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196|回复: 5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杨店学区桃花驿小学语文教研组活动在线今日开通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10-11-13 11: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2#
发表于 2010-11-13 18: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育转载


本报记者 杨连成 发布时间: 2010-07-28  来源:光明日报
  7月14日至17日,出席第三届“两岸四地”中学语文同文异教活动的教师和专家们,对新时期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现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教学目标应该是什么
  在教学初中教材中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时,语文教学专家们对来自香港、澳门、中山、珠海和江门五个课例的
点评耐人寻味。
  华南师大教授陈建伟指出,虽然五个课例的教学侧重点和手段运用各有千秋,但都不约而同地将教学目标设定在课文所体现的“人文性”上,教学中强调作者思想的哲理性有余,关注词语运用的表现力不足。教学过于关注生命意识的人文主题,却淡化了课文中大量使用复句和心理描写对表达作者价值取向和坚定信念的写作特色。广东省教研员王土荣说,即使从人文性的目标设计而言,我们的课堂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体验性阅读和对语句的简单认知上,而应该赋予课堂以思维深度和思辨色彩,更应该清晰地展现出对生命现象和生命价值在认识上的逐步递进与升华过程。
  在评点“两岸四地”六位高中语文教师所展示的《论语·侍坐篇》教学时,专家们也指出了教学中同样出现的“短板”。
  香港教育学院中文学系副教授何文胜说,对古代经典的教学,不能让思想道德的解读先于文本,甚至超出文本。他主张语文教师应该通过对文言文常识及其解析“名”与“字”关系所折射的古人文化观的认识上,去领会经典的思想与哲理内涵。江门市教研员曹殿成表示,中学语文教学毕竟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讲座,面对这样一篇孔子与四位弟子问志、述志、解志的对话体课文,依然不能脱离词语、诵读、结构、作者、赏析、评议、作业等基本教学环节。
  珠海市中语会会长容理诚则表示,我们不一定刻意要求每一堂语文课都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也不能过分夸大某一方面的作用。他强调:阅读,首先是读,是感觉、感受、感悟、感动,而不是方法指导;写作,首先是读写结合,是仿写创作而不是方法记忆;学习修辞,是为了锤炼自己的语言,使之更生动优美或深刻简约而不是方法确认。容理诚指出,相对于积累,方法永远都是雕虫小技。在教学过程中,第一位的只能是学生的感觉、积累和学以致用,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不能陷于先方法、后实践和方法指导实践的惯性思维而不能自拔。
语文课的“工具性”如何彰显
  网络时代对中学语文教育的直接冲击就是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普遍下降。陈建伟告诉记者,他在广东省连续三年的高考语文阅卷中看到,每年都有约10万多名文科考生在“根据阅读材料写一段话”这样一道简单易答的12分考题前不约而同地交了“白卷”。
  许多语文教育专家认为,在内容低俗、形式搞笑的网络影视媒体无孔不入的社会环境下,快餐式的生活状态和浮躁不安的社会心态几乎让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被娱乐化和肤浅化了。近年来广东及其全国各省均出现相当比例考生语文应用题低分或零分现象,就是网络时代学生语文能力大大降低的结果,也是忽略了中国语文教学“工具性”的一个危险信号。
  网络传播强势的冲击只是外部因素,而语文教材过于强调人文性的偏颇和语文教学理念的误区才是更重要的内在因素。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钟梁对记者说,我国从2001年开始实施中学语文新课改以来,中学语文新课程不再是以深浅程度和循序渐进的能力培养为单元组织教材,而改以相同的人文主题为语文教学单元。这样一来,任何一册中学语文课本,都打破了语文能力训练由浅入深的顺序,也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文道合一”的教学目标。不求系统性和知识连贯性的结果,只能是随文讲授的所谓“人文性”。
  如果太人文性了,语文教学必然变成大而无当的空谈;如果太工具性了,则必然使课堂变成索然无味的试题化“碎片”。澳门中国语文学会理事长胡培周认为,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是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在当前的人才市场上,不乏连一封求职信都写不好的大学生,丢失了“工具性”的语文教学确实到了必须重视的时候了。
老师的定位在哪里
  在同文异教活动中,专家们普遍认为,好的教学应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并即时消化,鲜明的教学个性必然能够激发大多数学生的语文潜能、心理情智和价值认同。
  如何让语文课彰显学生的生命个性?珠海市教研中心主任王卫国提出,语文课必须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平台,教师只是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建设者和学生学习的援助者、引导者。他倡导把学生的话语权及参与度列入中学语文教学的评价标准。
  佛山教育学院教授胡海建说,《论语·侍坐篇》就是一堂学生自主学习、先生引导有方的语文课,整堂课彰显的都是学生的志向、情感和个性,孔子的话只有两句半。而我们现在的中学语文课还往往把学生当作生硬的配角。
  台湾孔子协会理事长孔维勤认为,语文课所传达的文化、情感和理念会增强那些年轻生命的抗压性和柔韧度,会演绎出精彩而独特的生命华章。语文课教学要善于柔化孩子的心灵,教师要善于创造一种让那些浮躁厌倦的少年之心安静舒缓下来的语境,然后才能主动而快乐地去完成对一个文本、一段经典的采访、学习、感悟和思考。
  容理诚表示,只有把“讲堂”变为“学堂”,把“讲完”变成“学成”,语文教学才能“回归”到充满真情实感、富有创意而个性鲜明的阅读、思考、质疑和写作中来,而这些都离不开语文教师在读说听写能力上的为人师表。专家们指出,语文教师上课时最忌讳说的话是“你真棒!”“谢谢同学们的配合!”“孩子们,要听话哦!”等;最忌讳的事是表演式的朗读、整齐划一的掌声、装模作样的讨论和屏幕显示统一的标准答案等。只有坚持课堂上的个性化阅读、个性化写作和批判反思的教学理念,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3#
发表于 2010-11-13 18: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任小艾:教师将朝着专业化发展的轨道前行


来源:中国教师报作者:本报记者  冯永亮添加时间:2008-12-24

任小艾:教师将朝着专业化发展的轨道前行

●层出不穷的先进典型,是时代不断向前发展的标志
  
中国教师报:1978年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对以前的历史有更多了解的话,将有助于我们更加了解改革开放的意义。您能简单介绍一下当时的教育情况吗?
    任小艾:1978年是中国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二年,人们对知识的重视才刚刚开始。在我的记忆中,很长时间里,社会上一直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家有半斗粮,不当孩子王。”在各行各业中,工人的地位排行第一,知识分子的地位排行第九,前面还要加一个“臭”字。教育界的人,普遍不以从事教师职业为荣,完全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为,教师的社会地位低、待遇低,整个社会对教师的认可度不高。家长普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遇到一个好老师,但很少愿意让孩子选择教师职业。
  
中国教师报:在过去的30年里,许多的教育先进典型作为一个群体不断涌现,怎么理解这些先进的典型或者榜样做出的贡献,您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做一个评价吗?
    任小艾:30年里,个人和集体的典型很多,个人的年龄跨度有老中青,学校既有百年老校,也有新建设的学校,同时还有区域性的典型。我认为,先进典型的层出不穷,是时代不断向前发展的标志,也是特殊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改革开放,不仅给中国教育事业注入了活力,也给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对于那些经受了“十年动乱”影响的一代人,面对发展的机遇,最懂得知识的重要。从心底里激发出“自强”的动力,促使他们奋发进取成就有为人生。因此,在这些人身上,有甘愿吃苦、无私奉献的精神,有急流勇进、不畏艰险的勇气,有兢兢业业、持之以恒的作风,有敢为人先、锐意改革的魄力。正是这些优秀的品质,成就了卓而不群的人生。
●教师要研究爱的科学和爱的艺术
  
中国教师报:这些年来,您认为基本的教育原则包括哪些?
    任小艾:我认为,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其本质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的教育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不成其为教育。教师对学生“爱”的情感是永远不变的,可以变的是爱的方式和手段,是遵循教育规律的改变。爱孩子,是教师合格的底线,但教师还要研究爱的科学和爱的艺术,研究不同时代、不同年龄的学生有着哪些不同需求的爱。因为教育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的一门学科,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服务。
  
