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迎春征联窥管 文/白化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8 14:44: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迎春征联窥管

  许多对联爱好者都关心并积极参加各种对联征联评奖活动,这是好现象。多参与这类活动,对提高自己的水平肯定有帮助。因此,我们在本书中专门辟一节来讲讲这方面的事,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因为征联活动大多集中在征求春联方面,我们就将这一节附着在讲春联一节的后面。应该说明,我们所讲的虽以春联为主,但涉及所有的征联。
  当然,我们谈的一些有关征联——特别是春节征联——及其评奖中的相关事宜,只是个人漫谈,无系统可言。拙见不过一得之愚,有似管中窥豹,能否得见一斑点,还是个未知数呢。因是以讨论迎春征联即春联为主,放名此节为“迎春征联窥管”。
  大规模的征联与评联活动,大致是从1983年春节的“第一届全国迎春征联”开始的。十多年来,全国性和地方性、行业性的征联活动连续不断。年节时的征求春联竞赛尤其热火。中国楹联学会及其各地的分会则常常是这种活动的主持者,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也有若干教训。但是我孤陋寡闻,还没有见到学会总会和各地分会的总结。外单位可能就更不晓得了。因而我冒昧地抛砖引玉,以期引起本书读者的注意:现在距离1999年初春已经不远了。1999年正值建国五十周年,又是公元两千年前的最后一年,预卜这一年的春节必然很热闹,料想春联征联大竞赛一定更胜于往年。有兴趣参加的读者肯定不少。您听听一个参加过评联的人的意见和建议,多少有点好处。
  中国楹联学会的主要负责干部经常操持活动,并参加活动的全过程,最有发言权。我虽参与了十多年来北京地区举办的活动,其中有许多中央级机构部门举办的,但是大多只担任复评评委,很少参加初评与从头至尾的整体组织工作,只能以参加者的身分谈谈个人心得体会而已。下面具体分五项拉杂写来。
  征联活动的回顾与前瞻
  回顾十几年来的征联活动——总的来说还是以征求春联的征联活动为主,其内容,也可说范围,大致可分四类:
  1.节日联,主要是春联,还有中秋联等。
  2.行业联,特别是与商业有关的行业联,如“京华老字号有奖征联”、“《足球报》征联”等。也常结合征求春联进行,作为一种主题出现。
  3.主题征联,如“1992年金利来杯海内外‘祖国和平统一'主题征联”等。也常与春联征联结合,作为一种主题。
  4.风景点征联,如“剑门蜀道征联”、“国门第一路征联”等。这种征联与征求春联的关联不大。
  它们的共同特点有三:吉庆,应景,针对性强。
  多采用评委会评定,初评、复评两级评定制。
  征联的规模一般比较大,常面向海内外、全国或本地区。
  有三种情况值得注意:
  1.应征者有逐年略见减少之势,群众的热情在下降。最早的几次全国性征联,应征者动辄几十万人,来信能装几十麻袋。而今也就是几千到几万份罢了。
  看来,群众也有了经验啦,知难而退的人想必相当多。从整体水平看,历届以来未见明显提高,精彩作品反而愈来愈少。现在正是阮籍登广武叹息“时无英雄”之际,读者有意参与,正当其时。
