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区域地理教材编写之我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6 16:04: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初中区域地理教材编写之我见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黄土高原”一节为例

江苏省赣榆县外国语学校 曹家军



【正文】“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以下称为“黄土高原” )一节,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认识跨省区域”中的一部分内容。该节内容共分为四个框题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严重的水土流失”“脆弱的生态环境”“生态建设”。其中教材安排的活动9处,图像16处。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本节教材的编写既有突出的优势,又有部分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就是通过“黄土高原”这一节的教材编写谈谈在编写初中区域地理教材的一些个人见解。



一、教材编写中的突出优势



1.突出区域主要特征



传统的地理教材在介绍区域地理时往往从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工农业生产、交通、民族、旅游等方面入手,力求内容面面俱到,教材知识结构的完整。而新教材区域地理编写打破了原有的地理八股编排体系,取而代之的是抓住区域的主要地理特征组织编写。变传统地理完整、系统的区域地理事实性陈述体系为以问题为中心的区域地理特点探究性活动体系。如“黄土高原”一节在编写时就抓住了黄土高原的主要特征(千沟万壑),同时涉及到产生这种特征的原因及治理措施等相关内容。



2.图片精美,承载信息量大



图表是地理的第二语言,能够承载丰富的地理信息。八年级下册的教材中这一点体现非常明显,这对学生尽快地认识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认识区域特征,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素养很有帮助。如“黄土高原”一节中能直接提供有效信息的图表多达16处。图8.1“黄土高原的位置”,在这幅图上不仅能够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而且可以很清晰的找出黄土高原的范围、流经该地区的河流、所处的地形单元等有效信息,对于培养学生的读图素养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好处。再如图8.2、图8.4以及图8.5不仅让学生产生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直接感受到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特征,而且为下面的教学创设了情境——“假如你就生活在这里,面对如此恶劣环境,你会有哪些举措”,从而引出下面怎样治理黄土高原的内容。



3.活动多样,关注过程和情感



传统地理课堂往往关注教师如何教,而对学生如何学,如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虑的很少,课堂活动主要表现为教师问学生答这一单一模式。而新教材的课堂活动设计形式多样,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关注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如P69的活动1阅读图8.6,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笔者认为这一活动不仅是本节教材的亮点,更是我们必须重视的活动内容——地理探究活动。该活动通过同等降水量、不同的植被分布、注入量杯中的水土量多少不同的比较,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到水土流失的过程与地面植被的关系。该活动并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为学生提供了一部分学习素材,所有的结论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究。这样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更重要的是关注了学生的知识技能的生成过程及探究意识的培养。



再如P72活动1要求学生读图回答问题,该活动能很好的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得信息的技能;P73活动1要求学生分为正反双方进行辩论,该活动能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辩论技巧。



以上这些活动的设计,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展示,不仅能发挥学习共同体的教育作用,而且让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的学生的观点汇集与碰撞,在生成中让学生习得方法与观念。



二、教材修订与改进建议



1.删繁就简,优化教材结构



虽然说新教材破除了传统地理教材编写中的“八股”体系,抓住了区域的主要特征。但现行的人教版区域地理教材有的章节在组织教材时涉及的内容过多、过乱,给地理教学带来困难。



如“黄土高原”这一节可以安排3个框题,“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主要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及其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地区”(介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其成因);“黄土高原的治理与开发”(主要介绍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和开发建设)。“脆弱的生态环境”这一框题可以糅合、渗透到水土流失原因的分析之中和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之中,从而保证教材结构的顺畅,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学习结构和顺畅的思维过程。



2.拓展延伸,适当增加“阅读材料”



教材编写者要考虑到教材的使用者,考虑到教学的地域差异,如在广大的农村获得地理信息的渠道很少,适当增加“阅读栏目”可以大大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可以考虑在“阅读材料”栏目设置一些活动,从而丰富地理教学空间。      