中国教师报:刚才您说的这些教育原则,您是怎么得到的?能否以您的亲身经验或经历,来谈谈这方面给您带来的变化是什么?
    任小艾:“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的教育原则,最早是受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影响。他说过,教师最大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深沉的爱,兼有父母亲昵的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的要求相结合。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深深影响着我,教师恰如其分地运用爱与严,才能让育人工作得心应手。用爱的情感去打动学生的内心,用严格的要求去指导学生的行动。爱与严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就像面和水的关系,完美的结合才能成材。否则,只是单纯地爱学生,而缺少严格的要求,就会导致教育的缺失;严厉严格地对待学生,而缺少爱的阳光滋润,也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中国教师报:那看到跟您的观念或者思维有很大差别的教育现象时,您是什么样的心情?
    任小艾:当教育观念的陈旧落后与社会的开放形成矛盾时,往往容易造成教育行为的简单粗暴。如有人把教师划分为保姆型、警察型、放任型等,一是事无巨细,事必亲躬,一切包办代替;二是用显微镜的眼睛发现学生缺点,用放大镜的眼睛强化;三是对学生放任自流,任其自由发展。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对教育改革的未来充满期待
  
中国教师报:对于中国未来的教育道路,许多有识之士都有自己的探索,能简单描述一下您的设想吗?
    任小艾:我对教育改革的未来充满期待:一、教育资源的公平体现在每一所中小学校,教师对教育的尊重表现在每一个学生身上;二、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接受必要的教育,每一个就读学生都能得到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三、教育不再是某种急功近利的短见行为,而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长远追求;四、教师自觉地成为终身学习和研究的学者,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受到羡慕;五、占中国总人口一半以上的农民,能够得到和城市人一样的优质教育。
   
中国教师报:那现在中国的教育或者未来的方向,跟您理想中的状态还有多大的差距?
    任小艾:伟大的理想需要人们一步步地努力去实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急于求成可能适得其反。纵观30年改革开放的事实已经证明,如今的中国正以神话般的发展速度前行,世界的目光开始聚焦中国。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继续不停步地努力奋斗,未来的中国一定能够稳步地向前发展,伟大的理想终将会变为真切的现实。
   
中国教师报:对于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您有什么建议?
    任小艾:教育是“超前性的投资,滞后性的效应”,30年教育的投入与发展,印证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经典说法。中国今天的飞速发展,正是这些年来对教育重视的结果。民族的振兴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教育的发展需要教师。正是无数爱岗敬业的教师,用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铸就了教育辉煌发展的现实。
    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后30年,教师将朝着专业化发展的轨道前行,“变教书匠为教育家”的理念将会逐渐深入人心,在注重研究教育发展规律的同时,教育者更加关注“教育就是服务”理念的真正落实。
4#
发表于 2010-11-13 18:4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成长的解读转载


1、词典释义
  成长  chéng zhǎng   1.长大;长成。 2.向成熟的阶段发展。

    成长的人生意义:成长就是一个又一个死亡与新生。长大会失去很多比如,天真,善良等等积极面就是死亡的,而狡诈,虚伪等等消极面就是新生。
  对[成长]的观察
  雪花从一点开始结晶,在一个平面上形成一个六角型的精美图形;种子发芽也是慢慢地成长起来,在内外条件都具备的时候开始;一粒受精卵虽然无法用肉眼看见,而一个人的生命就是从一点开始发育的,每一个瞬间的变化都是在趋向为一个事先设定的生命体系.一个计划部署周密的方案,由一个组织实施的时候,每一步都在实现着计划安排的步骤.生命的成长历程显现出一种内在的指挥系统,秩序井然而有条不紊,信息混乱则无法造就出一个成熟的生命体系.所以任何一个生命自身的成长都是在一套信息体系内完成的,而最初的信息从哪里来?纯净的能量是在何种信息指令的安排下合成一种种多姿多彩的生命呢?人首先是被观察者,然后才是世间事物的观察员,最后能够明察秋毫而预见未来.`````新来的N张老师

2、成长随想
  那些飞满我们童年天空的纸鹤,早已散落在了风中,随着岁月的流淌都化成了灰烬。
  我在那个单纯得像洁白的玉兰花瓣般的年龄,遇到了那个无缘牵动我所有喜悦与悲伤的身影,从此我的生活像碎了一地的玻璃碴,一粒一粒扎在我的心上,看不出的伤痕,无言以表的痛楚。
  我以为一切都化作了云烟,再多的记忆,在时间轰轰隆隆地辗过后都不会留下太深的印记。那些逝去的岁月在心中翻来覆去地疼痛起来,那些过去的过去的过往,我不愿也不知如何把它们简单地归类,就好像“懂事”这个词,我一直不知道该对它表示感激还是深刻地沉痛。
  我只是一直一直在长大,像所有的孩子一样,一直长到不是孩子那么大了,却还是断不了那些会议、那些牵绊,一瞬间就翻涌上来,如同海啸一般铺天盖地,无所循形。时间在我身边飞逝,哗哗啦啦的声音像流水唱着欢快的歌。
  岁月总是伴随着磕磕绊绊的那些人那些回忆,那些构建起我们以及的人或事像火车一样从我们的生命中轰轰烈烈得轧过去,留下一条条或明或暗清晰或模糊的印记。
  我看到了两条线在相交的瞬间是多么美妙,像栖上枝头的百灵鸟,像深谷中骤然绽放的幽兰。可我忘了它们在那之前和之后无尽漫长的等待与分离……
  在那么多个黄昏那么多个早晨,望着头顶那片不清澈的天空,一直一直地沉默。一恍惚,一愣神,便又是一个黄昏和清晨过去了……
  那片天空总是那般宽广寂寥,很多很多年了,依旧是如此,它还会继续下去吧,在很多年以后,很多很多年后,仍旧是如此,而那些曾说过陪我们看遍每一个日出与夕阳的人啊,他们又在哪里了呢?
  终于有一天我发现,我几乎已经可以不去记起过去那些曾经以为会刻骨铭心的日子,这就好象你翻看一本书,看到那儿,带给你或喜或悲或麻木不仁的感受。看完了,自然而然就翻过去,然后看到新的故事,又有新的情节出现,有时想想人生一生也不过就是如此,这样,不知是该欢笑还是该悲伤。
  我不停地讲啊讲啊,忽然就有种很伤感的感觉,看到了太多成长带给我无奈和伤痛。人在选择一些东西的时候必然跟着失去一些东西,无论怎样完美的选择都不会做到尽善尽美,我在成长的过程中无数次地站在岔路上,无数次地选择,也无数次地失去,有时我觉得其实没有选择才是最幸福。
  成长就像是一场幸福的灾难!幸福、灾难~我总归是喜欢这两个词的,尤其是它俩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出奇的迷人。很简单的词,却长满了那些关于成长关于爱的所有所有的纠葛……
5#
发表于 2010-11-14 09:57:23 | 显示全部楼层

/

武汉之行(学习篇A) 作者 赖英 日期 2009-4-27
       09年4月17日——4月24日,我和本校另两位老师一起组成了三人学习小组随州教科所俞主任、市教研室陈老师前往武汉学习。本次学习对我来说,是业务上的充电、视野的开阔、理论上的导航,总的来说,机会难得,学有所获。
        4月18日,天空下着大雨,我们准时走进武昌阅马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礼堂,这里将要进行的是《2009年湖北省小学语文“优化教学过程,创建高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8点20分观摩活动在湖北省小学语文优秀教师、荆州市沙市区北京路二小许晖老师的诗词教学《渔歌子》中开始。没有主持人冗长的开幕式,只有精彩的课堂、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教师机智的语言构成了一次特殊的开幕式。

徐晖老师的课堂是诗的课堂,1、了解词牌及词;

2、读会,边打拍子边歌一曲,踏歌【不是有“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诗句吗?】;

3、起立,手舞足蹈读,【这是情到深处、兴致高昂的一种表达】。教师带着学生创造性的三读,把学生带到了词的情境之中,青山、绿水、白鹭、红花、青箬笠、绿蓑衣,单看这颜色,张志和就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热闹的春天美景;在这节课上教者的知识面之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由文中的诗词,给学生延伸到“一行白鹭上青天”“吹面不寒杨柳风”“春眠不觉晓”“天高任鸟飞”“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江雪》、、、、、、这就是“优化教学过程,创建高效课堂”的典范。