  2.可是,辩证地看,中奖者常常在一个小圈子之内,脱颖而出者陆续出现,这些位又常常是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相对固定的获奖队伍形成,看来还能稳定几年。初出茅庐者很难和这一批人竞争。这是一般读者想要参加迎春征联这类活动时首先要考虑考虑的。当然,练练手也好。没有场外的举人,这是连范进也明白的事情。
  3.中国楹联学会的成立、发展与巩固,以至于迄今为止的经常性活动,据我看,与征联、评联有密切关系。说此项活动是学会和各地分会的生命线,我看并不为过。因而,相对固定的评联队伍,包括初评与复评的人员队伍,逐步形成。其中,参加初评的,领导初评并参加复评的,只参加复评的,共为三种人,犹如三个在某点交叉的圆形圈子。其交叉点最值得注意,那里面才有关键人物呐。
  征联出题和限定范围的问题
  征联的手法不外两种,一是征求半联,也就是只出上联或下联,征求另外一半。二是征求全联,只限定内容和范围,但常常附带若干条件。以下结合十几年间所见,就其利弊略抒己见。
  甲、征求下联或上联
  征求半联的方式,再加上附带一些条件,如对于主题的要求等,明确划一,便于评委会掌握,这是它的先天性优点。但此法在实用时的优劣与成败系于所出半联,这也是无庸争议的事实。经验教训中,似乎有三方面可以提出来讨论:
  一方面是,要事先考虑到,是否会造成应征半联雷同者过多的情况。这一点在集句联中表现最为突出。例如:第二届全国迎春征联中的第五联,出下联“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征求集句上联。一等奖评定为“愿得此身长报国”(戴叔伦《塞上曲》),答案相同者数十人。此外,人名、地名、专名词等出联求对也容易犯这个毛病,如“碧野田间牛得草”,下联作“金山林里马识途”、“金山村里马识途”、“白杨林里马识途”和“白杨村里马识途”之类的各数十人。这就给评联和颁奖造成巨大困难。严格地说,这两道题就得算出砸了。
  另一方面是,不可出这种题:即,事实上,应答的半联,不能满足出联中内涵全部要求。也举上述那次征联中的第二联为例,出联是:
  夺铜牌,夺银牌,夺金牌,冲出亚洲争宝座;
  ●○○ ●○○ ●○○ ○●●○○●●
  这个上联的前三个小分句各三个字,其首尾两字相同,当中三字同属一个部首,“金”字还是部首“金部”的领字,以上是从文字方面看;再从修辞角度看,这三个分句既是形式上的排比,又是内涵中由低到高的递进。据我看,能完全满足以上条件的对句,干脆说就没有,它是个“绝对”。而它的最后一句比较平淡,容易对出,可能造成对句雷同者较多。后来的事实证明果真如此:对“走向世界”的最多。可是这四个字全是仄声。这四个字之后,一般用“占鳌头”和“振雄风”、“展宏图”等。全是“仄平平”。于是形成先五仄后二平,与上联大大地失调。作为“绝对”来说,此上联极可能流传千古;作为征联出题来说,则是一次值得总结的经验。
  再一方面是,出联的人在某些地方水平有问题,出的题不通。当时出于某种考虑,也就用了这种人情稿,结果是,一则被内行嘲笑,二则对的下联如果很不错——要是不成,能获奖么——势必更加反衬出上联的丑陋,使人有“新妇若能得配参军”之恨焉。这方面的教训我所经历的起码有那么两三遭。与人为善,胳臂折了往袖子里藏。我也就不举例了。
  可见,万事慎之于始,出联题最需慎重,应反覆讨论,集思广益而后定夺。万不可匆忙、鲁莽,不作深思熟虑是不行的呀!对于应对的作者来说,则必须审题。如果考虑到可能应答的内容会有许多人雷同,或者是题目太难应对无法满足要求,宁可放弃。
  下面举几次征联的实例:
  治国安邦,万户欢欣迎大法;(出句)
  ●●○○ ●●○○○●●
  承先启后,九州腾跃展新猷。
  ○○●● ●○○●●○○
  [说明]1983年首届全国迎春征联一等奖。大法:指1982年公布的新宪法。新猷:新的规划、宏图。
