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大生:学术期刊的霸王条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20 10:09: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刘大生:学术期刊的霸王条款
时间:2010年4月25日 作者:刘大生(江苏省委党校法政部教授)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术、文艺等各类期刊大都通过所谓的“稿约”,要求投稿人等待三个月,满了三个月又没有收到用稿通知的,投稿人才可以另行投稿,否则,就是违约,就要背负骂名,甚至承担违约责任。如《中国法学》在自己的网站上公布的《投稿要求》说:“凡于三个月内未收到本刊的‘稿件录用通知’者,请自行处理。” 《中华中西医杂志》的《稿约》说:“3个月未收到本刊通知者可另投他刊。” 《诗刊》的《稿约》说:“自稿件发出之日起,三个月内未收到本刊决定刊用的通知,稿件可自行处理,在此期间内,请勿一稿两投。……凡向本刊投稿的作者,请留意本刊的《稿约》内容。已向本刊投稿,我刊均视为自愿接受上述《稿约》的约定。” 等等,不一而足。
笔者以为,期刊社的这种要求是不合理不合法的,具有较大危害性。

三月期限的不合理性

第一,绝大多数稿件被否定的过程都不需要三个月时间。期刊社从收稿经过一审、二审,到三审通过决定采用,或许的确需要三个月的时间。但是,这不能构成投稿人必须等待三个月的理由。因为:大多数稿件是不被采用的,不被采用的稿件绝大多数是在一审期间决定的,其中又有大部分稿件是责任编辑看一眼就否定了的,即便是责任编辑将稿件都浏览了一遍,否定任何一篇稿件,也用不了几天工夫,宽打宽算一个礼拜足够了,何必要等三个月?

第二,向作者发送一个用稿意向之类的文书没有多少成本。如果说期刊编辑部对于每一篇不采用的投稿都发退稿通知,的确会加大人力物力成本的话,那么对于可能采用的稿件先发一个预备采用通知,成本肯定不大。为什么不能在一个月之内向有关作者发一个预备通知呢?为什么要作者苦等三个月呢?

第三,一个月内通知作者能够做到。根据笔者以往的投稿经验,即使在没有手机和电子邮件的年代,被采用的稿件,大部分都能在一个月内收到责任编辑的通知,一个月之内没有消息,一个月之后又采用的例子极少。这也说明三月期限是不合理的。

第四,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刊物联系作者已经变得很简单。随着手机短信和电子邮件的普及,期刊编辑部给投稿者发退稿通知已经成了很简单的事情,没有多少成本,如果不发退稿通知而仅仅给少部分作者发一个预备用稿通知,成本更低。这根本不需要三个月的时间,少则三天多则三周就能做到,有必要让投稿人苦等三个月吗?江苏《唯实》在接到投稿后,马上就投稿人发送伊妹儿,一是告知稿件已经收到,二是告知投稿人如果一个月内未接到用稿通知可以另行投稿。《唯实》能做到的,其他期刊为什么就做不到呢?

三月期限的不合法性

早在1990年9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第一款就明确规定:“著作权人向报社、期刊社投稿的,自稿件发出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收到报社通知决定刊登的,或者自稿件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收到期刊社通知决定刊登的,可以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报社、期刊社投稿。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此条至今未被废除或者修改)

《著作权法》规定的向期刊投稿的人的等待期限明明是一个月(三十日),而期刊社却将一个月期限变成三个月(九十天),这明显是无视法律的违法行为。

有人可能会说,《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不是规定“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吗?既然另有约定的可以除外,当然就不受一个月期限的限制,期刊社的三月期限就不违法。这样的说法究竟对不对呢?笔者以为是不对的。

第一,法条中的“除外款项”或者“但书”所要排除的是个别的例外情况,而不能解释为是对“正款”或者“正书”的全盘否定。如果“正款”或者“正书”可以被“除外款项”或者“但书”完全否定,“正款”、“正书”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立法的目的就被完全否定了。期刊社的三月期限如果可以解释为符合《著作权法》“除外款项”中的“另有约定”而被广泛使用的话,“自稿件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收到期刊社通知决定刊登的,可以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期刊社投稿”这一“正款”就没有任何价值,立法机关就没有必要制定这一“正款”。所以,将期刊社的三月期限理解为“双方另有约定”不符合《著作权法》的立法意图。既然《著作权法》规定了一个月的等待期限,岂能容许期刊社将其改为三个月?

第二,期刊社的三月期限是“只有”,而不是“另有”。另有约定,应当是在遵守法律统一规定的前提下,针对特殊情况的例外处理,如果统一处理,就不叫“另有”而是“只有”。期刊社的三月期限意图恰恰就是:只要作者向期刊投稿就“只有”等三个月。所以,期刊社的三月期限根本就不是作者与刊物之间的“另有”约定,不符合“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款项”之规定。

第三,期刊社的三月期限是统一要求,而不是例外要求。期刊社的所谓“稿约”是针对所有投稿人的,是针对所有投稿行为的,而不是针对例外情况的,凡是投稿的都这样,都要等待三个月。因此,期刊社的三月期限不能被看作是《著作权法》中的“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这一“除外款项”的合理、合法的运用。

第四,期刊社的三月期限是单方规定,而不是双方约定。《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中的“双方另有约定”之“双方”应当是特定的投稿人与特定的期刊社,而不应当是特定期刊社与众多不特定的投稿人。面对不特定的众多对象的“约定”,名义上叫“约定”,实质上叫“规定”。如果编辑部向作者发送了可能用稿的通知,同时声明一个月内不能最终决定,要求作者等待一段时间,作者如果不愿意等待,编辑部马上终止审稿。这时,作者如果同意等待三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达成“双方另有约定”的法律事实,也才能成为不受三十日法定期限约束的“除外”情况。

