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98|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区实小与陡岗镇小互动交流活动协调会"纪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6 14:06: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孝南区义务教育阶段均衡教育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活动(区实小陡岗镇小)记实资料之一"区实小与陡岗镇小互动交流活动协调会"纪要

●时间:2009年8月29日下午2:00-3:00
●地点:陡岗镇小会议室
●参加人员:区实验小学校长梅建辉
区教研室教研员管季超
陡岗镇小校长何琳彬
区实验小学副校长邹俊峰
陡岗学区主任曾新明
陡岗学区、陡岗镇小相关同志共13人。
●会议过程:
区教研室指定联系陡小的教研员管季超同志就"两校交流"活动的"原则""协商机制"及本学期的主要活动提出若干建议→区实小梅建辉校长明确表态,认同和支持了管季超同志提出的这些建议,并特别就"加强陡岗镇小领导班子建设和学校规章制度建设"作了郑重建议→陡岗学区曾新明主任表态将从学区的角度全力支持"两校交流"活动→陡岗镇小何琳彬校长表示认同梅建辉、管季超同志的发言意见,承诺将今天"协调会"上提出的由陡岗镇小完成的近期工作在约定的时间里完成→全体与会同志都同意用"会议纪要"形式确认会议共识,并信托管季超同志完成文字记录稿。
■"协调会"达成的共识如下:
一、区实小、陡岗镇小"两校互动交流"活动的基本原则是:
--按区教育局的总体布署、按《孝南区义务教育阶段均衡教育城乡结对帮扶责任书》上确定的工作任务,一切从两校实际出发,做实事、求实效、说实话的原则;
--在"在结对帮扶"活动中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平等协商、共促进步的原则;
--以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教学业务水平为工作重心的原则;
--尊重和信任一线教职工、关爱和服务一线教职工,客观公正地评价一线教师工作、充分调动一线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的原则;
--"勤俭办一切事业",励行节约的原则;
--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专业教研人员的学术引领作用,用"学术化"的思路和方式具体实施"两校交流"工作,并及时、准确、全息地记录工作进展的原则。
二、区实小、陡岗镇小"两校互动交流"活动的"协商机制"是:
--依据两校校长签署的《责任书》和今天"协调会"达成的共识来设计、分解"两校交流"的具体活动,争取全部实现,但原则上中途不再增加,保持两校学校工作的正常节律。
--在2009-2010学年度全年时间里,区实小如有重要的、可开放的校内业务活动,均提前至少1天向陡岗镇小通气,陡小可以派员参与观摩交流,确保完成《责任书》上所要求的"互通教研、教改信息,确保农村学校年轻教师参加帮扶学校70%的教研活动"要求的落实;陡岗镇小有重要的教学教研业务活动,均应提前1-2天向区实小校委会及区教研室分工联络陡小的教研员管季超同志明确预约,区实小将根据学校工作实际,选派对应学科业务骨干参加;管季超同志接到预约,每次活动都争取参加。
