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上《窃读记》改编得失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4 10:40: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五上《窃读记》改编得失谈
  
  
  教材原文
  见2010学年五年级上册《窃读记》,2页:
  
   窃读记
   林海音
  
  转过街角,看见饭店的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的声音,我放慢了脚步。放学后急匆匆地从学校赶到这里,目的地可不是饭店,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
    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走到门口,便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挤满了顾客。我可以安心了。但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着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我喜欢到顾客多的书店,因为那样不会被人注意。进来看书的人虽然很多,但是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的,恐怕没有。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当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时,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如果口袋里有钱该多好!去吃一碗热热的面条,回到这里时,已经有人给摆上一张沙发,坐上去舒舒服服地接着看。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起来,我才发觉已经站在这里读了两个多钟头了。我合上书,嗯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窃读记》原著(可点击进入)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 ... dex=5&fr2=query
  
  窃 读 记
  林海音
  
   转过街角,看见三阳春的冲天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声音,我松了一口气,放慢了脚步。下课从学校急急赶到这里,身上已经汗涔涔的,总算到达目的地——目的地可不是三阳春,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
   我趁着漫步给脑子一个思索的机会:“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女孩不知以后嫁给谁?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角第三排,不错。……”走到三阳春的门口,便可以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样地挤满了顾客,我可以安心了。但是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了,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
   我跨进书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使矮小的身体挨蹭过别的顾客和书柜的夹缝,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到底挤到里边来了。在一片花绿封面的排列队里,我的眼睛过于急忙地寻找,反而看不到那本书的所在。从头来,再数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是在昨天那位置了。
   我庆幸它居然没有被卖出去,仍四平八稳地躺在书架上,专候我的光临。我多么高兴,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的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双巨掌,十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压住了那本书的整个:“你到底买不买?”
   声音不算小,惊动了其他顾客,他们全部回过头来,面向着我。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惭而尴尬,涨红了脸。我抬起头,难堪地望着他——那书店的老板,他威风凛凛地俯视着我。店是他的,他有全部的理由用这种声气对待我。我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吗?”其实我的声音是多么软弱无力!
   在众目睽睽下,我几乎是狼狈地跨出了店门,脚跟后面紧跟着的是老板的冷笑:“不是一回了!”不是一回了?那口气对我还算是宽容的,仿佛我是一个不可以再原谅的惯贼。但我是偷窃了什么吗?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
   曾经有一天,我偶然走过书店的窗前,窗前刚好摆了几本慕名很久而无缘一读的名著,欲望推动着我,不由得走进书店,想打听一下它的价钱。也许是我太矮小了,不引人注意,竟没有人过来招呼,我就随便翻开一本摆在长桌上的书,慢慢读下去,读了一会儿仍没有人理会,而书中的故事已使我全神贯注,舍不得放下了。直到好大工夫,才过来一位店员,我赶忙合起书来递给他看,煞有其事似的问他价钱,我明知道,任何便宜价钱对于我都是枉然的,我绝没有多余的钱去买。
   但是自此以后,我得了一条不费一文钱读书的门径。下课后急忙赶到这条“文化街”,这里书店林立,使我有更多的机会。
