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57|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相聚红楼前 陈材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4-20 17:11: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孝高陈材信 于 2014-1-9 03:41 编辑

                           相聚红楼前                                              
                                                                  陈材信
                                            
    昨天,艺师老同学聚会,花去了差不多一整天。预约上午10点钟在孙中山铜像前集合,我和住在同一小区的老同学,7点半左右就到了约会地点。这位老武汉,虽然热情地当我的向导,但是,找红楼,寻铜像,还是通过问路才找到。因为,这两座建筑物,全被四周的大树遮蔽掩盖住了。
    红楼已修葺一新,铜像仍巍然屹立。阅马场还在扩建,其面积,估计比原来要大四五倍!晨练的老人,散布在广场的各个角落,人人脸上,流露出安详、怡然自乐的神情。8点左右,同学陆续来到,坐在广场靠椅上,叙别情,话家常,说笑话,问寒暖,欢声笑语,其乐融融。侯聚会的同学到齐,我们在孙中山先生铜像前留影,在拜将台前踟蹰,寻找着当年“武昌艺术师范学校”校门的所在位置。

              
    解放后,为了振兴武汉教育,把一所综合师范,一分为三,成立了“武昌实验师范学校”、“武昌幼儿师范学校”和“武昌艺术师范学校”(简称“艺师”)。“艺师”从全省各地招收初中毕业生,经过三年的培养,毕业后,大部分输送到武汉的各小学,担任“体、音、美”的专职老师。我们这一群,就是“艺师”1955年毕业的学生。开始,学校就在“红楼”的正对面,大门前,便是黎元洪委任黄兴为战时总司令、在此筑台授印的拜将台。我们在这所学校里,曾经是“弦歌一堂”;毕业后,又都争做教育界的“栋梁”;如今呢,个个都儿孙绕膝,人人都白发苍苍了。
           
   为庆祝辛亥革命100周年,一群年轻人正在广场举办着活动,拦住我们,要求我们在横幅上签名。还有一位老同学,接受了他们的采访。
    这时,阅马场周边的停车场,渐渐地,被全国各地的旅游大巴塞满。在手拿三角旗的导游带领下,一队队的旅游者,或瞻仰孙中山铜像,或进入悬挂着“十八星旗”的红楼。
    11点左右,我们聚会的同学,分乘公交车去武昌江滩一大酒店进餐。恰逢一位深圳回汉的老同学夫人70岁生日,召集人便作主,代我们奉上生日蛋糕,两桌同学,击掌高唱生日之歌。该同学与疾病斗争多年,如今,仍精神矍铄,乐观开朗。满座,高声笑谈,掩住了窃窃私语;激情满怀,潜藏着丝丝隐忧;从柴米油盐的家长里短,回归到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千古浩叹。
    两桌佳肴,皆由远客亲点;海味山珍,满溢南国风味。梅干菜做底的东坡肉,麦当劳、肯德基里才有的炸薯条,白面馍夹五指厚的五花扣肉,生鲜虾托冰镇着的三文生鱼......就不算是“满汉全席”,也可称是“中西合璧”了。
    酒醉饭饱之后,“老寿星”与召集人争相埋单;谈兴未尽之余,一窝蜂又去另一家祝乔迁之喜。
    一位老同学,携夫人专从江夏区赶来女儿新家接待我们。新家面积约二百平米,结构合理,装修简洁。与众不同的是,单位为所属各家装了暖气,这是大部分武汉市民所望尘莫及的。
    茶水、小吃,自不待言;谈笑、高歌,声震屋宇。“艺师”时期所学唱的经典老歌,从我们的记忆库里,“翻箱倒柜”地拿来合唱。四声部,小组合;跑了调,也不顾。《纺织姑娘》、《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送别》等,唱得“钿头银篦击节碎”,唱得“呕哑嘲哳难为听”,唱得面红耳赤声嘶哑!
    一晃,就是下午三点多钟了,离别的时刻到了。所谓“别日何易会日难”,离别虽不能说苦,但重聚却是难事啊!若召集人再一次发出“集结号”,又会有多少人能来报到呢?

           
                                                  2011年4月18日13:01:56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
发表于 2011-4-21 10:14:36 | 只看该作者
3#
 楼主| 发表于 2011-4-21 11:50:17 | 只看该作者
'呕哑嘲折难为听”的“折”字,已改为了“哳”字;我的小外孙纠正了我的错误,我将“哳”读成了“折”,当然就打不出那个字了.
4#
 楼主| 发表于 2011-4-25 18:42:06 | 只看该作者
武汉1班杨  焕(1013253711) 11:27:51

  平淡生活中的守望 似水流年中的萍聚
[这是90届杨焕同学在看了《守望》和《相聚红楼前》的评语.]
5#
发表于 2011-4-27 06:07:10 | 只看该作者
6#
 楼主| 发表于 2011-5-11 12:19:54 | 只看该作者

周大钧评《相聚红楼前》

本帖最后由 陈材信 于 2011-5-11 15:02 编辑

      到底是当年孝感语文界的领军人物,手笔不凡:娓娓道来,满含情趣;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峰回路转,开合有致——尽是美好青春的追忆,眼下幸福生活的欣喜,也多少有点落日黄昏的感慨。情文并茂,自是佳作。
7#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16:15:06 | 只看该作者

qq日志:《读相聚红楼前有感》 朱定楚

本帖最后由 陈材信 于 2012-5-21 08:27 编辑

      看了陈材信的《相聚紅楼前》,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艺师三年,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噩梦,因为我根本就不是这块料——缺乏艺术细胞。对艺师的同学我只有羡慕的份,而我又是一个十分好强的人,从小学到初中,我都是最出风头的人;由于既没有自知之明 ,又不把父母兄弟的意见当一回事,这就鋳成大错 ,如今已悔之晚矣!

                                    
      艺师同学聚会可谓多矣!这是一个活跃的集体,这是一个热情的集体,这是一个温暖的集体。而对我来说,却为何是冷若冰霜呢;除了我讲的上述原因外,再有一个就是我做房子,父兄姐妹对我毫无同情——我是被外甥敲诈的。多年来,我节衣素食,才终于还清债款。所以对同学的盛情相邀,我是宁可负约,也不愿意露出寒酸相;性格如此,不可强求.


     我走出校门,先后在磨山小学、南京路小学和吉庆街小学工作。虽说平淡,由于我对工作的执著,受到家长的好评和学生的爱戴。至今还有四个学生和我经常保持联系,这也是对我莫大的安慰。

                                                                                                                                       朱定楚        2012年五月20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5-25 16:07:47 | 只看该作者

有如亲临其境 朱定楚

本帖最后由 陈材信 于 2012-5-25 08:14 编辑

      陈老师好记性,也勾起我的记忆。同学聚会,我只能说十分羡慕。 文中所说老寿星我知道是周老师,她与我的老伴同年不同月。10年初,我进了汪守权的小别墅,周老师的热情接待我总难忘,至今我再也不好去打扰。看了你的文章,我有如亲临其境,痛快!痛快!
                                                       朱定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30 08:35 , Processed in 0.20577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