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乡土教材何为?——理解地方教材与校本教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7 19:24: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乡土教材何为?——理解地方教材与校本教材   



不论你是乘飞机、火车还是汽车,一直往祖国的西北边疆走,就会遇到一条从东往西流淌的大河——额尔齐斯河。在它即将接近哈萨克斯坦边境一段的两岸,开阔辽远、风景诱人。景色绮丽的白沙湖、怪石嶙峋的哈龙沟,特别是大片大片的白桦林,它水中优美的倒影天然浑成了俄罗斯著名油画般效果,令人陶醉而留连忘返。这里物产和资源丰富,又是多民族共生地区,有着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这样美的环境、这么富有的物产,这里就是祖国西北边陲小镇哈巴河县的所在,到处盛满了故事和各族人民的智慧,它难道不是生活在其中的孩子们需要的最好教材吗?于是,在这个暑假,我们与项目所在地哈巴河教育局达成共识,共同进行了一线教师地方教材编写五天的培训,并由参训教师亲自完成了地方教材《我爱哈巴河》——它可称为新疆第一本乡土教材。

    教育改革行走到21世纪,越来越接近了它的本质认识和实践操作阶段。近两年,经过了漫长蛰伏期的乡土教材发展终于迎来了它破土竞发的大好局面。2003年教育部颁布条例,允许各地自己开发本土教材,乡土教材又拥有了自己的“名分”。到新课程改革中,国家开始倡导三级课程体系,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这就给地方乃至学校、民间组织在编写各具特色的乡土课程上预留出了更大的空间。这是尊重多元思维的思想进步,也是实事求是的认识进步,还教育一份极为重要但长久以来被忽略和漠视的思考和实践,而这些思考和实践是早在1904年距今已有百余年时,我们的教育前辈们早已在做的。

很长时间了,国家统编教材一统天下。统编教材铺就的通往更高层级学堂的道路并不适合每个人,而孩子们成人后在寻找新的发展途径时,以往书本上的知识更显得远不敷用。“老师,柳树是什么?枣树呢?”这是四川梁山彝族地区学校一个孩子的问题,在他的课本里,有《柳树与枣树》的故事,可是在他生长的地方,既没有柳树,也没有枣树。面对这样“简单”的问题,老师不知道该如何做答,资料和图片不能够代替实际的生活经验,于是知识的传递只能模糊而懵懂地进行。相比起柳树,像超市、飞机、地铁……等许多东西,对于乡村孩子来说则是更为陌生而遥远的概念。然而这类名词和概念,却会伴随其整个的学习过程。

    “为什么不能利用当地的素材呢?如果课文里讲的不是柳树和枣树,而是当地的一种植被,孩子们学习起来是否会更容易?”许许多多的农村教育有心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是啊,头上的天,脚下的地,人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一方水土,不都是教育所应当依赖的最基本的素材吗?对于生长在此的孩子们是最熟悉不过和易于理解、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了。

    教育不为人生提供帮助,是一大失败。孩子们终究会长大。急速的城市化进程会吸引许多乡村孩子离开故土。背井离乡时,怎样看待自己的家乡,不屑、歧视还是充满珍视?而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他们将是故乡土地上的主人和建设者。他们需要知道家乡曾经的历史和正在发生的变化,以及在这些变化中,他们可以做些什么?他们以什么去创建新的生活?在大一统的教育中,这些问题都没有给予解答。如果有了地方乡土教材的补充,孩子们的缺失就会弥补,他们的知识领域也会更加充足、完整。

    “从人的心灵乃至智慧发展的视觉来看,显然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都具有同等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应承认并尊重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各自特点。湖南师范大学的教育科学学院的刘铁芳教授有一个精辟的概括说:“乡村地域文化中原本就潜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传统的乡村教育体系正包含着以书本知识为核心的外来文化与以民间故事为基本内容的民俗地域文化有机结合,外来文化的横向渗透与民俗地域文化的纵向传承相结合,学校正规教育与自然野趣之习染相结合,专门训练与口耳相授相结合,知识的启蒙与乡村情感的孕育相结合”(《乡村教育的问题与出路》,文收《守望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这既是乡村教育的特点,同时也构成了其特殊优势。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乡村教育的这些特点与优势就更显示出其重要价值,

    还不仅如此,北大著名教授钱理群曾语重心长地指出:“我忧虑的不是大家离开本土,忧虑的是年轻一代对养育自己的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以及土地上的人民产生了认识上的陌生感,情感和心理上的疏离感。” 他痛心地说:“这就是失根,会最终导致一代人的民族文化缺失。要想立足大地,先得认识脚下的土地,保持住自己的根。”

   “留住根”,也是越来越多的教育有心人深刻认识到的问题。他们从这里出发开始关注乡土教育,开始进行乡土教材编写与使用方面的有益探索、尝试,试图将乡土教育的理念付诸实践,希望尝试提供一种“珍视乡土”的价值观,帮助农村孩子解决他们将面对的问题。

    乡土教材顾名思义,是由与本乡本土关系密切的素材形成,内容往往涵盖当地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民族风情习俗、宗教信仰、语言文化等等。有了适合当地实际的教材,再由编写教师带领孩子们通过亲身参与和实践教材设置的教学环节,了解到家乡的历史、地理以及变迁,认识到他们居住其中的地域和人文环境是那么独特而美丽,逐渐明白家乡对自己的意义。所以,乡土教材对学生而言,不仅仅是增加一些对乡土的了解,更主要的是建立他和乡土,包括乡土文化及乡村的普通百姓、父老乡亲的精神血缘联系。在这个层面上看,乡土教育不仅是爱家乡的教育,也是强化人与乡土的联系。当然,文化的自信心等,不是靠一本教材就能建立的。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很多的东西,我们所做的只是给乡村教育多提供一种选择。在孩子们面对人生,面对未来,面对变化的时候,能够多一种价值支撑。但是怎么选择,接受多少还是孩子们的事情。

作为一个外部推动者,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一线教师参与到乡土教材的编写与推广中来,最后转变成他们自觉自主的事情。困难和希望总是相依相傍,先行者的步履虽然缓慢,但每一步都有其价值和意义。

   “你有一片土地,

    我有一把种子,

    于是,

    我来了。”

    希望种子发芽、壮大。有一天,农村少年的心里能够装着它走向外面的世界,也希望农村孩子的心中能够多一样东西——对家乡的记忆和理解。那么,无论今后在哪里,他们都是有根的人,都能从中汲取营养和力量。

    如何充分利用西部地区独有的自然资源与地域文化资源,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教育新课题。                  

                                                

                                                                               刘树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3 21:32 , Processed in 0.17877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