--小型的、一般性的纯业务活动,以两校相关业务人员为参与主体,区教研室管季超同志应邀参加,不过多牵扯上级领导的精力。
本学期及本学年度结束时,拿出一份描述"两校交流互动"实况的,由区实小和陡岗镇小联合署名的《工作总结》,慎重地向区教育局领导作汇报,并在两校教职工大会上通报情况。
--按区教研室全室会议上区局分管领导和晏主任的工作安排,本学年度安排管季超同志专人负责"陡岗镇小教学现状调研"工作,并介入"两校互动交流"活动的协调组织工作,完成分解到教研员的相关工作任务。
区实小梅建辉校长、陡岗镇小何琳彬校长在"协调会"上明确表态,将全力支持教研员驻校调研工作,并表示希望管季超同志在"两校互动交流"活动中发挥"参与活动设计、参与活动全程运作,参与学术性工作的评议、以学术性文字记录活动实况"的作用。
管季超同志在"协调会"上表态:本学年度将按照区教研室的工作分工,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积极配合支持"两校互动交流"活动,除完成"全学年听评课20节次,上课2节次、参与组织业务活动2次"的具体工作指标外,主动提出:将深度介入陡岗镇小高年级某一个教学班的小语教学工作,挤出时间与该班语文教师共同开展习作教学研究;在陡岗镇小领导支持下,尝试组织一个人数控制在10人以内的"教师读书小组";尝试开展"|师生共读共写"活动,并争取在学期结束前拿出阶段性成果的文本结集。
陡岗学区曾新明主任、陡岗镇小何琳彬校长在"协调会"上均明确表示支持管季超同志的工作设想,为其驻校调研工作提供一切方便。
■"协调会"上全体与会人员共同议定的相关工作备忘录:
①两校自09年9月起,互派年轻中层以上干部挂职锻炼,相互学习管理经验。互派3名中青年教师交叉任教。
区实小副校长邹俊峰同志与陡岗镇小何琳彬同志议定了近期相关细节。
②本学期双方校级领导相互参与对方学校研究学校管理"办公会议3次"。(今天的"协调会"即为第1次)
本学期"两校同课研教"活动期间,陡岗镇小将邀请区实小梅建辉校长或罗兵同志、邹俊峰同志作学校管理、教学管理、德育管理的专题报告1-2次。
③本学期"两校同课研教"活动期间,区实小派3名语文教学业务骨干、3名数学教学业务骨干到陡岗镇小参加"同课研教"合作备课1-2次,评课活动不少于8人次。
④从09年9月起,至11月底结束。陡岗镇小邀请管季超同志到校完成"陡岗镇小教学现状调研"工作。
"调研"工作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完成小语及小科的调研工作。
拟听/评课10-15节次。不事先通知听课时间及班级。
第二阶段,约请区实小余静、王俊等同志及区教研室数学教研员邵爱霞同志一起完成小数现状调研。
拟听/评课10节次左右,不事先通知听课时间及班级。
"调研"期间将一并调阅教师《备课本》、相关业务学习笔记及学生各类作业,进行主题式的深度访谈。
每节课之后,只作简要的评议;俟全部"调研"工作完成之后,由管季超等同志拿出一份完整的《调研报告》,先在校内交流,听取反馈意见,然后上传《教师之友网》予以公开,同时呈送区局相关领导。
管季超同志建议:留存/整理"调研"过程中的全部听课笔记,课堂实录及评课发言,梅建辉校长、何琳彬校长表示完全支持。
⑤区实小,陡岗镇小"同课研教"活动
本次"协调会"委托管季超同志、区实小分管教学副校长罗兵同志在9月20日前拿出"活动方案"草案,并责成区实小分管教学副校长、陡岗镇小分管教学工作责任人及管季超同志共同完成该活动的组织实施及学术评议工作。
本次"协调会"达成的初步共识是:两校各6名执教教师先进行"一对一"的合作备课→分别完成共12份"教学设计"文本→适当时间在陡岗镇小"平行班"实施教学,相互观摩、共同评议→在两校执教教师的支持下,由管季超同志收集本次活动的全部教案、课堂实录、评议记录等资料,附精要评点,整理编辑之后,由陡岗镇小负责印制成集,拟印30册。
