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875|回复: 7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一天,“书法”成了我们唯一的话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29 16:00: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一天,“书法”成了我们唯一的话题

——地域书画风采/采风活动(走进汉川)记实

教师之友网》管季超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9 16:28:20 | 只看该作者


请您进入本站,观赏汉川书人近作。
您请。。。。。。。。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0 10:21:17 | 只看该作者
这一天,“书法”是我们唯一的话题

——2010年11月27日赴汉川参访交流记实

管季超


    当我们赴汉川参访学习的一行人车至汉川一中校门时,王兰荣已在路边等候。
    昨晚(2010年11月26日),在孝感学院耕砚堂画室与左剑桥先生聚谈时,笔者与兰荣通了电话,已对今天的活动细节作了沟通。
    一行人随兰荣老师来到汉川邮电局七楼会议室。


    会议室不太大,挂满了汉川书协会员的近作,会议室外走廊也拉上绳子,挂满了作品,空气中弥漫着书人爱闻的淡淡的墨香。
    汉川市文联的领导十分重视这次活动,文联副主席亲临会场参加活动,看望书法家。
    参加今天雅聚活动的汉川书家有20余人,围坐在会议桌前欢谈或三三两两在看作品。
    老友新朋见面,十分亲热。
    众人坐定之后,汉川书协刘传甫主席向我们介绍了汉川书协主席团成员和部分到会的活跃书家。按昨晚的约定,由我来介绍赴汉川采风学习的同行者。
    孝感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徐怀德先生、孝感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彭方先生和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左剑桥先生一直很关注和支持这个系列采风网展活动,他们因公不能参加今天的活动,委托笔者转达对汉川书画家的问候。
    刘传甫先生对今天的活动很慎重,事先准备好了一份讲稿,在发言中阐发了举行地域风采网络书画展的意义,介绍了汉川市书协近年的发展情况(全文另发)。


    按照传甫先生和汉川市书协副主席彭少兵先生的建议,在接下来40多分钟时间里,主要由陆舍无先生和李文俊、金春郊等前来采风交流的孝感书家逐一评点今天张挂出来的汉川书友作品。
    少兵先生说:我们汉川搞书法的一帮人平时在一起交流得多,今天你们来了,不要讲客气,讲真话,多说说,同行之间,不必拘于虚礼。
    陆舍无近年参加各类书赛较多,积累的相关经验比较多,又乐于将自己的体会倾心相告,一群汉川书家围着他,评点、讨论、提问、解答,且看且走,像一只船在汊湖中漂游,很是动人!
    看看时间,不觉已到11点40了。传甫主席招呼众人重新围坐在会议桌前,接下来即以比较正式的会议形式来进行。
    ——先由孝感市书协副主席陆舍无先生谈了对今天张挂出来的汉川书友书法作品的整体印象。
    舍无兄侧重谈了“如何评鉴一件书法作品”这个话题。(我建议他形成一个书面文字,也发出来)也非常坦诚地谈了一些值得再推敲改进的地方,供汉川书友参考。


    ——笔者受托主持今天的雅集活动,在接下来发言中,试从六个方面概括汉川市书协的特点:
          一是领导重视、支持,协会活动有中坚力量。
    像今天的活动,汉川市文联副主席放下其它的公务活动,亲临活动现场看望书家,就是很好的例证。
    为了操办好这次活动,传甫主席、少兵先生等协会领头人都想了办法,尽了力。
          二是老中青齐上阵。
    今天在活动的现场,既有81岁的刘彩琴女士等老年书法爱好者,也有教师进修学校二十多岁的青年书法爱好者。
          三是既有彭少兵先生这样名闻遐迩的书艺高手,还有人数不少的书法艺术的痴爱者。
          四是五体并修,每类书体都有学习者。
    今天张挂出来的作品,即是五体兼备,琳琅满目的。陈长春拿出了行、隶、楷三件作品,张晓琴也是楷、行、隶兼修。
          五是协会中还有“软硬兼施”的作者。
    例如少兵先生前几年受朋友的鼓动,偶而动笔玩了一次“硬笔书法”,即在全国硬书比赛中轻取高奖;陈志鸿则是许多年前即在“硬笔书法圈”里玩,毛笔字近年也有进步。
          六是巾帼不让须眉。
    记得1995年笔者应请为《孝感市首届睡虎奖书法大赛》撰写评论时,提及那届书赛获金奖的唯一一位女书家唐杏芳女士。
    今天在现场又看到了青年女书家王兰荣的几件作品,很看好这位女书法作者。待以时日,或许会成长为全国书坛闻名的女书家呢。
    张晓琴、胡家敏等人也是挚爱书法艺术的女性,这很难得呀!
    ——李波仁棣接下来详细地说明了系列网展的策划意图及筹展办法。刘刚仁棣则忙于摄影,作今天活动的影像记录。
    午餐、欢饮,不赘。


