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看一眼是可以的,千万别真的当成[网络小说写作指南]啊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7 11:5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手写作指导

来源: 转载 作者:东方祥 


a、对于初学者来说,要避免语病、废话、过分夸张地描写或语气。首先追求通顺,用最少的文字把意思表达清楚,这是基本功,但不少人就是忽略了这一点。还没有学会走路,别着急跑步。
b、文字基本功扎实了,开始追求修辞、语言的味道(幽默、细腻、诡异、平实等等,更具自己的性格和作品需要来确定风格)。文字风格方面,个人不太喜欢贫嘴和故意模仿,这样只能表明作者的肤浅。
c、故事背景要明确——科幻是发生在虚拟的时空背景下的,但是不能胡来,设定阶级结构、法律道德、人际关系等软环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合理,只有合理的社会背景才能使故事看起来真实可信。科幻小说是社会小说,不是童话。
d、人物性格要鲜明——你必须清楚自己笔下的人物是个怎样的人,赋予其复杂的性格——要有优点,缺点也不可少,不要脸谱化平面化,否则人物是“活”不起来的。
e、情节的内在逻辑——“性格决定命运”,“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些技巧很多作家都很善于应用。只有这样才能使故事即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
f、开篇和结尾——开篇切忌大段介绍背景或者理论。对于初学者来说,开门见山最好。把背景介绍拆开来,接着情节推进逐渐介绍,这样别人开起来就不会太累。如果要玩花样,可以借鉴《红楼梦》黛玉见宝玉那一段是怎么吊读者胃口的。结尾有几种:出人意料、意犹未尽、适可而止。
g、对话——对话的用处有两种:述说和描写。述说,是指介绍背景、交代情节、介绍事物人物。描写,是通过对话来反映人物的性格、情绪、心理活动。人的心理活动决定其行为方式,这是设计对话的时候必须注意到的逻辑问题。
h、场景——场景包括了建筑、风景和人群描写,嘿嘿。场景介绍必须符合情节的需要,或者是情节要求必须说明自然环境、建筑环境和周围人群状态,或者是为了渲染烘托气氛。作者应当投入地去设想故事中的环境是怎样的,如果作者自己都不清楚,是不能让读者看明白的。好作者就像导游一样,带领读者四下游览,处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这就能看出作者是否将心静下来投入自己的故事中了,写得不投入,莫怪读得没感觉。
i、细节——写字毕竟不是拍电影,总不能把每个细节都“拍摄”下来。精心设计的细节,或许只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或者一个很细微的场景描写,就像画龙点睛一样,省时省力,事半功倍。怎么做到虚实相承,合理留白,这就要在不断地练笔中慢慢领悟了。
j、构思——科幻小说很注重构思,也就是科幻内核的质量。但我这里的构思指的范畴更广泛一点,即以什么角度去表达主题。写小说的人那么多,几乎所有的的大题材——爱情、亲情、战争、友情——都被写过了,那么我们这些后来者只能想办法,看能否以一个新的角度去讲述故事,能否将一个古老的题材写出新意。
k、文以载道——即作品的思想内涵。不必非要直白赤裸地将你要表达的意思用一句说出来,那样反而入了下乘。其实,从选材、情节设计、人物设定和细节描写上就可以看出作者本身的用意。作品中作者不能大发感慨,或者表达出过于强烈的倾向,判断的权力属于读者,你把什么话都说完了,读者就没事干了。和美术相比,文学是一种互动性更强的艺术形式,必须要给读者留下想象和判断的空间。而这也就是文字的美感所在。
 楼主| 发表于 2011-2-17 11:5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写好人物

 来源: 转载 

   《前言》:

  ──人,是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不管作家是想要表达理念或是想法,都是以人为主体而扩展的。

  小说活动的主体是「人物」,它不是「人」,它是作家所创造的「物」,一个不存在我们生活周遭的「人物」,但是一个好的作家所创造的好人物,就是这麽奇特,让我们伴随着他们喜怒爱乐,让我们跟随着他们心情起伏,也让我们以为他们就是真的存在这世间一样。

  小说写的是人,小说离不开人,没有人,小说就没有所谓的文学性质,所以身为一个作家的我们就要表现好一个人。

  一个人,我们所看到的是什麽?不外乎是容貌外表、穿着、身高、体型等等,这是属於外在眼睛看到的,我们归类於外在感官。有些小说喜欢在人物的外在大下笔墨,写人物如何俊美、如何漂亮等等,这是人之常情,人长的漂亮,心地又善良的人谁不喜欢。

  但请记住!我後面有说到一个善良的字眼喔!没错,善良是属於人物内在部分,我们是要如何看到人物的内在部分呢?

  在现实世界中,我们是经由这一个人的对话与动作得知,然後再判断这个人是好是坏,小说世界也是一样,不同的是读者可以看到作者多描述的另一样东西,那就是内心。

  现在,我们来整理我上面的发言吧!由上述的内容,我们不难得知,要表现好小说人物,不外乎三样事物的文字描写,那就是对话、动作、内心,我们谈谈这三样吧!

  ※※※※※

  《对话》:

  ──对话,人说话是要对一件事说话,有的人是自言自语(对我),有的人是感叹过去(对事),有的人是在辱骂天理(对天)……等等,不管是对什麽说话,这都是「对他」的依据。

  要表现好对话对话,一定有「自我(自我意识)」「情绪(表达於外的感觉)」「对他(一定有个主题吧)」

  没有这三样,对话读起来如嚼蜡,没味道。

  ☆小小警惕:

  就我所看到,有一些作家的对话只有做到其中的情绪与对他,没有小说人物的自我,这个自我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可就难了,自我可以说是小说人物的灵魂,也是小说人物的最重要部分,若是没有让人物有更鲜明的个性,写的差一些的,更会产生人格分裂的状况出现,轻忽不可,大意不可。

  要如何写好一个人物呢?我建议作家在描写人物的时候不妨忘了自己,把自己融入在小说人物之中,将自己当作是小说人物,我所说可不是单纯的2D拟态,是所谓的3D虚拟。在对话方面,我发现许多人的对话表达的有些的平板,不够生动,没有所谓达到情绪、自我、对他三样互相互动的要件。

  ※※※※※

  《动作》:

  ──动作,人物的动作是一个很重要的一环,动作与对话可以说是相扶相持,动作因为对话而有了气势,对话也因为动作而有了气势,所谓的动作不能只是走、停、跑、跳、站等等,要有更多元化一点的描写,动作要有气势,要有人物的情绪与感觉表现在其中,要有作家的描写在其中。

  但动作的表达,最主要也是依恃两样的存在,这分别为小说人物的情绪以及个性,这要先看作者的设定为何,慢慢的在虚拟出人物的动作为何。像是生气的人会捏拳头、顿足,个性内向害羞的人常会手足无措的抓头发或是低头,这些的动作是会为小说人物添加许多的色彩,使小说人物更加的鲜明,读者更能融入其中。

  小小警惕:在描写动的时候,不要只是单纯的一昧表达坐、站、跑、跳,最好是善用文字修饰,让每一个动作都涉及到姿势、态度和表情,使其生动活泼。

  ※※※※※

  在下就用倾天作家穆子乔之《青玉玦》第二回□阴晴难测女药师来作个错误示范:

  ☆文绿凤急忙解释道:「姑娘,请别误会,我们无意打扰丁药师的清幽,只因我家少爷重伤垂危,方会冒昧造访,恳请丁药师前辈施援手,救我家少爷一命...」

  那名白衫少女看着她们搀扶着不省人事的上官出云,开口问道:「你们为他求医而来?」

  文雪烟心急如焚,冲口说道:「只要能救他,要我们做什麽都行...」

  ──再看看真正的成功例子:

  ☆文绿凤闻言,急忙解释道:「姑娘,请别误会,我们无意打扰丁药师的清幽,只因我家少爷重伤垂危,方会冒昧造访,恳请丁药师前辈施援手,救我家少爷一命...」

  那名白衫少女早已看见,她们搀扶着不省人事的上官出云,睨视了她一眼,遂皱起秀眉,开口问道:「你们为他求医而来?」

  文雪烟眼瞧上官出云气息渐弱,芳心焦急似火焚,不禁冲口说道:「只要能救他,要我们做什麽都行...」

  感觉如何呢?

  ※※※※※

  《内心》:

  ──在这一层面之中,大约分为两种,分别为感情描述、内心独白。

  内心独白方面,其实需要注意的和对话无两样,相差只在於对话是互相的,而内心独白是自我的﹔而在感情描述方面,则为作者将自己立於人物的立场,将人物的内心以人物的角度阐述开来﹔

  对於这方面的描写,每个人的笔法大有不同,其复杂性也非三两语所能解释一二,以景写情,直述写情,这种种许许多多的方式,因作家的不同,其实也有所不同。

  ※※※※※

  小说最忌讳作者的影子,将小说写入自我,这是最要不得的,但有些人是认为写的高兴就好,反正读者喜欢看就好。但我是这麽认为,作家写小说,就是要保持客观,避免将自己主观意见加入其中,要让读者有思考的空间,思考内中的人物为何,而不是一昧的看作者在小说的旁白赞扬这人是大英雄或是高手怎样。

  我看的书少,就举一个大家都知道熟悉的例子,笑傲江湖的万里独行田伯光,金庸在其人人旁白方面并无所谓的大骂田伯光是淫贼,或者是在田伯光被不戒去势後,强迫他当和尚,取法号不可不戒,金庸有在旁边一直说他死有余辜,恶有恶报,奸淫妇女最终有如此的下场是最好……等等此类的话吗?

  没有,因为金大师让读者有去思考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思考这人物,我们在想想,田伯光虽是诸恶多做,但後因认识令狐冲这个华山名门正派的弟子,两人曾经殊死恶斗,两人後却相知相惜,金庸有用许多笔墨描述吗?也是没有啊!几笔带过而已。

  反观之我们,有多少作者因心爱自己所创造的人物,不惜用许多旁白赞扬他的人物……但要清楚,我们是作者,不是说书人,我们是要写小说,表现人,表现以人为主的小说世界,这是我们作者自己的创作,是我们虚构初种种的剧情、人物、环境等﹔说书人是在讲故事,所有的故事不是人家写好的,便是历史故事,皆是有所根据,说书人只需要赞扬英烈,说出一个早已准备好的剧本,高兴的时候可以稍微穿凿附会,这是很主观的。

  这麽说好了,我们想想啊!想想说书人,说书人在讲到三国历史的时候,一定会大力赞扬勇冠三军,义薄云天的关羽,一定会讲到历史上有名的三英战吕布,这大家都知道吧!刘关张三英战吕布,一定会说兄弟三人义胆忠云,不离不弃,兄弟情深,武功高强,勇猛无惧……等等废话我就先不说了,但我们若仔细想想,我们是不是被说书人所说的话给唬成白痴了?三英战吕布,三人合力围炉一个人,居然还让他全身而退,我要是关羽,我真是羞愧到自尽已谢苍天。说书人是在说故事,他只是传达一些故事给人们,但写手不是写故事,是写以人为主体的小说,说书人可以加入自己的主观,但作家万万不能加入自己的主观,不然小说毁矣。

  反过头来,作家的旁白要尽量少,我却看到很多写手大力赞扬自己心爱的人物,说了一堆啦里拉杂的话,这不就和说书人是一样吗?人物因此黯淡失色,变的不耐看,甚至可以真的应上一句自谦词,拙作。

  一个角色个性冷并不是作者说他个性冷他就个性冷,要真是这麽简单,读者不就是耳根子软,喜欢听道听涂说的谣言了?

  小楼在文学网上也厮混过一段日子,身为网路作家的我们,说真的,有许多作家的构思有新意、有创新。但是有一个情形,那就是写手写文写的很随心所欲、很爽,读者看的也是很爽,但这爽也只是看过一次,第二次之後就不耐看了。这可以说是和网路间的色文是一样的,网路色文第一次看会很兴奋,但第二次就不保证了。

  ※※※※※

  《剑宗与气宗》:

  俗话说的好,练功不能不练基本功。

  剑宗、气宗两大宗派,虽然练剑宗是很爽,快意潇洒,但若是没有气宗的辅助,这是不长久的,迟早是江郎才尽,所以我认为是气剑双修。

  何为气宗?何为剑宗?

