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0.11.17.祝站学区《小语识字教学有效性课例研讨暨学生优秀习作点评活动》专帖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3 14:00:12 | 只看该作者
刘风:农村基础教育的草根研究者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2009年08月13日
  
退休教师刘风
  刘风,68岁的退休教师,农村基础教育的草根研究者。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有人说,刘风的研究,也许并不美艳绝伦,但却散发出“荠菜花”的淳朴芳香,孕育着无限的生命力量。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人说,刘风的执著,也许并不惊天动地,但却流出汩汩源头活水,放射出农村教师理论自觉的光芒。
  “聪明人”眼中的“傻老头”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教育圈里,刘风的名气很响。“农村教研名人”,有人这样评价他。“是个奇怪的傻老头”,也有人这样评价他。因为,在一些人眼里,刘风对教研的痴迷有点傻。
  在刘风老师的书房里,记者翻开了他珍藏的“宝贝”——按年代装订好的学生作文本,共1200多篇作文原稿,来自他教过的20个班级的学生。每一页作文纸上都留有刘风当时用红笔批改的字迹,浸透着他对教育与教研的投入与执著。
  刘风告诉记者,多年来,他在作文教学中养成了一种习惯,每次学生上交作文后,他都会选出比较好的文章,让学生反复修改,誊抄后张贴在教室墙壁的“生活园地”上,两周后将优秀作文存档,其中一些一直保存到了现在。在这些作文本中,有一册已“年过不惑”,首页上写着:1962年,四村小学六年级。这本厚厚的册子里有印着格子的作文纸,有信纸,有白纸,也有薄薄的粗糙草纸。纸张有的发白,有的泛黄,有的已经发黑。“文革”期间,为了保存好这些作文本,刘风把它们用塑料纸包好,藏在柴禾堆里、藏在地窖里、藏在废弃的鸟窝里……在不得不离开学校时,他还将几十本没有批改完的学生作文带到了他干活的工地上,用休息时间为学生修改作文,周日再让学生来取走。如今,这些作文本已成为刘风最珍惜的“宝物”,每次给别人展示后,都会小心翼翼地收起,生怕折了一页纸、抹掉一个字。
  有人对刘风的作文本情结有些不解:“这些稚气未脱的学生作文有什么好保留的,怎么还拿它当宝贝?”每当这时,刘风就会平淡地说:“我想留着研究一下,看怎样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写作文。”
  刘风的退休生活状态也引来了一些人的议论:“好不容易可以放松了,他怎么还是每天都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搞研究?”就连他的妻子郝玉春也对痴迷于教研的丈夫有些无奈。多年来,每次做好饭后,郝玉春都要一遍又一遍地叫刘风吃饭。郝玉春算了一下,每顿饭叫丈夫的次数,最少也有3次。有时刘风明明应答了,就是不从书房里走出来。久了,连邻居们都很诧异,悄悄问郝玉春:“你家老头儿是不是傻了,怎么连吃饭都要叫那么久?”
  就是这样一位一些人眼中的“傻老头”,在他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坚持一边教学,一边思考、探索、研究。退休后,依然坚持教研、笔耕不辍。如今,他共写出200多篇教育随笔,既有对宏观教育问题的关注,也有对微观教学问题的研究,其中100多篇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有30多篇作品入选《中国教育创新论坛》等文集。
   逆境中萌生的教研梦
   刘风的教研情结源起于他前半生的坎坷经历。
  1941年,他出生在伊克昭盟(如今的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因为地主家庭出身,他从小就立志要在学习上出类拔萃,不能被人看不起。196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伊克昭盟师范学校毕业,原本已被学校保送内蒙古师范大学,然而,因为戴着“地主出身”的帽子,他没有等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而是等到了到一纸赴小学任教的分配令。
   刘风带着怨气来到了达拉特旗一所半农半牧地区的村小——四村小学。当时这所学校的教学成绩在全旗64所小学中排名倒数第二。在教学中,刘风慢慢发现,这里的孩子就像当年的自己,淳朴而好学,但学校的教育方法太落后。他的思想开始转变。“不能让我的学生因学习成绩不好而吃了亏。”怀着这个简单的愿望,他把埋怨压在了心底,开始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
  在探索过程中,刘风查阅了大量的图书资料,学习教学方法的相关理论,最终决定以启发式教学为突破口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1964年,刘风带的毕业班在全旗语文统考中获得了第一名,班里30多名学生全部考上了初中。做教师才两年多的刘风在方圆几百里出了名,连黄河对岸包头市的教师也常来听他的课。从此,刘风爱上了教师职业,爱上了教学研究。“那时,我找到了方向,我要当一个研究型的语文教师。”刘风说。
