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组联创作的实践与初步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0 14:17: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组联创作的实践与初步思考

■ 文/王化东



自2000年10月试作并发表《联颂奥运冠军》组联(见2000年12月1日《辽宁楹联》报)以来,笔者不断摸索,迄今已先后创作并发表了《联忆中共党代会》、《秩序·命脉》等多组组联作品。应当说,组联的创作并非什么新生事物,但在几年的创作实践中,笔者却愈发感到,组联的创作与单副对联的创作相比,并不完全是一回事:除了对联创作的共性而外,组联创作还有着它的特殊性。因此,斗胆拙撰此文。

组联,简单地理解,就是组合在一起的对联作品。这里特指由同一作者创作、内容上有一定联系而组合在一起的对联作品。

事物的组合是需要讲究规则的,把一些内容上相关的对联组合在一起也需要讲究一些规则。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摸索,笔者以为,组联作为对联创作的一个特殊品种,它至少应该有以下一些方面的特殊要求:

一、主题的同一性 即要有一个统一的中心。像作其他文章一样,组联需要围绕一个统一的中心来选取材料。像前文提到的《联忆中共党代会》组联(见2002年4月19日《中国楹联报》),就是力图通过对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回顾,概括反映我们党从一大召开到十五大召开这几十年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从而抒发对伟大的党的由衷热爱之情,迎接党的十六大的胜利召开。又如,2002年初,笔者观看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播出的2001年我国治理整顿经济秩序十大案件作的组联《秩序·命脉》(见2002年2月15日《中国楹联报》),更是力图以每案一联的形式抒发观感,鞭挞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丑恶现象。

二、恰当的评论性 一般来讲,组联是缘同类的或内容上有内在联系的人、物或事件而作,因而,它的文字在一定意义上讲是对所写对象的一种主观评价。这一评价要建立在对本组对联作品所确定的总的中心之下,也就是说,每一联都要在这个统一的主旨下进行评论,在《联颂奥运冠军》组联中,我为悉尼奥运会我国28位金牌得主各撰了一联,而每一联都是根据运动员参加的运动项目以及在运动场上夺金的表现而撰,而基本不涉及其他方面。因事而撰的组联需要与提示、说明性的文字有机结合。总的说来,就是在一个中心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进行评论。

三、要有适当的文字说明 文字说明应该服从本组对联创作的全局,也就是说,要根据统一的中心拟定。组联创作不同于单联写作,一组组联作品,或褒扬或贬抑,都不是一个人、物或事件。对于人,要有姓名以及身份等内容的提示;物呢,也要有个名称等的提示;对于事件,则要有一个简明的概括。对事件的概括,或作为即将出现之联的引导,或概括本联所写事件的主要内容,或有其他用途,文字都宜简约。

四、要有一个合适的题目 组联创作更像文章写作,需要有一个能概括全篇内容的题目。对题目的拟定,当然要因具体的内容而定。可以直接提示写作的内容,如笔者的《二十世纪百年放歌》、《联忆中共党代会》等,也可以概括全篇中心思想,如《秩序·命脉》,还可以用以引出所要写的内容,等等。根据需要,正题之下还可以拟副题。

此外,在联作及说明性的文字前面,还可以有联前小序,或者序联。或用来交代写作原由,或提示下文,或为全篇定下感情基调,等等。

以上文字,权作几年来学习写作组联的一点粗浅的体会吧。因尚处于摸索阶段,又宥于学识水平,文中提法定有许多不当之处,尚祈方家、学者指正。

2004年4月2日《中国楹联报》三版发表

2004年5月1日《辽宁楹联》报三版发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19:14 , Processed in 0.06518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