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8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登良乡昊天塔[陈材保2011年3月新作独家首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3-3 10:01: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孝高陈材信 于 2014-2-27 23:48 编辑

                登良乡昊天塔
  
1981年调回北京以前,我在涿州,家在北京,周末

南征北战,奔波了二十年。
   每当火车离开涿州,经永乐,到琉璃河,就算进入了
北京地界,然而除了个水泥厂之外,几无城市的气氛,
再经窦店,快到良乡站时,铁路右侧不远处就可以看见
一座砖塔。
   这座塔标志着旅程过半,心中就想:快到家了。第二
天返程,又见此塔,就算是离开北京了。如果明月东升,
挂在塔边,心中默念“今夜鄜中月......”,别有一番滋味

在心头。
   然而几十年来也不知这座塔的名字和历史,只是在它
旁边经过。也曾寄托几番情思,更有行色匆匆的冷落。
   外孙在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入学了。去年9月26日,
我们是中午把他送到的学校,我就乘此偿还欠这座塔的
情了。出了校区西行二三里,路北不远就是多年相逢不
相识的这座“昊天塔”。塔的西边有孟良焦赞的合墓,
承载着一段杨家将的故事。
   啊!多年路过,今始登临,触景生情,改了一首王安
石的桂枝香,表达一下自己的感慨。
   

     
    桂枝香  登良乡昊天塔

  登临送目,正薊燕仲秋,天气将肃。
  京广铁路侧卧,太行西矗。
  东关廓外弦歌里,究理工,杏坛新处。
  昊天云淡,雄州雾列,画图难足。

  念往昔,百年竞逐。
  叹身世飘零,运动相续。
  垂老凭高,对景漫嗟荣辱。
  宋辽旧事随流水,但同袍焦孟合墓。
  至今迁客,揽碑常羡,子期知曲。


                                    陈材保 2011年3月
2#
 楼主| 发表于 2011-3-3 10:08:35 | 只看该作者

麻烦

辽代军事瞭望塔——良乡昊天塔[相关链接]



    昊天塔位于北京市房山区今良乡城东1公里处。

    良乡城,古称盐川,五代时称盐沟。或因河得名,或因多盐碱地得名。亦或是古盐沟是专理盐运的官道,即南来的盐船通过琉璃河码头换小船过盐沟,北渡卢沟水至幽州(今北京)。

    明代马京作《盐沟》诗曰:“沟水曾通胜国漕,空传雪浪势滔滔……”即是盐沟水运的佐证。

    古盐沟水,因年代久远,或因河道淤塞而缩小,或因永定河泛滥而改道,已难寻其踪迹。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盐沟与琉璃河水路相通,而且可以通航。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以后,在燕地设立广阳郡,为一级行政区,在今房山地设立良乡县,属广阳郡。以民、物俱良为县名来源,县城即今窦店古城。

    北魏时期,良乡县城址迁至今城关镇田各庄一带。

    唐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改良乡县称固节县,唐中宗李显神龙元年(705年)复称良乡县。

    公元907年,唐王朝灭亡。中原进入五代十国时期。此时,北方游牧民族契丹逐渐强大起来。

    五代时,盐沟成为南方向幽州运送粮、草的通道,当时契丹兵不断入幽州境侵扰,抢夺粮草。

    后梁乾化三年,(913年),强藩李存勖消灭了占据幽州的大燕皇帝刘守光,于923年建立后唐,为同光元年。天成三年 (928年) 八月,后唐的幽州节度史赵德钧大兴土木,在涿州向幽州运粮草的交通要道上的盐沟(今良乡),修筑城堡并驻军,以防契丹的掠取。

    此城堡与潞河、三河的军事城堡构成当时幽州的防卫体系。

    城堡建成以后,遂将良乡县城迁至于此,成为良乡作为县政治中心的开端。当时良乡各方面的发展均与军事活动有关,并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名城。

    民国《良乡县志》记载:“五古城,位城东三里许燎石枝岗上,五城分列,各去里许,墙高二丈,厚三丈,圆如规画,各圆二里”。

    今城堡遗址无存,五古城是否为赵德钧所筑,已无从考证。

    良乡县城初为土城,明隆庆年间(1567年~1671年),将土城改建为砖城,以后又补筑西门瓮城,并将城墙修补增宽。

    良乡城虽非大邑,但因地处北京西南干线之要冲,自古就成为西南进出北京的必经之路。战争年代,这里曾是中原汉族攻伐的出击之地,也是北方少数民族南侵的跳板和进驻中原的门户之一。和平年代,便成为南北商旅往来,货物交易的运输通道,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与良乡有关并见记载。

    936年,后唐镇守太原的河东节度使石敬塘勾结契丹贵族灭后唐,向契丹献燕云十六州(幽、蓟、瀛、莫、妫、儒、涿、檀、顺、新、武、云、应、寰、朔、蔚)图,从此,幽州地区被划入契丹政权。

    契丹得到十六州后,于938年升幽州(今北京)为陪都,称南京,又称燕京,自此,良乡随幽州纳入契丹。947年,契丹改称辽。

    契丹占领幽州以后,北周在世宗柴容统治下逐渐强盛起来,柴容于辽穆宗应历九年(959年),宣布攻打幽州,并长驱直入夺取了辽国3座州城,拒马河以南被辽国占领的广大领土归于北周,自此,南北双方以拒马河为界划分。

