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建21世纪的中国幼儿园课程――来自多方面的启示与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8-29 18:16: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构建21世纪的中国幼儿园课程――来自多方面的启示与思考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冯晓霞    来源:《学前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     上传时间:2005-03-22   人气: 2188
     
肩负着振兴中华重任的教育,如何不负历史的重托,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这是中国教育界,包括幼教界近十几年一直在思考、在探索的问题。具体表现为:21世纪所需要的理想人才是什么样的?怎样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各级各类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在其中应该而且能够做些什么?
   
课程是教育的心脏。上述问题落实到幼儿教育,就成为构建21世纪的幼儿园课程所必须解答的问题。
对我们来说,21世纪虽已临近,但毕竟还是一个未知的世界,新世纪的理想儿童自然也还是一个未知的儿童。正如国际教育委员会所指出的那样,当教育的使命是替一个未知的世界培养未知的儿童时,环境的压力便要求教育工作者们刻苦思考,并在思考中构成一幅未来的蓝图。为了勾画未来世纪幼儿园课程的蓝图,我们开始了多方面的求索。
一、未来学家的观点
   1970年,美国著名社会未来学家阿?托夫勒向全世界发出了振聋发聩的预言:从现在算起,到21世纪只有短短的30年了,在这期间,千百万心理正常的普通人,将同未来发生一场突然的冲撞。如果说,这一预言当时并未在中国人心中荡起涟漪的话,那么,随着21世纪的逼近,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普通人已经感受、并且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种未来的冲击。这里的未来,指的并非是一种将来时态,而是一种速度,一种迅猛的变化
社会发展原本就是变化,但今天的变化非同往常,科学技术这种永恒的动力推动着世界加速前进,已经到了我们的想象力跟不上的程度”(C?P?斯诺)。然而,未来学家们还是运用他们超凡的洞察力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未来社会的粗略情景以及可能对人产生的巨大影响,并对人类应如何应对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托夫勒在30年前出版的《未来的冲击》一书中就已告诫我们,快速变化是未来社会的根本特征,在这里,一切都具有短暂性、新奇性和多样性:知识迅速产生又迅速老化;行业频繁地变更;人员不停地流动;新产品刚刚问世就面临着淘汰;人际关系尚在形成便不得不中断;新潮流、新时尚如走马灯一般令人眼花缭乱;各种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同时并存,使人不知如何自处……人类将面临有史以来最为瞬息万变的境遇,受到最为强烈的心灵震撼。这种震撼源于对未来缺乏准备――精神上的和能力上的。
帮助人们做好适应社会生活的准备是教育的基本职能。在遭遇未来冲撞的时代,人们对教育寄托着更热切的企盼。但传统教育实际上却不具备这个功能。因为它过多地被理解为传递。而能够或者容易传递的,显然是已有的,即过去时态的东西――它们十有七八不久即将被淘汰。对于未知的,对不起,教育者尚且不知,又何谈传递?!在变化急速的时代,教育这个一向被称为面向未来的事业开始显得力不从心,因而首当其冲地受到来自未来的冲击。
时代迫使教育进行彻底的革命,迫使教育必须将重心从传递转为创造,从继承昨天转为对应明天。而明天意味着变化、意味着未知、意味着不确定性。培养儿童适应变化的意识和能力,是新世纪教育的基本任务。
托夫勒提出,既然急剧变化带来了短暂性、新奇性和多样性,那么,可以有把握地设想,生活在新环境中的人必须掌握学习、人际关系和选择三个至关重要的方面的新技能:()学会怎样学习,以对付知识不断更新的局面。托夫勒引用赫伯持的一句话来印证自己的观点,明日的文盲不是不能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会怎样与人交往,怎样建立联系,以适应频繁的社会流动(职业变换、人员更替等)而造成的新型人际关系,消除孤独感;()学会确立自己的生活目标和价值观,以便在面临多种可能性和机会时做出理智的选择。此外,托夫勒还多次强调,适应性强的人,是对变化敏感而且有一种不可抗拒的求知欲的人。面向未来之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儿童求知的欲望和意识。
    30
年来世界发展的实际进程基本证实了未来学家的预言。他们从论述社会发展大趋势的角度,谈及教育改革的必然和出路,微言大义,发人深思。我们不禁想到,幼儿原本就是好奇的,无成见的,对变化、新奇和多样性有一种本能的欢迎态度,他们本质上是属于明天、属于未来的。面向未来的幼儿教育的真谛也许只在真正去发现儿童,支持并激扬他们的本性。
二、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启示
   21世纪是人类掌握自己命运的世纪,也是希望与危机并存的世纪。
    20
世纪科技方面的巨大成就,充分显示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使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新的世纪将更加美好;同时,此期与社会进步结伴而来的一系列重大难题(诸如人口爆炸、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等)又频频惊扰人类,令人担扰美梦难圆。这些难题,正如科林N?鲍尔指出的那样,已经不象早先的世纪那样,来自人类所发现的那个世界,而是来自我们自身所形成的这个世界――一个由人类的过分欲望和诸多非理智行为所造成的日趋恶化的生存环境。自然资源的短缺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为全球性制约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前提。在这种情况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率先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呼吁人类要用跨越几代人的长远目标来看待发展的成效,要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变革现有的不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不要以牺牲人类的未来为代价来换取今天的利益。