  然而,“文革”的到来几乎打碎了刘风的教学梦。他被定为“现行反革命”,被迫离开学校回到了老家马场壕乡。在“文革”的十年里,刘风经历了数次文批武斗,跪过铡草刀,脖子上挂过拴着铁坨子的钢丝绳,锁骨和两根肋骨被打断。但他都撑了下来,因为曾经在三尺讲台倾心育人的经历让他收获了患难岁月中的真情。一位学生的姐姐认定刘风是一名好教师,不顾他的“反革命”身份嫁给了他。学生和家长们也总在刘风受苦时,悄悄给他塞个板凳、递碗开水,或者向他微笑着点点头……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这些举动就像冬日里的太阳,让他倍感温暖,也成了他日后认真教书、刻苦教研的强大动力。
  1978年,“文革”结束,刘风重返讲台,重拾起他的教研梦。
  草根研究者的大力量
  重返讲台后,刘风的教学与研究劲头很猛,引起了很多学校领导的注意。1984年,达拉特旗蒙古族中学开办了一个蒙语授课班,进行“蒙汉双语齐头并进”教改实验,该校领导对刘风的教学与教研能力早有耳闻,邀请他承担该实验班的语文教学,刘风应邀转调到了该校。为了研究双语教学,年届不惑、一句蒙语都不会说的刘风开始学起了蒙语。不知看了多少书,熬了多少夜,他终于摸索出了蒙汉双语对等、转换、干扰的规律,找到了一条提高实验班学生作文水平的路子。3年后,该实验班在全区毕业会考中取得了平均89.5分的汉语文成绩,一名学生还在全旗环保征文比赛中得了第一名。在没有接受双语教学之前,该班的汉语文平均成绩为37.5分。
  此后直到退休,刘风曾在8所学校任教。不管在哪里,他都一边认真教学,一边刻苦研究。
   1996年,刘风带着自己的论文《就导向论趋向——全国高考作文刍议》参加第六届全国语文教育研讨会。他的论文对内地历年高考作文题作了比较分析,还收集了大量台湾、香港等地的作文题与内地作文题进行比较,在会场上引起了轰动。大家为这位偏远农村教师论文中的翔实数据和新颖立意赞叹不已。钱梦龙、于漪、宁鸿斌等全国闻名的语文教师开玩笑地说:“想不到,在库不其沙漠里还埋着你这样一颗珍珠啊!”
    至今,刘风已先后5次参加了全国语文教育研讨会,这使他视野大开。他阅读了更多的教育名著,从《学记》到《论语》,从《陶行知文集》到《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教育大师们总结的精深的教育理论给了他无数次思想启迪,他逐渐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草根研究者”。
   有人说,刘风的一些观点和思考早已被大师阐述,并非原创,无太大意义。但也有教育专家指出,大半生生长在乡村的刘风,给予了经典教育理论和成熟教育思想本土化、个性化的诠释。钱梦龙在为刘风的《杏坛余韵》作序时也写道:“草根研究者拥有教学研究中最宝贵的东西——实践和经验,即使未能上升到科学的层面,至少也提高了他们自身教学实践的理论自觉,并且已经使学生受益良多,这就是草根研究者的价值所在。”
   退休教师的新期望
  “每天早晨4点起床开始看书学习或整理文稿,连午饭后都不休息。”刘风的女儿这样描述父亲的退休生活。她说:“父亲在退休后的这七八年中,没给自己放过几天假。”
   刘风说,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给了他丰富的教学感悟,但一直没有时间把这些感悟写出来,所以,他要在退休之后完成对自己教学经验的整理与总结。
  2009年3月,刘风自费出版了3本教育文集。其中包括他从1200篇优秀学生作文中精选并加以点评的作文集《蹊边履痕》,还有总结他多年来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文集《杏坛余韵》,以及教育教学心得和随笔集《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一个矮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会比巨人看得更远一些。”退休后的刘风这样鼓励自己。他除了整理自己的文集,还阅读了古今中外的哲学经典著作。在大量的阅读过后,他将退休后的研究重点放在了对教育理论的探索上。“教育是什么”、“我们的教育该是什么样的”,刘风几乎每天都在思考着这些问题。爱因斯坦说,所谓教育,就是忘却了在校学得的全部内容之后剩下的本领。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大师亚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些教育理念给了思考中的刘风很多感悟。他常常回忆一生波折坎坷的经历,思考他对教育的付出,感念家长和学生给予他的温暖。慢慢地,他对教育的本质有了自己的理解:“教育就是萌动爱心,唤醒良知的过程。”
  如今,刘风对自己的退休生活提出了3个期望。第一,把教学研究与写作继续下去,因为,他想把自己的哪怕不够成熟的教育感悟与教育思想总结出来、传播出去,只要能影响一位教师,他也觉得很值。第二,希望能再次走上讲台,拥有一块儿教学研究的实践基地。第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要出台了,他要在“纲要”出台前将自己的文集全部出版,发出一名普通农村教师对中国教育改革的鼓与呼。(记者 郝文婷 文/摄)
32#
发表于 2010-11-30 21:58:13 | 只看该作者
纯朴的识字课堂,很欣赏!
3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19:13:23 | 只看该作者
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再思考
大连市甘井子区机场前小学 刘亿红
  
