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3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斋号的故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8-29 07:23: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讲述咱们硬笔书人自己的故事(之三)

·

斋号的故事

■致远斋书人茶座主人:管季超(湖北孝感)

■特邀嘉宾: ·杨宇力(浙江) ·吴良安(上海)·路鸿峰(陕西) ·蒋少军(湖南)

■茶座主人的开场白:
致远斋书人茶座今年“五一节”在周继中、陈愁予、柳长忠、梁桂东等朋友的支持下开张以来,请了三拨硬笔书界的朋友聚在一起讲故事。

第一拨是十七八位朋友讲“影响学书道路的重要他人/重要事件”。

第二拨是江西的两位朋友讲的“书法生活”故事。


这一拨我们请到浙江、上海、陕西、湖南的四位朋友。
杨宇力、吴良安、路鸿峰讲的是自己的书斋故事,雨帘斋蒋少军则有所不同,他讲的是自己的朋友《六毛张玉波》的故事。

古往今来,骚人墨客大都有为自己书斋冠名的雅习幽兴,例如王维之竹里馆、李清照之归来堂、怀素之绿天庵、沙孟海之兰沙馆、刘正成之八方斋…… 当代硬笔书法界有此雅嗜者,亦不乏其人。例如沈鸿根之松竹轩、郑明耀之松竹溪堂、熊志凌之柳堂、李迎春之虚空轩、董洪涛之集契斋、管布坤之清寂轩、王登峦之依水居、黄开城之遂真堂、陈则威之听云楼、王洪宇之汲美轩、赵志成之琴鹤堂、刘志之文心阁、黎明之 堂、张华庆之闲意堂、李冰之牧云轩、陈航之梦斋、李庆绿之枕涛居、高甬春之默绿斋、黄文泉之真籁室、唐昌飞之抱朴斋、陈云石之布衣堂、崔学路之佛堂、李怡恰之逸鹤斋、王堂兵之二水居、朱勇方之成蹊轩、陈克年之嘉桐书屋、陈先郡之听雪楼、祁斌之行斋、许海泉之韵挥谷、羊元高之谷雨轩、李春勇之鉴古斋、冯岽智之静学庐、周继中之寂斋、熊伟之墨石斋、杨卫列之如水天空、马新俭之翰逸斋、彭洪顺之积字斋、荆霄鹏之听雨斋、朱玉华之凝一居、刘文辉之雪吟轩、倪俊冬之一默斋、柳长忠之玩艺堂、陆舍无之无我楼、杨剑之静远室…… 斋号或多或少总有些寓意,或以言志,或以自勉,或以寄情,或以明愿,词隽意蕴,总要有些个性有些“讲头”才好。

季超不才,整个小学、初中阶段又恰逢大革文化命的时代,实在没有正经读过几天书,不意也染此文人之癖,取过些外人并不得知,本人自娱自乐的斋号。屈指算来,差不多有二十多个。
例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学校分给我一间老旧的平房,一下起雨来,必瓦漏如注。我请本地名书家李耀华、刘建安题写了《陋漏斋》,其实并无深意,就是屋子破旧,陈设简陋,下雨必漏的意思,有一点点怨气。您看人家张恨水先生遇到同样情形,自题斋名却是《待漏斋》,透着一种达观与幽默,境界上毕竟高一格。

近些年我一直用“致远斋”为斋号。犬子马年所生,我为其取名为“致远”。我实在是太爱“致远”一词所蕴含的种种传统文化的意味,顾不得古礼,将儿子之名巧取豪夺拿来作自己的书斋之号。

阿敏(高惠敏)先生到底是大学教授,博古通今,最先发现我的“违规行为”,来札中说“父以子之名为斋号,这关系颇有些奇怪。”


我回信狡辩曰:“非季超不知古礼,实有意为之。一是欲使‘致远斋’成为父子合股的股份制公司,最好成为传至孙辈、曾孙辈的百年老店;二则西人有老汤姆斯、小汤姆斯之称,为何我不能将来以老致远斋、小致远斋别之?”