    餐毕,复至会场,笔会交流。
    喜欢陆舍无先生书艺的汉川书家当然不会“放过”他。女书法爱好者首俊一人独得三件。
    李文俊先生带来的四件书法作品被汉川书家各取所爱了。
    笔者是“书画家的啦啦队队员”,是刘应宁、陆舍无、彭少兵这样的书法家的“墨迷”(这是我临时造的一个词),当然也不放过索字的好机会,索得传甫主席、少兵先生、陈长春仁棣、左彦波先生书作,私藏起来。
    笔者的个人观点是:在“书法”与“日常书写”已经彻底分离,“书法人口”已经成为社会大众中的“少数派”的现实背景下,一个地方的“书法生态”,应该是由“书法领军人物、较高水平的书法家、一般书法爱好者、乃至于不写毛笔字,仅仅只是爱看、爱收藏的一般书法艺术的欣赏者自然分布的自然生态、和谐生态”。
    汉川80多岁的楹联名家文学老先生,是季超敬重的汉川教育界老前辈,十六年前,季超即与之书信往还,老还曾为季超撰嵌名联以示鼓励。今天早上临出门时,我抄录了叶圣陶先生的一幅对联:“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和王世襄先生的一幅对联:“不共世人争得失,莫将闲事系沉浮”携至现场,求老先生惠赐墨宝。
    这两件对联的文字,正契合笔者近期的心境。人到中年,诸事看破,厌弃浮云。得失之虑渐少,人生感悟渐多。即如所谓“书法”,也只是本业之外的余兴,看看而已。
    几位书友大概也喜欢这两件对联的文字,都来求老手录。
    笔者在任何“掺乎”书法界的活动时,都声明自己只是如足球明星的球迷一样的“墨迷”,无意于冒充“书法家”或“书法圈”里人。
    “书法”这个玩意儿,往简单说,就是拿毛笔写汉字,把一张干净的好宣纸用墨来涂脏;往高妙处说,那是咱们的先民们的伟大创造,是一种最具中国精神的独特艺术。汉字有着极大的可塑性和艺术的可为性,有才能的艺术家们可以在这里运用他们的慧心匠才,在书写上作种种的艺术探索与追求。
    汉字流传于世的方式,非常独特,既可以只是一般的文字符号,是打印件或七歪八扭勉强能认识也无不可;也可以使之超越时空的限约,使其形体飞动起来,如游龙之翔天戏海,如仙家之得道凌虚,如公孙之剑器挥舞,如醉翁之觥筹交错,如惊蛇之倏忽入草,如玉女之素手花,如庙堂之庄严肃穆,如大典之阵阵行伍……,一方素宣,一管柔毫,取法得韵,情动于中,习练过程十分辛苦,临案挥写又十分快意。
    我猜想许多人爱上书法的创作或者鉴藏,是寻找与传统文化亲近的一种通道、一种方式。真正能被称为“书法家”而无愧怍的人并不可能太多,但这丝毫不会成为我们与书法亲近的障碍。
    书友之间的交流,总是一见如故,总会让时间在不知不觉间悄然而逝。
    刘刚、王兰荣在哪边儿拍作品一直弄到下午快五点,笔会现场这边儿的热烈场面一直持续着,不忍叫停。
    看时间不早,我们只能客随主便,留下来与汉川的书友共进晚餐,实在是打扰了添麻烦了啊。
    李波告诉我,他们几位下午拜访了汉川市书画名家吴正奎先生。笔者在笔会现场不能分身,未能拜叩吴门,留下遗憾。