  我个人是这样定义:气宗重质,剑宗重形。

  我会说网路上许多人大多是剑宗之人当然是有我的考据,剑宗重外形,注重剧情、文笔优美等等一些外在的表现,这就是剑宗,但依我看来是华而不实。

  气宗重内质,重视其涵义、意境、考据、铺排等等一些内质的隐含,这就是气宗。我个人是重视气宗,但我却是以气练剑,但剑宗并不是说不好,但你若是无气宗作为辅助,後继无力,迟早江郎才尽。

  依我所想,新派武侠四大家之中,气宗有金大与梁大,剑宗有古大与温大。

  但他们後来都做到气剑双修,以气御剑或是以剑练气,气宗剑宗,同属一宗,但端看你如何去修练。

  正如创作也是一样,随心所欲的写作固然是很快意,但若是无相对的吸取知识,这迟早是江郎才尽。
 楼主| 发表于 2011-2-17 11:5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说如何才能“吸引人”

 来源: 转载 

    导语:董兆林老师的文章很“好看”,以朴素的语言从几个层面表述了小说如何才能“好看”的重要因素。没有理论文章的玄深,却不失小说创作真谛的揭示。小说是提供读者阅读的,如何“好看”?自然成为衡量评价的尺度之一,“好看”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实质上涵盖了思想深度、审美艺术、阅读倾向和情趣,小说作者有意识地把握小说构成的要素,对于创作而言,将会事半功倍。
  
    小说要想写得好看,首先有故事。

  故事是一篇小说高度凝炼之后的内核,是小说的心脏。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故事在一篇小说中的重要性。有的刊物开辟的栏目就叫“好看小说”。其前提是好看的小说应有好看的故事。

  小说家是艺术家。正如音乐家是用优美的乐章思维一样,小说家是用故事来思维,他的人生观、个性由此体现出来。读者想要知道引起自己兴趣的人物命运如何,事件的发展趋势、结局是什么,情节会满足这种要求。故事应该能够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能够和题材相适应,合情合理;情节像不断引导读者兴趣的路标,一步一步带领读者进入自己的艺术殿堂,进入你所要求的那种心境。你不能轻易让读者看出你的意图,要不断设置障碍,甚至误导读者,声东击西,一会儿让读者最不愿的事情发生,一会儿又让读者意料不到的事情出现,千方百计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让他看不出上了小说家的圈套。

  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好理解,有些意识流小说或心理小说等,情绪化东西四处弥漫,似乎不容易理解。其实,这类小说也是有故事的。它的故事虽然只是一种意向、情绪上的扑朔迷离,但包裹着心理内核是能感受出来的。一切外在的东西就由此繁衔出来。这类作品中故事可能是在一个你不熟悉的或没有料到的平面上,它们可能写的是心理的、情绪的或内在的事物。

  直觉与思想也很重要。

  作家的文化底蕴是衡量作品深度、成败、高下的尺度,主题思想的体现往往与文化底蕴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完善。一部小说打动读者的也往往体现在这方面。

  那么,思想意识又从何而来呢?小说家的思想更多的是来自于他的感觉(直觉)。他可能仅仅意识到人物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情节这样发展比那样更流畅。为什么如此,则很多人可能并不能自觉地意识到。

  小说家并不是哲学家。深奥的思想也许并不能产生优秀的小说作品。直觉是认识的出发点,它将人的主观感觉以艺术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仍是艺术的特殊属性。这其实也符合一个规律,如果先有立意(意欲表现什么)的桎梏,围绕这个什么“主题”来硬加上些东西,这是创作上的大忌。其次,作家的创作主题意图与受众阅读后获得的主题感受常常并不相同,甚至南辕北辙。“直觉”意识是弥足珍贵的,它如电光火石般稍纵即逝。把握住这可贵的“一瞬”,则有赖于作家长期的思考。思考是一个过程。一方面是对过去积累的思想意识、精神、道德评判、价值观等等的体验,另一方面是对叙述表层下各种主题碎片予以挖掘、整合。

  寻找作品的深度,直觉往往是致命一击。

  小说应该从正在发展、变化、行进中的历史(现在时),而不是从已经发生的历史(过去时),去提炼自己的思想意识。要有超前的洞察力和观察力,敏锐、敏感、极富预见性,善于发现别人所忽略的现象和细节。具有有别于一般人的识活动,能辩别出事物的基本性格特征,当别人只看到部分时,小说家能预见到整体,能抓住其精神实质。除细节外,他能看出决定人的精神状态是什么,周围人没有注意到,而常常连作品中人物自己也意识不到的东西,从而创作出人物独特的性格。那时,也许是人物自己左右、操纵着自己的命运发展。特别是当你把人物尽可能的想透彻,而人物已经在你心中生根、变得有血有肉、呼之欲出的时候,更是如此。因此托尔斯泰说:先不去想情节的发展,在写作之前,先把自己的人物尽可能的认识清楚。

  作家的观察力不是“摄影”,而是能够引起作家共鸣而又经过作家透明理解的那些观察,才能使作家创作出非常真实、生动、能够表现社会面貌的优秀作品。

  优秀的小说家总是在追求着叙述语言的个性化,完善着自己的叙述风格。但就整体而言,写作者在写作主体意识上对叙述语言着意进行把握、操纵者,似乎较之以前要少多了。平白直露的作品比比皆是。许多作品仅仅是在叙述一件事,讲述一个故事而已。叙述语言的技巧艺术荡然无存。

  语言是体裁的一种表达形式,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载体。诗歌的语言特征与小说就截然不同。就小说而言,叙述是其艺术表达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主要特征为,第一,叙述是小说的本体语言,是叙事文学的一种内在活动。语言构成其内在结构形式,能给读者以总体感受。这是其基本特征。第二,叙事语言是一种冷静、客观的描述语言,它介乎于表现性(情感性)和逻辑性(形而上)的语言之间,或者抒情性和议论性的语言之间,带有一定节制特征的语言形态。第三,包容性。这取决于叙事者的叙事态度,在叙述语言常规下所掩盖的“次语言”特征,显露出其潜在的功能指向。“次语言”是被包容的,从属的,被兼容于叙事语言中。比如,散文化小说,可能抒情因素占主导地位。诗化小说,可能短句式占主导地位。现代小说,则可能语言的隐喻特征更明显。

  语言决定风格。理想的小说叙述语言的特征应该是:传神、韵味、简约。传神将使笔下的人物生动,富有活力,征服读者,使人久久难忘。好的作品留给人的往往是一个难忘的形象。这也体现了“文学即人学”的命题。韵味带给人的是愉悦、美感和享受。这是阅读带来的快乐。简约则是大家境界。一种大化而至的境界。语言的运用如返朴归真般出神入化,也许就是一些常见的“白话文”,但你能强烈感受其不同寻常。

  作家应该深入生活,固守家园。

  托尔斯泰说:作家绝对不要写他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不感兴趣”似可理解为不熟悉。这是一个简朴的道理。社会环境决定作家的思想、感情、情绪等等,很难想象脱离生活环境会孕育出优秀作品。深入生活是一种体验。文学创作是一种个体性非常强的精神劳动,它崇尚独特的人生体验。深入生活,这是一个现实而又永恒的话题。

  “固守家园”则是找到自己所属的一方创作福祉,这应该是自己最熟悉、人生情感割舍不掉的精神寄托之地,它能赋予你情感的追求,能使之和自己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我们读阎连科的耙耧山脉系列小说,无不为他如外科手术般剥离中国农民的筋脉,酣畅淋漓甚至是残酷地探究其生存真相的艺术执著所折服。作家把这块精神家园已经深深地融入了自己的血液之中,直至把中国农民骨子里的精髓写透。

  山东高密东北乡可以说是莫言梦牵魂绕的一块土地。读莫言的山东高密系列小说,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他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感受着民族的苦难和困惑,并且把这种情绪幻化到故土的人和物之中,在这种极富乡土气息的文化背景中,体验出时代的矛盾和民族的情绪。

  而陕西作家叶广芩的家族系列小说,在将历史、文化、世事沧桑与当代社会相交织所生发的怀恋逝去的显赫中,一方面让人体会到深厚的中华文化氤氲其中,另一方面又有对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人格予以的缜密剖析。将家族故事置于历史的流变中,赋予小说以高妙。

  把精神家园变成自己的创作源泉,你会从中不断发现、提取有益的养料。它会取之不绝,不断激发你的创作激情,直至经典横空出世。
 楼主| 发表于 2011-2-17 11:55:0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小说的开头艺术

 来源: 转载 
戴-洛奇在《小说的艺术》一文中谈到:“小说的第一句(或第一段、第一页)是设置在我们居住的世界与小说家想象出来的世界之间的一道门槛。因此,小说的开局应当如俗语所说:‘把我们拉进门去’。”(【英】乔•艾略特等著、张玲等译《小说的艺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月版)如何把读者拉进门?不同的作者根据写作需要的不同选取了不同的方式。但由于小说体裁本身质的规定性,小说开头所涉及的内容也体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鉴于传统叙事学理论关注的对象重点放在叙事“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上,大多数的小说创作也基本遵循这一理论进行,从小说第一句就开始传达有关三要素的内容。由此,我们把小说的开头从内容角度做如下归类:


第一类为人物类,即以对故事人物的介绍或人物的自我介绍(如性格、个人经历等)开篇。如《小二黑结婚》开篇就写“二诸葛”和“三仙姑”的绰号由来,并借此引出主人公小二黑与小芹,这种写法迎合了农民的阅读习惯,有助于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刘恒在《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也是开篇即向读者详细介绍张大民一家三口的姓名、身高、体重等情况,实实在在的写实姿态溢于言表。


第二类为背景类,即以描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自然风景及社会环境等作为小说开头,以此来增加故事的真实性,打破读者的虚假感。  


如《红与黑》的开头,先从故事发生的地理风貌讲起,然后自然地引出人物。背景类开头如果运用得当,对故事的人物、主题可以起到较好的衬托作用,有利于渲染营造出一种诗情画意,增加小说的文学性与审美性。迟子建《亲亲土豆》的开头:“如果你在银河遥望七月的礼镇,会看到一片盛开着的花园。那花朵呈穗状,金钟般垂吊着,在星月下泛出迷幻的银灰色。当你敛声屏气倾听风儿吹拂它的温存之声时,你的灵魂却首先闻到了来自大地的一股经久不衰的芳菲之气,一缕凡俗的土豆花的香气。”开头就谱


写出一曲静滥、祥和的田园牧歌,带给读者的是宁静之怀与神往之思。但是连篇累犊的环境描写也容易引起读者的厌倦心理。


第三类为情节类,即小说开篇就进入故事的发生状态,从人物的某种行为开始叙述,它具体又可分为顺叙。倒叙及中间叙三种不同形式。丛维熙在《谈作品的艺术构思》中说:“我比较喜欢寻找有吸引力的开头,……我没有浪费什么抒情的描写,而是力图一下把读者带到事件的漩涡中去,使读者在头脑中闪过一团疑云之后,寻找‘这是什么回事’的答案。”(彭华生。钱光培编《新时期作家创作艺术新探》,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9月版,第223页)这里所说的就是情节类开头,它的吸引力和动感比较强。因此受到众多作家的青睐。


通常说来,如果小说的开头与情节的“开端”呈同步发展关系,我们称之为顺叙,反之则为倒叙。顺叙式开头有利于读者迅速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但又往往因单调、缺乏变化而不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于是,作家将之进行变化,倒叙式就是变体之一。在许多侦探类或悬念类小说中,作者开头就将故事的结局呈现给读者,让读者去猜测去遐想,达到较好的阅读效应。这种作法虽然屡见不鲜,但效果却是屡试不爽。但并不是每一个故事都适合于倒叙,一般说来,只有那些有明确结尾且结尾具有异常性的情节感较强的故事才适于倒叙。


实际上,许多小说常从情节发展到关键或精彩的中间环节开始,故事的前因后果则以插叙的方式通过人物对话或叙事人的补充说明来加以介绍。“坐在其香居茶馆里的联保主任方治国,当他看见正从东头走来,嘴里照例拢嚷不休的邢幺吵吵的时候,他简直立刻冷了半截,他觉得身子快要坐不了。”   《在其香居茶馆里》就这样拉开了交战的序幕,迅速进入故事,将对立双方的性格特征推到了读者面前。篇章的开头不等于整个故事的开端,作者截取最能顺利展开下文的一个点作为展开全文的突破口。对此,路遥的观点是:“一般来说,短篇小说把切入的部分放在事物矛盾发展的后半部分,写的是接近结局部分的生活,而把前边的故事插进去写。中篇小说的切入部分一般选择矛盾发展已经进入高潮部分作为作品的切入部分。如《人生》,从高加林被卸职写起,各种矛盾骤起,接近于人物命运的尾声部分。”(刘炳译编《小说创作论菩革》,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10月版)这是一种值得借鉴的开头思路。


以上三类是我们常见的几种开头方式,多数时候这三类并非孤立运用,而是两两搭配,甚至三者兼容,以求得预期效果。此外;另有两种开头方式值得注意:


第四类:警句类。此类以诗句、引言、俗语。比喻或作者自创的简练深刻的话语开篇,它一般与文章的写作缘由或主题相关。如《安娜•卡列尼娜》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的哲理起语,起到了总括全局、提纲挈领和悬念的作用,并向读者宣布了作者对问题的看法和态度。陈染的《与往事干杯》开篇语是:“生命是一只漫长钟”, 往事就随着这不断运转的钟流淌出来,全文洋溢着一种饱经风霜的气息。


第五类:闲谈类。这是一种以叙述类或说明类文字作为开场白的开头方式,是一种漫不经心的。随随便便的谈话风格,像闲话家常,又像促膝谈心,如电影的画外音、说书人的开场白或戏剧的幕前朗诵词。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就属于此类:“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个战前香港的故事。”又如《冈底斯的诱惑》:“当然,信不信由你们,打猎的故事本来是不能强要人相信的。”即使开头与作者要说的事风马牛不相及,但作者以随意的闲谈方式开篇,却很容易地将读者拉进了他的叙事圈套。闲谈类还包括另一种作法,即以说明故事源由或总结故事开头。鲁迅的《孤独者》:“我和魏连殳相识一场,回想起来倒也别致,竟是以送殓始,以送殓终。”闲谈类开头有意于缩短与读者的距离,努力做到尽快地把读者拉进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让读者和他们一道观察、品评、创造。好的闲谈类开头是作者艺术创作成熟的标志之一,是经过艺术家不断探寻与摸索获得的,它不是随便地乱谈。
 楼主| 发表于 2011-2-17 11:5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写故事与小说的区别

来源: 转载 

故事与小说,通常说来,两者有以下区别:

一是从材料来说,故事要有核心情节和精彩的细节,称为故事核。故事核就像相声的包袱一样,一切都是围绕这个核来展开的。讲相声开始是卖关子,等到把包袱一抖开,人们就会发笑。写故事也是先把读者引向歧途,等故事核揭示了真相,故事也就完了。有一篇故事叫“爱在肚里”,是讲有个包头工送一个女人住院,对她好得不得了,大小便都要她在床上拉在痰盂里,说是怕她受凉,同室的女病人非常羡慕。可后来才搞清,包工头与这个女的谈恋爱,女的不干了,男的要她退东西,她都退了,就一个金戒指不肯退,男的就抢,女的就吃下去了,于是男的把她送到医院,等戒指屙出来,他就把女的扔在医院跑了。这个就是故事核。而小说则不同,可以有这样的核心情节,也可以没有这样的核心情节,它可以通过人物的性格来引出情节,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和活动来反映主题。

二是从表现方式上来说,故事用的是叙述的方法,小说用的是描写的方法。小说最常用的场景、人物肖像、动作形态描写和对话,故事就很少用。比如:那是一个秋风习习的夜晚,高强手拿一本杂志,早早来到了电影院门前,只见一张大大的海报映入眼帘:愤怒的天使,这是一部从美国进口的热门大片。他看了看表,7:02分,电影开映二分钟了,她还没来。是不是没有看到我手里的杂志已经进去了?或者是出了什么事了?他不停地看表,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道是进去好还是再等等。就在这时,一个身穿白连衣裙的姑娘飘然而至,黑黑的长发如瀑布般披在肩上,手里也拿着一本杂志,乌黑的大眼睛上下扫描着高强,樱桃小口微微一启,露出雪白整齐的牙齿:你就是高强?高强没想到她会这么漂亮,激动得语无伦次:我,我是,你,你就是白洁?

