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843|回复: 2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我们一起走近黄玉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8-28 14:13: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
 楼主| 发表于 2008-8-28 14:16:12 | 只看该作者
三尺讲台“说苏轼”
黄玉峰:国学普及拒绝泛娱乐
------------------------------------------
www.jfdaily.com  2008-4-8  稿件来源:解放网-新闻晚报
  在当今国学普及的热潮下,各位作古名人纷纷浮出水面,被诸多电视节目以“泛娱乐”的态度重新解读。复旦附中特级名师黄玉峰在“文化中国”节目里大谈李杜苏,并在去年出版讲稿《说李白》,今年又相继推出《说苏轼》、《说杜甫》,其中《说苏轼》于今日正式出版上架。对于目前国学普及的种种解读方式,黄玉峰定位在“正解”,驳斥了广泛流行并拥有众多追随者的“国学戏说法”。

  责任当前不“戏说”

  近年来,“戏说”之风盛行,对于时下颇有争议的“李清照好赌好酒好色”、“大禹有婚外情”等说法,黄玉峰坦言,“写李清照生活的另一面不是不可以,真实地写出一个人,对我们了解人性的复杂是很有好处的。但我觉得简单地说她好赌好色好酒,那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也是不公道的。”而关于大禹,黄玉峰认为,“摆着大禹的丰功伟绩不说,而去编造婚外恋,其心理可想而知。”
  对于风靡一时的“戏说”剧,黄玉峰也表示“虽然精彩但意义不大”,其宣扬隐私、捕风捉影的手段,无益于观众了解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至于学术气氛较浓的文学讲座,黄玉峰则认为,“为了吸引观众,把情节说得曲折生动点,这无可厚非。但讲述者更应有责任感,不能随便‘戏说’。历史本身就很有吸引力,如果能把历史的真实和细节展现出来,本身就有魅力,不必借助于编造。”实际上,如何避免“戏说”、恰当解读对象,正是黄玉峰选材和讲述中首先考虑的问题:“合理的想象是需要的,但必须区分合理想象与胡编乱造的界限,用严肃的态度去讲述,才能避免‘戏说’之弊。”

  力图还原真实人性

  黄玉峰强调,他内心是想“还原一个真实的人”,故其对于李白杜甫的人物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与众不同。他表示,历史文化名人被歪曲的不在少数,他本着责任感和抱负,致力于理清历史旧账,以较为冷静的态度指瑕辨析;而苏轼与李杜的为人处世有着质的差别,所以还原策略有所调整,以饱含崇敬之情的笔墨正面抒写。
  对于古往今来讲苏轼的名作,黄玉峰评述说:“这些作品从各个侧面反映苏轼的伟大而平凡,特别是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和王水照的《苏轼传》,对苏轼充满着感情,对我认识苏轼有较大的影响。”黄玉峰自认他的《说苏轼》之独特性,在于“突出了苏轼的文化人格,生存智慧和生命意识”。

  叹“国学回归”难矣

  黄玉峰认为,当今的国学热,其实是五四时期被压抑的传统文化的反弹。当时的知识分子为破封建旧俗,立民主科学新风尚,难免以偏激手段打击传统;而今要收拾几乎破坏殆尽的传统文化,可谓难上加难。面对“国学回归”的强烈呼声,黄玉峰清醒地表示:“国学的‘回归’不是一件易事,它是一个艰巨的工程,要做大量长期细致的工作。”
  事实上,他认为:“第一,国学是不可能‘回归’的。时代不同了,很多当时有价值的东西,现在不适用了。所以不但没可能‘回归’,而且也没必要。第二,如今真正懂‘国学’的人更是微乎其微。”他谦逊地表示,他本人也不懂国学,虽然看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史记》等书,但可以说连“国学”的门都没进。不过国学虽难以回归,但进行普及总有好处:“有人讲《论语》,尽管对论语的解读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但这些讲座毕竟起到了一定的讲解作用,促进人们关注传统文化。”
作者: □晚报记者谢正宜实习生王洁报道
3#
 楼主| 发表于 2008-8-28 14:18:23 | 只看该作者
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假期带学生“游学”
2008年04月14日 09:25:48  来源:文汇报
【字号  留言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上周最终与旅行社敲定了“浙西大峡谷——临安二日游”,这个星期他将利用学校的春假带班级学生进行一次“游学”。
    黄老师几乎每年都会利用假期带学生开展类似的“游学”活动,较远的曾去到雁荡山追随谢灵运的踪迹,到宁波拜访著名的天一阁,到绍兴参观蔡元培故居和鲁迅笔下的百草园;近的则去海宁触摸王国维的书斋、徐志摩的老屋,到松江拜谒明末抗清志士夏允彝、夏完淳父子的墓地,安亭归有光私塾、太仓顾炎武苑囿也曾留下师生们的足迹。黄玉峰精心选择的这些景点都与历史上的文人、学者有关,而在旅途中他也会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回到课堂,再读这些大家的作品会自然而然产生一种亲切感。     今年的线路是黄玉峰几经推敲之后确定的,这几天黄玉峰和他的学生都在抓紧收集有关资料,准备到时分享交流。     “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说,‘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同样重要。”黄玉峰说。在课堂上,他要求学生在扫清基本的字词句障碍后进行大量反复阅读,从中体会语言的魅力。他还会花相当多的时间介绍作者的生平、逸事。黄玉峰去年曾在纪实频道《文化中国》栏目多次担任主讲,并相继出版了《说李白》、《说苏轼》、《说杜甫》等著作。他经常会把自己平日的研究所得带到课堂上与学生分享。针对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苏轼作品,黄玉峰就专门对学生讲述苏轼一生的遭遇和“不随”的性格特征,结合这些背景学生再来品味作品,就能较好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这样的课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回味无穷,很多学生在老师的影响下课后找来传记、文集认真研读。(记者王柏玲)

4#
 楼主| 发表于 2008-8-28 14:19:56 | 只看该作者
一些人,一些书 . 黄玉峰其人其书
作者: 马国兴
    现在很多老师还能吃饭,就是因为目前这种教学方式压制着学生,让他们不能充分发展。
   
    语文不仅是教识字,还要培养一个人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语文的真谛是读书和做人。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读书积累到一定的量,自然会产生表达的冲动。读与写,读是根本,写是读以后自然达到的阶段。为写而写,就像让没有吃足桑叶的蚕宝宝吐丝,实在是强人所难。
   
   
    1999年4月22日,《中国青年报》第5版“冰点”栏目,刊发了记者冯玥的报道《语文教学的叛徒》,其主人公黄玉峰的语文教学模式吸引了我。黄玉峰当时是复旦大学附中高二(3)班的语文老师,他“以素质教育对应试”,实践着“大语文”的教学,其所取得的效果引人瞩目。3班同学在当初收到录取通知书时,还收到了署名“你的朋友黄玉峰”的简函:“祝贺你进入附中修炼。愿我们为改变语文教学落后、人文素质低下的现状而共同努力”——漂亮的毛笔行书写在古色古香的宣纸信笺上,昭示了他们将拥有不一样的语文课。果然,除了统一的期中和期末考试,语文课没有考试,也从来不做各种模拟试卷;在课本之外,黄玉峰补充了古今中外数百篇文章,却不讲教材里的某些课文,只要大家看懂即可;几十位沪上名家先后到班上,讲述自己读书治学的心得;每周有固定的时间练习书法、学国画和篆刻,每周有一节语文课到图书馆看书……
   
    心向往之,心向往之啊。如果在学生时代,我要遇上这样的老师、这样的语文课,那该多好!便提笔给黄玉峰老师写信,表达自己的敬意,因为不知道黄玉峰的具体地址,对他能否收到信自己心里也没有底。不曾想,发信后不久的5月6日,我意外地收到了黄玉峰寄来的包裹——一本他主编的《诗情画意》(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1版5印),两本他指导3班同学办的班刊《读书做人》。《诗情画意》是上海教育电视台同名节目的讲稿结集,以师生对话形式解析古代诗歌和绘画,这本书大约就是他的教育的一个副产品吧。当时我所在的书店是有这本书的,销的还不错,只是我从来没有注意编著者——心里没有,眼里就没有啊。黄玉峰的书法很不错,这从他的题签即可看出。再翻《读书做人》,更是吓了我一跳:《平和恬淡——周作人人文主义思想讨论》、《从两个角度来看中国禅宗兴盛之原因》、《略论民与神的关系》、《初探唐代的“酒文化”》……这是高中生的文章吗?黄玉峰说:“也许在真正的研究者看来,他们的东西还很稚嫩,没关系,我主要让学生有一种体验,一种创新的体验、一种研究学问的体验和成就感,这就够了。”
   