   一页,两页,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吞读下去,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有时一本书我要分别到几家书店去读完,比如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我再在这家书店站下去的话,我便要知趣地放下书,若无其事地走出去,然后再走入另一家。
   我希望到顾客正多着的书店,就是因为那样可以把矮小的我挤进去,而不致被人注意。偶然进来看书的人虽然很多,但是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买一本的,实在没有。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真是像个小偷似的。有时我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与他同来的小妹妹或者女儿。
   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感谢雨水的灌溉,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好像躲雨人偶然避雨到人家的屋檐下,你总不好意思赶走吧?我有时还要装着皱着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是怎样高兴地喊着:“再大些!再大些!”
   但我也不是读书能够废寝忘食的人,当三阳春正上座,飘来一阵阵炒菜香时,我也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个白日梦:如果袋中有钱该多么好?到三阳春吃碗热热的排骨大面,回来这里已经有人给摆上一张弹簧沙发,坐上去舒舒服服地接着看。我的腿真够酸了,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持另一条,有时忘形地撅着屁股依赖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明明知道回家还有一段路程要走,可是求知的欲望这么迫切,使我舍不得放弃任何捉住的窃读机会。
   为了解决肚子的饥饿,我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临时买上两个铜板(两个铜板或许有)的花生米放在制服口袋里,当智慧之田丰收,而胃袋求救的时候,我便从口袋里掏出花生米来救急。要注意的是花生皮必须留在口袋里,回到家把口袋翻过来,细碎的花生皮便像雪花样地飞落下来。
   但在这次屈辱之后,我的小心灵确受了创伤,我的因贫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犯发,而且产生了对人类的仇恨。有一次刚好读到一首真像为我写照的小诗时,更增加了我的悲愤。那小诗是一个外国女诗人的手笔,我曾抄录下来,贴在床前,伤心地一遍遍读着。小诗说:
   我看见一个眼睛充满热烈希望的小孩,
   在书摊上翻开一本书来,
   读时好似想一口气念完。
   摆书摊的人看见这样,
   我看见他很快地向小孩招呼:
   “你从来没有买过书,
   所以请你不要在这里看书。”
   小孩慢慢地踱着叹口气,
   他真希望自己从来没有认过字母,
   他就不会看这老东西的书了。
   穷人有好多苦痛,
   富的永远没有尝过。
   我不久又看见一个小孩,
   他脸上老是有菜色,
   那天最少是没有吃过东西——
   他对酒店的冻肉用眼睛去享受。
   我想着这个小孩情形必定更苦,
   这么饿着,想着,这样一个便士也没有。
   对着烹得精美的好肉空望,
   他免不了希望他生来没有学会吃东西。
   我不再去书店,许多次我经过文化街都狠心咬牙地走过去。但一次,两次,我下意识地走向那熟悉的街,终于有一天,求知的欲望迫使我再度停下来,我仍愿一试,因为一本新书的出版广告,我从报上知道好多天了。
   我再施惯技,又把自己藏在书店的一角。当我翻开第一页时,心中不禁
  轻轻呼道:“啊!终于和你相见!”这是一本畅销书,那么厚厚的一册,拿在
  手里,看在眼里,多够分量!受了前次的教训,我更小心地不敢贪婪,多串
  几家书店更妥当些,免得再遭遇到前次的难堪。
   每次从书店出来,我都像喝醉了酒似的,脑子被书中的人物所扰,踉踉跄跄,走路失去控制的能力。“明天早些来,可以全部看完了。”我告诉自己。想到明天仍可以占有书店的一角时,被快乐激动的忘形之躯,便险些撞到树干上去。
   可是第二天走过几家书店都看不见那本书时,像在手中正看得起劲的书被人抢去一样,我暗暗焦急,并且诅咒地想:皆因没有钱,我不能占有读书的全部快乐,世上有钱的人这样多,他们把书买光了。
   我惨淡无神地提着书包,抱着绝望的心情走进最末一家书店。昨天在这里看书时,已经剩下最后一册了,可不是,看见书架上那本书的位置换了另外的书,心整个沉下了。
   正在这时,一个耳朵架着铅笔的店员走过来了,看那样子是来招呼我的(我多么怕受人招待),我慌忙把眼睛送上了书架,装作没看见。但是一本书触着我的胳膊,轻轻地送到我的面前:“请看吧,我多留了一天没有卖。”
   啊,我接过书害羞得不知应当如何对他表示我的感激,他却若无其事地走开了。被冲动的情感,使我的眼光久久不能集中在书本上。
   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了起来,我才觉出站在这里读了两个钟点了。我合上最后一页——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然后抬头找寻那耳朵上架着铅笔的人,好交还他这本书。在远远的柜台旁,他向我轻轻地点点头,表示他已经知道我看完了,我默默地把书放回书架上。
   我低着头走出去,黑色多皱的布裙被风吹开来,像一把支不开的破伞,可是我浑身都松快了。摸摸口袋里是一包忘记吃的花生米,我拿一粒花生米送进嘴里,忽然想起有一次国文先生鼓励我们用功的话:
   “记住,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
   但是今天我发现这句话还不够用,它应当这么说:
   “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磁场指瑕
  对收作教材的作品,编者有所改动,这是常理。下面谈的是笔者认为改编原著的不妥之处、得当之处和可改可不改之处。
  
