谈哲学的书了,我绝对相信他是在为新书炒作”。
  80后作家反击王蒙“没有明天”
  对于王蒙指责80后作家“躲避历史,没有昨天”的评价,80后作家张一一撰文认为,王蒙根本就没有认真看过80后作家的作品,对80后作家压根就不了解。他对80后作家的所谓“整体印象”,完全来自于对郭敬明和韩寒等有限两三人的一目十行蜻蜓点水。张一一表示,郭敬明和韩寒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商业炒作的结果,郭韩根本无法代表80后作家的整体实力和最高水平,“王蒙先生的‘抽样’结果本身就值得商榷。再者,即使真如王蒙先生所说我们80后‘躲避历史,没有昨天’,那他这个曾经的作协主席,是不是也缺乏责任感有‘不作为’之嫌,自身也难辞其咎呢?”
  而对于王蒙引以为自豪的“意识流”小说,张一一认为其不过是对外国作家“一种简单的模仿”,“与普鲁斯特、伍尔芙、乔伊斯、福克纳等意识流小说大师的作品相比,王蒙的《蝴蝶》只能说是‘得其形未得其神’。王蒙的作品完全不具备可读性和责任感,很难流传下去。他说80后‘没有昨天’,其实应该说他自己‘没有明天’才对!”
  张一一博文:
  80后的昨天与王蒙的明天
  “文坛泰斗”王蒙先生昨日在湖南卫视《零点锋云》大放厥词:“我对80后作品的整体印象,是‘没有昨天’,任何国家的年轻人都能写出来,缺乏中国特色。”王蒙先生表示,他对80后这种“躲避历史,没有昨天”的现状“深感忧虑”。(7月27日 《京华时报》)
  对于“泰斗”之类头衔,我总能大度地一笑置之。人家一大把年纪摆在那儿,老大不易,中华民族历来便是一“敬老尊贤”(老则老矣,虽未必贤)的礼仪之邦,张一一之流缺乏中国特色的青年,还得巧言令色地习惯忍受人家居高临下的倚老卖老。
  年届古稀的王蒙先生,运动已构成他晚年生活的主要内容。对于80后的作品,用他自己的话说,自然是“看过的非常有限”,大抵是书商为郭敬明同学密谋加入中国作协的光荣队伍时,把一两本形迹可疑来历不明的著名“畅销书”给其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了几下下,于是乎,我们的王蒙老先生一边摘下老花眼镜,一边忧国忧民地感叹:我对80后作品的整体印象,是没有昨天!
  伟大领袖毛主席告诉我们: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姑且不论王蒙先生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抽样”结果是否有效,也无须去考证一二剽窃犯的作品是否真能代表我国80后的整体实力和最高水平,有俩问题就很值得我们反思:王蒙先生曾一度贵为作协主席之尊,既然80后的作品“躲避历史,没有昨天”,他老人家为何就没有早些给解决?王蒙先生在其位时,对80后这些“八九点钟的太阳”缺乏基本的关怀和正确的引导,最终才导致这一局面的隆重诞生,鉴于是,是不是也难辞“不作为”之咎呢?从某种意义上说,王蒙先生这一“事后诸葛亮”此番对80后作品的批评和质疑,好比是自己扇给自己一记响亮的耳光。
  王蒙先生的作品,我看过的也非常有限。作为在国内首开“意识流”小说的“先驱”,王蒙先生引为骄傲的《蝴蝶》和《春之声》等作品,其实不过是对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一些“意识流”小说大师的初级模仿和简单复制而已,与杜雅尔丹《被砍倒的月桂树》、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伍尔芙《墙上的斑点》、乔伊斯《尤利西斯》等这样一些世界级的“意识流”巨著较真比较起来,王蒙先生模仿和借鉴的手法,还显得相当地稚嫩与生疏,只能说是“得其形未得其神”,既缺乏可读性,也看不到任何的责任与担当,读王蒙先生的作品,我同样也无法不充满“忧虑”。
7#
 楼主| 发表于 2010-11-7 08:26:44 | 只看该作者
王蒙:中国没有伟大作家是因为自杀的作家太少
  