第一步,出示标注了拼音的生字词,指一至两名学生领读。而后,教师通常会问“这些生字有哪些是要注意的?谁来提醒大家?”这是学生们会找出一些易错字音领读,教师也会进行补充与点拨。之后必定是多种形式的读生词活动;

第二步,去掉生字上的拼音,只留生词,再让学生用多种形式读。教师的过渡语言一般都是“小朋友们读得真好,现在老师要加大难度,去掉拼音,你们还能读吗?”孩子们也必定会异口同声的回答“能——!”;

第三步,去掉熟字,只保留生字,依旧让学生用多种形式读。教师此时的过渡语言一般都是“小朋友们真了不起,现在老师要再加大点难度,去掉拼音,你们还能读吗?”孩子们仍然会异口同声的回答“能——!”而且,大部分的学生此时的确能够读准这些生字;

第四步,点拨识记生字(要求认读的字)的方法。通常的教学过程是——

师:这些生字小朋友们都会读了,谁能说说,这些字你是怎么记住的?

等学生们说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后,教师必定会总结出一些记字方法,如生活中识字、奇特联想法、运用形声字的规律……也必定会补充课前准备好的某一字的识记方法。

至此,课堂识字教学环节告一段落。

这是目前最常见的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流程的前四步,不论是集中识字课型,还是阅读课一开始的识字教学部分,这四步都被习惯性地使用着,似乎已成了一种科学模式。但这四步法就真的没有可变革之处吗?

仔细分析之后,发现这四步法虽然能够完成识字教学的目标,但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的:

一、没有关注学生的学情,将全班学生放在同一水平线上开始学习活动。使得那些学优生和学困生一起被禁在这一模式中。

二、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当前,教师们都会对学生提出课前预习的要求,并进行预习内容和预习方法的指导。但是,由于课堂教学的起点很低,学生课前预习的成果几乎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因而教师课前提出的预习要求,形同虚设,久之,学生的预习积极性也会丧失,就更别提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了。

三、不符合课标中关于要求认识的字(即通常所说的二类字)的目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教科书中要求认识的字,只要求认识──在教材中认识,挪个地方还认识,没有其他要求。

而上述四步法中的第四步教学,拔高了这一要求。有的老师认为,对要求认识的字,引导学生逐字进行字形分析,达到每个部件、笔画的精确记忆,能提高认字质量。这样,花费的时间很多,又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效果不一定好。

其实,对于要认识的字,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多种有利于巩固记忆、强化记忆的游戏,给学生以强烈的第一刺激,提高识字的效率。对于那些规律性的识字方法,诸如字源法、运用形声字特点法等,应针对那些学生识记的难点字和特点明显的典型字使用,而不可不顾学生的学情和生字的特点,泛泛使用。

分析了常用四步识字教学法的不足,我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大胆的变革。

《数星星的孩子》(人教版小语第四册)课堂识字教学片段实录

片段一: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9课《数星星的孩子》,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吧?(学生们纷纷点头)认为自己能把生字全读准的小朋友,请举手!(全班都举手了)噢,真是充满自信!   