可持续发展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教育界的反响也十分强烈。因为人类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人自身。亿万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能力的人――他们具有主动性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珍惜人类共有资源和环境,能理智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与自然保持和谐一致――是构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而培养这样的人,是教育的责任。当代教育,无论正规或非正规教育、基础或高等教育都必须面向可持续发展,把环境和发展问题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努力培养学习者与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环境意识和道德意识、价值观和态度以及技能和行为。环境教育不仅教人学习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它还是一种全面的时代精神的教育:涉及到全球观念、合作意识、参与精神、科学态度、责任感、创造性、对变化的敏感性和应变能力等。
然而,可持续发展概念对教育的影响绝不限于把环境教育的内容引进课程,它同时给了我们一种关于发展的新观念、新视角、新思维方式,启发我们去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作为群体的人类社会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作为个体的人(尤其是儿童)是否也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看待社会发展的成效需要用跨越几代人的长远目标,看待教育的成效――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是否也应该用一种长远的目光?人类曾经走过一条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的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而我们的教育是否也有急功近利、以损害儿童的长远发展为代价,换取眼前的所谓教育成效的短视行为?怎样的幼儿教育,怎样的幼儿园课程才能够积极促进人类社会和儿童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三、国际教育组织的提醒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成立以来,出于对人类进步的责任,一直在为促进提高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对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使命的认识而不懈努力,并在世界范围内积极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近30年来,更是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动态,及时把握时代脉搏,敏锐察觉教育面临的挑战,并积极提出对策。从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的里程碑的《学会生存》(1972),到勾勒出本世纪末教育内容变革发展主要趋势的《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1987),再到思考21世纪的教育和学习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199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各种教育问题研讨会和发表的一系列文件和报告,都在指导世界教育如何面向未来、如何适应社会变革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在国际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一系列指导性意见中,以下观念和思想最值得重视:
    (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
    70
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6届大会讨论了世界教育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终身教育走向学习化社会的观念和对策,对世界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被称为进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
终身教育,顾名思义,是伴随人的一生而持续的教育。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提交的报告《学会生存》中,集中阐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思想的由来和实施设想。报告特别强调,这里的终身教育不同于以往所理解的正规学校教育之后的成人职后教育或某种专门形式的继续教育,现在的这个概念,从个人和社会的观点来看,已经包括整个教育过程了。它首先关心儿童教育,帮助儿童过着他应有的生活。同时它的主要使命是培养未来的成人,使他准备去从事各种形式的自治和自学。也就是说,终身教育不是一种实体形式,而是一种观念,一种思维方式。它超越了启蒙教育和继续教育之间的传统区别,启发我们将教育视为一个贯穿于人一生的完整过程,并交给我们一个为各级各类教育(包括幼儿教育)重新进行价值定位坐标
终身教育观念的提出,一方面基于对教育民主的信仰――人人都有实现他自己的潜力和享有创造他自己的未来的权利,一方面基于对教育目的的再认识――“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采,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另一方面,也是基于一种客观现实――科技时代的来临使得人类没有一劳永远地获取知识的可能性了,人们现在需要的是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
终身教育必然要求人终身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尤其是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不应该再限于向学生提供一生的知识储备,而应被视为一种人类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人通过各种经验学会如何表现他自己,如何与别人进行交流,如何探索世界,而且学会如何继续不断地――自始自终地――完善他自己。也就是说,在终身教育的体系中,学校的任务应着眼于帮助青少年走向学习化的社会,学会学习,学会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和自我完善的欲望更是格外重要的。
幼儿教育在终身教育这样一个坐标系下,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如何为自己的价值做出科学的定位?这是我们在建构幼儿园课程时不得不重新思考的问题。
    (
)基础教育、基本学习的理念
在终身教育的观念中,基础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它是必不可少的走向生活的通行证。因为将伴随一个人一生的对待学习的态度,正是在……基础教育(其中尤其包括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阶段培养形成的。在此阶段,人的创造性思想火花可能光芒四射,也可能渐渐熄灭;接触知识可能成为现实,也可能无法实现。正是在这一时期,每个人都在获取有助于提高推理能力和想象力、判断能力和责任感的手段,也都在学习如何对周围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