这就是小说的写法。如果是故事,就应该这样写:那天晚上,高强第一次跟女朋友在电影院门前约会,两人都手拿一本杂志做为联络标记。电影是一部从美国进口的热门大片,叫愤怒的天使,都开映二分钟了,白洁还没来,高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道是进去好还是再等等,就在他胡思乱想的时候,来了一个穿白连衣裙披长发手拿一本杂志的姑娘,问他是不时叫高强,高强没想到白洁这么漂亮,竟变得语无伦次起来。

你可以仔细比较这两段表现方式的不同,就知道什么是描写,什么是叙述。小说是写的,更倾向于文学语言;故事是讲的,更倾向于口语。

三是从表现的主体来说,小说是写人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场景、心理活动、语言、动作的描写,都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都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情节也是由人物的性格所决定并发展着,有时候作者自己都不知道结局是什么,只能按照书中主人公的性格向下走。如果把写小说比作走路,事先只有一个大概的方向,中途有岔道,有上坡下坡,充满曲折,走到哪里是哪里。因此,一部好的小说,留给你的是那些活生生的人,而不是那些事。现在年轻人写小说,是不管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的,说的都是作者自己的话,人物立不起来,活不起来,没有鲜明的性格特征。

故事是写事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故事核进行的。文章所运用的各种手法目的都是先将读者引向歧途,最后再引向故事核。故事核就像目的地,作者就像黑心的出租车司机,带着读者这个乘客兜圈子,绕弯路,欺骗他,引诱他,让他看沿途的风光,最后到了目的地,乘客恍然大悟,大呼上当,跟你绕了那么多圈子,其实路这么近,就在跟前。但乘客还是很高兴,回为他沿途看到了非常美的风景,愿意掏这个车费。因此,故事留给读者的是事,人反而淡化了。好的故事,几十年后不忘的还是故事本身,而不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当然,故事本身也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但这只是副是产品。

小说与故事的区别还有一些,但只要抓住这些主要的就够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2-17 11:57:30 | 显示全部楼层
38个写大众小说时最常犯的错