  梅柳迎春,万里东风绽桃李;(出句)
  ○●○○ ●●○○●○●
  凤鸾比翼,一池新水浴鸳凫。
  ●○●● ●○○●●○○
  [说明]1984年第二届全国迎春征联一等奖,作者王玲玲。此联出句中,梅、柳、迎春、桃、李是五种植物,而且与春前春后都有些关系。要求对句必须对出五种植物或动物,也要点出些春意来。
  乙、征求全联
  一般说来,征求全联总要附带若干条件。
  一是规定内容或主题。每次征联的内涵、主题最好本身有其特定性,不可与以前的雷同。例如春联,每年都应有推陈出新之处。
  二是限定字数,甚至限定一联中小分句的句数。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长联和短联放在一起不好评。初评时对长联也很难把握。小分句多了,或是十几个字一气呵成的长句,过犹不及,都很难评。经验表明,最好是4-20字联,半联内小分句不超过三句。再说,从实用角度看,楹联字数多了,写出来一般人家都没有地方挂。特别是写春联,得相度好门框的长度与宽度。
  三是文字或内涵方面的特设条件,常用的有两类。一类是嵌字,这就与诗钟的嵌字方式有相仿之处。另一类是要使用人名、地名、药名、戏剧电影名等作对。设条件时应做到:
  1.出一副示范性的样联,供投稿者参考。在前一节中,笔者已经举出自己所作的样联一例,请参看,不赘述。
  2.事先周密考虑:留给投稿者能作出的余地有多少。千万要留出足够的广阔天地来。这一点,在前述笔者的样联中也有反映。
  下面,再举出一些征联中获奖之作,供读者参考:
  水木荣春晖,柳外东风花外雨;
  ●●○○○ ●●○○○●●
  江山留胜迹,秦时明月汉时关。
  ○○○●● ○○○●●○○
  [说明]1985年第三届全国迎春“长城主题”征联一等奖,作者喻松青。集古人诗句四句。上联分别出自唐代李白《春日独酌》和元代虞集《答钱虞之》;下联分别出自唐代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和王昌龄《出塞》。应该说明:将迎春与长城这两个主题很好地结合起来,并使用集句表达,是极不容易的。作者颇见功力。
  政清人觉晓;
  ●○○●●
  春暖燕知归。
  ○●●○○
  [说明]199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农村广播》节目春联竞赛一等奖,作者郭集展。此联隐含当代农村新春气息。
  春信千家传紫燕;
  ○●○○○●●
  山歌一曲动银锄。
  ○○●●●○○
  [说明]1992年“农家乐”迎春征联一等奖,作者梁石。这一联形象地点染了初春时的农村景色,难得的是活动着的景色。
  三千桃李占春色;
  ○○○●●○●
  四化弦歌播好音。
  ●●○○●●○
  [说明]1992年《芜湖日报》社举办的“园丁杯”新春征联一等奖,作者文芹。双关地看,上联是图画,下联是音乐。
  华夏风和,民生趋富;
  ○●○○ ○○●●
  京畿春早,天道酬勤。(一等奖,作者易庚山)
  ○○○● ○●○○
  春来何处?无边美景三环路;
  ○○○● ○○●●○○●
  喜在今朝!不尽欢声百姓家。(二等奖,作者徐康)
  ●●○○ ●●○○●●○
  燕市春归,淡烟疏柳什刹海;
  ○●○○ ●○○●●●●
  都门寒尽,丽日青松万寿山。(二等奖,作者焦增恒)
  ○○○● ●●○○●●○
  [说明]以上三副联,都是1995年北京市迎春征联获奖作品。请注意他们尽量表达出的北京地方特色。用句俗话说,就是看看他们怎么使劲设法找词儿往北京市里靠。
  初评的重要性
