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对联的美学特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24 13:36: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谈对联的美学特色
渭南 李问圃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堪称中国独有,举世无双。由于它深深地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是节庆、婚嫁、寿诞、乔迁、哀挽、题赠不可或缺的文化表达方式。皇宫御苑、山水名胜、寺庙陵墓、衙署书院、牌坊城楼、书斋画轩,乃至寻常百姓家庭,哪里也少不了对联。因此,自它诞生以来,历经沧桑而久传不衰,迄今又进入了新的鼎盛时代。
为什么对联能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为什么它能如此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为什么它能如此为广大文化界人士所钟爱,争相创作,争相学习,甚至到了如火如荼的地步?笔者认为除了对联自身所具有的人民性、社会性、文化性、实用性、趣味性之外,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对联自身所具有的审美功能。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对于艺术而言,就好象绿色对于春天。没有绿色不可能成为春天,没有美也不可能成其为真正的艺术。对联艺术也不例外。探索和认识对联的美学特色,对于理解它和其他文学艺术的联系和区别,对于研究对联艺术的起源、成长和发展,对于对联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根据笔者的粗浅见解,认为对联艺术的主要美学特色有如下述。
一、对称美和均衡美
对联最为显著的特征不外乎既对又联。其上句和下句都以对方为自身存在的条件,形成既对立统一又密不可分的和谐关系,在字、词、句、音律、节奏、构成方式等方面都达到了相辅相成的对称均衡之美,这和中华民族对于平衡、整齐、对称、和谐所表现出来的崇尚和喜爱是一脉相承的。
中华民族长期形成这种对称美和均衡美由来已久,可以上溯到远古洪荒时期。原始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并积累了一种原始的朦胧的对称均衡意识。这种美感,首先是来自于对人体自身生理结构和功能的欣赏。比如人有男女、有双眼、双耳、双乳、双臂、双肘、双手、双腿、双膝、双足,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协调统一。其次,来自于对大自然万事万物的长期观察和认识。比如:天对地、日对月、山对水、昼对夜、阴对阳、晴对雨、寒对暑、高对低、大对小、远对近、古对今等等。在动物世界中,鸡犬分公母,虎豹有雌雄,乃至于兽蹄虫足、鱼鳍鹿角、鸟翼燕尾、鹅趾龟蹼,莫不成双成对,呈现出对称均衡的结构特征。
人们发现了这一组组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微妙关系以及所具有的神奇功能,进而把它上升为审美意识。于是,便先后发明创造出车之双轮、舟之双楫、食之双筷、锅之双耳、鼓之双棰、马之双镫、门之双扇等等。
随着人类历史和社会进程的不断发展变化,这种均衡对称之美,更是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以中国古代建筑为甚。比如北京皇宫,有天安门就有地安门,有天坛就有地坛,有大前门就有后宰门。如果站在景山最高处眺望故宫,一幅气势恢宏、精美绝伦的轴对称图形便会呈现在你的面前,使你不得不击节赞叹这均衡对称美的奇观。再比如西安,有钟楼又有鼓楼,有大雁塔又有小雁塔,以及东、西、南、北四大城门,都体现出这种对称美与均衡美。因而,与建筑艺术不离不弃的楹联艺术表现出对称美和均衡美,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意境美与情感美
意境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王昌龄《诗格》中,包括三种境界,即:物境、情境和意境。
后人在我国历代古典文学审美理论的基础上,把“意”扩大为与“情”、“志”相通的思想感情活动,把“境”引伸为与“景”与“物”有关系的客观万事万物,即包括人和各种自然现象,不外乎天、地、人、事、景、物六种。无论何种,均渗透人之思想感情,或尊崇,或挞伐,或热爱,或憎恶,或赞美,或贬斥,喜、怒、哀、乐,尽在其中。
意境,就象画家运用线条、构图、色彩等手段,描绘出绚丽多姿的图案;也象音乐家运用音符、节拍、调式、和声等手段,表达出动人心旌的情绪;还象摄影家运用焦距、广角、构图、光影等手段,捕捉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某一精彩瞬间。无论是图画,是乐曲,是摄影作品,都能把美的意境熔铸于艺术作品之中。
对联也不例外。虽然它只有两行文字,但却能够独立成篇,文采斐然,具有浓烈的意境之美。意境是对联的内容,是它最主要的生命力。只有注重意境,读者才可以通过品评和鉴赏联作,从字里行间领悟作品的主旨,从而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在情感上达到融合,并获得愉悦的美感享受。只有注重意境,作者才能够不断提升创作水平和质量,使作品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悦人耳目,摄人魂魄。