  
  一、对原著的改编的不妥之处
  
  1、原著的重要情节没保留。
  原著有两个情节在课文中没了。
  一是“我”在一次“窃读”时被书店老板抓个正着,最后“我”像“惯贼”般“狼狈地跨出了店门”。
  二是读了一首像是为“我”“窃读”写照的小诗,诗中写一个小孩想在书摊上看书,但没钱买书就不让看了;又写了一个小孩很饿,但没钱买东西就没吃的了。
  这两个情节可使读者知道作者“窃读”的理由并得以深化。课文删去这两个情节特别是第一个情节,使得“窃读”似无源之水乃至似无稽之谈。因为今天的小学生,平常的阅读就少,“窃读”的体验就更少甚至于无,他们很难理解“窃读”的独特的感受。当然,教师自可补充说明,但保留原著情节岂不更好?再说,如果老师没作补充说明或虽作了但不到位岂不糟糕?
  更重要的是,课文题目是“窃读”之“记”,课文第三至第七自然段共四个自然段直奔“窃读”,在从点题到如何窃读乃至其间的心理等方面大做文章。没有交待为什么要窃读,等于掏空了课文的“核心利益”。
  我想,若保留,只保留前一个情节则可。因为这个就足以交待事件起因,且课文的篇幅也不致过长。
  
  2、弱化了作品的形象性。
  文学作品以具体形象说话,无论是写人、述事、描景、状物,这样,才有助于读者边阅读边在头脑中重构作品所说。
  课文把原著的“三阳春”全改为“饭店”,把“排骨大面”改为“面条”,这些改动,把文学作品的形象的棱角磨钝了。
  “饭店”是对“三阳春”、“全聚德”之类具有“出售饭菜供人食用的店铺”的抽象,课文使具体的变为抽象的,是一大倒退。犹如在这次2009年国庆大阅兵中,把女民兵方队人人手持“85式轻型冲锋枪”只说成手持“武器”,把解放军驾驶着坦克、战车、飞机等经过天安门一概分述为“操纵着装备”。
  我认为,课文可考虑全部保留原著的“三阳春”,并在课文第一次提及它时,在它的后面添上“饭店”二字(仅此一次则可使读者知道“三阳春”是饭店了)。
  另外,“排骨大面”较之“面条”,前者丰满,“主副”搭配,肉香四逸,且“大”(份量足够);后者则干瘪得很。很明显前者容易使读者进入彼情彼景,后者却差多了。
  “望梅止渴”比“望果止渴”的止渴效果要好。“梅”比“果”更形象,虽然“梅”也是“果”。
  
  3、减少学生接受的信息。
  课文把原著的“钟点”改为“钟头”,把原著的“先生”改为“老师”。我觉得,这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阔。
  虽然现在说“钟头”的好像比说“钟点”的多,但这两个词都是口头语汇,大家高低不差,无须厚“头”薄“点”的。更重要的是,即使现在说“钟头”的真的比说“钟点”的多,也应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知道说时间的也有“钟点”这个词,还知道它与“钟头”同义,等等,而不是只知“钟头”无论“钟点”般孤陋寡闻。
  虽然现在对“教师”大多说“老师”而不说“先生”,但原著“先生”一说,自有它的时代性与地域性的特点,有它存在的合理性。让学生知道“先生”也指“老师”,与之前知道的“先生”是指“对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称”(四年级上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有“叶圣陶先生”之说),是一种“温故知新”的学习。
  如果学生还通过课外阅读等途径知道“先生”还有:
  指“称别人的丈夫或对人称自己的丈夫”之义,
  指“医生”(方言)之义,
  指“管帐的人”(旧称)之义,
  指“以说书、相面、算卦、看风水等为业的人”(旧称)之义,等,那不岂更好了吗?——汉语言的丰富多采使学生更爱母语的。
  再说,课文把原著的“国文先生”改为“国文老师”是一个半吊子的改动——只改“先生”不改“国文”。原著的称谓不改动最佳。
  