如在“黄土高原”一节教材P67可以安排一个或两个“阅读材料”栏目。一则材料可以介绍世界上黄土的主要堆积区有哪些,因为既然框题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那么就可以增加一段材料介绍世界上的黄土堆积区有哪些,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另一则材料主要介绍黄土高原的形成学说有哪些,如水成说、风化残积说等等,在这些材料提供完后可以设计一定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质疑与猜想,进而理性认同“风成说”并加深对该学说中风力沉积作用的认识。



3.重视过程,给学生留有探究空间



区域地理教材编写中有许多地方都是编者把直接的结论提供出来,笔者认为这样做忽略了知识的生成过程,也阻碍了有效教学活动,往往使课堂活动进入“空白区”,教学很难收到实效。



如教材P68图8.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这一内容,笔者认为这幅图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在从事这一内容教学时,本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组织学生从事探究活动的最好内容,但教材编写者把所有的结论都呈现出来,使教学一下子进入“空白区”,这样的教材设计忽略了知识的生成过程。笔者认为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做如下改动:首先呈现几幅最能体现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特征的图片,接下来让学生说或写出黄土高原的外在特征,然后呈现图8.6、图8.10、图8.11和图8.12以及“黄土”的性质图或有关黄土的文字材料,最后让学生分组探究,得出结论,从而体现知识的生成过程。



4.贴近生活,让抽象的理论具体化



由于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不高、认知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笔者认为在编写教材时我们使用的材料尽量形象化、生活化,这样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如该节教材“生态建设”这一部分内容介绍过于理论化,太空泛。笔者认为不如安排一个具体的治理水土流失的案例,如某地煤矿开发后如何对当地的水土进行治理保护,从而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实际之间的距离,使教学不再空洞,不再是简单的说教,也不再出现课堂上学生说出“加大管理力度”这样的“套话”。让教材编的更有生活味,更人本化。



5.注重实效,做实地理活动



新课标中提出改变传统地理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学习地理的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合作探究学习。而地理活动是实现上述目标的主要途径。但笔者在地理教学中发现教材中有的活动设置值得推敲。



如P69活动2,笔者认为这一活动没有什么内涵,完全是一种文字游戏,我想教材编写者组织这一活动的目的主要就是让学生真正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区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而作为一线的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感觉这一活动完全没有必要。笔者认为教材编写者在设计有些活动时应该真正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认识、心理、知识储备等实际情况,从而使地理课堂活动真正动起来,有效果。



同样的活动还有P73的活动1,本身辩论的方式很好,但仔细推敲,这两个问题根本没有辩论的必要,没有可辩性。(辩题:黄土高原是否应该全部退耕;退耕的土地是否应该全部种树。)



再如有的活动设计形式过于呆板,缺乏“亲和力”,如P74活动2,笔者在组织这一活动时,显得一头雾水,尤其“农民的说法”,对于学生来说更是摸不着边际。书中象这样的活动在其他章节中也有,就是把观点都列出来,结果学生只有看书的份,表面上让学生谈谈个人的看法,事实上该说的教材上大都列出来了,需要补充的,按照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特点,学生根本谈不出什么看法,这些内容离学生实际太远。笔者在组织黄土高原“人多地少”这一问题教学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



中学生李可住在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上一个乡村,下面是其家庭情况调查表



家庭成员(8人)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姐姐、李可、弟弟和妹妹

耕地面积(总量)
3.2亩

亩产量
小麦 500斤(一般小麦亩产量800—1000斤)

受教育程度
爸爸(小学)   姐姐(初中)

经济状况
家庭年收入2500元




阅读上表,完成下列活动:



1.阅读完以上的表格内容,给你最大的感受是 ……     



2.为了帮助李可一家摆脱现状,假如你是一位人口学家,你会……



假如你是一位生态学家,你会……   



假如你是一位政府官员,你会……   



假如你就是李可,你会……



这样的设计比学生单纯阅读P74的内容要生动许多,而且这样的设计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嫁接到活生生的载体上。因此笔者认为在设计活动时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活动做实。



笔者认为初中区域地理教材编写应更趋生活化、趣味性、情境性、互动性、实效性等,这将会对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以上仅仅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区域地理教材编写的个人观点,提出来与各位切磋,目的是能对我们的中学地理教材编写和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008-03-03  人教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3 17:03 , Processed in 0.11469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