接下来听了湖北省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东风教育分局61小学王馨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习作教学《巧手变变变——记一次活动》、全国小学习作教学一等奖获得者、襄樊市城区实验小学吴厚珍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习作教学《想象作文——恐龙的灭绝》,这两节习作教学课都上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为习作指导课(30分钟),第二课时为习作讲评课(20分钟),这两节课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教学不是在同一个班级进行,第二课时讲评的班级是在未上展示课前给学生上了第一课时后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进行了批改的班级。

这两位老师的习作课各有所长,王馨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习作教学《巧手变变变——记一次活动》,习作指导课上得很有特色,对学生的习作指导落到了实处,课前激趣老师给孩子们带来的是一个有趣的《手指操》:大拇指见面点点头,食指见面挥挥手,中指见面鞠个躬,无名指见面碰碰头,小拇指见面拉拉钩;这样学生很快便进入了学习状态,接着教师播放视频欣赏艺术大师的手影表演,再让学生在学、练、演的活动中,用眼睛仔细观察,用语言精彩描述,展开想象的翅膀联想画面拓展思维;吴厚珍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习作教学《想象作文——恐龙的灭绝》讲评课设计别出心裁:
一、成果分享,让学生的成功感得到满足,1、欣赏、颁奖:学生自由推荐自己的精彩片段,通过PK,角逐奖项(老师在批改的时候又红色笔做了波浪线或注重符号,在旁边写了眉批),奖项设立为最佳创意奖,最佳文题奖,最佳故事情节奖、最佳细节奖、、、、、、PK完毕,2、美文共欣赏,老师用课件展示了所有习作中最完美的一篇习作学生默读、欣赏,议一议好在哪里?谈谈你认为它是美文的理由;
二、点石成金    老师用课件展示了一篇有待修改的习作学生默读、欣赏,议一议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圈点,让它也成为美文?同时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明白两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学会为他人修改习作;三、佳作结集,通过这个版块再次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在以后的习作中乐于习作;四、延伸激励 把作文课与其他学科整合,激励学生培养探究科学的精神。

        三节展示课结束后,就由湖北省小语协会理事长段宗平老师、小语协会秘书长李作芳老师、小语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冯发柱老师组成的三人谈进行精辟的讲座——“优化习作指导过程”:

一、一堂好的作文课应该是什么样子?(段宗平老师谈)从大的方面来讲就是本真的境界、开放的时空、精神的家园,从小的方面来说就是1、学生要有深切的心灵感悟,人们不是常说情动而文生、情深而文美、情浓而意起吗?2、激发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这是老师常用的方法;3、让学生畅快地抒发自己的心情,因为冰心老人有这样一段话: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哀。4、达到写美与创作的沸点,也就是要求学生的习作要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二、如何达到这种境界?(李作芳老师谈)要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老师就得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一砖一瓦皆是史,一草一木总关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者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了解学生的生活;2、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学生的生活情境,以期达到一堂好的作文课标准;

三、习作课堂的核心思想 (冯发柱老师谈)1、学生的习作要在文章中有真事情、真感受、真体验、、、、、、比如王馨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习作教学《巧手变变变——记一次活动》,教者现场做手影,学生现场学手影、练手影、演手影就是让学生的习作内容做到了真实;2、要有思想;3、能恰当的运用语言形式,也就是“能文意乃生”;


四、关于学生习作(段宗平老师谈)1、这两节展示课实现了习作观念的转变,对学生提出了自由表达,达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教师要真是学生的独特体验,达到有创意的表达,让学生明白语言无门槛,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

五、作文习作表达的前提是“自己”(李作芳老师谈),教者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的有机的指导,比如吴厚珍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习作教学《想象作文——恐龙的灭绝》就应该在孩子们具体编故事的时候带入习作指导,而不是在开课时提出怎样把细节写具体,让学生脱离具体语言环境空谈怎样把细节写具体,同时教者可以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去穿插指导习作方法,如王馨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习作教学《巧手变变变——记一次活动》的讲评指导时,让学生认识修改符号,就是有机指导有序指导,当然教者也应该注意要缩小改错而放大波浪线,也就是不要一味的去抓学生习作的不成功之处,而应放大学生习作中的优点,让学生以后在习作时不害怕,而且教者要明白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六、怎样打开学生的习作思路(冯发柱老师谈)1、激活(激的方式:恰当切入,设置一定的生活情境)2、想(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建立常规,先想再说,不要问题一提出教者就要学生给答案)3、开(打开心湖,比如写事:好事坏事傻事开心事倒霉事、、、、、、)教者要把习作指导课商城思维指导课,打开学生的思路上课,教者要给学生铺路;

七、功夫在习作文章之外(段宗平老师谈),1、作文教学要交学生做人,具有高远的人生志趣,修得真善美练就志趣纯,万物静观皆自得,一句话“做人是习作的根本”2、多做事情,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十来岁的孩子必须做到三十二件事 (1)在草地上打滚(2)玩泥巴 (3)用面团捏小玩意儿(4)采集青蛙卵(5)用花瓣制作“香水”(6)在阳台上种花和孩子一起因家制宜地在阳台上种一些花草(7)用硬纸板做面具(8)用沙子堆城堡(9)爬树(10)在院子挖个洞穴 (11)尽情作画(12)自己搞一次野餐这是孩子亲近大自然的又一良方。(13)用颜料在脸上画鬼脸(14)用沙子“埋人”(15)做面包(16)创作一个泥雕(17)堆雪人 (18)参加一次“探险”(19)在院子里露营夏天的夜晚,尽管带孩子试试!(20)烘蛋糕(21)养小动物(22)采草莓(23)玩丢棍棒游戏(24)能认出5种鸟类(25)捉小虫子(26)骑自行车穿过泥水坑(27)做一个风筝并放上天(28)用草和小树枝搭一个“窝”(29)在公园找十种不同的叶子(30)和人小小地打一架(31)种菜(32)为父母做早饭并摆到餐桌上,这32件事有的是儿童独自做的,有的是和同伴合作完成的,这些都是儿童的世界里应有的童趣,我们教者可不能抹杀了儿童的天性;3、腹有诗书气自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教者要鼓励学生多多积累名篇名句,养成在读中学习的好习惯,提高读写结合的能力。

    午休后活动继续。

    湖北省小学语文优秀教师、黄冈市红安县朝阳小学张高喜老师执教了三年级古诗教学《乞巧》;全国小学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张农老师执教了五年级阅读教学《开国大典》,这节课在24号有一次网络教研(视频),由于时间来不及所以没参加,今天我在小语论坛上发了帖:就现场看张农老师的课,我觉得亮点很多,1、入课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不认识的生字入手,解读课题;2、整体感知,初识课文,就是利用学生已有的阅读能力,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记叙了哪几个场面,学生通过快速默读课文,交流归纳,这样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加强;3、重点研读,感受大典,这也是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张农老师对这一环节教学处理可说是水到渠成,默读5----10自然段,看看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学生反馈,听到了掌声,听到了欢呼声,看到了热闹的情景,张农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的运用课件出示三个语段引导学生读懂,读出体会,读出情感,并用反复的手法来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学生明白语言文字用反复的手法可以增强文本的表达效果。4、迁移运用学写场面,突出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学语文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会运用,张农老师在这节课上,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五星红旗飘扬在香港上空,五星红旗飘扬在奥运赛场,五星红旗飘扬在茫茫太空、、、、、、、学生借助这些图片,借助老师设计的场景拿出笔在课堂上写出了自己心中的骄傲,当然本节课的情感目标也就自然达到。张农老师的这节课给我的阅读教学引了路,优化教学过程,创建高效课堂能让学生收获丰厚。

        最后听了全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浙江省特级教师沈大安老师的专题报告:《让语文教学更有效》

        沈大安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与会者进行了精辟的论述:

他从“什么是有效教学”开始谈起,“有效”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能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教学有没有小的唯一指标。教者要经常想一想:这一节课究竟有没有“增量”?有多少“增量”?而且“有效教学”必须关注三个问题:“我们要到哪里去”(目标),“怎样到那里去”(过程和方法),“我们有没有到那里”(评价)
     然后通过四个方面的阐述来指导教者怎样使语文教学更有效。
一、目标定位
       要求:根据学生基础,体现文本特点,力求恰当、全面、明确,实现三个维度的整合。
       适度——符合课标规定的年度目标和教材特点,适合本班学生的水平,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成。宁少勿多,宁低勿高,“每天进步一点点”
        具体——用清晰明白的语言描述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可操作可检测。
        全面——目标包含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避免顾此失彼。
二、内容选择
      就教学的有效性而言,“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1、把握文本       2、关注语言       3、走向学生
三、过程展开
教学应遵循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充分展开,让学生亲历过程。
    1、自主学习           2、倡导探究      3、优化练习
四、反馈评价
   没有反馈就没有控制。要使教学向着教学目标前进,必须有几十而恰当的反馈和评价。
   1、反馈评价常见的问题:
(1)不置可否,态度暧昧    (2)一概肯定,过于矫情
(3)轻易否定,无情指责
2、有效的评价:
  (1)肯定正确,激励自信   (2)暴露错误,引发深思
  (3)揭示矛盾,引起争议   (4)鼓励求异,寻求最佳
  (5)延时评价,形成悬念
3、让学生参与评价
(1)认真倾听同学发言   (2)善于欣赏别人优点
(3)肯定正确指出问题   (4)大胆争论提出异议
这样达成最终的好课:真实、朴实、扎实、厚实
   
第二天,雨仍然淅淅沥沥下个不停,观摩活动准时进行,首先听了湖北省小学语文优秀教师、孝感市安陆实验小学肖敏老师执教的五年级阅读教学课《桥》 ,然后听了湖北省小学语文优秀教师、武昌区中华路小学张纯老师执教的三年级阅读教学课《小孩与大海》,最后听了全国小学语文优质课特等奖获得者、北京市史家小学孙莹老师执教的四年级阅读教学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并进行了互动交流和说课。   









       教研工作: 因专题研究而精彩(提纲)


——浅谈县(市、区)教研员如何有效开展教研工作


宜昌市西陵区教学研究室 冯发柱


一、什么是专题研究
所谓专题研究,指的是专门围绕着一个主题所开展的调查、学习、研讨、总结等活动。
专题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活动,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1、指向的明确性。干什么,为什么干,怎样干,十分清楚。
2、活动的集中性。所有活动都围绕主题展开。
3、认识的深刻性。专题研究过程中,迫使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由浅入深去拷问专题,这样获取的认识自然是全面的,有深度的。专题研究后所产生的认识远远深于泛泛研究后的认识。
二、为什么说教研工作因专题研究而精彩
1、专题研究十分有利于教研员专业水平的提升。
2、专题研究十分有利于区域推进教改进程。
三、怎样开展专题研究
1、慧眼识专题。
①根据发现问题确立专题。
②根据学术争鸣确立专题。
③根据教改的新精神确立专题。
2、用功做专题
①努力读书。
②善于思考。
③深入实践。
3、精心理专题。
①撰写研究报告。
②建立研究档案。




我想对你说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执教:袁选平
评析: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教研室 冯发柱 林红

师:同学们,我们曾经读过很多的好文章。作者用他那朴实的语言,述说着人间的真情,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仔细回忆一下,在你读过的文章中,哪篇文章最打动你的心?你能告诉大家吗?
(生回忆片刻)
生1:《丰碑》这篇文章中的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士,自己却冻死了,这一点最让我感动。
生2:最让我感动的是《老人与海》,那位老人连续打了八十三天的鱼,一条鱼也没打到,可他不气馁,真叫我佩服!
生3:我最佩服邱少云。在烈火烧身的危急处境下,他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巨大痛苦,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每次读到这里,我都忍不住流泪。
生4:最打动我的是《凡卡》这篇课文,我觉得凡卡好可怜。
生5:我读过《在地狱里做鬼八十八天》,那个鬼为了不伤害别人,饿了就吃自己身上的肉,整整吃了八十八天,他的行为感动了上帝,最后让他升天了。
生6:《鲁滨逊漂流记》最打动我的心,他居然在荒岛上孤独地生活了几十年,简直让人难以想象!
生7:还有《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虽然外表丑陋,可他用自己的生命去保护那位少女,我觉得他的心灵很美。
师:同学们都谈到了最打动自己的文章,假如文章中的主人翁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呢?
(生沉思片刻)
生1:我想对凡卡说,你生活在最黑暗的沙皇统治时期,我对你深表同情,你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马克思列宁会来救你的。(众笑)
生2:我想对军需处长说,您把生的希望给了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了自己。可惜,现在像你这样勇于自我牺牲的人太少了!
生3:我最想对保尔说,你说的“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这段话我觉得很有道理,我要把它当做自己的座右铭。
生4:鲁滨逊,你是我最崇拜的偶像,你简直酷毙了!(众笑)
生5:假如《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班长站在我的面前,我会对他说,你怎么这样傻,为什么把自己辛辛苦苦钓来的鱼给战士们吃,自己却吃鱼骨头。不过,你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还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
生6:我也想对凡卡说,假如你能活到今天,我要把你带到咱们中国,把我最好的衣服送给你穿,还要请你吃麦当劳,让你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
[点评:上课伊始,老师请学生回忆并说说最让自己动情的文章,这一切入点调动了学生情感积累,拓宽了学生思路,于无形中借鉴了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并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触及学生心灵,打开了学生的情感闸门,为后面的教学埋下精彩的伏笔]