⑥陡岗镇小"教师读书小组"的组建和《师生同写日记》活动的启动工作
参与本次"协调会"的13名同志对管季超同志提出的这一设想均无异议,何琳彬校长代表陡岗镇小校委会表示将全力支持,提供一切必要的协助。
组建"陡岗镇小教师读书小组"的设想是:
--基于帮助一线教师系统学习教育理论,养成"研教结合"的意识的目的,提出组建"教师读书小组"的倡议;
--"读书小组"成员的学习资料来源有三部分。
一是从管季超同志创办的专业性公益网站《教师之友网》上下载;
(该网站目前主题帖存帖量超过3万个,且按学科、按类别有序存帖,极便查找)
二是精选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文章,复印分发。
--参加"读书小组"的成员不分年龄、学科,自愿申请参加,以分散自学为主,以"月"为单位时间,不定期地组织至少1次"读书心得"的研讨活动。
要求"小组"成员逐步养成精细阅读教育理论文章、专著的良好习惯,逐步养成经常记"教学日志"的习惯,逐步树立"研教结合"的意识,逐步靠近"反思型/研究型教师"目标。
--管季超同志将不定期将"读书笔记""听课日札"等上传《教师之友网》,"读书小组"成员可随时查阅。
区实小可开放的教师业务档案资料可供陡岗镇小同仁参阅。
考虑到一线教师工作繁忙的具体实际,对"读书小组"成员暂不提出具体的"读书笔记"、"教学日志"写作量的要求,自愿参与,自定写作量。"读书小组"运行半年后,再提出明确的"指标要求",即每周至少写"教学日志"3篇,"篇平字数"不少于100字。鼓励"小组"成员结合班况进行"微型课题"的研究,提倡个性化的"教学日志"写作。
⑦陡岗镇小《师生同写日记》阶段性作品结集工作
本次"协调会"完全同意由管季超同志提出来的这一设想,并议定在本学期临近结束时,由管季超同志完成该集编选评注工作,由陡岗镇小承担印制工作,拟印100册。
本作品集由两部分组成:
主体部分是高年级某个教学班的学生优秀日记(附评点);另一部分是"陡岗镇小教师读书小组"成员的"教学日志"佳例。附录部分是本学期"两校互动交流"活动的写实记录。
参加本次"协调会"的同志们希望:借助"教师读书小组"活动的开展,通过该《作品集》的征稿、选稿工作过程,推动"建设书香校园,师生共学共写"的新的校园文化氛围的逐步形成。
⑧本次"协调会"达成的其他共识:
--在两校"同课研教"活动前后,由区实小教学副校长和陡岗镇小相关领导牵头完成《责任书》规定的"开展教学常规交换检查"的工作任务。
--两校分管德育工作的相关负责人牵头组织两校部分班主任的管理经验交流活动;组织开展两校班与班、生与生之间的结对交流活动。
"协调会"委托区实小邹俊峰副校长设计相关活动,在下次两校校长共同议事时商定相关细节。
--为进一步改善陡岗镇小的办学水平,区实小将尽力克服自身困难,在本学年分步落实"捐赠10000元物资,捐资10000元现金"的《责任书》上的承诺。
陡岗镇小有责任向援助学校通报受捐物资及现金的管理、使用、支出情况。
与会全体同志同意,本次"协调会"达成的共识以文本形式固定下来,加盖两校公章,作为"两校互动交流"的指导原则及行事"备忘录",并归入"两校互动交流活动"专档。
孝南区实验小学(公章)
孝南区陡岗镇中心小学(公章)
2009年8月29日
2#
 楼主| 发表于 2011-4-26 10:00:12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教育报: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  