 来源: 转载 

  不要想炫耀自己的知识才能:好的作家可以用简单的描写表达出复杂的思想。
  即使你有专业知识或字汇,只要提供提供读者他需要知道的信息就够,要是你的文章中,每两三段就要读者去番字典的话,读者会看不下去。没有人喜欢爱现的家伙,小说读者能在一哩外嗅到这些人.
  不要奢望奇迹:写作技巧就是要靠不断练习来磨练
  至少要花十年的时间才能训练出一个医生,既然如此,怎么会有人以为只需数天数月或一年就能成为职业写作高手?!写作跟练脚踏车很像,要经过不断的失败与练习。写好小说不容易,往好处想,要是好小说随手可得,那你的精心杰作就不算什吗了不是吗?!妳需要有信心并花时间来提生自己的写作能力。先写下五年后你的职业创作生涯想达到怎样的境界,将你的最终目标切成数个小目标,开始往前推,四年后想怎样,大后年,后年,然后是明年要达到哪些目标?将妳希望达到的目标列表小心收好,开始工作,要有耐心的逼自己好好工作。将所学到的技巧记下,在一年后检查自己有无达到预定的目标。你会为自己的进步感到欣喜不已。即使你还无法出售自己的作品,但你会离自己的目标更近.
  不要浪费时间作暖车动作:故事一开始就要引人入胜
  不要在故事一开始就丢一堆设定描述给读者。吸引人的小说其起头会是某人的对恐惧或威胁的反应。升为人类,我们本能的会被恐惧所吸引。要是你的故事一开始是一个的登山者,用指甲紧攀着岩壁,我保证读者会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啥事。如果你的故事是开始是一个小女孩因为要在一堆严苛的评论家前举办钢琴独奏而感到恐惧,读者会马上会对她的情况产生兴趣。
  好的故事开始于恐惧威胁。
  恐惧不一定是来自肉体或立即的危险。回想一下你自己的人生,什嘛时候你觉得快要自己快被吓死了?也许是第一天上学,也许家中有人过世,或有人离婚?也许是你要在大庭广众下发表演说?!或许是你的第一次约会?或者是你要搬家?
  即使是好事,任何会产生压力的事,都会是一种恐惧威胁。这怎嘛说呢?人类有安于现状的习性,当我们处在熟习自在的环境下,我们会懒的去做任何变更。但当改变发生时,我们熟知的世界被晃动时,我们会感到不自在。
  威胁出现了。
  威胁来自于改变。
  这下子你知道你的故事要从哪里开始,故事开始于[改变]。
  一个陌生人自公车走下。
  一个新家庭搬入。
  你接到了一封电报。
  这些都是开起一个故事的好时机。
  写故事不要从〔改变〕之前开始,更不要丢出一堆背景设定。
  不要从跟故事无关的事件开始写。
  不要从〔改变〕发生很久后,这会使读者搞混。
  〔改变〕从哪开时,故事就那里下手。背景设定是交给作者慢慢去处理。读者不在乎这些东西,她们想要的是〔改变〕,想要的是恐惧威协,想要知道角色对这个事件的反应。
  记住读者想要的是什么。不要将作者自己在乎的事,强加在读者身上。你必须再一开始时,先给读者她想要的,不然读者不会想再看下去。
  她想要的是威胁。
  威胁常常来自于改变。
  在笔记本上记下你觉得10次妳觉得最受威胁或怕的要死的时刻。也许每个人记得时刻都不同,但我赶跟你打赌,绝对都是跟改变有关。
  当妳了解这一点时,妳接下来就可以再列一张十个妳觉得适合用在故事开端,会产生威胁的改变。不论是亲身经验或是想象的都可以。下次当你再写新故事开头撞壁时,把这张单子拿出来,你就不需在那为热车伤脑筋,可以直接切入故事重点。
  Ps.1(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几乎都翻译了,但又不是全面赞同他的想法,请大家斟酌使用)
  Ps.2:我觉得这38点是基本公式,所谓创作是[公式带进门,修行在个人。]好作品几乎都有遵守大部分公式,但遵守公式的不等于是好作品。就像孙子兵法,是为让人打胜仗写的书,但不是每个念过兵法的都一定会打胜仗…….
  不要描写日落:不要写流水帐,花时间在描写琐碎的事
  读者看小说时,需要透过「描述」来描绘设定与人物,他们才能真正进入互动。但有些作者常常太投入花太多力气在描述上,常常在故事进行的途中,停下来描述日落,想着把写出美妙的散文为目的,而忘了当他们驻足于描述某物有多长时,故事的进展同时也停了下来。
  我朋友CliftonAdams是一位擅长写的西部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的作者,在他的一部得奖作品中,他花了数页去描述一次日落。那是一个偏离准则却又精彩动人的专业作品。
  但要在这个特殊条件下才成立,Adams铺陈设计这个场景,是为了告诉读者一个可怕威胁即将来临。一当黑夜降临,一群计画好的暴徒,将攻击主角孤寂的小营地好作掉他。基于上述的理由,每一个描述日落的字都是有意义的,全都充满着痛苦与悬疑感。
  不论那些描述对妳有多诗情画意,只有在一些特别的场合,妳才可花很多篇幅来作描述。新手作家花很多时间描述日落往往成为老作家或出版社之间的一个的经典笑话,在某些场合,妳只要说出「如玫瑰色轻抚的黎明」四周就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从前面的部分我们知道,小说中,剧情是要一直往前推动的,而描述会故事停顿下来。用一大堆设定或人物描述在小说中,就像是物理学家面对「电子测不准定律」却又想要描述电子一样的不可能。「如果电子确切知道自己之去向,就不知自己身在何方,反之亦然.」
  我想他要说的是如果要十分详细的描述某事,那就必须停止『动作』。但没有动作存在,描述是无意义的。
  因此每当妳想给你的读者一堆详细的描述时,你想说的故事变会被暂停。读者是对你的故事,进行中的剧情所吸引,而非对精致的散文。这么说来,妳的故事中就不需要任何的描述了吗?当然不是。描述要被小心的使用,要一点点的透露,好让你的读者能看到,听到,感受到妳故事中的世界。但请千万注意,『描述必须是要一次一点点的释出』,而不是一股脑的一大页丢出来。
  我绝对不是第一个警告,有关『诗意』描写会让故事停顿下来的人,但这个问题会一次又一次的出现在新手文章中。一再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种,要不作者是不了解小说的本质,要不就是作者太爱自己写出来的东西,而让傲慢凌驾了理智。『精致的写作』常会让故事的步伐变慢,并造成得读者与故事之间的隔阂。
  请千万注意,除了树与日落外,描述还包含『角色的心里与想法』。新手往往会只为了描述角色的内心而使整个故事停顿下来。
  理所当然,妳一定要进入你角色的脑袋与内心中,而有些看法妳必须透露给读者知道,这样一来读者才能了解他,同情他并认同他的行为。但在一个好的小说中,即使是长篇小说,描述角色内心与情感的篇幅往往都很短。一个称职的作家会说(描述)的不多,而表达(动作)的很多。
  现在的读者会希望你推动故事,而不是站讨论事情。
  因此妳可以想想妳小说的『传达的系统』。有需多方法可以将信息传送给读者。不同的方法可产生不同的故事节奏感:
  1.揭露(exposition):这是让故事节奏变的最慢的方式,直接给情报,没有任何事发生,妳直接给读者信息,像是个人自传背景,身高体重,社会地位等信息。有的资料是一定要读者的,但当妳在给百科全书资料时,故事是无法有任何进展的。
  2.描述(description):一样拖慢节奏感,有些是必须的,要小心使用。
  3.记述(narrative):故事中登台角色的动作,互动,开始呈现出来。但不对其行为下任何批注或解释,像是在看舞台戏一样,故事中大部分的都是属这类描述。这种说故事的方法会让剧情快速推展。
  4.对白(dialogue):角色的对话,很少动作或内在想法,很像是在打网球一样快速的往返。当角色受到压力时,对话会又短又快。
  5.剧烈的总结(dramaticsummary):最快的一种。当有剧烈的变化发生,才取不是如记述般一幕幕演出,而是用总结来加快故事速度。像这个时候,原本要花上六页的飞车追逐,或争吵可能要浓缩到一行文。
  如果你的故事前进太慢,可以分析一下是否花太多篇幅在描述日落(或其它的事)而没善用对白或总结。反之如果你的故事跑得太快,也许妳可以将一些总结改成记述,或是小小利用描述来当个喘息空间,像是写一下景,或写一下角色在想啥。
  如此一来,妳可意识到如何更像一个小说家,同时意识到哪些方法可帮妳把作品卖出去。妳将学会到如何让故事强而有力,而非绕着琐事兜圈圈,选择适当的『传达的系统』-好让故事顺利前进.
  不要将真人直接套用你的故事中:适度用夸大的方法,创造出吸引人的角色.
  不要写软脚虾,墙头草:藉由赋予故事目标来建立有行动力的角色.
  不要死卡在麻烦中:故事应充满有意义的冲突.
  不要发生无意义的事件:请用依动机与背景增加你的小说的逻辑与合理性。
  不久之前,我的学生威利带着他另一个新故事来到我的办公室。我边在啜着我的第二杯珈啡,边阅读这个故事。
  「威利」我终于开口「这个故事并不合理。」
  「这是啥意思?」威利问到。
  「我是指对你的角色而言,并没有足够的经历动机支持他们在故事中的意图,他们机缘巧合的不断地遇到其它的人或获得到信息,他们说或做的事并没有明显立即的目的。」
  威利面无表情的说「有这么糟吗?」
  「威利,这样你的故事毫无逻辑!」
  「等一下,」威利开始防卫「我不需要有逻辑,我是在写『小说』!」
  这又是威利的一个很明显的错误想法。对小说而言,是要让人相信的,要有推理性,而最重要的部分是想象与原创——所以要是有任何人想计较故事中的逻辑与可信度,那就是想挑战某人的艺术天分。
  实际上,也许妳开始注意到,是刚好相反的。因为小说是要让人相信,他就要比现实生活更合理,才能让人信服。在现实生活中,事情可以毫无理由的发生。但身为小说作家的妳,就是不能失去任何的逻辑性,不能让事件发生的毫无理由。
  为确保你故事的逻辑性,好让它有说服力,你必须要让任何事件发生,都是有理由的。
  首先,你总是要提供角色正确的背景经历—教育,经验,信息—好让他能走上你想要他走的方向,表现出你想让他表现的举止。
  一个角色,如果他的举止是合理的,必定是因为他个人的背景,具备完成你故事情节的资格。你必须开始设定他的基本背景——家庭,教养,教育,健康状况等等——好让他在故事中的举止能合理化,演出你想让他演出的动作。
  让我们来看一个极端的例子,你想让你的角色能在礼拜天的教堂举行一场传道,宣传基督徒的生活是完美的形式,值得众人效仿。只有那些脑筋动太慢的人,才没法在故事稍早期,放入〔线索〕显示这角色,要嘛是从小被基督教家庭养大的,要嘛就是被经由宗教聚会而感召成为基督徒。角色的基本背景需要被交代,不然角色的行为就无法合理化。
  用相同例子,我们再更进一步来看,请记住,单单交代基本背景是不够的。你的读者会想知道角色最近发生的事,或是发生何事会想让让角色作出现在正在作的事。在引用的例子中,你可以设定这个基督徒女人的牧师丈夫突然病倒,促使她不得以在一场早已安排好的教会聚会中取代丈夫。或者你可以设定,这场布道是教会执事们所安排的一个测验。不论你选那一个,你总是要选择某事,可以解释为何她现在会站在布道台上,以你想要的方式,作出你想要她做的事。
  (你想让她很紧张还是要很镇定?想要她很悲伤或是很快乐?你同时要提供影响她表现的理由。)
  有许多的故事让人无法信服,是因为作者只是将角色丢上台,去作某事而没仔细思考角色为何与如何走到舞台上。你必须时常检视你故事的合理性,好确定你没犯下相同的错误。
  但在你的小说中,提供足够的背景动机并不能完全解决有关小说合理性的问题。另一个会摧毁故事逻辑的错,就是使用太多的好运或巧合。
  在真实人生中,巧合总是会发生。但小说中——特别是巧合能帮助让角色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或是无意间偷听到决定性的电话对谈,或是其它相似的事——巧合是致命的。你的读者会拒绝相信这件事。而你不能让读者停止相信。
  当巧合的长手臂一路帮助你的主角到底时,这只是好运。阅读某人犯大错,再交好运,并不有趣,也没有啥启发性。一个充满巧合的故事是没意义的,因为事情发生是毫无理由的——事件发生了就发生。
  在真实人生这样就够,但在小说中则不是。
  现在你能了解为啥我们在第八章不要写不要写无能的人。要让一个无能的人完成任何事,你得到跌入不可置信的好运中,这样一来会腐蚀读者对你故事的信服度,让你的故事变成由一团意外组成的杂碎。
  你的角色不会只做在家中,被动意外的接到朋友麦斯的电话,主动的提供谋杀案中决定性的线索。你的角色必须想很多事,然后决定她要[打电话给人,好找寻线索]。再试过几个人之后,她依名单打给麦斯。麦斯并不想说,但你让你的角色坚持下去。最后你的角色说服麦斯开口,麦斯给她下一个线索。
  用这种方法,取代毫无理由,靠着好运呆呆愉快被喂食,你的角色必须为她所想要的东西付出努力。这样读者才能被满足。
  第一份小说的草稿,通常是充满的不可思议的巧合。你小说的角色来到一个陌生的小镇,会在街上与老友「巧遇」。或者她会买下一件垂涎已久的新装,只因为她「刚好」在一个午后走经过商店时,正在大拍卖,而这件衣服「正好」合身,她「正好」在想要这件衣服的安娜贝拉下手前五分钟买到了。
  当妳为了方便而用了一堆松懒的情节,读者也许不明了为何他们不相信你的故事,但他们不会喜欢这个故事。
  写完你的第一份草稿后,用放大镜来检视巧合,这些巧合要吗就是妳在写草稿时没时间想更多,故意先写下来的,要吗就是妳没注意到这些自己写了多么不可思议的巧合。
  妳要如何修改巧合?首先,妳删除它。接下来,妳找出一个方法好能让妳角色能开始「搜寻」。如果你的角色想要某物,并努力去追求,好得到之,这样就不再是巧合了。
  提供你的角色足够的背景与动机,好解释他们的行为,然后确定巧合没有掌控整个故事,妳的故事将能有更好的逻辑性。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充分的原因,而你的读者会因此而爱妳.
  不要忘了刺激与反应:用「因为,所以」来增加故事张力
  当妳能提供好的背景动机与避免巧合时,你的故事会更有逻辑合理性。但即使妳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个中翘楚,你的故事仍可能会发生的毫无理由。这是因为对小说读者而言,要解释故事中角色的行为,只是好的背景动机是不够的。
  读者同时需要看到特别的「刺激」,产生当下可见的「反应」。
  刺激与反应的法则要求你的角色,必须有一个立即具体的理由来解释他着所作所为。这个立即的刺激必须不能被埋藏在他的脑袋瓜中,对读者而言,要相信许多的处理,他们必须看到角色表现出有一个刺激发生了作用——某种特别的戳刺正在上场。
  所以为了让角色发生你想要的「反应」,妳必须先提供一个立即的「刺激」。
  反过来说,这是个平衡的真理,如果你提供了一个刺激,就不能忽视它,你「必须表现反应」。
  刺激与反应的法则,会作用在小说的基本层面中,一层层的构成故事的大部分。每个理由都会造成影响。每个影响都有一个理由(无责任插嘴:刺激反应等价交换?!翻到头晕,我想看矮豆啊!!!)一个骨牌不会无故的倒下;他一定是被另一个骨牌所推倒。
  让我们想的更远一点。
  在提出刺激与反应之前,我们在前一章只提到的角色背景与情节动机,对你而言,区分这两者的不同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知,背景,是在角色的生活早期发挥作用。动机,与角色的渴望与计画有关,是自背景中生出的,解释故事早期的所作所为。刺激,是更立即可见的,是正在发生的,角色所表现出的,驱动他去作某些即将发生的事。
  举例来说,你要想让玛莎走入一个人事部长办公室要求一个工作,你需有要设定有个「背景」来解释为何她需要一个工作;也许是因为她家境贫苦,没法支柱她(长期背景)或者是她刚好失业,需要一个新的工作(近期背景)。她会下定决心来应征这个工作,是因为她付完房租后一毛不剩(更近期的背景混合动机)。
  即使如此,你不能让玛莎就这样坐在办公室中,突然起身,走入人事部长办公室。在小说中,这是不行的,看起来一点都不真,毫无说服力。你所需要的是提供一个立即的刺激,好让玛莎立即起身走入。
  所以你写下:
  秘书看向玛莎问道:「你能进去了」(刺激)
  玛莎起身走入办公室(反应)
  这是在写作中刺激与反应作用的方式,这有点像在玩棒球。投手投出球;打击手挥棒打出。你不会希望投手投出球,却没有人站在打击版上挥棒,不是吗?同样的,你也没法让在没有投手丢球的时候,打击手能自己打出球。你能吗??
  新手作家常因为犯下刚才引用的投手-打击手的明显错误,而弄砸了他们的作品。要吗就是作者不了解在小说中要运作刺激—反应,要吗就是他根本忘了这回事。
  后者的失误是更常见的,几乎所有的人,只要被指出后,都能了解刺激与反应互动的合理与重要性。但在写作时,你会被小说家多么容易让想象力凌驾逻辑性而吃惊。他们在脑中运作所有的互动,「但忘了让读者看到这一切。」
  我的学生威利,提供了一个标准的忘记错误示范,他写到:
  麦斯走入房间,他闪的刚刚好。
  我看着威利的文章问道:「为何麦斯要闪人?他在躲避啥?这里发生啥事?」
  威利抓抓他的头「嗯,沙丽在生他的气,你知道的。」
  「威利」我提出反对「事实上,她生气是『背景』设定,如果我要了解麦斯为何闪避,我需要看到有一个立即的刺激,他为何闪人?」
  「她朝他丢了一个小镜子。」威利说。
  「那你就必须将这段放入草稿中。」
  「你是指,」威利道:「我必须把每个步骤都放进来?」
  当然。
  刺激与反应看似简单,但十分容易被忘记或忽视。我怂恿你好好检视自己的草稿,每当两个角色发生互动时,间检查刺激,然后审查立即的反应。然后轮流看其它的角色的反应。刺激与反应前后飞舞着,就像一场乒乓球赛,「没有一个步骤可以被忽略。」
  让我多加几个字,来强调一个可能被忽视或搞混的重点。刺激-反应的互动——小说逻辑性的核心——是要『表现』出来的。他们会由角色立即演出。
  背景不是刺激。
  动机不是刺激。
  角色的「想法」或「感觉」不是刺激。
  刺激必须来自外界,因此观众能看到或听到。
  完成互动的反应也是要能被看见的,如果这个互动是要继续下去。只有在互动要立即结束时,反应才可以是内藏的。
  我会提出这样是因为在我教学的多年中看到很多的学生,努力试图想闪避刺激-反应的原则。不论我是如何在课堂上解释这个步骤,总是无法避免有学生跳起:「我可以让角色只有凭想法或感觉去作某事,而没有任何外在的表现?」
  我的回答是不,你不能。
  想想看,要是你的角色开始随心所欲的,因为想到啥而作啥,角色的与你你故事的逻辑性就会开始崩坏。在现实生活中,妳可以在毫无理由,胡思乱想,无理由的作事或说话。但就像我们在第十章里讨论到的,跟他部分一样,小说要比现实更好,更清晰,更有逻辑性。「总是」能想到某些事——某些刺激——能「引起」一些内在的想法或感觉,「总是」能够想象一个反应,让角色马上付诸于具体行动。反应总是在刺激之后才上场。反应总是因为有刺激才会发生。事实上,在这两件事进行时,角色内部或许会有一些情绪或感情的变化,但这不代表两者就可以缺席。