基础教育的主要使命是满足人的基本学习的需要。所谓基本学习需要,按照世界全民教育会议的定义。包括人们为生存下去,为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为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为充分参与发展,为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为作出有见识的决策,以及为继续学习所需要的基本学习手段和基本学习内容。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份报告中明确地指出,为了与整个使命相适应,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来重新设计、组织。这四种基本学习既是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每个人一生的知识支柱。它们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将满足幼儿的基本学习需要视为自己的使命。21世纪中国幼儿的基本学习需要是什么?幼儿园课程如何围绕其基本需要进行组织?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的报告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四、理想与现实之间

多方面的求索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同时也启发了我们的思考:这些来自不同方面、不同学科、用不同的词汇表达的资料,传达的却是基本相同的信息:我们现在正在跨入的时代是一个与以往十分不同的时代。科技进步改变了社会发展的速度、社会的形态,也必然改变对其社会成员的要求。以科学化、信息化、革命化和文化多元化为特征的社会要求它的成员是高扬主体性的人,是自觉能动的、独立自主的、友好合作的、富有创造性的人:他要有旺盛的求知欲和自学能力,能不断充实自己以适应科学技术的急速发展;有独立见解和较强的批判精神,在众多价值观的冲击下能自主、自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有较强的责任感;理解人的多样性和相互依存性、尊重他人、善于合作;有创新的欲望和基本能力、乐于接受新事物,敢于迎接挑战。主动性和责任感是21世纪新人的最根本的特征。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这些特征的表现形式和水平可以有差别,但它们无疑是最核心的。21世纪课程(包括幼儿园课程)追求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主体性品质的人。
然而,恰恰在这些最根本的方面。现实与理想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距。
国家教委幼教处于1990-1994年,组织了一项《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对城乡八个地区共88所幼儿园和小学的2000多名大班幼儿和一年级小学生的调查发现,儿童存在着对进一步发展准备不足、不能很好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情况。
儿童在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主要反映在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上。例如,从完成知识型和智力型数学题的比较看,数学思维能力发展明显差于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知识型题目(辨别图形、10以内的数概念和加减运算等)的平均得分率为705%、智力型题(推理、按图编应用题、图形守恒、类包含等)的平均得分率却只有408%;从完成知识技能型和能力型语言测试题的比较看,语文学习的能力也明显差于语文知识和技能:知识技能测试(发音、听指令、运用小肌肉动作)的平均得分率为727%,能力测试(图形观察、对文字和非文字材料的理解与表达、图和文字的方位知觉等)的平均得分率仅为427%;学习态度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的被动性,这同时也是社会适应的主要问题。
儿童在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在于缺乏主动性和责任感。具体表现为:
    (
)缺乏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情境测验(布置任务后的观察)的结果表明,儿童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的得分普遍较低,无论是幼儿还是小学生得满分者平均仅为四分之一。教师问卷的结果也相差不多,在满分为30分的有关项目中,得25-30分的儿童不到一半。
    (
)独立自理能力差。家长问卷表明,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更准确地说是自理的习惯)方面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经常丢三落四、用完东西不收拾、自己的事情自己不做的儿童大约占四分之一,基本养成好习惯的儿童约占四分之一,其余半数则处于中间状态
    (
)不能主动与人交往,尤其是与教师交往。教师问卷结果反映,不懂的问题敢问老师、敢在老师面前发表自己的意见、有困难会寻求老师帮助的儿童仅有一半。现场观察同时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生主动发起的师生接触仅为136%,幼儿发起的也不过为257%。
研究发现,儿童的学习适应与社会适应之间存在着很高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恰恰在于二者之间存在着的共同品质――主动性和责任感。它们表现在学习适应方面,是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如注意听讲、不懂就问等)、学习的任务意识(取得好成绩的自我要求或者说是动机)以及相应的意志努力;表现在社会适应方面,则是交往的积极性、遵守交往规则的自觉性、生活自理的意识和习惯等。因此,入学准备和适应方面的问题,关键在于主动性和责任感方面的不足。而儿童发展的这种状况。与我们现在的幼儿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功儿园课程有直接的关系。当然,小学方面的某些不足以及两个教育阶段本身的不衔接同样是问题的原因。
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令人担忧,但也更加催人奋进!
    21
世纪的幼儿教育和幼儿园课程必须是面向未来、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必须是围绕幼儿的基本学习重新组织的,而主动性和责任感的培养应该成为贯穿在我国整个幼儿教育和幼儿园课程中的主旋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1 19:11 , Processed in 0.24737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