师:其实,不光是读过的文章,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一定也有许多的心里话想对人讲。或许你想对老师说,为了我们的成长,您操碎了心;想对妈妈说,我已经长大了,别再把我当小孩看;想对小伙伴说,我们别再互相起外号了……你想对谁说就对谁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自己先想一想,再试着说一说。
[点评:开放的话题,没有给学生任何束缚,使他们能够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地表达心中所想,说真话,吐真情。]
(生充分试想、试说)
师:谁愿意说一说自己的心里话?
生1:我想对妈妈说,您能不能让我自己决定买什么样的衣服?因为您每次给我买的衣服,无论是颜色还是样式,我一点也不喜欢。我喜欢自己打扮自己。
师:你真是一个有个性的孩子!
生2:我想对袁老师说,可以吗?
师:当然可以。
生2:我们虽然是初次相见,不过你给我的印象还可以。(众笑)你为什么要姓袁呢?我不喜欢姓袁的,我最讨厌袁世凯,他是个卖国贼。(众又笑)
师:说老实话,你的话让我无言以对,哭笑不得。
生3:我想说米卢,米卢,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众笑)
生4:我想对本·拉登说,你为什么要轰炸世贸大楼?难道你不知道因为你的行为会导致很多的儿童一夜之间失去自己的爸爸妈妈,成为孤儿吗?而且那些死难者也是最无辜的呀!
师:想不到你有如此强烈的正义感!
生5:我想对妈妈说,为了我,你每天都很辛苦,我很想帮你做点事,可是你从来不让我插手,对我总是不放心,不准我干这,不准我干那,让我失去了很多锻炼自己的机会。我希望你能给我一个自由的空间。
生6:我想对王威说,他老是喜欢欺负女同学,还经常打我。我希望他能改掉这个毛病。
师:请问谁是王威?听了她的话,你有什么话要说?
王威:是她先骂我的。(众笑)
生7:我想对市长王振友说,宜昌要想成为世界级的旅游城市,就要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市政府应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杜绝脏乱差的现象,提高市民素质。
师:这张嘴可真厉害!你不妨给王市长写封信,说不定他会采纳你的建议。
生8:我想对爷爷说,我从小到大都跟着您生活,我吃剩下的饭菜,您从来都舍不得扔,每次都背着我们把它吃了。我一定要争气,好好学习,长大了挣钱孝敬您。
[点评:如何帮助学生从最打动人心的作品中回到现实生活中来,教师设计了一段颇具启发性的导语。这段导语犹如一座连接书本和生活的桥梁,勾起了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唤起了他们的倾吐欲望。]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有的令人感动,有的发人深思。不知道同学们想过没有,我们怎么样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得更打动人心呢?大家好好琢磨琢磨。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议一议。
(学生分组充分说、议)
师:现在,我们请一个同学站起来说,大家仔细听一听,看看他的话能不能打动你的心。
生:人们常说“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我就是妈妈的一个宝。妈妈从来都舍不得打我,我犯了错,她总是耐心地教育我。在生活上从来不让我受半点委屈,我要什么就给我买什么,吃的穿的一样也不比别人差。她白天早出晚归忙工作,晚上还要辅导我学习。我在这里想对妈妈说,妈妈,您辛苦了。
师:你觉得她的话打动了你的心吗?
生1:她边说边笑,惹得大家跟着她笑,怎么能打动大家呢?
生2:我不知道现在的家长都怎么了,都非常溺爱自己的孩子,我有时就受不了我妈,所以我一点儿也不感动。(众笑)
生3:我也觉得她没有打动我。
师:看来,同学们的看法是一致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亲爱的妈妈,对妈妈的爱也有很多很深的体会。怎么把妈妈的爱表现得更突出,把我对妈妈的感激之情说得更打动人心呢?我们都来帮帮她。谁有好的建议送给她?
生1:我觉得首先要真实,要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生2:我想她如果能举出一两个典型的事例,就更能打动人心。
生3:她还可以用上一些好词佳句。
师:你们有什么好词佳句提供给她?
生1:可以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生2:还可以用上心头肉、掌上明珠、小祖宗之类的词。(众笑)
生3:还有“放在手上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可怜天下父母心。”
生4:李白有一句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把它改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母亲送我情。” (众笑)
生5:你还可以写“长大了,我要买‘柔依’送给你。”我自己就是这么想的。(众笑)
生6:可以用“母爱是天底下最伟大的情感,是人们讴歌的永恒话题。”这句话结尾。
[点评:教师因势利导,充分地调动学生语言积累,让学生将课外所学知识运用到课内,巧妙地实现了课内外知识的融会贯通,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此设计不愧聪明之举!]
生7:我觉得要想打动别人,还可以装可怜。(众笑)
师:同学们,能装可怜吗?
生1:不能。那不是欺骗读者吗?
生2:这是弄虚作假,骗取大家的同情。
生3:说心里话,就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怎么装得出来呢?
[点评: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教学契机。然而,教师的暗示和过早介入让原本可以激起学生智慧火花的问题变得索然无味。试想,如果老师不那么心急,而是让学生来讨论这个颇具争议性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可能会更开放、更活跃、更具个性。]
师: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都谈了自己的看法。不知道听了刚才的发言,你还有没有疑惑和困难,可以再提出来。
生:没有什么了,我就是想问问,她为什么要我买“柔依”?(众笑)
生5:“柔依”是保养品,可以让你的妈妈变得年轻漂亮。
[点评:教师紧紧抓住能否打动人心展开指导过程,通过学生充分地评议、研究一个例子,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使学生对如何把心里话说得更打动人心都有所领悟。]

师:我想,通过交流,大家一定对怎样把心里话说得更打动人心都有所领悟。现在,请同学们再自由地说一说自己的心里话。
(生自由练说)
师:想说的同学,可以自由站起来说。
生1:我想对爸爸说,请还给我一个快乐的双休日。平时的学习就够我累的了,好不容易盼到了双休日,本来想痛痛快快玩一场,可是你总会布置成堆的作业让我做,我写得手也疼,脖子也疼,头也疼,都成了作业的奴隶了。真不知道你那些作业都是从哪儿找来的,我就是写一辈子也写不完。老师都说要劳逸结合,可你根本就不接受。我想做的你一样都不准我做,我不想学的你非要我学。你给我报了各种特长班,你明明知道我不是那块料,可你硬逼着我参加,一点商量的余地也没有。我想踢足球,你说:“学那玩意儿有什么用,将来又不能帮助你考上大学。”难道考大学才是我唯一的出路吗?爸爸,我非常理解你望子成龙的心情,你能不能也体谅一下做儿子的苦处呢?
师:我很同情你的遭遇,建议你把这些想法和感受告诉你的爸爸,我想他会理解你的。
生2:我想对奶奶说心里话,这些话我憋了很久。我从小跟着奶奶在农村长大,奶奶非常疼爱我。后来,爸爸妈妈把我接到了宜昌,您舍不得我走,哭了一夜。虽然这儿吃的、住的条件都很好,可是我觉得很孤独。我非常想念奶奶,我希望奶奶能搬来和我一起住。今年暑假回去看您,临走时,您塞给我二十元钱,我知道这是您省吃俭用攒下的钱,说什么也不肯要,您哭了,说我才走了一年,就嫌弃您了。奶奶,我怎么会嫌弃您呢?是您把我养大的,我还没报答您呢。我不怪您错怪了我。等我长大了,一定把您接到城里来过好日子。
(众哭)
师:你的奶奶知道你这么孝顺,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点评:这位学生一番带着哽咽的真情述说,使在场的每一个人无不为之动容,情不自禁地流下热泪,整个课堂被浓浓的情感包围着。我们的教师呢?面对突如而至、千载难逢的教学契机,因为没有任何的思想准备,于匆忙之中让这种机会溜走了,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遗憾和反思。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一个动态的生成发展过程,时时处处充满了智慧的挑战,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契机,并充分地把握好它。]
生3:我想对那些贪官污吏、腐败分子说……
师:老师送你四个字“忧国忧民”。
生4:我把对同学们说的话编成了一首诗……
师:其实,老师也有很多心里话想说,你们想听吗?
生:想。
师:听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心里话,你有什么感受?
生1:老师和同学们的心里话让我十分感动。
生2:你们的话打动了我的心,也让我受到了教育。
[点评: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学生感染老师,教师影响学生,并通过对自己内心的大胆剖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师生情感交流与沟通中,不知不觉进入教学新境界。]
师:的确,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就让我们用饱含深情的笔,写下我们的真情告白!
(生动笔行文)


