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杨店的桃花时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3-26 21:38: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的老家是杨店,桃花古驿,看了那里的桃花,觉得《诗经》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那么的有味!



       转贴桃花不是名花,也不是很有品位的花,清代游戏大师童叶庚制作斗花筹谱,只给了它个不入流的“八品”,在著名的水浒戏《李逵下山》中,那粗豪的黑“杀才”居然也瞧它不起,胡说什么“轻薄桃花逐水流。”
     不过,但凡土生土长的华夏花木,因历代风习所致,都吸附上了极浓郁的文化色彩,更甚者还被岁月提升成为具有独特意趣的民俗符号。倘从此角度看,桃花在众香国中地位虽低,却也颇是值得一说的。     桃花算不上雍容华贵,也不像是清高脱俗,文人雅士不拿正眼瞧它,大抵是因它的姿态和色彩太大众化、太符合世俗的口味了吧!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是《诗经》中的名句。仅此八字,就把桃花的姿态、色调、风韵写透了,而在普通老百姓心目中,它更是神奇的,具有超自然的力量。     中国的老百姓爱桃,赏其花、食其果,数千年“痴心不改”。     其花曼妙风流,自不待言,其实肥硕甜美,更是有口皆碑。     “宁吃鲜桃一口,不食烂杏一筐!”鲜者仙也!仙桃之说传于民间,历数千载而不衰,非但传统年画中主宰人间寿算的南极仙翁的手中总是捧定一个大大的仙桃,就连市井百姓逢上寿诞之期,也要蒸上许多大大的寿桃以沾点仙气。     桃为何有益寿延年,是仙家妙品之说?除了植物学方面的原因外,还是因为文化的影响。夸父逐日,遗手中杖化为桃林——载于《山海经》的这一神话故事,以其特有的魅力率先为桃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晋人陶渊明本是爱菊成癖之人,但他设计的世外仙境“乌托邦”,却是以桃花作为背景的。桃花源中人避居世外,数百年皆以桃为伴,是人有仙根?还是桃有仙气?则不说自明!      经历代文人渲染,桃花的仙葩地位就日渐固定,到了吴承恩笔下,则纯然仙家物了。天宫的第一夫人王母娘娘开蟠桃大会,各路神仙也都巴巴地跑来想尝那一口,可是胆大包天的孙猴子偷仙桃,盗御酒,闹天宫,整得天翻地覆,神鬼皆惊,想想呀,要是没有这个桃子,孙猴子也惹不了那大的祸,也不会被压到五行山下五百年,而那唐僧到不到得了西天还是两说呢!于是再想想,这桃子焉能是世间俗物?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成仙了道是道士们毕生的理想,道观里自然要广植桃树,以营造出仙界的氛围,更深入一点,连道士们装神弄鬼,降妖拿怪,手中所执的武器也是桃木剑了。     桃能避邪,民间有此说更是久矣!“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华民族独有的春联,其前身就是能避邪的桃符呢!     尽然有那么多的传说,但说上天,桃花也还只是水陆草木之花,老百姓爱它,还是因其俏丽。     桃花悦目,实在其色。其色艳,无论深红、绯红、粉红、纯白,怒放之时,都极“明亮”,显得生机勃勃,光彩照人。     “人面桃花相映红。”由于这句诗的深远影响,旧时民间夸赞女子的容颜时,常会说:“不擦粉,自然白,不打胭脂桃红色!”艳如桃花,当是艳到极致,艳得邪乎,艳得仙气中又略有几许“妖气”,于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红肿之处”也就“艳如桃花”;但凡饮食男女间的香艳之事就被人们冠以“桃色”二字;而人于情场得意也就被认为是走了“桃花运”了!     桃花无华贵气,也无凄清味、孤独感,单植虽也耐看,密植成林则更是动人。放花时,云蒸霞蔚,如火如荼,才叫摄人心魄。     “桃红柳绿”,象征着春季色彩的明丽,于视觉上极有冲击力,扬州瘦西湖沿岸,桃柳间植,煞是耀眼,桃瓣柳丝,投影清流,随波荡漾,不知荡漾出了多少令人心旆摇动的画意。     金庸先生笔下的黄药师,居处乃东海上的桃花岛,(据时人考证,此岛与观音菩萨的道场普陀山相邻),那一片桃林本就暗藏玄机,不解其术者,误入其中,无异陷身天罗地网,一如当年东吴大将陆逊,在四川奉节入了诸葛亮在江边摆下的石阵。试想,误入其中而正值桃花盛开,那入“套”之人,比如天真烂漫、毫无机心的老顽童周伯通,定当不会急于脱困、逃命,而是要先大大地饱一番眼福再说的,说不定还要乐得手舞足蹈的呢——桃花之美在于整体效应,黄老邪以桃林设阵,既奇又美,且多妙趣,较之诸葛亮以石设阵还要高出一筹!金庸先生不愧是“大侠”,如此构思实非俗笔所能为也!     笔者还听过一个故事,也是与桃花有些干系的。说的是某人即席赋诗,提笔即写下“柳絮飞来片片红”,顿时满座哗然,柳絮何物?安得以红状之?此人一笑,挥毫续写:“夕阳方照桃花坞。”众人一见,轰然喝彩,无不叹服其构思之妙。     桃花坞实有其地,在苏州城西北隅,产于此处的桃花坞年画享誉甚隆,明代大画家唐伯虎晚年亦曾在彼处卖画为生。不过这一名胜之区,而今已为长街闹市,纷纷市尘中,桃树已无迹可寻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
发表于 2008-3-27 06:58:58 |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8-3-27 12:53:47 | 只看该作者
不错
4#
发表于 2008-4-3 09:57:09 | 只看该作者
今年没去看,前年去过。
全孝感没去看过的人,都该去看看
5#
发表于 2008-4-4 21:29:40 | 只看该作者
前年没去,去年去了,今年也没去!
除开桃花的灼灼其华,那野韭的芳香,已然在齿间轻轻地溢了出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0 15:58 , Processed in 0.10250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