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王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本站特稿]《孝南区五耆书画网络展理论研讨会》掠影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11-4-22 07:40:05 | 显示全部楼层
赞五耆书画网络联展



尊艺术,爱生活,觅新境。高格如一,五耆共享盛誉

超时空,具个性,汇精作。法门不二,三网唯证诚心




/

[三网]者,指除《槐坛/书画》之外,另有管季超作服务员的[个体户]网站《教师之友网》
陆舍无任总编辑的《中国书画/评论网》。
2#
发表于 2011-5-24 00:56:52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络可以引导书法

■曾如影


前几天,偶然翻看《书法》2010年第七期,发现写于2009年的小文发表于此。

网络已经是生活工作必不可少的了。网络更是民意传递的理想渠道。大众民声在现实中受到了太多的客观限制,反映很强烈,就是没有窗口“上传”。网络!唯有网络这个平台实现了民意的自由主张——网络是民主的推进器。


关注民生问题,解决民生问题,这是人民公仆行为根本。政府高官“触网”已经不是稀奇的事了——

2003年12月23日,时任外交部长的李肇星在中国外交网站“中国外交论坛”和新华网“发展论坛”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回答了网民许多“尖锐问题”和“个人问题”;

2007年春节前,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在红网实名发帖向网友们拜年,并毫不掩饰自己对网络的重视,直言执政者应接受互联网的挑战;
总理温家宝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两会’期间他一直在上网。2007年、2008年的全国“两会”期间,有数百万网民“有话问总理”;

2008年春节前,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省长黄华华发帖网上拜年;4月17日上午,汪洋和黄华华邀请数十位网民面对面交流;
……

莫大的惊喜啊!2008年6月20日,全中国的网民沸腾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人民日报社,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bbs.people.com.cn)同网友们在线交流。

胡锦涛总书记上线与网民交流给我们传递了怎样的信息呢?

网络发展十来年间,已经成为报刊、广播、电视这后的第四传媒。网络媒体的崛起,网络信息传播已经植入了大众视野,其信息传播有着先天性的优势:一,迅速的传播速度。网络传媒即时体现意识观点的时效性为即时点击就可以对国事家事事事一目了然提供了保障。二,海量的信息储存。没有版面限定的媒体,确定了其信息量的超级性。三,广泛的信息来源。全民皆有话语权的自由开放性是其他传媒都无法比较,这样广泛的参与信息传播方式具有无以伦比的优势……网络对国民的思维与行为的影响无可估量。现在的法官审理案件,民意也是一个考虑的标准,这或者就是由网络派生出来的哩。网络于政治、经济、文化已经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任何人都不能忽视网络的存在,胡锦涛总书记不也上网交流来了!

“网意”才是最真实的民意。网络已经从当初的娱乐场所逐渐形成民众参政议的平台,已经有不少政府官员作了表率关注“网意”。胡锦涛总书记的在线交流更加体现了中央政府注重听取“网意”,关注民生。这是“网意”的正面肯定。

倾听民声,了解民情、汇聚民智,这就是尊重民意。

反观中国书法江湖唯一权威授权机构——中国书法家协会对网络是怎样的姿态?2006年的网络介入书法展览,曾激起书法网民几多希冀;2007年的九届国展书法网络传媒的全面介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在某些工作上有某些不作为,网民给予了批评和更多的鼓励,但你还是经受不起某些赤诚的批评,退怯了——2008年的隶书展请来武警战士,关起门来,封闭评选。网络图片曾经展示过往届国展评选时,有评委手机联络外界;有现场的MM、GG代替评委打选票;有现场的工作人员得大奖……你们在门内怎样进行评选,没有媒体在场,何来舆论监督?阳光,阳光,评选需要阳光进行。不敢真正接受网络阳光的“暴晒”,怎样推进书法展览的公开公平公正?和谐从来都是解决问题后的体现;阳光也从来就是改善缺点后的主张。如何把书法展览推向民主化?网络就是书法文化的民主推进器。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一而再地要求政府官员解放思想,接受网络舆论监督就是一个很不错的窗口。这体现了主事者的态度与胸怀。书法江湖的官员需要的正是这样的态度与胸怀,“横竖撇捺”的事,有什么不能面对面的交流呢?!有容乃大也。

胡锦涛总书记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这不只是重视“网意”的问题——“拨乱反正”,从政治高度上肯定了“网意”的积极意义。网络是密切联系党群关系的渠道,是监督干部作为的最有效方法。

胡锦涛总书记:“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我们是非常关注的。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做事情、做决策,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

2009年2月28日,中国政府总理温家宝接受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的联合专访,并与网民长时间在线交流……

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同网友交流吹响了网上舆论集结号!
3#
发表于 2011-6-10 19:29:25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的本质

● 杨吉平


书法的问题不是怎么写字的问题,书法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写字的问题。书法是一门艺术,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的区别问题,就是书法的本质问题。书法是写字的艺术,写字是书法的本质吗?肯定不是。书法艺术的本质是什么呢?