(教师出示本课的生字词——撒在   碧玉盘 仰起头 傻孩子  距离 一组 清楚 张衡 汉朝)

师:这些生字词没有拼音,你先自己试着读一读,看谁能全读出来!万一哪个字你忘记了,就要赶快打开书看一看,或者问问同桌!

(学生兴致勃勃的自己读生词,偶尔有几个学生会打开书看一看,记一记,也有几个在问周围的人。)

师:(等同学们全都至少读完一遍后,组织学生停下来)刚才,不看书能全读出来的请举手。(大部分学生举了手)你们预习得太棒了,我为你们骄傲!(这些受到表扬的孩子更开心了)

看过书之后,能把这些生词全读出来的举手。(一部分学生举起手)你们也很好,如果课前预习时,再多用一点儿功夫,就跟他们一样优秀了。加油!(孩子们纷纷点头)

到现在,还没有把这些字全认识了的同学,你们也别着急,老师相信你们以后会更努力的预习的。一会儿,我们一起学习生词的时候,你们也一定会更用心学的。

师:我请一位同学来读,其余同学要认真听,和自己对照一下,哪个字在课前预习时读错了,赶快改过来。(指一名学生读生词)

师:有谁发现自己读错了,自己改正的?(几名学生举手)

师:你们能认真地听同学读,还能发现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你们很会学习!现在,让我们来个同桌比赛吧,看谁能一字不错的全读出来。

(学生同桌间互查)

师:这些生字词,同学们基本上都认识了,现在我们来玩个抢答游戏。(学生们立刻兴奋起来)

师:那个数星星的孩子是谁?(众生齐说——张衡,教师同时指生词“张衡”)

师:张衡是哪朝人?(大家齐说“汉朝”,教师同时指生词“汉朝”。)

师:(教师仰起头问)这个动作是——(学生们抢着说“仰起头”有的学生也做了“仰起头”的动作。)

师:(指生词 “仰起头” )请三位同学读(这三名学生是学困生)

师:(指生词“傻孩子” 学生们纷纷抢读。)在这篇课文中是谁称谁为傻孩子?

生:奶奶称张衡为傻孩子。

师:哟,看来奶奶不太喜欢张衡呀?

生:不是,奶奶很爱张衡,只是觉得张衡想把星星数清,这事做得有点傻,所以奶奶称他傻孩子,其实奶奶是爱他才这么说的。

师:哦,原来是这样,一起读一遍吧!


生:(齐读,但语气平平) “傻孩子”

师:没听出“爱”来,再读。(这次,学生们读得充满爱意)

这样的教学,大大调动了学生的识字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识字的主动性、发展学生自省的意识和习惯。

⒈ 以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关注学情,分别对三个层面的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评价——“你们预习得太棒了,我为你们骄傲!”,“如果课前预习时,再多用一点儿功夫,就跟他们一样优秀了!”“老师相信你们以后会更努力的预习的。你们一定会用心学的!” 这种鼓励性的评价,能够促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在自己的水平线上有所发展。这样的教学行为设计也大大激发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⒉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自信心。这一点对于那些学困生尤为重要,教师要舍得给他们最诚挚的肯定和鼓励,要舍得给他们一个学会的时间(当然他们所需要的时间要比别人长),也许当堂课他们有好多识字任务没完成,但是只要你肯给他们时间、给他们及时恰当的指导、给他们必要的耐心,这些孩子会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将那些任务完成的。要知道,课标中所要求的识字任务是在学期末完成即可的。如果一名教者用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兴趣的丧失来换取他完成一时的学习任务,那实在是得不偿失。

⒊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省的意识和习惯。一名教师往往要教几十名学生,如果要在一堂40分钟能够的课上,让老师逐一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欠缺点,那是难以实现的。如果让学生自己来检视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那就会容易得多。我的做法很简单:

自我检查:找出自己还不认识的字,通过看书、询问等方法尝试学会;