这种意境美,在风景名胜联中体现得尤为充分。一副好的风景名胜联,主题鲜明,情景交融,辞新句丽,情真意切,使人回味无穷,体现出韵味十足的意境美。比如,游人走进黄鹤楼,便可看到一副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使人环顾左右,不由触景生情,心胸顿有豁然开朗,吞吐万象之感。显然,对联的意境美和其它文学作品的意境美有所不同。它能够以最凝炼、最简洁的两行文字表在出最深邃、最博大的思想,抒发出最真挚、最动人的“真、善、美”情感。有时象一首回肠荡气的歌赋,有时如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它那浓郁的诗情画意,它那风格独特的意境,俨然一块奇石、一幅扇面、一盆名花、一杯香茗,引起你的遐思,鼓荡你的情怀,启迪你的才智,净化你的心灵。
古往今来,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联佳构,之所以能历久弥新,久传不衰,就是因为它意境隽永,感情深邃,生动感人,催人奋进。
笔者以为,欲达到对联的意境美,至少应当做到以下四点:一是立意要高,即站得高方能看得远。二是感情要真,切忌无病呻吟。三是构思要巧,切忌平淡乏味。四是角度要新,切忌人云亦云。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
总之,情感美与意境美,犹人之与影,花之与香,不离不弃,难分难割。
三、节奏美与音乐美
联有长短之分,字有多少之别。短者如一字联、二字联、三字联,长者如百字联、千字联。无论长联短句,都有自己的节奏点。即使是孙髯翁大观楼那样的长联,其实也是由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这样的分句所组成。
一副好的对联,无论长联或者短联,也不管你是高声朗读或者低音吟诵,顿觉琅琅上口,如同听了一曲悦耳动听的妙乐,如同唱了一首动人心弦的好歌,有一种旋律萦回、余音不绝的音乐美。这种音乐美,体现在联句中的声调相间和平仄协调上,这样就能够彰显出语言音韵的铿锵美感,其抑扬顿挫,恰到好处,平仄相谐,跌宕生姿,呈现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听觉美。
对联的这种节奏美和音乐美的完美结合,使得联句布陈有序,摇曳生姿,观之悦目,听之悦耳。
四、色彩美与书法美
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色彩与大千世界联结在一起,是美的构成部分,可以造成复杂的审美效果。
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下,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在色彩的运用上讲究“五色”,即:红、黄、蓝、白、黑。这种以五色为显著特征的色彩美同样体现在对联艺术中。
对联艺术的色彩美,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体现在对联自身的内容上。也就是说,体现在联语中能体现色彩美的文字和意境上。
比如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著名联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虽然仅仅只有十四个字,但用于表现色彩美的形容词多达四个:黄、翠、白、青,堪称传世之作,是体现色彩美的典范。为人们描绘出一幅多么清新隽永、有声有色的美妙图景。
再如对联:“登黄鹤楼,读赤壁赋;磨青铁砚,歌白云诗”,也是对联色彩美的范例。
2000年,中央电视台《商业名家》与中国楹联学会联合举办的征联中有这样一副获得一等奖的对联:“璧返中华,梅黄荆紫莲花白;春回大地,柳绿桃红竹叶青。”不仅非常巧妙地在联中嵌入了“中华”、“大地”、“莲花白”、“竹叶青”四个企业品牌,而且含蓄地表明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怀抱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令人注目的是下联中“绿”、“红”、“青”与上联的“黄”、“紫”、“白”相对,五颜六色,美不胜收,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二是体现在书写对联或镌刻对联材质自身所具有的色彩上。
比如红底黑字或红底金字的对联,应用于庆典、春联、节庆、婚嫁、寿诞、乔迁等场合,可以烘托出热烈、喜庆、红火、祥和的气氛。再比如白纸黑字的哀挽联,可以表达出凝重、肃穆、伤感、凄楚的情绪。而蓝底金字的联牌悬挂于皇宫御苑,可以彰显皇室贵胄的尊贵;黄底黑字的旗幡联悬挂于寺庙,可以宣示宗教文化的神秘;黑底绿字或木纹底孔雀蓝字的联板悬挂在书斋或厅堂,又可以折射出主人的清雅与高洁。
完全可以这样说,从对联产生的第一天开始,它就和书法,也和色彩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正是这种不解之缘,使得对联艺术与书法艺术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形神兼备,浑然一体,无论张贴悬挂都能给人以瑰丽多姿的美感,悦之于目,赏之于心。
书法艺术本身就是国粹,它和对联艺术的完美结合,实在称得上是“国粹”与“国粹”之间的“强强联合”,不仅可以衬托对联,甚至可以左右、影响对联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因此,我们应当尽量利用这一特性,实现珠联璧合,锦上添花,使人们在欣赏对联时,同时感受书法美。
当然,书法的形式、色彩跟对联的内容、悬挂的地点必须十分协调,十分妥帖。或热烈喜庆,或庄严肃穆,或雄浑豪壮,或清雅古朴,或潇洒飘逸,或秀美端庄。这样,才能相得益彰,浑然一体。
这些,只是笔者在探求对联艺术主要美学特色时的一些很不成熟的看法。当然,其美学特色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如刚柔美、哲理美、谐趣美、机巧美、修辞美、形制美等等,有待进一步开掘研究。之所以拿出这篇拙文,权且算作引玉之砖,求教于专家及有志于研究的联界朋友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9 23:39 , Processed in 0.10550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