  4、词语的变换未能认真推敲。
  课文把原著的“不致”改为“不会”。
  原著的“不致被人注意”的“不致”所“致”的结果,是不大好的或不希望出现的。课文改为“不会”所“会”的结果,则是中性的。两者有区别,虽细微,但也不应混用。原著用“不致”与文义匹配,课文的“不会”没这效果。
  课文把原著的“买”改为“购买”。
  原著“但是像我这样常常光顾从不买一本的”与课文“从不购买的”比照,前者自语式,生活气息浓;后者书面语,拿腔拿调,与小说语言风格不协调。我们不是大多时说“买什么”而甚少说“购买什么”的吗?——严肃话题除外。
  课文把原著的“便要”改为“会”。
  原著“我便要知趣地放下书”,一个“便要”,映衬出只“窃读”不买书而为世所不容的既无助又决断的窘况。课文改为“会”则缺了这个味。
  
  5、词语、句子删得过分。
  原著其中写道:“下课从学校急急赶到这里,身上已经汗涔涔的,总算到达目的地——目的地可不是三阳春,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
  原著制造了文章的第一个小的冲突,原有吸引着眼球之效。“总算到达目的地”删去后,这个效果也随之“删去”了。
  原著写作者进书店是“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的。
  作者能“钻”的重要原因是“身体”“矮小”。课文把原著的“矮小的身体”删去,变得像是任谁也可以“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似的。
  原著中用“冲天”修饰“三阳春”的“招牌”。
  “冲天”一说,会使人觉得这招牌较大,继而会联想到“三阳春”规模较大、出品较好等,有助于理解它“飘来一阵阵菜香”, 有助于与作者的“到三阳春吃碗热热的排骨大面”产生共鸣。但课文删去了。
  
  6、病句反倒没改。
  原著的病句,课文没改——“但是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了”。
  事实是,“会卖光”才担忧,“不会卖光”非但不担忧,反而“高兴”才对。可改为“但是我又担忧那本书会卖光了”(保留“担忧”),或改为“但是我又想那本书会不会卖光了”(保留“会不会”)。
  
  
   二、对原著的改编的得当之处
  
  1、课文把原著的“你”改为“你们”。
  原著“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这句的前边说“国文先生鼓励我们”,是对“我们”而言,是指复数,下文接着的这句话也应是说复数“你们”而不应是如原著所说的非复数的“你”。
  2、课文把原著的“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持另一条”改为“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就把站累后重心交替移至左腿或右腿的状态说清楚了。而原著“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持另一条腿”反倒有点不知所谓。
  3、课文把原著“偶然进来看书的人虽然很多”的“偶然”二字删去。
  其实,作者应是无从知道进来看书的人是偶然还是必然(或说是有目的)的,因为不买并不等于偶然。
  
  
  三、对原著的可改可不改之处
  
  课文把原著“我默默地把书放回书架上”的“默默”改为“依依不舍”。
  “依依不舍”较直接地表达作者酷爱读书的情感,还为尔后重来的“窃读”埋下伏笔。
  “默默”表达得较含蓄,其中包含“不舍、无奈”等复杂的情感,让读者有想像、回味的空间。
  两者各有千秋。
  如果可改可不改,我倾向于不改。
  
  
  以上所说,引玉之砖——祈盼我们的教材编得更好。
  
  
  欢迎进入我的博客《<现代汉语词典>之瑕》 lcxlcx.blog.tianya.cn
  
  欢迎进入我的《儿童谜语博客》 lslcxlslcx.blog.tianya.c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5 00:50 , Processed in 0.10179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