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仍是新鲜的感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15 13:29: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仍是新鲜的感觉

--------------------------------------------------------------------------------

作者: 石 英


     我一向认为,自己写自己创作体会是最难的。以前我倒是出过两本谈散文的小书,但那主要是在多年主编《散文》时阅稿中的体会,当然也融会了自己在散文写作中的一些甘苦滋味。下面就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择要谈几点。


       同 步


  总的来说,十几年来我国散文创作是有成绩有发展的。只是因为散文这种形式很难引起“轰动效应”,故不可能如电视剧《渴望》、《编辑部的故事》那样街谈巷议你争我评;也不能像报告文学《无极之路》等那样,在普通公众中造成广泛的印象。但其潜流效果却能像山溪一样顽强地自岩间草隙折出,汇入大流长江,承托百舸,润泽万木。散文其味悠远,其功非小。
  三十年来,不论人们对散文或冷或热,行市高低,我对它爱心不减,随着时光推移,年事日长,其志弥坚。其原因决非仅是出于个人兴趣和偏好,更主要是我坚定看重散文艺术上的隽永性,思想上的启悟性,效果上的潜在性,应用上的普遍性,这些都是散文之所长,却又不事张扬,绝少鼓噪。但它绝没有原地踏步,也决非几十年一贯制。当然,任何进展与突破都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自然趋势,而不能脱离了自身具体条件强力致之。譬如说,我在五六十年代二十岁左右习作散文,几乎全受某一散文名家的影响,又加以自己的偏好,一味追求构思的巧妙和运笔时的营造功夫。这一点,虽说至今也不能全盘否定,但不可否认的是,当时的作品人工巧构的痕迹毕见,远未达到清水出芙蓉的天成化境。这无疑与当时自身对生活的认识、提炼功夫以及文笔尚不纯熟有关,最根本的一点是欠缺思想与艺术的“主体性”。后来,经过“文革”的多磨,痛定思痛的人生感悟,勤奋实践中笔下功夫的不断提高,自然突破了思想上原有的定势,尚自然,宜挥洒,有内控,求凝炼,刚柔相济,干涩适度。在写作中自感轻中有重,重中有轻,即:休看一二千字短短的散文,实是一个沉甸甸的东西,心里要尽求熔铸进较多的容量,手上却要举重若轻,潇洒从容,而不是艰涩吃力,生硬造文。


