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写作沸点不提升就会废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7 16:33: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写作沸点不提升就会废掉


作者:西川


    面对创作与研究这对似乎水火不容的两个领域,西川可以完美地集于一身;他外语很棒,视野开阔,密切关注世界文化动向,吸收各民族文化营养为我所用。然而他的根又深深扎在民族文化深处,对古典文化著作不仅有独到的见解,而且获得了测量想象力的妙法。

  我写诗比别人更沉重,因为我要创造一种写作方法。写诗不应太强调一种特殊经验,文学中更多的应是共同的经验。

  我从大学时开始写诗,早期的创造如《雨季》等,代表了早期的生命感觉,后来开始了长诗的创作,因为以前学来的方式已经不能表达我的看法和感受了。1990年左右的几年是我最艰难的时期,几乎停笔,因为已经不能写诗了,于是有了《致敬》。《鹰的话语》可能让读者很难接受,没有体验就真的没有经验,然而有控制性的诗歌形式已经无法表达自我了。我写诗比别人更沉重,因为我要创造一种写作方法。

  我认为当代还是有很多好诗的,特别是女诗人的诗歌更出色,如尹丽川等人,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年轻一代的创作,如《写给今夜写诗的人》、《杀狗记》等,都是很有特色的。最近几年的所谓“打工诗”也有优秀之作,如郑晓琼等人的诗作,然而我不喜欢“打工诗”这个命名,这对诗歌划分太细了,如果照此划分下去的必然有“北漂诗”、“白领诗”等的出现。这种命名是有问题的,太强调一种特殊的经验,我们知道文学应该更强调共同经验,如所谓“打工诗”,可以书写移民、劳动、剩余价值等这类普遍性的对象。

  诗人的写作沸点是需要不断升高的,否则就废掉了!现代社会让我们观看世界的方法改变了,速度不同,我们的审美方式与需要的形式也不一样了。

  我认为写作者都有个写作沸点,这个沸点需要不断提高,就像是水,山上水的沸点低,如果到平原水温不提高的话,水就不会冒泡,以至于沸腾起来。写作者的文化资源、思想,以及对历史的认识要不断积累提高,写作从单向度走向多向度,从写作对象的表层深入到底里,看到了问题的背面。我们写作范围总是离不开身边的人物和事件,不可能任意抛开这一切走向另一个世界,然而口吻却完全变了。沸点的提升关键是在于你是否能够停下来。

  小时候我们穿过生活的小镇,是需要很长时间的,以至于每个细小的事物我们都能够捕捉住,甚至路边野草中的一块砖头。今天不同了,我们开着车穿过一个超级大的城市也不再需要很久,速度加速了,然而细节却看不到了,每一栋楼、每个居室看起来都这么相似,你精心的布局可能只有你自己才会在意。现代社会让我们观看世界的方法改变了,速度不同,我们的审美方式与需要的形式也不一样了。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庆幸,因为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这么丰厚的资源,给我们测量了一个想象的高度。

  作家、诗人读书很杂,我最近一直在看中国的古书、经典的书,我认为即使作家的写作沸点很高,在面对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时,他仍然会被震住。我去加拿大读书时,随身带了《史记》和《离骚》。每天课程结束后,我就坐在海边背诵《离骚》,阅读《史记》,这样的日子、这样的感觉是难以重复和再现的。《史记》是历史著作,是历史记述,然而到了我这里就成了历史想象,她给我们测量了一个想象的高度。当然,有人说古书中的道德文章太多,我们是个道德大国,这些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我们阅读古典著作不是为了从中吸收道德,而是想象力。

  想象力对一个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缺乏想象力即意味着创作才华的丧失,因而是个致命的打击。例如《续齐谐记》,一个四处旅行的男子可以从口中吐出妻子,妻子再从口中吐出一些家用物什,用餐过后物什重新被妻子吞进肚中,妻子再次回到丈夫的身体内;再如《庄子》中的“蜗角大战”,在小小的蜗牛角上竟然可以发生两国之间的战争,以致流血遍野,横尸百万。这些富有想象力的故事是我们宝贵的精神遗产,今天的文学创作已经丧失了这样想象的边界,这是可怕的。

  我不同意诗是属于青年人的说法,诗人一般都要经过一种创作上的干涩历程,正如叶芝所说,“枯萎而进入真理”,这样的诗可能更深刻。

  有人说诗是属于青年人的,人从青年迈入老年,创作上也会从“诗”(湿)写到“干”,我不同意这个观点。西方那些著名的诗人都是中年或老年以后才因为其诗作而成名的,如叶芝等人。叶芝就曾经说过,“枯萎而进入真理”,干涩是诗人一般都会出现的状况,然而这种诗作可能更深刻,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就比《荒原》要干涩得多,也因此更深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其实这里存在一个误解,应该说新诗是属于青年人的。在现代文学史上,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郭沫若的《凤凰涅槃》等,把古老的中国通过书写幻化成了小孩子,这可能是诗前进的一大障碍。从此新诗满足于描写比较表层的感觉,充满故意而为的忧伤,这都是生命最浅薄的层次内容。如果跳出这类的“我手写我口”,诗可能就具有更多的形式,出现更多的优秀作品。

  语言对于诗歌来说是最重要的,我是与视觉艺术贴得最近的诗人。我们不仅要从其他艺术中借鉴,还要从外国吸收诗歌语言的养料。

  语言对于诗歌来说是最重要的,为了丰富自己的语言,作家要读很多书,读书同时也会丰富想象力。当然作家的读书要进得去还要出得来,我认为有两种方式对想象力和语言都很有帮助,一是读书,一是做梦。

  作家的词汇表很重要,列出一个作家或诗人的词汇表是很有意思的事情,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创作者,他们的词汇都是不同的。对词语本身发生浓厚的兴趣,拿诗的元素来书写,重视词语之间的勾连。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借鉴其他艺术,我认为自己是与视觉艺术贴得最近的诗人。

  从很早开始,我就与贾樟柯、孟京辉等人开始了合作。写作没有表演性,而一个剧组却可以多达几十人,一个人的声音立即变成了很多声音混杂的形式,于是变粗糙了。当郭文景认为把毛主席语录谱成曲子的人很了不起时,我意识到可以从这些我们通常认为非常粗糙的、甚至是乱七八糟的东西中找到音乐感、艺术性。当代艺术的装置、破坏性都给诗歌创作带来了影响,关键在于诗人从中发现并吸收了什么。

  我很关注世界文化动向,特别是诗坛风云流变,不仅国内的传统文化可以为诗歌提供丰富的营养,外国诗人同样可以提供给我们很多思路。庞德对中国文化的吸收,探索儒家思想与史诗的关系,孔子、史诗与历史书写三者之间的关系,都带给我们极大的启发,引发我们反思应该在什么位置上重新审视中国文化资源、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宝贵资源,这些都对我们的文化创作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人物介绍
  西川,当代著名诗人,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自80年代起即投身于全国性的青年诗歌运动,曾与友人创办民间诗歌刊物《倾向》。其创作和诗歌理念在当代中国诗歌界影响广泛,出版诗集有《虚构的家谱》、《大意如此》、《西川的诗》等。曾获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4 08:30 , Processed in 0.12751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