    晚餐后,少兵先生带我们探访了汉川书家陈志敏的“长隐斋”。
    在长隐斋,我们惊见志敏兄手录并巧手装订的线装书,蝇头小楷,一字不苟,让人叹赏其用心之专;我们在志敏兄“长隐”的陋室,品茗闲话,沉醉在他的二胡琴声中,听他将静心作楷的感悟娓娓道来。
    汉川是人文积淀非常深厚的地方,卧虎藏龙之地。志敏兄或许正是身怀绝艺、大隐于市的汉川文化人的一个代表。
    系统地介绍志敏先生,让社会公众了解这位“隐士型”书家的艺术成就,是志敏兄的知音赏者少兵先生交给我的一件任务,也是笔者另一篇长篇访谈的好题材,此处先按下不表。
    汉川也是文脉承传代有英才的一方宝地,我们在与陈海涛、陈长春、王兰荣这样的更年轻的一辈汉川书画家的交流中,对这一点,也留下深刻印象。
    夜十时,参访团一行人分乘两辆车,在夜色中驰返。
    难抑兴奋的心情,我们在车中交流着一天观摩学习的体会。

    2010年11月27日,偷得浮生一日闲,新知故交情谊深。

    这一天,“书法”,成了我们的唯一话题。


11月28日夜于灯下匆匆急

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0 15:08:51 | 只看该作者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0 15:09:34 | 只看该作者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0 15:19:42 | 只看该作者
国家珍贵古籍特展花絮——古籍装祯的形式

学习和收藏古籍,最基础的知识是要弄懂历来古籍的装祯形式。在印刷术发明以前,图书是抄写在缣帛和纸张上,采用长卷形式,阅读时展开,平时卷起。这一时期的图书只能是卷轴装。而到了雕版印刷普及以后,由于书版各自成块,卷轴装已不适用,古籍装帧改进为册页形式,先后出现旋风装、经折装、包背装、线装几种形式。线装的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简册:中国最早的古籍装祯形式。古人将竹木材料加工成可供书写的简札,简札以洗绳编联即为简册。编简细绳通常上下各一道即可,若为长简,为了牢靠耐用,常编三四道绳。编绳多用麻,亦有用丝、皮革者。
卷轴装:又称卷子装,是早期图书装祯形式的一种。在长卷帛书、纸书的左端安装木轴,旋转卷起。敦煌石市中发现的大批唐、五代写本,都是采用这一形式。古代宫廷收藏的卷轴装典籍均十分讲究,进入版刻时代,图书改为册页形式,卷轴装仍然行用。
旋风装:旋风装是为了携带和翻检方便,将原卷轴装断成数纸,在纸头左端加装木头固定,再以木条为轴卷起来。它反映了卷轴装中的册页装萌芽,是中国书籍装祯的过渡形式。
梵夹装:梵夹装源于印度。古印度书籍常用贝叶,先裁成长方形,经过煮烫,刮净表面,晾干而成。书写完毕的贝叶依序叠放,上下夹以板,防止碎损。为确保书页顺序,在中间或两端连板带页打上一个或两个孔,再穿绳绕捆。唐代人将横向装祯的形式改造成竖向装祯,以适应中国人的书写习惯。
经折装:是中国古代书籍装祯形式的一种,是对卷轴装的一大改造,大约出现在唐中叶以后。在梵夹装的启发下,佛教徒将原来卷轴装的佛经按一定的行数和宽度均匀的左右连续折叠,前后粘加硬纸板或木板作为书皮。因大量应用于佛经,故称为经折装。
缝缋装:出现于唐末五代,属于过渡性的装祯形式,后渐消失。敦煌遗书和西夏文献中仍保存实物。其法是将书页对折,在折叠处涂上浆糊,一折一折的叠粘起来,如同没有版心的蝴蝶装。
蝴蝶装:发端于唐末五代,盛行于宋元。将书页有字的两面向内对折,折口处向右作书背,形成书芯,书背用浆糊粘连,再用厚纸作为书皮,书皮中间和书背粘连。书页形状及开合样式如蝴蝶。
包背装:其法是一反蝴蝶装倒折书页,而将印好的书页正折,字面向外,折口向左集齐作书口,在书脑余幅靠近书背处打眼打捻,形成书芯,书皮的装法同蝴蝶装书籍。
线装:线装和包背装相似,区别是前后书皮分开,各用一纸,用线和书芯装订在一起。明中叶以后成为我国书籍装祯的主要方式。
古籍的装订有一个发展演进过程,不同时期流行不同的形式,了解这一进程,对古籍的年代鉴定十分重要。传世宋版书多经过后人重新装修,或改为包背装,或改成线装,但仔细观察,仍能在版心处发现粘贴痕迹,书页外沿则有磨损痕迹。
7#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0 15:28:03 | 只看该作者
当代书法评论“八字诀”2010年11月05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刘宗超