  到2020年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是教育规划纲要的明确目标,也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

  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已经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各地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进一步围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但应当看到,当前义务教育的不均衡现象依然存在,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也体现在同一地区内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群体之间。可以说,择校现象是我国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突出问题,解决择校问题反映了广大民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

  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国家推动教育发展的奠基工程,应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抓好重点环节。

  首先,要明确职责任务,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以县域内实现均衡为工作重点,大力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扩大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区域范围。要多策并举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城乡薄弱学校改造,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

  其次,要加强队伍建设。义务教育阶段正是孩子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校长和教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即使学校建得再好,没有合格的校长和教师,义务教育均衡也是空谈。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大义务教育阶段校长和教师的培训、交流力度,继续探索和创新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

  此外,均衡发展要与提高质量同步进行。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保障全体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要不断强化督导评估,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激励机制。

  教育均衡发展,并不是取消差异、不要特色。怎样能使不同的学生在学校得到更充分的有个性的发展,适应社会的多样化要求,也是学校在保证每一个学生接受公平教育的前提下,必须予以考虑的。

  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这是我国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庄严承诺。我们应充分估计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迎难而上,通过不懈努力,把这项重大民生工程抓紧抓好。
3#
 楼主| 发表于 2011-4-26 10:05:42 | 只看该作者
黄土风:中国农村教育走向何方  



  题记: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和农民观念的更新,它不仅培养的是新时代的人才,更肩负的责任是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且看我从故乡农村教育的凋敝,窥见中国乡村教育的艰难处境。

  这次回家,给我的最深的印象之一就是村里人对孩子教育观念的转变。九年义务教育,国家开始不收杂费了,只教书费就可以了,甚至有的学生连书费都不教,还有生活补助的,看起来的确是好事情,然而,公办学校的凋敝和教育质量的严重滑坡,却不得不让人感到心寒,从我们乡镇的公办学校窥探中国乡村教育的艰难发展,依我曾经的小学,初小,初中母校为例(顺附有全乡镇其他村的一些情况,包括外乡镇的一些)。

  我上小学的时候,我们村的小学人还是挺多的,而且教育质量不错,每年的全乡统考,总能拿到名次,不比那些中心完小的教育质量差,老师教的也是非常的有责任心。最好的时候学校有5个老师,还有一个灶头专门给老师做饭的,学生大概有160人左右,发展到现在,学校的老师只剩下三位了,而且轮流到学生家里吃饭,学生的数量不到80人了。回头看我曾经在这里学习的几年学习生活,不免伤感。曾经的花坛,柳树,白杨树,还有那个学着鲁迅先生刻在桌子上的“早”字,居然现在还能找到那张桌子,只是物是人非,桌子早已经烂掉了,只剩下桌面,板凳七零八落,教室经年失修,白杨树不见了,花坛里杂草丛生,柳树成了回忆……

  按理说,国家这几年的政策越来越好,学校的人数是应该增加的,可是到现在,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听村里人说学校濒临关闭了。孩子们都到那里去了?教师都在忙什么?谁来关注过,教育部门,政府,都没有,农民的子女要有出路,只有靠他们自己了。一位大伯说:“村里进入小康人家的,都把孩子送到县城里的私立学校,那里的教育质量好,又可以学电脑什么的,老师负责任,教授新知识,能跟上时代;村里的老师,把孩子当放羊,根本不好好管,整天就知道让孩子读课本,做习题,娃一回来家里,啥书都不看,就知道玩……”

  这些年,村里在外面打工的人多了,人们的观念迅速的发生变化,对子女的教育特别看重,以前是孩子交不起学费,每年因为学费大量流失学生,现在是因为教学质量问题,家里宁愿倒贴,也不愿耽搁孩子的前程。有钱的人提前把孩子就放到县城里面去,没钱的有眼光的人,也加入到这个行列,学校的倒掉,只是时间的问题,老师的只是,是上世纪八十年的知识,更新的太少,大部分时间都是更新自家的自留地了,我知道他们曾经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人才,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付出了很多,可是多年来,不曾学习,一直吃老本,今时不同往日,孩子们是耽误不起的。我感谢他们,但是我更希望他们早日的清醒,现在的时代,不同于过去了!