  初评的重要性,早已众所周知。简短地说,就是,初评刷掉的,复评就很难看见了。只参加复评的许多评委挨骂,都是代人受过。投稿者可能不知道:从某种角度看,初评甚至是决定性的。初评上不来的,复评要是不追,就永远看不见了。
  必须重视初评,这也是一条重要经验了。
  我愿在此谈三点。
  甲、初评的困难之处
  参加初评的,一般有两种人。一种是既参加初评又参加复评的评委。他们一竿子插到底,一贯制,既参加又负责组织工作。他们最辛苦,在双评中也处于最重要最关键的地位。复评中找沧海遗珠,只能找他们,只能倚靠他们。他们是劳苦功高的功臣。
  一般的参加初评人员,常常是临时召集来的,业余干活或是退休人员临时就业。他们一则水平不齐;二则往往来自不同的单位,只是暂时聚合在一起。这些人限于时间、学力、精力,还有态度——是否尽心竭力,所以初评的结果往往是不令复评的评委们满意的。
  乙、向初评参与者和投稿者进言(请从两个不同方向听)
  清代吴炽昌《客窗闲话》卷八“科场”中一则,写举人考试,说一个应举的人老考不中,也就不想再入场了。他的已故的父亲托梦给他,叫他入场,并且教他入场后借抄本家一位屡试不中的老先生的一篇得意窗课。这个人照办。那位老先生的得意宿构被人录去,哑巴吃黄连,只好草草另作一篇充数。不料发榜一看,老先生中了,抄袭者名落孙山。他气得要砸祖宗牌位。当夜他父亲又托梦说:阎王派我来叫你干的。一则你命中还该入场几遭,二则那老先生是个老古板,他精心炮制的艰深枯涩的文章绝对入不了试官的眼,所以特意派你去给他抽换了,好让他今科取中。这是天意啊!同时,老先生去见座主,说愿意用那篇佳作来撤换场中临时草草一挥而就的作品。看完佳作,座主说:“……此文若在场中,未必中试。盖阅卷如走马看花,气机流走者易于动目。此文非反覆阅过不知其佳处,试官有此闲情乎?故无益也!”这位老先生明白过来了,“遂有《读墨一隅》之选”。
  可见,“文章不愿高天下,但愿文章中试宫”!建议中国楹联学会也可仿此,将历年来多次征联中入选和未入选的代表作品集录选评成一两本书,以为投稿南针。
  初评是非常紧张的,一个人一天看四五百份卷子是常事。一份卷子过手,也就一两分钟的时间。“反覆阅过”的可能性不大,更无此闲情。“气机流走者易于动目”的确是经验之谈。所谓气机流走,我看是指一种“媚”。媚就是流动的美。绷脸的大美人儿很难动人。武则天不一定就是六宫中最为绝色的,可她是媚娘,就把两朝父子都给迷惑住了。具体到对联中,就是你在某一点或是几点上总要有些一眼就能看出的动人之处。对仗,语言艺术(特别是修辞手法),文学艺术(形象性等),总得占那么一两处罢。这就是你在冲着初评者飞眼呢。以上是从积极方面说,神而明之,可就存乎其人了。从消极方面说呢,那就必须做到:
  少用典,用典必详注;不用生僻典故。这是一。
  不用生僻字,不用自造的生硬词语,这是二。
  少用专门性词语,除非有这方面的特殊要求。这是三。
  立意要显豁,少耍双关手法,最好不耍。这是四。
  政治上要立场鲜明,态度明朗。别发牢骚。这是五。
  最后,千万把全联的每个字都注明平仄,按古四声调好平仄。
  按此六项原则办事,虽不中不远矣!
  丙、建议推行“房师制”
  参加初评人员待遇低,又作无名英雄,容易产生雇员思想。为加强他们的责任感和光荣感,建议采用明清科举考试的房师制。谁录取的,谁就签名以示推荐。如果此卷获奖,要将房师即推荐人的姓名列出。参加两评一贯制的评委,可以采用科举“五经分房”的办法,自己主管某一题或某一部分卷子。其姓名也随在获奖卷之后公布。
  初评的弃取标淮
  应有软硬两种标准:软标准主要在内容方面者多。初评时只作参照。除明显的政治问题外,一般可凭个人认识弃取。硬标准则是初评必须严格执行的,应保证其中的问题不可留给复评。
  硬标准又可分两类:
  一类是有共性的,通用于每次评联中的。
  另一类是特殊的,即每次评联特地规定的,如字数,嵌字法,对内容的要求等。
  以下着重谈共性标准,有三:
  1.对仗
  对联不对仗,绝对不行。进一步要求,则是:
  从对偶修辞格来要求,看宽严,即对仗达到的程度;看技巧,即使用借代等修辞手法的能力等。
  从语法方面来要求,看词性、句式等属对的宽严;看词类活用等特殊语法形式的运用能力。
  2.平仄
  古今四声不能混用。建议用古四声,因为一则是历史上形成的标准,一则可确切了解投稿者懂不懂什么是对联,会不会写对联。它是一把尺子。
  所谓古四声,因为和科举考试的弃取有密切关系,所以到了清朝已经官方明确规定,以《佩文诗韵》中所定为准。此后并没有新的发展,也没有哪一时代的政府作出新规定。因此,我们还是以此为准。当代楹联界主张用新四声的呼声甚嚣尘土。这不但牵涉四声问题,也牵涉用韵,和诗词曲剧各界均有密切关系。我认为应在适当时机,由政府有关部门出面,召开国际性专业会议,集思广益,共商大计。最后由国家以法令文件形式颁布,这样,国内外均可遵照执行。这是个国际性问题,万不可等闲视之,各行其是。现在我们评联,还得以古四声为准才是。
  具体到初评应用时,砍三斧子:
  头一斧子,往联脚上看,全平全仄者格杀勿论。因为评联中我见到的都是挑选上来的比较优秀的联语,这一斧子早由初评者砍过,所以我举不出迎春征联中的例子,只可列举三个眼见的例子:
  以红螺净土聚八面来风;
  ●○○●●●●●○○
  启旅游大门迎四海嘉宾。(怀柔红螺寺山门对联)
  ●●○●○○●●○○
  山山海海山海关雄关镇山海;
  ○○●●○●○○○●○●
  日日月月日月潭秀水映日月。(《对联》87年第1期《作家巧对山海关》)
  ●●●●●●○●●●●●
  文衍风流连海隅;
  ○●○○○●○
  苑铺锦绣耀京华。(《北京晚报》1993年11月20日第7版)
  ●○●●●○○
  最后一联可惜了,平仄相对之误就在联脚一处。这也是初评者最容易马虎之处,因为别处全对,“隅”字又不是常用字,偷懒不查,也就漏过去了。如在评联时高中,公布后被高手看出,较起真来,那时可就不好办啦!复评的责任,有一部分可就落在这种地方了。
  第二斧子,往小分句句脚上看,砍法是:上下联相对的小分句句脚全平全仄者格杀勿论,这是一;上联或下联中各分句句脚加联脚均平或均仄者要慎重考虑,基本上打入冷宫。分句越少(如只两句)就越应严格。这是二。
  第三斧子,查全联平仄对仗。如全联中平对平、仄对仄之处超过一半以上,基本上打入冷宫。人选者,必须用“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一习惯性标尺严格要求,但须注意是否已经“拗救”。例如前举“金银铜”三牌那副绝对,有一副获奖联,下联是这样对的:
  斗体力,斗智力,斗耐力,走向世界逞神威。
  (只最后两字平声,还获得一等奖。如何向内行交代!)
  3.历史上形成的禁忌
  这些忌讳中,语言、内容两大方面的都有。更可分为对联本身的和诗词与对联共同的两类。下面拣最要紧的各提一项:
  对联本身的最大禁忌,就是“合掌”不行,全联合掌绝对不行。合掌,就是上下联中以同义词、近义词作对仗的现象。它像人的左右两手掌相合,故以此名之。它造成意义上的重复,乃是对联创作之大忌。如,以“天下第一”对“世间无双”便是。
  一些在诗词和对联中都应避免的习俗与传统性的忌讳,如“男女不对”(婚联中却是必对),也应执行。有人认为那是封建性糟粕,理应批判。我也赞成。可是男女姓名在对联中相对,特别是当代人相对,如果不是夫妻,有时就会招致闲话。对联的海洋极为广阔,何必非得找暗礁多的地方行船呢!