在当代书法事业中,书法艺术的创作是中心,创作又以展览为载体,以学术研究、教育培训、队伍建设、对外交流、报刊出版等工作的协调发展为后盾,而以上环节都离不开评论的先导和督促作用。我认为,要搞好研究和评论工作,至少要正确处理四组关系,才有利于推动当代中国书法艺术事业和谐发展。四组关系可简化为8个字:大小、好坏、古今、中外。
“大”与“小”
世间本没有“艺术”其物,“艺术”只是一个概念,就像世间没有抽象的“水果”一样。艺术研究总要落实到具体的门类上(学术意义上的“艺术学”,指的是对艺术进行综合研究,探讨其规律的学科)。从整体上看,“艺术”是由艺术自身之内生态与外在相关的外生态两大系统构成的。内生态指艺术门类,如音乐、美术、艺术设计、戏剧戏曲、电影、广播电视、舞蹈,每个门类下又包括更为具体的艺术样式,如“美术”一般又包括如下样式:绘画、雕塑、工艺、建筑、书法(归类有些勉强)、摄影。而“书法”在当代又有毛笔书法、硬笔书法篆刻、现代刻字艺术等更为具体的样式。外生态是指影响艺术状态的一系列巨大的社会力量——人、自然、社会、文化、经济、宗教、技术、政治、法律等,它们往往是艺术发生发展的动力因素。
具体到书法评论来说,我们要具有一种“大书法观”。即至少要兼顾与通晓毛笔书法篆刻、现代刻字艺术这3种主要样式,同时又要对其他美术门类和艺术门类有所了解,才能对书法艺术有较为全面的认识。而当前一些研究,为保险起见,研究选题小而又小,并且多靠材料的堆积行文。一些研究者就是看不得别人做大一些的题目,把大的题目一概视为空洞无物。这种崇“小”抑“大”的观念,使一些研究者日益谨小慎微,其研究和评论有些琐碎,缺乏大气、锐气以及自由驾驭材料的能力。
大一点的题目易于产生高屋建瓴的宏论,这正是当前书学研究所缺乏的。唐代孙过庭《书谱》仅四千余言,就涉及到了书法学习诸多方面的内容,可谓言约而意丰。现代潘伯鹰所著《中国书法简论》,卷下简论书法史,文字不多却以卓绝思考力勾画出了独特的书法史发展脉络,简约而宏观,其中又不乏精见新说,实为难得。
其实,“大”与“小”只是相对而言。文无定法,小有小的做法,大有大的写法,无论是论文的选题还是具体的研究,“大”与“小”各有对方不可替代的价值。单纯地为“大”而“大”或为“小”而“小”,则另当别论。
“好”与“坏”
这里的“好”与“坏”是指评判艺术的价值观,以及当代艺术标准的建构问题。
健康的价值观指的是书法评论应当寻找“真善美”统一的典范,通过书法评论,揭示传统文化精义,倡导传统美德和正大气象,从而服务于社会和人生的健康发展。
现代社会的转型使中国传统艺术的创变面临新的问题和困惑,必然导致艺术传统标准的消解与当代标准的重建。换句话说,传统的标准在当代不断被消解,但当代标准还未真正建立起来。这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产生诸多困惑的根源。书法艺术概莫能外。
当代书法标准的建构,大致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方面就是探讨当代书法本身的判断标准,解决什么是“书法”,什么不是“书法”的问题。“量”的方面就是试图建立起区分当代书法作品高下的标准。“质”的标准,也就是说书法之所以为书法,具有超越时代、超越地域的本质规定性。从这个方面来说,“书法”就是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形式。