  完小稍微好一点,教师的人数相对多一些,现在乡镇合并了,原来的我们这个乡镇就两个完小,分两个片,西片和东片,西片含有四个村,东片八个村。在各自的所辖的完小上学,我记得我上玩小的时候,那时候十三四岁的远处村子的同学,每天早上要5点钟起床来读书,有自行车的还好,没有自行车的就只有步行了,掐指一算,十几年过去了,而这样的情况,依然存在着,学校除了门和操场有所变化,其他的基本没有变,学校原有的两个果园成了老师的菜地,多了很多新面孔的老师,一些是我曾经的同学,实不相瞒,他们曾经的成绩真的太差了,不想今日却成为人民教师。个中原因,我后面详说。

  初中的三层大楼,是我当年上初中的时候,学校为了迎接普及九年义务的验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盖起来的豆腐渣工程,我三年学没有上完,楼就有了裂缝,如今,它还是我们乡里最宏伟的工程,可惜我没有拍到照片,要不然你很难相信,在那样的危楼里面,校方依然没有察觉到危险,居然让全校的师生在里面上课,因为学校除了那座楼,再也没有教室了。门坏了无数次,锁换了N多回,玻璃掉了一片又一片,课桌的惨象让人心酸,我曾经的母校,让我难以面对。人数多少,自然可想而知。一个乡镇有两所初中,我上学的这所,人数不足200。人到那里去了,不是不收费了吗,为什么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呢?

  有幸碰到了我初中的政治老师,也是我的一个亲戚,他的身体是越来越好,可惜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激情,到现在,已经被岁月抹去了光辉,留下的,只有日复一日的厌倦,提到工资,他难以启齿;说到教学,他无言无语。学生、老师、学校、家长、社会、政府……谁该负这个责任?

  村里人是这样评价现在的学校的老师的:除了吃喝玩,就是不管学生,上课应付差使,学生上课也应付老师,不交学费了,家长轻松了,孩子往学校一送,什么都不管了,老师工资容易拿到手了,什么也不怕了。你来我往,这日子过的悠闲。学校管理落后,教师水平低下,种种原因,造成今日颓废之象,不免令人黯然伤神。因为这个,家长们对公立学校失去了信心,宁愿花钱让孩子上民办学校,这样恶行循环着,据舅舅村的人说,他们那边的几个学校已经由于人数不足,关门了,剩下的学生去其他就近的学校上学了。

  其他不济的学校,听说这个学期也面临着关闭,直接导致了教师的失业,他们该去那里?学生该去那里?中国的农村教育,该走向何方?

  造成今日之教育问题的原因,我归纳了一下,有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在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还出现了偏差,对城市教育投入过多,对广大的农村教育,特别是薄弱的偏远乡村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十几年的时间,却不曾有过点滴的改变,这直接导致了乡村教育的凋敝。

  我们乡镇是我们县最北边的,连南边那些比较富裕的乡镇也是如此,可见问题之严重。

  第二:教育现代化的更新跟不上,城市的教育发展到什么程度了,而农村的教育,现在还处于八十年代的水平,课本改了好多次,可全是形式,没有配套设施。在国家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也没有相应的措施得以弥补。

  县城里面的学校,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辅助很多相关的材料,图片等给学生看,而农村的老师,除了课本,一无所有。

  第三:教师的水平让人堪忧,我上文说到,我上的完小里面,有我的初中的好几个同学,他们当时的水平,在我们班上,真的是让人难以恭维。那年,我考上高中,县教育局为了创收,办了一个职业教育中心,凡是一次性交一万多块钱的人,每学期的学费不算,毕业后一定有工作,我的这几个同学,算是家里殷实,上了这个学校,出来后顶了师范院校的分配老师,当了人民教师。更离谱的是,我们那里还有教师接班的,父亲当了教师,儿子还当,这个儿子,不曾初中毕业,现在是我们那里某小学的校长,长叹一声,谁之罪!

  校长管理学校,家长式的方式,除了安排自己的亲人以外,自己还搞起了副业,我们那个完小的校长会吹锁拉,拉二胡,每逢谁家有丧事,去当吹手,每次也赚不少的。你说真的穷到那个程度了吗,也不见得,要车有摩托车,要房子是全砖的平房,也不错了。就是心思不花在教育上,你让老百姓有什么办法?!