       追 求


  追求,这里所说的是我个人在散文创作现阶段的追求,而且只能谈一两个方面。不同人的追求只能相互借鉴与参考,而不能互移与彼此替代。
  我对散文作为美文的意蕴是非常看重的。可以说,不具有较深较浓的意蕴就不成其为真正的美文。换句话说,只重表面的辞采(没有与内质溶合的辞采)未必能构成美文。
  所谓意蕴,是在写作过程中与文俱生的,甚至于在为文之前即已在灵性世界中涌动。它源于客观生活的撞击,而且是感触最强烈的那一点或那一方面的撞击,形成为所谓感受,这种感受始终带着作者灵感的火花,但熔铸在文中时,却往往不在浅表上浮动,而表现为深层溢出的韵味,最耐咀嚼,最耐品味,最具弦外之音,风中余响。凡能充分具备这种意蕴者,往往最能反映作者所要表现的生活的本质所在,也是整个作品中最敏感的神经。但所谓意蕴,决不是外来的添加剂,它仍然是各种要素水到渠成的自然产物,然作者的自觉意识对造成这种醇厚意蕴无疑也并非毫不重要。
  我追求散文的意蕴,但未必成功。为说明问题方便,试举近作《正当深秋霪雨时——东欧拾记》为例,尽管全篇分四小节,却服从于一个主要的感受。
写景中亦深含意蕴:“我无意间向窗外望去,寂寥的山坡上一片空旷,连鹰鹞也敛起了翅膀,不知隐向何方。但不一会儿,却有一对着红蓝两色衣服的滑雪人儿,向松间那边逸去。看来未必是竞技,而多半是怡情。果然,林深身影渐隐,只仿佛见那雪松颤颤巍巍。”
  写事如例:“一组三人小乐队过来了。他们年纪约在60至70之间,一个提琴手,一个敲扬琴,另一位是风琴师。一会儿是‘鸽子’与‘云雀’对歌,一会儿是‘啤酒桶波尔卡’紧追‘蓝色多瑙河’。那些英国绅士、德国商贾和奥地利小姐们,边吃边和这三位助兴佐餐的老者逗趣。一组乐曲终了,有位戴金手链的女士伸出五点殷红的手指,捻出几张马克的小费……”
  选用的细节中亦可富有意蕴:“一个非常年轻的守卫战士见我们的翻译张君吸烟,他有些不好意思,但终于做出了要一枝的表示。张君递给他一枝,是红双喜烟,并与他对火。在他们烟头互接的一霎时,我察见了一双深蓝色的农家孩子般忧郁的眼睛。”
  在写感觉甚至幻觉时亦然:“我印象最深的,倒是进别墅上楼时脚踏木质楼梯吱嘎作响时的情景。那带路的女‘上校’脚步轻移,我们也悄然无声,仿佛是去幽宫探秘。这时候,不知为何我产生出这样一个奇怪的幻觉:解放初期看《夜半歌声》老电影时,王为一饰演的那个看门的老头,手提马灯一瘸一拐地引人上楼……真的,我竟把这两个完全是不同年代,不同场合的镜头荒诞不经地组接到一起了。况且,电影里的环境是在夜间,而我现在则是朗朗白日。到底为什么,我也说不清楚。不伦不类,不伦不类!”
  以上数例,都服从于我烘托的总体氛围,含蓄甚而是深揉辛酸地表现了一种清冷、寂楚、变幻莫测以至无可奈何的散文意蕴。
  我在散文写作中,时有内心活动描写,但不滥用,用则服从于深化意蕴的要求。如我在《钟山》本年第3期与现代散文家同题征文《背影》一文中,写了一位促使我调京终使夫妻团聚的女人事干部(超龄未婚大女)。在写到我们夫妻对她的感激之情时说,“妻子告诉我,这位女同志是属羊的,按照旧的说法,女性属羊者往往命不大好。我不迷信,但不知为什么,也不愿她属羊。”
  我在散文中叙事写人,尽量避免流于表面,而重在通过具体独特的生活感受和形象,突现人和事的本质特征,以求对人的心灵产生撼动与共振。当我在读了许多域外访问的文字后,我就曾想:可不能光以别人不知道的生僻事儿来吸引人,而要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写出事物的深刻内涵来,但又要含蓄,不是将自己获得的概念硬塞给读者。
  深含的意蕴与富于个性、有表现力的语言密切相关。过于雕饰的语言不行,“大路货”的语言更不行。一般说,初习或写作实践尚不够多时很难写出自己的个性和创新,而历久则能出新,如经久仍不能出新,仍是“大路货”的一套,恐怕只能说明创作生命的停滞,至少是暂时的“塞车”。
  所谓有个性的散文语言不是怪诞生造的同义语。在某种意义上还可以说,愈是有个性的语言愈是人们普遍情愿接受的;而愈是有个性的语言表现力也愈强。
  我在散文语言的磨砺与追求中,在不同时期固有变换,在同一时期内根据不同篇章的题材不同、格调不一、感情状态有别亦有变换。也就是说,在相对稳定中有变换,在相对统一中又具不同色调。大体上说,我在年轻时的早期作品中是以欢快喜悦的笔调为主;尔后则是深挚与昂扬的交响;近期则是于内在炽热之外,呈现出一种冷峻的幽默。表面上不徐不疾,似乎少抑扬,实则保持一种内在的从容节奏。
  仍以上述那篇《正当深秋霪雨时——东欧拾记》为例,我在写那座要人 “夏宫”的环境时这样说:“南边是一个网球场,据说夏宫的主人与来访的要人几乎都在这里打过网球。当日那白色的皮球一来一往,好不亲热,而踌躇满志的主人当时穿的什么呢?戎装、猎装还是运动衣?现在都难作猜想。我只注意到场边的铁网上一只大蜘蛛在爬来爬去,将它屁股里的柔丝缠来绕去,期待那温情脉脉的飞虫儿……”在此基本笔调的驱策下,我偶尔也化用了一些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口语或民间俚语,无非是增强在特定环境下的感情色彩。如写前述那位要人“夏宫”中的湖水时说,“那湖端的好静,像梦境那么静,那么透着虚幻的色彩。”在写匈牙利西部山上的各色小房时说,“据司机介绍,这全是城里的新富户在郊外山里建的别墅,盘山路还没修好,房子先已纷纷落成,忒性急哟!”这种种化用,并非生硬设置,皆是在一定感情状态下信手拈来之笔。


     忌 讳


  写散文有何忌讳可言?一般说没有。但在我个人,实践体验中也给自己规定了一些不成条文的“注意事项”。一是对过去的一些戒律只是借鉴与参考,但决不为其束住手脚。从何切入,角度为何,怎样写,基本上是根据具体情况,从具体感受出发,大胆突破,腾挪穿插,开合自如,以收全功。似无章法中有章法,似无规律中有规律,只是主动权始终在己手中,而不是削足适履,小心翼翼地去适应某种定律,某种章法。
  二是避免在我笔下出现新闻报道式的倾向。这些年,有些散文,特别是在报纸上发表的某些散文,重记录性与报道性,而少文采少韵味。我本人在工作中也经手发表过这样的散文,完全是出于工作之必需,与我个人在散文艺术上的美学追求并不完全一致。
  我偶在为赶写报社约稿的急就章中,仍有思想熔铸不够艺术欠火候之作出现。最近我在给一家报纸赶写一篇纪念“5·23”回忆延安的散文时,尽管我前几天访问延安时印象很深,对陕北这片神圣的土地很有感情,但在当时已先后写了《我与延安》和《火热的制高点》两篇散文,将心中对延安的精华感受已作过充分挖掘,此次又要竭力躲开已触及到的生活面;加之索稿急,时间甚紧,提炼功夫不够,当时尚觉可以,发表后再看,便觉角度不俏,情采不足,写法也较平,多少是一个遗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4 05:44 , Processed in 0.16343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