它有几个根本规定:书写的必须是具有实用因素的“汉字”,字形本身又具有复杂的形式美,创作的行为必须是“写”而不是“画”,用的工具是毛笔(“唯笔软则奇怪生焉”)。只要你想从事书法就必须遵循这些规定,否则不是书法书法标准的“量”是指,并非用毛笔书写的所有汉字作品都是“艺术”,只有在技巧、风格、境界及传统功力上达到一定层次的书法作品才能称之为“书法艺术”。也就是说,有作为艺术的“书法”,也有不是艺术只是停留在“写字”层次的“书法”。
“质”的标准的欠缺与“量”的标准的模糊,是导致当代书法评论“好”“坏”不分,评论缺席与失效的主要原因。
“古”与“今”
在当前书法研究中,有厚“古”薄“今”的倾向。其表现是,研究多在古代范围内选题,而避开现当代。其理由是,古代内容已经过历史的淘汰,而现当代缺乏提炼和沉淀,又不能完全摆脱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叫学问。在这种貌似“取法乎上”理论的掩盖下,现当代的研究很难得到应有的关注。
其实,关注现当代,反思当下,思考未来,记录、评论我们刚刚经过的历史,从而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正是当代书法人的职责所在。
同时,我们也需要回到“原点”再出发,在关注当下的同时也需深入研究古代“经典”。经典就是那些能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永远不会尘封甚至历久弥新的研究对象。它是可以反复使用的精华,不是应急的“艺术快餐”。后来者总是能够从经典中不断发现新的价值,从中不断获取精神和技法上的原动力,以便创造出新的经典之作。
艺术评论要善于抓住“古”与“今”这两端。研究古代的目的是为了古为今用,面对当下艺术状态的评论则更有现实感。只“古”不“今”,评论易有隔靴搔痒之弊,只“今”不“古”,研究又很难上升到“学问”的高度。古为今用,“今”又有“古”的底气,“古”与“今”的研究便能沟通彼此,互为补充。
“中”与“外”
评论当代书法艺术,要有环顾周边、放眼世界的胸襟。对不同国度、地域的艺术进行比较,不是要比差距,而是要比差异。最好先不要忙于做价值判断,防止削别人之“足”以适自己之“履”的做法。
中国“书法”(不能忽略香港与台湾)与韩国“书艺”、日本“书道”同源而异流。真正认识一个国家的艺术不是那么简单就能下定语的。有时候形式只是一个躯壳,没有它不行,但是只看形式也很难做出公允的判断。中、日、韩三国的“书法”毕竟在不同历史、地理、人文环境下形成了各自的民族特点,“同”中更有“异”。在“中”与“外”的问题上,还要注意艺术的“中国形象”“中国气派”问题。在比较差异的基础上总结、提升出中国艺术的民族特色和“写意”精神,不要盲目跟随别国而失去自我,也不要以自大心态把别国说得一无是处。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0 15:29:37 | 只看该作者
书画篆刻创作常用
上款客套词或敬词:
雅属、雅赏、雅评、雅鉴、雅教、雅存、珍存、惠存、清鉴
清览、清品、清属、清赏、清正、清及、清教、清玩、鉴可
鉴正、敲正、惠正、赐正、斧正、法正、博鉴、尊鉴、法鉴
法教、博教、大教、大雅、补壁、糊壁、是正、教正、请正
指正、教之、正腕、正举、存念、一粲、粲正、笑存、笑鉴