同伴互查:找出自己读错的字(这些字往往本人以为自己是对的),改正过来;

倾听对比:当同学发言时,要注意倾听,并在心中跟读,与之对照,发现自己与发言人有不同读音,立即查证,或修正自己,或纠正他人。

这三步,是学生自省的过程,伴随这一过程的是学生的自我修正。这种自我反省和自我修正意识的培养与习惯的养成,会使得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它所取得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⒋ 精心设计的游戏,一举多得。抢读游戏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几个看似随意的发问不但及时强化了本课的生字词,而且让老师对了解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预习程度,为下一步的阅读教学做好准备。“傻孩子”一词的处理更是巧妙,不经意间将语感训练落实到位,真是举重若轻。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与变革,我深深的感到,教师应该养成反思的习惯,尤其要对习惯性的做法进行再思考,这样才会去腐存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断优化,最终受益的是我们的学生。
34#
 楼主| 发表于 2011-1-30 01:17:53 | 只看该作者
寻找识字教育的科学化路径/转载

我国自有文字始便有了识字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家教育科研事业的逐步开展,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及世界学汉语汉字热潮的到来,识字教育研究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前不久,在北京召开了识字教育国际研讨会,并结集出版了《识字教育科学化论文集粹》和《识字教育科学化教学汇粹》(原书名如此)两本文献(中国轻工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这是继首届识字教育国际研讨会以来汉字教育科学化探索的新总结。

  文献不仅汇集了当前国内外识字教育的丰富实践成果,而且在理论上上升了一个层次,对识字教育科学化发展的各个方面作了有理有据、深入细致、图文并茂的实践与理论探讨。文献广泛涉及了7大板块的研究新视点和新进展:汉语汉字教育研究、作为第二语言的识字教育研究、识字教育科学化方法研究、识字教育技术研究、识字教育综合研究、识字教育教学专题、识字教育教学实践。


  在每个专题中,均提出了诸多具有总结性、创新性、前瞻性的观点和建议。


  国内方面,如北京语言大学张朋朋教授在论文《应该从根本上转变中文教学的理念》中指出:中文和汉语是相对独立的,中文不是汉语,而是汉字,是书面交际,是汉字读写能力,而汉语是包括普通话在内的多种方言的总称。再如汉字编码专家潘德孚在《语言学中基本常识性错误二则》一文中指出:语言和文字是两个不同的类型,不具有可比性。语言以音示意,是让听觉接受信息的工具;文字以形示意,是让视觉接收信息的工具。所以他认为,文字不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而是传递和记录信息的书面符号。再如我国著名相似论思维专家张广鉴在《用脑科学的新成果看汉字的科学性并探讨教和学的改进》一文中,对儿童的大脑机制与汉字特点的关系方面作了深入论述。


  国外方面,法国安雄博士的《法国汉字教学与汉字教学研究概况》全面介绍了汉字教学在法国的概况,提出了识字能力的几个要素:字形分析、字的书写、念字能力等等。韩国学者陈泰夏在《形声字学习研究》中提出加强对形声字字理的分析有助于识字教学的进行,分析形声字的表意和标音部件有助于识字教学。


  《识字教育科学化论文集粹》和《识字教育科学化教学汇粹》两本文献,以近现代的科学精神、科学意识、科学态度、科学理念和科学方法,正视我们自己的语言文字以及几千年来积淀的教育经验,囊括了识字教育科学化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从思维认知心理学对儿童学习汉字进行了研究,发布了儿童书面语言能力的形成机制的最新成果,在原有方法不断成熟、不断完善的同时,推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汉字文化走向世界打开了便利之门,显示出汉字文化教育的勃勃生机,预示着汉字文化的无限生命力。同时,文献敢于直面困难和问题,提出了一些目前存有争论的观点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实为推进识字教育研究的明智之举。因而可以说,两本文献的出版,为实现识字教育“国内外、多民族、跨学科、多层面、多学派”的国际交流和进一步深入研究搭建了更科学、更快捷、更便利的平台。



  《中国教育报》2006年11月2日第8版
35#
 楼主| 发表于 2011-1-30 02:00:44 | 只看该作者
一个人的“汉字世界”探索了什么?//转载

 一部汉字工具书问世本该是很平静的,但《汉字世界》的出版却有点轰动,有人称“它的诞生拯救了中华文化,恢复了汉字尊严,结束了汉字的颓势时代”。它的作者,中国汉字学研究学者、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专家委员萧启宏教授则被一些人誉为“当代字圣”。而同时也不乏批评者。
  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它要做什么样的探索?