第五,三月期限是霸王条款不是协商条款,不符合《合同法》中的协商一致原则,没有一个期刊社的三月期限是与作者协商之后达成的。有些期刊(如前文提到的《诗刊》)在“稿约”中说,作者向本刊投稿意味着接受本“稿约”规定的条件和义务。在这种情况下,投稿人与期刊社之间是否就达成了三月期限的契约呢?三月期限是否就成了“双方另有约定”例外情况了呢?笔者以为,不能这样理解。这样的理解是期刊社所希望的,而不是投稿人所希望的。期刊社的这种说明,是对自身霸王条款的掩盖,是为了进一步逼迫投稿人接受其霸王条款,而不是对霸王条款的修正。

总之,期刊社的三月期限是一种规定,而且是统一规定,而根本不是约定,即便是打着约定的旗号,那也不过是公布霸王条款而已;其目的不是为了处理个别的例外情况,而是为了全盘否定《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第一款赋予投稿人的权利,所以是违法的。

三月期限的危害性

第一,影响著作权的公平获得。现在,世界上还没有出现论文登记制度,所以,文章的著作权全靠公开发表才能实现。文章的著作权与发明权、商标权的不同性质,要求文章必须尽快发表。发明和商标只要经过一定的程序(申请、登记、注册,等等)就可以获得专利权或专用权,就受到法律的保护。而文章却无法获得类似于发明专利权、商标专用权一样的保护。尽管法律也禁止抄袭还没有公开发表的文章,但是法律对于观点相同、内容近似的文章还没有规定作者取得优先权的方式。两个人有同样的发明,专利权授予申请在先的一方;两个企业有相同或相近的商标,专用权也授予申请在先的一方。两个作者在互不相干的情况下,有可能写出两篇观点相同内容近似的文章,由于没有法定的申请登记程序,无法通过“申请在先”或“完稿在先”等等原则和程序确定作者的优先权,因此社会就习惯性地将新理论、新观点的功劳记在“发表在先”的作者头上。这是不成文的习惯法,也是合情合理的历史传统,也是每个作者和读者都愿意接受的文化道德。因此,文章必须尽快发表,才能获得真正的著作权。然而,三月期限有可能使著作权化为泡影。如果投稿的命中率是百分之五的话,一篇文章要投二十家刊物才能发表。如果对每家刊物都等上三个月的话,就要耗掉六十个月的宝贵时间。就是说,从完稿到发表,有可能要经过六十个月的漫长过程。这对于作者来说是不是太残酷了呢?更重要的是,在这六十个月内,谁敢保证会不会有观点相同、内容相近、但又绝非抄袭的同类文章公开发表呢?

有人可能会说,将文章放在博客上,贴在网络论坛上,可以证明谁最先发表,可以实现著作权。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有两个问题不好解决:第一,网络安全程度不够,网上文章容易消失,第二,许多刊物对已经上网的文章当作“已经发表过的文章”看待而不愿意采用。如《中国法学》就规定“凡已在公开出版物、互联网上发表的文章,一律不予以采用。” 所以,文章完成后,作者是不敢也不能轻易放到网上的。因此,著作权的实现,关键还是在报刊上公开发表。可见,三月期限不仅仅是一个时间太长的问题,它还是一个公平问题,是一个影响著作权的公正获得的公平问题。

第二, 助长官僚主义。知识分子一般都是反对官僚主义的,由知识分子组成的各类刊物的编辑机构,自己是不应当搞官僚主义的。但是,三月期限恰恰就是官僚主义的体现。前文已述,期刊编辑部否定一篇来稿根本不需要三个月时间,大多数来稿三天甚至三小时就被否定了,但是,他们不通知作者,反而要作者苦等三个月,这不是官僚作风又是什么?

有些编辑单位为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要求,已经改变了过去的官僚作风,对每一个投稿人都能迅速给以回复。有的刊物已经明确投稿人的等待期限为一个月,有的刊物(如《唯实》、《改革内参》等)不仅能在一个月内及时退稿,对于暂时不退的稿件,还随时告知审稿的进展情况。就连《中国社会科学》这样权威的刊物,对于不采用的稿件,一般也会在两个礼拜之内明确退稿,而不要求投稿人苦等三个月。那些至今仍然死死要求作者苦等三个月的期刊编辑机构,你们的官气僚气是不是有点过分呢?是不是有点不合时宜呢?

第三,败坏社会风气。报刊是社会领导力量。当年,马克思当《莱茵报》主编的时候,就强调报社与撰稿人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他说:“不要让撰稿人领导《莱茵报》,而是相反,让《莱茵报》领导撰稿人。” 一般说来,撰稿人是社会中的知识阶层,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是社会的领导力量,期刊社则是这个社会领导力量的领导者。这个领导力量的领导者不守法,其社会危害性极大,严重败坏社会风气。

现在许多企事业单位都喜欢利用霸王条款坑害消费者,对此,社会舆论已经进行了持续深入地揭露和批判。然而,如果社会可以容忍期刊社搞霸王条款欺负投稿人、欺负知识分子的话,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指责银行、商场等等社会组织搞霸王条款呢?

2009年6月2日于南京

(原载《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6 02:00 , Processed in 0.14528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