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们的作文教学“缺”什么[zt]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8 09:27: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的作文教学“缺”什么[zt]
   我们常常自问:当一名小学毕业生走进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他(她)需要什么?他(她)能得到什么?三年后,除了一个中考语文成绩,他(她)还拥有些什么?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至于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这种技术的训练他科教学是不负责任的,全在国文教学的肩膀上。”而语文能力中写作能力恐怕更是终身需用的。可是反思当下写作教学的实情,我们发现许多理念并未与实践真正结合,许多教学行为尚未落到实处,作文教学其实存在着诸多隐忧。

   宋代陈师道在《后山居士诗话》中总结写作经验时提到:“永叔(欧阳修)谓‘为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也。” 然而纵观我们的写作教学,学生看得多未必写得好。现在学生的阅读量应该说高于以往,即便不好读课外书的学生,语文教材之外,于各类练习中所见的读物也不少,更何况如今的信息量和信息渠道那么丰富,学生一般不会“营养不良”。但常见的情况是“消化不良”,读无以致用。“读”与“写”之间仍然缺少一架具体可行而坚实耐久的桥梁。同样的,学生“做”得也不理想。《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生“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这样计算,学生一学年应练笔近2万字。但即便练到了这个“量”,但引导得不充分,不系统,不能循序渐进,依然功效甚微。而“商量多”则更难以做到,学生的个人习作不愿给家长、老师看,同学之间也缺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氛围,而教师的评语和讲评课的评说也不见得奏效。所以,到了初三,还有一部分学生做不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更别说写出令人满意的佳作了。

   这样的状况肯定不能责怪老师。今天的一线教师大多数不能不说是敬业勤业的,也较以往肯思考、善钻研,但研究的目的和方向不再是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而是如何对付考试作文。于是,作文命题及阅卷的质量就有可能成为作文教学的双刃剑。普通教师很难有大型考试作文命题的机会,那么,能够影响作文教学的就是阅卷了。

   作文阅卷眼下分歧比较突出的应该是如下三方面:一是究竟什么是中学生作文的“文质兼美”。《论语》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浮夸虚浮)。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又说:“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去了毛的兽皮)犹犬羊之鞟。”文质兼美,不但是做人的境界,也是行文的高标。然而什么样的“质”(立意、选材)是好的,什么样的“文”(结构、表达)才是美的呢?表现现实生活的难免平淡寡味,也容易千篇一律,不被见纳似是理所当然,难怪人们评价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可能在考场中得高分,《背影》这样的平常文估计只能得平常分了。可是不顾内涵,一味追求形式创新、语言华美,虽然能获得如今阅卷者的青睐,但这样的文章显然是文风不正。若以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里所说的“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来看,时重“文”,时重“质”,应该古已有之,但对初学写作的初中生而言,文质并重是需要强调的,因为文如其人,学作文有时也关系到学做人。二是中学生能否进行考场文学创作。必须看到,如今各种文学作品铺天盖地呈现于中学生面前,许多文学“小青年”在自己的写作天地(如个人博客)里,时常进行文学创作。而阅卷者凭个人好恶,有的特别喜欢这样的文字,便予以高分,有的总疑为套作抄袭,打入冷宫。其实中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很平常,当年刘绍棠先生在读高中时,所学的教材中就编有自己的《青枝绿叶》。既然中学生有热情也有一定的能力进行文学创作,日常习作也有这样的实践,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证实其套作抄袭,是应当给予保护和鼓励的。三是究竟什么是当今的文体分明。以往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三大文体样式进行文体规范写作训练,似乎很容易把握和操练,但眼下学生不买这个账。这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写作基础好的学生常常不愿受那些文体要求的束缚,更多的接受了时下杂感、笔记等时尚文体的影响,写出另类的考场作文;另一种则是未入格者,随心所欲,不成一体。对于阅卷者,第二种情况自然容易判断,而第一种情况被文体要求判成冤案的也不少。综上所述,除去阅卷者的责任心和时间短、强度大等主客观原因外,干扰阅卷效益的因素应该是阅卷者对以上问题的把握有困难了。

    而这些困难势必影响到日常教学。“绘事后素”,但教师往往不注重“素”,只忙于“绘事”,不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只感兴趣“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语文课程标准》)。有时又为了让学生“保险”,限制学生考场作文的独特创意,包括文学虚构。另外便是不分良莠的一律要求学生规范写作,见稍有越轨,便加“屠戮”。今天的作文教学缺生活源头活水灌溉,缺学生写作兴趣、才华的激发、认可、保护、欣赏和鼓励,缺循循善诱、不厌不倦的耐心引导……因为现在日常写作教学主要是应试训练罢了。

    由此看到,亟待提高的是阅卷者对文章的审美把握水平,然而,静思一番,作文的评判标准是不是也有改进和提高的必要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9 19:14 , Processed in 0.08141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