古人已经谈过这个问题。古人云:“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扬雄《法言》)“艺之至,未尝不与精神通,其说见于昌黎《送高闲序》。”(姜夔《续书谱》)“夫书者,心之迹也。故有诸中而形诸外,得于心而应于手。”(盛熙明《法书考》)“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备而后复可以为人。”(王澍《论书剩语》)“书虽一艺,与性、道通。”(何绍基《东洲草堂文集》)“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写字者,写志也。故张长史授颜鲁公曰:‘非志士高人,讵可与言要妙?’”(刘熙载《艺概》)古人所论种种,不止于此,而择其要者,当是“书如其人”,这就是书法的本质。古人已经谈过了,我们还要谈,因为许多人认为古人的说法不科学、不全面。

书如其人,说起来也就四个字,但理解起来却戛戛乎称难。如其人,如什么样的人?人是千差万别的,书法也自当千差万别。孔子谈论过音乐,“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音乐是人创作的,也是人演奏的,更是人来欣赏的,因此,音乐不但要尽美,而且要尽善。韶乐为舜所作,据说乐成之后,凤凰来仪,“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有了美、善这两项似乎还不够,还得讲究真。现在我们开口闭口说真善美,这便是中国人的审美观或艺术观。

所谓真善美,虽然各有所指,但归根到底都是说人。

首先说真。人之本性谓之真。老子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是古代典籍中最早谈到真的言语,此真为真实之谓。庄子又有“真人”之说,真人谓何?玄妙非常。庄子曰:“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庄子·大宗师》)“天与人不相胜”就是天人不分,就是天人合一。做到天人合一,也就达到了“道”的境界,达到这个境界的人便是“真人”。真人所以玄妙,因为道非常玄妙。老子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就使道显得无比神秘。而这种神秘又被设玄的老子打破,他说“能婴儿乎”?纯真如婴儿,去道不远,或谓之就算得道了,可见得道就是得真。真之谓真,先在其合乎人之本性。前人争论人之性本善或性本恶,众说纷纭,而人之性本真当无须争议。孩童处子,言真意真,故人谓之不失赤子之心。进入成年,机心渐生,离道渐远。童言无忌,心口如一,成人则往往假话连篇,言不由衷,逐渐失真。真是可贵的,更是可爱的。天真无邪,纯真无邪,无所顾忌,喜形于色,怒形于色,一个真实的面目与一个真实的灵魂高度融合,如此之真,才会无比美好,才能生机勃勃。中国书画讲究人书俱老,此处之老,绝非衰老之老,而是返老还童之老,是回归到赤子之心的一种境界。中国的大艺术家,几乎都是一生之中总能保持童心的那一类艺术家,他们一生都能纯净如赤子,保持一颗永远不泯的童心,因而方能以真情作真艺,以真情而动人。书法家能臻此境的不多,因而能真正理解书法真谛者亦为数寥寥。黄宾虹、林散之、卫俊秀的艺术终不被多数人所理解甚至被多数人所不理解,原因不在笔墨技巧,而在对道的第一层 —— 真,理解不够或根本不理解。

次说善。中国传统哲学向来有人性本善与本恶的争论。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这大概是孩童时期的人性是相近的,而后天的环境造就了人性的差异。相对而言,孟子的人性学说就要系统得多。孟子认为“生之谓性”,大致属于性善说,他还有一段经典的论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均见《孟子·告子》)孟子称此四项为四端,而他认为四端皆发于自然,认为人性本善。不守此四端,孟子谓之非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所谓非人,畜生而已。端者发端,所谓赤子即此。能守端者便能守道,是谓善,亦谓真,故真即善,善亦真也。四端之中,智是对仁、义、礼的限制与总结,爱人谓仁,知耻谓义,敬人谓礼,爱人、知耻、尊重别人不能没有尺度,是非之心就是要知道爱什么人,何事须知耻,何人须敬重。西方所谓博爱非善,以其泯灭了是非之心,不智。孟子又谓“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也就是凛然正气,也就是不是一味爱人,也能恶人。孔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是之谓也。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在这种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历代文人志士,那些杰出的中国文化的精英人物,都有一种坚持真理,坚持正义,不畏强暴,敢于同邪恶势力英勇斗争的精神,他们将这种精神毫无保留的融入他们的艺术作品之中,使这些作品始终以抑恶扬善为主旨,无论是诗歌、绘画还是音乐戏曲,都充满了这种传统的精神意味。