  要是你发现自己跳过刺激或反应的话,或者是想用一闪即是的冲动取代刺激——或是在刺激之后无法提供明显的反应——这就是为啥你的故事会让读者觉得无理头的原因。他会抱怨你的故事中,事情发生的不合理。然后他会讨厌你的东西。他也许不原因,但他就是无法被说服。
  所以说,不问论你想自己对逻辑掌握度有多高,你不觉得,找一天把你的故事再彻底检查一次,确定无误,是个好主意吗?.
  不要忘了这是在写谁的故事:为避免混淆,请利用观点角色的角度与想法来主导故事前进。
  观点。
  只要注意下列几点,就掌握观点就不是问题
  这是谁的故事?
  进入这个角色的内心-并一直保持的
  虽然很简单,但观点有不同的角度可运用。
  我相信你了解为何由一个一个角色,观点来叙述故事。这是因为我们再现实生活中我们仅能由自身,而非他人的观点,来了解事物。作者想想人相信让他的故事是逼近现实且具说服力,他必须安排事件,好让读者如同经历真实人生般,随着单一观点经历整个故事。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中的主角。下次当你在人群中时,花点时间观察你是如何看周遭人事物,而那些你有兴趣的人,在你的生活中扮演何种角色。同时观察四周的人,运用你的想象力,向其它人事如何用个人独特的观点来分析看待同一件事情。
  你笔下的角色在故事中,应该也会以这种方式来体会故事行动(storyaction)。要如何做到?很简单。将这些行动经由脑袋思考与内心想法来表现出来。由你所选定的观点角色,透过其想法,感官与感情来表达。
  无论你用第几人称的方式叙述故事都没差。『我担心地走在无人的街头…』『他担心地走在无人的街头…』结果都是一样的,你的目的是要让读者体验到观点角色内心中的所有事物。
  在短篇故事中,通常会是只有一个观点。短篇故事中,更换观点会造成混淆而使故事看起来支离破碎。在长篇小说中,回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不过一定会有一个是主要观点的。这是因为每个故事,终究会是以一个角色的故事为主线,如同你的生活故事是只属于你自己的一样。这将会是个致命缺点,如果你让你的观点由一个角色随意跳得另一个角色上,而没有固定一个主要观点。人生不会是这样,小说也不会是这样。
  举例来说,要是一部小说有十万字,会有50-70%的叙述是透过主要观点角色来描述。主要观点角色的想法,感觉,原则,与企图,将会主宰整个故事的行动。当你要更换观点时,如果有必要,那是因为赶变观点可提示读者,好了解主要观点角色所面对的问题。
  要如何放置观点呢?答案是:将观点放在会在正确位置,不会错过任何重大决定性情节的角色上。(举例来说,你要是要写一部爬圣母峰登山的小说,你很难将观点放在从未里开过西部平原的小男孩身上)除此之外,还有其它的要素要注意。读者喜欢在看故事时有担心悬疑感。读者大部分会为观点角色而担忧。读者最常担心是的什么?『拥有最重要目标的角色能否达成他的目标』。因此你应该将观点放在拥有强大动机,推动故事前进的角色身上,在整个故事中,采取行动将故事引导到结局,会成为最大赢家或输家的角色上。
  这个角色,常常是最为挣扎的角色,而最终有所改变。因此在有些小说理论中说道,因选择在故事行动中改变最多的角色,来切入观点。
  虽然是这样指出,但在小说中,要是作者没设计好情节,观点角色与被改变角色之间并不一定会画上等号。因为整个故事的行动与意义的中心会集中在观点角色上,观点角色,一定要成为被改变的角色。
  以上对作者在写观点时有何意义??最简单的一件事就是你无法将观点角色放在一个中立的位置观察。即使是像『大亨小传(ThegreatGatsby)』这样的小说中,Gastsby(大亨)最终并不是真正重要的角色,NickCarraway才是最终真正有所行动,改变,对世界有不同的看法,在故事最后,决定回到中西部。Nick是叙述者,观点角色,最后是他的故事,整个事件是透过他的感觉来诠释。及时书名并不是这样取。
  总结是,作者千万不可忘记:
  1.每个故事一定是透过一个故事行动观点(Everystorymustbetoldfromaviewpointinsidetheaction)
  [个人无责任举例:魔戒在每个角色才取行动时,会以其观点来看事情,]
  2.每一个故事必定有一个主要的观点角色(dominantviewpointcharacter)
  [个人无责任举例:魔戒是以佛罗多,为其最主要的观点来看事情,]
  3.观点角色会是最得失攸关的角色。
  [个人无责任举例:1:没有佛罗多,故事掰不下。]
  [个人无责任举例:2:同理,在观点接换时,山姆在佛罗多中毒后,接下魔戒,这时,观点会佛罗多换到山姆身上。]
  4.每一个观点角色在剧情中有占有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个人无责任举例:在黑门战役时,亚拉冈是主要观点角色,而不是佛罗多]
  也许在刚开始时,新手作家会跟这些原则搏斗,会想这闪过这些原则。但当你试著作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这些原则对集中故事非常有帮助。说故事的人常常要花很多时间在确定这是谁的故事,或是选择那个观点切入才会是读者体验故事最好的角度。与其选择标准的立场切入故事,你会发现由是观点切入故事会是更有用的.
  不要混淆描写重点:请让你的读者盯牢一个角色与其面对的问题
  假设现在来写鲍伯的故事,在你决定以他为观点角色时,你要如何确定他的观点呢?
  当你在写故事时,你要变成鲍伯,你只能看到他所看到的,听到他所听到的,知道他所知到的,感受他所感受的,除此之为没有更多的情报。当鲍伯进入一个大厅时,他会先体会到闷热的空气,注意到面孔模糊的人海,然后想『我要说服大家,我的想法是正确的』。
  当你这样描述时,你不但能将你的观点角色与现实人生连结在一起,还可让你的创作更容易。你还不用担心沙莉在隔壁房干啥,与鲍伯担心无关的事都可忽略。专心鲍伯的反应,尽你所能,让鲍伯在这个场景中的体验,生动有意义。
  接下来,要让读者持续知道这是从鲍伯的观点来看事情。
  运用文法的技巧来体会鲍伯的想法感觉。
  与其用『演讲用的会议室很热闹』倒不如用『鲍伯感觉到闷绕在他周围的温度,了解到他得发表一篇好演说,好来保住观众的热情。』
  只有鲍伯自己能感觉自己,了解自己。因此读者知道观点是透过鲍伯再看,进而锁定在鲍伯的观感。
  专业的作家透过外界环境(热,拥挤的人潮)与观点(鲍伯)相结合,建构起一个有[因]-[果]相连,经由鲍伯观点,了解鲍伯的内在想法的。
  作者可透过观点角色,藉由观察外界,了解观点角色的内在想法与行动动机。这样一来,你便可让读者知道这个观点角色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举例来说,鲍伯对发表演说这件事的想法,是害怕?恐惧?自大?骄傲?这时所鲍伯的反应都反映出他的人格特质。
  固定并强调一个叙述观点,可减少问题,让故事更像真实世界,并使读者对你的角色产生同理心。除此之外,你可以让读者了解观点角色真正的面孔。因为在他内心深处,角色是无需对自己说谎与欺瞒。
  作者要小心不要随便让观点跑掉。
  假设鲍伯仍是观点角色,而你想表现出他老板麦斯担心鲍伯的演讲时,你不会用[麦斯担心着演讲〕,因为这时我们是从麦斯的角度看事情。
  相对的,你可用[当他走向演讲台时,鲍伯想起麦斯对这场演讲的担心],或是〔当走向演讲台时,鲍伯撇见麦斯挂满担心的脸孔〕
  不论是哪一个说法,我们都能提供情报让读者知麦斯担心,但观点仍集中在鲍伯身上。
  因为观点叙述对写故事十分重要,那你要如何训练自己的叙述观点保持固定呢?
  找几页你自己写的小说,用红笔在观点角色名字(a)下画线,在每个句子中标出a角色的观点(像是他看到,她想到,他听到,他感觉到,她试着去)
  看看是否有出现第二个观点,要是有发现,用绿笔标出这个角色的名字(b),然后一样在每个句子中标出b角色的观点(看到,想到,听到….)要是发现有两个以上的观点,如果有必要的话,重写,维持单一观点。
  学的如何掌握观点,对小说写作十分重要。要是没法好好掌握观点,你的读者会忘了这是什的故事,而你自己也会忘记!!!.
  不要对你的读者说教:请将想说的东西用更有意义,更有创意的方法说出
  你知道,在你写的故事中的某一个深处,藏有一个有价值的信息,必须要让你的读者知道,于是妳写下了这样的话:
  查尔斯虽然无从得知以下的事实,但在许多记录上我们知道,拥有A人格的人很容易有心脏病,而他的敌人山姆正是A人格的人。山姆在童年时所遇到的许多问题造他的A人格的形成…
  你可以很明显看出,这种写法并不能自然的溶入现代的小说中。在早期小说中,与现代极短篇小说尚未成行之时,一个小说作家可以用〔你,亲爱的读者….〕,然后以讲台布道的方式,以作者对读者说来进行演讲。但在经过多年的演化,小说表达的方式变的更复杂更自然,今日的读者不会在呆呆的站在那里听作者说教布道。
  为什么呢?至少有两个的原因,首先,来自作者的演说,会侵犯前两章所提到『观点』的原则。其次,像这样的演说,会使故事的进展完全停顿,让读者自他原本专住的故事情节中转移注意力。
  还有一种不要在小说中演说说教可能的理由是,你会发现你不是一个在说故事的小说家,而变成想办法推销信念的宣传小册的作者。小说也许能说服读者,接受某些道德思想,伦理概念或政治议题,但这些说服只是说故事中的附加产物。小说存在的首要功能不是在说服某人相信某事,小说的存在是为了要说一个故事,好藉此来阐明人性。
  容我给个建议,如果你发现自己说你要写一个故事好来〔证实〕某些议题或其的的东东时,暂时先把这个故事收起来,直到你是为了想写这个故事才在开始动手。
  当然今日的小说作者会有关心的议题,通常她们会有很强很强的个人意念。但那些能〔出书〕的作者会考虑到娱乐性,她们不会想用写作来证明某事。如果故事刚好本身能传达某些主题,那很棒。大多数的小说结束时,会暗示某些想法或感情,但若要想说服读者,如果能发生的话,那只会是作者在说故事时的副产品,而不会是他说故事的目标。不然,整篇故事就会变成一场悲惨的校长训话,而不是一个好看的故事。
  假设你被说服不要用小说来当作传达你理念的媒介(直接拿个木箱发表个人演说可能会更合适。)但要是你想要藏在文章中,表达的善意好心的意念,看起来像一篇说教时该怎么办?
  这也许有点难掌握,但我们在1213有提过观点角色,你可以十分简单的将作者想要偷塞给读者的想法,透过观点角色来传达——只要观点角色有必要想到的话。
  知道我在说啥嘛?很简单,当要将某些想法编入故事中时,好的作者不会想〔我要怎样才能把这些东西塞入故事中〕而是会问自己〔我的观点角色为何要学到这些想法知识?〕或是〔我要如何让我的观点角色想到我在这想说的事?〕这跟用用作者身分,将想法一股脑倒出来是完全两回事。
  你对观点使用越纯熟,你就越能减少以作者身分发表的演说。
  看看那些说教。那些说教是被作者硬塞,一堆梗住喉头难以下咽的信息。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你,作者,想秀在故事中,而不是观点角色会想到或需面对所早成的问题。下次当你发现有作者跳出场介入故事发表演说的这样的事发生时,想一想如何用观点角色来取代之。
  问你自己下面的问题:
  1.故事中要发生何事,才能让我的观点角色记住这个想法?
  2.在故事进行中,要发生何事,才能让我的观点角色去寻找得到这个信息?
  3.其它的角色要怎样告诉我的观点角色这个信息(为啥他们要说?)?
  4.还有其它可能的来源好让我的观点角色得到这个信息吗?(报纸?电视?)
  总是有办法避免作者跳出来倒信息,发表演说的方法,一定有的。你绝对要找到这个方法.
  也不要让你的角色对读者说教:不要让对白变成笨拙的背景资料交代
  在14章中,我们提到不要用作者身份出来倒信息,有些作者了解这点,但很不幸的他决定用角色来当传声筒,以不合现实的方式让角色对另一个角色发表长篇大论。
  通常而言,对白不会是个用来传送学术研究信息的好方法。当角色想用笨拙的演讲说出作者的信念时,他们就不会像正常人一样的说话。对白是可以传送有用的信息,但作者不能将自己想法的一股脑伪装成对白,再通通丢出来给读者。
  也许你知道我说的论说对白
  查尔斯走入,开口说道『喂!默力迈伯,你是生在1972年的没错吧,你有一对没钱但努力工作的双亲,你爸是个小会计!看看你!今天穿的真是不错,红外套配上即肩的金发。我的天,你还跟没跟培蒂离婚,就是那个的世界网球冠军…』
  这种无意义的话,胜至于比14章中提到的作者演讲还糟。
  对白的功用不是要让角色说出别的角色早已知道的事,对白不能当作作者演讲的伪装,生为作者,要想出更聪明的方法来透露信息。
  最后在让我说一下有关作者演说的事,大部分你觉得很重要一定要揭露的信息,会自己找到方法,进入角色的生活与动作中,而于不需你担心──只要这些信息是〔真的有意义〕。
  换句话说,你需要去问自己,到底哪些你想放的东西是真正必要的。要是你的角色没提到,没记得,或是在其情节发生目的无关,那不就是没必要放入故事中?如果这只是你自己想说的论点,谁会在乎?绝对不会是你的读者!!
  将说教论说留在课堂上。写小说!!.
  不要让角色闲扯聊天:要让说出的对白都有其目的,(推动剧情?建立角色个性?等等).
  不要让角色对白五颜六色太花俏:能用贴近平实的手法写对白,就不要用各式各样的俗语俚语.
  不要忘了角色的感觉:利用角色的想法,感觉,感受来创造出能被读者所理解的角色.
  不要害怕用『据说…』(这一条我还没看书,不懂).
  不要理所当然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请去求证:即使是一个小失误,也会毁了妳在读者心中的可性度.
  不要停止观察与作笔记:利用随时观察记录来锻炼自己的叙述技巧.
  不要忽略场景架构:
  (1)在这一景,主要角色想达成的立即目标为何?
  (2)写下目标
  (3)在别处记下这一景所发生的问题,并记下问题有否被解决。
  (4)当目标确定后,带入另一个立场与角色相反的第二人
  (5)设计这两个角色之间的冲突
  (6)写下这场景的
  (7)(桥段)景写烂,是因为这景所提出的问题,没有得到好答案.
  不要将鳄鱼自气窗扔下(不要突然天外飞来一笔,不要为冲突而冲突):有趣的事件要跟故事有关。
  灾难——指坏的转变,在场面终了时,对这场所提出的问题有着不满易的回答——通常是要很严重的。但有些时候『灾难』会让新手作家产生混淆,让他以为只要在结局时发生『任何』的坏事都可以成功。
  传说中有人提供一个『灾难』的方式,是在某个侦探-委托人互动的场面终了时,故意自气窗丢下一只鳄鱼来作为结尾。
  在这个传说中的侦探冒险故事中,我们的大侦探山姆,正在他的破烂的办公室中,询问他美丽的委托人。他的目标,很清楚的,是要知道问出威胁美女客户的男人之名。因此这一场面的目标很明确:他能否得知这个人是谁?
  根据传说,在这个场面结束时,这个作者知道他需要一个灾难。就这样趴答一声,自侦探门口的气窗,爬入了一只活鳄鱼,湿答答地大摇大摆的经过书桌,同时凶暴的张开大嘴。
  ]在这个故事中,这个发展十分愚蠢,为什么呢?因为他并没有回答这个场面所提出的问题。
  问题是『山姆能否得知威胁他客户的人是谁?』鳄鱼跟这个问题一点关系都没有。
  假设,这个灾难一定要回答唱场面问题,这个答案绝对『不会』是很有效的。『天阿,我不知道山姆有无得到名字?不过有一只鳄鱼刚刚自气窗爬入办公室。』
  这是一种最糟糕的作弊,最差劲的写作。
  不要这这样做,你会让所有的小说作家声败名裂。
  找出这个场面的问题,然后为场面结束时,设想出一个挫败,负面的答案,一个合逻辑但不被预测的,『能回答问题的答案』。
  在刚刚提出的那个不可思议的场面中,很难想象,一只鳄鱼能提供一个真正的灾难,但要想出其它有效的灾难并不难。
  答案很简单,「不,山姆没有得到他要的回答。」
  更好的答案是:「是的,山姆终于得到想他想要的答案,但当她的客户指认威胁她的那个男人时,居然是山姆最好的朋友。」
  胜至可以是:「不,山姆没有得到他要的回答,但他的质询惹怒了客户,让她当场解雇了山姆,连着他急需的收入,气冲冲的离开,留下『不知道』答案的山姆。」
  有时要找出一个合逻辑但不被预测的能回答问题的答案会不容易,但你能做到,或者说,你一定要做到,如果你想跟你的读者玩得公平,同时又想让你的故事在推进时,同时保有故事的张力与悬疑性的话.
  不要忘了让你的角色思考:请提供「依其情感,思考判断后的决定」让你的角色追求他的故事目标。
  在你的故事中,张力,冲突的片段,是能让读者兴奋,并激起好奇心的主要部分。为了这理由,只要是必要,你要将他们好好呈现出来。
  你要如何做到呢?你把他放在故事进行中,你让角色之间时时刻刻发生互动,而没有任何保留;你遵从原因与结果,刺激与反应的原则。换计画说,你绝不能在故事冲突点实用结论来混过去。
  角色之间时时刻刻发生互动的结果,让妳故事会有就跟真的人生一样的片段,很明显的,这里也不会用总结带过。
  大部分的专业人事会称这些部分为场面(scene场面?事件?)虽然很难定义一场面如何运作,但他们都同意一个要强调的重点,你在写一个场面不能用总结的方式描写。不单是因为角色互动会让故事跟真实人生一样;你同时要知道,在场面中,你的读者能得到最大的兴奋度。如果你用总结,你的读者会觉得被骗了——发现自己看的故事缩水了——因为搞不清楚事情始末。
  让我们来解析场面的结构,好让你知道为何总结会有致命的缺点。
  在冲突中,你需要有两个人为不同的目标而争执。两人都想要某物,或是A要(有动机)阻扰B的立即目标。因此,在开始一个场面时,你需要有一个角色(通常是观点角色)清楚的主张或表示他想要啥。只要这个目标被『明确』的呈现出来,读者们就知道争议在哪,接着其它在这场面的角色就一定要说『不,你不能这样做』,然后开始争执。
  争执,冲突,占场面的大部分。要是个简单的争议,也许只值得花数页来描述。但大多数场面会花更多篇幅。这时,角色会试不同的方针,产生多次的争吵,彼此试着占上风。他们不会只站在那里,大叫『是的!我可以!』『不!你不能』他们每一步的策略都会被详细记下。
  在对白场面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策略是口语的。在动作场面时,策略可能是牵涉驱逐舰试着用深水炸弹来摧毁一艘潜艇。不论那种例子,一个有目标动机的个体试作某事,而另一边则抵挡,同时有作某事;第一个个体反应再试图刺击。就这样往返,没有一言以蔽之的总结,遵从刺激与反应的规则。
  当这个纠葛发生时,读者会开始因担心而被吸引住。他们也许担心很多事,但他最主要担心的是『场面问题』。
  场面问题是啥?就是反问一开始的场面目标。