[转帖/供同赴宜昌开会的青年朋友参考]
6#
发表于 2010-11-15 10: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历史概况(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以后,语文教学向科学化迈进,大的步子有五个:
  一是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时改“国文”“国语”统称为“语文”;二是1952年开始准备、1956年在全国推行的汉语、文学分科教学;三是1963年,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明确提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四是粉碎“四人帮”以后,全国性的蓬勃发展的环绕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教改实践;五是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发以后。
  《课标》颁发以后的情况应算是现状,本文暂且不说。下面分别说一下前四步的情况。
  一、统称“语文”
  “语文”一词,新中国成立以前是没有的,词典里是找不到的。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在编审全国范围内使用的教材时,“认为小学、中学都应以学白话文为主。中学逐渐加点文言;至于作文,一律写白话文。总之,在普通教育阶段这门课应当教学生在口头和书面上掌握切近生活实际、切合日常应用的语言能力。根据这样的看法,按照叶圣陶先生的建议,不再用‘国文’‘国语’两个名称,小学和中学一律称为‘语文’。”(张志公《说“语文”》。《语文学习》1979年第1期)“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教育研究》1979年第4期)
“国文”“国语”统称为“语文”,这不仅仅是一个名称的改变,而且是语文教学到底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学在思想认识上的一个深刻的变革。蒋仲仁同志在《语文教学三十年》一文中说得好:“这个改变有两层意思。一是这个改变关系到语文教学的一个根本问题:教给学生的‘文’,是文本于语,还是文语脱离?……一是这个改变关系到语文课教学方法。‘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若干年来,一直如此。……教学上重‘文’轻‘语’,甚至于有‘文’无‘语’。这个偏颇,应该补正。”(《教育研究》1979年第4期)
  “国文”“国语”统称“语文”,实际上为我们语文教学指明了学科的范围和努力的方向: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并重;应该交给学生“本于语”的文,补正重“文”轻“语”、有“文”无“语”的偏颇;要在学生“掌握切近生活实际、切合日常应用的语言能力”(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上下功夫。这个认识是深刻的,而且完全合乎科学,不能不说是我国语文教学史上一个重大的思想认识上的改革。
  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
  1952年,中央组织了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1953年12月,中央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向党中央提出了《关于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报告》。
  《报告》中说:“我国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历来都是把语言和文学混在一起的。这样教学的结果,不论从语言方面看,从文学方面看,都遭到了很大的失败。一般语文教学着重在语言文字的解释方面,并没有有计划地教给学生以系统的语言规律的基本知识,所用教材也不适于进行语言教育,其结果是使学生缺乏严格的语言训练,在写作中形成语法、修辞、逻辑上的严重混乱,遗害很大。另一方面一般语文课都不注意文学教育,没有经过文学培养青年的高尚的品格和健康的人生观,也没有使学生得到必要的系统的文学基本知识和文艺欣赏能力。这些事实都说明了语文混合教学的结果是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两败俱伤,都不能得到应有的效果。”要改变这种状况,“应当把中小学语文一门课程,分为语言和文学两种独立的学科进行教学”。(转引1955年8月《人民教育》刊载的叶圣陶《关于语言文学分科的问题》)
  1954年2月,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批准了这份报告。1955年秋在若干省市的部分学校施行。1956年秋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后来,随着情况的变化,1958年春季“汉语”“文学”又合一,仍叫“语文”。分科教学结束。
  分科教学在小学的表现,可从1956年颁发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中看出:《大纲》将“汉语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三者并提;而且,“从第二阶段(即三、四年级)起,汉语教学按照自己的系统开始独立进行……有些儿童能理解的主要术语和定义也应当结合实例逐渐介绍给儿童”。并规定三、四、五、六年级“汉语”每周2课时。阅读教学强调“教儿童阅读文学作品,尤其是儿童文学作品,前4个学年,还要阅读有关自然、地理和历史的科学知识的文章。”“到了第五、六学年,自然、地理、历史都单独设科,阅读课本就以文学作品为主。”可见,小学里的语文教学,也是“汉语”“文学”分科的:“汉语”———“汉语教学”;“文学”———“阅读教学”。
  “汉语”“文学”分科教学,至今意见不一。有的肯定,有的否定,但仍不失是建国以后一次重大的语文教学改革。当然,这条路是不是可行,特别是就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并重、“应当教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掌握切近生活实际、切合日常应用的语言能力”这一主旨来说,汉语、文学分科是不是方向,值得考虑。
  三、1963年教学大纲恢复了“语文”作为基本工具学科的重要地位
  语文是基础工具科,这在1936年毛泽东同志给红军大学的指示中早就说过。毛泽东同志说,“三科的文化教育(识字、作文、看书报等能力的养成)是整个教育计划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部分之一。……学会了看书作文,那他们出校后的发展就有了一种常常用得着的基础工具了。”(转引《中国语文》1978年第4期)可是,在实践中,由于“左”的干扰,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1958年“汉语”“文学”合科以后,一个劲地片面强调政治、强调阶级斗争,语文课教成政治课的倾向更为严重。于是,1959年二、三月开始,《光明日报》《文汇报》对中学语文科的目的任务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六十年代初期,发展成为更大规模的“文道关系”的大讨论。这场大讨论,集中反映了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通过讨论,1963年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都明确规定:“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从而恢复了语文作为基本工具学科的重要地位。这里虽然只说是一个“恢复”,但就当时来说,在长期的“左”的严重影响下,明确规定语文是“基本工具”,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这当然是难能可贵的进步。
  四、粉碎“四人帮”后全国各地繁花似锦的教学改革实践
  1978年吕叔湘先生写了《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提出了语文教改的问题以后,各地纷纷响应,语文教学改革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1981年6月22~27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在北京召开了建国以来首次全国性的“教育实验工作座谈会”。当时,28个省市自治区代表130多人出席了会议。据会上代表所报的实验项目统计,从学制到各科教学,373所1166个班级参加了实验。教育部董纯才副部长在会上讲了话。会议开得生气勃勃,极大地鼓舞了大家教改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是教学改革最活跃的一个侧面,从拼音、识字,到听、说、读、写,祖国处处是教改的百花园。
  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到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小语教改创新步子大的、影响大的,这里我想举下面这些:
  1.拼音教学。主要是拼音方法的改革,由拼读改为直读,叫直读法。“直读法”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重点项目“基础音节换韵直读法”。该法的要领是“声母心里念,只做动作不发声,连着动作念韵母,直接读出音节”。该法受到教育部基础教育司(1992)30号通知的附件《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改革实验纲要教学建议》的充分肯定。
  2.识字教学。值得一提的是:斯霞的随课文识字;辽宁黑山学校的集中识字;河北沧州苏静白的“部件识字”;安徽徽州师范黄剑杰的“分类识字”;四川鄢文俊的“字族文识字”;辽宁东港姜兆臣的“韵语识字”;浙江温岭李卫民的“奇特联想识字”等等。
  3.整体性改革很有影响而且有全套特色教材的实验。这里应提的是黑龙江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中央教科所张田若主持的“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实验,广东丁有宽的“读写结合系列训练”实验,北京景山学校“以作文为中心安排整个语文教学”的实验,中央教科所潘自由主持的以教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本领为主要标志,全面改革小学语文教学各个方面的“小学语文学法指导实验”。这些实验都是极有特色极有成效的。
  4.单项实验方面值得一提的有江苏于永正、湖北赵班胜、河南金耀林等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实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湖北、锦州、安阳等地的“学法指导”实验;浙江舟山乐连珠的“快速阅读”实验;湖南湘西佘同生作文起步的“童话引路”实验;等等。
  5.在教学方法教学艺术上作出突出贡献的要数江苏南通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学”了。
……
  粉碎“四人帮”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积极性。这一时期,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迄今为止最繁荣的时期。就我自己而言,我本身就是这一教改繁荣时期的产物。我怀念这个时期。但愿今后多多吸取这一时期的教改精神,百花齐放,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园地更加欣欣向荣。[zt]
  (北京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100088)
7#
发表于 2010-11-15 10:0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学语文,定格60年时代变迁
2009年09月24日 来源: 新华日报

