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系统梳理中国散文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16 11:28: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系统梳理中国散文史
景宏业
关键词 《中国散文史长编》(上、下册)(郭预衡 著)

  年过八旬而仍然笔耕不辍的郭预衡先生,近20年来,取得的成就委实令人惊奇,且每出一部专著,往往都要给当前过于沉寂的学术界弄出点声响。其他姑且不说,仅以散文研究为例:1986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陆续推出,2000年整套出版的《中国散文史》上、中、下三册,一面世就获得了极大的好评。在精心结撰《中国散文史》的同时,郭先生还主编或独自整理、撰写了10多部书籍。其中于1994年出版的《中国散文简史》(以下简称“简编”),被各高等院校作为“中国散文史”课程的首选教材。2007年10月,山西教育出版社又推出郭先生的《中国散文史长编》(以下简称“长编”)。至此,郭先生凭借一人之力,完成了一个由正编、简编和长编交织而成的、覆盖读者面极为广泛的、系统完整的中国散文史研究体系。
  “长编”分上、下两卷,共7编43章90余节,洋洋近百万言。从先生的后记看,此书是以“简编”为基础,并吸收了《中国散文史》中的有关章节,又增加了许多新材料之后精心结撰而成的。通读全书,初步的印象是,“长编”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了正编和“简编”两部书的精华,是一位造诣颇高的散文史专家深思熟虑后的力作。
  笔者仅就“长编”与“简编”的区别,略介绍如下。
  与“简编”相比,“长编”增加了长达1.6万字的“绪论”。在此部分中,郭先生先从宏观的角度,结合各个时代的特点,简明扼要地梳理了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演变过程。正文后面,特意选择“历代文章的发展变迁”和“汉语文章的传统特点”这两个重大问题,汇集并精心选择了前贤对这些问题的不同看法。
  内容上,相对于“简编”来说,“长编”中有关散文史的内容增加的不是太多,但应指出的是,凡增加的章节意义重大。以第一编第三章中新增的“钟鼎彝器之铭”为例,虽仅有2000余字,但在介绍先秦“史家之文”的时候,缺少了这一部分,实际上就缺少了对源头的追溯和把握。众所周知,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初步表现出上古先民追求“传世”与“不朽”的历史意念,深层次上体现了中国古人超越时空追求生命永恒意识的萌芽,这是后世历代文人之所以心存修史情结的肇端。补充上这一部分,使先秦“史家之文”一章,源流毕现,更为全面、系统。
  除了增加的部分外,行文中的许多地方,作者还做了一定程度的修改,由于无法一一对照罗列,故不能详细论述,仅举两例稍加说明。“简编”在谈到晚清散文时,把龚自珍、魏源的散文,称为“所谓‘伪体’之文”,而把章太炎、梁启超的散文,更标以“所谓‘叫嚣’之文”的标题。虽然“伪体”、“叫嚣”之评价均有出处,作为标题也颇觉新颖醒目,但把自己并不赞成的一家之言拿来作标题,总是不很稳妥,表意也不到位。“长编”改龚自珍、魏源的散文为“‘乘时立说’之文”,改章太炎、梁启超的散文为“‘驳难攻讦’、‘信口辄谈’之文”,虽然改动的只有几个字,但相信读者自会“悠然神会”并作出评价的。
  “长编”既有散文发展演变的系统介绍,又附有大量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及其有关这些问题的丰富资料。它既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散文史,也有别于常见的资料汇编。在介绍散文发展时,先生力求简明、集中、系统,做到中心突出,不枝不蔓;各章节补充的资料部分,围绕一个或几个有继续探讨价值的问题,精心摘引后世论者的原文,并兼采异说以扩充读者的视野。
  正如同世界上没有完人一样,“长编”肯定还有其不足。比如,极个别章节的资料还付之阙如,这固然表现了先生实事求是,决不强求一律的严谨态度,但毕竟与整部书的体例不够统一。另外,个别地方,引用资料时整篇抄录,丝毫没有取舍——也许是我们没有真正理解先生的苦心,因而也感到无此必要。
  《中国散文史长编》(上、下册) 郭预衡 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8年1月出版


原载:《中国新闻出版报》 2008-11-1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8 07:59 , Processed in 0.09939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