  我这边要说的是,如果你的场面一开始是驱逐舰指挥官说『我们一定要炸沉那艘潜艇!!』读者就会开始将场面目标变成场面问题『他们能炸沉潜艇吗?』——便开始担心起来。如果的你的场面一开始是一个年轻女人说『琼斯先生,我来跟你应征工作。』读者就会开始将场面目标变成场面问题,想说女主角可以得到她想要的工作吗?读者愿意担心任何具体的场面目标,只要你能清楚的让她们知道,这目标是跟故事中角色的需求有关。
  换个方式说,要是场面目标与角色的『故事目标』有明显的相关,那场面目标就会与角色的喜悦与故事结果有具体的相关。如果场面目标能与故事目标有相关,读者将会知道这一景的结果有多重要,也会愿意为此而担心。
  冲突的部分让读者掉入戏剧性的互动中,可以扩张故事的悬疑性与娱乐性的爆发。
  当然在某些点上—约2或6或12页后——一个场面必须结束。如果你的读者感觉到满足时,这场面必需要有戏剧化的结尾。所以说场面不能就这样直接停止,场面的结尾必须提供故事新的转折或契机。
  这样说好了,场面的结尾必须合理;不能欺骗读者。她们渴望阅读这个场面,担心场面问题。
  为了公平起见,场面的结论『必须要能回答摆在最前头的目标问题』。
  如果问题是是否驱逐舰能炸沈浅水艇,场面结束时一定要回答这个问题。如果问题是是女人能得到她想的工作,场面结束时一定要回答她有或是没有。
  然而,为了保持读者注意力——妳一直想做的一件事——妳只能偶而提供这些场面满意的答案。老实说为了保持读者兴趣与让她一直担心下去,妳因该要用一个不好的发展来回答问题。
  我们称这类的结尾为『灾难』(disaster)。
  灾难是啥呢?不论你的观点角色想要啥?他绝对无法在场面结束时得到。要是他得到的话,他会变的很愉快….故事张力便消失…读者开始想打瞌睡…然后你的故事就失败了。
  所以让我们在转回驱逐舰的例子,船长绝对不能明白的确定他炸沉了潜艇。对『是否驱逐舰能炸沈浅水艇』这个问题而言,答案不能是单纯的绝对的『是』。潜艇必须逃走,或是在下沉时发射了一没鱼雷,或是用无线电发出求救。或者前潜艇可以被直接被炸沉,但由海上的残骸才知道这是艘「友方的潜艇」。
  像这样的坏消息,可以让故事继续去推动下去。
  当妳在写任何场面时,妳必须要思考下列的步骤:
  (1)在这一场面,主要角色想达成的立即目标为何?
  (2)写下目标
  (3)在别处记下这一景所发生的问题,并记下问题有否被解决。
  (4)当目标确定后,带入另一个立场与角色相反的第二人
  (5)设计这两个角色之间的冲突
  (6)写下这场面的明确互动,不要用总结混过。
  (7)在场面完结时提供一个灾难,──一个转折或是一个惊讶,这个回答『是不好,无法满足的』。(这点我之前翻错,请修正︿︿﹀
  当妳练习过一阵子后,妳可以了解小说保持强而有力的要素,与小说是如何[运作﹀的。一个角色渴望某事,开始奋斗,然后被打回来,张力升高,读者开始同情﹔然后角色再次抗争。
  场面结构——一个场面必定将故事引领到另一个场面——让你的小说不间断的一直发展下去。另外,这种结构能十分有力的呈现与生命或人性有关的事务。透过场面结构,你能呈现人们永不放弃,试着去改善自己的生活﹔间接地,你是再说再现实世界中的人也能这样做。除此之外,你暗示人生不是只能被盲目的命运所操纵…任何人都能永不放弃,试着去掌握,改善自己的生活。最后,藉由角色在争斗后面对灾难,仍继续再次争斗,你能正面的阐述人性中力量与勇气。
  请注意,上述的事可能都不会发生——所有的工都会是白工——如果场面无法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让她们深陷其中。为了避免这样的事发生,所以的场面必须是栩栩如生的。会对这种拟真造成最大的破坏就是总结。检查妳的场面,要是有不适当的总结出现,修好他,把这场详细演出,就是这样。
  PS:Scene1很难翻,请自己想一下
  1.(戏剧的)一场;(电影,电视的)一个镜头[C]
  2.场面;事件[C]
  3.景色,景象;(舞台)布景[C]
  4.(事件发生的)地点,现场;(戏剧等的)背景[theS][(+of)].
  不要在雾中乱晃:决定你的故事走向,并紧紧的抓牢.
  不要担心说的太白:确定你的作品十分明确有力,不会让你的读者摸不着头绪.
  不要自我批评到死掉:请让创意思考自由发挥。
  身为作者要学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学会可以帮助自己改进的『自我评判』,但不要过度挑剃,过度担心。这些负面自我怀疑会导致自我毁灭。
  你绝对要对自己的作品严格看待,学寻找任何可能改进的地方。但要小心不要过度批评,结果是自我打击而非自我改善。
  我最常听到新手作家的致命自我评断,如『我写的这个故事真是蠢透了!』,『我恨我的主角,他真是大笨蛋!』『所有的剧情都蠢透了!』
  我想这些作者会叫出这些话其实是想说『我尽力而为了,但我真怕我作的不够好,因此你会认为我是个白痴才会写出这些杂碎。』
  像这样的恐惧就跟头痛,退稿一样,是写作的一部份。不论你是否了解,但当你在写小说时,其实你是暴露你的梦想与你最深层的感情。即使是用这种间接的方法来展现自己,这仍是一种吓人的事。更进一步来说,写作与个人的自我人格结构有很深的关系。我曾看过当我在读学生的课堂作业时,他们会吓得发抖,她们会有一种『批评我写的东西,就是批评我的人格本质!』的感觉。作者会担忧当读者会觉得自己的小说写的很蠢,接下来就会想这是哪个笨蛋作家写的。既然他会写出这么白痴的东西,那他一定是个废物,米虫,人渣…
  你会担心有些角色,对白,剧情很蠢是很正常的。
  这是很正常,也很危险的。
  当你再写初稿时,你的工作不是批评。你因该做的是创造。这时任何在脑中想起[这真是驴]的想法都是不好的,会搞砸想象力的运作。要是再你写出其大纲有这类的声音出现时,把他丢出脑袋外,然后继续写。
  我想大家都了解人有左右脑之分,右脑管感情,想象,创造与直觉。左脑则掌管逻辑,分析与评断。但这两边的沟通并不完美,理论上与实际上的生理证据支持,理智的左脑一直想控制疯狂的右脑。
  当你在写小说时,灵感,角色,场景,情节摘要,自你的右脑蹦出来的,但她们是浑乱不成行的。接下来换你的左脑上场,开始分析合理化,组织化。然后你开始坐下来写第一份草稿,再开始用右脑来想象一个被整理过的梦想。
  但在你编想第一份草稿时,左脑并没有空下来,他要负责语言,还要守好自己的岗位,随时监控,不要让你编想的梦如脱缰野马乱跑。然后在审稿时,左脑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开始找寻有无逻辑上的漏洞,检查故事的编排,角色的动机,有无写错字或字句不顺。
  因此写作成为一件,因你的左右脑轮流掌控,携手打造出来最神奇也最美妙的产物。
  但要注意,当你在编梦阶段时,这是因该是由右脑来主导,评论的左脑大部分的时间是束手旁观的。但常常会有〔这个太白痴了!〕或是[别人一定觉得这段蠢毙了!!]这类提早上场,防碍右脑的工作的讯息自左脑跑出。
  让我换个方式说,像〔蠢毙了〕的这类自我恐惧的讯息代表两种意义,第一,再创造的阶段时,你的脑袋瓜用错边了。二,他们会让你在脑中产生反感,而拖累你边故事的速度。我们需要有左脑来检视故事,但不是在我们编写草稿大纲的时候。你运用你的左脑来编写计画,勾写蓝图,描绘角色。但一但当你驶入要尽全力发挥创意的草稿高速公路时,你只会将逻辑地图放在驾驶座旁,[你不会再驾驶时,一直看地图]。
  当你拟好计画开始写作时,作为作者修行之一的能力就是你要能辨识那些[笨蛋,白痴]的负面恐惧。写作这件事会与我们的自尊心紧密相关,因此我们也都会害怕。但我们不会让果恐惧拖累我们的脚步,也不会让老古板的左脑乱批评而把事情搞砸。当你上路后,你要相信自己,要相信那张先前由合理性略修饰过的创意地图,顺着地图,带着热情,想象力与喜悦走下去。
  这时我几乎可以听到你在喃喃自语[可是有时我写的真的很笨]。
  嗯,没错,即使是莎士比亚也写过一些粉白痴的东西。那又怎样?!即使你写出宇宙蠢毙的东西,世界末日并不会来临。请千万记住,当你在写的时候,你的首要工作是将出现在你右脑里的所有想到的东西通通写下。要是你小下的东西真的蠢到不行也没关系,你可以在审阅时再修改他。
  接下来,你怎么知道这真的笨到不行?有的时候,会真的很难判断,你几乎得用丢铜板决定[嗯,这个蠢毙了,我要改掉他]或是[这个还好,我不会动]。但通常当你能在左脑大声抱怨时,先不管三七二十一写完在说,当你回头在看那些有问题的桥段,你就能很清楚的判断,这里是否是写的很笨。
  计画..写下..然后修改。将每一段的工作分清楚,千万不要搅混。
  你要有所知,能成长成为一个小说作者,就是要认清体会所有的作家都会害怕:怕故事很蠢,怕没有灵感,怕卖不出去,怕没人注意。身为小说作家,不单单要担心故事很蠢,我们的职业是要担忧更多的事。有些烦忧的是永远不回离去,只能学着去接受。至于担心很蠢这件事,是件能被拋在脑后的小事,只要你察觉到这只是忌妒的左脑,在看到右脑玩耍时,不甘心乖乖坐在一旁的鬼吼鬼叫罢了。
  你仍会感觉到很白痴,你仍会害怕,担心丢脸。但现在你知道真正蠢的事是想他很蠢。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问题的另一边,你的困境有可能会遭透了。你可能会成为那些渺小注定失败的小众作家。这些人她们认为自己的字字珠玑,每个想法都是流芳万年,每个角色都是神人英雄,每个桥段都是经典。她们从来不会认为自己会写的很蠢,因此即使在他们需要自我批评时,也不会去作。她们听不进意见,从不研究出书作者的优点,然后将所有的时间感情精力,通通花在保卫自己巨大自尊的伤口上。你知道我指的是啥,你绝对有认识这种人。指出她们作品中的一个问题,她们会说你根本不懂。建议修改一个标点符号,会让她们抓狂〔我绝不更动我的文章,她们是完美无缺的!!要是想动这个(文章甩在手上)一字眼的话,那是在侵害我的创作的精神与才智!!〕
  这才是真正担心的一群,因为要是她们无法学会敞开心胸,她们不会成长。要没成长,她们会吃尽苦头。
  因此你现在知道,你会担心〔很蠢〕并不是件坏事。真正你要学的是,不要再想。
  不要再想.
  不要管妳妈妈怎么想:请自由创作,不要管外界怎么想。
  在上一章我指出过度自我批判对作家所造成的危害,而跟这个情况相似的问题则是担心作者出书后,其它人会怎么看这个作者。
  最常见的担心是妈妈会怎么想,有时则是担心老公,太太,孩子或亲友(在我写作的找其花了很多时间担心,我的一位圣人姑妈会怎么想)。
  这些担心是正常的,但要注意不要让他们干扰了你的创作。要是你无法自心中赶开这些干扰的话,考虑用个笔名。你还有很多事情要去担心放弃,吓人自我审查制度只是一个马上就可被丢掉的小问题。
  你当然想让自己能跟有水准,有品味联想在一起,但这无限担心那些道德审查委员是无关的。写小说最棒的一件事就是「你是自由的」。你必须要这样想,同时要表现出你是自由的。你绝对,绝对,不能因为担心某个家人亲友会怀疑你的人格,而绑手绑脚.不要隐藏自己的感情:不要压抑自己的感情,读者想感受到的就是作者的热情与感情。
  吓人的自我批评与担心亲友想法等这些恐惧,对有些作者而言,会在不知不觉中让这些恐惧影响了自己的写作。会有这些恐惧是因为害怕面对强烈的感情。我曾见过许多有天分的学生无法卖出小说,因为作品中缺乏真正的情感,这些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害怕强烈的情感,而使得他们在写作中不敢面对相同的感情。
  若你想成为一个成功的小说家的话,你绝对不能影藏你的感情,因为这些情感提供能你最需要的联系,连结你的角色与你预期的读者。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从小被教导,要怀疑或忽视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情感。我们在幼年或是青少年时所受的训练是如此的严谨,而使得无法察觉自己一直是被自我审查制度所约束。
  你是否能认出任何怀疑或阻扰自身情感的事呢?也许当你是个小小孩时,妳发现自己跟婴儿般的无助(通常这是很自然的)。也许你发现那些想要啥现在就要的宝宝行为,突然到了期限,你的需求不再被满足,反而会从『爹地』与『妈咪』那边出现令人讨厌的警告,要你『守规矩』,『有耐心』或是『不要无理许闹』。也许你在发脾气后被处罚,也许你哭泣是会因为愿望不被满足时被刻意忽视,也许你在一时报复而大叫而被斥责(因此你会更害怕这些感情)。
  这是个渐渐坏死的过程,当你停止再想起上述感觉时,你开始从婴儿期进入童年期….下一个步骤则是『举止要符合你的年龄』『要当一个好士兵』等等。你是「渺小的」,你是「无助的」,你被「吓坏了」。要是『妈咪』不马上照顾你,你会担心她再也不理你,而要是没有她,你就死定了。当你很小的时候,你讨厌这种情况,你想独立,但时机还为成熟,即使你的生理状态已经没问题了。所有在心理上让你渴望与「妈妈」相连的理由,多少也让你讨厌与憎恨她。
  许多这类原始简单的情感是不被接受的。我们很小就知道,天知道我们的父母在多小时就开始洗脑。所以我们的感情开始分离,我们要活下去似乎与『作的更好』息息相关。当学著作的更好时,我们学会将感情隐藏起来,或是自我否定那些存在内心中,不能被接受的情感。
  相同的机制,在学校与朋友相处时,又会再强加在身上。我们继续学会处理感情,但很不幸的是大多数时间我们都是在学会『要酷,不要多愁善感』。
  「要是你真的有感觉,不要表现出来。」
  因此我们常常将自己许多的真实感觉完全隔离起来,不论这感觉是否是好的或是坏的。也许我们是藉由隔离自己真实情感,不再对事情有高敏锐度,来变成『大人』。
  或者,我们仍能有所感觉….,只不过我们将他藏起来不让任何人知道,然后因罪恶感作祟下,连自己都否定了起来。
  也许你是属于少数幸运儿的一员,你能接触到各种的感觉,同时特定的时间中,以健康的方式表现出来。即使如此,当你在写作时你也许会有种冲动,因为怕你的读者会以为这样的感觉很怪,或是怕你太「蠢」,太「多愁善感」而,而想要耍酷。
  我们仍处于一个想要面对感觉,特别是愤怒与害怕的感觉,会是一个自找麻烦的年代。但身为作者的你,绝对不能影藏这些感觉,因为他们在一个好故事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必要原素。
  你必须观察自己…看到内心的最隐密,最深处是如何运作的….感觉到你的情感,永远意识到他们的存在。请记住:你不需要完全按感情行事,但你要清楚地意识到这些微妙的情绪,要能更了解认识自己。
  你必须观察他人,利用自己的情感为参考,试着好好了解为何对方会有这样的情绪反应,哪些最初的情感再驱动他们。
  然后你要在故事中勇敢的面对这些感觉。在小说中,只会思考的主角是死的,只有透过情绪感觉,读者才能了解他们…同情他们,为他们在小说中即将面对的困境而担心。
  然后你要在故事中勇敢的面对这些感觉。在小说中,只会思考的主角是死的,只有透过情绪感觉,读者才能了解他们…同情他们,为他们在小说中即将面对的困境而担心。
  WilliamFoster-Harris,一位在奥克来何马大学教导我的睿智写作老师,总是不断的阐述,现实的主观的看法(subjectiveviewofreality)对想要写出经典小说的人有多么重要。Foster-Harris就像一个好家长,让我在成长之时同时增加智能。虽常在现实被埋没或忽视,但强烈的情感,一定会处在妳的故事中心位置上。
  当然你第一个遇到障碍是你不了解自己真正的感觉。我知道有些年轻的作家要与心理谘商或心理治疗师相处后,才能越过这个障碍。但通常不需这么麻烦。对你而言,也许在你的私人笔记中,诚实的写下描述你的情感变化,就会产生强大的作用。胜至于,妳可以试着简单描述他人的情感,或是描写继几的角色情感变化。
  当你在写故事时,你也许不会那么直接的表现出这些感觉….但有的时候你必须要这么做。你必须能用具体的语言,来表达这些强烈的情感-眼泪,发抖的双手,紧握的拳头-经由上面的证据,藉此将想象中的情感,间接的表达出来。但无论如何,你在写小说时,绝不能忽视你故事中角色与生俱来的情感—你同时要有勇气,用各种方式,把他们的感觉写下来。
  在你的第一份初稿中,我想你会有智能去避免去跟强烈的感情对抗,换句话说,在初稿中,我宁可你将感觉夸大,你总是可以后续好好思考后,将他修的没那么狗血,只要这个修剪是必要的。换句话说,一个无菌,冷酷无感情充满着「机械人角色」的故事,是不会被读者所接纳。
  就这个议题,我提醒一次,不论你要决定角色的内在或是计画在故写一段强列吓人的场景时,你要避免的冲动就是『打安全牌』。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是与处在边缘的人们有关—在作者精心计算下走在自己的极限上——依据高感受性,耸人听闻或是用其它不保留的方式来描述这些角色。(这句有点难翻,我想作者想说的是在伟大文学作品中的人,都会面临要挑战自己极限的状况,而且作者在描述这些状况时,会让这些角色真实接触自己的感觉,而不会忽视或低调处理。)「最好比故事稳当-battersafethanstory」这是句老俗谚。但在小说中并不适用。当作这者在处理角色情感与强烈安排剧情时,『安全』总是会造成遗憾的。
  面对情绪,然后开始冒险!!将自己逼到一个,只要再多写一点就会过头…只要在多跨出一步就完了的的边际,用这个方法描写状况或是场景。好的小说只有处于深渊之际。没有人能从一个从头到尾平稳安全的游戏,得到大乐趣,不是吗?.
  不要带到俱乐部(菜市场)找意见:请避免没必要,没用或没意义的建议.
  不要忽略专家的意见:.
  不要追逐市场:.
  不要摆高姿态:不要将自负或愤世嫉俗放入你的作品.
  不要浪费你的点子(桥段):请将小点子在故事中赋予各种的可能性,不要用过即丢.
  不要草草收尾:避免的方式
  (1)写完后,先休息一下
  (2)检查故事:是否有篇幅限制妳要这么结束?故事有依据你的大纲走吗?…
  (3)好好的将故事从头读一遍:不要边读边修,只要在代改处作记号,略提可能解决方法即可(最好换个环境,到工作桌以外的地方读)
  (4)读完后,尽量修改
  (5)重新检查故事开头
  (6)检视叙述观点的角色是否有混淆:要确立有一个首要的叙述观点的角色。
  (7)确定故事中时间正确:有时会有一周有两个礼拜三…
  (8)重新检视角色的动机:角色想追求啥?为什吗?
  (9)寻找是否有过多的巧合:不要让角色想要的东西凭空掉下来,要让他试过后再得到。
  (10)检视每一章节的结尾
  (11)思考整个故事的合理性:不要让角色做出作者想让角色作,却违反角色合理性的事。要考虑角色行事与动机是否合理。
  (12)检查结尾:故事由发生问题开始,结束时,这个问题有明确的答案了吗?.
  不要对你的编辑高估。稿件要整齐化一:计算机稿要排版成打印模式.
  不要放弃.
  不要只坐在那里
 楼主| 发表于 2011-2-17 11:5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微型小说情节技巧