下款客套词或敬词、书法题款用:
敬书、拜书、谨书、顿首、嘱书、醉书、醉笔、漫笔、戏书
节临、书、录、题、笔、写、临、篆


篆刻边款用:
刻作、记、制、治石、篆刻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0 15:31:28 | 只看该作者
漫谈中国书法之文化精神2010年10月22日 来源:光明网  作者:一壶山人  

鲁迅先生说:“饰文字为观美,华夏所独。”中国书法是汉文字形象美独特的艺术。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从汉字的创造发骚的。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含融在书法艺术承传的的气脉中。
早在造字之初,华夏祖先便展示了认识自然、品鉴万类的卓越才华与智慧,汉字构造便是先民文化意识,文化思维、文化精神最直接、最形象、最真切、最高妙的融入。
神话传说,远古仓颉奇异而有四目,观天察地,洞悉万象,纳天地精神,统万类殊有,取象主意,书以状之,久经衍生流变,约定俗成,是为文字。
古人讲“书肇于自然”,即指造字之初,取象立意,本于象形。如日、月、山、川、草、木、水、火、人、马、牛、羊等,便是抽取物象之本质特征,在约定俗成之交流中指代一种事物,传递一种信息,表示一定概念,或寓意一种情状等,其取之有象之源起,即已包含有饰美之因素。可以直截了当说,汉字是取天地万象之形态、意趣、情状之本质特征来表示其特有含义或概念的形象符号。
汉字创造的神明伟举,昭示了华夏文明,这种创举自然而然含融了先民的文化意识和理想精神,注入了汉民族文明发端的审美观念,且在其演化中作为文脉基因(文化的气脉或民族精神的命脉)蕴含在中国文化传承延续的历史长廊中,不仅作为一种精神特质储存于古往之遗迹中,而且这一缕文脉早已流注入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血液里,将伴随汉民族的存在而延续到久远。
如果要说抽象艺术,汉字的创造便是抽象得不能再抽象的了。如果要讲文化、汉文字的创造从一开始便是文而化之到家的了。书法是汉字的形象艺术,中国书法的文化精神从汉字的起源便有了最素朴、最真切的介入。今天我们来谈这个大得不得了,实际上对修持有素的文化人来说,又是了然得不能再了然的课题,温故而知新,面对本该堂然正大卓然于世界艺术之林的民族文化风尚的渐次淡化,斯文的渐次丧失。我们朋辈中一些以当代为已任,以抽象主义自命的名家们,似有必要再回过头来补一补书法课,汉人、汉字、汉文化。此中有真意啊!
一、书道源于自然
中国书法始于道而归于道。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中国本土哲学精神,从文字初创到书法演进都呈现了对道的体认的文化关怀。
大道流行,浑元幻化,渺冥莫测,统纳天地,包罗万象,内中充溢渊深之哲理与奇妙之玄机。道之为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衍生幻化,如无穷尽。若阴阳、若虚实、若方圆、若曲直、若刚柔、若巧拙、若清浊、若雅俗、若高低、若起伏、若俯仰、若藏露、若纵横、若开合等,既穷极变化,又谐和统一。其理法之完备与变化之无方,往往因时因兴,因人因器,因才思学养,因志趣好尚而异形异状,异调异味。其妍丑工拙无不悉现毫端。孙过庭云:“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诚笃论也。
数千年来,天下大聪明人,无论王公贵胄、名士高人,风流才俊,方外大德,遗贤隐老,乃至皇帝老官,无论如何穷尽心力,都难达极至。不少智者哲人、行家里手如痴如醉,甚至倾倒颠狂,亦仅得一时快意,畅神适怀,其独得心领之妙,唯心契玄微耳 。故真知书法,乃是对大道流行,人文衍化有所体认与会心之人,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之儒雅君子,涵茹春秋,品味人生,通会之际,身心受用之人。