    网友王昆最近上网发布心愿:找全曾经读过的小学语文课本。     “翻开书本,就是a、o、e,后面画着火车、卫星、飞船。”在那精神稍显贫乏的年代,小小语文课本给他的童年注入无限快乐。     从“毛主席,像太阳”到“爱爸爸妈妈”;从《八角楼上》到《再见了,北京》;从黄继光、邱少云到刘翔、杨利伟……一摞摞小学语文课本,就是一面面镜子,用文字和图画定格60年的时代流变。     1 “毛主席,像太阳,他比太阳更光亮”     “毛主席,像太阳,他比太阳更光亮……太阳太阳永远光亮,我们跟你永远向上。”这是新中国首套小学语文的开篇课文《太阳底下花儿红》。     这套小学语文是1949年秋,由叶圣陶等人以老解放区“国语”课本为基础编写,延续了解放区浓烈的革命气息。“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选择思想性和艺术性尽可能统一的典范文章”,成为此后十数年教材编撰的原则,大批革命文学进入小学课堂:《南泥湾》、《冀中的地道战》、《黄继光》……无数当年的小学生,至今难忘“八角楼上”。     建设新中国,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成就题材”,也是其时小学语文的热点篇目。1960年江苏小学语文试用课本中,就有《参观地下铁道》、《南京长江大桥》,以及《晒新谷》、《新式农具送下乡》。“养猪好,猪子浑身都是宝。养牛好,耕田出力真不少。”南京陈海鹏先生回忆,当时不少课文,如同儿歌,琅琅上口。他轻轻吟诵《三过黄泥坡》:“前天路过黄泥坡, 黄泥坡上草成窝……昨天路过黄泥坡,黄泥坡上人马多。千军万马齐开荒, 梯田块块遍山坡。”     “突出政治”,1958年“大跃进”期间,“人民公社”、“大炼钢铁”都进了小学语文。“我们在学校支上口铁锅,放开肚皮吃大锅饭。”81岁的南京退休特级教师陈树民说,当年,教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便领着学生大炼钢铁。     2 “今年的‘革命教材’,到了明年就跟不上形势”     “‘革命形势’瞬息万变,今年的课本到了明年就跟不上形势,老师不敢讲,学生不敢学,区里只好自己油印教材。”陈海鹏的回忆,为十年“文革”添上注脚。     当时,解放以来17年的教育被全面否定,人民教育出版社横遭解散,编辑下放劳动,各地纷纷自编“革命教材”,每个省,甚至部分县区都可以自编教材。     所谓“革命教材”,更像政治批判材料。各种小学语文课本的扉页上,无一例外印有毛主席语录。1975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第九册仅15课,除一篇《毛主席诗一首》、两篇毛主席语录,其余也都跟政治有关:《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坚决反对资产阶级思想腐蚀》、《学会革命的比较法》、《怎样写小评论》、《李贽勇批孔老二》……革命样板戏也是文革教材的一大特色。《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京剧选段出现在很多教材中。而古代诗歌和外国作品,“文革”前尚能“批判吸收”,此时几乎绝迹。“文革”盛行大鸣大放大批判,学写批判文章,是小学作文的主要内容。     “学校没什么教材,上课不是读毛主席语录、学毛主席诗词,就是讲语法。”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南京退休特级教师袁浩回忆说,当年教语法,不易犯政治错误,“我把语法编成故事,编成儿歌,孩子们喜欢听。比如,讲明喻、暗喻、借喻,就编了小诗歌,‘清除四害挽狂澜,革命航船破浪行。山歌好比春潮涌,党是英明引路人。’我的学生后来说,‘老师,你把语法都教了,上了高中、大学,都不用学了。’”     3 冰雪融化,种子发芽,我们找到了春天     “春风吹,天气暖。冰雪融化,种子发芽,果树开花……我们找到了春天。”对于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孩子来说,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一课《春天》,再熟悉不过了。医治“文革”创伤,改革开放破冰,欢乐回到人们脸上,小学语文重现了久违的轻快文字:《小燕子》、《桃花苹果花海棠花》、《小蝌蚪找妈妈》。     “课本上说‘电灯、电话,电的用处真是大’,那时我还没见过电灯,经常看着书上的插图出神。”1981年,王昆刚上小学一年级,“桌子是长木板,凳子是长木板”,条件再艰苦,难改王昆对语文课本的痴迷。     教育回归自我,政治宣教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大幅减少,而古诗、外国文学明显多了。“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耳熟能详的《画》,出现在了1978年版的小学语文课本中。《锄禾》、《春晓》、《咏鹅》,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歌,在小学课堂也琅琅响起。《卖火柴的小女孩》、《穷人》、《凡卡》、《月光曲》,此类描绘西方社会的文字,为孩子打开了了解异域的窗口。而一些童话和寓言,如《农夫和蛇》、《狐狸和乌鸦》、《刻舟求剑》、《掩耳盗铃》,则令几代人终身回味。     反映现代意识的课文,同样多了起来。《海底世界》是小学教材的“常客”,原先结尾写道:“海底世界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宝库”,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则已变成:“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1992年,有人提出‘小语姓小’——小学语文不能承担过多任务,应该回到小学课堂,回到孩子身上。”时隔多年,陈树民依旧赞赏“小语姓小”,语文应该处理好人文性、思想性与工具性的关系。     4 刘翔、杨利伟来了,“神六”、“神七”来了     “敌人投放燃烧弹,为何只烧到邱少云?战友怎么都知道他被烧死?要不,发起总攻时,怎会满山遍野喊‘为邱少云同志报仇’?”     幼时念过《邱少云》,后来讲过《邱少云》,李亮对《邱少云》从未有过疑问。然而,在一次小学教材编审会上,听老师转述学生的上述疑问,作为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苏教版)编委会副主编,李亮很吃惊:“时代不一样了,学生不一样了!”     最终,这篇被采用了数十年的课文,没有入选新近出版的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     “过去强调‘繁、难、偏、重’,现在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体现传统文化和现代观念。”李亮用“简约化、民族化、现代化”概括了苏教版语文的选文标准。     传统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偏爱。“陈香救母”、“嫦娥奔月”等传统故事,《论语》、《老子》等经典片断,以及古典诗文,大量出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在中华书局版教材中,古代诗文占比超过了一半!     外国作品则有大变,数量多了,解读变了。解放初,小学教材中西方信息很少,且以负面居多。而今天,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西方题材丰富,涉及科学、人文、自然等领域,其中不乏励志文章,比如苏教版的《鞋匠儿童》、《船长》、《轮椅上的霍金》。《鞋匠儿童》讲述的是美国总统林肯的成长历程。人教版小学语文中,外国选文占到五分之一。苏教版主编朱家珑说:“过去,中国弱小,对外来东西有点怕,这些课文不能选;现在,咱们发展起来了,能用大国心态兼容世界。”陈树民认为,像《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对保留的外国作品,课堂解读大不一样,“再说揭露资本主义的罪恶,学生不爱听,得从人性去分析。”     时代性也是一大亮点。“活人不进教材”,这个不成文的规矩,随着刘翔、杨利伟、桑兰进入小学语文教材而被渐渐打破。反映国家建设新成就的“神六”、“神七”,已经“飞入”小学语文。去年的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也已出现在今秋的苏教版小学语文中。“选择最新热点事件进入小学课本,引导孩子关注当下,是个好事!”陈树民说。     “小学教材的变化,是国家进步的缩影。”朱家珑感叹,尽管小学语文已告别人教版的“一统天下”,教材多达13个版本,却都有一个共同点:面向未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翻开苏教版语文,无论页面装帧,还是图案设计,越来越漂亮!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第一页全是图案,教孩子怎么保护视力——这就是以人为本。” (郑全庆 孙巡)

8#
发表于 2010-12-2 09:3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中篇小说写作试验
                                                            (文学漫谈)
                                                                 龚文锋
    退休之后,我进行了一些中篇小说的写作试验。《丁兰的大学》和《校园惊梦》(《一夜惊变》)就是我的试验之作。
    面对当今的大学热、读研热,甚至出国热,有一大批因种种原因而不能读大学的青年感到十分困惑:我们的前途在哪里?
    出于对这些青年的鼓励,对尚未能够读成大学的成功人士的肯定,我设计了这样两个中篇进行写作。一篇是通过塑造通过个人奋斗、打拼成功的典型形象——丁兰,来正面鼓励我们现在困惑的青年。一篇是通过表现想靠投机成功而梦幻破灭的一群人,来警醒大家。
    在丁兰身上,确实寄托着我个人乃至许多读者的理想和追求,甚至也留有我们这一代人没能上成大学,个人奋斗一生,上完人生、工作、文学诸等大学的影子。因为丁兰正是在苦难中奋起的,是许多从苦难中崛起的典型。面对苦难,很多人选择消沉,抱怨命运的不公。而丁兰则选择了奋斗,这是人的一种精神,是我们应该提倡的一种精神,也是我用来鼓励现实中相同命运青年的一种精神。俗话说,人是要有精神的。其实,我也就是把人的这种精神也当成一种“才能”来写的。丁兰的这种精神,就是一个最大的才能,最大的财富。我就十分希望用丁兰的这种精神财富能够鼓励我们的后一代人。也许我对丁兰投入了太多的感情,所以我不想让她身上存在半点缺点;甚至在写到她遇到困境时不忍心让她受到半点伤害,所以就有了她乘机两次逃出夜总会的情节。我想到这是有些过于理想化了,但我还是不忍心让她受到伤害,没有办法,我太爱护丁兰这个人物了。其实,生活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多的是失去了女孩的贞操的。
    职业学院省城分院里通过骗招来的学子们,是我写作的一群没靠自己奋斗而寄托“天上掉馅饼”的图慕虚荣的反面典型。我是想用这些受到欺骗的人物形象来提醒人们,图慕虚荣是害人的精神毒药。我用这些人们的苦涩来劝说人们,还是用自己的奋斗来证明自己,不一定只是上了大学才显示自己是人才。为了显示一些“亮色”,让我们感到一些安慰,我还在小说中设计了一些“正面”人物。他们有的是教授、副教授,有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有积极追求的学子。这些人物都是有原型的真实人物,只是我把它们理想化了一些。因为我们的社会毕竟“好人”最多。
    有一位作家说过,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文学作品才能真实到什么程度。我的两个中篇小说内的故事都是虚构的,可人物形象都是从我的学生中综合而成的;当然,也少不了我自己退休以后“打工”的经历,少不了我在生活中碰到的真实的人和事。我没有在文前标明“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之类的话,是因为小说的创作,本来就是从生活中撷取的生活材料加工而成的。我们在文学创作中追求的是艺术的真实,就是我写的故事都是生活中确实的事,希望我们任何人都不要去对号入座。丁兰身上发生的遭遇、处境,是由好几个学生身上发生的。职业学院省城分院那些学生的遭遇也是     很多学生遭遇的缩影,没有任何一个人物是专指生活中某个具体的人。
    小说的标题,我进行了好几次修改。《丁兰的大学》,最初题为《打工路上》,觉得太实;改为《流星雨》,又觉着太虚,最后学习高尔基的书名,才改为《丁兰的大学》。《校园惊梦》最初取名《乱尾楼》,后改为《太阳雨》,后来又改为《一夜惊变》,在论坛贴出后,我把它又改为《校园惊梦》。
    这两篇小说在结构上,我是有意作为两种方式进行设计的。当然,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也只能这样安排采最好。《丁兰的大学》是写丁兰的个人打工经历,就只能用纵式结构;而《校园惊梦》(《一夜惊变》)是表现一夜的惊变引起的各色人等的种种表现,所以也只能用大全景式结构。这样的安排,显然在人物的塑造上就显得十分欠缺。但,愚以为,我们把这些人物合并起来就是一种典型效应。当然,这种效应效果如何,有待检验。
    虽然我弄文字有四十多年,保留下来的文字也有四十多万,可我写中篇小说还是在试验阶段。成功与否,有待大家评判。因为我还有一大批中篇正在酝酿之中。
                                                                                                                        2010年11月
9#
发表于 2012-4-1 16: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寻找破解农村教研难题的真方法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1-9-16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教研室主任 房泽平