来源: 转载 

“微型小说情节技巧”是特指微型小说作者在设置作品情节时熟练地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各种手法和技能。
各种不同的小说体制都有能显示本文体优势的情节类型。譬如长篇小说有"网状式情节"(如曹雪芹的《红楼梦》),有"橘瓣式情节"(如刘心武的《钟鼓楼》)……短篇小说有"双线交叉式情节"(如鲁迅的《药》),有"拉抽屉式情节"(如王安亿的《雨,沙沙沙》)……这些情节类型都需要一套熟练而完整的技巧才能进行创作的操作。

1.递升反转与释悬曲转
递升反转
这是从情节运行、发展的过程中制造微型小说的大变化、大反差的一种情节技巧。我们先来分析许行的《钱包》(见《作家》1990年第7期)的情节结构。作品一共有五个细节单元:
A.他从饭店打完工,在回家的路上忽然被一个小个子亚洲人撞了一下,他警觉地一摸裤兜,发现钱包没了。
B.他立即用英语大叫:"Wallet,Wallet!"(钱包,钱包)。那撞他的人不但没有停,反而加快脚步跑开了。
C.他奋起直追,且边跑边用英语喊:"赶快站下,把钱包拿出来。"那撞他的人就更加慌张,跑得更快了。`
D.他以百米赛的速度猛追。那撞他的人绕着树跑,企图用灵巧的身躯摆脱他,而他也绕着树追。就在他马上就要追上的时候,那个撞他的人扔下钱包跑了。
E.他捡起钱包回到自己的住处。当他打开钱包查看时,才发现钱包不是他的,里面有800多元美妙、几枚硬币和一张工资结算单。原来那个撞他的人也和他一样是在饭店里打工的。他看看自己的裤子才猛然想起,早晨起来时换了一条裤子,自己的钱包还在原来裤子的兜里。l
王保民评论说:"《钱包》是典型的小小说写法。构思巧妙,故事性强,然而,当你读完后可曾想到,打工人的酸甜苦辣,这也正是作品所要表现的。不仅仅写故事,要有内涵,有人物,这里恐怕对初学小小说的人有所帮助。"(见《小小说选刊》1990年第10期)王保民指出这是微型小说的典型写法,实际上是说这篇作品的构想方式和结构技巧是微型小说特有的。拆开这篇作品的结构,我们发现它的情节是这样运行的:
"A、钱包被偷B、追C、猛追D、绕树追E、追回的钱包才发现不是自己的。"i
从这个简化的情节运行的轨迹中我们看到:这篇作品的精巧构思有这样一个特点:作品以一个道具(钱包)的戏剧性变化作为单一事件,然后抓住这个单一事件中的一个情节元素(追回钱包),向上做了一系列的延伸发展(追,猛追,绕树追)。"追回钱包"的单一事件经过这一步比一步猛烈的行动描写才达到情节高潮,于是,当作品的紧张气氛被渲染到顶点后,情节突然一个下跌反转,追回的钱包原来不是他的,而是对方的,前面的艺术铺垫的内容和后面作品实际达到的目的完全相反,情节开端与情节结尾恰恰是"A"与"-A"的反差矛盾,作品的意外结局便是这样形成了。这就叫递升反转。

本来,反转技巧在其他小说文体中都可以使用,但是在微型小说中使用反转就比在其他文体中要用得更讲究、更精致。因为微型小说的构思目的是要在短小的篇幅里追求题材信息的大变化和开头结尾的大反差。所以,这种"递升反转"技巧就努力在反转前把递升段的艺术蓄势做足;一个事件元素在情节运行中不是一般的重复发展,而是向上做更进一步的变化发展,直至反转前的艺术铺垫做足了再来下跌陡转。递升的作用正在于使后面的反转来得更加出人意料,形成的跌宕幅度更大。因为递升得越高,离情节结尾既定的目标差距就越远,故而对作品最后的突然反转,读者全然缺乏思想准备。因此,这样来处理反转,作品的题材信息变化就不是一般的"A——-A"的反差,而变成了"A——An——-A"的大变化、大反差。篇幅越短,变化和反差越大,那么它对读者的审美刺激就越强。微型小说在短小的篇幅里把"反转"设置得如此精致,有力地体现了这种文体构思的精巧和结构的精美。

释悬曲转:
毫无疑问,一般的长中短篇小说在结构中可以大量使用悬念法和误会法,而在微型小说中同样也可以使用悬念法和误会法。但是微型小说在使用悬念法和误会法时却有它自己相当独特的规律。在大量的微型小说现象中,我们发现了有一种这样的特殊样式:在微型小说的短小篇幅里,悬念法和误会法被叠加起来使用。作品的总体构思框架是误会法,是两个人物在一个场面的单一事件里互相之间发生了误会。由这个误会先形成了一个作品的悬念,在情节推进的过程中,这个悬念被不断得到强化。当作品在最后消释这个悬念时,读者才在瞬间顿悟,原来这是两件绝不相关的事发生了错位的连接,作品的意外结局就是这样形成了。这就叫释悬曲转。7
我们来赏析白小易的一篇作品《夜空的幽默》(见《温情脉脉》第23页,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这篇作品共有四个细节单元:(1)作家A在旅馆平台纳凉和观赏夜色时,发现了一个神态微妙的漂亮姑娘也在他身边。(2)作家A调动丰富的想象,对姑娘的来历做了种种猜测。(3)作家A感觉到这个漂亮姑娘在悄悄地向他接近,她多情的眼光以及她欲言又止的神态,使作家的内心涌起了许多微妙的情感。(4)作家A决定送给这姑娘几分勇气,他首先问:"你一直在等我吗?"姑娘说:"是的。"姑娘接着又说:"我是顶层的服务员,我要等最后一名旅客离开平台就锁上平台的门。"这一刹那,作家A的一切美好的想象与微妙的情感全都云消雾散了。a{:n='
分析这篇作品的情节框架,我们发现,作家A的思想意识有着一条他自己的轨道,而漂亮姑娘的思想和行为则是另一条运行的路线,两人在月夜的平台上发生了一次错位的对接。自作多情的作家A误以为漂亮姑娘等他关门的一切行为均是对他有意,而另一条漂亮妨娘的情节发展真相全被叙述人"遮掩"去了,读者跟随着作家A的思绪产生了期待心理:作家A与这个漂亮姑娘将要发生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他们最终有个什么结局呢?直到最后作品的悬念才彻底翻了底——姑娘的行为、神态与作家A的猜测、多情完全是互不相关的两回事。

2.多重反转与波状曲转

多重反转与波状曲转的艺术内涵
如果说,递升反转和释悬曲转是通过强调变化的"质"来构成艺术反差的话,那么,多重反转与波状曲转则是通过增加变化的"量"来构成艺术反差。
在微型小说短小的篇幅里,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多层次的艺术变化,有意识地在有限的艺术时空中让情节完成两次以上的反转或曲转,这正是微型小说在小篇幅中追求大变化、大反差规律的体现,微型小说独有的艺术魅力正产生在这种小巧、精致的艺术结构中。
在"多重反转"里,作品的情节开头与情节结尾同样要构成"A"与"-A"的矛盾反转变化,然而,这个矛盾变化就不仅是"A——-A",而是"A——-A————A————-A"。这就是说,作品的矛盾变化不仅是一重,而是二重以上,它要在短小的篇幅里,让情节发生一正一反一正一反这样多重的反转变化。
在"波状曲转"里,作品的情节开头与情节结尾同样也是要构成"A"与"B"的差异曲转变化。然而,这个差异曲转变化也不仅仅是一重"A——B",而是"A——B——C——D"这样二重以上的变化。波状曲转的情节发展就不像多重反转那样是一正一反一正一反的顺逆交错的运行轨迹,而是从A开始,一遍一遍又一遍地不断地发生上下左右的波状运行轨迹。

多重反转与被状曲转的实例分析
我们来对比赏析两篇微型小说佳作。

美国作家凯特·肖班的《一个小时的故事》(见叶茅编著《世界微型小说精选简评集》第97页,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有四个情节发展的艺术层次:
A.马莱德夫人突然获悉她丈夫在铁路事故中遇难。
B.马莱德夫人不仅没有表现出悲痛欲绝的神情,相反却还有一种挣脱了束缚,获得了自由的喜悦。