作者:郭松民   不久前,著名作家王蒙在中山大学就中国当代文学问题进行演讲时,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中国作家为什么伟大的不多?”然后他自己回答道:“就是因为中国作家自杀的太少了”。那么为什么自杀率越高就越容易出伟大作家呢?王蒙给出了两条原因:一是“创新就像一条疯狗一样追着我们”;二是“精英意识会让人走向孤独”。这两点,都会让作家感到痛苦和压力。(4月7日《信息时报》)。   王蒙先生的结论,当然带有调侃的意思。但他的两点解释,倒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近年来文学被边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创新”这条“疯狗”的追逐下、在“精英意识”的优越感的支配下,当代文学早已失去了与时代对话的渴望,失去了把握社会历史的能力,也失去了道德担当的勇气,从而也失去了自己的尊严。只能靠扭动的“下半身”和叫床的呻吟来吸引或轻蔑或淫秽的一瞥。   出现这样一个局面,作家自身是难辞其咎的。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出于尽快进入“后现代”的强烈愿望,作家们就开始逐渐“躲避崇高”,退出宏大叙事,退出公共领域,或高蹈或琐屑,或主流或小康,尽可能地写得神秘写得纯粹,完全不屑于关注思想和社会,只顾“自己和自己玩”。结果如何呢?现在看来,不仅没有进入“后现代”,反而回到了“原始社会”。诚如陈果在《榴莲飘飘》中所写的那样:“男的追,女的跑,按到地上搞一搞。”   没有出现伟大作家,还有一个原因是王蒙没有提到的,那就是资本力量的介入,因为资本只愿意支持那些能够使自身增殖的作品。出版社老板对那些预期的“畅销书”,往往会不吝重金投放广告,邀请一些“评论家”开“研讨会”来为这本书说好话,读者则通常只能被这样引导着去购买他们炒作的书。而只要能够尽快收回投资并获得利润,作品本身的品质并不是老板们最关注的。这样一来,书店里就出现了一个很奇特的现象:一些“伪书”和一些苍白浅薄的东西,动辄销售数百万册,而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却落满了尘土,无人问津。   不过,尽管有资本力量的介入,但如果作品能够真正和社会的核心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话,还是会受到读者的欢迎的。去年反映国企改制的小说《那儿》引起强烈反响是又一个证明。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一个先决条件是作家必须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王蒙最后一语点题:“文学不仅仅是挑战,还是一个和解的元素,它不仅仅在于发发牢骚,不满和孤独,更能让人感觉到仁慈和爱,表达众多美好的东西!”但我觉得这样的“点题”仍然是先验的。记得雨果说过一句话:“富人凭借寒暑表来知道天气冷热,穷人却只能靠皮肤去感觉。”中国未来的伟大作家,是不能靠客厅里的寒暑表来判断冷热的,而只能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体验和感觉:体验到了美好,就歌颂美好;感觉到了丑恶,就揭露丑恶!只有这样,中国才可能产生真正伟大的作家——不知王蒙先生是否同意我的观点?
来源:燕赵都市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1-7 08:28:20 | 只看该作者
著名作家王蒙江南点睛十八个文化现象
2005-10-24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高明勇
23日上午,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在南京作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报告,题目是《变化与选择——对当前文艺现象的个人感受》。据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董健教授介绍,此次王蒙来讲学是受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江苏省作家协会联合邀请的。报告中,王蒙评点了18个文学文化现象,并结合自身体会谈了一些看法,最后他还就此分析了当代文学文化选择背后的社会转变原因。