其实我担心的并不是将来研究文史的人分不清老致远斋、小致远斋——我又不是曹雪芹,屁大点儿事都可能成为“红学”新史料;我担心的是万一儿子将来能考上名牌大学,或出国留学,给我娶一个洋儿媳回来,俺这个老公公是以中式还是西式礼节与之见面。各位见多识广的朋友帮我设计一个“预案”,好早一点有心理准备。
闲言少述,先请朋友们讲故事吧!

■浙江杨宇力:
居宇轩记
居宇轩乃吾书斋之名号也。释为“家居”、“屋宇”、“轩敞”三词,有“家园”、“住所”、“宽敞”之意。友人曰:“器宇轩昂”,窃自愧也。 古贤云:“安得广厦,大庇寒士”。吾辈渺小,难有此等豪情。一介穷书生。唯图心灵栖居之所耳。予尝蜗居宿舍,一席之地。然已慕心仪之所,名之为“居宇轩”。 如今得迁新居,安坐小室。或挥毫弄墨,或捉管浅写。文竹相伴,幽兰入怀,寻古论今,散虑逍遥,诚有几分奢侈之感。 待周末闲暇,邀三五友人,品茗畅叙,不亦乐乎。素壁之上,敬存师友笔墨,每赏玩之,犹清风拂面,墨香澄怀;补白之间,亦有拙作涂鸦,几分闲趣,或可孤芳自赏,舒志怡情。 天朗气清之日,卷帘推窗,面沐如风,心聆虫鸣;夜阑人静之时,凭栏举首,轻邀明月,闲观星宿。抑或指点鼠标,下载“高山流水”,浏览古今翰墨,神交论坛书友,祈正同道方家。陋室虽小,聚友人则开朗,凭窗台而豁然,借网络至畅达。 日作止息,抛却喧器,自闭牖扉。谧谧静夜乃纤纤净土也。沏清茶,焚檀香,临古帖,着我意。仿佛跨越时空,心绪幽幽,意气弥散。良久,似有书兴,乃展纸研墨,戏以斋号为一联:“诗书画印居宇轩,笔墨意趣述清怀。”然工亏翰墨,手拙文鄙,见笑于方家矣。

■陕西洛川路鸿峰:木鱼斋
作为一个喜欢和书籍、文字打交道的人来说,拥有一间书房是共同的心愿,因为那是我们寄寓精神的地方。在这个梦做了多年之后,自己终于拥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 熟识的朋友都知道我的书房名曰“木鱼堂”,粗粗算来这个斋号用了也有十年左右的光景了。从没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到拥有一间集合了卧室、客厅、书房等多种功用为一体的一间十余平方米的小房间,到现如今拥有了一间独立的书房来存放自己那些纷杂的书籍和笔墨纸张等物,来让自己可以无所顾忌的涂抹,十余年间虽然也曾间或用过其它的斋号,用得最多、时间最长的还是“木鱼堂”。 关于“木鱼堂”的来历,许多朋友都问过我,普遍的反应以为我信奉佛教,毕竟关于木鱼,在大家的印象中更多的是和佛教相关的。而究其根本,这个名称的来历也的确和佛教有关,但却不是因为我信奉佛教,而是因为早年间无意中读到的一段文字,关于此,我在《木鱼堂闲话》中有过说明,兹录如下: 余书房名“木鱼堂”,每每人有误以为余有好佛之心,其实未也,此名之缘起乃与早年无意中读到一段文字有关。“相传云,鱼昼夜常醒,刻木象形,击之,所以惊昏情也。”(《百丈清规·法器章》)。余抄录此段文字,诸君当可明余名书斋为“木鱼斋”之由。 书房不大,宽仅2.4米,长亦不足4米,除了占满了一面墙的书柜外,搁置了一张2米长的书案和几把椅子后也就没有多少活动的空间了,假如来的人多了就连个坐的地方也没有了。 书房的窗户在北,由窗户望出去便能看见体育场中的大部分场景和春去秋来叶绿叶黄的轮回转换。每天没事或读书写字累了后我总是喜欢站在窗前看看体育场内那些个场景,尤其是那些孩子和半大小子们打球,总能使自己想起当年的自己,想起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年纪里的许多往事。 书斋里有许多师友为我题写的斋号,燕守谷、潘梦石、李彬、周继中以及吾师李王光 等等,只是由于地方有限,因而大部分都只能搁置在柜中。如今挂在书斋中的是山东燕守谷先生题写的。关于燕先生题写的斋号还有一个小插曲,因我的好友孔浩兄和燕守谷先生情在师友之间,他请燕先生给我题写斋号,燕先生在家写了,过了几天却怎么也找不到了,于是在一次活动中又重写了幅,谁知没过几天原来写的那件又找着了,遂使我有幸拥有了多件燕先生题写的斋号。我的书房不大,而且很简陋,但在这简单的小天地里,我在每页文字,在一笔一画中体味着一份属于自己的快乐,追寻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这就够了,不是吗?