    其后多年,因为俗亊的羁绊,我就没再和黄玉峰联系,只是看他编的书一本接一本地出版,闲时翻翻,权当面受教诲。媒体上也不见了他的动向,关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争论渐渐平息,他的事业注定是寂寞的。3班的学生,如今也该大学毕业了,他们未必会成为书画家、作家,但是,“随着这些学生的成长,他们如何对待世界,如何处理自己的人生问题,都会不一样”——陈思和的评价颇为中肯。
   
   
5#
 楼主| 发表于 2008-8-28 14:22:30 | 只看该作者

[z]

特级教师黄玉峰 (2008-01-05 09:45:05)

标签:教育  

  黄玉峰,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国青年报》曾以“语文教学的‘叛徒’”为题,对黄玉峰做过长篇报道。这个带引号的“叛徒”一词,是对黄玉峰多年来义无返顾地探索语文教学改革新路的赞誉,也是他实施教改历程的形象写真。
  1947年1月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黄玉峰出生于距鲁迅先生的三味书屋西面五里的鉴湖街。在中小学时代,黄玉峰成绩优秀,长于理科,偏爱文科;爱好广泛,诗词书画,兼有涉趣。但因“成分”问题却未能如愿考进复旦大学新闻系,经“调剂”进了上海教育学院,成为一名师范生。大学毕业后就职于松江天马中学。1982年入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进修。1986年开始,一直任教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在对传统的语文教学的反感与日俱增时,以一篇七千多字的文章《还我琅琅书声》正式启动语文教学改革。从教以来,曾主编过《阿爸教作文》、《阿爸教现代科技》、《怎样写好高考作文》、《阿爸教做人》、《高中语文怎样学》、《阿爸教读书》、《东方情商》等多部著作,并担任上海电视台《诗情画意》节目总策划、总编。
  从外表看黄玉峰像斯文的读书人,质朴、憨厚,阔嘴、大鼻、小眼睛,皮肤黑黑的。如果换上一身农民的打扮,往田头一站,便是一个道道地地的农民了。黄老师似乎很欣赏自己的形象,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叫“庄嘉翰”,“庄嘉翰”者,庄稼汉也。另外还有一个笔名叫“杜行霞”,“杜行霞”者,独行侠也。为他赢得“叛徒”美誉的就是他在语文教学方面的一些与众不同的做法:他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本失误在“不读书”,那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还我琅琅书声”,“读书人要读书”。
  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人文精神,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某些规律,也就是说,把学生带到语言的海洋中去,带他们游泳,让他们自己弄潮击水,学会游泳。这个方法可以用一句现成的话来说,那就是“归真返朴,走向传统”。我特别欣赏“三味书屋”里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读,老师也在读,学生读“秩秩斯干,悠悠南山”,教师在读“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他认为觉得只有直接接触文本,才能体会到前人的思想、语言,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所谓语文的基础,就是读了多少,记了多少,领悟了多少,表达得怎么样,而不是专门研究某一语言现象到底是属于哪一个知识点的伪本领。
  他的改革实践主要是从教材教法两个方面进行的。首先是教材,课本、课本就是课堂教学之本,现行课本中很多内容并不是第一流的,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更难打动人。他首先把那些平庸之作剔除掉。同时增添了大量名家名篇,比如《论语》、《孟子》、《庄子》中的片断,《大学》全文,《滕王阁序》、《前赤壁赋》、《人间词话》等,也引进了近现代的如周作人、朱光潜的文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王小波的《一个独立特行的猪》等等,增添的原则,是与所教课文有关的,扩展开去。与课文并无关系,但对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兴趣能力有益的也有选择地引进。同时根据不同学生,开一些书目,让他们进一步地开拓视野,两年多时间里,学生一般都熟读背诵了几十篇文章,几百首诗篇,看了几十本书。二年多的学习,他们俨然以“读书人”自居了。
  接着,他改进教法。黄玉峰认为教法其实就是学法。语文教学应以学生活动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他大刀阔斧地改变阅读课的教学方法。每周六节语文课,一节到图书馆泛读,一节练笔,其余四节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自己看、背、抄。作文教学他基本不命题,让学生写随感、写读书笔记、写课题报告和研究论文,使学生一头沉入书海之中。辅之以适当点拨,从兴趣出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学习语文的良好氛围。学生读有所获、学有所得后,再上台谈体会、交流,如同开记者招待会。在这一氛围中学生热情高涨,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孜孜以求,乐此不疲,吮吸着古今中外文化的精髓。
  他认为:语言不只是思维和交流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方式。语文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这个对话交流过程,实际上就是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黄玉峰还非常重视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拓。他曾带领学生到浙东演绎文化苦旅,把课堂搬到了山上、水上、路上。他还请大学教授、学者担任评委,举办论文答辩会……拉近学生与古人、名人、伟人的距离,使他们对历史上的优秀诗文有了直接的、感性的认识。
  他认为:语文不能只讲语言文字,必须包容文史哲乃至科学艺术等等。离开这些内容,语文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黄玉峰利用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语文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种语文活动,既使语文的外延得以拓宽,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6#
 楼主| 发表于 2008-8-28 14:25:01 | 只看该作者
黄玉峰:呼唤教师的独立精神
(一)
  当前,教师素质中最缺少的是什么?有人说,是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有人说是“爱”,对学生的爱;有人说是敬业精神;有人说是教育的理想。这些话都有道理。但我指的是“最”,最缺少的是什么?我以为,是独立的精神,是教师的自主意识以及由此而实施的自主的教学。教师是知识分子的一员,知识分子之所以被称之为知识分子,最可贵的是具备独立的精神。教师是我们民族的一员,我们民族最缺少的也正是独立精神!教育关乎祖国民族的未来,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体,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如果没有独立精神,便没有教育的现代化,便没有民族的未来!
  教师的独立精神,是教育之“魂”。正因为缺少,自古以来,不断有人在呼唤这种精神,呼唤这个“魂”!
  庄子也许是最早明确提出“独立精神”的。他热情赞扬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加沮”,说他“定乎内外之分,辫乎荣辱之境。”在以后漫长的历史中,嵇康、韩愈、王安石、苏轼、李贽、徐渭、黄宗羲、龚自珍等都多多少少有着这种精神的闪光。
  鲁迅的呼唤最为强烈,早在求学时期,他便在《破恶声论》中提出“不和众嚣”,“独立特行”的主张。胡适是富有独立精神的佼佼者,他“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有一分证据,只说一分话,有九分证据,不说十分话”的怀疑精神与求实的态度,正是这种独立意识的最生动具体的阐述。 49年以后,这样的人凤毛麟角。陈寅恪是其中的代表。2000年春,我送三位学子破格直升清华。在先生为王国维写的碑文前久久伫立,陈寅恪在碑文中写道:“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是当代知识分子的表率,是教师的楷模!
  “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不仅是做人做学问的一种态度,更是我们追求的一个境界。马克思早在《共产党宣言》里已十分清楚的说明:代替旧制度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要每个人自由发展,教师必须走在最前面。
(二)
  然而,“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何其难?赵薇的军旗事件,其实是在“侮辱”他国,可是“举国上下”却一再谴责赵薇“卖国”,而无人出来说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实是经过斯大林团伙一再删改而炮制出来的,目的是培养毫无温情的铁血杀手,孵育“人体炸弹” ,可是仍一再被选入课本,却未有人提出异议。动不动就说“什么什么要从娃娃抓起”,结果是误导孩子,加重负担,……一会儿提倡双语教育,一会儿又说要减负;一会儿要搞研究性学习,一会儿又说反对超纲;一会儿是H版S版,一会儿又匆匆上马二期课改的新教材;一会儿讲抓好四十五分钟,一会儿又来检查第二课堂……何其速变乃尔,何其无特操之于此极!如果你没有独立精神,没有定力,奴性十分,亦步亦趋,人云亦云,真不知如何措手足了!我们要学生有独立性,教师自己首先要有独立性,要学生有创造性,教师自己首先不能封闭保守。
(三)