曾经让人动心的人  谈到爱说“我是流氓我怕谁”的王朔时,王蒙说道:“我和王朔很熟,他完全是调侃的态度看待一切,我对他还是部分肯定的。”而对于另一位被批评家称作“涂着文化的口红游荡在文坛”的散文家余秋雨时,王蒙把他的散文进行了解剖:尽管余秋雨散文曾两次上了福布斯排行榜,但是这里面有两分怀旧、一分愤激、一分叹息、三分知识考证、五分向读者的倾诉。

  王小波曾被许多青年人顶礼膜拜,甚至号称“王小波门下走狗”,他的《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沉默的大多数》等作品被很多人作为枕边书来收藏。对此,王蒙的理解是“说王小波好的,基本上把他说成了亘古以来中华大地第一人,说坏的也有,我就不说了。王小波学过自然科学,他的一些评论和随笔写的还是相当不错的。”他还说,学习欧洲文化要多去比利时的公共厕所,几乎当下所有潮流都能在这里找到踪迹,什么控制核武器、人与自然、男女平等、关怀弱势群体等。

  当年以一部《废都》而颇受争议的作家贾平凹也声名鹊起,该书在意大利获了大奖,曾被国内翻译为女性奖,“其实那个奖只是一个人的名字,结果闹了好一阵子笑话。”

曾经让人狂热的事  当下,社会上选美、选秀的事情太多了。王蒙在报告中提到了火爆的超级女声和梦想中国,还有在前一阵子沸沸扬扬的木子美等现象。

  他指出,超级女声与梦想中国在方法上是一样的,需要说明的是,超级女声是通俗明星,她们比通俗歌手还要全面、还要通俗,“但是,并不意味着她们就是大家的青春偶像、精神导师、学习楷模。”通常意义上说,我们的精神空间是非常立体的一个结构,名人的学识、人格、深思有师表倾向、或者说就是一种导向,让我们仰望。可是,目前一些明星实质上就是消费符号,供大家取乐。

  “饭有饭的作用、菜有菜的功能、药有药的用途,饮料有饮料的价值,就像不能用对牛排的标准来要求可口可乐一样。”同时,他还引申开来分析,文化艺术在精神生活方面有多重角色,一方面它能净化思想,让人格升华,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消费性质,这种趣味容易对人进行一种误导。

  谈到明星赚钱现象,王蒙说,在80年代的时候,一个明星出场费达到3000元,就遭到社会批判,认为是堕落的表现,现在动辄上百万。选美大赛刚出现的时候也是遭人反感的,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一种时尚。

  同样,在谈到女性文学的时候王蒙指出,女性文学已经突破了女性的角色,基本上是对男权社会发出的愤愤不平的声音,反映的都是情爱和性爱方面的抑郁、苦闷、挣扎、挫折。但是当下还有一些越来越难以被接受的作品,如卫慧的《上海宝贝》,还有棉棉的作品。

  谈到春晚和电视小品,王蒙又提到了赵本山。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核心是搞笑,这也是一种大众的需要。“赵本山,我非常佩服的一个演员,他的《卖拐》演得很好。现在,21世纪中国男人的光辉形象大使可以说是赵本山、范伟、巩汉林、潘长江等人。应该是这样吗?”

  最后,王蒙发出了自己的疑问:

  有多少人是对人生况味的体现?

  有多少人是对底层人物的关注?

  有多少人是对虚伪丑态的入木三分的嘲弄?