这里须提及荀子的人性本恶论。荀子在《荀子·性恶篇》中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就是人为,非天真之意。非真则非善,故性恶则伪。但荀子虽持此说,却依然强调人心应当向善,“途之人可以为禹”(《性恶篇》)。虽然荀子认为这是“矫饰”与“扰化”的结果。荀子认为要达到善,方法是人人可为的“积伪”,也就是积善。

性善性恶之外,尚有性无善恶说。然持性无善恶说者,并非绝然否定善恶是非,而也主张人心向善。如庄子便不讨论性善性恶,王阳明也谈到:“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谓至善。”(《传习录》)可见,王阳明强调的还是善,且是至善。

还有一种观点便是认为性有善有恶,甚至将性划分为上中下三品 —— 即善、恶、不善不恶三种。更有扯得还远的,讨论性一元与性二元。所谓性二元是将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就是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两类。性一元论则认为气质之性就是义理之性,也就是气理一元。

无论哪一种观点,而总体上都在探讨人如何能善的问题。中国哲学无论哪一家,有一点是相通的,就是人生理想与生活现实准则的统一,而中国人的最高人生理想就是“仁”,也就是人与人、人与天的和谐相处。还有一点便是知行合一,就是“践行”,“与理为一”,此“理”此“行”皆为善。而“与理为一”至关重要,中国的艺术家从来将艺与道视为相统一的东西,也就是艺也要“与理为一”。
同真善相比,我们的先哲们则很少谈到美,或很少专门去谈美。

孔子更强调善,基本上以为善就是美,认为善是美的最完整最集中的表现。孟子谈到过美,但前人云:“《孟子》一书,只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养性,收其放心。”(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而孟子在谈到道德修养时也直接谈到了美,他说“充实之谓美”, 而谈到美的诱因还是善。“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孟子·尽心下》)充实何谓耶?充满积实之谓。充满了什么?充满了善。故积善为美。这又回到了前文提到的孔子的话“尽善尽美”。显然,孔孟所谈皆人,而不是艺术。事实上,孔子是重道轻技的,而艺又是属于技的范畴的。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所言美者,为“先王之道”。孔子复曰“里仁为美”,与“仁”结为邻里便是美,还是以善为美。孔子还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虽然此中排列,许多人解释其“排名不分先后”,但从孔子的一贯思想来看,还是有轻重的。孟子尝言:“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看来,孔子的志于道,还是追求至善,至善则为至美。孔子所言“游于艺”并非泛泛而谈的空言,他自己在艺术的修炼与造诣上都是非常勤勉的,成就是极高的,而尤其在音乐上表现出他的才华。“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直至去世前,孔子还吟唱抒怀:“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而孔子对音乐并非只是“为乐”,而是达志。《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了孔子学鼓瑟的事迹:“孔子学鼓瑟于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孔子学习的是《文王操》,他从音乐的旋律开始,一直要追究到音乐表达的人物的“为人”,完整而透彻地表达了孔子的审美观。

道家哲学被认为是中国的艺术哲学。通常的说法认为庄子哲学是出世的哲学,而其本质上则是与世事紧密相关的社会哲学。道家与儒家虽各有偏重,但根本点则都是讨论一个问题 —— 做怎样的人和怎样做人。庄子的美学观是以自然为美,称为自然主义的美学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正可说明。老子尝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自然在道家看来是要高于道的。在这一点上,道家眼中的世界显然比儒家眼中的世界要美好得多。建立在自然无为基础上的道家思想,以自然状态未经雕琢的“浑沌”为美,讲究天人合一,向往精神高度自由,就是说人与合道合自然的天合而为一,人与自然高度融合,也还是以自然为美。广阔无垠的大自然,代表了庄子心中广阔无垠的大宇宙,庄子具有博大的心胸和崇高的审美观。这一点,与儒家“充实之谓美”是同一境界,与孟子所谓“浩然之气”亦为同一境界。道家的教化于不教化中得以实现,其两者的结果 —— 他们的终极关怀则都是教人为善向善。道家的无为自然的审美观,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美学观念。应该说,绘画中的山水、花鸟画远远发达于人物画,诗歌散文远远发达于戏曲小说,个性化的书法艺术远远发达于整齐划一的美术字等等,正是道家自然审美观的必然反映。人在道家观念中与大自然交融为一体,人成为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故画山画水或写花写鸟其实都是在写人,但不像儒家那样直截了当地宣扬教化,因此,道家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无疑更具艺术特性,是典型的中国艺术思想。

佛学真正的中国化是在禅学成熟之后,禅的观念是中国人审美生活中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而禅学的产生则是佛学与儒学及道家思想融会贯通的产物。“即心是佛”就是人人可以成佛,一如儒家的人皆可以为尧舜,而“真人”又是庄子心中的“佛”,或曰“佛”又是西土释子心中的“真人”。