  在培养目标上教师应有独立见解。 “一切为了进大学,进大学就是一切”。只要能进大学,进好的大学,可以不顾一切。在9月初上海电视台的一档《有话大家说》的节日中,一位家长振振有词地说“我就是为了孩子出人头地,我就是为了让他将来赚更多的钱,其余什么都不管。”这代表了大多数家长学生的心态,这是当前教育乃至于社会的突出的问题。然而,家长可以这样想,教师却不可以这样想,更不能这样做!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这种心态缺少一种平常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健全的人,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成人,但不一定都进大学。其实,持这种心态的人,即使进了大学,也不一定都幸福快乐。马家爵事件便是一个典型。2003年考入清华的浙江理科状元入学不到一年便休学,也是一个典型。关于这方面,鲁迅在《我们今天怎样做父亲》中有一段话,说得很全面。他说:要用全副精神,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
  由此可见,对一个教师来说,必须有两个关怀。既要关怀他们的分数成绩,更要关怀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精神成长,给他们打下终身发展的精神底子。这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的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
(四)
  在教育理念上也应有独立见解。现在有好多耳熟能详的口号都经不起推敲。比如,人们常说,“要授之以渔,不能授之以鱼”。这话不错。但这里面就隐含着一个错误的观点:以为“渔”可以脱离“鱼”而得到。以为大量支离破碎的分析,大量讲授一些“规律”“方法”就等于“授之以渔”了。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听千曲而后知音”。作为规律和方法的“渔”还是要从大量的吃“鱼”过程中获得。离开“鱼”,或者“鱼”抓得少,吃得少,怎么能得到“渔”呢?而所谓抓“鱼”吃“鱼”,便是大量积累,大量阅读,甚至需要大量“死记硬背”!犹太人在总结自己的基础教育时,自傲地宣称自己用的是“生吞之功”,其实“生吞之功”,就是我们祖先的“死记硬背”罢了。抓紧在儿童时期多读多背,不但能积累大量语言和思想材料,以便将来的感悟、运用,而且还可以开发大脑的功能。然而,现在的语文教学大体上是违背这“积累——感悟——运用”的规律的。现在人们大量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这当然是件好事,它为教学增加了广阔的活动天地。但不能不加分析地要求每课必用,或者认为用得越多就越好。应该看到“多媒体”毕竟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代替语文课堂教学中那些带有根本性规律性的东西。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性的东西,便是学生与书本,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的现场交流,现场碰撞——多方位的碰撞。多媒体技术如果操作不当,或用得过多过烂,或者甚至只是为了偷懒,那往往会成了这种碰撞的阻隔,成了多元交流的第三者!反而使得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我上课比较喜欢板书,板书有一种现场的动感,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增进学生的记忆,即兴的漂亮的板书更有一种出人意料的综合效果。有一次,我在讲课时,突然联想到《春江花月夜》,因为我记得很熟,因为我的板书既快又美,所以便趁兴写了一黑板,学生边看边读边抄,印象极深。事后一位同学说,我们得到一种激情的享受。
  施教过程是感情的交流,这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过程,一定要反映出老师独特的个性。你爱书法,我爱绘画,你爱音乐,我爱旅游,你熟悉古典诗歌,我了解外国文学,这些特长都可以而且应该渗透到个性化教学过程中,怕就怕老师只会照本宣科,没有任何特长,没有什么爱好,自己都没有被文本打动。而作为教师,只有自己感动了才能去感动别人。有一位青年教师,喜欢电影。他上蒙田的《热爱生命》,通过反复阅读,自己被深深打动了,于是他探究了自己被打动的原因,他把有关热爱生命的事实、名言搜集起来,制成多媒体课件。上课时一边点击,一边模仿电影的旁白,深情朗诵。这堂课容量极大,同学们完全沉浸其中,师生一句话没说,都被深深地打动了。有位青年老师酷爱音乐,他上诗歌《悼念一棵枫树》,整个过程选了“神秘园”中的曲子作背景音乐,时重时轻,一遍又一遍。老师只是稍加点拨、提示,再加上震撼人心的朗诵,同学们便似乎完全理解了诗的内容和体验到了诗的情绪,不必多说一句话了。再比如,对传承和创新的理解和实践,人们往往肯定后者而忽视前者。因此对课堂教学笼统地不负责任地批评“满堂灌”,而过分地强调启发式(所谓启发式往往是满堂问)、讨论式。其实,“满堂灌”应该是授课中的主要方法,这一方法与启发、讨论并不矛盾,讲授本身便具有启智、撞击的作用。而且因为一讲到底,内容就很丰富而浓缩。这是最基本的课堂教育法,是一个教师的基本功。当然,具体采用什么方法,关键在教师本身,简单地反对某一种方法,没有个性的搬用别人的教学方法,都是缺乏独立精神的表现。在作文教学中,也是如此。笔者的《重批高考满分作文》一书,对历年的高考满分作文及没批满分而应得满分的作文,作了一个全面的审视。我这样做,不是说我的看法一定正确,而是希望在作文批改中提倡独立的精神。只有我们每个教师都认清了这一点,教育改革才不是一句空话。
(五)
  如何处理新教材,如何上好新教材的问题,更应该体现老师的独立精神。教材是教学的依据,课本,课本,乃一课之本。但是对教材我们同样不能人云亦云。教材不过是为我提供了教学的方便,但哪一篇该教,哪一篇可以不教,主动权仍应该在教师手中。事实上,编者也没有这样的硬性规定。明智的编者希望我们不是“教教材”,而应该是“用教材”。教材编得再好也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也不可能完全符合“这一个班级”“这一位老师”的特点。何况,由于种种原因如今的教材是不能尽如人意的,包括新教材也仍有很多不足。课堂之外,有万水千山,课本之外,有万紫千红,教材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可能把最新发表的鲜活的好文章收进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应该发扬独立的精神,及时地遴选好文章,把课内课外结合起来,把最鲜活的营养品提供给孩子们。当然,这需要教师的见识和胆魄,需要教师有相当学问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处理教材,主要是删和增两种方法。比如,如今的初中教材中,还在选《谁是最可爱的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丰碑》等文章。在我看来,都在可删之列。《谁是》充满了恐怖血腥的镜头,如此残酷的情景描绘给学生看,到底有什么好处?而且也不完全符合史实,有很多宣传成分在。《钢铁》已如前说,它们没有教育人敬畏生命,爱护生命,爱他人的生命,爱自己的生命;只有革命,只有斗争,只有献身,只有牺牲。老实说,这作为恐怖分子的培训资料也未尝不可。《丰碑》有许多情节也不合常理,同样是为了政治宣传,更谈不上什么文学价值。从根本上说,这些作品仍然跳不出鲁迅所说的瞒、骗、哄。再比如,高中新课本选的《跨远百年的美丽》,文字尚可,但片面强调“科学精神”,强调“艰苦奋斗”,强调“勤奋好学”,不公正地批评“爱美的心理”,把爱美与艰苦奋斗、勤奋学习对立起来。而事实上也不符合居里夫人的实际。请看下面的段落:男同学们为了能更多地看她一眼,或有幸凑上去说几句话,常常挤在教室外的走廊里,她的女友甚至不得不用伞柄赶走这些追慕者。但她对这种热闹不屑一顾,她每天到得最早,坐在前排,给那些追随的目光一个无情的后脑勺。她身上永远裹着一层冰霜的盔甲,凛然使那些“追星族”不敢靠近。这哪里是居里夫人,分明是一个装腔作势的修女!不用看传记,只要是用脑子而不是用脚底板想一想,就可以发现这话有多荒唐。再看下面一段,更是离谱:数年前一位母亲对我说,她刚上初中的女儿成绩下降了,为什么?答曰:“知道爱美了。” 为了宣传教条,真是连常识都不顾了。文章最后为说教服务的那段文字更是不伦不类,语无伦次。请看这几句:诸葛亮戎马一生,气吞曹吴,却不披一甲,不佩一刀;毛泽东指挥军民万众,再战火中打了一个新中国,却从不受军衔,不背一枪。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力,不逐于力,不持于技。—— 正是莫名其妙,这与居里夫人的美丽有何干系!毕淑敏的《我很重要》,题目颇有震撼力,文章确实不错,也曾起到了很好的启蒙效果。但深究一下,也有些问题,文章讲的仍然不是“我”本身很重要,而是“我”对于别人,对于社会来说很重要。不信你多读几遍。当然,这些文章也不一定要删,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指出某方面的不足。如前所说教语文的目的不是要让学生糊涂,不是教学生做书本的奴隶,而是要让学生清醒,要给学生启蒙,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成为真的人。
  补充增加课文,是一个有独立精神的教师不可或缺的任务。我在每学期都增加了大量内容,从诗歌到小说,从经典到时文,根据学生精神成长需要,自由地认真地取舍。我甚至选了鲁迅的《文化偏至论》,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以及美国的《独立宣言》、《人权宣言》。同学们往往对我的选文特别感兴趣。比如,我选了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并结合自己对人生的体验,谈了对幸福的理解,同学们兴致盎然,深深地被打动了。从此,有些同学还学起了写新诗。高中新教材是按主题编选文章的,这是一个突破。但毕竟缺乏线索,无法照顾到“工具性”。这便需要老师主动地有意识有计划并且灵活地穿插。把文章学、修辞学、文学史、语法等知识很自然地熔入教学中,既讲清了文本,又接触了有关语文知识。末了,我要说,教师有独立精神,当然不仅表现在课堂上,更多地表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我有一个命题叫做 “我即教材” (“教师即教材”)!一个奴性十足的教师,一个只会亦步亦趋、人云我云的教师是不会有个人魅力的,这必然严重影响学生的成长。 “任重而道远”。为了出色地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每个教师都必须具备把自己铸造成具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的大写的人! “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从我做起!
 自:http://bbs.eduol.cn/post_18_266484_1.html
7#
 楼主| 发表于 2008-8-28 14:28:16 | 只看该作者