  第四: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教师的更新跟不上,就别提知识的更新了,工资不高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现在想要找份工作,没有后门是很难的。老的教师知识面狭窄,新知识得不到学习,新老师有能力,知识,激情,却难以找到工作,优秀老师的缺口是相当大的,可是为什么得不到解决,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第五:教育制度必须更新,现在的民办学校做的非常好,值得公立学校学习,我们那里的一些公立学校因为开学招不到学生,居然动用行政手段,打压民办学校,可是,家长就是不愿意送孩子入那些公立学校,为什么?家长的目的是明确的,那里的制度好,环境好,当然送孩子去那里。

  看着后学们逐渐的长大,望着一批又一批的少年走向社会,我们该深思了,中国的义务教育,不止是免费的,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做,中国的大多数人,还是农民,中国的未来,离不开农民,中国的农村教育,不能倒掉!!!
4#
 楼主| 发表于 2011-7-1 17:45:01 | 只看该作者
5#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15:24:49 | 只看该作者
陡岗镇小教师读书小组行动计划相关搜索: 岗镇, 教师, 读书, 行动


陡岗镇小教师读书小组行动计划

2009年10月

全体成员于陡岗镇小共同签署
http://xnjyw.5d6d.com/bbs.php
http://xnjyw.5d6d.com/bbs.php
http://xnjyw.5d6d.com/bbs.php

一、“陡岗镇小教师读书小组”是由孝南区教研室小语教研员管季超同志倡议组建的基层学校教师读书活动组织形式。
“教师读书小组”的活动创意得到了该校党支部和校委会的明确支持。
管季超同志从2009年9月起,在该校进行为期一年的“教育田野研究工作”,其间将直接介入“读书小组”的组建、小组读书活动的组织、读书成果的结集、推介全过程。
管季超是“小组”活动的召集人,陡岗镇小高雄、曹继桥、王义林同志予以配合。
二、“陡岗镇小教师读书小组”的活动目的是:
——引导和帮助一线教师研读教育名著、前沿教育理论文章,上网进行“主题检索”资料,提升教育理论素养;
——通过读书和思考,增强教育反思能力,拓展专业视野,使全体成员由读书而获得“自我超越”的激情。
——倡导“教育写作”,培养“教育写作”能力,积聚教育智慧;
——通过“小组”活动的开展,改进和提升“小组”成员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质量,为丰富学校工作的学术内涵,提升办学水平作出贡献。享教育阅读之趣,品教育人生之味。
三、“小组”活动分“成员个体的工余自学”和“有组织的集中主题研讨”两种形式。
——建议“小组”成员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余,挤出时间研读推介的教育名著和教育理论文选。
建议“小组”成员采用“作批注”“摘抄”“写读后感”或“读书报告”、整理书目、篇目等多种形式留存“读书成果”。
——在学校党支部、校委会的支持下,争取每月(或一段时间)组织一次“小组”成员集体参加的有主题的集中研讨。
每次集中研讨活动均须经过认真准备:
1、提前指定“中心发言人”作“读书报告”;
2、“小组”成员围绕主题发言。
发言者必须对“主题”有所准备,发言前必须列出发言题纲,专人作现场研讨记录,当日整理成文。
四、“小组”成员均为自愿参加,允许中途退出;也允许首批未参加的教师中途申请加入“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坚持自愿参与原则、民主平等原则。
五、为体现学术活动的民主、平等原则,“小组”活动只设“召集人”一人。“召集人”只负责设计“小组”集中研讨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
“召集人”与成员之间不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是平等研讨的“读友”,“召集人”为“小组”成员提供“专责服务”。
“集中研讨活动”由“小组”成员轮流主持。
即每次活动的“中心发言人”为活动现场主持人,前次活动时即当众公议下次活动的主题,推选下次活动“中心发言人”。
“小组”活动时,不设“主席台”,环状围坐。由“中心发言人”主持会议,公推“记录员”一人。所有与会者都有自由发言权利,但参与研讨成员首轮发言时间控制在5分钟之内,可多次发言。
“集中研讨活动”记录由“召集人”和“中心发言人”、“记录员”共同整理成文。
六、组建“教师读书小组”的倡议在2009年8月29日“区实小、陡岗镇小结对帮扶工作协调会”上正式提出,得到了陡岗学区领导和区实小、陡岗镇小两校校长的一致同意,并被列入该次“协调会”《会议纪要》中。
陡岗镇小何琳彬校长明确表态:支持《教师读书小组》的组建,应允在本学期结束前,由管季超等同志编选“小组”成员“读书成果”,由陡小结集印行。
“小组”成员所需“读书”资料,主要由“召集人”管季超赠送或提供复印母本,陡岗镇小应允适当时候,为“小组”成员选购至少一本教育理论专著。
七、“小组”09年10月至12月读书活动主题推荐:
——数学教育理论文选篇目整理及读书报告撰写(交由“小组”成员杨再接同志完成)。
——关于本校“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与教育对策的探讨。
“小组”成员管季超已在五(三)班进行了初步调研,建议“小组”成员在各自所在班级进行更细致的调研。
“调研题纲”由管季超提供,“调研报告”由管季超、夏天桥、张华明共同完成。
配合这次“专题调研”,建议“小组”成员以“主题检索”方式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校本教研的一般组织形式及区实小教研组“说-上-评”活动的经验移植。
建议高雄、曹继桥、王义林、黄琦君等同志着重搜集研读以“校本教研”“教研组建设”为主题的专著、文章,结合本学期“结对帮扶”活动的开展,尝试移植区实小教研组“说-上-评”活动的经验,并结合校情,予以改造和创新。
——建议五(三)班雷琼老师集中研读关于“日记”写作教学的专著、文章,启动本班学生“日记写作”。
所需理论文章均由管季超提供或推荐,管季超乐于每次到校均批改该班学生日记。如接到执教老师明确邀请,乐意到陡岗镇小3-6年级任何一个班上“作文评改指导课”。
——为凸显本“读书小组” “以读促思、以读促教、以读促研、以读促写”的理念,本学期将组织一次全体“小组”成员参加的“现场写作比赛”。赛题有四个方向。一是关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二是关于本班学生某个学科的学习现状调研;三是对某一个学生的个案分析;四是精读某本教育理论著作或某篇重要教育理论文章的感悟和体会。
建议“小组”成员尽早作准备。
●请您签字:
如认同此“行动计划”内容,乐意参与“教师读书小组”活动,请您签字表示承诺。