  “我在对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含量进行期待。”曾任国家文化部部长的王蒙如是说道。

曾经让人追求的“流”  先锋文学曾经风靡一时,但是“很多人看不懂,莫名其妙,一头雾水,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

  至于小女子散文,或者叫报屁股文字,他说“老是在写我的狗、我的猫、我的花、我的地板什么的,只有一部分还算有一些技术水平。”

  当下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低龄写作,主题就是嘲讽学校、嘲讽教育、嘲讽考试、嘲讽班主任、嘲讽课程。“这反映出教育的两张皮,社会上甚至有5岁出诗集的,我感觉不好评,也没法评。”

  历史小说与帝王戏反映出文化分类化趋细的倾向。“17年文学中作家们共写了200多部长篇小说。现在一年就有500部到700部,平均每天就有一部半到两部长篇面世。”比如一部分作品很受欢迎:唐浩明的《曾国藩》、《张之洞》,二月河的《康熙大帝》清史系列,熊召政《张居正》,还有原中国青年报记者张建伟的《紫禁城最后的钟声》也很有特色。

  同样炒得很热的“酷评”,反映出一些人的文化产业头脑和经济头脑,这些“刺激性的产品范围很广,往往皆大欢喜。”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7 08:28:49 | 只看该作者
汉语地位与前景  目前汉语的使用不当现象很严重,比如什么“他令堂”“你家父”“我家兄”什么的问题,比比皆是,有些作品还带着这些问题荣获了不少大奖。他说以前自己参加一次会议时,一位企业家发言:“我们的科技产品已经研制,迅速投放市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不翼而飞。”“很明显应该是不胫而走,明显的成语使用错误。”还有凤凰卫视一位主持人在评论台湾大选时曾说候选人是差强人意,其实他的意思是有些候选人是不能代表民众支持的。

  最近,一家电视台一个系列栏目是《中国的火箭是怎样走出世界的》,“怎么看都有些说不过去。”以及中央电视台《汉武大帝》中汉武帝把军事防守说成是守株待兔等错误……类似的现象太多了。

  “从理论上讲,母语学好是学习外语的良好基础,外语学得好是反观母语的最好衬托。”他还列举了一些大家的小故事。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吾国吾民》、《京华烟云》等作品都是先用英语写好,最后又被翻译为汉语。辜鸿铭曾经问胡适,“你在北京大学教什么课?”胡适说是《西洋哲学史》。“那么你肯定精通拉丁文了?”胡适说不懂,辜鸿铭讽刺说不懂拉丁文还教什么《西洋哲学史》?

正在拓展的精神空间  分析文化现象选择背后的变化原因时,王蒙说,社会生活、文艺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诸多现象说明了社会在进行着巨大的变化,其原因有三:

  首先是社会生活关注重点转变。“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感觉以前那种帝反修、阶级斗争的年代已经过去,目前的社会关注已经成多元化格局。”其次是市场经济带来了一种消费性通俗文化的兴起。比如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侦探小说等娱乐休闲文学的兴起,“没有人再来从这里寻找救国救民的道理。”这些作品在市场上占优越地位,作为消费性文艺,不少人投以反感与仇恨,批评与揭露,“消灭这些是不可能的,它也违背了民主原则和大众原则。”

  再次,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兴起也不可小觑。“文学现在不存在好还是坏,而是存在一个如何影响这个世界的趋势问题。电视促使严肃文学的兴起,比如《围城》,还有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都是经过电视和电影的传播才让作品更多地走向大众。同时,这又是一把双刃剑,“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王蒙把他们称之为狗屎化功能。

  “从物质层次上说,电脑是更新换代,我们可以说奔腾二代比386强,但是精神产品就不能这样说,谁也不会说现代的诗人写的诗歌就比诗经离骚强,进化论不适合精神生活领域。”

  最后,精神空间的扩大,王蒙说他主要是指民主方面。

  王蒙所列举的18个文学文化现象:

  关键词:

  1、明星赚钱

  2、选美大赛

  3、王朔现象

  4、先锋文学

  5、小女子散文、报屁股文字

  6、副刊文学

  7、废都

  8、女性文学

  9、王小波

  10、低龄写作

  11、电视小品

  12、历史小说与帝王戏

  13、反腐小说与主旋律文学

  14、余秋雨散文

  15、酷评

  16、手机文学、网络文学

  17、超级女声与梦想中国

  18、汉语地位与前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7 02:02 , Processed in 0.13412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