陈开玖/博文

回忆黄玉峰
[ 2006-10-9 22:32:00 | By: july99 ]
1
推荐

午间,信手拿起上海的同学送我的那本《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8期,丁钢主编,竟然发现了黄玉峰老师的名字。赶紧翻看。原来是有人将他作为一个特级教师成长的个案在研究,方式几乎是教育叙事类,正符合目前我的思考。
看着,同时记忆之门敞开。
2001年我们去上海复旦附中参加一次全国性的语文研讨,主持的正是黄玉峰老师。
印象中是他慷慨激昂又真挚动情的表述。
在他的学生完成精彩的《雷雨》公开课后,他才上台由衷地赞美他的学生:“还说什么呢?一切都是他们自己在做。他们连雷雨这样两个富有张力的字都不要我写——同学是我们的同学!”然后是垂首片刻,感动且无语。
全场寂静。
另外一个细节是,他在复旦论坛中间挥洒完睿智的主持任务后,台下座无虚席,他瞧一瞧,居然一下子坐到第一排空隙的过道上的红地毯上,抱膝仰头认真听台上的发言。
当晚在复旦附属二中进行的沙龙中,他的言说与组织,机智民主而开放,让在场的人觉得确实不虚此行。观点与观点在对话着,信息与信息在交流着。
那次沪上之行,让我对上海尤其是复旦这个大都市中的校园甚感亲切。我甚至想:若是14岁那年没有离开南通,也许我后来跨入的高校是复旦。
此后是在金华了。我正为毕业论文焦虑着,我的老师来电话说晚间一同用餐,又一次见到了这个高大的“庄稼汉”。还是那么坦率与朴实。“高中的学生有思想,当然教高中有意思,可以和你交流。”45岁时居然被学生误以为是同龄人拦在大门口索要校牌——难以置信,或许是童心与热爱让人年轻吧。那时我正迷恋着李清照,找了不少她的传记和诗词在看着,于是谈起词,他大力介绍了另外一个几乎没被人发现的女词人,丁宁,并随口背诵了几句。记得呜呜的火车开来了,他带着两盆金灿灿的佛手向着我们这群送行的人摆摆手,淡出了我们的视线。
后来,我调动到一所市区学校,为了做好毕业论文仍然暂时留在初中。没想到国庆节后收到了他寄来的书法条幅,正是我喜欢的四个字:静水深流。还用小楷录了首丁宁的词作,简要评点了几句,那语气和说话的方式是一样的
此后我在张中行绝尘远行后的《留梦集》,读到一篇《归》,居然也写到丁宁:“我感谢她。感谢她写了这样好的词,创造一个充满温情和美的精神世界,我一旦感到无所归,就仍然可以向她求助,以期漂泊的心能够有所归,就是短到片刻也好。”当时我愣了好一会,想:归,是归依,归属;人以群分,张中行、黄玉峰,是与丁宁神遇了——那么,我、我们呢?
而今天,关于沪上的信息一再涌来,唤醒我深深留恋的那段时光的记忆。重新读作为被研究对象的黄玉峰,另有一番感受。对于相遇无数的他来说,也许已经记不清我、我们是谁——至多是某某的一个学生——可是,在浮光掠影的相遇中,已经让我知道另一种人,另一种思维方式,另一种生存方式。而那,正是我希望自己可以修炼到的境界。接下来的时间里,是否有机会再次亲临我所熟悉的那现代又深厚的氛围?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真是不错的书。我要一期一期的全买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8#
 楼主| 发表于 2008-8-28 14:30:43 | 只看该作者
黄玉峰,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国青年报》曾以“语文教学的‘叛徒’”为题,对黄玉峰做过长篇报道。这个带引号的“叛徒”一词,是对黄玉峰多年来义无返顾地探索语文教学改革新路的赞誉,也是他实施教改历程的形象写真。
    1947年1月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黄玉峰出生于距鲁迅先生的三味书屋西面五里的鉴湖街。在中小学时代,黄玉峰成绩优秀,长于理科,偏爱文科;爱好广泛,诗词书画,兼有涉趣。但因“成分”问题却未能如愿考进复旦大学新闻系,经“调剂”进了上海
教育学院,成为一名师范生。大学毕业后就职于松江天马中学。1982年入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进修。1986年开始,一直任教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在对传统的语文教学的反感与日俱增时,以一篇七千多字的文章《还我琅琅书声》正式启动语文教学改革。从教以来,曾主编过《阿爸教作文》、《阿爸教现代科技》、《怎样写好高考作文》、《阿爸教做人》、《高中语文怎样学》、《阿爸教读书》、《东方情商》等多部著作,并担任上海电视台《诗情画意》节目总策划、总编。
    从外表看黄玉峰像斯文的读书人,质朴、憨厚,阔嘴、大鼻、小眼睛,皮肤黑黑的。如果换上一身农民的打扮,往田头一站,便是一个道道地地的农民了。黄老师似乎很欣赏自己的形象,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叫“庄嘉翰”,“庄嘉翰”者,庄稼汉也。另外还有一个笔名叫“杜行霞”,“杜行霞”者,独行侠也。
    为他赢得“叛徒”美誉的就是他在语文教学方面的一些与众不同的做法:他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本失误在“不读书”,那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还我琅琅书声”,“读书人要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人文精神,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某些规律,也就是说,把学生带到语言的海洋中去,带他们游泳,让他们自己弄潮击水,学会游泳。这个方法可以用一句现成的话来说,那就是“归真返朴,走向传统”。我特别欣赏“三味书屋”里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读,老师也在读,学生读“秩秩斯干,悠悠南山”,教师在读“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他认为觉得只有直接接触文本,才能体会到前人的思想、语言,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所谓语文的基础,就是读了多少,记了多少,领悟了多少,表达得怎么样,而不是专门研究某一语言现象到底是属于哪一个知识点的伪本领...
9#
 楼主| 发表于 2008-8-28 14:33:12 | 只看该作者
[img=http://bbs.ht88.com/skins/Default/topicface/face1.gif]发贴心情[/img]
特级教师黄玉峰的高考阅卷史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9日12:52 南都周刊


黄玉峰


在黄玉峰的印象里,每次阅卷都会因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阅卷人和阅卷人吵,和出卷人吵。

  按规定,阅卷中心组成员要在批改前先把卷子做一遍,其中有大学教授,有优秀中学教师,经常是5人答案各不同,还有几次答案一致,结果一看标准答案,全错。

  1990年7月8日,早上七点不到,黄玉峰就走出位于江湾的家门,这个质朴憨厚、阔嘴大鼻,貌似农民的中年人,提着一份蛋炒饭两条煎带鱼,怀着一种责任感,要横穿大上海,赶往位于上海西部的华东师范大学高考语文阅卷处。

  那一天,黑色七月的影子罩着全国数百万考生。那一年,黄玉峰是上海市重点中学复旦附中的语文高级教师,6月底,他向学校申请去高考阅卷。那时的阅卷名额,由有关方面分配给各校。

  在黄玉峰心中,阅卷官神圣无比。自从隋唐开科取士以来,阅卷官的级别都很高。唐时乡试,主考由学政担任,负责会试的须侍郎一级,至于殿试,由龙目御览,更令人生畏。当他还在读小学时,最敬畏的就是阅卷官,认为他们最有学问,且有生杀予夺之权,那时他调皮捣蛋,常常是红灯高挂。后来,他看到连环画《董一了》,说的是由于阅卷官的误会,使董一了连中三元,这不禁令他神往,祈祷有一天,阅卷官也糊涂一下,给他一个好分数。