  文以载道,语可通神。萧启宏把学习汉字的过程,变成今人与古圣交流的过程。萧启宏认为,汉字并不是一个沉默的符号,它的字形和发音都是我们解开汉字背后秘密的通道。他经过二十多年的潜心研究,写成了《汉字世界》,他让汉字“说话”了。萧启宏根据汉字“字形藏理,字音通意”的总规律,用点字成金,让汉字开口讲话,使人们不仅知道每个汉字是什么(怎么读、怎么写),而且还知道每个汉字为什么(字形藏理,字音通意)的全息道理。

  在《汉字世界》这本书中,萧启宏根据汉字“同形同宗,同音意通”的总联系,用分科集群法,让汉字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人们学习汉字收到事半功倍,全息高效的效果。此外,《汉字世界》对一些常用的汉字,开设特别的汉字专题,如汉、中、道、易、爱……等等,将汉字原始本意,以及它对诸子百家学说的影响都演绎出来,拓宽了人们对汉字内涵的认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汉字世界》以其独特的理论对汉字解释进行正本清源的梳理,纠正某些汉字在字典中归类的错误和某些古典解释的错误,如“承”字,应当归于什么部?有的字典归于“手”字部,有的字典归于“水”字部,有的字典归于横折起头“乛”。《汉字世界》把“承”字,放在“子”字部。为什么?因为,承字的第一句话在说:“有子即承”,写承字,先写子字,承字与存字相关,“有子即存”,子之不存,何人来承。承字的第二句话在说:“承上启下。”子字上面再写二字,“二”是古代的上字,谓之“承上”。承字外部用水,水往下流,谓之“启下”。这样几千年来,承字当归何部的争论,自然得到了解决。

  有人认为,《汉字世界》其内容丰富,从宇宙本源到社会人生,从万物的哲理到做人的准绳,从人生修炼到玄学之门径,一一被纳入其中,再现了汉字形而上道通宗教,形而下器通科技,中解人事致信用的三大功能和有容乃大的光辉形象。

  但由于汉字研究本身的复杂性,有人对萧启宏的研究持质疑的态度,一些专业的学术期刊登载学者文章对他的研究提出批评,说他对一些字的解释是望文生义、牵强附会、生拉硬扯、故弄玄虚。

  例如“羞”字,在《汉字世界》中他这样解释,“羞字,从羊从丑。从羊,表示差劲;从丑,代表丑牛,拗劲。拿一只羊干活,与一头牛比,简直磨羊工,差也;差不知羞,还要与牛相比,简直是现丑了。知不知道,世界上还有‘羞耻’二字呢。知羞者,脸已红到了耳根,止住自己的行为,自以为耻了。”有学者指出,这样的观点是错的。《说文·丑部》:“羞,进献也。从羊,羊,所进也。从丑,丑亦声。”“羞本义为进献,羊表示所进献之物……”后来假借为羞耻之羞:语言中有羞耻之羞,文字上无以表示,故借进食、美味之“羞”表示。许慎所谓“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于是常以为羞耻字,而其本义则用馐字表示,此为由假借而产生之古今字。批评者认为萧启宏缺乏基本的文字学常识,解字的方法就是抛弃“六书”理论,一律按会意解说。

  对汉字的研究历来不是凭一人之力所能完成的,它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重要的是去伪存真,把有价值的观点和看法承传下来,擦去汉字上的尘埃,让它发出光芒。

  而萧启宏先生一个人潜心研究二十余年,创立了汉字通易经的理论,又将此理论付诸实践检验,对浩如烟海的汉字进行了全息解释,完成了《汉字世界》这样一部巨著,就如一位美国教授听萧先生介绍汉字文化后所称赞的:萧先生在艰苦的条件下,完成《汉字世界》体现了“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张生)
36#
发表于 2011-9-29 15:13:55 | 只看该作者
这才是一个有思想的教研者,教学研究者!
37#
发表于 2011-10-14 22:13:42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4 18:55 , Processed in 0.11054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