申请成员签字:



2009年10月


本主题由 教师之友网 于 1 小时前 移动

http://wxzxtx2002.vip8.cdn.hi.cn/ydff/ydff.htm
http://wxzxtx2002.vip8.cdn.hi.cn/ydff/ydff.htm
http://wxzxtx2002.vip8.cdn.hi.cn/ydff/ydff.htm
6#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15:26:34 | 只看该作者
7#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15:28:13 | 只看该作者
公益服务专业网站《教师之友网》的前身《小学语文教师之友》8开赠报
http://xnjyw.5d6d.com/thread-21110-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21110-1-1.html
==实名注册登陆,可直接网上阅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15:34:20 | 只看该作者
欢迎您注册登陆《教师之友网》,参加本站内容建设,发帖转帖,共建分享


[教师之友网]诚征专栏作者


★★注册本网站会员

必须实名!

并填全相关信息以便查证!

否则

一律删除!!


==本网管约定即日起实行!

                                     2012。3。5。
9#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15:35:12 | 只看该作者
  告     白

      我站已将[自由注册]改为人工审查后才放行注册会员发帖权!


      也就是说:即或您用网名注册‘成功’,也只是[待验证注册会员]状态,不能发帖!

     重申本站网管约定:请您实名注册,填全注册信息!

        否则,对不起,一律删除。






                                                    公益服务教育文化网站《教师之友网》
                                                                      2012。3。5。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17:41:07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8 12:07 , Processed in 0.23299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