  不料30年后,他自己竟也做了阅卷官。这个提着午饭上“战场”的老师,没想到从此把他对阅卷的敬畏感打得荡然无存。

  带饭的阅卷官

  1990年的高考阅卷条件很苦。在黄玉峰的记忆里,阅卷处设在教学楼里,阅卷采取流水作业,四五十个老师,分大作文题组、小作文题组、文言文组和全国卷组等,试题由两人批阅复核,再由组长抽查。

  黄玉峰分在大作文题组,一个四五十平米的大教室,散布着二三十个老师,每人面前厚厚一叠试卷。看到好卷子,有人奔走相告;看到差卷子,也有人骂娘。

  正是七月,教室里连吊扇也没一个,窗上没帘子,阳光直逼进来,教师们的汗水直往下淌。阅卷量大,人手少,时间紧,批一篇作文大概一分钟,连擦汗的空都没有。几个领导从外面搬来了摇头风扇,一会儿吹吹你,一会儿吹吹我,一会儿吹吹饭菜。到了中午,路近的赶回家吃饭,路远的要么上街填肚子,要么带了饭,放点开水,吞了下去,稍事休息又接着干。几天后,阅卷官就辞去了几个。

  一周的阅卷结束,黄玉峰领到的报酬是每天25元,扣去预支的盘缠,已所剩无几。晚上回到家,将劳动所得交给每天早起做饭的妻,脸上颇有难色。他又想到,在匆忙中,自己未必不制造了一二个“董一了”,怎么对得起寒窗十二载的学生?内心就无法平静了。

  带饭阅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1997年7月13日,上海市副市长龚学平慰问时。那一天,副市长看到教师桌上的八宝粥,大为感慨:这怎么行!

  “高考阅卷,掌握着生杀大权,关乎千万考生的命运,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古时考卷要另请人用红笔誊抄,以免舞弊,可谓用心良苦。现在已非科举时代,对阅卷反而如此轻视。”黄玉峰说。带饭问题曾使他如哽在喉,后来在报上发表文章,借讲阅卷条件之差,调侃自己在冥冥之中也会草菅人命,委婉地批评有关方面对阅卷没有足够重视。

  标准答案:训练被奴化的人?

  阅卷给黄玉峰留下深刻印象的,却不是带饭问题,而是每年都有的冲突,和阅卷老师的冲突,和出卷老师的冲突。

  这个后来被传媒和教育界称为“语文教学叛徒”的特级教师,1990年时43岁,却依然有着青年人的纯真、率直,视人格独立与个体尊严为生命,以民主与科学为教育理念,眼里容不下沙子。在他心目中,作文就是要引导学生如何做人,那种让学生完全按照标准答案去迎合出题意图的教育,不过是训练被奴化的人。

  阅卷前两年,黄玉峰自感人微言轻,并不那么锋芒毕露。第三年,其他阅卷老师发现,这个黄老师眼光很凶,从一堆卷子里,几眼瞄过去,就能发现哪些是一类卷,哪些是二类卷。很快,他成为作文组组长、语文阅卷中心组5名成员之一,秉性渐露。

  1992年,上海高考的大作文是《遥望星空》:夏夜的星空,人们往往由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感慨而产生种种思索,请以此为题写篇短文。

  这一天,黄玉峰在休息时,翻到一份卷子。一看,内容不错,考生遥望星空时想起已逝的老师,决心继承老师未竟的事业。再一看分数,怎么是22分?黄玉峰拿起卷子就去找阅卷中心组组长王光祖。据说该文偏题,没点明“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要求。黄玉峰急了:这怎么能算偏题呢?作文点明老师的生命在自己身上延续,也表达了那层意思。最后该文被定为43分。

  争论似乎此起彼伏。阅卷中心组有一个修正章。有时当众说不一,黄玉峰就索性敲一下修正章,直接把分数改过来。

  还有更极端的例子。有一次,黄玉峰在批阅大作文时,一抬头,发现卷子上头的小作文打了零分。据说该作文文不对题。10多年后,黄玉峰还是觉得不可思议:衡量一篇作文有很多标准:主题、审题、结构、语言,即使偏题了,也不能打零分!

  分歧并非偶然。在黄玉峰的印象里,每次阅卷都会因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阅卷人和阅卷人吵,和出卷人吵。按规定,阅卷中心组成员要在批改前先把卷子做一遍,其中有大学教授,有优秀中学教师,经常是5人答案各不同,还有几次5人的答案都一致,结果一看标准答案,全错。“连老师都摸不准的题目,让学生怎么答?”

  谁扼杀了他们的个性?

  在朋友眼里,黄玉峰有着中国传统文人特有的禀赋和雅趣,他吟诗缀文,自成体式;挥毫泼墨,独具风骨;书斋静坐,思古忧今;悠游天下,逸兴横飞。他更以文人的姿态介入语文教学,作文于他是快乐而彰显个性的事情。然而,这样一个个性色彩极为丰富的文人,似乎注定要在高考作文中看到太多遗憾。

  1995年,上海市中考作文是《母爱》,一时母亲早逝的文章比比皆是;高考大作文是《责任》,于是,大唱高调的《责任》没完没了。黄玉峰在一篇文章里描述当时的阅卷情况:

  面对着令人心烦气闷的八股腔,阅卷官们笔底踌躇忧心忡忡:板着面孔的说教,随意编造的故事,似曾相识的片断,从三闾大夫写到周总理,从孔繁森写到王宝森,百篇类似,千人一面,偶见一篇清纯的,便拍案大呼:难得,难得。

  休息时,教师们大叹苦经。一位白发长者忽出惊人之语:我有一诗,可解诸位之忧。诗云:啥个叫责任,唱唱孔繁森,谈谈钱学森,骂骂王宝森,联系中学生,稳得基准分。语未毕,一片无奈笑声。笑声过后,忽然一片寂静,阅卷官们陷入沉思,什么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责任?

  那一年,黄玉峰也在感慨:教书30年,越来越不知怎么教学了。流行的语文教学,多是老师讲学生听,把好端端的文章割得支离破碎,把平常的作品吹得天花乱坠。为敲开大学之门,学生都成了急功近利者,听讲先问考不考,不考的,听不进;讲读书,太遥远;讲做人,更反感。任你口吐莲花,却不过是顶着石臼做戏。

  是什么扼杀了学生的个性?这似乎不仅是教育问题。在黄玉峰看来,在一个泛政治化的年代,人们用政治、社会学的角度,评价学生的语言能力,个性表达被视为洪水猛兽;此后,高考作文几经变化,从泛政治化到道德说教,到个性表达,再到多元时代,人们的个性表达空间在逐渐拓宽。只是在转型期社会,价值观、道德观时常被放在突出的位置,部分制约了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体验式表达。

  与1995年作文的千人一面相比,1996的作文《我的财富》,却忽如杂花生树。黄玉峰看好这个题目:“具有人文精神,可反映考生的思想水平、情操、理想乃至爱好,选材范围广,出题无偏题离题之虞,又限以‘我的’,可避免套话、老话、大话、空话。这对于语文教学中局限于课本知识的做法,无异于敲了一记警钟。”

  这个强调个性的题目,却给阅卷带来了难度。考生之见解,千姿百态:金钱、书籍、草坪、阁楼,是财富;青春、健康、毅力、自信是财富,知识、经历、挫折、失败是财富,传统、音乐、微笑是财富。到底什么是财富?如何统一评分标准?阅卷进入第二天,进度仍无法加快。阅卷老师为此展开了争论。黄玉峰积极地为个性作文鼓吹:

  有同学写道:没有财富就是我的财富,因为没有财富,就促使我努力进取,取得比别人更大的成功。对于这样的文章,能说他跑题吗?

  有同学写道:邓小平是我的财富,我们经常说,邓小平是国家的财富,民族的财富,但如果他看过邓小平著作,把小平精神引入生活,你能说他离题吗?

  最后争论的结果是:朗朗乾坤,本无废物,各人有各人的财富,各人有各人的财富观,只要自圆其说,言之成理,真有体会,皆无不可。

不怕读书苦,就怕白辛苦?

  黄玉峰一向认为,“高考作文的主题,不外乎学习和做人。”而教育无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1997年的大作文《我看课外读物》,似乎让他看到了希望。

  这个题目激发出学生的倾诉欲望,在阅卷中,黄玉峰被深深打动了,他觉得有必要,把学生的心声告诉全社会。利用休息时间,他和一些老师摘录了闪烁在作文中的思想火花,整理后发表在《文汇报》上:

  ——高三并没有什么可怕,就怕高考一分之差。

  ——教改教改,叫了这么多年,但还是光叫不改。应试教育越演越烈,原因到底在哪里?