儒家教导人如何成仁,道家讨论人如何无我忘我,佛家研究人如何成佛,而他们的共同目标则是让人如何向善。儒家的成仁是在现实世界,现实生活,道家则以齐物的平等眼光修炼人的品格,佛则引导人如何在来世中进入不生不死的至善境界。中国人的审美思想深深地根植于这三种哲学思想中,具有“三栖”的特点。也由于这三种教化的深入人心,使得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艺术门类,都具有宣传教义的工具性质,而始终不能像西方那样取得艺术自身应取得的地位。而书法艺术在这方面的情形尤为严重。

中国书法产生于中国文字产生的那一刻,并从此伴随中国文化度过了数千年的岁月。它的文字功能使得举凡中国的文人甚至非文盲人口都必然要接触到这种书写的技艺,并由此而产生了盛行数千年而不衰的一种特殊的艺术 —— 书法艺术。由于书法的实用功能,使得书法艺术在长时间中依赖于文字作用本身,其功能与作用仅仅限于实用,而作为一门艺术,它的本质也长期被人忽略。“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道统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文学艺术,也同样影响了中国的书法艺术。我们在经典的诸子著作和经史著作中几乎找不到专门讨论艺术的文章及著作,更难寻觅到关于美的专门论述。然而这正是几千年来书法艺术的生存状态,一直以依附状态而生生不息,令人惊叹。换句话说,中国的经典文人与经典文论,从来不专门讨论书法艺术的美学问题,但却创造出灿烂辉煌的书法艺术作品。这说明,中国的古典文人,抓住了书法艺术的本质,以笔墨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与喜怒哀乐,书如其人,字如其人,以不懈的追求精神,在笔墨之间演示着他们对真善美的无限向往之情。他们的人品是高尚的,情感是真实的,追求是向善的,笔墨技巧是娴熟的,因此,中国的书法艺术,尤其是那些经典的千古绝唱,如《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诗》等等,真正达到了孔子所要求的“尽善尽美”的完美无瑕的境界。

近代以来,西风东渐,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审美观受到了激进文人的怀疑和批判。以艺术而论,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便提出了政治与文学各自独立的观点,认为“若哲学家而以政治及社会之兴味为兴味,而不顾真理之如何,则又绝非真正之哲学……文学亦然,啜的文学绝非真正的文学也”(转引自王振复《中国美学史教程》二七七页,复旦大学出版社二○○四年三月版)。他认为美应是一种无功利的功利,“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同上),并称“文学者,游戏之事业也”。这种思潮在改革开放之后尤其受到新新学派的热衷,以致出现了书法上“形式至上”的各种现代书法流派。这使中国传统艺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同时,产生了新儒家思想,也可称为新儒学。新儒学在坚持传统发展传统上是成功的,它给中国的传统艺术指出了发展的方向。新儒学的精神实质是“以儒家精神为本,以西洋文化为用”。儒家的“道统”在他们这里得到了接续,而这个道统依然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书如其人,这个人不是随随便便的普通人,而是一个具备传统最高道德标准的人,是一个具备完美人格的、真诚的、具有艺术才华的书法家,也就是前人所谓志士高人。也许在实际生活中这种志士高人非常缺少,也许在实际生活中还没有产生过一位这种完美的人,但数千年来的中国正统文人所孜孜以求的却正是这种完美的境界。

孟子有言:“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观其眸子,人焉瘦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书法则是“心之迹” —— 心灵的迹化,这就是书法的本质。

选自《书法》2005年第5期
4#
发表于 2011-7-1 19:32:55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羲之书法资料  http://9610.com/wangxizhi/1.htm
王献之书法资料  http://9610.com/wangxianzhi/1.htm
欧阳询书法资料  http://9610.com/lgq/1.htm
颜真卿书法资料  http://www.9610.com/yzhq/
柳公权书法资料  http://9610.com/lgq/1.htm
孙过庭书法资料  http://9610.com/sgt/1.htm
苏  轼书法资料  http://9610.com/sushi/1.htm
黄庭坚书法资料  http://9610.com/htj/1.htm
米  芾书法资料  http://www.9610.com/
蔡  襄书法资料  http://9610.com/caixiang/1.htm
赵孟钍榉ㄗ柿  http://9610.com/zhmf/1.htm
王  铎书法资料   http://www.9610.com/wangduo/1.htm
傅  山书法资料  http://www.9610.com/fushan/
董其昌书法资料  http://9610.com/dqc/1.htm
康有为书法资料  http://9610.com/kangyouwei/1.htm
于右任书法资料  http://9610.com/yyr/1.htm
沙孟海书法资料  http://9610.com/smh/1.htm
启  功书法资料  http://www.9610.com/qigong/
沈  鹏书法资料  http://9610.com/dangdai/10/shenpeng/1.htm
曹宝麟书法资料  http://9610.com/dangdai/10/cbl/1.ht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0 15:56 , Processed in 0.07980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