■上海吴良安:从半边楼到安馨堂
十三年前,我从苏北农村来上海谋生,在陌生的城市里,没有技能,没有高学历,图一身蛮劲,通过同乡人介绍在一家工厂落下脚,租了离工厂不远的小屋安下了身,干起了我的体力活,一段时间干下来,因手脚活络,读过几年书,脑袋较其他人好使些,半年下来,得到了领导的赏识,升了职还加了薪——好兆头!自此,在心中烙下了一个愿:“读书可以改变人生。”确实,工厂四年我在小屋里努力加勤奋相继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了文章八十余篇。四年后,我怀揣八十篇文章敲开了一家广告公司的大门。 从做体力到脑力的转型,小屋的书越来多,往来小屋的文化人也多了,小屋的品味高起来,为附庸风雅,我为小屋取了个斋号“半边楼”。我老师著名书法家刘小晴欣然为我题额,让我的小屋一下子亮起来。 处于二楼的“半边楼”是与单身的房东一人一间,水、电、煤也公平分摊,故曰“半边楼”。当然这“半边楼”只是我人生的一个驿站,故居其楼为客居。自此,自署“半边楼客”而得名。每每写字创作作品我都会签上“半边楼客”,一来给作品增添一份韵脚,二来时时告诫提醒自己,不为城市人,当自取好学求进之志,以不辱跳农门乡人之嘱托。 “半边楼客”,请印人李康刻制。该印构思精巧,别具匠心,用稳健的朱文线条布满印面,意味用印人脚踏实地永不自满的精神,线条挺拔干练,不以虚笔试之,清晰可辩,让赏识者不用多思就能逐步认出、认识、认悟“半边楼”的真正寓意…… 时过境迁,“半边楼”成就了我四年工厂广告公司生活,三年书法篆刻书业专科学习,在割不断与“半边楼”情愫的第八年,我乔迁了新居,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有了一单独的书房,老师题的“半边楼”已成一段历史,十年寒窗换来了好日子。九八年我称心如意地站在了传道授艺为人解惑的教师岗位,还被画院评上了画师,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学习型家庭…… 好日子的到来,人一下子轻松了起来,年轻起来,于是我的第二个斋号“安馨楼”就在这喜庆的氛围下应运而生。安,取于名,稳静也;馨,散布很远的香气,意为好;堂,大方,寓来者都是客。 在静静散着墨香的“安馨堂”与三五师友谈书论艺是何等惬意的事啊!安馨堂还有另一层寓意,昔日劳苦已成过去,今日工作称心,家庭幸福,当安心做学问,静心养性,舒心交师友。韩天衡弟子唐吉慧、徐正濂弟子杨东伟是我本科同窗亦是好友,欣然为我堂操刀添彩,恩师刘小晴、王伟平、书坛前辈及至友陈春思、王顺章、王祥之、金伯兴、何慧敏、刘颜涛、程良跃、芦荻、矫健、张卫东等五十余位为我“安馨堂”题写匾额,真正名家荟萃,馨香满堂。 我爱我的两个斋号,它们是我奋斗历程的见证!我更爱与“半边楼”“安馨堂”结缘的师友新朋!