近年来,校本教研在全国各地的农村学校得到了广泛开展,对农村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城乡教育不均衡的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作为基层教研部门的县区教研室,我们认真研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难题,采取了务实有效的措施,引领区域内农村校本教研活动更加扎实有效的开展。
问题分析:三个难题经过深入调研,我们发现农村校本教研活动存在着三大突出难题:
真实问题难发现。校本教研强调研究真实问题,即学校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实际而具体的问题。没有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校本教研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校本教研。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农村教师的问题意识不强,反思能力有待提升,很难发现自己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
一是农村中小学大多地处偏远,与外界沟通甚少。虽说现在进入了网络时代,但投入偏少、资金短缺等问题造成许多农村中小学上网条件较差,或不具备网络条件。同时,更有一些学校领导因担心教师“不务正业”,硬性规定不准教师上网。教师与新理念、新认识相距甚远,当然无法引发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也就发现不了自身的问题所在。
二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数量受编制影响严重不足。例如,我区76处学区小学中,有1/3的学校教师人数在10人以下,有个别学校甚至只有6名教师。教师多学科兼课现象成为一种常态,再加上其他班务、校务工作,农村教师真可以说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根本没时间去思考、发现问题。
全员参与难实现。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只有教师全员参与并不断提高对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能力,才能够达到校本教研的目的。然而,在现实的农村校本教研活动中,真正做到这一点却并不容易。原因除了教师的意识、习惯不到位外,更重要的是教研活动在组织上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如活动的计划性差,组织教研活动好似完成紧急任务:在正式活动前,不进行周密的布置安排,也不给教师提供足够的准备时间,以致出现研讨课不知上什么课、主题研讨活动不知主题是什么等现象。很自然地,一些教师在互动阶段基本无话可说。再加上互动研讨时不平等、不民主,要么是校长讲话大家听,要么就是主讲人一讲到底。此外,在活动规模、具体时间安排上也存在着参与人数过多、时间过短等不合理问题。
激励措施难兑现。像其他的学校工作一样,校本教研也需要管理激励,以调动教师的参与积极性。但现实中,许多农村校长往往过分强调物质激励,忽视了精神激励,同时,物质激励又受限于办学经费,往往很难落实。
应对措施:三项机制面对以上问题,我们尝试构建了引领农村校本教研活动的三项机制。
调研会诊——发现问题机制每学期在开学后第一个月内,区教研室组织学科骨干教师组成调研团队,对区域内部分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和课堂教学情况进行现场调研。除每次把调研情况与学校当场交流外,更重要的是在调研结束后,调研组成员集中精力对调研情况进行梳理分析,总结出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区教研室再专门召集由各校校长参加的会议,对问题进行通报说明,并要求各校将调研发现的问题作为主问题,回校后发动教师围绕主问题来反思分析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同时,学校还要在规定时间内收集整理教师发现的问题,最终确定一个学期或学年校本教研要研究的问题。
调研会诊的实质是用问题来引发教师的思维活动,其目的是引领教师从“不疑”转向“有疑”。实践证明,这种机制有利于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和提高反思能力,受到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欢迎。有位老教师曾感慨地说:“调研会诊的主问题激活了我们的思维,让我们从‘熟视无睹’变为‘熟视有睹’,从‘只顾拉车’变为‘也要看路’。”
随机确定——人人参与机制针对全员参与难落实的问题,我们在教研活动的具体组织上放弃了原来的事前指定主讲人的做法。在每一次教研活动前,将具体活动主题、程序及要求等向参与教师讲明白、讲周全,给教师足够的时间围绕主题、要求作准备。在人人都有较为充足准备的前提下,用抽签方式确定主讲人,接着再进行活动。这样,每位教师在每次活动中都承担着任务,更好地发挥了任务的驱动作用,从而保证了互动交流的实效。
在实行这种机制时,我们还注意了两点:一是活动时间上给予保证,二是强调教研员、校长要以校本教研研究者的身份参与活动,民主、平等地与教师沟通交流。做到以上两点,可以有效确保参与教师有话“能”说,提高同伴互助的效果。
召开年会——激励推进机制除了物质激励外,精神激励更能激发广大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主动性。我们在全区大力倡导实行教育教学年会制。一年一度的教育教学年会不仅是总结成绩,给人以信心的盛会,而且是展示教师风采,给人以激励的盛会。区级、乡镇级、学校级年会的定期召开,为教师们提供了展示成果、体验成功的平台,从而成为激发广大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长效机制。
教研整合:凝聚合力实事求是地说,有些农村中小学受师资条件等限制,仅凭一校的力量很难正常开展校本教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以优化整合为策略,以“相邻为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宗旨,又组建了两种形式的教研联合体。
一是帮扶式教研联合体。其着眼点在于充分发挥区域内优势学校的作用,实现以强带弱的目的。例如,我区的一中初中部(优质学校)与三中(农村中学)组成教研联合体,以城区中学的骨干师资力量,带领农村教师进行专业提升,充分发挥了城区学校的带动作用。而文昌街道区域内的3个教研联合体,则是在教育办的组织协调下,以街道内办学水平较高的3所小学为主导组建起来的。这种整合资源的方式,使每所小学都能正常开展基本的校本教研活动方式,实现了“相邻为伴、资源共享”的宗旨。
二是互补式教研联合体。农村中小学虽说整体办学水平有待提升,但也有不少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学科课堂改革、课程发展及实施等方面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况且以农村中小学占主体的区、县,其城区优质学校毕竟为数不多,仅靠帮扶式教研联合体来提高农村校本教研水平并不现实。为此,我们又协调组织了区域内若干跨乡镇、街道的互补式教研联合体。如我区张夏、万德两镇的四校教研联合体。我们通过精心策划一系列活动,将青杨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张夏中心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万德中心小学的导学练案一体化课堂改革,以及万南小学的艺体特色活动等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学校间的优势互补。
校际教研联合体的组建,形成了合力推动校本教研开展的局面,从而初步解决了农村中小学专业引领力量缺失和组织校本教研经验不足等现实问题,为农村校本教研的正常有效开展创造了条件。
农村校本教研意义重大,任重道远,有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作为基层教研室,我们将沿着学习、调研、思考、实践、总结的路子继续走下去。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1年8月19日第3版)
10#
发表于 2012-4-2 06: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IMG_3327.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7 00:00 , Processed in 0.08774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