  ——读书是件苦事,我们不怕苦,怕的是白辛苦。

  ——读课外辅导书,真是让自己才出狼窝,又入虎穴。

  文章发表后,一石激起千层浪,黄玉峰和《文汇报》都收到很多来信,他们认为,学子的心声反映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乃至社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孩子们出给大人的试卷。

  如何答好这份试卷?这一年,黄玉峰在复旦附中成立了工作室。他是一个敢吃螃蟹的人。早在1990年,上海就围绕着“素质教育”启动了教改方案,黄玉峰也以一篇七千字长文《还我琅琅书声》启动语文教学改革。他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本失误在于“不读书”,在于对语文支离破碎的分析,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到语言的海洋中,自己去体会人文精神,去学习运用语言的规律。于是,他探索素质教育的一切可行方式,让学生听讲座、泡书馆、看展览、赏文物、编刊物、练书法、学篆刻、看戏剧、演小品、游天下……

  偶然性下的悲剧

  在阅卷中,每当修正了一个阅卷标准,替一份卷子改了分数,黄玉峰就会很开心:也许这个学生没那几分,就要落榜了。有时对妻讲起此事,妻会说:吆,你又救了一个人啊!黄玉峰就会很感慨:哎,这世界的很多事情不可预测,偶然到你不知道每一刻,有人在帮你,有人在害你。

  在应试教育的影子下,偶然性似乎更多地意味着悲剧。阅卷多年,黄玉峰看多了悲剧,他帮不了所有的人,甚至最喜爱的学生。

  1997年7月,一个沈姓女生哭着打来电话,说考砸了,黄玉峰听了很是心酸。这个沈姓学生,语文是班上最好的,其作文一向是范文。但那年高考,她的作文得分不及格。之后几年,又一个好学生黄修毅,也遭此厄运。这个自信的学生,复习迎考时还在看《万象》、《读书》。高考时,他写了一篇精彩的文章,但是得分很差。后来,黄修毅凭记忆把作文重抄一份。在黄玉峰眼里,这篇作文写得深刻,能得60分,最起码50分,但算下来只有20多分。已不阅卷的黄玉峰把作文寄给阅卷组领导,对方只能表示遗憾:这篇作文太深刻了,也许阅卷老师看不懂……

  这样优秀的学生,为什么会有如此遭遇?如何消除偶然,保证阅卷的公正?黄玉峰后来在一篇文章里建议:

  ●阅卷老师必须进行资格认定,要组织一批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的阅卷队伍。

  ●必须在阅卷前进行充分磨合。若对考生在答题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还未摸透,就匆匆批改,必会造成误差,同一篇作文在不同的人手里差距几分乃至十几分是常事。

  ●保证阅卷时间。为节省开支,往往把阅卷时间定得很紧很死,到最后几天更有为赶进度而加快速度的……

  而在这些技术问题之外,悲剧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黄玉峰常说:“不以应试教育对应试,而以素质教育对应试。只要学生的素质真正提高了,他们对付考试的能力也不会差。”而爱徒的遭遇,似乎是高考给他的素质教育开了个玩笑。

  这些年,黄玉峰的教学改革,广受赞誉,也屡遭非议。他把老庄佛理、西方经典、时文佳作引入课堂,抛开了烦琐的讲解,代之以学生背诵、阅读、交流,辅以适当点拨。有人批评他的教学如“放羊”。他说“放羊”有何不好?如果是放到水泥地上,那羊只能饿死;但如果领到水草丰茂处,羊自会吃得肥肥的。

  对于爱徒的遭遇,黄玉峰说:分数无法改变,但他们的命运迟早是可以挽回的,他们受过的素质教育,在将来的社会上,终会显出优势。

  不阅卷已多年

  四壁字画,书籍盈架;壁上猛虎图,不怒自威;清人孙星衍的对联墨迹酣畅:“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2007年6月15日,上海高考阅卷还在进行中,黄玉峰端坐工作室,谈起阅卷如追忆似水年华。

  他不阅卷已多年。

  事先没有征兆。1998年7月,没人像往年那样,打电话通知他去阅卷,他打电话到有关方面,又打电话到复旦附中,处处在打马虎眼。

  黄玉峰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在他看来,不让他阅卷的原因,是自己不听话,年年阅卷,年年争吵,年年写文章,或评作文题目优劣,或呼吁教育改革,据说让有关方面很恼火。

  虽然不再阅卷,但黄玉峰还在关心着高考。每年拿到试卷,他还会做一遍,看看自己的答案和标准答案有没有出入。每年阅卷结束,几个徒弟会来家里谈论阅卷,一些阅卷的负责人也会打电话过来。虽不出门,他清楚每年的语文试卷争论点何在。

  十年了,黄玉峰还能记起从前的争论。十年间,他授课之余,著书立说,呼吁人文教育。他说,高考阅卷只是一时之事,素质教育是长远大业。这些年,高考命题虽无大变化,但教学方面确有进步,上海启动二期教改后,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想象力,关注学生与世界的诗意相处。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8-28 14:38:55 | 只看该作者
聚焦黄玉峰
上海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研究资料、访谈实录类编
作者:wjf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144 更新时间: 2008-2-25 14:09:27

语文教学的
叛徒
我们决心做当今语文教学的叛徒
  上课听分析对答案,下课做习题,已经成了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而这些分析和练习,无非就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好端端的文章碎尸万段。读书人不读书,全成了习题人
   
我有一个想法,不以应试教育对应试,而以素质教育对应试。只要学生的素质真正提高了,他们对付考试的能力也不会差。
   
如果高中3年那么好的年龄,再全部投入到做一些无聊的习题里,听凭一些蹩脚的老师把已经嚼得毫无滋味的东西喂给他们,真是迫害他们!
   
学生们爱读书、会读书、将来养成终生与书为伴的习惯,我觉得,我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老师教的东西,最多就是一杯水、一桶水,为什么不让他们自己到大江大海里去游泳呢?
   
法乎其上,得乎其中,同学们就算不能完全领会也没关系,时间长了,他们的眼界和判断力就会不同。
   
语文要培养一个人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
——《中国青年报》2000 422
叛徒的足迹
19471月(旧历年底)一个大雪纷飞的 早晨,生于三味书屋西面五里的鉴湖街。中学六年在一所区重点度过。成绩优秀,长于理科,偏爱文科;爱好广泛,诗词书画,兼有涉趣。1965年,因成分问题未能如愿考进复旦大学新闻系,经调剂进了上海教育学院,成为一名师范生。1967年,就职于松江天马中学。1968年,被扣以反对伟大领袖之帽入狱两年。出狱后下放劳动改造;不久大病一场,迁延多年。病中博览群书,于后来的语文教学大有裨益。1982年入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进修。1986 年开始,一直任教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学。1990年,在对语文教学的反感与日俱增时,以一篇七千多字的文章《还我琅琅书声》正式启动语文教学改革。
——《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6期
叛徒的声音
《还我琅琅书声》——《语文学习》1992年第12期语文教学中的背诵”“记忆问题再认识》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8期。《但开风气不为师》(张蕾访谈黄玉峰)                —— 《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4《高考能以写作为主吗》(高万祥与黄玉峰的通信)                ——《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6叛徒的足迹》——《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6《阅读分析走火入魔》——《南方周末》200167  杂文多篇散见于各大报刊(《新民晚报》、《文汇报》等。)
叛徒的业绩
1988.10
参编《说话的技巧》 (文科《十万个为什么》丛书之一)——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5
主编《阿爸教作文》——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上海电视台《诗情画意》节目总策划、总编。1996.2
主编《阿爸教现代科技》——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主编《怎样写好高考作文》——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5
主编《诗情画意》——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11
主编《阿爸教做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11
主编《高中语文怎样学》——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9.11
主编《阿爸教读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5
主编《东方情商》——复旦大学出版社