■湖南雨帘斋蒋少军:
我的朋友——六毛张玉波
从网站上得知,“五一”期间玉波与一群书友在长沙办了个书法展,引起了很好的反响,此可谓喜。但当天晚上回家时,玉波不慎把包给丢了,此可谓忧。 这不,五月七日,玉波又回老家宁远来了,他必须要回来补办身份证和户口证。兄弟们笑他,是重证件轻兄弟,玉波不言,端着大碗陪酒。 还记得1996年的5月,大约也是这个季节,本地6位喜欢艺术的朋友,相聚在县城一个叫“南洋酒家”的小店。室外细雨纷飞,店内却是激情四溢。因志同道合故,大家结为异性兄弟。张玉波年龄最小,排行老六,从此大家都叫他“六毛”。 其实,早在1989年夏天,我就与玉波相识。那年,我们同拜在欧阳兰庭先生门下学美术,住同一个宿舍,同时都爱好书法。我俩一块临柳公权,一块写兰亭序,每晚都搞到深夜不眠。 后来,我成了一名小学美术教师,而玉波也从中央美院进修后,回到家乡创办了九嶷美术学院。受玉波的邀请,我到九嶷美术学院兼任了书法课,条件虽然艰苦,但七、八年间,九嶷美术学院为社会培养了上千名艺术人才。 20018月,玉波把家搬到了永州,随后办起了《绿天硬笔书艺》,成为新兴硬笔刊物的扛大旗者。现在《绿天》虽已暂时停刊了,但很多书友对玉波的办刊理念、刊物的视觉冲击仍然记忆犹新。 再后来,玉波又到了湖南的省城长沙。这里的艺术氛围更浓厚,艺术的天空也更广阔。很快,玉波成了《湖南书画》的编辑,并创办了自己的传媒公司。这次回家玉波还告诉我们,他要把家搬到长沙去了,希望能在艺术创作和书画出版方面有所建树。 虽然一直在为生计而奔波,但玉波从未放弃对书法艺术的追求。毛笔方面,近期他十分钟情乡贤何绍基,所创作作品均胎息于何子贞,线条浑圆苍劲,墨色丰富自然,结字幽默有趣,给人以神定气足、气韵生动的美感。怪不得其作品能经常入展中国书协举办的大展,成为湖南书坛一颗耀眼的明星。硬笔方面,他更多的是一份关注,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活动参加一下。如去年“走进揭西全国硬笔名家邀请展”上,玉波创作的一幅硬笔行草,给硬坛吹来了一股新鲜的风,同时,也颠覆了自己往日只擅写黄道周味道硬楷的印象。 玉波很忙,有很多事要做,有很多新的计划要去实施。我常在深夜接到玉波打回来的电话,一谈就是半个小时,过后不久,他主持的一项大的活动又实施了。很多时候,我常常感慨,我比他大几岁,为什么他的想法却总比我们多呢? 我们共同的家乡——宁远县的九嶷山是潇水的源头。潇水一路欢歌,流到永州注入湘江,再浩浩荡荡流经长沙,入洞庭湖进长江,最后流入大海。玉波所走的路不正是潇水奔流的线路吗?我真诚祝福玉波:努力,别停下!

■茶座主人的结束语:
朋务生,请上茶。上上好的产川龙剑茶。谢谢四位朋友讲的故事,也感谢各位网友耐心听完他们的故事。 朋友,您有好的故事,别忘了放入这个邮箱: [email]zgybsfgjc@163.com[/email],或直接以手机短信发到13971958105OK!下回咱们接着聊。
2#
发表于 2011-4-22 19:04:21 |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1-4-22 19:26:06 | 只看该作者
注/此文发表于《书法报》。责编严海南。
4#
发表于 2011-6-28 21:58:18 |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1-7-1 19:30:57 | 只看该作者
书家必携
一.书法佳句 http://9610.com/xiezi/wen/jiaju.htm
二.经典诗文 http://9610.com/xiezi/wen/wen.htm
三.天干地支http://9610.com/xiezi/wen/tiangandizhi.htm
四.书法年历     http://9610.com/rili.htm
五.年号查询     http://9610.com/nianhao.htm
六.对联集萃 http://9610.com/xiezi/wen/duilian.htm
七.中华道德名言精粹 http://9610.com/xiezi/wen/daode.ht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3 12:53 , Processed in 0.11051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