C马莱德夫人的丈夫布伦特雷·马莱德先生突然回来了,原来关于他遇难的死讯是失实的。
D.马莱德夫人那短暂的喜悦刹那间化为乌有,她承受不了这种巨大的心理反差,心脏病突发猝死。
这篇作品以跌宕起伏的戏剧性情节,相当有深度地揭示了那个时代里美国社会夫妇关系的危机,塑造了一个极力想摆脱家庭、丈夫的束缚,向往独立人格而最终为一刹那的自由感付出了宝贵的生命的妇女形象。这样的人物刻划和这样的现实描写,可以说是淋漓尽致和入木三分的。这篇作品的情节运行轨迹刚好是从"A"和"-A",到"——A",到"——-A",连续转了三个相反的弯。马莱德夫人的丈夫车祸遇难,这是情节的突起,丈夫去世,妻子不但不悲伤,反而感到高兴和喜悦,这是第一次反转;谁知她的丈夫并没有死,他又风尘仆仆地提着旅行包和雨伞回来了,这是情节的再次反转;这个时候的马莱德夫人并不因为丈夫的生还而高兴,相反,她因承受不了这样巨大的一悲一喜、一喜一悲的心理反差而引发了心脏病。作家紧紧抓住该悲则喜、该喜则悲这样几次大的情感反转,让故事情节一正一反一正一反地连续发展,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吃一惊后,又吃一惊,接着又吃一惊,这样的情节连续三次反转,造成了不是一般化的反转效果,而是相当强烈、效果相当突出的审美"速率刺激"。}
现在我们来赏析白小易的作品《真假难辩》,(见《小小说选刊》1991年第8期)男女主人公在电话里互相真真假假的辩白把这个在一个场面里形成的单一事件弄得波澜起伏、趣味横生。两个年轻人机智的小聪明在这种绕有风趣的对话中被突出地展现了。他先说自己是10点到的,已经到了好一会儿了(A);当她说从8点半开始就给你打电话了,他立即戳穿对方的谎言说,自己8点整就到了(B);当她说刚才我撒谎是为了逗出你的真话时,他立即改口说自己实际上是10点到的,是他反过来考验她是否真找过他(C);当她说她不是5分钟挂一次,而至少是挂了六七次电话时,他反过来说她经不起考验,他确实是8点到;经过一番发誓后她才说,我是和你开玩笑的,我从来没给你挂过电话,谁知,他这才讲出真相:他也是刚到的。这篇作品的情节绕来绕去,确实令我们难以把握它的发展方向:我们可以这样来对情节做个简化处理:

A.他说自己是10点到的
B.他改口说8点钟就到了
C.他又说实际上是10点钟到的
D.他还是说确实是8点钟左右到的
E.他最后说自己实际上是刚到的
这样,我们就清楚了,这篇作品的情节是以男主人公辩明自己"究竟是什么时候到这里的"为基点,连续一会儿这一会儿那地转了四个弯。如果男主人公是围绕"到"还是"没到"这一点来展开情节,那么情节内容的绝对值才构成"A"与"-A"的矛盾反转样式。但这篇作品的情节发展单元,不是辩白"男主人公到没到",而是辩白他是"10点到",或是"8点到",这从情节单元内容的绝对值看,第二至第五个细节单元都不是"-A",而是另一项"B"、"C"、"D"了。可见,这篇作品的情节链是"A——B——C——D"的差异曲转样式。因此,情节的一正一反一顺一逆的矛盾反转和情节的忽左忽右忽上忽下的差异曲转就是我们区别这两种结构技巧的关健之处。
这篇作品在一个千多宇的篇幅里,让单一的事件连续做了四次波浪似的曲转,确实把这种"波状曲转"的情节技巧弄到了极致的地步。如果我们说采取这样"对话"的框架来使复杂事件用"单一事件"的形式来表达远不足以典型地印证此种情节技巧,我们还可以分析一篇国外的微型小说珍品。
美国作家阿瑟·戈登的《幸福的玫瑰》(见韶泉编《中外微型爱情小说》第223页,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能更简洁明了地例证这种情节技巧。这篇作品的单一事件——"寻找谁是送花人"是在三个场面里完成的:(1)凯洛琳被潘尼曼抛弃后,精神陷入崩溃状态。这时每周的周末吉米就代人给她送去一朵玫瑰,这朵象征着幸福的玫瑰使她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这个送花人是谁呢?叙述人不知道,作品人物也不知道。(2)不久,送花人吉米从花店老板的文件夹中查清,送花的是潘尼曼。(3)许多年过后,吉米从花店老板的口中才真正搞清楚,送花人不是潘尼皇,而是潘尼曼的妻子克丽丝汀·潘尼曼。从表面上看,她是凯洛琳的情敌,是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夺走了凯洛琳的未婚夫。但她有着一颗善良的同情心,她"不肯坐视凯洛琳小姐因为她而毁了自己"。所以,她想以这几十朵凝结着自己深情的祝福的玫瑰花来表达自己的爱心,挽救一颗受伤的心灵。从整篇作品来看,情节是从吉米寻找送花人开始的,最初以为送花人是潘尼曼,最后才知道送花人是克丽丝汀·潘尼曼。这里情节从"A"到"B"到"C"连续曲转了两次,真正是做到了一波三折、波澜起伏,构成一篇可读性相当强的艺术品。
多重反转与波状曲转的艺术要求~
在设置多重反转和波状曲转的情节结构时,作者主观的"艺术遮掩"仍在不露痕迹地起着作用。对于作者来说,他是完全知道情节的最终结局,但是他在叙述过程中,却有意遮掩了故事的真相。譬如在《一小时的故事》里,作者有意让马莱德夫人的丈夫的真实情况放在最后交待;在《幸福的玫瑰》里,作者也有意隐去故事结局,通过叙述人吉米的眼睛,造成潘尼曼是送花人的错觉。作者的这种主观"艺术遮掩"在创造这种"多重反转"和"波状曲转"的故事情节时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首先,作者通过"艺术遮掩",去掉那些与"单一事件"的主干情节无关的内容,使故事的发展线索单纯化为"单一事件"的一条线索。其次,作者又通过"艺术遮掩",有意造成某种错觉,使情节的发展按照作者设计的方向运行。本来,"单一事件"在发展过程中有多种运行的方向,但是,作者通过主观的"艺术遮掩"有意让情节的发展不朝读者预计和猜测的方向发展,这样情节无论是反转还是曲转,它的每一次转折的方向便大大出乎读者的意料。可见,这两种情节技巧,都是凝结着作者主观创造精神的艺术产物。
多重反转和波状曲转最容易给读者造成"既出意外,又入情理"的审美效果。由于它反转或曲转的量比较大,读者在短暂的阅读中往往会形成"连续性吃惊"的情形。这些正是微型小说独特的情节趣味。本来,矛盾反转和差异曲转现象在任何小说文体中都可以出现,但是它在微型小说里出现时,就有了其他文体无法达到的优势——它的反转和曲转是在短短一千来字的篇幅中实现的。篇幅越短,艺术的变化量和反差量越大,那么它对读者的"速率刺激"也就越强。"递升反转"和"释悬曲转"的情节技巧,主要是通过强化艺术变化和反差的质来实现"速率刺激"。而"多重反转"和"波状曲转"则是通过增加艺术变化和反差的量来实现"速率刺激"。艺术变化的质量和数量都在这种规律中显示出特有的魅力。
 楼主| 发表于 2011-2-17 11:5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写作技巧(1) 随身带上纸和笔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有时候某人的一句话,路上碰到的一件小事,电影里的一个细节,书本上的一张插图,等等,会突然跃动在你的心头。你忽然觉得可以从某人的那句话,路上碰到的那件小事,电影里的那个细节,书本上的那张插图里,引发出一个故事来。
我经常有这佯的冲动。有关理论书上把这种冲动称为“瞬间突发式冲动”。这是在没有明确地准备和打算创作某一部作品,却在偶然的机遇之下,触发了创作某部作品的欲望而产生的冲动。它有时起因于直接感受,有时是偶然得到一个间接材料,当即受到吸引,预感到它可以孕育成一部作品,于是产生了紧张的情绪体验。
但是,如果你当时没有及时抓住这个“瞬间突发式冲动”,那么,这种冲动很可能稍纵即逝,变得无影无踪。
如何及时抓住这个“瞬间突发式冲动”,只有用笔及时记录下来。
我平时口袋里总是带着小本和笔,遇上什么值得记录的事,我一般当场就记下,有时不方便,就简单地记上几个能帮助联想的词汇。我常常骑车骑到一半,突然停下来,掏出小本,记上几句;看电影时,受了某种启发,便掏出小本子(有时嫌小本子面积太小,摸黑在上面涂鸦不方便,还常常掏出报纸),记在上面;甚至半夜里从梦中醒来,突有所感,也顺手在纸上记下。
我试过好多回,由于当初懒得作笔录,到了晚上整理笔记时(我几乎天天晚上要整理笔记,把素材分门别类),常常想不起当初引起我冲动的某人的某句话,路上碰到的某件小事,电影里的某个细节,书本上的某张插图.即使记起来了,也常常会失去当时的那种冲动,实在可惜。
要保留住“第一印象”,只有用笔及时记录它。
很多作家都有出门带着笔和笔记本的习惯。这里我给你讲个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小故事。有一次,果戈理请一位朋友到饭馆吃饭,他看到-份菜单,觉得很有趣。于是他立刻拿出随身带着的笔和笔记本,专心致志地抄起菜单来,饭莱上齐了,他还在那里埋头抄。朋友看见他只顾抄莱单,心里很不高兴,不耐烦地说:“你是请我来吃饭,还是让我来陪你抄莱单?”说完,气呼呼地离开了饭馆。果戈理完全忘记了自己请朋友吃饭这件事;头也不抬地一直抄着,连朋友走了也不知道,一边抄一边高兴地说:“真是太好了!太有用了!”
为什么果戈理要抄莱单呢?原来,他有个习惯,不管什么时候,去什么地方,总是随身带着笔和笔记本。如果听到看到什么传闻趣事、谚语警句。或有什么心得体会等等,他都会立刻记录下来。这些笔记本,成了果戈理写作的“材料仓库”。他写文章时,在这些“仓库”里看看翻翻,找出有用的写作材料。上面提到的那份菜单,果戈理在创作一篇小说时,就把它用上了。
果戈理说:“一个作家,应该像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钢笔和纸张。”
为了写好你的文章,你也随身带着纸和笔吧。
 楼主| 发表于 2011-2-17 12: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写作技巧 (2) 坚持记日记
日记,是一种把自己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及自己的言行,简明地记录下来的文字形式。写日记是一种很好的习惯,可以帮你记忆往事,经常能回顾小结,用以鞭策自己。另外,对于一个初学写作者来说,写日记还能锻炼你的写作能力。
所以,我建议爱好写作的同学,都能够坚持写日记。
日记具有纪实性、时限性、连续性和终合性的特点。
日记按形式来说,可分为:
备忘式--这是用来记事备忘用的,一般都写得比较简单,对某件事的内容、过程作简单的叙述就可以了。
记实式--这基本上是把自己在一天中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或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随笔式--这是以记录自己的感受为主的笔记,写下自己对某件事、某个人、某本书的感想。
研讨式--这是带有工作研究色彩的日记。
学生写的日记以记实式和随笔式为多。
按内容来说,日记又可分为--
生活日记--记录生活中与你有关的事情的日记。
学习日记--记录学习体会的日记。
工作日记--记录工作情况与体会的日记。
我们可以写生活日记、学习日记,也可以写生活学习日记,把叙述、说理、抒情等内容结合在一起写。
日记的格式是,一般要在第一行写明某年、某月、某日和星期几,也可写出当天的天气情况。然后另起一行,再写日记的正文。有的还可在正文前加上标题,点明日记的主旨。篇幅写得可长可短(当然应该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写日记,写的内容要真实。因为是写给自己看的,完全可以放开来写。根据我的经验,经常放开来写的好处是,会使你的文笔变得特别的流畅。
写日记和写其他文章一样,也要注意材料的选择和剪裁,既要写得简洁,又要写得具体形象,写出新意来。记每一篇日记都得要有一个中心,千万不能把日记写成一本流水帐。写日记,要写出自己的感受,写出真情实感来。这样的日记读起来才会动人流畅。要及时捕捉住生活中的真情实感,用准确的语言把它们记录下来。
要想使自己的日记有内容写,一定要热爱生活,积极参加各项活动。
写日记一般拟在晚上,一天的结束之前。也可以用在第二天补记的方式。
写日记,难就难在坚持。鲁迅、巴金等大文学家就坚持写了几十年的日记。我采访过的好几个小作家,他们全都有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
相信当你坚持写日记,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写作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2-17 12: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写作技巧(3) 冷静的选材
材料的占有要“多”,而选材则要“严”,这几乎是所有有成就的作家们的经验之谈。
那么,如何做到选材“严”呢?
选材的具体要求可掌握在:
以表现主题为依据,和主题直接或间接有关,能起到说明、烘托、突出和暗示主题的材料;
合乎典型性,能够深刻揭示事物本质,具有广大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材料;
达到真实性、准确性,既合乎实际,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又可靠无误,有一定根据的材料;
追求新颖性、生动性,既能反映新事物、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以及事物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材料。
要善于精选,又要敢于割爱,才是选材的艺术本领。
做到选材严,我的体会是要冷静地选材。有时在创作热情很高的情况下,往往容易不冷静,“抓到篮里就是菜”,结果弄得材料很庞杂。选材最根本的原则应该是写自己熟悉的东西。选择材料,要在写作思路逐渐连贯、周密、清晰的情况下进行。这就要求作者能在冷静的心理状态下进行选材。
这里举个例子,一个画家写生团到著名风景区黄山游览。在观光的十几天中,绝大多数画家不离画板,一刻不停地临摹、速写,唯恐错过大好风光。但是,有位画家却从不带笔,只是这看看,那看看。回到画院以后,画家们搞了一个“黄山风景绘画展”,不少人一下子就拿出十几张作品,画得飘洒淋漓,颇具神韵,赢得人们一片喝彩。上面那位只看未画的画家,似乎无动于衷,照常睡觉上班。直到别人催他拿出一幅作品参展时,他才用一个晚上一挥而就。结果在画展刚一挂出,立刻令所有人拍案叫绝,自叹不如。因为这位画家的作品超凡脱俗,画尽黄山之灵气,且带有极大的个人风格。有人问他:“你是怎么构思出来的?”他回答得妙极了:“在黄山时,我没有跟大家一样盲目地画,而是认真仔细地观察,全是为了捕捉黄山瞬息万变的灵韵。切实地感受黄山。回来以后,我也未草率地动笔,为的是看我心里忘掉了黄山的哪些东西。如果经过时间的考验,黄山仍然给我留下一些难忘的印象,那便是最打动我、最精华的部份。这时我一气呵成,便画了我心中的黄山。记住,在生活中能打动你的事情和场面,总是有价值的东西,被忘掉的不会值钱。别人画的都是靠临摹稍加工的黄山,当然没法和我心灵的冲动相比!”
在创作中,有经验的作家也和那位画家一样,通常不是立即把他在激情影响下选择的素材,写进自己的作品,而常常要经历一个“静以求之”的过程,即运用“遗忘法”,让被感动的事物在记忆中输藏一段时间,使其中次要的东西自然淘汰,选取那最难忘的印象作为创作题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3-19 11:32 , Processed in 0.11421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