——《语文教学通讯》200019
学生说黄玉峰
施毅(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如是说在中学读书时,我从来都没有想过我会考上戏。是黄老师把我引上了戏剧这条路。我们那时排过戏剧、演过小品,这一切令人着迷,我由此发现了戏剧的魅力,并选择她作为自己终身事业。黄老师就是这样,他会把你当时不以为意的事情变得对你非常重要。 薛倚廷(复旦大学经济系)如是说如果用一个词概括黄老师,那就是叛逆。所有陶冶性情的事,黄老师都会去做;所有机械训练,黄老师一概拒斥。黄老师教语文,重在引路,铺得很开,涉及人文学科得各个领域。黄老师的每一个学生都会谨记这句话: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
——拜访黄玉峰先生之日,巧遇他昔日的两个学生,遂得以了解学生眼里的黄老师。
妻子说黄玉峰
黄玉峰为了他的追求投入了太多太多,时间、精力、金钱……我知道他是个干事情的人,从来不去阻挠他,而是尽量支持:学生三五成群来了,我乐于下厨做饭招待;哪个学生家里困难,或者黄玉峰要为学生办事,我也二话不说往外掏钱;他手头实在有忙不过来的事,我能帮则帮……这些都算不上什么。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他几乎每年都带学生出去活动,他一个人要照管几十个孩子,实在让人担心。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万一有个什么闪失,怎么向家长交代?所以,每次他带学生外出,我就睡不好觉;有些家长还会半夜打电话过来询问他们的情况。一定要等他们一个不少的回来,你才能安心……
——黄师母一看就是个典型的贤妻良母,是成功者背后的默默支持者。
朋友说黄玉峰
(黄)玉峰本身就是一部内涵丰富的书,一本语文教学圈内人士必读的书。他的确很特别。他的语言表达形象、幽默,极富亲和力,真诚快速的声音能让书面的文字一个个活蹦起来;他思想大胆,但不失严谨;他性格孤傲但不离群;他讲求实际但不庸俗。他最最吸引人的还是他一介书生的本色。他的书法,一如其人,以卓越的灵性系之,境界自然瑰丽;他的画卷,一如其人,以坚强的魂魄铸之,境界自然雄健;他的著述,一如其人,以丰富的人生育人,见解自然丰厚。读书、舞文、弄墨、教书、育人构成了他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的全部人生。语文教育对玉峰来说早已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或职业,而是一种欲罢不能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和历久弥坚的人生信念。一个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

——《解读黄玉峰》高万祥    丁学东黄玉峰的魅力是无法抗拒的。这种魅力不仅表现在他那张透着质朴憨厚、永远充满着活力与热情的与年龄不相符的笑脸上,更体现在对语文事业的苦苦追求和对学生深深的爱上。他和学生的那份挚诚时时感动着我……——《但开风气不为师》  张蕾
                          黄玉峰说黄玉峰
我是一个在教学第一线的极普通的教师,并将永远在第一线——只要还未退休。我带着两个班、校文学社、一个书法小组,还有做不完的杂事。凡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我都尝试着去做。听讲座、泡书馆、看展览、赏文物、任记者、编刊物、练书法、学篆刻、看戏剧、演小品、游天下,凡我能做到的,我都尽可能去做。教法从根本上讲是学法。教是为了学。我的教法没任何新意,也没有什么理论,无非是精读博览。如果要说什么流派,那就叫归真返璞派。正如龚定庵说的何敢自矜医国手,药方只贩古时丹我不赞成灵魂工程师的说法,也不愿做红烛,更不是一桶水,我只想做学生的朋友、向导、同学,与学生一起成长。我深感学养不够。我希望能继续充实自己,我不想与人争谁是谁非,我只是想把语文教学改革进行下去。——《但开风气不为先》(《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4期)


黄玉峰说教学
有人批评我的课堂教学是放羊式;放羊有什么不好?这要看把羊放到什么地方。如果是放到水泥地上,那羊只能饿死;但如果是领到水草丰茂的原野上,羊自己就能吃得肥肥的。我有时也灌注也没什么不好。教师把自己读书所得,有激情地灌个给学生,学生在很短时间内领悟到一些什么,为什么不可以?在所有能力中,记忆力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强化记忆力最基本的办法是诵读。诵读不仅为了积累,为了形成语感,而且也是为了训练记忆力。有了好的记忆力,受用终生。语文不能只讲语言文字,必须包容文史哲乃至科学艺术等等,离开这些内容,语文就失去了存在价值。人们往往觉得语文课时少,抓紧时间讲深讲透还来不及,怎么还能让学生自己看?这是一种误解。越是时间紧,越是浪费不起,越不能由老师一味喋喋不休。书要自己读,别人是不能代替的。好的老师的作用在指导、点拨。 黄玉峰说教改
我既然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本失误在不读书,那么,纠正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好好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人文精神,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也就是说,把学生带到语言的海洋中去,让他们自己弄潮击水,学会游泳。我的改革实践主要是从教材教法两方面进行的。我首先是把那些平庸之作剔除掉,同时增添大量名家名篇,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走近大师。在教法上,我也有所突破。所谓教法,其实就是学法。我的原则是以学生活动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我较多地让学生自己读书,一堂课,我讲的时间不超过三分之一。每周还有一两节阅读课让学生到阅览室自学,有计划开书目让他们读。学生读有所获、学有所得后,再上台谈体会、交流,如同开记者招待会。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进行文化学旅,也是我班得一大特色。通过旅游,同学们与古人、名人、伟人得距离拉近了,对他们得诗文著述有了直接具体得感受。人好象一下子长大了,懂事了。我的教改当然遇到了很多阻力。对此,我是有思想准备的。我信奉举世毁之而不加沮,我不会后悔。应该看到,只要你认真地在做、在改,学生、家长、学校总是会理解你的,只要学生水平真正在提高,你到底是会受欢迎的。
黄玉峰说教师
教师除了要好读书,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更要紧的是要有人格魅力,不要跪着教书,而要堂堂正正站在三尺讲台上,活得象个人。教师还要有眼光和魄力,不断向学生推荐当代的精品。应试教育不但害了学生,也害了教师。教师丧失了个性与主动性,成了做习题得机器。改革对教师自然也是一项挑战。教师有一个角色转换过程,从一个知识点得贩卖者变成一个引路人,要给学生分析讲解、推荐书目、指导阅读、点拨启发、修改论文,不但要有广博的学问,更要有人格的力量。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带了三年的学生,言谈举止、思维方式会跟自己很像。可见,教师自己就是一本教科书,学生翻阅三年,自然深受影响。要承认我们不如学生,我们要不断地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教师只有保持自身的开放性,才不致枯竭和落伍,才有资格为人师。
黄玉峰说学生
可怜我们的孩子天天在分析研究为何吃饭里有什么营养成分,可就是没有真正扒几口!无怪乎到头来个个面黄肌瘦,营养不良,偶尔有几个稍稍健壮的,也是得益于课外,自己吃的。学生思想很活跃,记忆力很强。不要扼杀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禁锢他们的个性。两年多时间里,学生一般读熟背诵了几十篇文章、几百首诗篇,看了几十本书,俨然以读书人自居了。把学生培养成爱买书、会买书的人,这将使他们受益终生。学生的阅读潜力不可小觑。不要担心他们读不懂而迁就他们的阅读兴趣。要让他们深刻,他们也完全可以深刻。学生的习作应该有一块发表园地。有了这一园地,既可以促进学生读书写作,又可以把他们的成果积淀下来。学生每办一期《读书做人》,在读写与做人上真的能够上一个新台阶。爱学生,与他们做朋友,你会从他们身上获得很多,并反过来促进自我的完善。
黄玉峰说读书
语言不只是思维和交流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方式。语文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这个对话交流过程,实际上就是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阅读必须要有一定的量。积累了一定的量,学生会有融会贯通豁然开朗之感。阅读量没有限制,凡有兴趣的都可读。博览是精读的扩展,有了精读,博览才更有效;有了博览,精读才不狭隘,才谈得上阅读一定要法乎其上。培根说:凡有所读,皆成性格。读什么。读多少,对形成人格,真正提高语文水平至关重要。给学生推荐的书,自己一定要事先读过;引学生入门读书,要用自己的阅读体验来示范,让学生感到: 哦,书,原来可以这样读!我自己爱读的书有:《海的女儿》、《悲惨世界》、《约翰.克里斯朵夫》、《简爱》等;我偏好读中国古典诗文,《论语》、《庄子》、苏东坡常读常新;而近代,鲁迅对我的影响最大,他是我的同乡,我是他的同志。