    公元960年,赵匡胤取代北周,建立了北宋王朝。当时,北宋面临着北有辽、北汉;南有吴、越、后蜀、南汉、荆湖等大小割据政权,此时,北宋的军事力量主要用在南方,对北方主要是加强边境防御建设,辽、宋仍然以拒马河为界。

    辽穆宗以为宋北方空虚,几次从燕京发兵进犯,结果均失败,造成辽国军心不稳,加上穆宗残暴统治,以至使辽国政局出现衰落。



               

                                    良乡昊天塔(选自网络)

    这成为北宋王朝收复北方的最好时机,北宋太平兴国四年、辽宝宁十一年(979年)5月,宋太宗赵光义亲自统兵,北上伐辽。

    辽、宋交战于沙河(拒马河支流),宋军首战告捷,并至盐沟(今良乡一带)休整,《北京通史》有“百姓夺辽国马匹来献”的记载,说明北宋伐辽得到部分百姓响应。战争留下的刀、矛、戟、箭镞等兵器残片,在50年代还被经常发现。

    双方数次交战,多为宋军取胜。7月,宋、辽于燕京城北高梁河开战,此时由于辽将耶律休哥的增援,宋军败溃,宋太宗股上中箭,遂由涿州撤去。

    高梁河之战以后,虽然宋太宗准备再次伐辽,但朝中官员已多不愿用兵。

    而此时,辽国国事也由萧太后萧绰主政,辽国逐渐巩固了对燕京的统治。为军事瞭望,辽国在交通要道的良乡燎石岗上修建了昊天塔。塔以昊天为名,体现了契丹族崇日、拜日的信仰。

    民国《良乡县志》载:“砾石土如火燎,故又有燎石岗之名,岗上有辽建昊天塔。”

    《方舆纪要》载:“塔为隋建,岗上赤色之石,可以取火。”

    燎石岗面积1.2平方公里,海拔海拔64.71米。良乡地处平原,燎石岗为平原上突兀而起一座小山,又称为良乡孤丘。

    该石冈形成于35亿年至0.7亿年间,在河流、湖沼环境中,此地区在下沉过程中,一方面发生轻微的火山喷发,一方面接受砂、砾、淤泥夹杂砾石堆积,流水又将尚未固节的堆积切割成台地,形成一处以火成岩为主的石冈,冈上散步着许多半胶结状的砾岩夹粉砂质泥岩、泥岩、粗砂岩,泥岩含火山灰,火成岩成分为安山岩、流纹岩、花岗岩、石英岩等。因岩石多呈砖红色,似被火烧燎过,故名燎石岗。

    而良乡镇的老人们则常常津津有味地说:“燎石岗的石头就是被孟良放火烧红的”。

    昊天塔矗立燎石岗之上,高耸挺拔,古朴苍劲,为北京地区惟一的楼阁式空心砖塔,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高36米,塔身为八角五层,各层东、南、西、北设券门,券门里设佛龛。每层内有回廊,每层回廊内均有镣望孔。塔内有阶梯,循阶而上,直至塔顶,登塔顶眺望,“北望南京(今北京),南眺涿鹿”,数百平方公里的军情形势“举目在前”。

    在北宋伐辽的战争中,西线雁门关一线,即今山西大同、应县等地由于有副将杨继业率领,宋军连连取胜,杨继业名震契丹,被称为“杨无敌”。

    辽国自萧绰主政后,重新调整兵力,萧绰亲自率兵而西增援。宋太宗命杨继业、潘美回撤。此时,杨继业正护送云、应、寰、朔州百姓内迁,步履艰难。

    潘美及其部下一直嫉妒杨继业赫赫战功,诬陷杨继业“怯懦”。

    杨继业为此极为愤怒,约潘美做接应,自己孤军深入,与辽军展开搏斗。而潘美不待杨继业至就已撤兵,杨继业遭到辽伏兵,中箭被俘。被俘后绝食3日而亡。

    杨继业去世后,辽国朝野上下,大为庆幸,耶律斜轸将杨继业首级传送燕京,以示诸军振士气,传送中,杨继业首级被送至昊天塔存放。

    由此产生了“孟良盗骨”的传说,宋将孟良、焦赞为盗杨继业尸骨,火烧昊天寺。盗骨后跑出30多里,看着没有追兵,才敢打开包裹验视真假,于是这个地方就称为“开骨庄”,后演变为今天的“开古庄”。然后又跑了30多里路,将跑散的包裹重新整理好,于是这个地方就被称为“重裹庄”,后演变成今天的“崇各庄”。

    传说固然和历史事实有相当大的出入,但却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杨继业英勇不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的敬仰、崇拜和歌颂。

    1998年,燎石岗被开发为昊天公园,昊天塔维修一新,公园新增孟良、焦赞墓和盗骨洞、钟亭、炮台等设施。
3#
 楼主| 发表于 2011-3-3 15:41: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陈材信 于 2011-5-16 17:09 编辑

   读了楼上提供的材料,方知良乡古来是征战之地.
   想起“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诗句,

伴着“一将功成万骨枯”的魔咒,难道历史的发展非要
付出那么多的血泪吗?
   又想起我中学时写的一篇作文“读史偶得”。
   但愿循序渐进,阳光发展,减少差别,天下太平。

                                       材保 2011-3-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3 16:26 , Processed in 0.07833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