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质疑一本新闻教材的审定工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6 18:34: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质疑一本新闻教材的审定工作

■昝万春
  编者按:一本《现代新闻采访学教程》出现明显的常识性错误,不但没有得到更正,而且一印再印,让人心忧,也让人伤心。教材出版是一件极为严肃的事情,关乎后代的成长,也关乎国家的未来,作者应慎重,出版者应慎重,而审定者更应慎重。   教材出版,是学校教育中一

件极为严肃的事。教材要求从知识,到文字,乃至标点符号都作到绝对准确。否则,不只是谬种流传,失之千里,还要殃及后代。   大学教材,教授固然可以传述自己的学术观点。但是,在基本知识方面,却来不得半点马虎。如果基本知识出错,贻笑大方不说,还要玷污高等学府这个神圣的殿堂。   最近,由于教学需要,我参阅被列为“广播电视新闻系列教材”的《现代新闻采访学教程》,发现几处明显的常识性错误。   这本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1月修订”,“2003年3月第3次印刷”,印数达5000册的大学教材,按说应是十分认真,极为准确的。然而,读后却令人感到十分遗憾而不可思议。   《教程》正文第5页写到“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开始进入阶级社会”。谁都知道,我国进入阶级社会的标志大约在公元前22世纪的夏代,春秋战国是阶级社会已经出现了一千四五百年的一个历史时代。即使退一步说,这是《教材》作者写我国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时的笔误,也说不通。因为,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分期,有范文澜的“西周说”;翦伯赞的“两周说”;郭沫若的“战国说”;还有尚钺的“魏晋说”。这四种古史分期学说中,没有一个是“春秋战国说”。现在用作中小学教材的封建社会“战国分期说”,也没有“春秋”时代。读到这里,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应该是这类教材出版的权威机构,怎么能对一本有这样重大错误的教材开绿灯呢?   接着说,(春秋战国时代),“朝廷里除了‘采诗’之官外,又出现了一种史官。”,这又错了 我国“史官”一职最早出现在商代,开始是驻守在外地的武官。“在北史,其获羌”(《殷墟文字乙编》6400)中的“史”,指的就是外守武官。以后演变成为史官,并且分为左史和右史,伴王左右,专门掌管祭祀和记事等。到西周时,史官不再管祭祀,专门负责记载史料。“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十三经·札记·玉藻十三》)。这是说,左史官负责记载行为、举措;右史官负责记录言论、指令。教材却凭空来了一个春秋战国“出现”,实在不应该。仅凭常识而论,也不该出现这样的错误。因为,如果按教材说,史官是在“春秋战国”才出现的,那么,流传至今的包括《尚书》在内的商周时代的历史文献是当时哪个具有资格的权威人士完成的呢?   再下来,将“太史、内史、外史、小史、和御史”,都笼统划为史官,这实在是有些望文生义地信手写去。   太史是史官不错,司马迁就自称自己是“太史公”。但是内史、外史、小史、御史却不是史官,他们各有其职责。   内史在西周就有,负责保管国家图书、典籍和任命诸侯、卿、大夫。这些都与记录史实没有多大关系;秦朝的内史是京城的最高行政长官;西汉初年,只在诸侯王国里设内史,执掌民政事务,以后随着诸侯王国的废弃而废弃;隋朝的内史是中书省 相当于今日的中央办公厅 的负责人,主要是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而清朝开始时相当于内阁大学士。我们可以看出,从各朝赋予内史的职责中,没有一项与“史”有关。   外史的职责,据《十三经·周礼·春官》记载说,他“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掌达书名于四方。若以书使于四方,则书其令”。从这个分工看来,外史的一个任务是保管历史文献和当时的地方志;一个是书写和送达中央对地方的敕令,也不负责历史的记录和著述工作。   依据《十三经·周礼·春官》记载说,“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凡国事之用礼法者,掌其小事”。依据这一说法,小史的任务是保管各个邦国的当朝志记和贵族的宗谱,保障长幼尊卑的明晰。同时,还处理国家礼仪活动中的一些小事。自我国汉代以后,把一般小吏称做小史。   御史,在秦代以前,确实作为史官,秦代以后就不同了。他们的职责主要是监察和执法,后来慢慢演变到只有监察职能,而且随事而定。如:监察军粮的,叫军粮御史;监察漕运的,叫巡漕御史等。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除御史在秦前和史官有关系外,其他,包括秦以后的御史,与史官没有一点关系。作为教材,引用古代的一些知识是应该的。在引用中,其准确性应是第一位的。如果作者不清楚,应该查询清楚再写进书里去。如果自己还没有弄清楚,也不去查,仅凭想当然,就大笔一挥写进书里,是极不负责任的做法。   以上是古代的事情,不大清楚,弄错了,虽不应该,尚可理解。因为,毕竟离今日太远,需要专门知识。可在56页中出现的“我们的记者,首先应该是一名称职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断语,不仅大错而特错,而且实在让人难以容忍。因为,新闻单位不是国家机关,这是起码的常识。既然新闻单位不是国家机关,记者又怎么能成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了呢?简直莫名其妙!   知识上的不了解,记忆的不准确,倒还罢了。作为教材,错字的出现,更让人痛心疾首 有些字,恐怕是作者本身就读“白”了。304页出现的“垂手可得”,明摆着是“唾手可得”之误。对于这个错字,我曾设想是电脑跳字出错,可是“唾(TUO)”与“垂(CHUl)”在发音时,无论是声母,还是韵母,有很大的差异,绝不会出现同音跳错的现象。那么,这种错字,恐怕值得人们深深地去思索。   一本《现代新闻采访学教程》教材出现这些明显的错误,没有得到更正,而且一印、再印,真不知道是如何审查通过的 这让人心急,也让人伤心。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范本,作者应慎重,审者应慎重,出版者更应慎重。教材关系到后代的成长,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教材质量的降低,意味着教育质量的降低;教育质量的降低,必然带来人的质量的降低;人的质量降低,必然潜在地带来国家质量的降低!这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吗?   为后代计,为国家计,应该严肃教材出版的审查工作。
一本错漏百出的新闻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6 06:39 , Processed in 0.17448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