黄玉峰说做人
做人,这两个字是那么沉重,任何人都回避不了。人生在世,就是做人一世。无论你是叱咤风云的英雄还是腰缠万贯的富翁;是学富五车的泰斗还是一介平民,你都得一天一天地做人我曾经诚恳地待人,却被人误解;我曾经真诚地做事,却遭人陷害;我曾经真心地说话,却被人歪曲。但我还是那样诚恳地、真诚地、真心地待人、做事、说话。我始终相信,只要待人以真,总有一天会为人们所理解的。要客观评价一个人,不能看他对你怎样,而应当看他对别人怎样。或许他对你有意见,但你不能因此对他有偏见。
黄玉峰说韩寒
韩寒在文学上的确是有才华的,这一点谁也不能否认;韩寒的狂傲是令许多人难以接受的,这也是事实。但对他过多的责难却是不应该的。尤其是我们做师长的,更应该从保护他的角度提醒他、引导他,毕竟,他还是个孩子。我曾经跟他面谈过,把我想说的都跟他说了,也许,当时他不能接受,但相信他经过生活的历练后,会达成部分的认同的。应该允许像韩寒这样个性张扬的学生出现,不能先想到遏制。他们还没有定型呢。媒体的过分炒作,不是在造就他,而是在戕害他,这一点也应该看清。
黄玉峰说“痛苦”
我的学生上了大学还经常要到我家里坐坐,跟我诉诉苦。有个学生甚至开玩笑说是我害了他们 ——在高中被黄老师带入理想主义的云端,进了大学却处处与冰冷的现实对撞,非常痛苦。我说,让他们感到痛苦就是我的目的。如果他们对一切都看得惯,没有丝毫痛苦,那才糟糕呢。没有痛苦哪来思考?没有痛苦哪来思想?没有独立思考和自由思想的青年还有什么希望可言?







——附——

黄玉峰访谈之缘起
黄玉峰这三个字进入我的视野,正值我当了三年高中语文教师、激情和热血已然耗尽、焦灼与无奈痛蜇我心之时。如果没有他的复旦附中文科试点班的辉煌,没有他用读书、作文与做人救治语文教学的炫人的成功,或许,我早已是一度被我诅咒的语文教学的顺民了。我庆幸自己及时发现了这座精神的灯塔,我清楚地意识到,我的语文教学自此将重燃激情。从教六年后入华东师大深造,有幸走进精神导师所在的城市;一门语文教改实践研究的课程促使我毅然选择心中的大师——黄玉峰作为研究的对象。拜访之前,恐其冒昧,先修书一封,投石问路。先生立即回信,其情之诚挚,令人深为感动。遂于爽秋十月的一个周末,做了一回和园访客

黄玉峰访谈之后记一个背靠几部有影响的大书、文章频频露面与全国各大报刊、在网上一搜索就跳出几百个网页的媒体热点人物,有足以傲人之资,足以拒人之理。然而,登门拜访时,他回应你的却是坦诚、率真、热情和谦逊。怀揣着疑虑与忐忑而去,携带着勇气和信念而归。像一个终于来到了麦加圣地的跋涉者,我心中的幸福感难以言说。此行的收获,足以受用终身。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 既壮周旋杂痴黠,童心来复梦中身。
——黄老师将他钟爱的这首龚自珍诗题赠予我,勉励我为语文教育而保持一颗童心、爱心与真心。我会牢牢记取并永远珍藏的。



文人、真人、高人          ——我看黄玉峰
文人
“通书千遍以上,万卷以下,弘畅雅闲,审定文读,而以教授为人师者,通人也。抒其义旨,损椅其文句,而以上书奏记,或兴论立说,结连篇章者,文人鸿儒也。”——王充《论衡·超奇篇》
在王充看来,“文人”是超逾“以教授为人师者”的。黄玉峰先生虽为教师,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兴论立说,结连篇章”的文人,他的身上具有中国传统文人特有的禀赋和雅趣:吟诗缀文,自成体式;挥毫泼墨,独具风骨;书斋静坐,思古忧今;悠游天下,逸兴横飞……
这样一个个性色彩极为丰富的文人,一座应有尽有的文化宝窟,一部大语文的鲜活教材,放在一群求知欲正强的学生面前,他们岂有不去翻阅、探究、效习之理?于是,黄老师读书,他们也读;黄老师写作,他们也写;黄老师戏墨篆刻、赏玩文物、指点江山,他们都一一随之、求之、乐之……经年累月,熏陶移化,一个个书卷气十足的“小文人”就这样“拷贝”出来了。
黄玉峰先生无疑是一位成功的语文教师。他的成功,正是因为他以“文人”的姿态而不是以“语文教师”的姿态介入到语文教学中的。有人因此而称他为语文教学的“叛徒”、一个“特立独行者”,其实,他恰恰是洞明了语文学习的真谛而坚定地走在语文教学的正途上的“返朴归真”者,他反叛的是被技术主义异化了的语文教学,他痛斥的是悖离人文本质的机械训练。他用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告诉我们:语文老师,只有升格为兼有学者之“识见”与诗人之“才情”的“文人”,才可能执语文教学的“牛耳”。

真人

何谓真人?应当是洗却了一切的矫饰、坚守住灵魂的澄澈的人;是始终视人格独立与个体尊严为生命的人。黄玉峰就是这样,他的坦率能令你的心灵完全放松,哪怕你是第一次与他接触,你的心会不由自主向他贴近;哪怕你平时讷讷不善言,他也会让你畅然表达。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话语是朴素的,践行却是艰难的。做真人,曾令黄玉峰先生吃尽了苦头;当然,也终于让他尝到了事业成功的甘甜。
因为他是真人,真人的眼里容不下沙子,于是,他对教材进行大刀阔斧的删削,唯庸文之务去,保留有真价值的经典滋养学生;因为他是真人,真人总是慧眼独具,于是,一大批闪耀着知性与灵性的精品得以进入学生们的视界;因为他是真人,真人的读写总有独到的体悟与见识,于是,关于怎样读写,学生们得到了最直观的引领;因为他是真人,真人的为人处世自有他的超拔不群,于是,关于率真、关于认真、关于求真,学生们获得了最圆满的注解……
真,是心与心的直通车。黄玉峰先生为学生们付出了全部的爱心,他也赢得了学子们的颗颗真心。逢节假日,黄玉峰先生家学生蜂至,门庭若市;来不了的通过电话传递真情(电话铃响之频繁,非笔者亲见,实难置信)。已经上了几年大学的学生,也常愿意到黄老师家坐坐,聊聊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之间已经超乎一般的师生情,几乎上升为感人而恒久的亲情。
以真人为师,学生何幸!学生从黄老师那里得到的是一笔受用不尽的财富——“吹尽黄沙求真金”的眼光与魄力;“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的信念与追求;“爱人以真,待人以诚”的襟怀与风格……
愿黄老师的学生携着“真”之火种,走向四方,走向未来,终成燎原之势。

高人
但凡高人,大约可分出两种境界:一种高山仰止,令人望而生畏;一种虚怀若谷,使人不可抗拒地向他走近,沐泽其思想的甘霖。黄玉峰先生就属于后一种。他没有一大套让人如坠云里雾里的高论,有的只是简简单单的“读书”二字真言;他没有事先为自己的教改造足声势,而是一下子找准切入点,一头扎进去,踏踏实实干出实绩,让横空出世的教改成果吸引媒体的注意。
高人自有高人的超凡脱俗。当所有教师将自己的目光锁定在考试成绩上时,他不屑为之,而是将学生带进文本构筑的人文殿堂,亲近大师,提升品位与素质——事实证明,素质高了,什么样的考试都不在话下!
高人不会去搞机械的技巧训练,而致力于厚实学生的文化底蕴;高人不会只盯住学生的分数,而全力铸育学生的自信心;高人不会满足于让学生枯坐攻读,而是直接让学生与专家、教授会晤,提高学生的眼界与旨趣;高人不把传授知识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而是超越知识,走向智慧;高人不仅重视吸纳,更重唤醒与表达;高人不仅给学生补脑,更重视“补心”;高人不让学生成为别人,而成为他自己……
高人的学生当然不凡:大型作文竞赛屡摘桂冠、论文答辩语惊四座、名牌大学免试直升……
学生高飞远走了,老师责任已尽,完全可以撒手不管了。然而,高人不把学生毕业离校作为教育的终点,而是跟踪学生的后续发展;高人的目光一直追随着学生的足迹,为学生的终身成长运筹谋划……

真性情、深学养、高见识、多才艺、宽胸怀、美人格、勤读写、慎思虑、广见闻……如此昂藏大气的一个人,无论用怎样的语词来概括都显得拙劣。然而,如果他的宏辉因我的愚钝和怠惰而不得光耀他者之眼,实在是一种罪过。于是,决定让盘旋于胸中多日、但还远不能达意的文字着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8 06:22 , Processed in 0.16954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