  还有一些汉语和习俗中应该注意的忌讳之处。这些都有待随时注意学习,学会了就可运用于初评之中。但是,这不是一日之功。在这方面,对初评不能要求过高。这方面的拣选评论可以交复评去作。初评中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处理意见,那就最好不过了。提得好的,应予重奖。对应对者来说,了解初评是怎么回事,极为重要。必须使出浑身解数,力求通过初评。
  复评
  复评一般由评委会负责进行。常见的组成人员可分以下几类:
  党政工团领导;出资单位代表;地位很高的学者顾问(如八十年代早期全国性征联评委会中的王力、周祖谟等位老先生)。这些位一般都是在发奖时才出席的,不大过问赛事。
  楹联学会人员,特别是其中从起始的组织、初评一直跟到复评的人员,可称主力。但他们的能量在初评中似乎消耗很大,复评时就不太能起决定性作用了。给“一甲”、“二甲”定案的,主要是他们请来的“权威”性评委。从这十几年的北京地区看,刘叶秋(已故)和吴小如两位中国楹联学会顾问最起作用。近年来,由于老成凋谢,像程毅中学长与在下这样的中老年之间的人,说几句也能引起注意。实际上,只参加复评的评委,比起一竿子插到底的组织者型评委来,花费的精力和时间要少得多,却很风光。我很替组织者和下了大力气的人鸣不平。可是,由于“权威”没有参加初评,他们所见的只有拿上来的那么几百副,可挑选的回旋余地不大,给他们的时间也有限,所以遗珠难免。公布后抗议信是少不了的,首当其冲的,可就是“权威”啦!
  那么,复评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一是要评选出一二三等奖来。复评后还要在电视台或电台之类地方面对公众,作公开讲评。这差使往往由“权威”来干。二是把好关,不能出问题,特别是政治上不能出问题。
  政治上把关。例如:第二次全国迎春征联中应征下联的第四联:
  梅柳迎春,万里东风绽桃李;
  ○●○○ ●●○○●○●
  星辰拱极,千年大业莫参商。
  ○○●● ○○●●●○○
  有的老先生政治上不敏感,认为用天文学名词属对,立意宏伟而思想内容可取。实则细加研究,如果获奖并公布,敏感的外国人可能推论出我们的党中央似乎分成两派,正在斗争。要知道,作对联虽然是个人的事,可是公布出去就是社会问题了!在政治上是不能代他负责的呀!于此可见,政治上把关是一件细致的工作,需要心思缜密,认真对待。宁可委屈了作者,也不能麻痹大意。
  艺术上评定,则是决定获奖名次的问题。这方面当然不可屈了真才。要眼光敏锐,选拔得当。具体地说,两种艺术要兼顾:
  语言艺术应居首位。因为对联首先属于语言文字范畴。
  文学艺术方面可以放在最后决定前几名时重点考虑。
  下举一例:
  茅舍换高楼,阳台花卉知春早;
  ○●●○○ ○○○●○○●
  新街临古道,市集车船载笑多。
  ○○○●● ●●○○●●○
  这是我参加评出的1989年春节全国农村春联竞赛一等奖作品之一。据我看,此联的优点是:一、对仗较工;二、使用修辞手法新颖,“载笑”于车船,摹状借代,十分生动;三、“阳台”作为明确的新词语出现在对联中(从上下文看,不会与古代词语“阳台”混淆);四、作者具有中国古代文学修养,“知春早”由“春江水暖鸭先知”蜕化而出,“临古道”由“远芳侵古道”蜕化而出;五、作者确实有当代农村生活体验,所写农村春节新貌颇为生动典型。
  最后要说一下,有意无意的在词语方面寓意双关以致触犯忌讳之处,必须切实注意。以下举一个在这方面出现问题的例子:
  嘉业用光安平康乐;
  这是送给一位暴发户“大款”的春联中的上联。此联可能是有意为之。“嘉”与“家”同音。这是骂人呢,说大款把家业使用到精光才能安平康乐哪!

本帖于 2010-12-29 00:47:12 由 T1w2t3 审核通过

无奈秋寒渭水长,纷飞红泪透流光。新诗一卷相思尽,直把文怀醉冷霜。
           ---- 七绝·赠渭水涛涛   文 / 醉墨楼主
渭畔相逢遇挚贤
水凌玉骨醉荷莲
涛声依旧真情在
涛浪云帆万里缘
----七绝·赠渭水涛涛  文/欣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6 16:25 , Processed in 0.09515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