书源于自然,在自然中体认,在人生中验证,此乃中国书法体道、证道、载道、归道之根本也。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0 15:31:58 | 只看该作者
二、文以代兴,书亦如之
一代之人自有一代之文,一代之人文,自有一代艺术之风尚。
今见汉字之最早者,乃契刻于甲骨上之殷商文字,多为祭天地鬼神,占卜吉凶之辞,故又称殷商卜辞。因系刀刻,故其笔划犀利坚劲,挺峭生辣,简洁明快,意象高古。
代之而兴的是周秦篆书。周为大篆,多铸造于钟鼎彝器,为其款识,故又称钟鼎彝器款识。其铭文少则数字,多则数百字,因器形大小而随意布局。行距之疏朗者如星列河汉,纵横有象;错综罗列者,若繁星璀灿,绚然烂然。线条圆融流畅,劲健遒韧,结构宽舒匀适,气象雍穆浑右,大篆之见于石刻者,有先秦之石鼓传世。
秦小篆,为秦统一六国文字,统一度量衡之通行文字。由李斯、赵高、胡毋敬等人订正。统一书同文的重大举措,为中华民族大一统帝国奠基开道作出了卓越贡献。其传世小篆典型泰山刻石,为始皇帝登泰山封坛祭天之铭文,传为丞相李斯所作。其书风特点,骨力劲健,布白精当停匀,体势卓然挺拔,气象肃穆庄严,为中国书法雅正之风开宗立品。其中锋用笔,至今被奉为篆学金针。又有程邈,秦时衙县狱吏,因获罪囚云阳狱中,覃思十年,作隶书三千字奏始皇,上以为善,出为御史,隶书遂风行于时。
书道自觉,始于汉末,东汉灵帝熹平年间,朝庭令蔡邕集天下善书刊石经于太学门外,功成日,观者如流,车日千乘,阻塞街陌。朝庭设鸿都学,开以书取士之风,朝野上下争相习尚,日作数十尺,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墨。适其时也,蔡邕承秦篆遗意而为古今杂形;史游始作草;王次仲作八分;刘德升作行书;可谓百家出而诸体备。如此风气,与汉帝国沉雄博大,雄视天下景象正相符合。一种兴盛、高扬、深沉、雄大的时代壮美精神,赋予了汉文化龙威虎震、慷慨激昂气势。若汉高祖之“大风起兮云飞扬”;若楚霸王之“力拔山兮气盖势”;若汉歌赋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自然浑古;若“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信誓旦旦;若马踏飞燕之伟烈卓绝;若汉代碑刻的古拙沉雄。可谓声威震寰宇,气势壮山河。其景象之恢宏雄壮,其影响之广大深远,为世所罕见。
鲁迅先生说:“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信不诬也。
继之而来的是魏晋文化风尚。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思想文化最活跃、最璀灿夺目的黄金时代。哲学、思想、文化艺术的异彩辉光;三教汇流的雄辩清论;名士标榜的玄谈雅尚;超凡脱俗的人物品藻;争奇斗艳的士子书法等。将魏晋风度推向空前绝后的巅峰。其宏丽而壮观的乐章,虽然不及汉代黄钟大吕般沉浑雄大,而理性解放的激扬之声,洋溢的却是清越的阳刚之气。
代之而起的盛唐气象所呈观的,是吞吐山河、威震四海的雄壮美。若“黄河之水天上来”;若“飞流直下三千尺”;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俱脱口而出,一气呵成。其时人才云集,灿若星辰。诗若李太白之雄豪旷古;杜子美之超凡入圣;文若韩退之之光耀古今;字若颜鲁公之雄大伟壮;画若吴道玄之翰逸神飞;草书若张颠狂素之恣意颠狂;剑若裴旻之变化莫测。其浩浩然若百川汇海,波澜壮阔。诚如坡公所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4 19:17 , Processed in 0.15138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